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1,第一部分(1-2节):,简介孔子的身世和从政情况。,整体感知课文,2,1、课文第二段主要概括介绍了孔子一生的从政情况,在这段简短的介绍方面的评价中,流露出作者对孔子怎样的评价?,(,1)孔子,出身贫贱,;,(2)孔子,具备从政为政才能, 施政效果显著;,(3)孔子,一生谋求从政为政的生涯,但仕途坎坷,屡遭“斥” “逐”,不能如愿。,作者把自己的认识评价与客观的叙述有机融合在一起。,3,难句解释,1、聪明深察而近于死者,好议人者也。博辩广大危其身者,发人之恶者也。,聪明深察:形容词用作名词,聪明深察的人。,近:形容词用作 动词,靠拢,靠近。,博辩广大:形容词用作名词,博学善辩的人。,危:形 容词用作动词,危害。,译文:,聪明深察的人向死亡靠拢, 是由于他 好非议别人。博学善辩的人危害到自身,是因为他好揭发他人坏事。,4,第二部分(3-5节):叙述孔子求学的事迹。,1适周问礼、,博辩广大.,聪明深察,正直质朴,嫉恶如仇,忠孝两全,义、孝、忠,5,相关链接,柔者长存,老子已经奄奄一息的时候,孔子去看老子。,老子说,仲尼,你是我所有学生中最优秀的学生。,孔子说,老子,你是我所有老师中最优秀的老师。,老子说,我对你还有些放心不下,还有句话想对你说,但是,你看,我的牙齿都已经掉光了。,孔子看了下老子的口腔,说,老子,你的牙齿虽然掉光了,但是你的舌头还在啊,你有什么话就尽管说吧。,老子沉默了一会儿,说,难道你现在还不知道我想说什吗?,孔子想了想,说,我知道了:舌与牙,,刚者易逝,柔者长存,。,6,课文第五段写了孔子在鲁学琴的经历,体现了孔子怎样的学习过 程?,明确:由浅入深的学习过程。,(分析:这段叙述,一是表现孔子的,乐学好学,,学琴十日而不进,仍乐此而不疲,勤奋而钻研;二是表现孔子的,善学会学,,,习其曲、得其数、得其志、得其为人,由浅入深,深思善悟,扎实有序。,这段文字,有对话描写,也有情态描写,有对孔子的直接描述,也有师襄子的侧面映衬,写得十分传神。),7,第二部分(3-5节):叙述孔子求学的事迹。,1适周问礼、,博辩广大.,聪明深察,正直质朴,嫉恶如仇,忠孝两全,义、孝、忠,2适齐闻韶-,全神贯注,专心致志,3在鲁学琴-,敏而好学,坚韧执着,8,第三部分(6-11节):叙述孔子师徒被困陈、蔡的经过情形。,9,“匪兕(s)匪虎,率彼旷野”(小雅何草不黄),意思是:不是犀牛不是老虎,却沿着旷野而行。原诗用以形容征夫身役于外,如旷野中的走兽。,孔子用此形容他与弟子被围于野的困境,。,10,子路不够自信,遇到困难便产生了疑惑思想;,子贡相信“道”的正确,但是产生了退却让步的想法,按现在的说法叫不能坚持原则;,还是颜回的思想态度端正,意志坚定,心态也好,所以孔子甘愿给他做管家。,11,子路,坦诚直率、敢于质疑,子路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中有不仁不智的因素,因而导致众叛亲离。子路质疑孔子之道的内涵,这是对孔子之道的正确性提出了怀疑,孔子没有给予正面的回答,而用伯夷叔齐和王子比干的事实从反面提醒子路思考仁与智的有与否并不是“吾道”是与非、穷与达的要害。,12,子贡,小心谨慎、讲用务实,子贡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过于迂阔而不切实际,因而无法取得社会的认可和民众的支持。子贡从能否为社会接受、能否为世所用的角度出发,暗示孔子之道不切实际,这是对孔子之道的实用性表示了怀疑,孔子对他进行了直接的批评,告诫子贡应当多考虑如何完善自己的理想和主张,不要急功近利,不要只看眼前利益,否则就会犯眼光短浅的错误,最终会丧失了自己的“道”。,13,颜回,信念坚定、能言善辩,颜回认为孔子的理想和主张是尽善尽美的,不能得到社会认可民众支持的原因是统治者不愿求美向善。子路、子贡主张对孔子之道加以改造、调整,颜回却主张坚持,决不改变决不动摇。颜回笃信孔子之道,认为“天下莫能容”恰恰证明孔子之道的先进性和正确性,而且道之“穷”正好可以检验一个人是不是能坚守自己信仰和主张的真君子,孔子对他这种审时知世而又坚守其道、“一以贯之”的君子风范和品质人格十分欣赏,不仅表示赞同,而且感到欣慰,在谈话的最后,还忍不住开了一个玩笑。,14,贤者回也,子曰:贤者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论语雍也,相关链接,15,眼见不为实,孔子懂得因材施教,发现仲由不是讨饭的料,就叫颜回去讨饭。结果颜回饭讨不着,讨了点米回来。于是就回到孔子避难的破庙里给孔子煮稀饭吃。在颜回煮稀饭的时候,孔子偷偷地看了一眼,结果发现颜回用勺子刮了点稀饭往自己嘴巴里送。孔子心想,颜回这个贱人,一直以来看错他了,他居然自己先偷吃独食。但孔子毕竟是圣人,也不好意思当场揭发他,以免尴尬。孔子等了好久,颜回终于把煮好的稀饭端上来了。此时,孔子的肚子已经饿得咕咕叫了,但还是装作正经地说,还是先用它祭祀吧。颜回连忙拒绝说:“不可以,这个稀饭不太干净,煮饭的时候掉进去很多脏的东西。”,孔子朝碗里看了下:“哪里有什么脏的东西?”,颜回答道:“我把它刮出来了,又怕浪费,就自己吃掉了。”,相关链接,16,思考:,“子路愠”“子贡色作”反映了什么问题?