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传统文化第六讲剖析课件

上传人:尘*** 文档编号:242972558 上传时间:2024-09-13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19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国传统文化第六讲剖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中国传统文化第六讲剖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中国传统文化第六讲剖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标题样式,单击此处编辑母版文本样式,第二级,第三级,第四级,第五级,*,*,*,第六讲 中国古代史学与典籍,马克思、恩格斯说道:“我们仅仅知道一门唯一的科学,即历史科学。”,中国是个史学的国度。梁启超在中国历史研究法中说:“中国于各种学问中,唯史学为最发达;史学在世界各国中,惟中国为最发达。”,世界上除中国以外,没有任何一个国家有着如此历史悠久、绵延不绝,卷帙浩繁的史册。一部二十四史,记载了上起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明朝末年长达4000多年的历史。,史学是中国文化中的重要组成部分,我们的先人为我们留下了一座无比璀璨丰厚的历史文化宝库。,关于历史与历史学,历史,广义地说,是指一切事物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它可以分为自然发展史和人类社会发展史。通常我们所说的历史,一般是指人类社会发生、发展的历史,即与自然界互相依赖、互相制约的人类社会以往的运动发展过程。其中包括社会、政治、经济、外交、军事、宗教各方面的事情以及各种学术成果和一切制度、风俗等。,历史学,也叫史学。属于社会科学的一个部门,它是研究和阐述人类社会发展的具体过程及其规律性的科学。自古以来,世界各国家、各民族出现过许多有名的历史学家。他们为后世留下了了宝贵的历史著作,积累了丰富的历史资料,也表述了各种史学思想、观点以及治史方法。,第一节 先秦至魏晋南北朝史学,先秦:尚书、春秋、左传、 国语;,秦汉:史记、汉书;,魏晋南北朝:后汉书、三国志,一、先秦史学概述,夏、商、周三代是我国史学的起源和初步发展时期。开始时,“巫”、“史”不分。,从西周共和元年(前841)起,有了按年记载的编年史。,西周、春秋时期的主要史籍是尚书和春秋。,尚书是较早而且更具有官方性质的历史记载,所记皆殷、周王朝的大事。是研究我国古史的重要典籍。,春秋末,孔子以鲁国国史为基础,编撰成春秋一书。是我国古代第一部编年史,它的出现具有划时代的意义。孔子也因而成为中国古代第一个大史学家。春秋记载史事还非常简单。有时仅一个字如“晦。”春秋中带有孔子的爱憎好恶、寓褒贬于其中,所以有孔子“撰春秋,而乱臣贼子惧”之说。,战国时,人们对史事的考订也开始予以重视。,战国时,私人撰史有了很大发展,最具代表性的史书: 左传、国语和战国策。,左传是解释春秋的,故亦称春秋左氏传,传为左丘明作。全书18万字,按照年月次序即以编年体的形式叙述了春秋259年的历史(起于前722,终于前464,比春秋多出十七年,其叙事更到前454年为止),书中保存了大量古代史料,文字优美,记事详明,实为中国古代一部史学和文学名著。该书每每与春秋合刊,作为十三经之一。,国语,相传也是左丘明所著,共二十一篇,主要记载春秋时各国贵族的言论,是国别体的记言史书,记述了周穆王十二年(前990)至周贞定王十六年(前453)间的历史。,战国策是现存战国时期惟一一部具有系统性的史书。其内容上接春秋,下接楚汉的兴起,共叙事245年。全书共十卷,计分西周、东周、秦、齐、楚、魏、韩、赵、宋、卫、中山十二国策。主要记录了战国时期纵横家的言论。因为同时代并无其他史书,故司马迁写作史记时记载的有关战国史事,多取材此书。汉书艺文志把此书与国语并入杂史类。,二、秦汉史学,秦“焚书坑儒”,一场文化浩劫结束了春秋战国以来“百家争鸣”的局面,同时把许多珍贵的古典史籍烧为灰烬,大大阻碍了我国史学的发展。