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第五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曲折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41877368 上传时间:2024-08-01 格式:PPTX 页数:119 大小:4.1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第五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曲折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9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第五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曲折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9页
《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第五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曲折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五章第五章马克思列宁主克思列宁主义在在苏联的的发展及曲折展及曲折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第五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曲折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发展1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2第一节列宁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列宁早期的革命活动l列宁主义形成于20世纪初期。列宁主义的形成具有多方面的条件和背景。l一、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俄国工人运动的兴起一、垄断资本主义形成时期俄国工人运动的兴起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电气技术为标志的第二次科技革命,推动了资本主义生产方式的进步,资本主义世界经济体系得以最终形成。第一节列宁主义形成的时代背景和列宁早期的革命活动3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第五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曲折课件4资本的生产和集中最终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发展到帝国主义阶段。进入帝国主义阶段以后,资本主义暴露出明显的寄生性和腐朽性。如何在帝国主义统治最薄弱的环节,通过资产阶级民主革命,取得无产阶级革命的最后胜利,成为俄国马克思主义者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资本的生产和集中最终导致了垄断组织的产生,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5工人运动的兴起为20世纪初俄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奠定了阶级基础。俄国工人阶级的状况有利于发动无产阶级运动。首先,工人的相对集中,有利于他们团结一致,开展革命活动。其次,身受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的双重压迫,造就了俄国工人高昂的斗争精神。工人运动的兴起为20世纪初俄国社会制度的变革奠定了阶级基础。6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l19世纪8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和研究活动非常活跃,带有政党萌芽性质的马克思主义小组开始建立。l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作为有独创性和多方面理论成就的思想家普列汉诺夫,是联系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的中间环节中最重要的一环。二、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19世纪80年代以后,马克思主义在7列宁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贡献最大的是列宁。列宁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贡献最大的是列宁。81895年,列宁将彼得堡的20 多个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起来,成立了“工人阶级解放斗争协会”,这是无产阶级政党的萌芽。列宁还运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理论和方法,批判了19世纪末在俄国流行的民粹派和“合 法”的马克思主义思潮,这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坚持和宣传。1895年,列宁将彼得堡的20 多个马克思主义小组联合起来,9首先,列宁批判了民粹派的社会历史观,阐明了“人类社会是一自然历史过程”的科学思想,指出俄国进入资本主义的历史必然性。其次,列宁批判了“合法马克思主义”,认为它不是真正的马克思主义。列宁通过撰写著作和创办革命杂志,为建立无产阶级政党奠定了理论基础和组织基础。如火星报影响重大。首先,列宁批判了民粹派的社会历史观,阐明了“人类社会是一自然10三、列宁创建无产阶级新型政党的理论与实践三、列宁创建无产阶级新型政党的理论与实践l年列宁完成的俄国资本主义的发展一书,为制定马克思主义政党的纲领和策略作了理论准备。l列宁在与各种错误观点的斗争中,提出了无产阶级政党的组织原则,全面阐述了无产阶级政党理论。l布尔什维克党的产生,意味着俄国出现了一个新型的、与西欧社会民主党根本不同的革命政党。三、列宁创建无产阶级新型政党的理论与实践年列宁完成的11这一时期,列宁发表了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从何着手?同经济主义的拥护者商榷怎么办?进一步、退两步等一系列文章和论著,系统阐述了无产阶级的建党理论,主要内容包括以下几点:第一,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的、有组织的部队,是工人阶级的领导者。第二,党必须坚持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思想。这一时期,列宁发表了我们运动的迫切任务从何着手?同12第三,党必须有明确的革命纲领和正确的革命策略。第四,党必须坚持马克思主义的组织原则。列宁系统地阐述了建立新型政党的必要性、新型政党的性质和任务,以及新型政党的思想理论原则、组织原则和策略原则。第三,党必须有明确的革命纲领和正确的革命策略。13四、列宁对俄国民主革命理论和策略的阐发四、列宁对俄国民主革命理论和策略的阐发l虽然俄国1905年革命最后以失败而告终,但是它沉重打击了沙皇政府的封建专制制度,是一场深刻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l为了总结这场革命的经验教训,列宁撰写了社会民主党在民主革命中的两种策略社会民主党和临时革命政府等论著,对民主革命的理论和策略进行了系统完整的论述,对俄国民主革命起到了指导作用。