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讲-教育规模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1704208 上传时间:2024-07-17 格式:PPT 页数:90 大小:92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六讲-教育规模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第六讲-教育规模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第六讲-教育规模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讲教育规模与教育经济收益率什么是规模经济?什么是规模不经济?o规模经济指随着生产能力扩大,导致生产的单位成本下降,收益上升的发展过程。规模经济是生产组织理论的重要内容之一,它揭示了生产规模和经济效果之间的关系,产品、数量增减和产品单位成本高低之间的关系。o规模不经济是指随着规模的扩大,边际效益在下降,甚至会跌破零变成负值的现象。o对于一个生产厂商而言,如果产量扩大一倍,而厂商的生产成本的增加低于一倍,则称厂商的生产存在着规模经济;如果产量增加一倍,而成本的增加大于一倍,则生产存在着规模不经济。o汽车业是技术和资金密集的一个规模经济性非常强的产业。生产规模不经济更是造成汽车成本降低不下来的主要原因。o一个教育单位不管其产出量是多少,在一定的产出量的限度之内,总有一部分固定的投资量(如校舍、设备的折旧和维修费等)。当产出量为零时,由于这笔固定的投入量的存在,平均投入量不可能是零,而是一个正值。o当产出量从零开始逐渐增加时,平均投入量将因产出量的逐渐增加而递减,直到平均投入量降到最低点。当产出量增加到一定限度之后,如果产出量再增加,固定的投入量就不再是固定不变的,而必须随之增加,这样,平均投入量也会递增。o因此,一个教育单位的规模既不宜过小,也不宜过大,而应当适度。o教育单位的规模小于适度规模,意味着它的平均投入量(即总投入量与产出量之比)不可能达到它可能达到的最低点,从而它的智力投资的经济效果是较差的;o教育单位的规模大于适度规模,意味着它的平均投入量超过了它已经达到的最低点,从而它的智力投资的经济效果也是较差的。o研究教育单位的规模经济,掌握教育单位平均投入量的变动规律,对于提高智力投资的经济效果具有重要的意义。教育部门的决策者应当尽可能使各个教育单位达到适当规模,使各个教育单位平均投入量达到最低点,以便使每一单位的投入有更大的产出量。o学校适度规模能使该学校的平均投入量达到量低点时所具有的规模,即能使该学校的智力投资经济效果达到最佳值时的规模。教育规模类型与对策o一、规模过小成长型一、规模过小成长型o规模过小的弊端:规模过小的弊端:o 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用,如教室、仪器、不能充分发挥资源的效用,如教室、仪器、教师等。单位学生成本偏高,教师等。单位学生成本偏高,o二是,资源不能获得适当的运用。二是,资源不能获得适当的运用。如教学不易分工、教师兼课过多,如教学不易分工、教师兼课过多,致使负担过重且业务难以专精,致使负担过重且业务难以专精,o三是,因人力、物力有限,不易安三是,因人力、物力有限,不易安排适当教育机会,如课程、活动的排适当教育机会,如课程、活动的安排都难免捉襟见肘。安排都难免捉襟见肘。o此类学校的优点:此类学校的优点:o师生接触机会多,如能妥善运用,可提高教育效果师生接触机会多,如能妥善运用,可提高教育效果和质量。和质量。o策略:策略:1.研究人口增长,了解未来学校入学供应量研究人口增长,了解未来学校入学供应量2.采取逐步扩展方式,机动调整班级、系科人数采取逐步扩展方式,机动调整班级、系科人数3.在人数未达到增班之前,不可多建教室,及大量投在人数未达到增班之前,不可多建教室,及大量投入固定资产入固定资产二、规模过小成长型二、规模过小成长型o策略策略:o一是,沟通邻近学区或乡镇入学人数。