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财政史(续3)

上传人:lx****y 文档编号:243079012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PT 页数:259 大小:3.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财政史(续3)_第1页
第1页 / 共259页
中国财政史(续3)_第2页
第2页 / 共259页
中国财政史(续3)_第3页
第3页 / 共25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中国财政史(续3),1,第八章 清代前期的财政,清代的统治,自顺治元年(1644)迄于宣统三年(1911),共计二百六十八年。其中鸦片战争(道光二十年,1840)以前凡一百九十六年,可称清代前期,而鸦片战争以后,凡七十一年,可称清代后期(或称晚清),与社会形态的变化情况相适应,清代前期的财政,属于封建制国家的财政。可是清代后期的财政,属于半殖民地半封建国家的财政,而以1840年的鸦片战争为分界。,2,第一节 概说,明嘉靖万历间(十六世纪后期),我国东北地区由于女真社会的发展,出现了统一的趋势。万历十一年(1583)至十六年,女真贵族努尔哈赤首先统一了建州各部。以后,又合并海西各部和东海诸部。万历四十四年(1616)称汗,建立后金政权。二十年后,皇太极改国号为清。顺治元年(1644)世祖率清军入关,定都北京,逐步统一全国。,3,一、清前期的经济概况,在清朝统治中国以前的几十年中,由于明末统治者的横征暴敛,中国的社会经济早已是生产凋蔽,民不聊生,最后终于酿成大规模的农民起义。经过长期的战争,社会生产力更加受到破坏,户口也显著减少。及至满族统治阶级入侵关内,兵威所至,大肆屠杀和劫掠,更使中国的社会经济遭受到一次惨重的破坏。,4,5,清朝统治者在入关之初,不但进行了残暴的杀掠,(“扬州十日”惨剧,史可法抗清,八十万民众被杀,“嘉定三屠”,“江阴抗清”被杀近10万,只存53人)(明末全国人口5100余万,清初顺治三年人口1390余万,23年间人口减少3800万)。清统治者还实施了野蛮的民地圈占。首先推行于近畿,继而扩张到山东、河南等地,而以顺天、保定、永平、河间四府为最多。圈地的最高额,达九十九万三千七百零七垧。圈得的土地,都拨给满族贵族及其落众,使他们都成为新的地主。而被圈去土地的汉人,流离失所。圈地运动延续四十年之久。,6,清代前期的统治者,为了巩固统治,逐渐推行了一系列恢复农业生产的措施。,第一、奖励垦荒,行“更名田”,康熙时期,曾将明代藩王在各地所占民田的一部分,和清初满人圈占田地的一部分,拨归原来的佃户去种,即所谓“更名田”。容许百姓垦荒,并奖励。永为世业,借官牛,免租税3-10年。,第二、实行大规模、较长期减免田赋,自顺治起,重大减免计有32次之多。康熙五十一年(1713年)始,在全国范围内实行一次轮留“三年而遍”的“普免天下钱粮”,“凡遇 免之年,免业主七分、佃户三分”。乾隆时期,曾先后四次普免钱粮,三次普免漕粮。,7,康熙像,8,第三、兴修水利,发展农业生产,康熙年间大举整治河流,大力兴修水利、筑堤疏渠、挖河建坝在淮河流域和江南各地都普遍建有良好的水利海溉设施,还疏浚了永定河,开挖了一条长达200里的新河道,同时,在洪泽湖和黄河交汇处以及黄河入海口发起了治理黄河大决战,招募了几十万民工,调遣了大量的八旗兵丁,投入了特大的人力、物力和财力,历时20多年于康熙四十三年(1704年)终告工程竣工,黄河下游旧貌换新颜,“海口大辟,下流通畅”。,9,大河颂,10,又如以免税缓科及奖励地方官等办法招人垦荒,并修筑沿海堤塘,兴修水利。此外,更突出地实行蠲免租税。如入关之初,首先宣布蠲免明末的剿饷、助饷、练饷等三饷加派,康熙时更以蠲免田赋作为恢复农业经济的主要措施,乾隆时亦仍然推行这一政策。在这一系列措施的推行下,农业生产终于得到恢复,并有了一定程度的发展,虽然发展是缓慢的,然而封建经济的基础是稳定下来了。,11,康熙以后,人口和耕地面积都逐渐增加起来,如下表:,12,由上表所列,清代经济的恢复,几乎过百年之久。清代统治者在其统治中国的二百余年中,对工商业一直实施着重农抑商的政策,束缚压制其正常发展。例如对于开矿,清廷一直严格禁止,理由是怕聚众生事。清代前期,为了防止反清势力的联系,曾野蛮地实行海禁政策。这都决定着当时的财政政策。清代前期,财政政策主要有:,13,(一)财政实行高压政策与怀柔政策,清代前期,特别是初期,其财政支出,绝大部分用于镇压反清斗争的军饷。但财政收入,则大部分来自对汉族及其他各族人民的剥削和掠夺;满族军民不但没有负担,而且在土地、俸禄等各方面都享有特殊的供给。财政机关和财政权力,自然更掌握于满员之手,他族不容过问。凡此种种,都是财政从高压政策方面,配合着民族统治。,与此同时,清代前期的财政政策与财政措施中,也贯彻着怀柔政策的精神,用以缓和民族矛盾。例如顺治、康熙、乾隆各朝,多次蠲免田赋;特别是康熙年间,规定五十年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的政策,以及跟着实行的“地丁合一”(摊丁入地),使无地农民,名义上可以免税,都是笼络汉族地主与农民的策略。另一方面,为了重农抑商,将许多民营工业收为官营;为了施惠于民,在税法上是轻课商税(征商),即在政策上,征了关税(常关)不征市税,这也是怀柔政策的一个表现。,14,(二)财政储备与捐纳、捐输以巩固民族统治,清初财政异常贫困,顺治八、九年(1651、1652),岁入总额一千四百八十五万余两,岁出总额达一千五百七十佘万两,收支相抵,不足八十五万两。十三年以后,岁入增至一千九百六十万两(存留不计),而岁出增加更巨,光是军饷即增至二千四百万两,将全部岁入,抵充军饷,犹不足四百佘万两,其他经费更是无着。