四、列宁对俄国民主革命理论和策略的阐发虽然俄国1905年革命14具体观点具体观点第一,列宁提出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以及从前者向后者转变的理论和策略。第二,列宁阐述了无产阶级在资产阶级民主革命中的领导权理论。第三,列宁论述了工农联盟的理论。第四,列宁阐述了工农民主专政的理论。具体观点第一,列宁提出了民主革命和社会主义革命的区别以及从前15五、列宁在同错误思潮斗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五、列宁在同错误思潮斗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l鉴于俄国的国情和当时各种理论对俄国革命运动的影响,列宁在建党初期揭露了民粹派的社会历史观、合法的马克思主义等错误理论,进而又从哲学高度批判了经验主义以及“寻神说”和“造神说”等理论的荒谬,捍卫了马克思主义。五、列宁在同错误思潮斗争中捍卫马克思主义鉴于俄国的国情和当时16列宁批判列宁批判“经验批判主义经验批判主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验批判主义”,亦称马赫主义,是流行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资产阶级哲学流派。列宁批判了马赫主义哲学的基本前提,提出了两条对立的基本认识路线,即是从物到感觉和思想,还是从思想和感觉到物。在唯物主义和经验批判主义一书中,列宁的一个重要贡献就是提出了物质的哲学定义。列宁批判“经验批判主义”,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经验批判17列宁批判了列宁批判了“寻神说寻神说”和和“造神说造神说”,揭露宗教是剥削阶,揭露宗教是剥削阶级维护自己统治的精神工具级维护自己统治的精神工具列宁指出,“恐惧创造神”,现代宗教的根源是对资本主义的力量的恐惧,而这种力量是捉摸不定的,人民群众不能预见到它。继马克思说“宗教是人民的鸦片”,列宁说“宗教是一种精神上的劣质酒”。列宁揭露了造神说混淆视听,强调宗教与科学社会主义以及无产阶级政党的宗旨是不能调和的,同宗教唯心主义作斗争,是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则。列宁批判了“寻神说”和“造神说”,揭露宗教是剥削阶级维18第二节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l列宁的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的最高阶段(以下简称帝国主义论),是在马克思的资本论对资本主义所作的科学研究的基础上,深刻地分析了帝国主义的本质、特征和基本矛盾,揭示了帝国主义产生、发展和必然灭亡的客观规律。第二节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创立19一、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初步分析和研究一、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初步分析和研究列宁在18951913年写作的论著中,初步揭示和分析了帝国主义时代出现的一系列新现象,比如资本集中和积累对社会生活造成了严重影响,大工业资本和大银行资本越来越具有国际性质等等。1914年10月,列宁起草了战争和俄国社会民主党宣言,揭露了战争的性质,提出“变现实的帝国主义战争为国内战争”的口号。一、列宁对帝国主义的初步分析和研究列宁在18951913年20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认识引发了列宁更深入的思考。列宁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的研究,直接依据马克思的资本论和整个政治经济学学说,依据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帝国主义战争的认识引发了列宁更深入的思考。21二、列宁对考茨基等人的帝国主义理论的二、列宁对考茨基等人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分析批判分析批判对希法亭和考茨基的学说的借鉴和批判是列宁关于“帝国主义”问题研究的重要内容。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论述帝国主义的著作是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森于1902年出版的帝国主义。第二国际和德国社会民主党的主要代表人物考茨基对帝国主义的认识集中反映在1914年出版的帝国主义和1915年出版的民族国家、帝国主义国家和国家联盟中。二、列宁对考茨基等人的帝国主义理论的分析批判对希法亭和考茨基22列宁深入研究了相关的帝国主义理论,写下了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对华战争马克思主义和修正主义资本主义财富的增长资产阶级实业财政家和政治家等著作,在对帝国主义进行分析时,充分肯定了希法亭、霍布森等人关于帝国主义理论的合理成分。列宁还对考茨基等人的错误认识进行了尖锐批判。他指出,帝国主义的特点,恰好不是工业资本而是金融资本。列宁深入研究了相关的帝国主义理论,写下了社会民主党纲领草案23三、三、帝国主义论和列宁帝国主义帝国主义论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理论的形成帝国主义论集中体现了列宁关于帝国主义的完整理论。列宁依据新的实践,在对垄断资本主义进行科学分析的基础上,揭露了帝国主义的特征和实质,指出了帝国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三、帝国主义论和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形成帝国主义论集24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列宁分析了垄断的产生、发展和特点。垄断虽然从竞争中产生,但垄断消除不了竞争,而是凌驾于竞争之上。列宁分析了金融资本的产生和发展,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阶段银行的新变化和新作用。列宁揭示了资本输出具有的特殊意义。资本输出的本性就是要实行殖民扩张,金融资本还导致对世界的直接瓜分。揭示了帝国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实质列宁分析了垄断的产生、发展25列宁对帝国主义作了一个总概括:“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融资本的统治已经确立、资本输出具有突出意义、国际托拉斯开始瓜分世界、一些最大的资本主义国家已把世界全部领土瓜分完毕这一阶段的资本主义。”列宁对帝国主义作了一个总概括:“帝国主义是发展到垄断组织和金26预示了帝国主义的历史趋势预示了帝国主义的历史趋势列宁从基本生产关系的分析入手,深刻而全面地揭示了帝国主义的经济实质,指出垄断是帝国主义的最基本特征,帝国主义也就是垄断资本主义。列宁指出,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预示了帝国主义的历史趋势列宁从基本生产关系的分析入手,深27帝国主义的腐朽性表现在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的发展,资本主义的生产和技术出现停滞的趋势。帝国主义是寄生的、腐朽的、垂死的资本主义,是指垄断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趋势,并不等于帝国主义很快就会死亡。只有通过生产力的发展和人民群众的斗争才能促进这种发展趋势变成现实。