利用学区再一是,沟通邻近学区或乡镇入学人数。利用学区再划分法,将规模过大型学校与规模过小萎缩型学校划分法,将规模过大型学校与规模过小萎缩型学校所在社区或乡镇的学生划入此一类学校。所在社区或乡镇的学生划入此一类学校。o二是,若有可能的话,逐渐淘汰此类学校,划入其二是,若有可能的话,逐渐淘汰此类学校,划入其他学区,或与其他规模过小型学校合并。他学区,或与其他规模过小型学校合并。o三是,如有特殊需要应维持此类学校,政府应特别三是,如有特殊需要应维持此类学校,政府应特别补助经费,否则此类学校永远无法维持一定教育水补助经费,否则此类学校永远无法维持一定教育水准。准。三、规模过小萎缩型三、规模过小萎缩型o往往已有投资折旧,不仅教学效果不佳,且士气低往往已有投资折旧,不仅教学效果不佳,且士气低落,从而易形成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落,从而易形成不利于学生身心发展的环境。o原因原因:o社区学龄儿童减少,人口逐渐外移,学校管理不善社区学龄儿童减少,人口逐渐外移,学校管理不善或系科不切合需要,学校供应人数渐减。或系科不切合需要,学校供应人数渐减。o策略:策略:o考虑逐渐将其废除。考虑逐渐将其废除。o方式:可在自然折旧程序中,配合学区规划逐步进方式:可在自然折旧程序中,配合学区规划逐步进行,也可采用一次性迁移,将已有学生编入邻近或行,也可采用一次性迁移,将已有学生编入邻近或相同系科的学校。相同系科的学校。四、规模适度成长型四、规模适度成长型o优点:一是单位学生成本最低,二是教师授课科目减优点:一是单位学生成本最低,二是教师授课科目减少,可以发挥专长,学校可提供的教学科目增多,教少,可以发挥专长,学校可提供的教学科目增多,教学能保持一定水准。学能保持一定水准。o策略:如果能发展成两所规模适度型学校,应先维持策略:如果能发展成两所规模适度型学校,应先维持一个规模过大型学校,尽量利用已有投资,减少不必一个规模过大型学校,尽量利用已有投资,减少不必要的固定投资,等到时机成熟再设立分校,或另设一要的固定投资,等到时机成熟再设立分校,或另设一所独立学校。切忌在成为规模过大型学校时,固定资所独立学校。切忌在成为规模过大型学校时,固定资产投资过多,否则,一旦分出学生成立分校或独立学产投资过多,否则,一旦分出学生成立分校或独立学校后,造成许多固定资产废弃不用。校后,造成许多固定资产废弃不用。o其二,如果不可能发展成两所规模适度型学校,必须其二,如果不可能发展成两所规模适度型学校,必须维持一个规模过大型的学校时,宜及时增加固定投资,维持一个规模过大型的学校时,宜及时增加固定投资,增班分组。但如果超过规模适度型的学生人数,可分增班分组。但如果超过规模适度型的学生人数,可分出部分学生到其他学校而仍维持规模适度为宜。出部分学生到其他学校而仍维持规模适度为宜。五、规模适度稳定型五、规模适度稳定型o属于理想状态。属于理想状态。o策略:建立合理的内部资源分配指标。策略:建立合理的内部资源分配指标。六、规模适度萎缩型六、规模适度萎缩型o由于未来学生人数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其单由于未来学生人数有逐渐减少的趋势,其单位学生平均成本提高是必然的现象。位学生平均成本提高是必然的现象。o策略:尽量维持。不足的学生人数可由邻近策略:尽量维持。不足的学生人数可由邻近学校或相似系科转入,以维持适度规模。如学校或相似系科转入,以维持适度规模。如果因学生供应量太小或教学质量太差而难以果因学生供应量太小或教学质量太差而难以维持下去,也可考虑废除并入他校。维持下去,也可考虑废除并入他校。七、规模过大成长型七、规模过大成长型o规模过大易造成人际关系疏远和行政僵化等规模过大易造成人际关系疏远和行政僵化等弊端。弊端。o策略:维持现有规模不再扩大策略:维持现有规模不再扩大o 经预测未来学生供应量较大,可考虑经预测未来学生供应量较大,可考虑“一分为二一分为二”,即设立分校或另设独立学校,即设立分校或另设独立学校,此时应注意已有的固定投资的充分运用,不此时应注意已有的固定投资的充分运用,不必再作投资固定建筑或设备的打算,以免造必再作投资固定建筑或设备的打算,以免造成分校后固定资产的浪费。