但自康熙以后,经济日益好转,收入增加,各朝均有储备(积储),有如下表(单位:两):,15,清代前期的财政储备(结余),16,清代前期的积储政策,显然有巩固民族统治的效果。另外,捐纳、捐输,既可有大量收入,又可以拉拢汉族地主。捐输为捐纳事例之一种,两者性质相同,均起源于汉代的纳粟拜爵,历代均有采用;其推行于清代,则除收入目的外,尚有拉拢汉族地主以为己用的作用。作为临时收入的捐纳,始于顺治六年(1649);其后亦偶尔施行于康熙年间。及至雍正以后,始有常例捐纳,成为户部的经常收入。嘉庆以后,财政由盛转衰,捐纳更见重要。道光时,迭遭事变,临时应付,亦均赖捐纳。捐纳在财政上发生重大意义,是平衡收支的第一道防线,而积储(储备)才是第二道防线;也可以说,有了捐纳这第一道防线,才使第二道防线不致轻易被突破。而捐纳在拉拢乃至笼络汉族地主上,更发生重要的意义,它与积储有不同的作用。,17,所谓“捐输”就是让有钱人出钱买官,即国家卖官鬻爵。捐输有暂行事例和常例报捐两种。“暂行事例”系因军需、赈荒或兴办工程特开之捐例,因事而开,期满或事竣即停。“常例”是可按定制随时进行的捐纳。清代自乾隆以后,凡俊秀或文武生捐纳贡、监,官员捐升衔、加级、纪录或捐请封典,以及平民捐职衔或捐请封典等无关铨政者,各有定例,可随时报捐。捐输有按报捐者的身份及所捐职衔等级高下明定的捐额,或以银捐,或以谷纳。,18,例如康熙七年(1668年)以“赈灾”为名所定捐例:“满洲、蒙古、汉军并现任汉文武官弁捐银千两或米二千石者加一级;银五百两或米千石纪录二次;银二百五十两或米五百石纪录一次。进士、举人、贡生捐银及额出仕时,照现任官例议叙。生员捐银二百两或米四百石,准入监读书。俊秀捐银三百两或米六百石,亦准入监读书。富民捐银三百两或米六百石,准给九品顶戴;捐银四百两或米八百石,准给八品顶戴”,19,报捐可在各省,亦可直接纳银于户部,户部有专门机构捐纳房主持其事。捐银及额,吏部发给执照,捐贡、监者并发给国子监监照。捐官有一定限制:文职捐途自小京官至郎中,未入流至道员;武职自千、把总至参将。捐纳官不得分用于吏、礼二部,道府不得授实缺正印官。,20,清代自康熙初为平定三藩筹饷而大开捐例(此前也有,但范围不广),历朝沿行。乾隆以后更有了常捐,捐输乃成为国家财政不可缺少的经常入款。乾隆时期,每年常例捐银约为300万两。嘉、道时期,据记载,自嘉庆五年至道光四年(18001824年),江苏藩库共收捐监银376万两,安徽收174万两,合计各省总数,在5000万两以上。因事特开之捐收银更多,如乾隆时的豫工、川运两次捐例每次收银都在1000万两以上;嘉庆时的川楚事例收银3000余万两,衡工例收银1120万两.,21,(三)加派与勒索的实际效果,清代前期的赋税,表面上尽量做到轻徭薄赋,但额外的加派与勒索是非常苛重的。所以康熙十九年给事中(官名)许丞宣,曾发见了赋外之赋、差外之差、关外之关、税外之税。,1、赋外之赋即如江南扬州府国家正赋,平均每亩纳银四、五分,固有定则,然船厂炮厂须用铁则赋,筑河堤须用夯木则赋,决口卷扫须用稻草则赋,下桩须用柳则赋,扎埽须用麻则赋。岁凡数供,疲于奔命。这便是赋外之赋,2、差外之差摊丁入地,赋之中,本已有役,今如以扬州府江都县为例,每岁一定,贴线夫工食银二十四两,则田已役其二;及至河流溃决,复按亩起夫,则田已役其三;挑河夫之外,又有帮工夫,则田已役其四。四役之外,又有庄差。,22,3关外之关清代前期设关,通天下凡十三处,皆相隔三、四百里。当时,船不抵关,货不抽税,料亦如之。但后有攒典之设,各踞口隘,横行村落,处处皆关,即处处有税与料。,4,税外之税清代前期的常关,有税货之关,有抽料(船料)之关,大小各有定制,轻重悉载成书。凡民间米麦税课,概行扎草。但其后则农船小艇,一米一豆,莫不征税,甚至乡民驴背肩挑,亦被征课。常纳至四、五倍。而于正数之外,又名曰加仓,又有落地之税,有寄钞之税,是兼课船与货,重复更多。,23,三、几项突出的财政措施,1财政大权掌握在满员之手,清初直至雍正以前,设有议政王大臣会议,乃由满贵族所组成;雍正以后,改为“军机处”,其军机大臣,亦全由满员充任。他们是最高的权力机关。六部不过是执行机关。六部均设有尚书,满汉各一人,左右侍郎,亦满汉各一人。汉人仅属备员,大权掌握在满员之手。管理财政的机构是产部,也是同样的配备。此外,银库、缎匹库、颜料库,是满员的专缺,即财政物资由满员专管。以上是中央的财权。,24,2摊丁入地”的地丁制度,清代前期实行摊丁入地,即将丁银摊入地亩来征收;并规定自康熙五十年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其实所谓滋生人丁,永不加赋,不过是骗人的词句而已。,3加派与附加一明末的三饷,虽行潋免,但田赋的加派与附加,照旧发生,照旧增加。加派方面之最重要者,要算赋外之赋。附加方面,最重要的,要算耗羡与平余,可说是清代特有的一种附加税,它与漕粮的各种附加相并行,而为正常田赋的普遍附加。这是随着货币经济发展到秤量货币时代的一种附加,其苛重是前所未有的。,25,4,消费税的发达,关税(主要是内地关税)、盐税、落地税、茶税、榷酤等,还有牙税,它是营业税的先驱。凡此种种,均与封建经济的成熟有不可分割的关系。封建税收的苛重,增加了人民的负担。,5引岸制的成熟,26,四、总的财政趋势,清代前期财政之总的趋势,大致如下:清代前期财政的主要收入,为地丁、钱漕、关税、盐课四项,其他杂赋所占的比重不大。四项之中,尤以地丁为主要,约占全部岁入的三分之二:其次则为盐课。支出方面,则以兵饷为主,官俸为次。例如顺治九年(1652)其收支项目及数额,如下表:(单位:万两),27,顺治9年收支项目,28,其后兵饷增至二千四百万两,而地丁亦增至二千五百万两。但康熙初年,三藩变乱,地丁等款,自二千六百佘万两减至二千一百余万两。到了二十一年(1682)变乱既平,赋税收入亦大有增加,数字如下:,地丁2,634万两,关税200余万两,盐课276万两,米麦豆(征本色)634万石,29,雍正初,整理度支,收入颇增。