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哲学史(全部)

上传人:小*** 文档编号:243071333 上传时间:2024-09-15 格式:PPT 页数:156 大小:1.4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西方哲学史(全部)_第1页
第1页 / 共156页
西方哲学史(全部)_第2页
第2页 / 共156页
西方哲学史(全部)_第3页
第3页 / 共15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三编 近代哲学,第十一章 文艺复兴时期的哲学思想,文艺复兴的含义:,14,世纪以后,随着古代典籍陆续从阿拉伯重新传入欧洲,在反对中世纪神学世界观的斗争中,先进思想家们对非基督教的古代世俗文化发生了兴趣,怀着极大的热情搜集、整理古代文化典籍,发掘古代文化遗产,研究古代语言、历史、文艺、科学和哲学,仿照古典作品进行创作,古典文化的研究蔚然成风。这就是所谓的“文艺复兴”。,第十二章 近代哲学与自然科学的精神,一、近代自然科学与理性主义的哲学,(一) 近代自然科学的哲学精神,近代自然科学充满着,以理性主义为特征,的哲学精神。,1,、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探索自然奥秘的,求知精神,;,2,、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重视观察和实验的,求实精神,;,3,、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精确的量化而达到的,确实性,;,4,、近代自然科学体现了理解世界的,机械论图式,。,(二) 近代哲学的科学精神,近代哲学的主要建树是对新科学的迎合与推进,它的理性主义特征处处体现着近代自然科学精神。,1,、哲学适应科学发展的需要,发生了方向性的变化。,2,、近代认识论中有经验论和唯理论两大阵营,两者除了唯名论和实在论这一遥远的历史根源外,还直接地、集中地反映了对自然科学方法的不同理解。,3,、近代哲学和自然科学一样,也有机械论的特征。,4,、近代哲学的理论是以自然科学为范式而建立起来的。,二,、,弗兰西斯,培根,(一) 传统科学观批判,培根对以经院哲学为代表的传统思想的分析批判:,1,、认为经院哲学以及亚里士多德的科学体系存在着种种弊端,没有实用性。,2,、培根不仅仅是对经院哲学予以否定,而且深入地分析了传统科学观赖以生存的心理根源和社会根源,提出了著名的“四假相”说。,(二) “四假相”说,1,、“,种族假相,”:指人性的缺陷,即人类在认识事物时,总是以自己的主观感觉为尺度,而不是以宇宙本身为尺度,从而陷入主观主义,歪曲了事物的真相。,2,、“,洞穴假相,”:指个体差别造成的缺陷,即由于个人的天性不同、每个人所受的教育不同而形成的个人的偏见,它犹如每个人都有自己所处的“洞穴”。相当于“坐井观天”。,3,、“,市场假相,”:指语言交往中产生出的误解,即人们在相互交往中,由于用词的错误和混乱而造成的假相。,4,、“,剧场假相,”:指各种哲学体系以及流行理论造成的错误,即人们盲目崇拜各种传统的哲学体系和错误的证明法则,并将其移入人的心中而造成的偏见。,(三) 科学的实验方法,1,、认为一切知识起源于经验。,2,、认为“经验”要符合以下的要求:,a.,作为一切科学知识的基础的经验必须具有“确实性”。,b.,经验应当是丰富的,数量是足够的。,c.,科学实验要作为最主要的经验。,3,、认为经验尤其科学实验是真理的保证。,4,、认为只有将感性和理性结合起来,才能形成科学知识。,(四) 科学的归纳方法,培根的归纳法是分步进行的:,1,、广泛搜集自然史和科学实验的材料。,2,、整理材料,为归纳做好充分准备。,在这一步中,他提出了他的归纳法的核心内容,“,三表”法:具有表、差异表、程度表。,3,、归纳。该步最重要的是用排斥和否定的方法,是进行归纳的关键性环节。,托马斯,霍布斯(,Thomas Hobbes,,,1588,1679,年)出生在英国南部威尔特郡的马尔麦斯堡一位乡村牧师家庭,曾考人牛津大学,在培根因受贿案被撵出宫廷隐居乡村时,他曾给培根当过秘书,并且帮助他将其作品译成拉丁语。,1660,年,斯图亚特王朝复辟之后,霍布斯宣布效忠国王,但由于他的专制主义立场同样危及了贵族们的利益而受到了王党的迫害,同时亦因为无神论的倾向遭到了教会的攻,击。所有这一,二 霍布斯,切使晚年的霍布斯避政治如水火将兴趣转向了文学和历史。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利维坦,、,论物体,和,论公民,。,霍布斯哲学以经验论为基本原则。霍布斯的思想主要有机械论和社会契约论,他的主要贡献在政治哲学领域,与荷兰政治学家格老秀斯同是对西方政治学说和实践作出划时代意义的社会契约论的创始人,并对后世产生了极其深远的影响。,第十三章 笛卡尔的唯理论,一、方法论的反思,二 、第一哲学的沉思,笛卡儿(,Ren6 Descartes,,,1596,1650,年)是法国著名哲学家,近代哲学的创始人之一。他出身名门,10,岁进入拉,弗莱施公学接受古典教育,除了数学没有学到任何其他有价值的知识,于是便丢开书本去“读世界这本大书”。笛卡儿不仅是哲学家,而且是科学家,他是解析几何的创始人,对物理学也有很深的研究。笛卡儿的主要著作有,谈谈方法,、,第一哲学沉思集,和,哲学原理,等。,笛卡儿哲学标志着主体性的觉醒,因而是近代哲学当之无愧的创始人。,一、方法论的反思,笛卡儿首先要重建形而上学,试图将所有的知识综合在一起,为整个人类知识大厦重新奠定基础。笛卡儿发现数学,几何学,与众不同。几何学的特点是:基本的初始原理即公理一旦确定,我们就可以从这一原理出发演绎地和系统地推论出其他一切原理。笛卡儿试图使哲学也达到数学所特有的那种确定性和科学性,即寻找一个清楚明白毋庸置疑的第一原理,由之推演出整个哲学体系。,笛卡尔设想发现真理的新方法,-“,理性演绎法”。