成分校后固定资产的浪费。八、规模过大稳定型八、规模过大稳定型o除生均成本略高,教师素质,师生比例,教除生均成本略高,教师素质,师生比例,教师负担等都接近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人际师负担等都接近一个比较理想的状态;人际关系疏远和行政僵化之弊端不会恶化。关系疏远和行政僵化之弊端不会恶化。o策略:策略:制订合理的内部资源分配标准,尽制订合理的内部资源分配标准,尽量使单位学生成本降至最低,二是开辟行政量使单位学生成本降至最低,二是开辟行政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以免行人员、教师和学生之间的沟通渠道,以免行政与师生教学活动脱节,例如聘请辅导教师,政与师生教学活动脱节,例如聘请辅导教师,从事学生生活指导,增加教师与学生接触机从事学生生活指导,增加教师与学生接触机会。会。九、规模过大萎缩型九、规模过大萎缩型o策略:减少固定投资,如教室的数量、长期策略:减少固定投资,如教室的数量、长期预测未来学生供应量。预测未来学生供应量。o其次,应注意某些其次,应注意某些“超龄超龄”的固定资产可有的固定资产可有计划地淘汰,因学校规模趋于缩小,也无须计划地淘汰,因学校规模趋于缩小,也无须再添置更多的新资源。再添置更多的新资源。o采用国家统计局城调队1999年在全国范围内城镇住户中抽样调查的数据,运用高级统计学中的逻辑回归分析发现,家长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水平、高等教育预期收益和私人成本对高中毕业生追求高等教育的可能性的影响达到了统计上的显著性水平。o家长受教育程度越高,求学者追求高等教育的可能性越大。o家庭收入水平越高,求学者接受高等教育的可能性越大。o对高等教育的预期收入越高,追求高等教育的可能性越大;o而高等教育的私人成本对追求高等教育的可能性的影响是负的,即高等教育私人成本的提高,会负面地影响求学者上大学的可能性。o进一步的分析发现,o(1)中国城镇居民对高等教育的需求随着私人教育成本的提高而下降,但总体而言是弱弹性。城镇居民对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的成本弹性系数是0.562,即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如果高等教育私人成本提高1%,受教育者本人及其家庭能够支持其接受高等教育者在总体中下降的比例为0.562%.o(2)高等教育个人需求的成本弹性随着收入水平的提高而下降。o在当前的私人教育成本水平下,10%最高收入户高等教育需求的成本弹性系数为0.330,10%最低收入户高等教育需求的成本弹性系数为0.738.这表明,高等教育私人成本提高同样的幅度,对来自不同收入阶层的受教育者及其家庭的影响程度不同。家庭收入水平越低,受教育者及其家庭对私人教育成本的变化越敏感。高等教育私人成本的变化对城镇居民中最低收入户的影响是最高收入户的两倍多。o我国高等教育市场中存在着巨大的没有满足的有效需求,若从市场需求的角度考虑,学费在当前的水平上进一步提高时,高等教育的总体规模不会受到负面影响。o同时,城镇居民高等教育私人需求对私人成本的弱弹性表明城镇居民对高等教育有着一定潜力的付费能力.o因此,在公共财政预算约束的条件下,加大高等教育成本补偿的力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扩大高等教育的规模,满足居民对高等教育的旺盛需求。o但是,我们依然不能得到这样的结论:高等教育的学费水平可以在短期内迅速提高到较高的水平。这是因为,高等教育规模的扩展和学费水平的提高还要兼顾高等教育入学机会的公平。如果学费水平提高过快,而学生资助配套措施不能及时跟上,由于较低收入阶层对高等教育私人成本变化的敏感程度要大于较高收入阶层,那么学费水平的提高对较低收入阶层受教育者入学可能性的影响要大于对较高收入阶层的影响。