帝国主义的腐朽性表现在垄断资本主义的生产关系严重阻碍了生产力28第三节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l列宁在批判折中主义和庸俗进化论的基础上,全面研究和阐述了唯物辩证法理论,为分析和认识俄国国情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列宁没有拘泥于马克思关于共产主义应该“共同胜利”的理论,而是根据俄国国情,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资本主义统治的薄弱链条率先突破的“一国胜利论”,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成功地领导了十月革命。第三节社会主义革命理论的创新29一、确立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论一、确立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论列宁将研究唯物辩证法提升为研究哲学理论的重点,为指导俄国革命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哲学笔记所涉及的问题十分广泛,包括唯物辩证法、历史唯物主义、哲学史、自然哲学等方面的问题,中心内容是唯物辩证法。一、确立研究社会现象的科学方法论列宁将研究唯物辩证法提升为研30哲学笔记虽是一部读书笔记,但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在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占有重要地位,该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特别是唯物辩证法作出了创造性的贡献。第一,对辩证法体系进行了有重大意义的探索。第二,提出对立统一规律是辩证法的核心和实质。第三,对认识的辩证法进行了探讨,进一步丰富了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第四,强调辩证法、逻辑、认识论三者是同一的。哲学笔记虽是一部读书笔记,但有很高的理论价值,在马克思主31二、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二、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提出理论的提出当资本主义还处在自由竞争阶段时,政治经济发展不平衡规律尚未充分显露,在这种情况下,马克思、恩格斯根据他们对欧洲和世界资本主义的研究认为,社会主义革命只有在主要资本主义国家同时发生时才能取得胜 利。列宁继承和丰富了马克思、恩格斯关于社会主义革命的思想,根据世界无产阶级革命形势的变化和俄国的实际情况,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进行了理论探索。二、社会主义可以在一国或数国首先胜利理论的提出当资本主义还处32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第五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曲折课件331916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首次表述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的著名设想。“社会主义不能在所有国家内同时获得胜利。它将首先在一个或者几个国家内获得胜利,而其余的国家在一段时间内将仍然是资产阶级的或资产阶级以前的国家。”1916年,列宁在无产阶级革命的军事纲领一文中,首次表述34这一论断的提出:第一,建立在列宁关于帝国主义阵营的矛盾分析的基础上。第二,建立在对帝国主义矛盾的分析上。第三,建立在对帝国主义战争结果的预测上。列宁的“一国胜利论”的提出和成熟,使科学社会主义的政治目标变为现实,有力地推进了俄国革命进程。这一论断的提出:35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发展理论的发展在国家与革命这本著作中,列宁根据马克思、恩格斯的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基本观点,阐明了国家的起源和本质、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职能、国家的消亡等问题,系统地阐发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三、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发展在国家与革命36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进一步阐发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进一步阐发由于社会沙文主义与第二国际考茨基主义对马克思的国家学说进行了种种歪曲,所以恢复这一学说在当时已成为首要任务。第一,列宁重申了恩格斯关于国家起源和本质的思想,强调国家不是从来就有的,国家是阶级矛盾不可调和的产物和表现。第二,列宁考察了国家的基本特征和职能。第三,列宁科学地论述了暴力革命与国家的消亡。对马克思、恩格斯国家学说的进一步阐发由于社会沙文主义与第37阐发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民主理论阐发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民主理论无产阶级的专政理论是列宁主义的重要内容,列宁充分肯定了无产阶级专政的作用。1919年2月,列宁在俄共(布)纲领草案一文中从政治、经济等方面阐述了无产阶级专政的基本任务。在政治上,无产阶级专政的首要任务也是功能是镇压剥削者的反抗。要建立和发展受资本主义压迫的阶级即无产阶级的群众组织。阐发了无产阶级专政理论和民主理论无产阶级的专政理论是列宁38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方面要“剥夺剥夺者”,“彻底完成已经开始的对地主和资产阶级的剥夺,把一切工厂、铁路、银行、船队以及其他生产资料和流通手段转归苏维埃共和国所有”。列宁补充说,也就是“全体劳动者的公共财产”。无产阶级专政在经济方面要“剥夺剥夺者”,“彻底完成已经开始39列宁十分赞同共产党宣言中把“无产阶级转化为统治阶级”和“争得民主”这两个概念并列在一起的提法,认为只有在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下无产阶级才可能享有民主。列宁辩证地论述了专政与民主的关系。列宁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对人民的民主和对敌人的专政。列宁还指出了资本主义民主的欺骗性和根本缺陷。列宁十分赞同共产党宣言中把“无产阶级转化为统治阶级”和“40四、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阐发四、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阐发在这场国际范围的关于民族自决权问题的争论中,列宁写了革命的无产阶级和民族自决权论尤尼乌斯的小册子关于自决问题的争论总结等一系列重要著作,系统地、创造性地阐述了马克思主义在民族殖民地问题上的理论和纲领。四、民族和殖民地问题理论的阐发在这场国际范围的关于民族自决权41列宁充分肯定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的伟大意义,强调国际无产阶级和被压迫民族联合起来共同斗争的思想,认为民族解放运动及争取民主的斗争是帮助反帝的真正力量即社会主义无产阶级登上舞台的一种“酵母”。列宁指出,帝国主义不仅在经济上控制和操纵着殖民地国家,也通过意识形态的渗透来干涉和兼并这些落后国家。列宁预见到,帝国主义时代殖民地民族争取民族解放将不断扩大和深入。