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桌有多长》教学案例

上传人:飞**** 文档编号:24276160 上传时间:2021-06-26 格式:DOCX 页数:6 大小:25.4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桌有多长》教学案例_第1页
第1页 / 共6页
《课桌有多长》教学案例_第2页
第2页 / 共6页
《课桌有多长》教学案例_第3页
第3页 / 共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桌有多长教学案例崇文小学教育集团永安校区 杨艳萍一、数学理念课标指出:学生是数学学习的主人,数学教学要向孩子提供充分的数学活动机会,让他们在实践中探索、在探索中建构。数学教学应是把枯燥的讲授过程变为动态的探索过程,使学生经历感受、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展现思维过程,获得数学基本的数学思想和方法,令孩子们数学课堂的丰富体验中自主建构、主动发展。大多数一年级学生只知道尺子可以用来画直线,但尺子上的刻度是用来做什么的,知道的学生并不多。可以说,学生对测量没有什么知识基础,对长度单位的认识还比较模糊。在教学中,教师努力创设动手实践的机会,让学生在活动中发展对测量单位的理解;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认识厘米,并通过学生自主的测量活动,逐渐建立厘米的概念。二、教学过程教学目标: 1.再次经历用不同的工具测量同一物体长度的过程,体会建立统一度量单位的重要性。 2.认识厘米,体会厘米的实际意义。 3.初步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和线的长度(限整厘米),能估计较小物体的长度,会用刻度尺测量物体的长度。 教学重点:让学生初步建立对1厘米的印象 。教学难点:能用刻度尺测量较小的物体长度。 1、问题情境,引入课题 师:同学们,我们每个人都有一个小课桌,请你仔细观察一下课桌的面是什么形状?(长方形)请同学们跟老师一样摸一摸课桌的长,用手比划一下桌子的长。 那除了我们能用手比划桌子的长,你还能用什么方法知道课桌有多长呢? 下面请同学们用自己的工具测量课桌的长,然后同桌互相比一比。(板书课题) 学生交流汇报,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及时总结。为什么同样的课桌量的结果不一样呢?让学生充分发表意见。 小结:使用的工具不同,结果就会不一样,只有当工具一样时,结果才会相同。 看来,统一测量的工具非常重要,你知道在日常生活中,人们一般用什么工具测量物体的长度吗?尺子。(教师出示实物直尺。)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直尺上的奥秘。 (设计意图:基于学生已有比长短的经验及相关的知识,班上一部分学生学习知识超前,在这个环节中先让学生用元知进行操作测量时,很自然地引出由不同测量工具得到的多种数据,引起学生的质疑、辩论,在认知矛盾中充分体验到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激起学习新知的兴趣。)2、自主探索,探究新知。 (1)认识尺子 师:请大家拿出准备好的尺子,认真观察一下,在尺子上你发现了什么?生:有数字0、1、2、3、4有许多线,有长的短的,有字母cm。师补充:数字是按从小到大的顺序排列的;三种长度不同的竖线叫刻度线;0刻度在尺子最左边,表示起点;尺子上的“cm”是常用的长度单位,它也可以用厘米表示。在测量较短物体时,常用厘米作单位。板书:长度单位厘米(cm)。、师:那1厘米有多长呢? 学生在尺子上找1厘米有多长。师:0刻度到1之间的长度是1厘米,那在尺子上还有哪一段的长度也是1厘米呢?请大家指出来。 、 小结:尺子上相邻两个数字之间的长度都是1厘米。实物感知1厘米。请大家拿出课前准备好的短小棒,它的长度大约就是1厘米。(老师动作示范)伸出食指和拇指夹住小棒,然后慢慢抽出小棒,这时候我们食指和拇指之间的长度大约就是1厘米。好!甩一下我们的小手,放轻松,我们再来比划一次。(重复刚才的动作,让学生能够熟练地用手比划出1厘米的长度) 在我们身边有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厘米的呢?谁愿意来说说? 师:老师给点提示你们,比如说从我们身体的某些部位或者我们的学习用品中去找。根据学生的回答,师边说边演示课件:食指的宽度、指甲盖的宽、鼻孔等;橡皮的厚、书本的厚度、透明胶的宽度等。(设计意图:1厘米的长度是抽象的,而孩子们的思维是以直观和形象为主的。怎样解决这个矛盾?让孩子们体验、体验、再体验,感悟、感悟、再感悟,无疑是正确的选择,学生在自己动手,动口,动脑中真真切切的经历了知识形成的过程,1厘米在心中一步步深深扎下了根。)(2)认识几厘米。师:刚才我们认识了1厘米有多长,那2厘米有多长呢?请你们在尺子上找一找,从哪儿到哪儿是表示2厘米的长? 师:你怎么知道它是2厘米的长? (这时候师可以引导学生说出它们之间有几个1厘米就是几厘米,或者引导学生说出它们相差几厘米就是几厘米(即大的刻度减小的刻度) 接着可以让学生陆续说出24,79,57等都是2厘米长。) 