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

上传人:xx****x 文档编号:243322406 上传时间:2024-09-20 格式:PPT 页数:34 大小:10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_第1页
第1页 / 共34页
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_第2页
第2页 / 共34页
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研究_第3页
第3页 / 共3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1,概述,一、疾病分类,根据国际疾病分类第十版(,ICD-10,),,心血管病编码为,I00,I99,,,包括急性风湿热(,I00,I02,);,慢性风湿性心脏病(,I03,I09,);,高血压性疾病(,I10,I15,),,其中原发性高血压(,I10,);,缺血性心脏病即冠心病(,I20,I25,);,肺源性心脏病即肺心病和肺循环疾病(,I26,I28,);,脑血管疾病(,I60,I69,);,以及其它心脏与血管等循环系统疾病。,2,概述,二、发展简史,美国于1948年创立了心脏病研究所(,National Heart Institute),即现在的心肺血研究所(,National Heart, Lung, and Blood Institute),,随后组织实施了著名的弗拉明汉心脏病研究(,Framingham Heart Study),,该研究成为心血管病流行病学基石之一。,50年代初,,Ancel Keys,着手组织了在不同国家冠心病发病比较研究,6070年代中期,西方国家除继续进行前瞻性研究外,进行了一些干预试验,7080年代进行了一些心血管病社区防制研究,,80年代以后,心血管疾病流行病学成为国际心血管病研究中的重要领域,3,流行病学特征,一、地区分布,国家间分布,心血管疾病在世界不同国家之间的分布具有很大差异。根据美国,AHA 2002,年按欧洲标准人口计算的标准化死亡率资料显示,东欧国家的心血管病死亡率高于其它地区。,对于高血压的患病率,世界许多国家都曾做过大规模的人群调查,与欧美国家相比,我国冠心病发病与死亡处于较低水平,但脑卒中的发病与死亡则处于高水平,4,国家内分布,在我国心血管疾病的分布也存在很大的差异,1991,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5,岁以上成人高血压标化患病率表明,总的趋势是北方高于南方,有自东北向西南递减的趋势、城市高于农村,我国急性冠心病事件的发病率与死亡率也有明显的地区分布差异,5,二、人群分布,年龄,心血管病具有显著的年龄分布差异,无论城市与农村,无论男女皆随年龄增加而增加。,我国,1991,年全国,30,个省、市、自治区,15,岁以上成人高血压调查资料表明高血压的患病率,无论男女,,30,岁以前变化不大,,30,岁以后持续升高。,冠心病亦有明显的年龄分布差异,发病率皆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脑血管病年龄分布的差异也很明显,无论是发病率、患病率、死亡率,总趋势皆随年龄的增加而升高,6,性别,心血管病具有明显的性别分布差异,但随年龄的增加这种差别逐渐减小,7,职业,心血管疾病具有职业分布差异。脑力劳动者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高于体力劳动者,8,种族,心血管疾病与种族有一定关系,美国,16,年的随访资料显示,黑人心血管疾病的死亡率明显高于白人,年龄调整的相对危险度,总心血管病为,1.36,;冠心病为,1.12,;心脏衰竭为,1.89,;脑卒中为,2.23,;脑出血为,2.88,;非出血性脑卒中为,2.28,。,我国,1991,年全国,15,岁以上成人高血压调查资料显示,男女合计的患病率,也各不相同,9,三、时间分布,长期变异,心血管疾病发病与死亡水平在世界范围内发生了巨大变化,但各国变化趋势不尽一致。总的来讲,与20世纪60年代以前相比,发达国家如西欧、美国、澳大利亚等心血管病发病率与死亡率呈下降趋势,而发展中国家如中欧、东欧、亚洲、非洲则呈上升趋势,我国心血管疾病总的呈上升趋势,10,季节性,从国内外的资料来看:心血管病发病与死亡有一定的季节性。,11,第三节,危险因素,一、高血压,1961,年美国报道了,Framingham,心血管疾病,6,年的随访研究结果,首次确定了高血压、高胆固醇血症是心血管疾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以后为国内外的众多研究所证实。,现有资料充分表明,无论男女、无论何年龄组、无论收缩压与舒张压,皆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率与死亡率显著正相关。,Framingham,心血管疾病,18,年的随访研究结果显示,在死于心血管疾病的,45,74,岁人群中,有,73,的男性和,81,的女性先前已有某种程度的高血压,12,MacMahon,综合分析了西方国家,9,个前瞻性研究,结果显示,舒张压相差,5,mmHg,,,冠心病的危险性相差,20,,脑卒中的危险性相差,34,。