oo因此,学费水平提高的幅度,要兼顾社会整体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不同收入阶层受教育机会的公平。学费和住宿费支出占人均GDP的比例、学费和住宿费支出占居民可支配收入的比例保持相对稳定,是关于学费水平提高幅度的值得考虑的方案。研究生教育规模增长存在四大规律研究生教育规模增长存在四大规律o近年来,我国研究生教育规模扩展速度大大加快,有教育界人士感言,20002004年连续30%的扩招率标志着我国的研究生教育进入了高速发展阶段。o我国研究生教育的发展是否适当?发达国家研究生教育的发展状况如何?我国研究生扩招应该把握何种节奏?o日前,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的一份课题报告显示,目前,我国研究生扩招状况与日本类似。专家建议,我国可参照英国模式,照顾各方面变量谨慎扩展研究生教育规模。o发达国家研究生也曾大幅扩招发达国家研究生也曾大幅扩招o中国统计摘要2001年统计公报显示,19952001年,我国研究生招生规模由5.1万人扩大到17万人,增长2.3倍,年均增长22.2%。o另有统计数字表明,19801998年,高校在校学生人数增长了两倍,研究生人数则增长了8倍。o教育部官员也曾公开表示,2003年以后,研究生规模连续三年以30%的速度增加,2005年全国在校研究生人数将突破100万人。o上海市教育科学研究院高等教育研究所研究员房欲飞提供的美国、日本、英国等国家的研究生发展的资料显示,o一些发达国家,也曾在不同的发展阶段迅速扩大研究生规模。在美国,独立战争前的农业社会时期,主要进行本科教育。o20世纪初,美国研究生教育进入了第一个发展高潮。1940年美国授予的硕士和博士学位数达到近2.8万名,比1900年增加了14倍。o1958年后,美国迎来了研究生教育的第二个发展高潮。1960年,全美国在校研究生总数为35万人,1970年达到了90万人,研究生教育已在许多大学里占据主导地位。o一战后,英国研究生人数有了较快增长,从1950年开始,英国研究生人数飞速增长,1951年,注册研究生人数只有11327人,仅占本科生数的16.7%,到1980年,注册研究生数已达100826人,占本科生的比例达到了20.5%。此后,研究生教育进入稳定发展及调整时期。oo在日本,二战后研究生教育发展速度加快。据统计,1965年在校硕士生比1960年增加了1倍,1975年又比1965年增加了1倍多,达到3.4万人。1990年以后,日本研究生教育发展更加迅速。1990年,在校研究生为9万人,1996年则达到16.4万人,6年间增加7.4万人。教育部教育部:2007年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取得新年我国各级各类教育取得新的进展的进展o公报指出,到年底,实现“两基”验收的县(市、区)累计达到3022个(含其他县级行政区划单位205个),占全国总县数的98.5%,“两基”人口覆盖率达到99%。小学学龄儿童净入学率达到99.49%,其中男女童净入学率分别为99.46%和99.52%,女童高于男童0.06个百分点。同时,小学教职工和专任教师略有增加,专任教师学历合格率继续提高。(“两基”是基本普及九年义务教育和基本扫除青壮年文盲的简称。)o公报说,由于学龄人口的逐年减少,初中校数、招生数、在校生数和毕业生数略有减少,初中阶段毛入学率和初中毕业生升学率继续提高。初中阶段毛入学率98%,比上年提高1个百分点。初中毕业生升学率80.48%,比上年提高4.78个百分点。o同时,我国学前教育和特殊教育进一步发展。在园幼儿数、幼儿园园长和教师数均有增加。特殊教育学校数、招生数和在校生数都比上年有所增加。在普通学校随班就读和附设特教班就读的残疾儿童招生数和在校生数分别占特殊教育招生总数和在校生总数的67.11%和64.88%。o公报说,我国高中阶段教育发展较快,毛入学率,比上年提高6.2个百分点。全国中等职业教育(包括普通中等专业学校、职业高中、技工学校和成人中等专业学校)共有学校所,比上年增加139所。招生810.02万人,比上年增加62.2万人;在校生1987.01万人,比上年增加177.12万人。高等教育高等教育 o高等教育稳步发展。