到了乾隆三十一年(1766),收入数字,达四千数百万两之巨,其中重要的项目及数字如下:,地丁2,991万两,常例捐输300万两,芦课鱼课14万两,盐课574万两,落地杂税85万两,矿课定额8万两,关税540万两,契税19万两,茶课23万两,耗羡300万两,牙当等税16万两,30,在支出方面,重要的项目及数字如下:,兵饷l700余万两,武职养廉80万两,织造14万两,文职养廉347万两,内务府等56万两,外藩王公俸12万两,王公百官俸90余万两,京官各衙门公费饭食14万两,采办颜料等12万两,31,可见在乾隆盛世,经济发展,财政扩张,收支均有增加;但因支出增加更快,不能不有待于常例捐输来平衡财政了。在嘉庆、道光两朝,例定岁出岁入,仍守乾隆时的旧数。所以这三朝的数字,表面上相去不远,列示如下表:(单位:万两),32,第二节 清代前期的财政收入,清代前期的岁入,分为田赋与杂赋两大类:田赋中包括地丁、漕粮、耗羡、租耗;杂赋中包括盐课、关税、茶税、酒税、牙税、当税、契税、落地税等。在闭关自守的时代,地丁收入,在岁入总额中,常占压倒的多数。迨至资本主义列强打开了中国的大门以后,洋税(即关税)厘金,渐占重要地位,于是地丁收入在收入总额中所占的比重,较以前降低了一些。兹分类叙述之:,33,一、田赋部分,(一)清代前期的田制,清代前期的田制,有民田、官田、官庄(庄田、旗地)、屯田等之别。一般言之,官田起科,每亩五升三合五勺;民田每亩三升三合五勺,重租田每亩八升五合五勺,没官田每亩一斗二升。苏松太为重赋之区,又当别论。(清代1升约合1.5斤),34,1民田即民赋之田;乃相其肥瘠,予以课赋之田。,这里有农桑地、归并卫所地(没收明代卫所地)、退圈地(已圈给旗丁,其后退还之地)、苇地(芦课地)、灶地(产盐之地)、籽粒地(种苗之地)、山地、塘湖地等等;此外,有一种“更名田”亦属之,亦称“更名地”,发生于康熙八年(1669),乃将明代贵族所占之地。废藩田产,拨与原种之人,这表面上是一种仁政,实际上不过是增辟田亩,增加税收以为久远之计而已。,民田在清初非常集中:“一邑之中,有田者什一,无田者什九”。,35,2。官田此处所谓官田,包括下列几种田产:,(1)籍田:如各省公田,或天子亲耕之地属之;,(2)学田:名义上为专修学及赡给贫土之用;,(3)祭田:以赐给所谓圣贤后裔;,(4)牧地:使壮丁开垦附于牧地的荒地,以供马粮。如有剩余,再事开垦,便行课税。,上列这些官田,即以国家为地租,名义上收的是税,实际上收的是租,而且额外又包括有赋,所以征课较重。,36,3官庄指清初“圈占”所得并赐予满贵族的土地。官庄里面,包括:皇室庄田、宗室庄田、八旗庄田、屯田。,(1)皇室庄田:从管辖上来说,又细分为内务府、户部、礼部、工部及三陵等五个官庄。但实际上均是为皇室自身所保留的庄田。其来源大约有二:一是汉人自带土地来投降者,这便称带地投充的官庄;二是承继明代的皇室庄田及收夺剩余地等,这便称承领地官庄。皇室庄田由庄丁或官庄佃户,作农奴式的经营;庄丁为旗丁,佃户为一般农民,结有永佃关系。每庄必设一庄头,以管理全庄,同时为农奴的头目。他的职务是世袭的,主要是监督庄丁与佃户,征收庄租;其上缴田租,定有限额,如有余剩,便归庄头中饱。,37,(2)宗室庄田:是王公的庄园。其来源或为受赏地(圈地、分封地),或为“带地投充”的土地,或为私设庄园的土地。例如顺治二年(1645)规定:诸王贝勒子公等,大庄每所地四百二十亩至七百二十亩,半庄每所二百四十亩至三百六十亩,园每所六十亩至百二十亩。五年规定:亲王给园十所,郡王七所,每所一百八十亩。这些都是受赏地。私设庄园中,最重要的是马厂;所谓马厂,即马料田。宗室庄园的管理,与皇室庄田相同。,38,(3)八旗庄田:八旗庄田即旗地,拨给于旗籍之人。单就满洲八旗而论,一旗就有十八万七千余人,每人分的田亩,视宗室、军将、兵丁而有所不同,如平均每人分得一顷,那便是十八万七千余顷。同时他们还有钱粮供养,月领银,年领米;大片土地均为满洲八旗所占领了。,满洲八旗的庄田,以直隶为中心,亦分布于其他各地。旗地为种族财产的性质,不纳租,为世袭制,不得卖与汉人(后来亦有出卖的),但可典质(租与佃农)。旗地的来源,多由“圈拨地”与“带地投充”而来。,39,(4)屯田:亦称军田或赡军田。本为官地,由兵卒、商人屯垦,或由兵士垦荒,以助军饷。以地区为标准,分为四类:直省屯田;新疆屯田;南路屯田;北路屯田。屯田不纳租,但耕作者有服兵役的义务,并充国境及都邑的守备(如维持堤堰,从事漕运)。清代的屯田,在雍正二年(1724),总计直省屯田约三九四、五二七顷。到了乾隆十八年(1753),计各省屯田二五九、四一六顷。乾隆三十一年,总计各省屯田三九二、七九五顷。,40,(二)地丁,1演变的过程清代前期的几种田土,只有民田是承担税课的。民田所承担的税课,称为田赋。而田赋中最主要的,则为地丁。地丁包括地赋与丁银,后来摊丁入地,称为地丁。其演变的过程如下:清初的田赋,采用明代嘉靖至万历年间的一条鞭法,取消明末杂役和三饷。但明代的一条鞭法,是以固定的支出摊派于丁、田两项,倘若丁、田两项常有变动,则丁税地税,也就不能彻底合一。,41,在清代康熙年间,人口增加速于耕地增加,而人口增加不易清查,如编审不实,反见减少,从而影响税收。故须予固定,方能实行地丁合一,保证税收的稳定。所以到了康熙五十一年宣布以康熙五十年的人口(直省人丁二千四百六十万一千三百三十四口)为常额。这样,人口固定,丁银自然固定。到雍正元年至七年(17231729)之间,就实行丁银摊入地亩,简称“摊丁入地”,,42,2摊额的规定至于摊入地亩的丁银,各地略有不同。若干省数字:,(1)直隶:地赋一两,摊入丁银二钱七厘。,(2)福建:地赋一两,摊丁银五分二厘七毫至三钱一分二厘。,(3)山东:摊一钱一分五厘。,(4)河南:摊一分一厘七毫至二钱七厘。,(5)浙江:摊一钱四厘五毫不等。,(6)甘肃河东:摊一钱五分九厘三毫。