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课程(完整)

上传人:biao****biao 文档编号:243073556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PT 页数:72 大小:6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章 课程(完整)_第1页
第1页 / 共72页
第六章 课程(完整)_第2页
第2页 / 共72页
第六章 课程(完整)_第3页
第3页 / 共7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六章 课程,教育科学学院 吕林,本章逻辑构架,课程的本质,课程的基本理念,课程的结构,课程资源的开发,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本章重点难点,课程本质的批判性分析,课程基本理念的理解,课程结构的特点,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和目标,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创新,第一节,课程的本质,一、,课程本质的批判性分析,(,1,)课程即学问和学科,(,2,)课程即书面的教学(活动)计划,(,3,)课程即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4,)课程即学习经验,(,5,)课程即文化的再生产,对课程概念的各种定义,从不同的角度或多或少都涉及到课程的某些本质,都有某些合理性,但同时也都存在明显的缺陷。对教育工作者来说,重要的不是选择这种或那种课程定义,而是要意识到各种课程定义所要解决的问题以及伴而随之的新问题,拓展对课程的理解,以便根据课程实践的要求,做出明智的决策。,二、课程的本质与特点,本质,课程作为学校教育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作为实现教育目标的主要手段和媒介,其本质内涵应是指在学校教育环境中,旨在使学生获得的、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体系。,客体性,目的性,经验性,教育性,系统性,特,点,三、课程的定义,宋代朱熹在,朱子全书,论学,中多次使用了“课程”一词。如“宽着期限、紧着课程”,“小立课程、大作功夫”等,其中“课程”一词就包含有学习的范围和进程的意思。,在西方,“课程”一词的英语是,Curriculum,其词根源于拉丁语的动词“,Currere,”,,,本意指跑道,在学校里孩子们也要沿着学习的“跑道”进行学习。把“课程”用于教育科学的专门术语,始于英国教育家,斯宾塞,。他把课程解释为教学内容的系统组织。,辞海,中界定:功课的进程;教学的科目。,辞源,中界定:按规定数量和内容的工作或学习进程。,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释义为:课业及其进程。,狭义的课程,是指教学内容,主要体现在课程计划、课程标准和教科书中;,广义的课程,指的是学生在学校中获得的经验,它包括学科设置、教学活动、教学进程、课外活动及学校的环境氛围等。不仅包括课程表所规定的显性学习内容,也包括学生的课外活动以及学校中潜在的各种文化教育因素;它不仅指书本知识,也包括学生个人所获得的感性知识,个人经过系统的整理由实践反复检验的科学知识和个人的经历产生的情感体验。,即课堂教学、课外学习以及自学活动的内容、纲要和目标体系,是教学和学生各科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及其进程。,第二节 课程的基本理念,(一)全人发展的课程价值取向,1,、注重课程目标的完整性,强调学生的全面发展,2,、重视基础知识的学习,提高学生的基本素质,3,、注重学生的个性发展,4,、着眼于未来,注重能力培养,5,、强调培养学生良好的道德品质,6,、强调国际意识的培养,“学会生存”,“学会学习”,“学会关心”,“学会理解、宽容与尊重”,“学会共同生活”,(二)科学与人文相结合的课程文化观,强调自然、社会和人在课程体系中的有机统一,使自然、社会和人成为课程的基本来源。,自然即课程,生活即课程,自我即课程,(三)回归生活的课程生态观,(四)缔造取向的课程实施观,缔造取向关注的是师生的课程构建问题,认为师生是课程知识的创造者,应当致力于课堂中自然发生的课程问题。因此,它特别注重课程实施过程中意义诠释、文化背景、价值认同等。,课程政策关注的核心问题是课程权力的分配和再分配,不管是在地区间、民族间或阶层间,课程政策实施的结果总是反映了不同人、不同集团、不同社会力量对课程的要求。,(五)民主化的课程政策观,课程三级管理模式,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学校课程),(六)发展性的课程评价观,发展性课程评价主要指课程评价功能、目的的改变,即要改变原来过于重视选择功能,而忽视它对学生、教师和学校发展的价值,使课程评价指向于学生成长、教师发展和学校进步。,课程的组织,课程的组织,课,程,目,标,课,程,内,容,课,程,类,型,课,程,结,构,课,程,实,施,课,程,评,价,第三节 课程的结构,一、课程结构,课程结构是指课程各部分的组织和配合,即探讨课程各组成部分如何有机地联系在一起的问题。,特点:目的性、稳定性、层次性、整体性,如果把课程比作一个活生生的人,那么,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就像人的思想和灵魂,而课程结构则是人的骨骼,如果没有骨骼的支撑和支持,那人的思想和灵魂就无所依附。