列宁充分肯定了殖民地的民族解放运动的伟大意义,强调国际无产阶42民族解放运动民族解放运动43列宁积极评价了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认为殖民地反对帝国主义的民族战争,必然是他们的民族解放政治的继续,意义意义十分重大:其一,民族解放运动间接促进了落后国家经济的发展,加速了殖民地资本主义的发展。其二,民族解放运动是反帝斗争的一个重要力量。其三,民族解放运动的兴起在一定程度上改变了世界的格局。列宁积极评价了帝国主义时代被压迫民族解放运动的意义,认为殖民44第四节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思考l十月革命后,列宁的经济思想随着实践探索的深入,经历了几次变化,即革命胜利初期的试图直接过渡到社会主义的思想,到外国武装干涉和国内战争时期的战时共产主义思想,再到1921年初提出的新经济政策思想。第四节列宁对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索和思考45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苏俄实行了“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主要内容是实行余粮征集制。战时共产主义政策,是无产阶级政权在战争环境和帝国主义武装干涉下采取的一种应急政策,在当时严峻的形势下发挥了重要作用。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出台,还因为列宁在当时抱有“直接过渡”的想法。一、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到新经济政策为了保卫苏维埃政权,苏俄实46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第五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曲折课件47随着国内战争的胜利,苏俄逐渐转入和平经济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义政策的弊端也逐渐凸显出来,农民失去了种粮的积极性,农业生产遭到破坏。列宁在论粮食税俄共(布)第十次代表大会关于以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的报告论黄金在目前和在社会主义完全胜利后的作用等著作中,从工业、农业、商业、财政等方面探讨了新经济政策的主要理论内容 全面阐述了新经济政策。随着国内战争的胜利,苏俄逐渐转入和平经济建设时期,战时共产主48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用实物税代替余粮收集制。农民按国家规定缴纳一定的粮食税,超过税额的余粮归个人所有,可以自由处理,在一定范围内恢复贸易自由,农民可以用余粮到市场上去换取工业品和各种商品。新经济政策的主要内容是:49新经济政策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具有十分新经济政策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指导意义:重要的指导意义:第一,经济文化落后国家不可能在革命胜利后直接进入社会主义社会,而是必须经过国家资本主义向社会主义过渡。第二,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在革命胜利后,必然存在多种所有制,一定会保留资本主义的成分,必须承认这种现状,允许多种所有制的存在。第三,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往往是农民占多数的国家,而连接农民这种小生产者和大工业的主要渠道就是市场,就是商业。新经济政策对于经济文化落后国家过渡到社会主义,具有十分重要的50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和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推进党的建设的推进十月革命胜利后,列宁提出大力提高国民的素质、加强党的建设、巩固革命成果和保证社会主义取得彻底胜利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和政策主张。这些主张在实践中取得了很好的效果,成为社会主义政权生存和巩固的重要保障。二、社会主义政治文化建设和党的建设的推进十月革命胜利后,列51推进政治建设推进政治建设十月革命后,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政治建设过程中,提出了一整套政治建设的路线、方针和政策,蕴涵着丰富的政治文明思想。列宁强调,苏维埃民主的实质是人民当家作主,要扩大人民参政范围。推进政治建设十月革命后,列宁在领导俄国人民进行社会主义政52推进文化建设推进文化建设列宁十分关注苏联的文化建设问题,把文化建设与实现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的目标联系起来。列宁认为,不能使文化和技术教育进一步上升到更高的技术和文化,就不能建成共产主义。列宁提出要辩证地对待剥削阶级的文化。列宁提出教育是无产阶级专政的一个重要任务。列宁重视提高全民文化水平,普及教育,实现知识治国。推进文化建设列宁十分关注苏联的文化建设问题,把文化建设与53推进执政党建设推进执政党建设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一跃成为执政党。针对共产党的任务和地位的变化,列宁对无产阶级政党执政方式、能力和无产阶级执政党自身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索。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理论的重要内容是:首先,列宁阐述了执政党在无产阶级国家中的地位和作用,确立了党在国家中的领导地位,提出了党的领导是“总的领导”的思想。推进执政党建设十月革命胜利后,布尔什维克一跃成为执政党。54其次,列宁明确划分了党和国家机关的职责。第三,列宁提出执政党的执政能力最突出地表现在对社会发展目标和发展战略的制定上。第四,无产阶级执政党执政的基础是获得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必须把保障人民民主权利和各项利益的实现放在突出的地位,在政策制定和国家事务管理中坚持民主和公开的原则,必须形成良好的作风。其次,列宁明确划分了党和国家机关的职责。55三、关于改革国家机构的探索三、关于改革国家机构的探索列宁曾表示:“如果不进行有步骤的和顽强的斗争来改善机构,那我们一定会在社会主义的基础还没有建成以前灭亡”。党是社会主义国家生活的领导者,但是党不是直接的管理者。列宁认为党对国家的直接管理既妨碍了国家机关、经济组织和群众团体的相对独立工作,也使党陷入具体事务堆里,无法集中精力研究和掌握党的路线、方针和政策,搞好自身建设。三、关于改革国家机构的探索列宁曾表示:“如果不进行有步骤的和56在晚年,列宁对健全党的监察制度尤在晚年,列宁对健全党的监察制度尤为关心。为关心。第一,列宁认识到设立监察机构的重要性。第二,设置了监督机构。第三,确定监督机构的职责。第四,赋予监督机构极大的权限。第五,重视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在晚年,列宁对健全党的监察制度尤为关心。57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殊性和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殊性和多样性的思考多样性的思考提出研究俄国革命的特殊条件和革命发展的特殊道路提出研究俄国革命的特殊条件和革命发展的特殊道路有些观点认为只有在西欧那种经济文化发达的国家爆发社会主义革命,才符合马克思主义,而俄国率先进行社会主义革命必将是违反社会发展规律的“历史悲剧”。