2007年,全国共有普通高等学校和成人高等学校2321所。其中,普通高等学校1908所,比上年增加41所,成人高等学校413所,比上年减少31所。普通高校中本科院校740所,高职(专科)院校1168所。全国共有培养研究生单位795个,其中高等学校479个,科研机构316个。o高等教育招生数和在校生规模持续增加。2007年全国各类高等教育总规模超过2700万人,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3%。o全国招收研究生41.86万人,比上年增加2.07万人,增长5.20%;其中博士生5.80万人,硕士生36.06万人。在学研究生119.50万人,比上年增加9.03万人,增长8.17%;其中博士生22.25万人,硕士生97.25万人。毕业研究生31.18万人,比上年增加5.59万人,增长21.84%;其中博士生4.14万人,硕士生27.04万人。o普通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565.92万人,比上年增加19.87万人;在校生1884.90万人,比上年增加146.06万人,增长8.4%;毕业生447.79万人,比上年增加70.32万人,增长18.63%。成人高等教育本专科共招生191.11万人,在校生524.16万人,毕业生176.44万人。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报考956.27万人次,取得毕业证书54.23万人。o普通高等学校(不含独立学院和分校点)本科、高职(专科)全日制在校生平均规模由上年的8148人提高到8571人。o普通高等学校教职工197.45万人,比上年增加10.19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16.83万人,比上年增加9.23万人。生师比为17.281。成人高等学校教职工13.63万人,比上年减少0.37万人;其中专任教师8.02万人,比上年减少0.12万人。成人培训与扫盲教育成人培训与扫盲教育o2007年,全国接受各种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学生252.89万人次,当年已结业412.61万人次;接受各种非学历中等教育的学生达5554.84万人次,当年已结业6810.82万人次。o全国职业技术培训机构17.89万所;教职工52.80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6.38万人。o成人初等学校1.60万所,比上年增加0.15万所;毕业生133.48万人,比上年增加22.55万人;在校生122.11万人,比上年增加24.40万人。教职工2.29万人,比上年减少0.23万人,其中专任教师1.17万人,比上年减少0.07万人。o2007年全国共扫除文盲95.78万人,比上年减少68.83万人;另有103.76万人正在参加扫盲学习,比上年减少63.70万人。扫盲教育教职工7.23万人,比上年减少1.01万人。其中专任教师2.79万人,比上年减少0.10万人。民办教育民办教育o民办教育持续发展。2007年全国共有各级各类民办学校(教育机构)9.52万所(不含民办培训机构2.23万所),各类学历教育在校学生达2583.50万人。其中:民办幼儿园77616所,在园儿童868.75万人;民办普通小学5798所,在校生448.79万人;民办普通初中4482所,在校生412.55万人;民办职业初中6所,在校生2250人;民办普通高中3101所,在校生245.96万人;民办中等职业学校2958所,在校生257.54万人,另有非学历教育学生29.34万人;民办高校297所,在校生163.07万人,其中本科生21.12万人,专科生141.94万人,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22.36万人;独立学院318所,在校生186.62万人,其中本科生165.68万人,专科生20.94万人,另有其他形式教育的学生0.87万人;民办的其他高等教育机构906所,各类注册学生87.34万人。