,所以,课程结构所要解决的问题,就是为课程理念和课程目标的实现提供支撑和支持。,理解,二、课程的基本类型,(一)分科课程和活动课程,1,分科课程,分科课程是根据各级各类学校培养目标和科学发展水平,从各门科学中选择出适合一定年龄阶段学生发展水平的知识,组成各种不同的教学科目。,评价:,(,1,)分科课程由来已久,故被称为传统课程。,(,2,)分科课程是今天各国学校课程的主体类型,并将在日后继续发展。,(,3,)分科课程能够使人通过学习,较系统地掌握某一科学领域的基本知识。,(,4,)分科课程重视教师的作用。,不足:容易忽视学生心理的逻辑,学生学习的兴趣,学生全面发展的价值,以及学生在学习中的能动作用。关心学习结果,获得现成知识,不关心学习过程、学习方法;学生对学习易产生厌烦心理。,2,活动课程,又称儿童中心课程、经验课程。以学生的兴趣、需要和能力为基础,以各种不同形式的一系列的作业为核心所组成的课程。,特点:,(,1,)活动课程的出发点是基于儿童的兴趣,所以学生在学习活动中是积极的、主动的、活泼的,学习的效果也是好的。,(,2,)使学习与生活环境联系密切。教育即生活,而不是生活的准,(,3,)由于在活动中进行学习,学生不仅在知识方面积累了经验,而且智力能力也得到了发展,乃至人格、民主的意识等都得到了发展。活动课程能全面提高教育的价值。,(,4,)活动内容重视儿童心理的逻辑,因此,儿童年龄越低,它的教学效果就越好。,不足:忽视理性知识的价值,忽视科学知识的逻辑体系,忽视教师在传递知识方面的作用。,(二)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是在一个教育系统或教育机构中要求学生必须学习并通过考核,达到明确规定的教育目标,以获取特定教育学历或资格证书的课程。,2,隐性课程,隐性课程,又称“非正式课程”、“潜在课程”、“隐蔽课程”,它包括:,在物质层面上,包括学校的建筑、教室的布置、桌椅的排列、校园环境等;,在行为层面上,包括学生间的交往、教师之间的交往、师生之间的交往、教师与家长的交往、社区与学校的交往等;,在制度层面上,包括学校管理体制、学校组织机构、班级管理方式、班级运行方式等,在观念层面上,主要有校风、办学方针、教学风格、教学观念、教学指导思想等。,隐性课程与显性课程的区别:,(,1,)在学生,学习的结果上,,学生在隐性课程中得到的主要是非学术性知识,而在显性课程中获得的主要是学术性知识。,(,2,)在,计划上,,隐性课程是无计划的学习活动,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大多是无意接受隐含于其中的经验的,而显性课程则是有计划、有组织的学习活动。,(,3,)在,学习环境上,,隐性课程是通过学校的自然环境和社会环境进行的,而显性课程则主要是通过课堂教学的知识传递进行的。,1,、国家课程、地方课程与校本课程,校本课程:,由学校国家课程标准、参照地方课程框架和本校学生发展兴趣及需要而开发的旨在体现学校办学特色的课程。,2,、自然科学课程、社会科学课程与人文科学 课程,3,、必修课程、选修课程和课外活动,4,、分科课程、综合课程和综合实践课程,核心课程与外围课程,(,1,)核心课程:是所有学生必须学习的基础性课程。规定核心课程是现代课程改革的一种趋势。,(,2,)外围课程:核心课程以外的课程,是核心课程的拓展、补充或深化。,课程标准: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它是教材编写、教学实教学评估和考试命题的依据。也是国家管理和评价课程的基础。,第五节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一、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背景,知识经济必将引起整个教育体系全方位的深刻变革,它必将对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产生全面影响。,具体表现在四个方面,(一)知识经济时代的机遇与挑战,知识创新能力,知识重组和知识应用能力,自我更新能力,个性化的决策能力,社会合作能力以及反馈速度,价值反省与承担责任的能力,(,1,)对基础教育课程培养目标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对人的素质的要求,知识经济背景下的知识具有其特殊性,它分为四类:,事实知识(,knowwhat,),原理规律知识(,knowwhy,),技能知识(,knowhow,),人力知识(,knowwho,),(,2,)对基础教育课程内容的影响,知识经济时代,基础教育课程的教学强调以人为本,重视探究学习、自主学习合作学习、对话教学、理解教学、反思教学。,(,3,)对基础教育课程教学观的影响,基础教育课程评价需要由选拔式评价向发展性评价转变。,(,4,)对基础教育课程评价观的影响,素质教育实施中遇到了一些困难,致使素质教育的实效并不明显。,(二)我国深入实施素质教育的要求,国务院关于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的决定,将形成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作为“十五”期间基础教育深化改革、素质教育取得明显成效的主要目标之一,明确提出了“加快构建符合素质教育要求的新的基础教育课程体系”的要求。