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系列之东北二人转

上传人:Za****n* 文档编号:241882551 上传时间:2024-08-02 格式:PPTX 页数:24 大小:10.7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非遗系列之东北二人转_第1页
第1页 / 共24页
非遗系列之东北二人转_第2页
第2页 / 共24页
非遗系列之东北二人转_第3页
第3页 / 共2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二人转东北D O N G B E I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非遗系列传承非遗文化主讲:日期:XX月X日目录CAT AL OG二人转简介壹发展历史贰表演手段叁二人转术词肆二人转作品伍传承保护陆二人转简介PART.01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二人转简介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2006年东北二人转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2019年11月,文化和旅游部办公厅组织开展了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检查和调整工作,东北二人转保护单位为通辽市科尔沁区戏曲剧团、黑山县文化馆、铁岭文化艺术演艺集团有限公司、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绥棱县文化馆、吉林省艺术研究院。二人转简介东北二人转,亦称“蹦蹦”,是具有浓郁地方色彩的民间艺术,至今已有三百多年的发展历史。1.最初的二人转,是由白天扭秧歌的艺人在晚间演唱东北民歌小调(俗称“小秧歌”),后来,随着关内居民的增多,加上长期以来各地文化的交流,大大丰富了二人转的内涵。2.在原来的东北秧歌、东北民歌的基础上,又吸收了莲花落、东北大鼓、太平鼓、霸王鞭、河北梆子、驴皮影以及民间笑话等多种艺术形式逐渐演变而成。因此表演形式与唱腔非常丰富。3.在民间中流传着 宁舍一顿饭,不舍二人转的说法,可见二人转在群众中的影响之深。二人转简介可以说,二人转最能体现东北劳动人民对艺术美的追求。二人转一名始见于1934年的泰东日报,1953年全国第一届民间音乐舞蹈汇演前,才统称为二人转。是东北土生土长的载歌载舞的民间艺术之一。它集中反映了东北民歌、民间舞蹈和口头文学的精华,深受广大城乡人民的喜爱。东北二人转以唱为主,有舞有做又有“说口”,它幽默热闹,粗犷泼辣,有浓厚的东北色彩。它的唱词与鼓词相似,长的达千句,短的二、三句,一般的二、三百句。二人转由男(“下装”)、女(“上装”)、二人(“一副架”)演唱,“上装”以“手玉子”、“下装”以小木棒为道具。二人转简介二人转音乐以九腔十八调七十嗨嗨之称,其主要腔调有“胡胡腔”、“柳子腔”、“嗨嗨腔”、“二窝子腔”、“迷子腔”、“喝喝腔”、“茉莉花调”、“铺地锦调”、“鸳鸯扣”、“小拜年”、“茨儿山”、“叫五更”、“文嗨嗨”、“武嗨嗨”、“十三嗨”、“喇叭牌子”、“句句双”、“五匹马”、“满堂红”、“柳青娘”、“红柳子”、“三节板”、“穷棒子调”、“四平调”、“大悲调”、“小悲调”等。二人转的演唱形式多样,有分段轮唱、分句,化唱、一句分唱、接唱、对唱、帮唱、一人帮唱、众人帮唱等。二人转包括“双玩意儿”(或“双调”、“对口”)、“单出头”、“拉场戏”等表演形式。常演节目有打鸟、卖线、阴功报、古城、蓝桥、西厢、坝桥、双锁山、华容道、游宫、报号、赔妹、盘道、禅鱼寺、杨八姐游春等。发展历史PART.02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发展历史01.二人转起源并流行于东三省,已有三百多年的历史。但由于清末的社会动荡以及战争的缘故,文献记载大多不全,长期以来仅是在民间的流传,具体无从考证。有记载,清道光二年(1822)年,吉林省怀德县八家子老爷庙(普济寺)的庙会上就曾演出过蹦蹦戏。