,两汉史学比之先秦有了很大的进步。这一时期史学的显著特点是规模宏大的纪传体通史和断代史的出现,产生了司马迁用了20余年的时间写成史记。后世史家评价,史记做到了“不虚美,不掩恶,其言直,其事核”,发扬光大了中国史家的优良传统。,史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纪传体,就是以人物传记为中心的史书体裁。纪传体以帝王将相为历史的主人,因此历代封建王朝所修“正史”均采用这种体例。纪传体便于考见各类人物的活动情况,并分门别类叙述典章制度,但对于历史事件的叙述就不能全面,前因后果也不容易说清楚。史记分为十二本纪、三十世家、七十列传、十表、八书,共130篇,526500字。卷帙浩繁,内容博大,凡天文、地理、政治、经济、人物,无所不包。记述了上自传说中的黄帝,下迄汉武帝太初元年(前104)间约3千年的历史。,班固与汉书,班固(32-92),字孟坚,今陕西咸阳人。父班彪,撰史记后传65篇。班固继承父亲遗志,决心写一部汉朝断代史,历时20余年。其时外戚、宦官争权,班固被株连,死于狱中。其妹班昭(即班大姑)与史学家马续补写八表和天文志,完成了全书。,班固沿用了史记体例而略有改动,写出我国第一部传记体断代史汉书。汉书所记,从汉高祖元年(前206)起,到王莽地皇四年(公元22年)止,计228年,包括了整个西汉一代的历史。,汉书“世家”而并入“列传”,改“书”为“志”,整齐为“纪”(“本纪”十二卷)、“表”(八卷)、“志”(十卷)、“传”(七十卷)四种体例,而纪、传则是这种体例(裁)的主体。在班固以后的史书,表、志或有缺略,但一定有纪有传。凡属于这一体例的,都叫做纪传体。,汉书体例完整,记载系统完整。特别是它的“十志”,取代了史记八书,但有重大发展,开拓了新领域,补充了新内容。比如艺文志,记录了西汉官府藏书,分析了学术源流,是我国现存的最早的图书总目录。纪传部分内容详实,远胜于史记。汉书是史记以后正史中最优秀的史学名著。但班固严守尊君思想,缺乏批判精神,思想性比史记逊色。,两汉时期较有影响的史学著作还有:西汉后期刘向、刘歆父子完成的史略、东汉末年荀悦撰写的汉记、赵晔著的吴越春秋等,都给后世留下十分宝贵的资料。,史记、汉书都是组织严密、包罗万象的“百科全书”式的史书。它们的出现,不仅是我国学术史上划时代的大事,也是世界学术史上的大事。在公元前2世纪,全世界还没有出现像史记这样规模宏大的史书。,三、魏晋南北朝史学,这一时期的学术思想较两汉自由活跃,是我国史学的“百花齐放”的时代,史学著作较前增加了四十多部。就史书门类而言,除纪传、编年体外,又有民族史、地方史、家史、谱牒、别传,以及史论、史注等,显示出史学多途发展的盎然生机。与史记、汉书并列为“前四史”的后汉书、三国志,皆成书于这个时期。另外,如沈约撰的宋书、萧子显撰的南齐书、魏收撰写的魏书,都是这个时期完成的。,陈寿与三国志,陈寿(233-297),今四川南充人。撰三国志,共65卷,包括魏志30卷,蜀志15卷,吴志20卷,阐述了自184年黄巾军起义至280年晋灭吴97年的历史。,三国志一书的优点是:(一)立言有识,取材谨慎,对统治者也敢于直言批评;(二)文笔质直,叙事简明。当时人对这部书评价很高,认为他善于叙事,有良史之才。,范晔和后汉书,范晔(398-445),今河南淅川人,世代为官。少好学,博涉经史,善为文章,能隶书,晓音律。他开始创作后汉书时,年仅27岁。他一直经历文武两途,直至左卫将军,太子詹事。,范晔的史学观点较班固大为进步,在体例上也较汉书有所发展。他在纪传体史书的基础上,创立了列女传、文苑传。,列女传是表扬一个时期各个方面的优秀妇女,不区区限于贞节,这是范晔眼界高于一般人之处。此外,他还为“遗民”、“独行”、“党锢”、“宦者”、“孝子”立传,皆前史所未涉及,而又应该设立的。,第二节 唐宋史学,史通通典,五代史资治通鉴,通志通鉴纪事本末,一、唐代史学,唐高祖李渊、太宗李世民等,对史学高度重视,对唐代史学的发展起了十分巨大的促进作用。唐朝设馆修史完善了史官制度,官修史书成绩斐然。,唐代编成的正史特别多,二十四史中,唐朝编修的就有八部,即晋书、梁书、陈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都是我国纪传体正史中的名著。特别值得提出的是隋书经籍志,它把以前的著述,全部收录其中,并正式使用经、史、子、集四部分类法,对我国的目录学,做出了十分重大的贡献。