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菌的营养与繁殖培训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1726872 上传时间:2024-07-19 格式:PPT 页数:63 大小:8.0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细菌的营养与繁殖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3页
细菌的营养与繁殖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3页
细菌的营养与繁殖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细菌的营养与繁殖细菌细胞的化学组成细菌细胞的化学组成微生物细胞微生物细胞水:水:70%-90%干物质干物质有机物有机物蛋白质、糖、脂、核酸、维生素等蛋白质、糖、脂、核酸、维生素等及其降解产物及其降解产物无机物(盐)无机物(盐)微生物、动物、植物之间存在微生物、动物、植物之间存在“营养上的统一性营养上的统一性”细胞化学元素组成:细胞化学元素组成:主要元素:碳、氢、氧、氮、磷、硫、钾、镁、钙、铁等;主要元素:碳、氢、氧、氮、磷、硫、钾、镁、钙、铁等;微量元素:锌、锰、钠、氯、钼、硒、钴、铜、钨、镍、硼等。微量元素:锌、锰、钠、氯、钼、硒、钴、铜、钨、镍、硼等。2细菌的营养与繁殖微生物与动植物营养要素的比较微生物与动植物营养要素的比较细菌的营养要求细菌的营养要求动物动物(异养)(异养)微生物微生物绿色植绿色植物物(自养)(自养)异养异养自养自养碳源碳源糖类、脂肪糖类、脂肪糖、醇、有机糖、醇、有机酸等酸等二氧化碳、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酸盐等二氧化二氧化碳碳氮源氮源蛋白质及其蛋白质及其降解物降解物蛋白质及其降蛋白质及其降解物、有机氮解物、有机氮化物、无机氮化物、无机氮化物、氮化物、氮无机氮化物、无机氮化物、氮氮无机氮无机氮化物化物能源能源与碳源同与碳源同与碳源同与碳源同氧化无机物或氧化无机物或利用日光能利用日光能利用日利用日光能光能生长因子生长因子维生素维生素有些需要维生有些需要维生素等生长因子素等生长因子不需要不需要不需要不需要无机元素无机元素无机盐无机盐无机盐无机盐无机盐无机盐无机盐无机盐水分水分水水水水水水水水3细菌的营养与繁殖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吸收营养物质的方式依靠依靠细胞膜细胞膜的功能,将周围环境中的营养物质输的功能,将周围环境中的营养物质输送到细胞内。送到细胞内。类型:类型:一、简单一、简单扩散扩散 (simple diffusion)(simple diffusion)二、促进扩散二、促进扩散 (facilitated diffusion)(facilitated diffusion)三、三、主动运输主动运输(activetransport)四、四、基团转位基团转位 (group translocation)(group translocation)4细菌的营养与繁殖一、简单扩散(一、简单扩散(simple diffusionsimple diffusion)egeg:H H2 2O O,O O2 2,COCO2 2,甘油,乙醇,脂肪酸等。,甘油,乙醇,脂肪酸等。(分子量小,脂溶性,极性小分子量小,脂溶性,极性小)5细菌的营养与繁殖二、促进扩散二、促进扩散6细菌的营养与繁殖主动运输主动运输特点:特点:被运送的物质可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被运送的物质可逆浓度梯度进入细胞内 要消耗能量,必需有能量参加。要消耗能量,必需有能量参加。有膜载体参加,膜载体发生构型变化有膜载体参加,膜载体发生构型变化 被运送物质不发生任何变化。被运送物质不发生任何变化。主动运输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的一种主要的物主动运输是广泛存在于微生物中的一种主要的物质运输方式。质运输方式。通通过过这这种种方方式式运运输输方方式式吸吸收收的的营营养养物物质质:有有糖糖类类(乳乳糖糖、半半乳乳糖糖、阿阿拉拉伯伯糖糖等等)、氨氨基基酸酸、核核苷苷、钾离子等。钾离子等。主动运输运输物质的种类:主动运输运输物质的种类:7细菌的营养与繁殖四、基团转位四、基团转位(grouptranslocation)基团转位主要存在于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细菌中,主要用于糖基团转位主要存在于厌氧型和兼性厌氧型细菌中,主要用于糖的运输。脂肪酸、核苷、碱基等也可通过这种方式运输。的运输。