早期的二人转没有女演员,女子角色全部由男扮女装。02.随着流行地域的不同,二人转在发展中曾经形成东路、西路、南路、北路四个流派。其中东路以吉林市为中心,表演擅舞彩棒,有武打成分;西路以辽宁的黑山县为中心,讲究板头和演唱;南路以辽宁营口为中心,表演歌舞并重;北路以黑龙江的北大荒为中心,追求唱腔的优美动人,故此历史上曾有二人转南靠浪(舞),北靠唱,西讲板头,东耍棒的民谚。后来各路表演取长补短,互相融合,表演的侧重不再像以前那样明确。03.发展历史04.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二人转”的叫法才得以流传。四平、辽源、吉林、长春、铁岭等大、中城市,及西丰、榆树、梨树、德惠、双辽、扶余、镇赉等县,相继成立地方戏队(演出二人转)。一九五五年,女演员开始逐渐增多,二人转的演出基本结束了男扮女装的历史。自此,男女开始分腔,演唱讲求科学发声方法。六十年代,二人转的剧种建设取得了长足的进展。加强了编导工作,开拓了二人转的新剧目,丰富了音乐伴奏,改进了服饰,充实了舞蹈美术,演员手持道具的种类有了发展变化。在内容上对古典剧目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坚持剔除低级、庸俗、丑恶的表演;发展健康、幽默、风趣的优良传统。音乐唱腔要克服单调、贫乏的倾向;在表演上要求做到唱的好听,舞的优美,逗的风趣,扮的逼真,绝活精湛,五功综合,雅俗共赏。发展历史05.改革开放以后,二人转曲牌又不断出新,伴奏乐器增加了扬琴、琵琶等,并兼用武场鼓、锣、钹。演员手持道具又增加了花伞、纱巾、长绸。根据塑造人物的需要,服饰又得到相应的改进。舞台演出运用灯光色彩的变幻,烘托戏剧情境,综合艺术质量不断提高。此间涌出了大量精彩曲目,如马前泼水、回杯记、包公断后、包公赔情、西厢听琴、双比武、冯奎卖妻、水漫蓝桥等。这些作品深受广大人民群众的喜爱,久演不衰。发展历史打通:指秧歌锣鼓的头鼓,二鼓,三鼓来招引观众。三场舞:丑角上场喊要想卖,头朝外,船家打浆划过来,以此引旦角上场,两人共舞三场舞。喊诗头:三场舞后,旦角下场,丑角起霸接喊诗头。诗头类似戏曲的自报家门或定场诗,多数诗头与正剧无关,只是为了静场。说口:旦角上场,与丑角说口。说口可分为零口、定口和套口。零口是演员见景生情,逢场做戏,现编现说的口语;定口是与剧情紧密相关的念白,包括交代情节,人物对话;套口多为与剧情无关联的民间故事及笑话。唱小帽:这是正文前唱的民间小调。唱正文:演员用唱、说、做、舞等各种手段来演示剧情。二人转的演出形式,有唱大车店、唱秧歌会、唱茶社、唱屯场等多种,其中最常见的演出方式是唱屯场。每年秋后三大时节,挂锄,冬闲,都有唱屯场,通常按以下顺序表演:表演手段PART.03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表演手段二人转的表演手段大致可分为三种。一种是二人化装成一丑一旦的对唱形式,边说边唱,边唱边舞,这是名副其实的二人转;一种是一人且唱且舞,称为单出头;一种是演员以各种角色在舞台上唱戏,这种形式称拉场戏。对于演员的表现手法,有四功一绝之说。四功即唱、说、做、舞;一绝指用手绢、扇子、大板子、手玉子等道具的特技动作。四功唱为首,讲究味、字、句、板、调、劲;说指说口,以插科打诨为主;做讲究以虚代实;而舞主要指三场舞。二人转的一绝,以手绢花和扇花较为常见,这部分与东北大秧歌相似;持大板子和手玉子的舞者倒是别具一格。右手持大板子的舞者,左手通常持甩子,能舞出风摆柳,仙人摘豆,金龙盘玉柱,黑虎出山,金鼠归洞,缠头裹脑等高难动作。有的舞者双手持手玉子,这是小竹板,握在手中,每手两块,有双臂旁平伸打扭,胸前打扭,轮腔打扭及碎抖花等多种打法。音乐唱腔二人转的音乐唱腔极为丰富,素有九腔十八调,七十二嗨嗨之称。其结构为曲牌联缀体,积累的曲牌约有三百多支,比较常见的有五十六支,其中包括胡胡腔、喇叭牌子、红柳子、抱板、三节板、文嗨嗨、武嗨嗨、大鼓调、大救驾、小翻车、哭糜子、大悲调、五字锦、压巴生、靠山调等。二人转的传统曲目很多,计有三百多个。艺人有四梁四柱之说。四梁指的是大四套曲目,有钢鉴、清律、浔阳楼和铁冠图。四柱指的是小四套曲目,有西厢、兰桥、阴魂阵和李翠莲盘道。这也是二人转艺人的拿手曲目。此外,还有双锁山、华容道等。