直到清代编撰四库全书总目,史书一直位居第二位,这一点足见史学在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总结性著作的出现,是这一时期史学发展的又一个特点。比如刘知几的通史、杜佑的通典,为史学开辟了新路。,刘知几与史通,刘知几(661-721),今江苏徐州人。17岁前,已遍读史书,曾长期担任史官。作为我国古代第一部史学理论专著的史通 ,是史评杰出的代表作。史通 20卷,内容广泛,论及史书编撰、史学家修养、史学准则、史学史、史学流派等问题,而且特别评论了史书编撰中的体例、书法、史料、行文和史家修养问题,是对唐代以前史学理论的系统而全面的总结,标志着中国古代史学理论的确立。,刘知几从理论上明确而全面地提出史家修养问题。他认为,史家必须兼有史才、史学、史识三长。,所谓“史才”,是指修史的才能,主要是指历史编撰和文字表达方面的才华和能力。,所谓“史学”,是指占有史料和掌握历史知识,要能搜集、鉴别和运用史料,要有广博丰富的知识,还要深思明辨,择善而从。,所谓“史识”,是指历史学家的历史见识、见解、眼光、胆识、即观点和笔法,包括“善恶必书”的直笔论。后来,清代章学诚在“三长”的基础上,又补充了“史德”。所谓“史德”,就是高尚的道德。总之,德、才、学、识,是对史家素质的全面要求,也是史家的奋斗目标和评论史家的标准。,杜佑和通典,杜佑(735-812),今西安人。他穷30年之精力,于801年成通典一书。这是我国第一部专门记述历代经济、政治、文化等典章制度沿革的史学专著。该书共200卷,分为食货、选举、职官、礼、乐、兵刑、州郡、边防共八门,记载了从上古到唐代宗年间各种典章制度的沿革。通典叙述历代典章制度,内容翔实,源流分明,既弥补了历代史志所遗漏,又贯通古今。特别是把“食货”放在首位,所谓“教化之本,在乎足衣食”。表明其进步的史观和卓越的史识。,二、宋代史学,两宋史学发达,堪称盛事。在通史、当代史的编撰和历史文献等方面都有巨大成就。在民族史、域外史、学术史和史学批评方面也取得了重大成果。,司马光与资治通鉴,司马光(1019-1086),今山西夏县人。他为了从历代兴亡中为封建帝王提供经验教训,以资借鉴,而成此书,宋神宗阅后大喜,认为此书“鉴往知来,有资于治道”,于是御批为资治通鉴。,北宋司马光,打破断代格局,撰写编年通史资治通鉴,上起战国,下终于五代,按年记载,上下贯通,是中国史学史上一部划时代的名著。鉴于司马光的巨大成就,人们把他与司马迁相提并论,视为中国古代史学的两大伟人,并称为“两司马”。,为编撰资治通鉴,司马光夜以继日,历时19年,穷毕生精力始成此书。全书共294卷,目录和考异各30卷。,“通鉴”叙事长达1362年,是史记之后包容最长的通史之一。它以政治为中心,较全面地反映了历史。其优点在于:一是史料价值非常高。它所保存的许多历史资料,其中大部分是今天看不到的。二是体例严谨,脉络分明,详而不芜。尤其是该书出于众手,文字风格却如出一人,实属不易。三是语言简洁,文笔生动。,郑樵与通志,南宋史学家郑樵以一人之力写出了长达200卷且富有创造性的纪传体通史通志。,郑氏功力最深的得意之作是“二十略”。 “略”即各史的“志”,包括民族、六书、七音、天文、地理、都邑、礼、谥、器服、乐、职官、选举、刑法、食货、艺文、校雠、图谱、金石、灾祥、昆虫、草木,总而言之,它把经学、礼乐、天文、地理、文字乃至昆虫、草木等各方面的知识都汇集进去了。从而扩大了史学研究的范围,提供了丰富的有价值的史料。,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这一时期的又一重要史学著作是南宋史学家袁枢的通鉴纪事本末。他喜欢读资治通鉴,却“苦其浩博”。他编写通鉴纪事本末就是为了解决读资治通鉴的困难。过去的正史“纪传体”,是以人为主,“编年体”是以时间为纲,却不容易看出一件事情的原委来。袁枢弥补了这方面的不足,创立了以事为主的“纪事本末体”。实为我国史学史的一个进步。,在袁书影响下,明清两代,颇多仿效,之作。因此,纪事本末体史籍也自古及今,上下贯通,成为一类系统的史籍。通鉴纪事本末之上有绎史(从远古到秦末)、左传纪事本末(春秋时期),下有续通鉴纪事本末(北宋至元末)、宋史纪事本末、明史记事本末、清史纪事本末,与编年、纪传相配合。,第三节 元明清史学,一、元代史学,元初马端临所作的文献通考和胡三省的读通鉴注。