列宁驳斥了这些观点。马克思主义关于社会发展道路和形态的理论,特别是研究这一问题的辩证方法深得列宁认同。四、关于社会主义发展道路特殊性和多样性的思考提出研究俄58针对当时考茨基等人将马克思的理论教条化造成的恶劣影响,列宁主张恢复马克思的本真精神。列宁不仅指出了人类历史发展的趋势和共性,同时又努力探索俄国建设社会主义的特殊道路。列宁指出,社会主义取代资本主义以后不可能在世界各国按照同一种模式同时实现,社会主义在不同国家的实现必然具有自己的特点。针对当时考茨基等人将马克思的理论教条化造成的恶劣影响,列宁主59提出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的历史任务提出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的历史任务列宁认为俄国的现实情况是,不能等到高度发展的生产力、高度组织起来的无产阶级和高度的文明都具备的情况下,再走向社会主义,而应该先创造出发展这一切的前提。问题的实质在于,不是落后的国家和无产阶级能否走向社会主义,而是如何走向社会主义的问题。提出为社会主义革命创造条件的历史任务列宁认为俄国的现实情60列宁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列宁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一是发达资本主义国家,在这样的国家中资产阶级具有丰富的经验和手段,无产阶级的觉悟和组织的程度还不足以推翻资产阶级的统治;二是东方不发达的落后国家,还不具备发动无产阶级革命的可能性;三是介于二者之间的比较落后的次发达国家,俄国就属于这一类型。列宁分析了三种不同类型的国家:61探讨俄国革命胜利后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探讨俄国革命胜利后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有关理论的基础上,结合俄国革命和建设的实践,探索出一条适合俄国国情的社会主义道路,为落后国家走向社会主义提供了重要借鉴。晚年的列宁对俄国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经验作了全面的总结和概括,深入探讨了社会主义道路的具体途径从直接过渡到曲折前进。探讨俄国革命胜利后走向社会主义的道路列宁在马克思、恩格斯62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和方法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和方法首先,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一切有价值的东西,加速社会主义发展。其次,对引导农民走向合作社道路进行了有益探索,从追求社会主义大农业模式转而承认小农存在的合理性。最后,从战时共产主义政策取消商品和货币,到开始重视商品流通和市场的作用,找到了社会主义建设的正确道路。探索俄国社会主义建设的途径和方法首先,学习和利用资本主义63思考题思考题哪些因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列宁为创建无产阶级新型政党提出了哪些理论?列宁帝国主义理论的主要观点和贡献是什么?为什么说哲学笔记等著作的问世为解决时代提出的课题提供了科学的方法论?新经济政策的提出和实施有什么重大意义和影响?列宁关于无产阶级政党执政和自身建设理论的内容和现实意义是什么?列宁关于监察机构和制度建设的理论和实践有什么现实意义?思考题哪些因素推动了马克思主义在俄国的传播?64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第五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曲折课件65第五章第五章马克思列宁主克思列宁主义在在苏联的的发展及曲折展及曲折第五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曲折66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继续推进l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开展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开展l二、对列宁主义的系统阐发二、对列宁主义的系统阐发l三、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贡三、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贡献献第一节马克思主义理论研究的继续推进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67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开展斯大林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斯大林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设,在他领导下,在他领导下,完成了以下完成了以下五个方面的重要工作五个方面的重要工作:第一,重视对研究机构、理论刊物的创办和完善。第二,加强了对马克思、恩格斯和列宁遗著的整理出版。一、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开展斯大林十分重视马克思主义的理论建68第三,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的系统研究。这种研究有以下几个特点:一是对马克思和恩格斯的思想进行了综合性研究。二是突出了对马克思的政治经济学特别是资本论的研究。三是恩格斯研究相对落后的状况有了较大改变。四是涌现了一批有影响的马克思主义史专家。第三,开展了对马克思主义理论和历史的系统研究。69第四,对理论落后于实际的状况进行批评,对某些重大理论问题展开了讨论。斯大林的演说在苏联理论家中间产生了强烈的反响,各个科学研究机构都组织了专门的讨论和对理论脱离实际倾向的批判,推动和深化了马克思列宁主义的研究。其一,对德波林学派忽视列宁主义哲学的倾向进行了批判。其二,对历史唯物主义研究相对落后的情况进行了批评。第四,对理论落后于实际的状况进行批评,对某些重大理论问题展开70其三,对文艺理论与文艺方法问题展开了讨论。其四,对史学研究脱离实际的倾向进行了批评。其五,重视对资产阶级意识形态的批判。其三,对文艺理论与文艺方法问题展开了讨论。71二、对列宁主义的系统阐发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关于列宁主义的定义斯大林对列宁主义的定义和基本问题的独特见解和系统阐述,成为俄共(布)关于列宁主义的权威阐释。斯大林提出:“列宁主义是帝国主义和无产阶级革命时代的马克思主义。确切些说,列宁主义是无产阶级革命的理论和策略,特别是无产阶级专政的理论和策略。”二、对列宁主义的系统阐发72关于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关于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斯大林指出:“列宁主义中的基本问题,列宁主义的出发点,并不是农民问题,而是无产阶级专政、争取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巩固无产阶级专政的条件等问题。农民问题,即无产阶级在为政权而斗争中的同盟者问题,是一个派生的问题。”关于列宁主义的基本问题73关于列宁主义的思想来关于列宁主义的思想来源源他强调列宁主义的思想资料主要来源于马克思主义。列宁在阶级斗争的新条件下向前发展了马克思的学说,他给马克思主义总宝库加进了某种比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供的、比帝国主义以前的资本主义时期内所能提供的更新的东西,而且列宁对马克思主义宝库的这种新贡献,是完完全全以马克思和恩格斯所提供的原则为基础的。