包括两个部分,即直观和演绎。,“直观”是“理智直观”,它为演绎提供基础和前提。,“演绎”就是从“理智直观”所确知的基本原理出发而进行的带有必然性的推理,最终形成科学知识的体系。因此,哲学的基本原理必须满足两个条件:首先,“它们必须是明白而清晰的,人心在注意思考它们时,一定不能怀疑它们的真理”;其次,“我们关于别的事物方面所有的知识一定是完全依靠那些原理的,以至于我们虽然可以离开依靠于它们的事物,单独了解那些原理,可是离开那些原理,我们就一定不能知道依靠于它们的那些事物”,笛卡儿称这些基本原理为“天赋观念”。“天赋观念”是笛卡儿哲学乃至唯理论哲学的基础。,他把观念分为三类:外来的观念、虚构的观念和天赋观念。天赋观念的特点是:首先,它绝不能来自感官或想像,而是存在于理智中,仅凭我们的理解得来的。其次,它必须是清楚明白、毋庸置疑的。一切清楚明白的观念就是天赋观念。最后,它是普遍有效的,是对事物的本质的认识,是永恒的真理。,怎样实施理智直观来发现那些自明的哲学原理呢?他为此提出了普遍怀疑的方法:通过普遍怀疑来寻找毋庸置疑的真理,确立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为推演科学体系的基石。,所以笛卡儿说:“如果我想要在科学上建立起某种坚定可靠、经久不变的东西的话,我就非在我有生之日认真地把我历来信以为真的一切见解统统清除出去,再从根本上重新开始不可。”,正是运用“方法论上的怀疑”,笛卡儿开始了重建形而上学的工作。,二、第一哲学的沉思,提出形而上学的三条原理,:,“,我思故我在”(,Cogito,,,ergo sum,)、上帝存在和物质世界的存在。,笛卡儿不是以存在或实体,而是以“我思”亦即主体作为形而上学的第一原理,并且由此出发来确立上帝存在和物体存在的原理,标志着西方哲学的一次重大转折,也可以看作是形而上学史上的一次革命。,1,我思故我在,通过普遍怀疑的方法,笛卡儿提出了他认为是一切知识的前提和基础的哲学命题,“,我思故我在”。,由于感性知识是相对的和偶然的,以往我们所确知的一切可能都是虚幻的。但是,当我们通过这种方式怀疑一切的时候,这个怀疑本身却表明了一条毋庸置疑的真理,即“我在怀疑”本身是毋庸置疑的。我在怀疑,必然有一个在怀疑在思想的“我”存在。因此,“我思故我在”可以毫无疑虑地把它当作形而上学的第一条原理。,“,我思故我在”中“我”是什么?“我是一个实体,这个实体的全部本质或本性只是思想,它并不需要任何地点以便存在,也不依赖任何物质性的东西;因此这个我,亦即我赖以成为我的那个心灵,是与身体完全不同的,甚至比身体更容易认识,纵然身体并不存在,心灵也仍然不失其为心灵”,笛卡儿的“我思”具有划时代的重要意义,为近代哲学奠定了反思性、主体性原则和理性主义等基本特征,因而标志着近代哲学的开端。,“,我思故我在”这个命题深刻丰富的哲学意义,:,首先,通过怀疑寻找毋庸置疑的基点,可能是唯一可行的策略。这相当于通过否定的方式寻求肯定的结论。,其次,“我思故我在”在通过普遍的怀疑而最终确定的唯一不证自明毋庸置疑的第一原理,.,笛卡儿由此确立了理性的地位。,最后,笛卡儿通过怀疑方法确立我思的过程,亦即通过否定性的方式,排除知识内容,最终剩下抽象一般的认识主体的过程,也就是确立主体性的过程。,黑格尔说:“他是一个彻底从头做起、带头重建哲学基础的英雄人物,哲学在奔波了一千多年之后,现在才回到这个基础上面。”,1,1,德黑格尔:,哲学史讲演录,,第四卷,商务印书馆,,1978,年版,第,63,页。,笛卡儿二元论的困境是怎么实现心灵与物体的一致性 。所以仅仅确定了“我思”还不够,我们还必须证明上帝的存在,再由上帝的存在,证明物理世界的存在。,2,关于上帝存在的证明,笛卡儿要从“我思”出发去证明上帝的存在。我意识到我的心中有一个“上帝”的概念,“用上帝这个名称,我是指一个无限的、永恒的、常驻不变的、,不依存于别的东西的、至上明智的、无所不能的以及我自己和其他一切东西(假如真有东西存在的话)由之而被创造的实体说的”。,首先,“上帝”概念不可能来自我自己。”我”是一个不完满的、有缺陷的实体。比较完满的东西不可能源自比较不完满的东西,就上帝这一表征着最完满的存在的观念而论,显然我不可能是它的原因,外部世界的物体也不可能是它的原因,我们只能说有一个比我更加完满的存在将这个观念放进我的心灵之中,这个完满的存在就是上帝。,3,关于外部事物存在的证明,上帝是一个最完满的实体,我确信上帝是绝不会欺骗我的,我现在也确信物质世界的存在。笛卡儿在确定了“我思”实体之后,曾经提出了一条基本规则:“凡是我们十分明白、十分清楚地设想到的东西,都是真的。”在证明了上帝存在之后,这条规则便有了根据:它之所以是可靠的,“只是因为有上帝存在,因为上帝是一个完满的实体,并且因为我们所有的一切都从上帝而来。由此可见,我们的观念和概念,既然就其清楚明白而言,乃是从上帝而来的实在的东西,所以只能是真的”。这就是其形而上学的第三原理。,上帝保证了我们的观念的实在性,保证了物质世界的真实存在,因而也保证了我们关于物质世界的认识的客观有效性。笛卡儿从普遍怀疑出发,确定了心灵、上帝和物体三种东西的存在,他称之为“实体”。,第十四章 唯理论的发展,一、斯宾诺莎,二、莱布尼茨,巴鲁赫,德,斯宾诺(,BaruchdeSpinoza,,,1632,1677,年),出生于荷兰阿姆斯特丹一个犹太商人家庭,早年就读于犹太教会学校,受到了中世纪犹太哲学家迈蒙尼德的泛神论的影响。毕业后,斯宾诺莎研读了当时的哲学和自然科学的著作,其思想转向了新哲学,对犹太神学产生了怀疑。,1656,年,斯宾诺莎,24,岁的时候,犹太教会对他采取了最严厉的“大开除”惩罚,永远开除其教籍,他只好避居乡村,以磨制光学镜片为生,坚持研究和写作。,1677,年,斯宾诺莎在贫病交加之中离开了人世,年仅,44,岁。,一,斯宾诺莎,从某种意义上说,斯宾诺莎面临的哲学问题是如何克服笛卡儿的二元论,而从更深的层面说,他要解决的是人生所能通达的至善境界的问题。因此,斯宾诺莎哲学具有浓厚的伦理学色彩,他的哲学体系由本体论、认识论和伦理学三个部分组成,其中本体论是基础,认识论是手段,伦理学则是最高的目的。