,(7)河西:摊一分六毫。,(8)江西:摊一钱五厘六毫。,(9)广西:摊一钱三分六厘。,(10)湖北:摊一钱二分九厘六毫。,(11)江苏、安徽:摊一厘一毫至二分二厘九毫。,(12)湖南:地粮一石,征一毫至八钱六分一厘。,43,3“地丁”的性质“地丁”制度,本质上为一条鞭法的进一步发展。盖田赋为地税,原为最主要的税收,所以是正税;丁税为徭役,并非正税。地丁合一后,丁税也就成为正税。无地农民,表面上虽可以不负担地丁税,但他们对地主一般缴纳着百分之五十的私租,地丁的重荷,结果仍归着于农民。地丁的缴纳,使用白银。田赋部分称为地银,丁税部分称为丁银,所以当时人民完纳这种税银,叫做“完银子”。,44,地丁合一,于康熙五十五年始行于广东。雍正元年至七年,分别推行于直隶、福建、山东等省。到乾隆年间,始推行至全国。地丁合一的结果,收入增加了。田赋收入增加的趋势如下表:,45,上列数字中,自顺治十八年至康熙二十四年的增加,显然是由于土地的开垦,而不是由于地丁合一;而雍正以后的增加,主要是由于地丁合一的效果。,清初田赋的课征手续有了较大的改进,征收前,先将列有税率、应纳钱粮及欠交钱粮数等栏的由单发给花户(即民户),花户按期完纳后,发给截票。官府在钱粮入库时,还要填入印簿,岁末上报。康熙三十九年(1700年)改变催征方式,实行“滚单制”,即把由单改成滚单,每里以五户至十户为一单位,限用一单,单上注明纳税人姓名、应纳税额等,先给首名,依次滚催,不允许里长征收,这在一定程度上制止了地方官吏私派滥征,保证了国家的田赋收入。,46,4地丁的附加关于地丁的附加,有耗羡与平余。从其本质言之,两者没有多大的分别,只是起源有些不同而已。,(1)耗羡:也叫做“火耗”,因地丁征银,银的成色不同,而上解户部的成色则有一定,故熔销时便不无折耗。税吏为补偿耗损,便多征一些,重者数钱,轻者钱余。同时,耗羡为正额之羡余,羡余有赏,故税吏常于定额之外,另外科派,以为进身之阶。所以行之既久,州县重敛于民,上司苛索州县;一遇公事,加派私征,名目繁多。禁之不能,乃为之限;限之不能,乃明定其额以归公。,47,雍正二年,山西巡抚请提解火耗归公,分给官吏养廉及其他公用。从此政府即认为正额。在雍正八年以前,凡有解部钱粮,每千两随解余平银二十五两,饭银七两,俱于耗羡内动支起解。至雍正八年,始减半动支,即每千两止随解十二两五钱,饭银七两。以后即以此为例。耗羡归公,即成正税,但明定一次归公,官吏必另加一次附加税,结果是无限止的增加人民负担。火耗弊政,行之甚久,实与清代相始终。,48,(2)平余:四川的“不肖有司,巧为营私之计,将戥(deng)头暗中加重,有每两加至一钱有余者,彼收粮之书吏,倾销之银匠,又从而侵渔之”。这增收之银两,遂成为平余。这样的平余,不但四川存在,而且他省亦一样存在。后来到了乾隆三年,曾予以普遍的查禁,以后划一戥头,不准多取。从划一戥头以后,不法的平余,变为合法的平余了。,49,四川、江西、甘肃等省征收田赋,在耗羡之外,又有“暗中加重戥头”之所谓“平余”。这种“平余”,在雍正以前,似乎还只是“暗中加重”的,到了乾隆二年(一七三七),四川巡抚硕色向皇帝陈奏了这件事,奏章中写的是每百两提解六钱,“充各衙门公用”,实际上是每两加至一钱有余,即每百两提解十两以上。这件事公开以后,乾隆帝表示“不胜骇异”,要永行革除这一耗外“交纳之项”,办法是“遵照征收钱粮之天平法码,制成划一戥,饬令各州县确实遵行”。至于遵照哪一种天平法码,是“加重戥头”以前的,还是加重以后的,没有讲明。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即“平余”并没有因此取消,而是在不久之后,变成了正项。因为第二年就出现了“将解部减半平余扣存司库,以备荒歉应用”的“谕旨”。可见在此以前,这个“减半平余”,必已上解户部,并随即在“备荒”的幌子下,变成了正项。,50,(三)漕粮,1漕粮的性质与征收方法地丁以银两交纳,是货币税,漕粮以实物交纳,为实物税。漕粮也是田赋之一种形式。除分储于各省仓库外,输送京师,供官兵俸饷之用。因其是转漕,故谓之漕粮。漕粮的征收地区,为山东、河南、江苏、安徽、浙江、湖北、湖南等省。漕粮的征收,有正兑、改兑、改征、白粮之分(咸丰以后渐征折色)。,51,(1)正兑:各省征收漕粮,运输到京仓的,叫做正兑,以备八旗三营兵食之用。顺治二年(1645),户部奏定每岁额征漕粮四百万石,其运京仓者约为三百三十万石,(2)改兑:各省征收之漕粮,运至通州仓者,叫做改兑,以待王公百官俸廪之用。改兑之米,原额约七十万石。,(3)改征:对某地征收的种类及数量的漕粮改为仓库在京师者凡十五,在通州者二,直省有水次仓七。仓库储粮,为发运军月粮,并驻防过往官兵粮饷之需。清末纳本色者仅江浙两省,一百万石。以银代纳,但仍要征足原征之运费。未起运者,供兵糈之用,曰“南米”,后来绿营裁撤,此项南米。亦改为折色。,52,二、徭役,清前期,即有摊丁入地,人民就不再服徭役,官府需要劳力,理应支付报酬。但是,官府实际调用劳力时,仍然无偿征取,诸如:修理房屋、喂养马匹、铺设器用、官府的琐碎杂务劳动者承担,这就形成役外有役、差外有差的徭役制度。,53,三、专卖收入,(一)盐专卖,盐课在清前期国家财政收入中占有比较重要的地位,其收入可与“田赋国税相埒(lie)”。清兵入关后“所需兵响,半资盐课”,足见盐税是清代国家财政收入的一大财源。,清前期的盐法,基本沿袭明代制度,主要采取官督商销制、官运商销制、商运商销制、商运民销制、民运民销制、官督民销制、官运官销制。但行之最久、影响最大的是官督商销制,即灶户所制之盐,必须卖给国家特许的场商,而运商或散商纳税后取得引票,凭引在指定的地点向场商购盐,并在规定的地区销售,故又称引岸专卖制。所谓“引”,就是盐商纳税后,准许贩盐的凭证;所谓“岸”,就是盐商销售的指定区域。引岸制是典型的专业垄断制度。,54,清前期的盐课大致分为两类:场课与引课。场课又分为灶课、滩课、锅课、井课等纲目。