关于列宁主义的思想来源74关于列宁主义方法关于列宁主义方法斯大林指出,坚持理论和实践相统一的原则,是列宁主义方法的实质和基础。列宁正是运用这一方法来检验第二国际一些人的“理论”。他强调,要按照新的革命方式,用教育和训练群众去进行革命斗争的精神改造全部党的工作。他要求,无产阶级政党要勇于进行自我批评,并根据本身的错误总结经验教训。关于列宁主义方法75关于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关于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针对第二国际修正主义和托洛茨基否定列宁对马克思主义的理论贡献的观点,斯大林从多方面论述了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和发展:在哲学方面,列宁的突出贡献是,发展了马克思主义关于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学说。关于列宁主义对马克思主义的丰富发展76在经济学方面,列宁继马克思资本论之后,写了帝国主义是资本主义发展的最高阶段等重要著作,深刻地分析了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向垄断阶段的过渡,揭示了垄断资本主义的基本特征和基本规律。在社会主义理论方面,列宁揭示了帝国主义发展不平衡规律,作出了社会主义可能在一国首先取得胜利的科学论断,并通过革命实践使之转化为现实。在经济学方面,列宁继马克思资本论之后,写了帝国主义是资77三、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贡献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的理论贡献的理论贡献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一书出版,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原理作了进一步的阐述和发挥:第一,在论述语言与上层建筑的根本区别时,对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概念作了明确规定。第二,提出了生产关系是生产力和上层建筑之间的中介的观点。第三,提出了质变(飞跃)的两种形式,即爆发式和非爆发式。三、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和政治经济学的贡献78意义:斯大林的上述思想,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贡献;在实践上,对于处理、解决社会主义社会中各种社会矛盾亦有重要意义。局限性:马克思主义和语言学问题关于上层建筑随着基础的消灭而消灭的表述是不确切的。意义:斯大林的上述思想,在理论上丰富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是79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贡献的理论贡献世纪年代初,斯大林撰写了世纪年代初,斯大林撰写了苏联社会主义经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济问题一书,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多年的实践作一书,对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多年的实践作了最重要的和最集中的理论阐述了最重要的和最集中的理论阐述.苏联社会主义经济问题的理论贡献80并探讨了一些重大的时代课题:并探讨了一些重大的时代课题:第一第一,对经济规律的性质作了分析。,对经济规律的性质作了分析。第二第二,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内容进行了阐述。,对社会主义经济规律的内容进行了阐述。第三第三,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对社会主义制度下商品生产的问题提出了自己的观点。观点。第四第四,对价值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对价值规律进行了有益的探索。第五第五,初步承认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初步承认了社会主义制度下生产关系和生产力的矛盾。矛盾。并探讨了一些重大的时代课题:81第二节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l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多方面探索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多方面探索l二、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二、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的理论第二节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的理论总结一、对科学社会主义82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多方面探索 系统论述了列宁系统论述了列宁 的的建党学说建党学说斯大林系统地总结和发挥了列宁的建党学说,把列宁主义党的特点概括为六个方面:一是提出“党是工人阶级的先进部队”。二是提出“党是工人阶级的有组织的部队”。一、对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多方面探索 系统论述了列宁 83三是提出“党是无产阶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四是提出“党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工具”。五是提出“党是意志的统一,是和派别组织的存在不相容的”。六是提出“党是靠清洗自己队伍中的机会主义分子而巩固起来的”。三是提出“党是无产阶级阶级组织的最高形式”。84进一步阐发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进一步阐发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斯大林领导苏联近年,他根据实践经验对无产阶级专政学说作了进一步阐发。他指出,“无产阶级专政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工具”,“是无产阶级对资产阶级的统治”,“苏维埃政权是无产阶级专政的国家形式”。进一步阐发了无产阶级专政学说85在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等著作中,对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进行了阐述。其主要内容包括:镇压剥削阶级的反抗,保卫国家;促进世界各国革命的发展和胜利;改造小生产,组织社会主义建设;组织社会主义,消灭阶级,实现向无阶级社会即社会主义社会的过渡。他把无产阶级专政的职能明确地划分为暴力和非暴力两个相辅相成的方面,认为它们都会在不同时期发挥作 用,但侧重面有所不同。在论列宁主义基础和论列宁主义的几个问题等著作中,对无86.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针对托洛茨基认为俄国一国不能建成社会主义的断言,斯大林在再论我们党内的社会民主主义倾向等一系列文章中,系统地阐述了俄国一国可以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同时,他也认为社会主义的最终胜利不能靠一个国家。