因此,斯宾诺莎将他的主要著作命名为,伦理学,。这部著作从定义和公理出发,再到命题,之后还有推论、解说等等,完全按照几何学的方法构造了一个哲学体系,真正使笛卡儿将几何学方法改造成为哲学方法的理想付诸现实,当然这也妨碍了他直接提出并充分论证自己的思想。,哥特弗里德,威廉,冯,莱布尼茨(,Gottfried Wilhelm von Leihniz,,,1646,1716,年)出生于德国莱比锡,他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学者,在许多领域做出了卓越的贡献。他在数学上与牛顿同时创立了微积分,在逻辑上提出了充足理由律,改进了帕斯卡尔的加法器,创制了一种手摇式的计算机,提出了二进位制,被人们称为现代计算机的思想先驱。莱布尼茨与当时的许多哲学家和科学家都有交往,如牛顿、惠更斯、费尔玛、霍布斯、马勒伯朗士和波义耳等,也曾到荷兰拜访过列文虎克和斯宾诺莎。莱布尼茨与大多数哲学家不同,除了一些发表在杂志上的文章外,他的许多哲学思想是在与人的通信中阐发的,这些作品大多在他去世之后才得以问世。,他的主要哲学著作有:,形而上学论,、,新系统,、,神正论,、,论自然与神恩的原则,、,单子论,、,人类理智新论,等。莱布尼茨不仅是哲学家、科学家,而且是社会活动家,甚至更多的是社会活动家。他曾出任外交官、宫廷顾问、汉诺威图书馆馆长。他积极创办了柏林科学院,并且担任第一任院长。与此同时,他还力促在圣彼得堡、维也纳和北京建立科学院,为此曾给当时在位的康熙皇帝写过信,可惜这些努力都没有成功。,生平,:,约翰,洛克(,John Locke,,,1632,1704,年)出生在英格兰南部的林格通城,毕业于牛津大学的基督教会学院,与当时著名的科学家如波义耳、牛顿等人交往甚密,,1668,年被选为英国皇家学会的会员,,1675,年获得医学学士学位,洛克从,1671,年开始写作他的代表作,人类理智论,(旧译,人类理解论,),直到,1690,年出版,前后用了,20,年的时间,洛克的经验论对后世产生了深远的影响,他也是最早提出政治自由和分权原则等政治学说的主要代表之一。,洛克把知识归结为观念,把观念归结为感觉经验,从心理学的角度说明认识论问题,这种研究方法后来被人们称为“心理论”的方式。,1,、感觉与反省,“人们单凭运用他们的自然能力,不必借助于任何天赋的印象,就能够获得他们所拥有的全部知识;他们不必有任何这样一种原始的概念或原则,就可以得到可靠的知识”,2,。洛克的解决办法就是“白板说”。,一,、,洛克的唯物主义经验论,洛克哲学的基本原则是,“心灵是一张白纸”,“知识源于经验”,1,。在此基础之上,他把知识归结为观念,把观念归结为经验,由此全面系统地阐述了经验主义认识论思想。,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经验分为对外的感觉和对内的反省,.,感觉的对象是外界事物,而反省的对象则是内在的心理作用。,巴克莱,英国经验论的主要代表之一,他继承了洛克的经验论思想,意识到了其哲学中所蕴含的内在矛盾,认为如果坚持心外有物的唯物论立场,必将导致怀疑主义和无神论的后果,这不仅会动摇宗教信仰的基础,也对科学不利。所以,他便对洛克的经验论思想进行了一番改造,而且别出心裁地试图从经验论的立场证明上帝的存在。,贝克莱认为在认识之中包含着两个因素,一是认识的对象即“观念”,一是认识的主体,某种认识或感知观念的东西,即心灵、精神或灵魂。观念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感觉观念,一类是心灵通过组合与分解感觉观念而形成的观念。,观念只存在于心灵之中,它们不可能离开心灵而独立存在,因此观念的存在就在于被感知。,1,、存在即被感知和感知,因为“具有一个观念与感知一个观念完全是一回事”,“事实上,对象和感觉原是一种东西” 。“因为,除了我们用感官所感知的事物之外,还有什么上述的对象呢?并且,在我们自己的观念或感觉之外,我们究竟能感知什么呢?那么,要说是任何一个观念或其结合体不能被感知而存在,那岂不明明白白是背理吗?”,这个命题的完整表达应该是:“存在即被感知和感知”。在巴克莱看来,宇宙中的存在有三种:第一种是只存在于感知者的心中的观念;第二种是可以感知观念的被创造的精神,即我的心灵和其他所有人的心灵;第三种是永恒无限的精神,亦即上帝。任何事物都具有可感性质,所以它们能够被我们所感知,至于这些可感性质则并非我们的创造,而是上帝的作品。,生平,:,大卫,休谟(,David Hume,,,1711,1776,年)出生在苏格兰爱丁堡一个没落贵族家庭,,12,岁进人爱丁堡大学学习法律,,1732,年休谟刚满,ZI,岁就开始撰写他的代表作,人性论,,,1739,年至,1740,年分卷出版,但是无人问津。他曾经沮丧地说:“它从机器中一生出来就死了。”,1,后来写作了,道德与政治论文集,,出版后很受欢迎,同时也博得了怀疑论和反宗教的名声。,休谟经后来将,人性论,第一卷,“,论人性,”,和第三卷,“,论道德,”,改写成,人类理解研究,和,道德原则研究,,分别于,1748,年和,1951,年出版,获得了广泛的影响,。,1757,年,休谟出版了包括,宗教的自然史,在内的论文集,引起了轩然大波,罗马教会于,1761,年将他的全部著作列为禁书。从,1752,年起,休谟担任爱丁堡苏格兰律师协会图书馆馆长,写作了,英国史,(多卷本),他生前在英国主要是以历史学家而著称的。,1763,年,休谟担任驻法使馆秘书,与卢梭、霍尔巴赫、爱尔维修、狄德罗等法国思想家们交往密切。休谟一生独身,于,1776,年去世,终年,65,岁。,1,英休谟:,人类理智研究,,“休谟自传”。商务印书馆,,1972,年版,第,2,页,休谟把知觉分为两类,一类是“印象”(,impressions,),一类是“观念”(,ideas,)即感觉和思维。两者之间的差别在于强烈和生动程度不同,所以只是量的差别。,“印象”指的是一切比较生动的知觉,包括“听见、看见、触到、爱好、厌恶或欲求时的知觉”,即当下所生的感觉、情感和情绪等生动活泼的知觉,它们是一切思想的来源和材料。