脂肪酸、核苷、碱基等也可通过这种方式运输。有一个复杂的运输系统来完成物质的运输;有一个复杂的运输系统来完成物质的运输;物质在运输过程中物质在运输过程中发生化学变化发生化学变化;egeg:磷酸烯醇式丙酮酸(:磷酸烯醇式丙酮酸(PEP)己糖磷己糖磷酸转移酶系统(磷酸转移酶系统,酸转移酶系统(磷酸转移酶系统,PTS)8细菌的营养与繁殖四种运送营养物质方式的比较四种运送营养物质方式的比较 比较项目比较项目 简单扩散简单扩散 促进扩散促进扩散 主动运输主动运输 基团转位基团转位转运方向转运方向 由浓至稀由浓至稀 由浓至稀由浓至稀 由稀至浓由稀至浓 由稀至浓由稀至浓载体蛋白载体蛋白 无无 有有 有有 有有运送速度运送速度 慢慢 快快 快快 快快能量消耗能量消耗 不需要不需要 不需要不需要 需要需要 需要需要运送前后运送前后 不变不变 不变不变 不变不变 改变改变溶质分子溶质分子平衡时内平衡时内 相等相等 相等相等 内部高内部高 内部高内部高外浓度外浓度9细菌的营养与繁殖细菌的营养类型细菌的营养类型 腐生菌腐生菌利用无生命的有机化合物利用无生命的有机化合物(如动植物尸体和残体)为营养物质为营养物质 寄生菌寄生菌从生活的寄主体内吸收营养物质从生活的寄主体内吸收营养物质 10细菌的营养与繁殖不同营养类型之间的界限并非绝对:不同营养类型之间的界限并非绝对:异养型微生物并非绝对不能利用异养型微生物并非绝对不能利用CO2;自养型微生物也并非不能利用有机物进行生长;自养型微生物也并非不能利用有机物进行生长;有些微生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生长时有些微生物在不同生长条件下生长时,其营养类型也会发生改变;其营养类型也会发生改变;例如紫色非硫细菌例如紫色非硫细菌(purplenonsulphurbacteria):没有有机物时,同化没有有机物时,同化CO2,为为自养型微生物;自养型微生物;有机物存在时,利用有机物进行生长,为有机物存在时,利用有机物进行生长,为异养型微生物异养型微生物;光照和厌氧条件下,利用光能生长,为光照和厌氧条件下,利用光能生长,为光能营养型微生物;光能营养型微生物;黑暗与好氧条件下,依靠有机物氧化产生的化学能生长,黑暗与好氧条件下,依靠有机物氧化产生的化学能生长,为为化能营养型微生物;化能营养型微生物;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可变性无疑有利于提高其对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微生物营养类型的可变性无疑有利于提高其对环境条件变化的适应能力11细菌的营养与繁殖细菌的细菌的生长与繁殖生长与繁殖 (一)生长繁殖的条件(一)生长繁殖的条件1 1、营养物质营养物质C C源,源,N N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等源,无机盐,生长因子,水等2 2、pHpH大多数:大多数:6.87.46.87.4嗜酸菌:嗜酸菌:05.505.5嗜碱菌嗜碱菌:8.511.5:8.511.53、温度、温度低温菌低温菌 10 10 20 20(湖泊,深海,冷藏食品)(湖泊,深海,冷藏食品)中温菌中温菌 25 3225 32(腐生菌),腐生菌),3737(病原菌)病原菌)高温菌高温菌 50 5550 55(温泉)(温泉)12细菌的营养与繁殖根据氧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可将微生物分为根据氧与微生物生长的关系可将微生物分为好氧好氧微好氧微好氧耐氧型耐氧型兼性厌氧兼性厌氧专性厌氧专性厌氧微生物类型微生物类型最适生长的最适生长的O2体积分数体积分数好氧好氧微好氧微好氧氧的忍耐型氧的忍耐型兼性厌氧兼性厌氧专性厌氧专性厌氧等于或大于等于或大于202一一lO2以下以下有氧或无氧有氧或无氧不需要氧、有氧时死亡不需要氧、有氧时死亡13细菌的营养与繁殖14细菌的营养与繁殖(二)细菌的繁殖方式和繁殖速度(二)细菌的繁殖方式和繁殖速度繁殖方式:繁殖方式:无性二分裂法无性二分裂法繁殖速度:繁殖速度:大大 多多 数数 细细 菌菌:15201520分分钟钟繁繁殖殖一代;一代;少少数数细细菌菌,如如结结核核分分枝枝杆杆菌菌:15181518小小时时繁繁殖殖一代。一代。15细菌的营养与繁殖细菌的人工培养细菌的人工培养微生物的物种(菌株)一般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微生物的物种(菌株)一般是以群体的形式进行繁衍、保存;繁衍、保存;纯培养技术纯培养技术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是进行微生物学研究的基础!