o另外,还有民办培训机构22322所,884.68万人次接受了培训。我国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办学类型及其规模我国东中西部高等教育办学类型及其规模宏观分析宏观分析o1.普通高校、成人高校、民办普通高校统计我国现有的高等学校体系中,公办高校是主体,成人高校、民办高校等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近年来,东中西部地区公办高校、民办高校(不包括独立学院)数量都明显增长,成人高校数量则呈现逐年减少趋势。(见表1)其中,成人高等学校包括干部管理学院、职工大学、职工业余大学、农民业余大学、广播电视大学、函授大学、教育学院。o从东、中、西部地区公办高校、民办高校数数量逐年增长的趋势看,不同区域公办高校、民办高校增长速度呈东部、中部、西部地区依次排列的态势,这既反映了地区的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也在一定程度上延续了原有的区域间高等学校布局不均衡的状况。同时,受区域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影响,东中西部地区公办高校数、成人高校数、民办高校数三者的比例呈现出梯度结构:东部地区为5.94:1.63:1,中部地区为9.41:2.49:1,西部地区为9.51:2.49:1。o显然,公办高校仍旧是东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的主体,中西部地区表现得更为突出。同时,东中西部地区民办高校数量增长明显,在整个高等学校体系结构中的比例已明显提高,东部地区民办高校占整个区域高等教育中的比例大于中西部地区。2.各类学历高等教育本专科在校生规模比较o东、中、西地区除成人高校本专科生在校生数有所变化外,普通高校(民办普通高校本专科在校生数据未统计)与网络教育机构本专科在校生规模逐年增长,特别是网络教育机构本专科在校生数的迅速增长,既体现了国家发展远程教育形式扩大高等教育规模的战略举措的效果,也充分反映了人民群众对日趋多样的高等教育办学形式的接受程度在逐年提高。(见表2)其中,高等教育成人本专科在校生数包括成人高等学校本专科在校生数、普通高等学校函授部夜大学在校生数。o可以看出,较之东、中、西部地区普通高等教育规模的逐年增大,成人高等教育规模在逐年下降(2005年有小幅度回升)。与公立高校居于高等学校的主体一致,现阶段公办高校仍然是满足社会接受高等教育需求的主要途径,民办高校参与满足高等教育需求的程度在逐年提高。同时,随着近年来我国网络高等教育的飞速发展,网络本专科在校生数增长迅速,而且东部地区网络高等教育的规模和发展速度远远高于中西部地区,并已经超过了成人高等教育的规模。二、东、中、西部地区各类高等学校数量二、东、中、西部地区各类高等学校数量与规模的分类分析与规模的分类分析o1.东、中、西部地区普通高校在校生规模增长分析近年来,东、中、西部地区普通高等教育规模均呈现增长趋势,但地区间办学规模的差距在扩大,增长率则逐年下降。中西部地区的增速相对高于东部地区,东、中、西部地区普通高校的总体办学规模的差距呈小幅缩小的趋势,有利于东、中、西部地区高等教育规模逐步走向均衡。(见表3)o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近年来我国高等职业教育发展迅速,但地区发展速度不一样。2000年,东、中、西部地区高等职业院校在校生规模为4.02:2.73:1,到了2005年,在校生规模变为2.91:2.23:1。说明西部地区高等职业教育有了较大的发展。o从表中数据可以看出,东、中、西部地区独立学院的发展是不平衡的。东部地区发展最快,中西部地区发展平缓。说明东部地区独立学院的发展潜力和发展空间大于中西部地区。试办独立学院是高等教育改革的重大突破,进一步改变了长期以来我国高等教育国家单一办学、政府单一投入的格局,丰富了已经形成的多种形式办学、多渠道筹措教育经费的格局。