,最近报道的我国,11,省市,35,64,岁队列人群,7,年前瞻性研究资料,无论单因素与多因素分析皆显示,收缩压与舒张压均可作为预测急性心血管病事件发病危险的有效标志。,13,二、高脂血症,许多研究均表明,血清总胆固醇(,TC,),水平的升高是冠心病的主要危险因素之一。,血清,TC,水平与脑卒中关系的结果不尽一致,这主要是由于脑卒中包括缺血性与出血性两种不同病理类型所致。研究表明,血清,TC,水平升高增加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而血清,TC,水平过低则增加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14,多数研究表明,血清甘油三酯(,TG,),水平升高是心血管病的危险因素。,近年来对于脂蛋白胆固醇亚组份与心血管疾病的关系研究颇多。许多研究皆显示,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LDLc,),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而高密度脂蛋白胆固醇(,HDLc,),对心血管病的发生具有保护作用。,15,三、超重与肥胖,反映超重与肥胖程度常用的指标是体重指数(,Body Mass Index, BMI,)。,BMI,为体重,(,kg),身高,(,m,2,),。,WHO,规定,,BMI,18.5,为体重过低;,18.5,24.9,为正常体重;,25.0,29.9,为度超重(超重);,30.0,39.9,为度超重(肥胖);,40.0,为度超重(病态肥胖)。,超重与肥胖是心血管病的重要危险因素。美国100万人的调查表明,肥胖组高血压患病率是同年龄组正常体重的23倍。,16,超重与肥胖常伴有多种心血管病危险因素的变化。,PROCAM,自,1979,至,1991,年资料显示,,BMI,与年龄调整的,TC,、,LDLc,、,TG,、,血糖、尿酸、血压呈正相关;与,HDLc,呈负相关。,反应中心性肥胖的腰臀比(,waist-hip ratio,,,WHR,),与心血管病的发生也密切相关。,17,四、吸烟,国内外大量的研究证实,吸烟是心血管病主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Doyle,综合分析了,Albany,和,Framingham,男性,8,10,年的前瞻性研究资料,结果显示,吸烟者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性显著高于不吸烟者;吸烟量越大心肌梗塞的危险性越高;吸烟,20,支,/,日者发生心肌梗塞的危险性为不吸烟者的,3,倍;调整血压、胆固醇后,此危险性依然存在。,18,Schnohr,对丹麦哥本哈根,21,年的随访资料,cox,回归分析表明,在包括高血压、糖尿病等,10,个有显著意义的因素中,吸烟的人群特异危险度最高,我国,10,组人群,9,年随访资料显示,吸烟者缺血性脑卒中发病危险性是不吸烟者的,1.96,倍。,19,戒烟可明显减少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性。,Wannamethee,对英国,40,59,岁男性平均随访,12.75,年的资料,用,cox,回归调整年龄、,BMI,、,饮酒、血压、血脂等多个变量,结果显示,与不吸烟者相比,吸烟,20,支,/,日、,20,支,/,日及,20,支,/,日者脑卒中发病相对危险度分别为,3.3,、,3.7,及,4.2,;而戒烟,1,5,年与,6,10,年者脑卒中发病相对危险度分别为,1.8,与,1.2,国内何耀等对男性老年人平均随访,11,年的资料,用,cox,回归调整年龄、舒张压、,BMI,、,TC,、,TG,、,饮酒等多个变量后,与不吸烟者相比,冠心病死亡相对危险度,吸烟者为,2.5,,而戒烟者为,1.11,。,20,五、饮酒,适量饮酒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保护性作用,即适量饮酒者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低于不饮酒者,但大量饮酒则明显升高心血管疾病的危险性,因而饮酒量与心血管疾病关系表现为,J,型或,U,型曲线。,研究显示,大量饮酒(酒精量,30,g/,日)与收缩压与舒张压密切相关,并且是脑卒中的危险因素,适量饮酒对心血管疾病的保护作用机理比较复杂。,Rimm,所做的,Meta,分析显示,饮酒对动脉粥样硬化、炎症及血栓形成相关的因素有明显影响,21,六、不合理膳食,许多研究显示,饱和脂肪酸的摄入能增加血清,TC,与,LDLc,水平;反式脂肪酸能增加,LDLc,、,Lp(a),、,TG,水平及降低,HDLc,水平,因而其增加心血管疾病的发病危险性。,不饱和脂肪酸(包括单不饱和脂肪酸与多不饱和脂肪酸)可通过降低血清,TG,、,TC,、,LDLc,水平及增加,HDLc,水平等途径,从而对冠心病的发生具有保护性作用。,22,蛋白质的摄入量与血压水平呈负相关。,膳食钠摄入量及钠钾比值与血压呈显著正相关,而钾摄入量与血压呈显著负相关。,膳食钙摄入量与血压呈负相关,某些研究表明,具有抗氧化作用的维生素如,Vit E,、,Vit C,、,胡罗卜素等可抑制,LDL,被氧化;膳食中可溶性纤维素能降低血清,TC,水平;叶酸、,Vit B,6,、,Vit B,12,可降低血清高半胱氨酸水平,因而其对冠心病的发生具有保护性作用。,23,七、体力活动不足,现有资料表明,有氧运动能减少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而缺乏体力活动的人易患心血管病。