纳税人是灶户和场商,前者是制盐的生产者,后者是收盐的商入。,引课是盐税的主要部分。清前期每引盐一般约300斤至400斤左右,引课的课征对象是盐斤,纳税入是运销盐商,引课的缴纳形式分为正课、包课和杂课。正课是按盐引向运销商课征的专卖税。包课是将盐税课额在引地各属内摊丁入地项下征收,或由包课商缴纳一定数额的盐课。杂课又称盐课附加税,多为盐政官吏的浮征或额外勒索,其名目繁多,不可胜数。,55,运商所销盐的地区都是独占的,运商姓名、所销引数、销区,都在盐税管理机构额“纲册”上注册登记,取得永久贩运专利权,子孙相传,这种专卖凭证叫“引窝”或“根窝”。,清前期,各地引课税率不一,每引斤量多少也不同,而且同一地区的引课额也常有变化,但盐税收入总是在逐年增长。顺治初年(1644年)为56万两,乾隆十八年(1753年)为701万两,嘉庆五年(1800年)为608万两,道光二十七年(1847年)为750万两。,56,清前期盐税三大弊政为:盐税预征、加征和盐商垄断。,盐税预征。康熙七年(1668年)困盐臣差遣稍迟,而盐差在任一日就考一日,即原任征完本年课额后,又开征新盐课,结果盐未卖一引,而课已征20余万两。始开清代盐税预征之首。至康熙中期,盐税预征已成为盐税收入的重要部分。,盐税加征。康熙年后,由于国家财政需求不断扩大,盐税附加和加征越来越频繁,其加征加派的数额直线上升,康熙三十六年(1697年)仅浙江一省的盐税加派就近31300两。,57,盐商垄断。乾隆、嘉庆年间,是盐商势力极盛时期,每遇国家军需、庆典、大灾大赈、河防工需盐商就捐输、报效。如两淮盐商捐额高达3826万余两以博得皇上恩宠,不仅能得到世袭垄断权,长获厚利,尚可少缴税、延期缴税,并可自定盐价销售,有的盐商甚至干预朝政。,58,清人绘巨富盐商聚会图,59,两淮盐法图展示了两淮盐场向货船发货的繁荣景象,60,盐商的奢侈生活:,盐商把大量的钱投入奢侈的生活消费中,其中尤以居住在扬州的两淮盐商为甚。扬州是两淮盐运司衙门所在地,盐商多聚集于此。据清稗类钞记载,,黄均太,是当时两淮八大商总之首。他吃一碗蛋炒饭需要耗银50两。之所以这么贵,是因为这碗蛋炒饭要保证每粒米都是完整的,且必须粒粒分开,每粒米都要泡透蛋汁,炒出来外面金黄,内心雪白。与这碗饭相配的是百鱼汤,汤里包括鲫鱼舌、鲢鱼脑、鲤鱼白、斑鱼肝、黄鱼膘、鲨鱼翅、鳖鱼裙、鳝鱼血、鳊鱼划水、乌鱼片等等,极尽精致之能事。更令人咋舌的是,据说他吃的鸡蛋是吃了人参、苍术等药物的鸡下的,所以味道特别好。,清人李斗的扬州画舫录一书是扬州盐商奢靡之风的全面记录,吃喝玩乐就不必说了,据说盐商会想出各种各样的花招来消遣。例如,为了比谁更有钱,大家纷纷在金箔上刻上自己的名字,跑到镇江金山的宝塔上把金箔往外扔,看谁的金箔第一个飘到扬州。,61,(二)茶专卖,清前期的茶税主要行引法,类似盐税的引岸法。茶法分官茶、商茶与贡茶。官茶用于储边易马;商茶则给引课银、即可行销各地,贡茶专供皇室品用。,清代官茶征收实物。顺治七年(1650年)规定:大小引均按十分之五征纳。设仓储备,用以易马。按清初茶马条例,在西北陕西设茶马御史司,主行茶马交易,其交换比例,上马给茶120斤、中马给茶90斤,下马给茶70斤,官府严禁私茶出境,并派兵巡守,违者治罪。,62,清代商茶行引法。雍正八年(1730年)边事渐平,马已足用,官茶需求量日减,故定川茶征税条例,由户部颁发茶引与各地方官府,茶商纳课领引,于产茶处凭引购茶,到指定的地域行销。无引者称为私茶。茶每引100斤,附茶(运脚费)14斤,用于弥补途中消耗,共计114斤。不足一引的,称为畸零,另行发给茶贴。官府按引征银。但是,清代茶引税率高低不一,差距甚大。,清代贡茶,数量较小,由官府按规定上解。,63,四、工商税,(一)酒税,清初禁酒,故酒无税。雍正年间,始对酒铺课征营业税,上户每天征银一钱五分,中户一钱,下户八分。清代酒税征收主要有三种形式:,1.缸税。缸税是对造酒缸户所征的酒税。缸户造酒先要领取牙帖,官府按牙帖征收缸税。清初对造酒业控制甚严,各地缸户均有定额缸税征税按定额上解,或征粮食或折银。,2酒曲税。洒曲税是对酿酒所用的曲块征税。在直隶等地,由官府发给造曲商执照,并按例课征酒曲税,但国家对曲块数量,严加限制,一般不得超过300斤。,64,3,关征酒税。关征酒税即对不在本地销售、而需长途贩运,经关卡时所课征的酒税。乾隆年间,运酒过关卡时,一般酒10坛(约200斤)征酒税二分。,清初对酒征税,主要在于加强控制酿酒业,而不在于增加财政收入,故酒税收入甚少,多留作地方办公费用。,65,(二)矿税,明末,宦官税吏广收天下矿利,横征暴敛,敲诈勒索,是导致明朝灭亡的重要原因之一。故清初统治者,为恢复农业生产、稳定社会经济,对开矿收税之事,极为谨慎。康熙后,遂开矿禁,矿业生产逐年有所发展。,清前期的矿税收入主要来自铜、铁、铅、黄金、白银的开采与生产,特别是铜和铅。国家征税采取抽课的方法,一般抽取实物,但也可折收银两,抽课后的铜铅由国家定价,或官府收购,或任民自卖。,66,具体形式如下:,1二八抽收。国家对铜铅矿产课以20的矿税。抽课之后,余铜余铅由官府以官价收购一半,另一半由商民自由买卖。这是清前期实行最普遍、时间最久的一种方法。,2一九抽课。国家对铜铅矿产课以10的矿税。抽课之后,余铜余铅或由官府以官价全部收购;或收购一半,一半听民自卖。,3三七抽课。国家对铜铅矿产课以30的矿税,余铜余铅,听任商民自由买卖。,67,矿税除抽收正税外,尚有杂课,主要是撤散与价脚。,撤散,即为弥补正税在征收运输过程中的损失而课取的正税附加。实际上却作为地方税吏的经费,其税率一般在3一5之间。,价脚,即为支付铜课、铅课在运解途中的费用而向厂商征收的款项。每百斤铜铅收取一两六钱的价脚。,68,(三)关税,清前期的关税分为内地关税与国境关税。清官府设置的税关较明代有所增加,乾隆年间关卡增加较多,其中户部的户关有45个,工部的工关有15个,税额也比前代有所增加。,1.内地关税。