o表中数据表明,我国非学历高等教育已达到相当的规模。社会经济发展水平较高的东部地区,其非学历教育的发展速度和规模较中西部地区更大。非学历高等教育带有明显的时效性、职业性和区域性,是我国普通高等教育、成人学历教育的有力补充。非学历高等教育的发展,是高等教育“社会服务”职能的重要体现。o“巨型学校”是指中小学在校生人数超过3000,班级总数高于60个的超大规模学校。巨型学校的问题表现在:一是容易出现过度负债经营,二是存在规模不经济问题,三是导致新的学校发展不均衡。治理巨型学校是一项系统工程:观念层面需要重新认识学校组织的使命和作用;决策层面要出台相关政策来限定学校规模;执行层面应拆分巨型学校,积极稳妥地解决学校规模超大的问题。o中小学规模一旦超大,学校性质和管理方式就会发生变化。由此引发的后果之一就是学校组织目标的模糊、逆转、倒置,学校规模效益也随之下降。o小型学校,学生学得更多,纪律问题更少,领导更起作用,教师更有职业责任感,师生更易于相互了解,人与人之间也更易结成共同体。o我国中小学的学生数应该维持如下规模:完全中学为900-1500人,初级中学为900-1200人,小学为810-1080人。o巨型学校的成因巨型学校的成因o一般来说,巨型学校多是利用当地实验小学、示范初中、示范高中等名牌学校资源而扩建、改建或新建起来的。作为地方上的教育“老大”,名牌学校为何热衷于规模办学、集团化办学呢?关于这个问题,人们通常认为主因是社会对优质教育资源的渴求。北京市海淀区翠微小学多年前就合班并校成为了一所拥有3000名学生、67个教学班的巨型学校。有人在总结这所学校的发展经验时认为,优质教育需求是推动翠微小学实施规模办学的“第一动力”,“社会需求是规模办学的真正出发点。”oo我国高中教育资源短缺已成为制约教育事业发展的“瓶颈”,在很多地方,特别是经济欠发达地区,“扩大学校规模,增大重点高中或名牌高中的容量,实行规模办学,将会成为一种潮流。”o还有人说得更直白:“规模办学是目前经济欠发达地区行之有效的办学策略。”o可问题在于,规模办学、巨型学校真是满足社会优质教育需求的有效措施吗?要满足广大学生家长的优质教育需求,就必须实行规模办学,就必须建设巨型学校吗?舍此就无它途吗?o名校逐利很大程度上是通过扩大办学规模实现的,正是这种逐利行为,加速了巨型学校的形成和发展。不少地方名校对规模办学、集团化办学积极性很高,一个重要的驱力就是由此可以收取择校费、捐资助学费、赞助费等各种费用,这样做直接破坏了升学考试制度的公平竞争原则。o名校逐利的另一驱力来自于扩建、改建和新建可以为那些所谓的重点学校不公正地占用有限的国家财政拨款提供机会。名校扩建、改建或新建,既为政府重点扶持重点校提供了借口,又满足了重点校不合理地套取国家财政拨款的内在欲求。由此,巨型学校就应运而生、因势而发了。教育经济效益教育经济效益o教育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教育经济效益是指教育领域内劳动耗费同教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或者育所得到的经济报酬在数量上的对比。或者通俗地说,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通俗地说,把社会向教育的投资,和依赖这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的的种投资所得到的国民收入加以比较,所的的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国民收入抵偿教育投资的余额。o教育收益率研究的是教育作为一项个人(以教育收益率研究的是教育作为一项个人(以及家庭)和社会(政府公共支出)投资的收及家庭)和社会(政府公共支出)投资的收益率的大小,可以分为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的大小,可以分为个人收益率与社会收益率,益率,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有如下意义:o首先,教育收益率是评价教育生产力的一个有用的指数,它试图回答的是:社会和个体是否应该在教育上投入资源?