,Bijnen,对,64,84,岁男性,10,年的随访资料分析,调整年龄、吸烟、饮酒等变量后,与体力活动为,15,min/,日者相比,体力活动为,1,h/,日与,3,h/,日者,心血管病死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75,与,0.70,。,Ellekjaer,对,14101,名,50,岁以上女性,10,年的随访资料分析,调整年龄、,BMI,、,吸烟、糖尿病、血压等变量后,与轻度体力活动(,1,次,/,周)者相比,中度体力活动(次数中位数,/,周)与重度体力活动(次数中位数,/,周)者脑卒中死亡相对危险度分别为,0.77,与,0.52,。,有资料显示,体力活动可降低机体脂肪、血糖、血压、,TG,、,LDLc,、,apoB,及升高,HDLc,与,apoA,。,24,八、不良的心理社会因素,某些研究表明,心理因素与心血管病的发生密切相关。,近年来研究表明,社会因素与心血管病的发生也密切相关。缺乏社会支持(,social support,),与较小的社会网(,social network,),能显著增加心血管病的发病危险。,有资料表明,缺乏社会支持者易引起某些行为因素的改变,如吸烟、高脂饮食、过量饮酒等,从而增加心血管疾病发病危险。,最近,Krantz,的综述认为,急、慢性应激、敌意、抑郁、社会支持、社会经济地位这,5,个因素是冠心病的主要心理社会危险因素。,25,九、遗传,遗传对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程度的影响,这主要是遗传因素对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具有某种程度的作用所致,许多遗传流行病学研究显示,如血压、血脂、血糖、,BMI,等具有明显的家族聚集性,遗传分析表明它们具有一定程度的遗传度,但各研究之间遗传度估计值差别较大,总的来说,血脂、,BMI,、,血压的遗传度估计值较高,血糖的遗传度估计值较低,Mitchell,研究显示,遗传度估计值,,TG,为,39.6,;,TC,为,39.2,;,HDLc,为,45.5,;,LDLc,为,40.1,;,BMI,为,42.4,;收缩压为,17.8,;舒张压为,28.3,;空腹胰岛素为,34.8,;空腹血糖为,18.3,。,26,十、其它,某些因素如糖尿病、胰岛素抵抗、雌激素水平、高半胱氨酸血症、纤维蛋白原、凝血因子、,tPA,(,tissue plasminogen activator,)、,PAI-1,(,plasminogen activator inhibitor type-1,)、,感染、,Lp(a),、,氧化,LDL,、,小密,LDL,颗粒、载脂蛋白、脂蛋白酶等与心血管疾病的发生具有一定的相关性。,27,第四节,防制对策与措施,一、预防策略,1979,年英国著名的流行病学家,Geoffrey Rose,首先提出预防心血管病的两种策略,即“全人群策略(,population strategy,)”,和“高危人群策略(,high risk strategy,)”,,这是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关键问题,他指明了预防心血管疾病的有效途径,28,在一般人群中,一些危险因素水平属于所谓“正常”的人同样罹患心血管疾病,因此,这为心血管疾病预防的“全人群策略”提供了科学依据。,心血管疾病的预防,“高危人群策略”也是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通常情况下,心血管疾病危险因素在个体水平上不是孤立存在的,而是存在聚集性,并且各危险因素的致病性之间往往存在协同作用,从而导致心血管病发病危险性成倍增加。,29,二、分级预防,一级预防,1.,控制血压,高血压既是心血管系统独立的疾病,又是冠心病、脑卒中的重要危险因素。,2.,控制血脂水平,许多研究证明,通过控制饮食或应用药物降低血清胆固醇水平,能够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死亡危险性,3.,合理膳食,合理的膳食结构能够有效地降低心血管病的发病与死亡危险性,30,4.,戒烟、限酒,吸烟是心血管疾病主要的、独立的危险因素,戒烟可显著降低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死亡危险性。,5.,适量经常运动,经常运动可以控制体重、改善机体代谢异常、降低血压等,从而有益于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死亡危险性。,6.,控制超重与肥胖,由于超重与肥胖者常具有血压、血脂、血糖等异常,即所谓的“代谢综合征”,所以控制超重与肥胖,可有效减少心血管疾病的发病与死亡危险性。,7.,保持心理平衡,要努力做到劳逸适度,保持心情舒畅,避免过度兴奋与刺激,以保持健康的心理与精神卫生。,31,二级预防,针对已患病的个体与人群,采取相应的措施,力争达到早发现、早诊断、早治疗。主要是加强对心血管疾病患者的管理、治疗与防止病情的加重及并发症的发生。,32,三级预防,针对心血管疾病患者进行强化治疗与康复工作,提高存活率,力争使患者病而不残、残而不废,提高生命与生活质量。,33,谢谢!,34,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