(一)无菌技术(一)无菌技术(二)培养基(二)培养基(三)细菌的培养方法及其生长现象(三)细菌的培养方法及其生长现象 (四)微生物生长的测定四)微生物生长的测定(五)纯培养物的获得方法(五)纯培养物的获得方法16细菌的营养与繁殖(一)无菌技术(一)无菌技术t用于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器具事先不含任何用于分离、培养微生物的器具事先不含任何微生物;微生物;t在转接、培养微生物时防止其它微生物的污在转接、培养微生物时防止其它微生物的污染;染;17细菌的营养与繁殖1、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微生物培养的常用器具及其灭菌常用的器具常用的器具:试管、瓶子、培养皿等试管、瓶子、培养皿等1887年,R J Petri 发明 Petri dish18细菌的营养与繁殖1.接种针接种针 2.接种环接种环 3.接种钩接种钩 4.5.玻璃涂玻璃涂棒棒 6.接种接种圈圈 7.接种接种锄锄 8.小解剖小解剖刀刀19细菌的营养与繁殖(二)培养基(二)培养基 medium1、概念、概念人工配制的供给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人工配制的供给细菌或其他微生物生长繁殖或积累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代谢产物的营养基质。使用原则:使用原则:1)适宜的营养物质)适宜的营养物质2)控制营养物质的浓度和各营养物质的比例)控制营养物质的浓度和各营养物质的比例3)合适的)合适的pH4)立即进行灭菌处理并维持无菌状态立即进行灭菌处理并维持无菌状态5)经济节约经济节约主要用途:主要用途:促使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用于微生物纯种促使微生物的生长与繁殖,用于微生物纯种的分离、鉴定和制造微生物制品等。的分离、鉴定和制造微生物制品等。20细菌的营养与繁殖 培养基的类型培养基的类型合成培养基合成培养基由已知化学成分及数量的化学药品由已知化学成分及数量的化学药品配置而成。配置而成。天然培养基天然培养基采用化学成分还不十分清楚或化学采用化学成分还不十分清楚或化学成分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成分不恒定的天然有机物。半合成培养基半合成培养基以天然有机物为主要碳源、氮源以天然有机物为主要碳源、氮源及生长素的培养基中加入一些化学药品,以补充无及生长素的培养基中加入一些化学药品,以补充无机盐成分,使其更能满足微生物对生长的需要。机盐成分,使其更能满足微生物对生长的需要。根据营养物质来源不同划分根据营养物质来源不同划分21细菌的营养与繁殖液体培养基半固体培养基固体培养基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划分根据培养基的物理状态划分22细菌的营养与繁殖根据培养基的用途划分根据培养基的用途划分23细菌的营养与繁殖(三)细菌的培养方法及其生长现象(三)细菌的培养方法及其生长现象1 1、固体培养、固体培养 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于适宜的温度将细菌接种在固体培养基上,于适宜的温度下培养,由单个细菌细胞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下培养,由单个细菌细胞繁殖形成的肉眼可见的细菌集落为菌集落为菌落(菌落(colonycolony)。可以作为识别、鉴定菌可以作为识别、鉴定菌种的一个依据。种的一个依据。24细菌的营养与繁殖25细菌的营养与繁殖同一细菌在不同的培养平板上形成不同的特征菌落同一细菌在不同的培养平板上形成不同的特征菌落26细菌的营养与繁殖菌落的特征菌落的特征包括:包括:大小、颜色、透明、表面状态、质地、边缘形大小、颜色、透明、表面状态、质地、边缘形态、隆起形状等态、隆起形状等27细菌的营养与繁殖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连成一片的纯培养物菌落在固体培养基上连成一片的纯培养物-菌苔菌苔28细菌的营养与繁殖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细菌在液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菌膜菌膜菌沉淀菌沉淀均匀浑浊均匀浑浊对照对照29细菌的营养与繁殖 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细菌在半固体培养基中的生长情况1、3:有动力:有动力2:无动力:无动力30细菌的营养与繁殖发酵罐培养(发酵罐培养(tank tank cultureculture)是进一步放大培养,)是进一步放大培养,根据需要培养物可为数吨、根据需要培养物可为数吨、数十吨、数百吨不等,适用数十吨、数百吨不等,适用于种子制备、发酵生产。