,在课程设置上强调统一性和灵活性相结合,在学生发展上强调全面性与个性的结合,重视学生对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的掌握,重视学生的价值观教育和道德教育,重视国际理解的教育,(三)世界发达国家和地区基础教育 课程改革的启发,课程改革必须转向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方向,强化基础学科和学科基础知识的重要性,加强道德教育和人文教育,课程向综合化方向发展,课程向生活化、社会化、实用化方向发展,课程向个性化和多样化方向发展,课程与现代信息技术结合,应处理好以下问题,教育观念滞后,人才培养目标同时代发展的需求不能完全适应;,思想品德教育的针对性、实效性不强;,课程内容存在着“繁、难、偏、旧”的状况;,课程结构单一,学科体系相对封闭,难以反映现代科技与社会发展的新内容;,(四)我国基础教育课程体系自身发展完善的需要,义务教育课程体系存在的问题,脱离社会实际和学生经验;,学生死记硬背与题海训练的状况普遍存在;,课程评价过于强调学业成绩和甄别、选拔功能;,课程管理强调统一,致使课程难以适应当地经济与社会发展的需求和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求。,2001,年,6,月,,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试行,),中规定新课程的培养目标:具有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精神,热爱社会主义,继承和发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和革命传统;具有社会主义民主法制意识,遵守国家法律和社会公德;逐步形成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社会责任感,努力为人民服务;具有初步的创新精神、实践能力、科学和人文素养以及环境意识;具有适应终身学习的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和方法;具有健壮的体魄和良好的心理素质,养成健康的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成为有理想、有道德、有文化、有纪律的一代新人。,(一)我国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目标与内容,(二)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的具体目标,(,1,)实现课程功能的转变。,(,2,)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3,)密切课程内容与生活和时代的联系。,(,4,)改善学生的学习方式。,(,5,)建立与素质教育理念相一致的评价与考试制度,(,6,)实行三级课程管理制度。,如何理解本次课程改革的六项具体目标,?,目标之一,:,倡导全人的教育,改变课程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使获得知识与技能的过程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新,课程的目标,转变课程的功能,传授知识,新课程,情感,态度,价值观,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新课程的目标,目标之二:,重建新的课程结构,改变课程结构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九年一贯整体设计课程门类和课时比例、设置综合课程、适应不同地区和学生发展的需要,体现课程结构的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义务教育阶段新课程计划表,1,2,品德与生活,语文,语文,数学,数学,3,4,5,6,7,8,品德与社会,科学,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语文,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数学,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外语,体 育,年 级,思想品德,9,历史与社会,(或选择历史、地理),科学,(或选择,生物、物理、化学),艺术,(或选择音乐、美术),语文,数学,外语,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地方与学校课程,表,3,1,课程标准与教学大纲的框架结构比较,语文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语文,1,语文,5,语文,4,语文,3,语文,2,必修,选修,系列,新闻与传记,语言文字应用,文化论著与专题,小说与戏剧,诗歌与散文,历史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选修模块,必修模块,着重反映人类社会经济和社会生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政治领域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着重反映人类社会思想文化领域的发展进程中的重要内容,近代民主与专制的较量,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探索历史,的奥秘,世界文化,遗产荟萃,历史,3,历史,2,历史,1,地理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地理,1,地理,2,地理,3,必修,模块,选修,模块,宇宙中的地球,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自然环境的整体性和差异性,自然环境对人类活动的影响,人口与城市,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人类与地理环境的协调发展,区域地理环境与人类活动,区域可持续发展,地理信息技术的应用,城乡规划,与生活,宇宙与地球,自然灾害,与防治,地理信息,技术应用,海 