,1,、经验论的原则,所谓观念是印象在心中的摹本,在记忆和想像中的再现,即感觉、情感和情绪在思维和推理中的微弱的意向,或者说是当理智反省感觉运动时,我们所意识到的那些比较不生动、,不活跃的知觉。,就印象与观念的关系而论,“我们的印象和观念除了强烈程度和活泼程度之外,在其他每一方面都是极为类似的。任何一种都可以说是其他一种的反映,因此心灵的全部知觉都是双重的,表现为印象和观念两者”。,知觉(不论印象或是观念)还有另一种区别,这就是简单与复合之间的区别。简单观念直接摹写简单印象,复合观念或是来自对复合印象的摹写,或是来自对简单观念的排列和组合。,“虽然我们的思想似乎具有这样无边无际的自由,如果我们加以比较切实的考察,则将发见它实际上是限制在一个狭隘的范围之内;人的精神所具有的创造力量,不外乎是将感官和经验提供给我们的材料加以联系、置换、扩大或缩小而已”。,休谟提出了“人性科学”的两条基本原则。第一条原则可以称之为“印象在先原则”:“观念是印象的摹本”、“一切知识来源于感觉”,这是经验论的基本原则。第二条原则也可以称之为“想像自由原则”:观念虽然由印象而产生,但是”在心中却可以自由地结合,从而产生出印象中所没有的东西。当然,这种“自由”不能创造观念,观念无论多么荒谬,都可以在印象中找到根据。,在哲学史上,通常把,18,世纪后期到,19,世纪中期的德国哲学称为德国古典哲学。这里的“古典”,(classic),主要指的是一种风格,正如,18,世纪在欧洲流行的巴罗克建筑风格也被称为古典风格一样。建筑艺术上的古典风格的特点是恢弘典雅,富丽堂皇的结构配以精雕细琢的装饰。这一风格也是德国古典哲学的整体形象。这一时期的德国哲学家建立了一个个宏伟的哲学体系,包含着众多的细致的分析、周密的概念、复杂的论辩和宏大的话语。,第十七章康德的批判哲学,与当时欧洲其他国家相比,德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都处在非常落后的境地。,16,世纪的宗教改革诉诸于内在性、主观性和个体性的倾向虽然对德国哲学产生了深刻的影响,但是它毕竟具有浓厚的非理性倾向,而且由宗教争端而引发的战乱给德国造成了极大的破坏。,16I,1648,年的“三十年战争”因新教与天主教之间的争端而起,几乎整个欧洲国家都参加了,史称第一次欧洲战争,但却是在德国本土上开战的。经此浩劫,德国失去了,1,3,以上的人口,几乎倒退了,200,年。,结果,当英法等国经过资产阶级革命而相继确立了资本主义制度之时,德国仍然是封建割据的状态,以致年轻的黑格尔曾经悲叹:德国已不成其为一个国家。然而,由于意识形态的相对独立性,由于德国始终处在欧洲文化的影响之下,所以尽管德国在政治、经济等方面极其落后,但是在文化领域却卓有建树,莫扎特、贝多芬、莱辛、哥德席勒、康德、费希特、谢林、黑格尔等等文化巨人辈出,德国哲学走在了哲学领域的最前列。,德国古典哲学家们活动的时代正是世界历史发生着波澜壮阔的激烈变革的时代。诗人哥德曾经在一次谈话中这样说道:“我所以得天独厚,是因为我出生在世界大事纷至沓来、方兴未艾的年代。”这段话也适用于德国哲学家们,他们是,1776,年北美独立战争、,1789,年法国大革命、拿破仑席卷欧洲以及他的失败等等世界大事的见证人。,正如黑格尔所说:“哲学的任务在于理解存在的东西,因为存在的东西说是理性。就个人来说,每个人都是他那时代的产儿。哲学也是一样,它是被据在思想中的它的时代。”德国哲学家们作为时代的产儿,用他们的思辨语言握并表现了那个伟大时代的精神,与近代哲学的其他形态相比,德国哲学具有思辨性、辩证性和体系性等显著的特征。,首先,德国哲学具有思辨的传统。虽然哲学都是理论思维和抽象思维的产物,但是德国哲学最突出、最鲜明地体现了思辨思维的特点。,哲学的对象从来不是具体的而是抽象的,因而哲学的理论或学说通常总是抽象的,但是并不是所有的哲学理论都那样“纯粹”,许多哲学家有经验主义的倾向。德国哲学就不同了,它最纯粹地体现了哲学的思辨性,完全是“从概念到概念”的思想操作。,其次,德国哲学的思辨性与它的辩证性是分不开的。哲学家们试图超越近代哲学的“知性思维”,主张以辩证法的形式从整体上把握事物的内在本质。于是,德国哲学“从概念到概念的思想操作便形成了一种概念的辩证法,正是由于这种概念的辩证法使德国哲学表现出了鲜明的思辨性。,最后,德国哲学的思辨性和辩证性为哲学体系的形成创造了条件,使得德国哲学创造了有史以来最庞大壮观的形而上学体系。,德国古典哲学不仅具有思辨性、辩证性和体系性的特征,而且它非常重视对古代哲学之传统的继承和发展,这也是德国哲学的传统。例如,在早期近代哲学中,莱布尼茨就试图以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补充近代哲学的机械自然观。因此,德国古典哲学家们的理论视野和历史感比以往的哲学家要开阔得多、深厚得多。,正是这种开阔的理论视野和厚重的历史感使他们在近代哲学主体性原则的基础上恢复了古代哲学的辩证法思想,将西方哲学推向了新的发展阶段。德国古典哲学不仅是马克思主义的理论来源之一,而且对,20,世纪哲学的发展产生了极其深刻的影响。当然,德国哲学在将古代哲学的观念发挥到极致的同时,亦彻底暴露出古典哲学的局限性,因而这个时期既是形而上学的体系化的时期,也是形而上学走向终结的时期。,第一节 康 德,一,.,康德的生平及其哲学特点,伊曼努尔,康德(,17241804,)出身于一个小手工业者和小商人的家庭。他生在东普鲁士的哥尼斯堡,在那里上了小学、中学、大学,毕业后作了九年的家庭教师,,1755,年到哥尼斯堡大学任教四十年,,1797,年退休。,19,世纪德国浪漫主义诗人和散文家海涅对康德及康德哲学作出评价。他在,论德国宗教和哲学的历史,一书中,用极其生动的语言描绘了康德晚年的平淡而安定的有规律的生活。他说:康德在一定的时间起床,喝咖啡,上课堂,写文章,吃饭,散步。当康德穿着灰色的上装,拿着手杖从他的住宅出来,到一条植着菩提树的小径上散步的时候,他的邻居们就知道准是下午三点半钟了。,海涅在评价康德哲学时说:康德的哲学比刽子手的屠刀还厉害。刽子手的屠刀只能砍下人头,但康德的哲学却能在思想的领域中起一种毁灭一切的作用。