同于种子制备、发酵生产。同时还需向罐中通入无菌空气,时还需向罐中通入无菌空气,故也称通气培养故也称通气培养(aeration(aeration cultureculture)。)。摇瓶培养(摇瓶培养(shaking culture):):31细菌的营养与繁殖(四)微生物生长的测定(四)微生物生长的测定1.生长曲线生长曲线2.个体计数个体计数3.群体重量测定群体重量测定4.群体生理指标测定群体生理指标测定32细菌的营养与繁殖1.细菌的生长曲线细菌的生长曲线将将细菌接种到定量的细菌接种到定量的液体培养基液体培养基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中,定时取样测定细胞数量,以数量,以培养时间培养时间为横座标,以为横座标,以菌数的对数菌数的对数为纵座标作图,为纵座标作图,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得到的一条反映细菌在整个培养期间菌数变化规律的曲线。分为四期:分为四期:延延迟迟期、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对数生长期、稳定期、衰亡期33细菌的营养与繁殖延迟期 菌数不增加 但细胞内合成代谢旺盛 适应新环境,为分裂做准备34细菌的营养与繁殖对数生长期(对数生长期(logarithmic phaselogarithmic phase),又称指数期),又称指数期(1 1)特点:特点:细胞大量繁殖;细胞大量繁殖;浓度成几何级增加;浓度成几何级增加;个体形态,染色性,生理特性典型。个体形态,染色性,生理特性典型。(2 2)生产上)生产上 作为发酵的种子、实验材料作为发酵的种子、实验材料35细菌的营养与繁殖稳定期 环境逐步不适应细菌生长 菌数最高并能维持一段时间 在生产上采取补救措施,积累更多的代谢产物36细菌的营养与繁殖衰亡期(衰亡期(decline phase)(1)特点:特点:死亡速率大于生长速率;死亡速率大于生长速率;菌体开始自溶;菌体开始自溶;细胞形态多样,染色性改变;细胞形态多样,染色性改变;芽孢成熟芽孢成熟,可作为菌种保藏材料。可作为菌种保藏材料。(2)生产上:)生产上:掌握发酵时间掌握发酵时间37细菌的营养与繁殖2.个体计数个体计数显微记数法(细菌总数)显微记数法(细菌总数)平板菌落记数(活菌记数)平板菌落记数(活菌记数)膜过滤培养法(活菌记数)膜过滤培养法(活菌记数)比浊法(细菌总数)比浊法(细菌总数)比浊管比浊管38细菌的营养与繁殖采用细菌计数板或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一采用细菌计数板或血球计数板,在显微镜下计数一定容积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定容积样品中微生物的数量。显微记数法(细菌总数)显微记数法(细菌总数)39细菌的营养与繁殖平板菌落记数(活菌记数)平板菌落记数(活菌记数)40细菌的营养与繁殖41细菌的营养与繁殖膜过滤培养法(活菌记数)膜过滤培养法(活菌记数)当样品中菌数很低时,可以将一定体积的湖水、海水或饮用水等样当样品中菌数很低时,可以将一定体积的湖水、海水或饮用水等样品通过膜过滤器,然后将膜转到相应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对形品通过膜过滤器,然后将膜转到相应的培养基上进行培养,对形成的菌落进行统计。成的菌落进行统计。42细菌的营养与繁殖比浊法(细菌总数)比浊法(细菌总数)43细菌的营养与繁殖3.群体重量测定群体重量测定4.群体生理指标测定群体生理指标测定如如呼吸强度,耗氧量、酶活性、生物热呼吸强度,耗氧量、酶活性、生物热等与其群体的等与其群体的规模成正相关。规模成正相关。样品中微生物数量多或生长旺盛,这些指标愈明显,样品中微生物数量多或生长旺盛,这些指标愈明显,因此可以借助特定的仪器如瓦勃氏呼吸仪、微量量热因此可以借助特定的仪器如瓦勃氏呼吸仪、微量量热计等设备来测定相应的指标。计等设备来测定相应的指标。44细菌的营养与繁殖(五)纯培养物的获得方法(五)纯培养物的获得方法1 1 平板划线平板划线2 2 系列稀释系列稀释3 3 富集培养富集培养45细菌的营养与繁殖46细菌的营养与繁殖2 2 系列稀释系列稀释47细菌的营养与繁殖3 3 富集培养(选择性培养基)富集培养(选择性培养基)富集培养是微生物学家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之一。营养和生理富集培养是微生物学家最强有力的技术手段之一。营养和生理条件的几乎无穷尽的组合形式可从自然界选择出特定微生物。条件的几乎无穷尽的组合形式可从自然界选择出特定微生物。