内地关税是清前期在国内水陆交通要道和商品集散地所设置的税关亦称钞关,即后世所称的常关。,69,内地关税分为正项和杂课,正项是内地关税的主要部分,包括正税、商税和船料三项。,正税是在出产地对产品征收的税,其课额不大,属货物税性质,商税是按物价对货物征收的通过税,兼有交易税性质,这是关税的主要部分,其税额在关税收入中所占比重最大。船料,按商船梁头大小所征收的船税,又叫梁头税,因对不载货物的空船也征收船料,故船料兼有车船使用税性质。,70,内地关税的税率,据雍正、乾隆年间户部制定的则例规定:从价5而课,征取实物。但清前期各类正项关税均有定额,各关差员若未能完成总额,要“参奏追赔”,以致革职,故各关税率多以自定为主,全国不一。,关税除定额上缴外,关税盈余也要上缴。清初关税定额较低,因而关银盈余数量较大。康熙年间,诏令溢额多缴者晋升加升之例,但效果不大。雍正年间,整顿关务,清理贪官,在各关自报盈余的基础上,核定关税盈余额,令各关按核定额上缴。乾隆十四年(1749年),再次整顿关税,重申核定额上缴,并据以考核。,71,关税除正项和盈余外,尚有杂课。杂课为各关巧立名目之苛索,下面略述一二。,(1)火耗。清初,为弥补所征关税银两在熔铸时的损耗而加征纳税额。,(2)落地税。即对商人货物行销时所课征纳税,属于关税杂征,性质类似商税,但没有统一的征收标准,也不列入国家财政,多为地方备用。,(3)楼税,即按过关货物重量所征收的税。每百斤货物征收银一厘五毫。,另外,还有饭盒、陋规索银、容费等五花八习,不胜枚举。杂课收入进差员私囊,于国无利,扰民极深。,72,2国境关税。国境关税,亦称海关税。清初,为避免同海外诸国发生关系,故实行海禁。康熙二十三年(1684年),海内统一,遂开海禁,并于云山、宁波、漳州、澳门设立海关,允许中外通商,并制定了海关税则例。清前期的海关税包括货税、船钞和渔税。,73,(1)货税。货税是对进出口货物所征收的进口税或出口税。货税以具体的货物为课税对象。康熙二十八年(1690年)颁布的海关执行条例,将进出口货物分为食物、衣物、用物和杂物四大类,并详载各种货物的名称进口税率为4,出口税率为16。进出口货物除纳货税外,还得执行抽买,即按海关规定的价格对进出口货物实行强制性收购,持别是国内紧缺物资更是如此。抽买之后,方能入港贸易。,74,(2)船钞。船钞是海关按商船梁头所征收的船税。船钞税率相对高些,每船征银2000两。乾隆二十三年(1759年),为抵制外货,将船钞提高一倍。船钞一般征收白银,有时也折征实物。,(3)渔税。渔课是海关对国内渔船出海所征收的税。由于渔税由海关代征,同时进出口渔船,往往顺势捎带一些货物,亦在海关征货税,故把渔课并入海关税。清代的渔课实际上也是梁头税,一般按渔船大小,从五尺以上,分上、中、下三则起科税款收入归地方海关支用。,75,清代海关税除上述税目外,尚有各种名目的附加和杂敛,有“规银”(外国商人入粤贸易、除征船钞、货税外、还要征收进口规银,一般按船料的80%征收。还有“埠租”(渔课的附加。乾隆年间在沿海地区征收甚广,其额为渔课的十几倍)。另外还有税饷脚费、饭食、支销、充饷等。,76,(四)牙税,牙税是向牙行经纪人或牙商所征收的税。牙行牙商是协助买卖双方成交或代客买卖货物,而从中抽取佣金的中间商人。牙行牙商必须先在户部或地方官府登记,领取牙帖,缴纳牙税,方可营业。因此,牙税实属特种营业税。,清代牙税收入分为两类:其一是牙帖,牙帖是牙商经批准领取营业凭证向政府缴纳的费用,其二是按年度或季度课征的常年税收。清初的牙税以牙帖为主。,77,清初,各省牙帖由各藩司制定数额并负责发放,然后报户部存档。雍正初年,各地滥发牙帖,牙商数量大增,奸牙把持市场,自称经纪,强行收取口钱,商民深受其害。牙帖收费各地不一,一般以上等纳银三两、中等纳银二两、下等纳银一两最为普通。清初,牙帖银数额不多。康熙二十四年(1686年)全国征牙帖银10 728两。,牙税则以牙商资本和经营额大小分等计征,税额为50两到1000两不等,每年征收两次。,78,五、杂税,(一)当税,当税为清初所创,是向典当店铺课征的营业税。顺治九年(1653年),制定典铺税例,各当铺每年课银五两。康熙三年(1665年)规定当铺按照营业规模大小,每年纳银五两、三两、二两五钱不等,永为当税标准。雍正六年(1668年),制定当帖规则,民间开设当铺均须请帖,帖为营业许可证。一般当铺或小抵押铺,缴纳当税,领取当帖,就获得营业许可权。其时当税已较康熙时提高了一倍,每年纳税一次。当税除正税外,还有各种附加税,为地方官吏个人所得。,79,(二)契税,契税又称田房契税,是对买卖田地房屋等不动产所课征的税收。清初契税课于不动产的取得者,亦即买方,故称买契。,顺治四年(1648年)规定,凡民间买卖田地房屋者,由买主按卖价每银一两纳税银三分,官府在契尾加盖官印为证,称为红契。,雍正年间,又于三分之外,每两加征一分,用作科场经费。,乾隆十二年(1748年),审定税契则例,布政司负责印发契尾,契尾前半部登记买卖双方的姓名、买卖数量、价格以及纳税金额;后半部空白,只盖有布政司印。待百姓投税时,将契价银数填写,当场撕下前半部作为回执给投税者,并要求将其粘在契约上后半部留官备案,税率一般为9。,80,81,上图为乾隆十五年(1750)户部颁发契尾版式;下图左光绪三十四年(1908)颁印典当契尾;下图右宣统买卖房产正契及契尾,82,(三)门面税,门面税是在大中城市或商贾云集之地,向居民铺面征收的税。其后扩展到居民住房凡“沿河傍市,及包场学宫之旁,贫民楼民小尾,均收租税”。门面税明代就有,清代沿袭此税,采取定额征收方法,具体则例各地不一。此税征收面较广,故税额也是一个不小的数目。,83,第三节 清前期的财政支出,一、军费支出,军费开支是清前期国家财政支出的最大项目之一。清初军费支出一般要占总支出的80左右故有“供亿不资”,“国用所以不足之故,皆养兵耳”之说。清代军费开支主要有养兵费和战争费两项。养兵费取决于兵制和兵饷,战争费则取决于军事行动的次数和规模,两者基本上可反映清代军费开支的概况。