,康德理论研究的两个时期,学术界一般把康德的理论研究活动分为两个时期:,1770,年以前和,1770,以后。以前叫“前批判时期”,以后叫“批判时期”。,1770,年以前,他特别注重研究自然科学问题,具有较多的朴素唯物主义和辩证法因素,在认识论上虽有一些怀疑论的因素,但主要方面是唯物主义的反映论,认为人类可以认识自然界。,1770,年以后,康德提出了他的完整的先验唯心主义二元论和不可知论的哲学观点。其基本观点是在这一年他接受教授职务时的论文,感觉界和精神界的形式和原理,中提出来的。以后又发表了三本著作:,纯粹理性批判,(,1781,年),实践理性批判,(,1788,年),判断力批判,(,1790,年),纯粹理性批判,讲的是知识的来源与知识在什么条件下才可能形成的问题。他认为知识是先天的形式与感性材料结合而成,这构成了他的先验唯心主义的主要部分。这一部分即一般人所讲的哲学。,实践理性批判,是用他的先验唯心主义去研究人的道德行为原则,说明道德原为什么是先天的、先验的。这一部分即一般人所说的伦理学。,判断力批判,是用他的先验唯心主义去研究“美”的问题,说明为什么“美”是先天的、先验的,并且认为“美的艺术”必须要有天然禀赋的人才能创造出来。这一部分即一般人所讲的美学。,康德哲学点,列宁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中说:“康德哲学的基本特征是调和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使各种相互对立的哲学派别结合在一个体系中。当康德承认在我们之外有某种东西,有某种自在之物同我们表象相应存在的时候,他是唯物主义者;当康德宣称这个自在之物是不可认识的、超验的、彼岸的时候,他是唯心主义者。在康德承认经验、感觉是我们知识唯一源泉时,他是在把自己的哲学引向,唯物主义。在康德承认空间、时间、因果性等等的先天性时,他就把自己的哲学引向唯心主义。”,二、哥白尼式的革命,康德登上哲学舞台的时候,正是以启蒙主义为主导精神的近代哲学陷入困境之时。康德批判地继承了启蒙主义的基本精神,并且将启蒙主义推向了一个新的阶段。在哲学史上,康德的哲学革命通常被人们称为“哥白尼式的革命”。哲学上的革命意味着哲学方向的转变,而康德哲学的确扭转了哲学的方向。,康德哲学的问题,康德所面临的哲学问题其实也就是德国古典哲学所面临的问题,这就是理性。自由和形而上学的问题,其中主要是形而上学问题,这个问题贯穿了他的全部哲学思考。,当康德登上哲学舞台的时候,正是近代哲学陷入困境之时。哲学家们为了解释科学知识的来源、确定性和范围等认识论问题而分成了经验论与唯理论两派。他们各执一端,展开了激烈的争论,而体漠的怀疑论最集中地体现了近代哲学在认识论问题上的困境。这意味着我们不仅不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而且作为科学知识之基础的理性本身也成了问题。,不过对于近代哲学来说,更严重的问题是在启蒙主义内部发生了矛盾,这就是理性与自由之间的冲突。由于近代哲学家们所倡导的理性主要是一种科学理性,这就使哲学在自然科学的影响之下形成了一种机械决定论的自然观。在蓬勃发展的自然科学的鼓舞之下,哲学家们试图将科学方法推广到人类知识的一切领域,他们相信无论自然、社会还是人类自己统统服从于统一的法则,那就是自然的因果律,一切事物都可以由此而得到合理的说明。,人与自然万物没有什么不同,一样服从于共同的自然法则,人不过是一架更精密更复杂的机器而已。结果,启蒙主义的两大支柱,理性与自由就发生了尖锐的矛盾:当哲学家们把科学理性贯彻于人类知识的所有领域的时候,不仅自由而且人本身的价值和尊严都成了问题。,对康德来说,无论知识问题还是自由问题,其实都与另一个更重要的问题相关,那就是形而上学问题。形而上学是古典哲学的核心部门,它要解决的是宇宙万。物统一的基础、本质和根据的问题,因而被人们看作是解决一切哲学问题的基础和前提。,由于形而上学一向标榜科学,或者说它的最高理想就是成为科学乃至“科学之科学”,因而对许多哲学家来说,如果形而上学不能被证明是科学那么人类知识的大厦就面临着失去基础的危险,现在哲学家们面临的正是这样的危险。我们实在无法在形而上学中找到一丝一毫科学知识的特征。更严重的是,正是形而上学企图成为科学的理想缔造了一种科学思维方式,并且形成了科学万能的观念,尽管纂这种“科学世界观”促进了自然科学的进步和发展,但是它亦将我们迫人了有可能丧失自由。泯灭人性的困境之中。,这就是康德所面对的哲学问题,我们可以把他的问题概括为“在一个严格遵守零 自然法则的世界上,人究竟有没有自由,有没有独立的价值和尊严”的问题。由于这些问题都与知识有关,所以康德便从知识问题入手来解决这些问题。,2,哥白尼式的革命,在认识论问题上,康德主张“调和”经验论与唯理论。他一方面同意一切知识来源于经验的经验论原则,另一方面亦赞同唯理论对经验论的批评:对科学知识来象说仅有经验是不够的,它们的普遍必然性只能是先天的。但是这样一来,我们便陷入了两难的困境,如果知识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知识就不可能有普遍的必然性;如果知识有普遍必然性,它就必须是先天的而不可能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上,康德用一句话把这个难题摆了出来:我们如何能够先天地经验对象?在康德哲学中,“先天的”与“后天的”是一对基本概念。“后天的”意即单纯经验的,就知识而言表现为个别、偶然和相对的。“先天的”意即独立于经验而且是经验的先决条件,就知识而言表现为普遍和必然的,康德在此意义上亦称之为“客观的”。显然,如若我们承认普遍必然性的科学知识是存在的,它就必须同时具有经验和先天这两方面的因素,然而看起来后天的经验与先天的普遍必然性水火不能相容。,康德认识到,如果按照形而上学关于知识的传统观念,亦即知识必须符合对象才能成为真实可靠的知识,我们永远也不可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因为我们既无法说明外部事物及其属性如何能够挪到意识之中来,更不能证明必须建立在经验基础上的知识如何具有普遍必然性。