48细菌的营养与繁殖大肠杆菌:大肠杆菌:丙酮酸裂解生成乙酰丙酮酸裂解生成乙酰CoA与甲酸,甲酸在酸性条件下可与甲酸,甲酸在酸性条件下可进一步裂解生成进一步裂解生成H2和和CO2产酸产气产酸产气志贺氏菌:志贺氏菌:丙酮酸裂解生成乙酰丙酮酸裂解生成乙酰CoA与甲酸,但不能使甲酸裂解产与甲酸,但不能使甲酸裂解产生生H2和和CO2产酸不产气产酸不产气糖发酵实验糖发酵实验50细菌的营养与繁殖大肠杆菌:大肠杆菌:产气气杆菌:产气气杆菌:V.P.试验阳性试验阳性甲基红试验阴性甲基红试验阴性V.P.试验阴性试验阴性甲基红试验阳性甲基红试验阳性Voges-Proskauer试验试验产气杆菌产气杆菌51细菌的营养与繁殖IMViCIMViC试验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定试验用于肠道杆菌的鉴定细菌细菌 I M V CI M V C大肠杆菌大肠杆菌 +-+-产气杆菌产气杆菌 -+-+52细菌的营养与繁殖(二)(二)合成性代谢产物合成性代谢产物1 1、热源质(热源质(pyrogenpyrogen)能引起机体发热的物质能引起机体发热的物质2 2、毒素毒素内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外毒素。3 3、细菌素细菌素抑制或杀死近缘细菌的物质(蛋白抑制或杀死近缘细菌的物质(蛋白质),作用于细胞膜,核糖体等。质),作用于细胞膜,核糖体等。4 4、色素色素水溶性,脂溶性(金黄色葡萄球菌)。水溶性,脂溶性(金黄色葡萄球菌)。5 5、抗生素、抗生素6 6、维生素,酶等。、维生素,酶等。53细菌的营养与繁殖第五节第五节 细菌的感染与免疫细菌的感染与免疫 一、正常菌群(正常菌群(normal flora)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分人体体表以及与外界相通的腔道中分布着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它们与人布着一定种类和数量的微生物,它们与人体之间通过长期共存,已经建立起一种相体之间通过长期共存,已经建立起一种相互有利的平衡关系。互有利的平衡关系。54细菌的营养与繁殖 鼻咽腔鼻咽腔 葡萄球菌、甲,丙型链球菌 肺炎球菌、奈氏菌、类杆菌等 外耳道外耳道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绿脓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表皮葡萄球菌 口腔口腔甲,丙型链球菌 类白喉杆菌、肺炎球菌奈氏菌、乳杆菌、梭杆菌螺旋体、放线菌、白念珠菌 肠道肠道大肠杆菌、产气杆菌、变形杆菌绿脓杆菌、葡萄球菌、厌氧性细菌真菌、乳杆菌,双歧杆菌等 阴道阴道 大肠杆菌、乳杆菌 白念珠菌、类白喉杆菌 非致病性分枝等 皮肤皮肤葡萄球菌、绿脓杆菌、白念珠菌丙酸杆菌、类白喉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人体内正常菌群的分布 眼结膜眼结膜白色葡萄球菌、干燥杆菌 尿道尿道白色葡萄球菌、类白喉杆菌、非致病性分枝杆菌55细菌的营养与繁殖条件致病菌条件致病菌致病条件致病条件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正常菌群与宿主间的生态平衡被打破,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会对人体产生致病原来不致病的正常菌群就会对人体产生致病性,成为条件致病菌。性,成为条件致病菌。1、寄居部位的改变、寄居部位的改变2、免疫功能低下、免疫功能低下3、菌群失调、菌群失调56细菌的营养与繁殖服用服用活的微生物制剂活的微生物制剂来治疗由于正常菌群失调而导致的疾病,来治疗由于正常菌群失调而导致的疾病,这类活微生物制剂又称这类活微生物制剂又称微生态制剂微生态制剂。例如,含蜡状芽孢杆菌的例如,含蜡状芽孢杆菌的“促菌生促菌生”,含地衣芽孢杆菌的含地衣芽孢杆菌的“整肠生整肠生”,“丽珠珠肠乐”(双歧杆菌活菌制双歧杆菌活菌制剂)“双歧三联活菌制剂双歧三联活菌制剂”(粪链球菌、嗜酸乳杆菌、(粪链球菌、嗜酸乳杆菌、双歧杆菌双歧杆菌)“昂立一号昂立一号”(乳酸杆菌、(乳酸杆菌、双歧杆菌双歧杆菌等)等)微生态制剂一般用于恢复肠道内的正常生态微生态制剂一般用于恢复肠道内的正常生态环境,若肠道功能正常,一般不需要服用!环境,若肠道功能正常,一般不需要服用!57细菌的营养与繁殖毒力毒力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致病菌的致病性强弱程度,与与侵袭力侵袭力和和毒素毒素有关有关半数致死量(半数致死量(LD50)半数感染量半数感染量 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在规定时间内,通过指定的感染途径,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能使一定体重或年龄的某种动物半数死亡半数死亡或感染或感染需要的需要的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最小细菌数或毒素量。