洋 地 理,旅 游 地 理,环 境 保 护,信息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多媒体技术应用,算法与程序设计,数据管理技术,网络技术应用,人工智能初步,信息技术基础,必修,模块,选修,模块,信息获取,信息加工与表达,信息资源管理,信息技术与社会,通用技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技术与设计,1,技术与设计,2,现代农业技术,家政与生活技术,汽车驾驶与保养,简易机器人制作,建筑及其设计,服装及其设计,电子控制技术,必修,模块,选修,模块,技术及其性质,设计过程,设计的交流,设计的评价,结构与设计,流程与设计,系统与设计,控制与设计,美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绘画,雕塑,美术鉴赏,书法,篆刻,设计,工艺,现代媒体艺术,从上述系列中任选,3,个模块,获得,3,个必修学分。,选修,系列,音乐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音乐鉴赏,演 奏,音乐与舞蹈,歌 唱,创 作,音乐与戏剧表演,从上述,6,个模块中任选,2-3,个模块,获得,3,个必修学分。,选修,模块,艺术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艺术与,文化,系列,艺术与,科学,系列,艺术与,情感,系列,艺术与,生活,系列,上述四个系列共,16,个模块,从中任选,6,个模块,获得,6,个必修学分。,生活中的音乐,身边的设计,身体表达的艺术,戏剧创编入门,音乐的情感表现,视觉语言表达,舞蹈即兴表演,戏剧表演基础,民族民间音乐,图形的奥秘,舞蹈与服饰,中外戏剧欣赏,音乐与科学,材料与造型艺术,乐舞与身心健康,影视特技,体育与健康课程标准的基本结构,田径运动,体操类运动,球类运动,新兴运动,冰雪或水上运动,民族民间体育,从上述系列中选修若干模块,确保每周两节教学时间,获得,11,个必修学分,其中田径运动、健康教育专题各应保证,1,学分。,健康教育专题,选修,系列,新,课程的目标,目标之三:,体现内容的现代化,改变课程内容繁、难、偏、旧和过于,注重书本知识的现状,加强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新课程的目标,目标之四:,倡导建构性的学习,改变过于强调接受学习、死记硬背、,机械训练的现状,提倡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搜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新课程的目标,目标之五:,确立正确的评价观,改变过分强调评价的甄别与,选拔的功能,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教师提高和改进教学实践,的功能。,各标准中建议采取多种方法进行评价,成长记录;,测验与考试;,答辩;,作业(长周期作业、短周期作业);,集体评议;,通过学习档案,促进学生自我评价,新课程的目标,目标之六,:,促进课程的民主化与适应性,改变课程管理过于集中的,状况,实行国家、地方、学校,三级课程管理,增强课程对地,方、学校及学生的适应性。,我国三级课程管理的基本模式是:国家制定课程发展总体规划,确定国家课程门类和课时,制定国家课程标准,宏观指导课程实施。省级教育行政部门根据国家对课程的总体设置,规划符合不同地区需要的课程实施方案,包括地方课程的开发与选用。学校在执行国家课程和地方课程的同时,开发或选用适合本校特点的课程。它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弹性,让地方和学校真正拥有选择的余地。,(三)新课程培养目标的特征,1.,重视学生思想品德教育和社会责任感的培养,2.,突出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3.,强调科学精神、人文素养和环境意识,4.,重视学生身心健康、审美情趣和生活方式的培养,5.,提出适应终身学习的意识、技能与方法。,1,课程理念,2,课程的目标,3,课程结构,4,课程标准与教材开发,5,教学过程,6,教学组织形式,7,课程与教学评价,8,课程与教学管理,(四)课程改革的内容,问题思考,现代课程的本质与特点。,现代课程的基本理念是什么?,赶快行动吧,!,参考书籍,顾明远:,教育大辞典第,1,卷,,上海教育出版社,1990,年版,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中国大百科全书出版社,1985,年版,靳玉乐:,现代课程论,西南师范大学出版社,1995,年版,李子建、黄显华:,课程:范式、取向和设计,,香港中文大学出版社,1996,年版,瞿葆奎:,教育学文集,,人民教育出版社,1988,年版,郭颖颐著,雷颐译:,中国现代思想中的唯科学主义,,江苏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谢谢教学合作,祝:学业进步,生活愉快,下次再会!,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