,于是康德形成了一种奇特的观念:既然当年哥白尼可以把地球与太阳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设想不是太阳围绕着地球转,而是地球围绕着太阳转,从而提出了“日心说”假说,我们为什么不能按照这个思路考察知识问题呢?换言之,如果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这条路走不通,我们不妨像哥白尼那样换一个角度,把知识与对象之间的关系颠倒过来,看一看让对象符合知识亦即主体固有的认识形式会有什么结果。,在康德看来,问题由此便得到了完满的解决:一方面,我们的知识的确必须建立在经验的基础之上,但是另一方面,进行认识活动的主体本身亦具有一整套认识形式,由于这些认识形式在经验之先并且是经验的条件,从而赋予了知识以先天性或普遍必然性。经验为知识提供材料,而主体则为知识提供对这些材料进行加工整理的形式,知识就其内容而言是经验的,但就其形式而言则是先天的亦即普遍必然的。,这就是被人们称之为“哥白尼式的革命”的康德哲学革命。,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以其独特的方式证明了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突出了主体在认识中的地位、作用和能动性,但是与此同时也产生了极其严重的后果。如果不是知识必须符合对象而是对象必须符合主体的认识形式,那就意味着事物对我们来说就被划分成了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主体的认识形式所认识的事物,康德称之为事物对我们的“显象”,另一方面是未经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在认识之外的“事物自身”、“物自体”或“自在之物”。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虽然构成了知识之普遍必然性的根据,但是亦限制了我们对事物的认识:我们只能通过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认识事物,因而只能认识事物对我们的表现而不可能认识事物本身。,这样一来,不仅自然科学要求按照自然本来的面目认识自然的原则发生了动摇,形而上学的理想亦注定是不可能实现的。从这个角度看,“哥白尼式的革命”的结果完全是消极的。,然而在康德看来,这个消极的限制完全可以转化为某种积极的成果。虽然认识形式的限制体现了认识能力的有限性,但是另一方面它也表明在我们的认识领域之外还有一个不受认识形式限制因而可能是无限自由的领域。于是,对理性的认识能力的限制就为理性的另一种能力亦即实践能力开辟了无限广阔的天地,因为实践理性或者说道德意志乃是以自由为其根据的。,如果事物对我们来说不是表现为两个方面,我们可以认识事物自身从而形成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那就意味着一切都在认识形式的限制之下因而不可能有自由的存在。但是如果事物对我们来说划分为两个方面,结果就完全不一样了:事物划分为表现和事物自身两个方面,人亦如是。,一方面人作为自然存在物服从于普遍必然的自然法则,在这个领域中他是没有自由的;而另一方面人又是“人自身”,因而亦具有不受自然法则限制的一面。换句话说,人具有两重性,他是一种“有限的理性存在”。假如我们无限地扩张理性的认识能力,其结果势必把一切都变成了必然的东西而使人失去了自由。而对理性认识能力的限制则会为自由保留一片天地。所以,康德认为我们有必要限制知识,以便为道德信仰留地盘。,由此可见,康德的哲学革命应该包含两方面的内容:一方面它通过主体先天的认识形式来确立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另一方面则通过对认识能力的限制为自由开辟道路,而且这后一方面真正体现了康德哲学的根本精神。,、人为自然界立法,康德在,B,版演绎的结束处说:“范畴是这样的概念,它们先天地把法则加诸现象和作为现象全体的自然界之上。”他在,未来形而上学导论,中更明确的说:“自然界的最高法则必然在我们心中,即在我们的理智中。”“人为自然界立法”,是康德的“哥白尼革命”达到的一个重要结论。,我们一般把事物之间的普遍必然联系称为法则,但康德说,这些普遍必然联系不是事物固有的,而是范畴所具有的。另一方面,范畴不能被运用于物自体,只能被运用于现象。我们所能经验到的一切想象都服从于范畴的综合作用,它们被范畴综合为具有普遍必然性的现象界的整体,即自然界,范畴加诸其上的法则即自然规律。,人为自然界规定的法则不是自然界科学中的具体的定律,这些定律必须经过经验才能被发现和验证,而先验范畴规定的一般的自然法则表达为先天综合命题,它们的真理不依赖于经验,并且能够反过来赋予经验以普遍必然性。这样,康德就用范畴的先验性回的了他在开始提出的一个问题:纯自然科学何以可能?,从培根的“向自然学习”的态度到康德的“人为自然界立法”的口号,可谓是根本的翻转。但人们可以发问,这与哥白尼在宇宙观领域实现的革命有同样的性质吗?哥白尼以日心说代替地心说的一个意义在于破除了人类是宇宙中心的幻觉;康德在哲学界发动的“哥白尼革命”却试图重新规定人在自然界的中心地位。在这里,先验哲学与自然科学的分歧已见端倪。,批判哲学,正如哥白尼的日心说最初只是假说一样,康德的“哥白尼式的革命”也是一种假说。如果我们要证明它是正确的,那就必须考察理性本身,证明人类理性的确具有一些先天的认识形式,而且这些认识形式在认识中具有法则的作用。康德把这项分析考察理性的工作称之为“批判”。,在,纯粹理性批判,第一版序言中,康德解释了“批判”的含义:所谓“批判”不是对书本或者理论学说的批评或驳斥,而是对理性之认识能力的“分析”。