58细菌的营养与繁殖1.侵袭力侵袭力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致病菌能突破宿主皮肤、粘膜生理屏障,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进入机体并在体内定植、繁殖和扩散的能力物质基础物质基础荚荚膜膜:抗吞噬和阻挠杀菌物质的作用:抗吞噬和阻挠杀菌物质的作用粘附素粘附素: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上,避免被清除:粘附于粘膜上皮细胞上,避免被清除侵袭性物质侵袭性物质:有利细菌侵入上皮细胞:有利细菌侵入上皮细胞有利细菌在组织中扩散有利细菌在组织中扩散59细菌的营养与繁殖2.毒素毒素细菌产生的毒性物质细菌产生的毒性物质内毒素内毒素: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革兰阴性菌细胞壁中的脂多糖组分外毒素外毒素:多数为革兰阳性菌产生的毒性物质,常:多数为革兰阳性菌产生的毒性物质,常由细菌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由细菌合成后分泌至细胞外。类毒素(类毒素(toxoid):外毒素外毒素 经经 0.3-0.4%甲醛甲醛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保持抗原性,处理,使其毒性完全丧失,但保持抗原性,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这种经处理的外毒素为类毒素。抗毒素(抗毒素(antitoxin):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用类毒素注射动物(如马),动物血清中可获得外毒素的抗体,称为马),动物血清中可获得外毒素的抗体,称为抗毒素(治疗用)。抗毒素(治疗用)。60细菌的营养与繁殖外毒素外毒素内毒素内毒素细菌来源细菌来源G+细菌和部分细菌和部分G-细菌分泌到胞细菌分泌到胞外外G-细菌细胞壁成分,菌体自溶细菌细胞壁成分,菌体自溶或裂解时释放或裂解时释放化学成分化学成分蛋白质蛋白质脂多糖脂多糖热稳定性热稳定性6080、30分钟被破坏分钟被破坏耐热性强,耐热性强,250、30分钟被破分钟被破坏坏抗原性抗原性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抗强,刺激机体产生抗毒素(抗体)体)弱,刺激机体产生抗菌性抗体弱,刺激机体产生抗菌性抗体类毒素类毒素0.4%甲醛处理可除去毒性制备甲醛处理可除去毒性制备类毒素类毒素不能制备类毒素不能制备类毒素毒性毒性强,具组织特异性,引起特殊强,具组织特异性,引起特殊病变,不引起机体发热病变,不引起机体发热弱,无具组织特异性,病理作弱,无具组织特异性,病理作用大致相同,引起机体发热用大致相同,引起机体发热编码基因编码基因常为质粒常为质粒细菌染色体细菌染色体61细菌的营养与繁殖细菌入侵的数量细菌入侵的数量与细菌的毒力成反比与细菌的毒力成反比毒力越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小毒力越强,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小毒力越弱,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大毒力越弱,引起感染所需的菌量越大细菌入侵的途径细菌入侵的途径各种致病菌有其特定的侵入部位各种致病菌有其特定的侵入部位与致病菌需要特定的生长繁殖微环境有关与致病菌需要特定的生长繁殖微环境有关62细菌的营养与繁殖思考题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哪些?营养物质进入细胞的方式有哪些?培养基的制备原则与分类。培养基的制备原则与分类。细菌的人工培养方法、不同物理状态培养基下细菌的人工培养方法、不同物理状态培养基下细菌的生长特征细菌的生长特征.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分为几个阶段、有何特点对微生物的生长曲线分为几个阶段、有何特点对实际生产有何指导意义?实际生产有何指导意义?什么是纯培养什么是纯培养?获得纯培养的方法。获得纯培养的方法。细菌致病性的决定因素,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异细菌致病性的决定因素,外毒素和内毒素的异同同63细菌的营养与繁殖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