从国内情况来看,具有物质前提和政治基础;从国际环境看,形势也对苏联有利。.提出了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理论87二、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斯大林同布哈林的争论斯大林同布哈林的争论由于党内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同,随后在如何由于党内对列宁的新经济政策的理解不同,随后在如何克服克服“粮食收购危机粮食收购危机”、如何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如何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等问题上分歧严重,于是在核心领导层内发生了斯体化等问题上分歧严重,于是在核心领导层内发生了斯大林同布哈林之间的争论。大林同布哈林之间的争论。二、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理论斯大林同布哈林88斯大林与布哈林之间的争论,反映了他们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理解。前者是在分析阶级斗争日益尖锐化的基础上,超越新经济政策的框架,提出了加速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计划;后者则是在新经济政策的框架内提出了实现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计划。斯大林与布哈林之间的争论,反映了他们对列宁新经济政策的不同理89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联共(布)十四大提出了实现社会主义工业化的总路线。斯大林在领导苏联工业化的过程中,论述了社会主义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速度、资金来源、培养工业人才等重要问题。关于社会主义工业化理论90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斯大林强调,优先发展重工业必须有高速度,他改变了年以前的观点。斯大林分析了高速实现工业化的客观可能性:认为在这方面有四个优越条件:有供经济发展需要的丰富的矿藏和农业资源,有受到千百万劳动人民拥护的苏维埃政权,有可避免资本主义危机的计划经济,有共产党的正确领导。斯大林认为,苏联工业化的中心、工业化的基础,是发展重工业。91斯大林认为,资金积累是高速度实现工业化的关键,他通过比照历史上解决工业化资金来源的几条道路,论述了苏联解决工业化资金的办法。斯大林把工农业产品价格的“剪刀差”作为积累工业资金的重要手段。上述观点当时受到斯大林和布哈林的批评。他们认为,这种加紧榨取农民的办法,必然会破坏工农联盟,破坏社会主义工业化的基础,走的是资本主义工业化的道路,是不可取的。斯大林认为,资金积累是高速度实现工业化的关键,他通过比照历史92关于工业人才的培养,斯大林指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任务是十分艰巨的。“如果没有富有朝气的人,没有新的人才,没有新的建设干部,那就不可能实现”。斯大林强调,不仅要在工人和农民中,而且要从知识分子当中选拔和培养经济建设干部。评价其做法关于工业人才的培养,斯大林指出,一国建成社会主义的任务是十分93关于农业集体化理论关于农业集体化理论斯大林努力实践马克思主义关于逐步引导农民走上社会主义道路的思想,大力推进农业集体化。年斯大林在论列宁主义基础中,对苏维埃俄国农业和西方农业作了对比分析,论述了小农经济走合作社道路的必然性。关于农业集体化理论94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关于农业集体化的决议。斯大林强调,为了顺利地实现农业集体化,必须做到:()坚持自愿的原则。()坚持因地制宜的方针。()采取适当的集体农庄的形式。()组织工业支援农业集体化。联共(布)十五大通过了关于农业集体化的决议。95联共(布)十五大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高速发展的工业同落后农业之间的矛盾日益加深,年底和年初又出现粮食收购危机,这使斯大林感到农业集体化的紧迫性。全盘实现农业集体化,与斯大林对富农政策的转变密切相关。联共(布)十五大之后情况发生了变化,高速发展的工业同落后农96年月,斯大林在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的演说中,动员开展建立集体农庄和国营农场的群众运动。当年下半年,苏联就进入了全盘集体化阶段。苏联全盘集体化掀起了两次高潮,第一次是年初,第二次是年月召开的党的十六大后。年月,斯大林在论联共(布)党内的右倾的演说中,97第三节苏联模式的形成l一、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模式的基本特征l二、二、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模式形成的原因第三节苏联模式的形成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98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在实现国家工业化和农业集体化的基础上,斯大林领导苏联党和人民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并逐步形成了高度集中的经济政治体制即苏联模式。这个模式的基本特征是:在经济方面,实行高度集中的计划经济体制。一、苏联模式的基本特征 99在政治方面,苏联宪法规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切权利属于苏联人民,其政权形式是苏维埃。在文化方面,强调党管意识形态的原则,但在文化事业管理上存在着行政化、刻板化,过分强调思想理论上的高度一致,出现了用行政手段处理复杂的思想理论问题和文化问题的倾向。在政治方面,苏联宪法规定实行无产阶级专政,一切权利属于苏联人100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第五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曲折课件101二、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苏联模式的形成,有着深刻复杂的历史和现实原因,概括起来说,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第一,国际环境的严峻挑战。第二,快速推进工业化的要求。第三,对社会主义的认识存在片面性。第四,历史文化传统因素的影响。二、苏联模式形成的原因 102第四节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和剧变l一、一、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欧国家的改革l二、二、苏联东欧国家的欧国家的剧变及及历史教史教训第四节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和剧变一、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103一、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 年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年月苏共二十大的召开年月召开的苏共二十大,本来是一次正常的党的代表大会,但是由于大会闭幕的当晚,赫鲁晓夫作了题为关于个人崇拜及其后果的“秘密报告”,对斯大林进行了集中批判,引发了十分严重的后果。