亦即根据理性具有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例如数学和物理学而对理性的一般认识能力进行分析,其目的是最终确定形而上学的命运民因此,所谓“批判”也就是对理性的分析和考察。,在康德看来,以往的形而上学错就错在它们通常只是武断地论定,当它们提出这样或者那样的理论教条时,没有去考察一下我们的理性究竟有没有这样的认识能力。与这种“独断论”不同,康德主张在对事物下判断之前,先来分析我们的认识能力。,表面上看,康德直接的分析对象是我们的科学知识和认识能力,而实际上其最终的目的却是为了解决形而上学问题。康德像他的同时代人一样,相信数学和物理学是普遍必然的科学知识。尽管经验论与唯理论的争论最终没能证明科学知识的普遍必然性,但是科学知识是存在的,这是一个事实,我们只是没有能够从理论上证明这一点罢了,因此根本问题还是形而上学问题。,康德的意图是通过对科学知识普遍必然性的来源的分析确立一种衡量知识是否是科学知识的一般标准,然后用这个标准来衡量形而上学,看一看它究竟有没有资格被称之为科学。,康德对理性认识能力的批判是其哲学思想的基础,在此基础之上,他对理性的全部领域进行了考察,从而形成了由三大批判组成的“批判哲学”:第一批判,纯粹理性批判,主要考察理性的认识能力,康德称之为“理论理性”;第二批判,实践理性批判,考察理性的实践能力或者说意志能力,康德称之为“实践理性”;第三批判,判断力批判,考察的“判断力”则是理论理性与实践理性之间起沟通作用的中间环节。,三,.,康德的唯心主义先验论,康德宣称,他的认识论的全部内容,就是要在进行实际认识活动之前,对人的认识能力作一番,“,批判,”,的考察,事先确定人的认识能力究竟有多大范围,人的认识究竟是根据什么方式才能得到实现。,这就把人的认识能力同认识的对象以及实际的认识过程割裂开来,也就是承认有离开社会实践的认识和离开物质世界的理性,事物,。这显然是错误的。,康德认为人的认识能力有三个环节:,感性;,知性;,理性。,感性,康德认为,感性知识必须包含两个因素:一是感觉,二是时间和空间。这二者怎样构成感性知识?,在康德看来,如果没有,“,自在之物,”,对感官的刺激作用,就不能产生感觉表象,也就是说,感觉表象不是主观自生的。这是康德认识论中的唯物主义因素。,但是,康德又认为,感觉表象并不反映,“,自在之物,”,的任何方面。,“,自在之物,”,对感官的刺激所发生的感觉表现本身,只是一种杂乱无章、没有联系、未形成的粗糙材料,它还不能形成感性知识。那么,人的知识到底是从哪里来的?康德认为,知识虽然是来自感觉经验,但是还必须加上人的认识能力自身所提供的形式才能形成。,康德断言:,“,即使感官没有任何实际对象,或没有感觉,纯直观(即时间与空间)也作为感性的单纯的形式先天地存在于意识里。,”,在这里,康德否认时间和空间是物质存在的基本形式,认为时间和空间是脱离物质,先天地存在于人们头脑里的主观形式。这显然是错误的。,知性,康德认为,“,知性,”,是认识的第二个环节。,他认为,,“,感性,”,只是提供直接材料,所以还不能算科学知识,于是需要更高一级的认识能力,这就是,“,知性,”,。知性是运用范畴、概念进行判断推理的思维能力。,康德说:没有感性直观的材料,理性思维是空洞的;没有知性概念,感性直观是盲目的,这两种能力的功能不能互换,知性不能有所直观,而感官又不能有所思维,所以,只有当它们联合起来时才能产生知识。,在这里,康德提出必须把感性直观和理性思维联合起来,才能形成严格意义的知识。那么,康德是怎样把感性直观和理性思维联系起来、所谓的科学知识又是怎样形成的呢?他认为,感性知识仅仅提供零星材料,,“,知性,”,认识(相当于理性认识)必须通过概念、范畴对感性直观材料进一步进行加工整理。,康德所谓的,“,知性,”,概念、范畴并不是指对客观事物的概括和反映。他说:,“,范畴的来源仅只是知性,不依存于感觉,”,。这就是说,概念、范畴是来源于,“,知性,”,本身,是人的认识能力自身所固有的,而不是从感觉经验中得来的。,康德认为,,“,知性,”,自身具有十二个概念或范畴,如统一性、多数性、必然性、因果性、可能性、现实性、否定性等等。康德把它们称为,“,知性的纯概念或纯范畴,”,,因为它们是不依赖于经验的,是,“,知性自身所固有的先天形式,”,。,“,知性,”,活动(理性活动)就是把这十二个,“,纯概念,”,套到感性直观所提供的材料中去,使这些零碎的、特殊的材料具有必然联系和因果联系。这才形成具有普遍性、必然性的科学知识。,可见,康德所谓严格意义上的科学知识,是只要感性知识和先天概念二者拼凑在一起就成了。,康德把,“,知性,”,在认识中的作用,看成是人的主观意识的一种能动作用,他称为,“,知性,”,的,“,综合,”,、,“,统一,”,的作用。但是,康德把因果性、必然性、规律性完全说成是,“,先天的,”,,人脑主观自生的。这样一来,也就否认了客观世界自身的内在规律性。他认为,知性并不是从自然界中得出的规律,而是把这些规律强加于自然界。所以,“,人为自然界立法,”,。这是典型的唯心主义先验论的理论。,理性,康德认为,“理性”是最高一级的认识能力。我们通过“知性”运用先天概念对感性和知识进行整理、综合,形成了科学知识。但是,这种“知性”知识还只是对现象界的认识。“现象界”中的东西总是相对的、有条件的,它不能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望。我们的认识能力要求超出“现象界”的认识,进一步把“知性”的各种知识再加以“综合”、“统一”,把它们整理成为无条件的、绝对完整的知识,也就是达到对“自在之物”的认识。康德把这种最高级的认识能力叫做“理性”。,康德认为,,“,理性,”,企图达到的最高、最完整的统一体有三个:,第一,.,“,灵魂,”,一切精神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第二,.,“,世界,”,一切物理现象最完整的统一体;,第三,.,“,上帝,”,它是以上二者的统一。,康德把这三个统一体叫做,“,理性的理念,”,,这三个理念都是,“,现象界,”,之外的。因此,康德也把他们称为,“,自在之物,”,。