师:那从哪儿到哪儿是表示5厘米的长呢?师总结:为了能够又快又准地在尺子上找出表示几厘米的长度,我们就看它是不是从0刻度开始的,如果是从0刻度开始,那么0刻度到几就是几厘米;如果不是从0刻度开始,就看两个整刻度相差多少,也就是用大的刻度减去小的刻度,得数是几就是几厘米。 (3)动手测量1、量小棒 师:认识了测量工具尺子,我们就要学会用它来测量我们所要测量的物体,老师出示小棒:这是我们上数学课经常用到的小棒。想知道它有多长吗? 在测量之前,请大家先估计一下,谁来说说?(指名回答) 师:请同学们亲自量一量。看它到底有多长?小结:用尺子测量物体的长度时,我们要注意: (1)、将物体和尺子放平 (2)、物体的一端和尺子的0刻度对齐 (3)、看物体的另一端对着尺子上的刻度几,物体长度就是几厘米。2、用残缺的尺子量铅笔。师:(出示残缺的一把尺子)老师想用它量一下这支铅笔的长度,可是不知道该怎么量。谁上来帮助老师。它没有0刻度的话,那该怎么测量呢?谁愿意来说说? 生:可以从后面某一个数字量起。 师总结:同意她的说法吗?(同意!)没错!如果没有0刻度,可以从后面的某一数字开始量起,那读数的时候用大的刻度减去小的刻度,得数是几就是几厘米。(设计意图:课标中强调:在测量的学习中,应该始终重视估测的重要性。但是估测能力不是凭空从天上掉下来的,它只有在实践中才能得到发展。这个估量活动从第一次的估计1厘米对照修正。到第二次再出1厘米,这并不是简单的重复,而是修正后的一次更接近准确值的再现,同时是几厘米的生长基础。加上后面一次比一次有挑战性的估量。孩子们的估计能力就这样建立起来了,才会在后面的估一估、量一量中有章可循,顺理成章。)3、巩固练习,拓展新知师:同学们的表现真棒。接下来完成课本51页第四个绿泡泡。小结:先画一个端点,端点与尺子的0刻度对齐,数出规定的长度,画上另一个端点,连接两个端点,所得图形就是规定长度的线段。最后为了清楚知道这条线段的长度,我们把它标出来。 (师巡视,个别指导)4、课堂小结 师:我们来总结一下本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内容? 5、板书设计课桌有多长长度单位:厘米三、分析与反思(一)、强化操作,重感悟 “儿童的智慧在他的指尖上。”思维往往是从人的动作开始的,切断了活动与思维的联系,思维就不能得到发展,而动手实践则最易于激发学生的思维和想像。所以,我觉得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十分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让学生在一系列的亲身体验中发现新知识,理解新知识和掌握新知识,发展思维能力。因此,根据本节课知识特点,教师创设了大量的形式丰富的动手操作活动,或个人独立思考,或小组合作,让学生到动手用自己的方法“量一量”课桌长,在尺子上“找一找” 1,并让学生说一说、指一指、看一看、比一比,记住1米的方法,都让在学生充分动手操作中建立1、几的表象和长度观念,丰富学生的直观经验,从而提高了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二)、强调实践,重探索新课程倡导问题情境建立模型解释、应用与拓展的数学教学模式,强调让学生经历应用数学的过程。先从学生身边的生活事例出发提出问题,创设充分的活动去探索去解决问题,再通过生活经验上升为自己探寻得来的体验,建构新知反过来应用到数学中。当学生已建立起1的表象并掌握测量方法后,让学生判断铅笔长几厘米,又让学生先估计后测量数学课本等的长,并判断4只小熊量的对错,最后又回到课前的问题情境,量课桌的长、宽、高,都恰到好处地让学生既解决了问题又使学生经历了应用所学知识到实际生活中的过程,再次体验到数学的生活的联系,培养学生应用数学的意识。(三)、鼓励猜想,促建构牛顿说过:“没有大胆的猜想,就做不出来伟大的发现。”在学生学习数学知识过程中,加入“猜想”这一催化剂,可以促进学生多角度思维,加快大脑中表象形成的速度,从而抓住事物的本质,促进知识的建构。教学1厘米时,让学生知道尺子01的长度是1厘米,从而猜猜12有多长?23有多长?几到几的长度是1厘米?在此基础上“猜”的层次提升到02有多长?03呢?46呢?通过学生一系列的自主猜想,诱发了跳跃思维,加快了建构1厘米、几厘米的表象。(四)、弘扬个性,重体验在教学中,教师以“操作中感悟、讨论中理解、估测中修正、应用中发展”为主线,让学生在做中学,在动中悟,在悟中强化体验、张扬个性。在组织学生自选工具测量课桌有多长时,学生独立思考,合作交流,“创造”了许多方法,如:有的用尺量,有的用书量,有的用铅笔量,有的用手量不同的测量方法。学生的个性得到张扬,体验进一步深化。四、不足与困惑本节课也有一些不足之处: (一)、在本课中,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很高,多数学生能够做到合作有序、分工明确,但部分学生合作能力较差,如:一人操作,一人旁观等。在培养低年级学生的合作意识和能力还要加强。(二)、低年级学生年龄小,好动,好奇心强,动手操作容易吸引学生的参与,但如何把操作、语言表达与思维的有机结合起来,最大限度地发挥操作的实效性? (三)、怎样解决优等生“吃不饱”,学困生“消化不了”的问题?这些问题有待以后深入研究解决。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