一、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 年月104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对于破除人们对斯大林的迷信,把人们从某些思想禁锢中解放出来,推动人们对社会主义建设途径的探索,促进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完善,有一定积极意义,但所带来的消极方面是主要的。除了全盘否定斯大林外,赫鲁晓夫还极力推行他的“全民党”“全民国家”的观点,把矛头直接指向马克思主义的无产阶级专政学说。赫鲁晓夫的“秘密报告”,对于破除人们对斯大林的迷信,把人们从105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是社会主义国家制定路线、方针和政策的基本依据。年,面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取得巨大成就和胜利的形势,斯大林宣布苏联已经建成社会主义并正在向共产主义逐步过渡。斯大林的论断,忽视了社会主义社会的长期性,认为当时苏联社会已经达到了马克思和恩格斯设想的共产主义第一阶段的水平,这显然是过高估计了当时苏联社会发展的程度。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认识的变化对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认识,是106赫鲁晓夫不仅没有纠正斯大林的错误,而且把这一错误推向了极端,提出了“全面建设共产主义”的理 论,并在年苏共二十一大上予以宣布。勃列日涅夫严厉批评了赫鲁晓夫的主观主义和唯意志论,提出要实事求是地、科学地估价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现状和前景,但他仍然过高地估计了苏联社会主义的发展阶段。赫鲁晓夫不仅没有纠正斯大林的错误,而且把这一错误推向了极端,107安德罗波夫执政后,认为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论”也不切实际,又把它修改为“发达社会主义起点论”。戈尔巴乔夫对苏联社会主义发展阶段的看法,前后发生了很大变化。他刚上台时,提出了“社会主义完善论”,此后,在苏联共青团第二十次代表大会上的讲话中,又两次提到“发展中的社会主义”,从此,“发展中的社会主义”这一概念,被苏联领导人和理论界越来越多地使用。安德罗波夫执政后,认为勃列日涅夫的“发达社会主义论”也不切108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过程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过程赫鲁晓夫成为苏共主要领导人后,立即开始对苏联体制进行改革。改革包括农业、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两个方面。农业方面改革的主要内容包括:()扩大国营农场、集体农庄的自主权;()减少农业计划指标,除农产品采购指标外,其他项均由农场农庄自行安排;()不再对农产品低价收购,大幅度提高农副产品收购价格;()大幅度地削减自留地的农业税额,鼓励农民发展个人副业和饲养自留畜;()取消国营拖拉机站,把农业机械设备低价转卖给农庄;()大规模开垦荒地,扩大耕种面积等。苏联东欧国家的改革过程赫鲁晓夫成为苏共主要领导人后,立即109马克思主义发展史第四章马克思主义发展的列宁主义阶段-第五章马克思列宁主义在苏联的发展及曲折课件110在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方面,赫鲁晓夫采取了局部改革的措施。主要有:()撤销了各部和主管部门半数以上的处、司、管理局和管理总局,精简行政管理机构和人员;()扩大地方自主,减少国家一半以上的指令性指标,扩大企业在计划、财务、劳动工资等方面的自主权,由地区性的国民经济委员会来管理工业和建筑业。在工业和建筑业管理体制方面,赫鲁晓夫采取了局部改革的措施。主111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批判了赫鲁晓夫的鲁莽做法,采取了比较慎重的经济改革政策。在农业方面,实行了以下改革措施:()使用经济方法进行管理,分期分批地对国营农场实行完全经济核算制;()大量增加农业投资;()鼓励个人副业生产的发展;()逐步推行集体包工制、家庭承包制和实行合同代养制;()发展农工综合管理体制,进一步扩大农业企业经营的自主权。勃列日涅夫上台后,批判了赫鲁晓夫的鲁莽做法,采取了比较慎重的112在工业、建筑业方面,苏联撤销了年以来所建立的国民经济委员会,重建各工业部和建筑部,恢复“条条”领导管理方式,从年起实行新经济体制。在政治体制方面,从赫鲁晓夫到勃列日涅夫,一方面对国内外政策有较大的调整,另一方面,赫鲁晓夫和勃列日涅夫时期采取了加强对外扩张、争夺世界霸权的种种措施,大国沙文主义不断膨胀。在工业、建筑业方面,苏联撤销了年以来所建立的国民经济113二、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及历史教训 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过程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过程苏联政局急剧动荡、社会基本制度发生根本变化,是从 年月戈尔巴乔夫担任苏共中央总书记开始,到年月苏联解体为止。其过程按历史顺序,可以分成四个阶段。一是戈尔巴乔夫改革的初始阶段(年月至年月)。二、苏联东欧国家的剧变及历史教训 114二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的提出和发展阶段(年月至年月)。三是两种政治力量激烈斗争阶段(年月至 年月)。四是苏共解散、苏联解体阶段(年月至 月)。二是“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的提出和发展阶段(115各国虽有不同经历,但是苏东剧变又有共同的规律性,可以说,基本上都经过了以下几个步骤:第一步,敌对势力从意识形态领域入手,制造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舆论。第二步,在反共反社会主义的舆论占据主流地位,思想混乱、组织涣散十分严重的情况下,敌对势力制造政治动乱,乘乱夺取政权。第三步,资产阶级政治势力利用所夺取的政权的力量,推行私有化,恢复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各国虽有不同经历,但是苏东剧变又有共同的规律性,可以说,基本116苏东国家剧变的主要原因苏东国家剧变的主要原因苏东剧变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事件,它是由多种因素综合起作用的结果。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三个原因:第一,帝国主义推行的和平演变战略是苏东剧变的外部原因。第二,社会主义实践中的失误和高度集中的体制弊病未能得到有效的改革是苏东剧变的重要原因。第三,苏共领导人戈尔巴乔夫推行“人道的”“民主的”社会主义路线是苏东剧变根本的、决定性的原因。苏东国家剧变的主要原因苏东剧变是一个复杂的政治事件,它是117苏东国家剧变的历史教训苏东国家剧变的历史教训第一,必须通过改革解决社会主义社会出现的矛盾。第二,改革必须坚持社会主义的方向。第三,要始终掌握意识形态领域的主导权。第四,必须加强和改善党的建设。第五,必须抵制帝国主义的和平演变战略。苏东国家剧变的历史教训第一,必须通过改革解决社会主义社会118思考题斯大林是怎样加强苏联的马克思主义理论建设的?斯大林对马克思主义哲学、政治经济学作出了哪些贡献?存在哪些局限性?斯大林对苏联社会主义建设经验进行了哪些理论总结?存在哪些局限性?什么是苏联社会主义模式?苏联社会主义模式形成的原因是什么?苏联东欧国家剧变的原因和历史教训是什么?思考题11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