,马端临竭20年之精力,撰成一部贯通历代典章的通史文献通考。该书记载了从上古到宋宁宗嘉定末年的典章制度沿革,共348卷,分二十四门。作者详加考证,去伪存真,区分类目,排比编纂,成就“通考”。这种方法实开后世历史考证学之先声。,通典、通志、文献通考,目录学家合称为“三通”。,至于胡三省的读通鉴注,它的注、释,给后人研习通鉴以极大的便利。,明代史学同此前不同的是,方志撰述的兴盛和稗史的空前增多,经济史撰述的丰富,以及史学的通俗化和历史教育的广泛展开。,其时,大规模私修史书之风兴起,野史、杂史十分丰富。,私修明史的代表,是谈迁的国榷。谈迁(1594-1657),以明实录为基础,六易其稿,历时36年,完成了这部104卷,500多万字的编年体明史。谈迁忠实地继承了我国古代历史那种“不虚美、不掩恶”、“善恶必书”的优良传统,把明太祖晚年猜忌忠臣、杀戮功臣的惨状,如实地记载了下来,这是需要相当大的勇气的。明天启元年(1621)开始编写,清顺治二年(1645)以后增补明末史事。两年后全稿被盗,发愤重撰。,二、明代史学,三、清代史学,清代对史学的贡献,当首推明史的修撰。自康熙年间开始,清政府就召集以万斯同为代表的“浙东史学派”名人,参与修史,历时数十年方成。在纪传体正史中,除“前四史”外,明史要算最好的一部了。,清代史学家对史书的考证,取得了突出的成就。如钱大昕的廿二史考异、王鸣盛的十七史商榷、赵翼的廿二史劄记。,清代史学家在历史理论上贡献最大的是章学诚(1738-1801)。他历时24年撰成文史通义。这部著作共150余篇,包括内篇6卷、外篇3卷、补遗和补遗续各一卷,汇集了他研究文史学问的心得,是一部综合论述文学和史学的极有价值的著作。,在这部著作中,他对经学进行了抨击,提出了“六经皆史”的主张,认为六经之用最根本的在于经世,大大提高了史学在清代学术中的地位。,章学诚的史学观点和史学理论,都在刘知几、郑椎所奠定的“史论”基础上,大大提高了一点。唐代史学家刘知几曾提出史学家应当有才、学、识“三长”,而章学诚认为治史者不仅应具备“三长”,而且还应当具备“史德”。所谓“史德”,是指史学家应尊重客观事实,不掺杂主观的东西,直笔书事,不曲笔讳饰的修史品德。此外,他还总结了各种史书体例的短长;提出了地方志是保存地方文献的史书,而不是地理书的观点等,对中国史学发展具有重要的启发作用和参考价值。,“二十四史”,所谓“二十四史”,都是纪传体史书。隋书首先以“正史”一名概括纪传体史书一类。到了宋代,定为十七史,即史记、汉书、后汉书、三国志、晋书、宋书、南齐书、梁书、陈书、魏书、北齐书、周书、隋书、南史、北史、新唐书、新五代史。到了明代,又把元、明、所修的宋史辽史、金史、元史加上,合为“二十一史”。清乾隆初年,明史修成,又有了“二十二史”之称。再后又诏书把旧唐书列为正史,又从永乐大典中辑出旧五代史,合为“二十四史”。,再加上近人何邵忞撰写的于1920年成书的新元史,近人赵尔巽主编,修于1914-1927年间的清史稿,又有“二十六史”之称。,从史记到明史,总共4000万字左右,3249卷,记载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明末(1644)共4000余年的历史,成为一部衔接不断、包罗万象的巨著。,第四节 古代史学传统对传统文化的影响,一、古代史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史学传统在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中的地位是非常重要的,这种重要性在中国古代经史并重的传统中集中地体现出来。,中国古代史学在整个传统文化中的地位,具体体现在中国古代传统的经、史、子、集的学术顺序上。从这个意义上我们完全可以说,如果不了解中国古代历史,不研究中国古代的基本史籍,就无法了解整个中国传统文化。,二、优秀的古代史学文化传统,中国古代史学所体现出来的优秀文化传统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的内容:,其一是以史为鉴的经世致用精神,其二是追求德、才、识、学并举的史学人格,其三是以求实为荣、曲笔为耻的治史态度,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