孔子的表现和回答体现了一种怎样的精神?,文本研读,17,1、,孔子,坚持原则、信念坚定的高尚人格,2、反衬,循循善诱、因材施教,穷且益坚, 坚强冷静,从容不迫,威武不屈,18,一点心得:,在今天,听到这样的言论,我们的心里也应该是挺温暖的,因为我们受的困顿太多了。我们的物质生活显然在提高,但是我们又会越来越不满了,因为我们总会看到周围还有乍富的阶层,总会有一些人让我们感到心里不平衡,这是为什么呢?这是因为我们的眼睛看外界太多,看心灵太少。一个人的视力是有两种功能的,一个是向外去无限宽广地拓展世界,一个是向内无限深刻的去发现内心。在这里,孔夫子能够交给我们快乐的秘诀就是坚定信念,淡泊物质追求,去找到你内心的安宁。,相关链接,19,青蛙爬铁塔,有一大群小青蛙,有一天在外面玩着玩着,看到一个高耸入云的铁塔。小青蛙们就在一起忽发奇想,说我们能不能爬到塔尖上?大家都很受这个理想感召,说爬呀爬呀,于是大家呼朋唤友开始爬了。爬着爬着,便都气喘吁吁了,又有太阳晒,就开始有人怀疑,有人质疑说我们傻不傻,咱们干吗去啊,为什么要爬啊,这是谁说的啊。说着说着,有一个停下来就有三个停下来,就有五个停下来,就有十个停下来,逐渐逐渐,大家不仅停下来了而且都在嘲笑自己的想法,说真是挺傻的,干吗呀。,相关链接,20,这个时候大家发现,很奇怪呀,有一只最小的青蛙它还在爬。它的速度也不快,就一点一点的往上爬,后来大家瞠目结舌,都不说话了就看着它爬。终于看着它以缓慢的速度到达了塔尖。,等到它下来以后,大家都敬佩得不得了,就上去问它,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力量,使得它终于上去了。听了这只小青蛙的回答,大家恍然大悟。这个答案大家听了也许是出乎意外的:这只小青蛙是个聋子。它当时只看到了所有人都开始行动,但当大家议论的时候它没听见,所以它以为大家都在爬,它就一个人在那儿晃晃悠悠在那爬呀爬,最后就成了一个奇迹,它爬上去了。,相关链接,21,一点心得:,在这个世界上,有时候做一个有信念而不太聪明的人也许是一种选择。我们现在就是因为太聪明了,所以聪明反被聪明误,我们为什么会听信他人的鼓噪呢,为什么爬着爬着对自己怀疑了呢?是因为我们心里头没有一个信念,没有坚信认定的事情我一定能做成,所以我们才会受到他人的蛊惑或者抱怨处境的艰难。,相关链接,22,论语-述而,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愤:心里想求通而又未通。,悱:想说又不知道怎么说。,23,孔子用春秋笔法来写史书主要目的,为尊者讳,为亲者讳,为贤者讳。,24,孔夫子宁愿隐晦行文,比如通过对材料选择,对贤者不利的材料不用,或者隐晦的叙述,或者在文字上讲究来委婉表达事实和作者的想法等等。,25,春秋笔法,指寓褒贬于曲折的文笔之中,不直接表明自己的态度。,26,第四部分(12-19节):,叙述孔子整理文献、从教授业、撰写春秋的情况。,整体感知课文,27,第五部分(20-21节):,孔子去世及其影响。,第六部分(22节),太史公论赞,表达其对孔子的仰慕崇敬之情。,28,2、“天下君王至于贤人众矣,当时则荣,没则已焉。 孔子布衣,传十余世,学者宗之。自天子王侯,中国言六艺者折中于夫子,可谓至圣矣!”,这几句话作者是从哪个角度来赞颂孔子的?运用了什么表现手法?,明确:(1)作者是从孔子至高的社会地位和巨大的社会影响的角度来赞颂孔子的。,(2) 运用了对比的表现手法。,29,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了孔子的哪些情况?孔子的哪些方面值得我们学习?,明确:(1)通过本课的学习,我们了解到孔子的身世、学习的经历、坎坷的仕途、著书立说的情况和死后的巨大影响。,(2)孔子值得我们学习的方面:对待知识学而不厌;教书育人方面能做到因材施教、诲人不倦;直到晚年还著书立说,体现了他的“生无所息”的人生理念。因此,对于司马迁的“至圣”的称号,孔子是当之无愧。,30,(一)孔子对自己学习态度阐述的名言:,1、我非生而知之者,好古,敏以求之者也。,2、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3、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二)出自论语的名言:,1、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4、敏而好学,不耻下问。,5、学而不厌,诲人不倦。,6、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是知矣。,7、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8、往者不可谏,来者犹可追。,9、己所不欲,勿施于人。,10、人无远虑,必有近忧。,11、言必信,行必果。,12、有则改之,无则加勉。,13、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14、君子坦荡荡,小人常戚戚。,15、是可忍,孰不可忍。,31,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