,84,(一)养兵费,清入关前,其军队分为满州八旗、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入关后分为京营和驻防两类。故清前期的军队编制构成即为八旗、绿营、防军和乡兵、土兵。,1.八旗兵。清太祖定八旗之制,先设四旗为正黄、正白、正红、正蓝,后增设四旗为镶黄、镶白、镶红、镶蓝。天聪九年(1635年)设蒙古八旗。祟德七年(1642年)再设汉军八旗。合为二十四旗,约20万人左右,其中满州八旗为主要武装力量。,85,86,87,88,2绿营兵。清入关后,鉴于八旗兵力太少,无法控制全国,故尽力收编汉族地主武装,组成“绿营”,受各地总督、巡抚统率,与八旗同样驻防各地,如防区内有八旗者,均受八旗指挥。故清代军制,满人用八旗,汉兵用绿营。绿营兵力,基本上维持在60万人左右。,3防军。清廷除设八旗和绿营之外,另行招募的军队,分守于各州、县故称防军。防军兵力多少不定有事则战,无事则散。后为镇压太平天国起义,以湘军、淮军的姿态出现而成常备军,最后发展成为陆军。,89,4乡兵。乡兵始于雍正年间,清政府为镇压农民起义而豢养的武装力量。乡兵多由各地训练,有屯练、民壮、乡团等,人数多少不一。,5土兵。即以少数民族地区如川、甘、湖、广、云、贵等为最多。雍正年间,以族内人户超过1000户以上者设“千户”一人,有百户以上者设“百户”一人,不及百户者设“百长”一人,每千户之下,设教司长数人。土兵主要用作向导。,清前期仅用于八旗、绿营的兵的就达2000万两之多,几乎耗去了国家岁人的80左右,这还仅仅是养兵费。,90,(二)战争费,清政府的军事行动规模大,延续时间长,需耗费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据史载:,乾隆十二年(1748年),金川之役耗银775万两;,乾隆十九年(1755年),淮回之役耗银2311万两;,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缅甸之役耗银911万两;,乾隆三十六年(1772年),大小金川之役耗银6370万两,台湾之役耗银800万两,镇压白莲教起义耗银20000万两红苗之役仅湖南一省耗银1090万两。,如此巨大的战争经费开支,使清政府的正常岁入难以承担,于是就于方百计地进行搜刮,弥补军费不足。,91,二、皇室支出,清初皇室支用不敢奢侈,尚能节俭。,皇室各项生活费用支出与明代相比,都有较大幅度地减少。乾隆以后,皇室日益奢侈,开支不断扩大,乾隆中,皇帝亲自裁定每年支出60万两,此项定额已比初时增加了几十倍。,赏赐支出也是皇室支出的一个重要项目,内容纷繁数额可观。雍正五年1728年),对官兵赏赐两次,共用银1190余万两。康熙六十寿庆,赐宴在京的满、汉、蒙官员及家属6800余人。,巡游费也是皇室开支的一大项目,康熙皇帝五度南巡,乾隆皇帝六下江南,耗费民力、财力无数。,92,三、官俸支出,清代官制,初时以满人为主,满汉参用,其后汉官渐多。清代国家中央机构由军机处、内阁和六部组成。军机处受命皇帝处理军政大事,内阁执行军机处命令,六部设尚书及左右侍郎。此外尚有都察院、翰林院、光禄寺、太常寺等机构。地方则设总督、巡抚、学政、,布政使、按察使、盐运使等。,93,清代的官俸主要有俸食、养廉和公费三项。,(一)俸食,俸食为国家官吏的正薪,分为宗室之俸、公主之俸、世爵之俸和百官之俸。,1宗室之俸。,宗室之俸,共二十等,每岁给银。,94,清前期官俸支出一宗室之俸,95,2。公主之俸。,公主之俸,共十四等。每岁给银。,清前期官俸支出公主之俸,96,清太宗皇太极继位后,于崇德元年(一六三六年),始仿明制,皇帝女儿开始称为“公主”,并规定,皇后(即中宫)所生之女称“固伦公主”,,“固伦”满语意为天下、国家、尊贵、高雅;妃子所生之女及皇后的养女,称“和硕公主”,“和硕”,满语,意为一方。“格格”遂专指王公贵胄之女的专称。例如,皇太极的次女马喀塔(孝端文皇后所生)初封固伦长公主,后改为“永宁长公主”,复改为“温庄长公主”。由此可见,现在影视剧中把皇帝之女称作“格格”是不准确的。,97,3世爵之俸。,世爵之俸,共二十等,每岁给银。,清前期官俸支出世爵之俸,98,4百官之俸。,百官之俸,在京文武官员,满汉一律按品颁发,每岁给银。,清前期官俸支出百官之俸,99,(二)养廉,养廉是清代统治者在正俸之外按官职大小、等级高低另给官吏的岁银,亦称公廉。初时,在外文官皆自耗羡内支给,武官则从兵丁名粮中扣除。乾隆四十八年(1784年)始,照文官例议给,雍正以后,养廉银数额日趋固定,其总额与官吏正俸相等,有时甚至超过正俸,始成清政府财政的一大负担。如乾隆三十一年,王公百官及藩王公俸102万两,而文武职养廉427万两,大大超过正俸。,100,清代地方官员养廉银简表(部分),单位:两,101,清代前期,官员的俸禄不算很高。当时,一名普通劳动者的年收入大约为10两银子。一个知县一年的俸禄约为76两银子,大约是普通劳动者的8倍。清政府给官员们发放的“养廉银”出自百姓征收的附加税,其数量高达官员们俸禄的10多倍至数十倍。同一品级的官员在不同地区将领取不同标准的“养廉银”,在这里仅以江苏省为例。江苏省知县的“养廉银”分别为1000至1800银子,为俸禄的13倍至24倍;知府的“养廉银”是2000至3000两,为俸禄的11至15倍;巡抚的“养廉银”为12000两银子,为俸禄的47倍;两江总督的“养廉银”为18000两银子,是其俸禄的60倍。,102,清政府实施了这巨额的高薪养廉的政策后,有没有起到预期的廉政效果呢?没有。清官员收到这笔巨额的“养廉银”时,起初,有些官员感激涕零,还表示要除去日常开支后,“养廉银”若有节余,可用来救济贫苦百姓。不过没有多久,官员们视“养廉银”为理所当然的收入。他们贪心未改,又在原来的附加税外再加收各种税,并通过各种渠道获取灰色收入。