近几十年来,又有大批的新创作曲目,如丰收桥、接姑娘、柳春桃等,均深受人们欢迎。二人转术词PART.04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二人转术词是二人转形成地方色彩和独特艺术风格的有机组成部分。通常所说的唱、扮、说、舞“四功”中的“说”,指的就是“说口”,甚至认为,“唱丑唱丑,必得说口,不说口不算唱丑。”唱上装的不“说口”,只给下装“勾口”或“捧口”。建国以后,伴随着二人转艺术的新发展,“说口”已经突破了下装说,上装捧或勾的局限,在好多演出当中,旦角也有“说口”“说口”的种类和名称,一些艺人和研究者的说法还略有分歧,尤其是对于重要名词术语更欠规范化。一般来说,大致可以分人成口、零口、专口、脏口和新口。对于二人转的“说口”,建国以后,陆续地发表了不少史料和专著。如:王铁夫在二人转研究中,有关于“说口”的论述;王肯记录整理的二人转史料第一集中,有关于“丑”、“口”和“相”的论述;王兆一记录整理的二人转史料第二集在李青山谈艺部分中,有关于“二人转的说口”的论述;王桔记录整理的松辽艺话中,有刘士德关于“套子口”、“零口”、“定口”的论述;黑龙江省文化局、中国曲协黑龙江分会编印的北曲史料二人转术词成口也叫“整口”、“平口”、“套子口”、“文明口”。这类口多半是一段完整的故事或笑话,独立成章,成套成段,而且还有固定的台词,包括讲故事、说相声、绕口令、对对联、破谜儿、说大实话、说玄话、说笑话、说颠倒话等等。便大部分与正文无关,是穿插在演唱当中的一个独立的小段。胡胡腔二人转主要曲调。节奏欢快、红火。旋律跳跃性大、高亢、豪放。大多用于二人转节目的开头,适于交待故事的时间、地点、背景、环境以及主题。头板胡胡腔第一句多是散板搭调起唱,演员边唱边舞。二人转术词喇叭牌子又名车趟子。二人转常用曲调。它有三种板腔:4/4节拍(击三节板)的,通常称之为“喇叭牌子”;2/4节拍(击一顶一)的,是“二流水喇叭牌子”,俗称开 调;还有一种1/4节拍的,叫“快板喇叭牌双”。颤步步法之一。向前迈步时,脚跟抬起,脚掌着地,用脚掌和小腿的力量上下颤动,在一拍中可颤动两次或多次,此种步法有时在唱小帽时,或在表现一些彩旦的角色时用。二人转作品PART.05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二人转作品代表作包公断后、二大妈探病、回杯记、连心曲、马前泼水、梁赛金擀面、皇亲梦、攀亲家、老汉背妻、单出头、包公赔情、孙二娘开店、张郎休妻、禅宇寺、双赶集、送鸡还鸡、李翠莲还魂、六月雪、劈山救母、红月娥做梦、打龙袍、密建游宫、刘金定探病、罗成算卦、大将名五更、春哥对花、张生游寺、李桂香打柴、韩琪杀庙、小拜年、富贵九子图、游西湖、杨八姐游春、锯大缸、包公吊孝、冯奎卖妻、楼台会等传承保护PART.06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传承保护2023年10月31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公布,东北二人转项目保护单位铁岭文化艺术演艺集团有限公司、吉林省艺术研究院(吉林省文化行业特有工种职业技能鉴定站、吉林省东北二人转博物馆、吉林省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海伦市北派二人转传承保护中心、通辽市科尔沁区戏曲剧团、绥棱县文化馆评估合格。2023年10月31日,文化和旅游部公布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保护单位名单,重新认定黑山县文化馆(黑山县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中心)为东北二人转项目保护单位。二人转东北D O N G B E I东北二人转,史称小秧歌、双玩艺、蹦蹦,又称过口、双条边曲、风柳、春歌、半班戏、东北地方戏等非遗系列传承非遗文化主讲:日期:XX月X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PPT模板库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