在这里,,“,自在之物,”,的含义已经发生了改变,它已离开原来作为独立于人的意识之外的客观存在了。,在康德看来,,“,自在之物,”,是超经验的,不属于人的认识的范围,因而不能应用,“,知性的纯概念,”,去认识它们。但是,当,“,理性,”,去追求,“,理念,”,时,却又必须利用这些,“,范畴,”,或,“,概念,”,去认识它们。所以当,“,理性,”,去规定、认识它们时,就不可避免地会陷入自相矛盾。例如当人们要去认识,“,世界,”,这个,“,理念,”,时,就必须要运用,“,有限,”,、,“,无限,”,、,“,原因,”,、,“,结果,”,、,“,必然,”,、,“,不必然,”,等这些,“,知性,”,范畴去规定、认识它,于是就出现了两个正相反的、都可以成立的命题,二者都能得到证明,“,二律背反,”,。,康德认为,当我们要求认识,“,世界,”,这个绝对完整的最高统一体,“,理念,”,时,必然会陷入下列四个,“,二律背反,”,。,一,.,正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有限的;,反题:世界在时间和空间上是无限的。,二,.,正题:世界上的一切都是由单一的不可分的部分构成;,反题:世界上没有单一的东西,一切都是复杂和可分的。,三,.,正题:世界上存在有自由;,反题:世界上没有自由,一切都是必然的,四,.,正题:存在着世界最初的原因(上帝);,反题:没有世界的最初原因。,康德提出,“,二律背反,”,的企图,在于证明,“,理性,”,要求超出,“,现象界,”,的范畴,去达到最完整的、无条件的,“,自在之物,”,的认识是不可能的。,因此,他得出,结论,:理性是无能的,人的认识能是无限的,,“,自在之物,”,是人的认识所根本达不到的,是不可知的。,完成了,对不可知论的证明,。,同时,康德也实现了,他的哲学的根本目的,:人的认识只能限制在,“,现象,”,的范围之内,认识所达不到的领域,应该留给宗教信仰。,康德终于在现实世界之外的,“,彼岸世界,”,里,为,“,上帝存在,”,、,“,灵魂不灭,”,、,“,意志自由,”,找到一块地盘。他宣称:我发现必须否定知识,才能给信仰保留地盘。,第十八章 绝对唯心论,德国诗人海涅曾这样形容康德之后的德国哲学:“德国被康德引入了哲学的道路,因此哲学变成了一件民族的事业。一群出色的大思想家突然出现在德国的土地上,就像用魔法呼唤出来的一样。”费希特就是被着魔法唤起的第一位真正有创造性的哲学家,成为德国古典哲学承前启后的思想大师。,费希特,(,),出身于德国上劳济茨的一个乡村手工业者家庭。由于天资聪颖,岁时在一个地主的资助下开始接受学校教育。从,年开始,先后在耶拿和莱比锡大学里学习神学,后因失去资助,大约在,年开始断续辍学,任地主的家教。但实际上是被地主看成奴仆,因而辞职。,后来,接触到康德哲学,他深深为之吸引,遂于年前往哥尼斯贝格拜谒康德,在康德的推荐下,于次年出版了,试评一切天启,一书。这部以康德道德哲学为原则批判天启宗教的著作,由于当时没有署名,因而最初被误认为是期待已久的康德本人的宗教哲学批判。经康德澄清真相后,费希特声名鹊起,被人们看做康德的继承人。,从年至年是费希特哲学生涯中的耶拿时期。在任耶拿大学教授期间,他建立和完善了自己的哲学体系,在康德之后略显平静的德国思想界“造成了一个革命”。费希特由于激进的民主思想和开明的宗教态度招来了敌对势力的攻击和迫害,终于酿成了年的“无神论事件”。,当时,在费希特担任责任编辑的,哲学杂志,上发表了一篇宗教怀疑论的文章,虽然费希特并不赞赏作者的观点,但是他坚持出版自由,发表了这篇文章,结果被反动势力利用来攻击他是无神论者,迫使他不得不于年离开耶拿,前往柏林等地求职,他的哲学思想也随之进入了后期的发展阶段(,,或称柏林时期,费希特在这一时期基本上生活在柏林,年任爱尔兰根大学教授及战争期间转辗颠簸除外),拿破仑入侵德国期间,费希特勇敢无畏、热情激昂的爱国主义演讲为他赢得了全民族的赞誉。年,柏林大学创建,费希特被任命为哲学系主任;第二年成为首任当选校长。年,费希特夫人在救护伤病战士时感染恶性时疫,并传染给了费希特,最终夺去了哲学家的生命。,谢林,一,、谢林的生平及主要著作,谢林(,1775,1854,年)生于德国符腾堡莱昂贝格一个新教牧师家庭,少年早慧 岁便获准破例进人图宾根神学院,与年纪大他,5,岁的黑格尔和荷尔德林同窗。在这期间,法国大革命和康德、费希特哲学给予青年谢林以深刻的影响。,1795,年,他毕业后担任家庭教师,并开始研究维柯和斯宾诺莎哲学;,1798,年,受聘为耶拿大学编外教授,讲授自然哲学和先验哲学,形成了自己的哲学思想;,1803,1806,年,任维尔茨堡大学教授;,1804,年发表了,哲学与宗教,,以此为标志,谢林的思想日益趋向于宗教神秘主义,。,1806,年,他迁往慕尼黑,被任命为巴伐利亚科学院院士和造型艺术科学院秘书长;,1820,1826,年,任爱尔兰根大学教授;,1827,年重返慕尼黑,被任命为国家科学中心总监和慕尼黑大学教授,并被推举为国家科学院院长;,1841,年,应普鲁士国王的邀请前往柏林,执掌黑格尔逝世后留下的哲学教席,讲授神话哲学与天启哲学,并担任柏林科学院院士和普鲁士政府的枢密顾问;,1854,年死于赴瑞士的旅行途中。,第十九章黑格尔哲学体系,一,.,黑格尔的生平及主要著作,黑格尔,(1770,1831),出身于德国乌腾堡省图加特城的一个高级官吏家庭。,1780,1788,年,黑格尔在斯图加特中学读书。青年黑格尔热爱知识,才华出众,深得师长喜爱。他对哲学、历史、文学以及自然科学各方面有广泛的兴趣,尤其爱好古典作品。,在此期间,他受到法国和德国启蒙运动思想的深刻影响。卢梭是法国启蒙运动中的激进派,是法国资产阶级革命的旗帜。黑格尔对卢梭的,爱弥尔,、,社会契约论,、,忏悔录,感到极大的兴趣。他宣称这些书籍使他从传统的束缚中解放出来。,中学时期的黑格尔,他认为在启蒙运动思想的感染下,人类的眼睛变得明亮了,知觉变得敏锐了,思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小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