,依据见存的资料对各地官员的灰色收入进行估算,可知在19世纪平均一个知县每年的灰色收入约为3万两银子,是“养廉银”的20倍;一个知府的灰色收入约为525万两银子,也是“养廉银”的20倍;一个总督或巡抚的灰色收入约为18万两银子,是“养廉银”的10至15倍。由于当时的官员们几乎都有这样的灰色收入,人们已经习以为常了。只要不在这基础上再收刮民脂民膏,当时则不称之贪官。于是民间有流传至今的“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之说。,103,(三)公费,公费是清政府以办公费为名,给各级官吏的额外补贴,按官品等级,每岁发给公费银一两至五两不等,岁支银约20余万两左右。,清初,官俸支出只有200万两。随着清代官僚机构的膨胀,官吏编制不断扩大文武百官不断增加,到乾隆三十一年(1767年)时,官俸支出已达543万两,约占国家总支出的18,而且在官俸分配上,亲室王公俸禄要远远高于文武百官,满族官吏俸禄要远远高于汉族官吏,这是清代官俸支出的一大特点。,104,四、工程费支出,工程建筑费在清初岁出中,也为一项大宗开支,其经常费用与百官正俸不分上下,支出范围包括城垣、府第、仓库、营房、坛庙等营建与修缮,其中最主要的是河工费与海塘费。,(一)河工,河工一般多指治理黄河工程,它是清初几项重大支出之一。河工费包括材料费、修防费、俸饷费、役食费、图册费等。,清初的河防,主要是沿河州县征发徭役,拨派民夫,义务治河。乾隆中,河工费始由国家财政负担,岁修定额约100万两。嘉庆时,规定岁修的定额,属经常性开支;抢修则听其报销,属临时性费用。故各地方官吏采用岁修列价不入帐,抢修时,虚估开报,通融办理造成河工费急剧上升。嘉庆十年,把岁修抢修定额提高两倍,规定不得借口浮报,但收效甚微。每年河工费开支增至500万两。,105,(二)海塘,海塘建设是为保障田赋收入,在沿海一带修筑海塘、堤坝,以防海决水患。,海塘修筑,耗费甚巨,故岁修由州县主持,察其境之应修者,于冬至前核计上报,督府核实方准兴工。工峻则以四月内具案报案。顺治年间,整治钱塘县石塘,共筑堤坝8l丈。康熙三年(1665年)海决,修筑海宁县塘,共筑堤坝5000丈。海塘堤坝,均用石一纵一横,因以油灰熔铁锭镶嵌石缝,深根坚杆,再加筑子塘,所费人力、物力、财力自然不少。海塘工程,清初所建较多,这也因为江南是清政府田赋收入的主要来源地。,106,清代的海塘,107,日本老村长40年前执意造海塘 海啸中挽救小渔村2011年05月14日 14:46来源:,北京晚报,日本东北部海岸,一个小渔村在海啸后安然无恙:没有房屋被海水冲走,村里甚至没怎么淹水。一道海塘,高15.5米,挡在村子与来袭的海水之间。40多年前,小渔村老村长坚持要造这道海塘而且毫厘不可矮,不少人曾质疑花这么多钱究竟值不值得。,海啸后,小渔村几乎没有受损,普代村位于首都东京以北大约510公里处,依山傍海。村外,一道混凝土海塘连同一道水闸,总长205米,在村子与大海之间形成一道屏障,同时可掌控普代河入海的水量。值得注意的是,水闸与海塘高度相同,为15.5米。,3月11日地震发生后,村民遥控降下闸门的4条主要挡板;几条小型挡板卡住,最终由一名消防员攀爬到故障处手动降下。地震触发的海啸过后,沙滩上一片狼藉。而在海塘的后面,这个3000人的村子几乎没有受损:普代小学距海滩大约数分钟步行距离,没有浸水。,这次海啸中,海浪高度为20米。一些海水漫过闸门流入村里,没造成什么破坏。不久后,学校棒球场内可见成群的小男孩跑步锻炼。,据新华社,108,五、社会救济,清代的社会救济分为两类,一类称“保息之政”,另一类称“救荒之政”。这两类救济的施予对象和制度规定不同,经费支出的特点也不同。,109,1、保息之政,保息之政是对鳏寡孤独、残疾无告、弃养婴儿、节孝妇女等社会特殊群体之人的救助和抚恤。主要包括如下内容:(1)恤孤贫。清前期,自京师至各省,凡通都大邑,普遍设立养济院,以收养鳏寡孤独、残疾无告之人,有额设的口粮银米及冬衣等项生活供给。各省收养孤贫人数,乾隆以后皆有定额,多的数千名,少的四五百名,浮于限额收养者为“额外孤贫”。孤贫供养有规定的动支款项,每年将支用情况造册送上司查核。官设养济院之外,另有由官绅士民捐建的民间此类机构,其经费自行经理。,110,(2)养幼孤。对于被遗弃的婴儿,官设育婴堂以养育之,长大后准士民收养;本家有访求者,核实后准许归宗。育婴堂之设,在京师者建于康熙六年(1667年),以后各省也大都设立30。育婴堂经费,或给官帑置产,岁取租息,或在指定款项内动支,主要用于乳妇工食及医药等项。,111,(3)收羁穷。顺治十年(1653年),京师五城设栖流所,以司坊官管理,收留贫病无依之流民,日给钱米,冬给棉被,病者扶持之,死者棺瘗之,费用从户部关支。又五城自每年十月至次年三月设粥厂煮赈贫民,用米由通仓关支。京师之外,各省地方亦有栖流所及粥(饭)厂之设,主要是在隆冬季节收留、赈济贫病流民,春暖则资遣之。各地的普济堂亦多收留此等穷民。,112,(4)安节孝。节孝妇女无遗孤或贫无以自存者,令地方官给口粮以养之,每年将动用款项、数目造册报户部。(5)恤薄宦。乾隆元年(1736年)定例:各省县丞、主簿、典史、巡检等微员离任而无力回籍者酌给路费,身故者给归丧之费,每年造册报销。十年又定:各省教官原籍相隔本地五百里以外,实系艰窘者,一例赏给路费。州县以上官之贫乏者也有给路费的,但属例外施恩,费用不在存公银内动支,而于同府或通省养廉内捐给。,113,(6)矜(jin)罪囚。京师及各省监狱囚犯,例给口粮及灯油、柴薪、盐菜、冬衣、药饵等项费用,死者另给棺木。雍正以后,各省相继奏定囚粮及各项费用给发标准。乾隆时,定发遣军流及递解人犯口粮定额。囚粮经费多在赃赎及存公银内动支,年底造册咨送刑部,转咨户部核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大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