也就是说,教育收益率既可以作为评价一个国家或地区投入到教育中资源的判断标准,提供资源配置效率的信息,又可以激励个人和政府投资于教育。o如通过比较教育的收益率与物质资本投资的收益率,就可以判断一个国家或地区在教育上投资的多寡;再如根据大部分研究发现的教育收益率较高的值,这样可以激励个人和政府把更多的资源投资于教育。其次,通过对不同群体、不同教育水平收益率的研究,可以判断教育内部资源分配的合理性,包括男性和女性、农村和城镇、以及各级各类教育上资源分配的合理性问题。o第三,在教育上的支出作为一项投资,要求取得相应的收益,而收益的高低能够反映出教育投资对收入分配的作用、以及劳动力配置效率的高低。因此,了解人力资本投资收益率有助于分析检讨收入政策、教育政策与就业政策的得失。第四,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还有着重要的政策意义(Psacharopoulos等,2002)。这一领域的研究可用于指导教育体制和财政改革的宏观政策制定,这方面的例子如英国和澳大利亚的高等教育财政改革。此外,具有创新的应用领域是用来评估一些特殊的项目。这方面的例子如印度尼西亚的“学校建设”项目、印度的“黑板”项目、以及埃塞俄比亚的“主要部门投资”项目。同时,根据教育收益率的研究,政府在公共政策设计上即要激励个体提高人力资本上的投资,又要注意保证和资助低收入家庭的投资。o最后,研究教育收益率对于象中国这样的转型国家又有着特殊的意义。众多的研究者将教育收益率作为判断中国劳动力市场建设和经济转型程度的一个指标。如Appleton等(2002)通过对不同群体的教育收益率的比较以判断中国城镇地区是否已形成了竞争性的劳动力市场;赖德胜(2001)认为用教育收益率可以判断劳动力市场体制分割状况;Zhao&Zhou(2001)则认为教育收益率的研究提供了考察转型期间资源配置以及认识社会制度改革程度的一个工具。o对教育个人收益率的研究依赖微观数据。根据已有的文献,研究教育收益率的方法主要有两种:明瑟收入函数(Mincerianearningsequation,称为明瑟收益率)和基于精确法(ElaborateMethod)的内部收益率。此外,根据农村家庭的特点,研究农村教育收益率的学者又发展了一种方法:生产函数法(Jamison&Gaag,1987)。由于精确法的应用依赖于教育成本与收益的准确数据,而现实中这些数据又难以获得或难以估算,此外,生产函数法是应用于以家庭为生产单位的农村地区的特殊方法,因而,应用精确法和生产函数法研究中国教育收益率的文献还很有限,绝大部分研究应用了明瑟收入函数。o明瑟收入函数是由经济学家明瑟(Mincer,1974)根据人力资本理论推导出的研究收入决定的函数,该模型包括两个基本的变量:教育和工作经历及其平方,实证模型中教育变量的系数就是教育的个人收益率(明瑟收益率),其含义为多接受一年教育(不考虑教育水平)可引起的收入增加的比率。o明瑟收入函数其实是一个研究收入决定的模型,因而,研究者通常根据自己的研究目的,在模型中加入其他变量,如性别、地区、部门等。该函数包含了两个基本的经济概念:(1)它是一个劳动力定价模型或享乐主义(hedonic)工资方程,揭示了教育和工作经历这些具有生产力特性的要素在劳动力市场上的报酬;(2)它代表了教育的收益率,可以与市场利率进行比较,从而决定人力资本的最佳投资水平(Heckman,etal,2003)。中国教育个人收益率的基本特征o1.城镇与农村的比较由于中国劳动力市场明显的二元体制,对教育收益率的研究区分了农村与城镇。对这两类样本是根据户口属性来定义的,而不管其在城镇还是农村工作。从计算的结果看,在城镇地区,最低的值为0.75%(邵利玲,1994),最高值为11.5%(Zhang&Zhao,2002),应用1995年以前数据的绝大部分研究计算的收益率在6以下;在农村,最低值为0.7%(Gregory&Meng,1995;Li&Urmanbetova,2002),最高值为6.4%(Brauw,etal,2002),绝大部分研究的收益率在5以下。可以看出,农村个体的教育收益率要明显的低于城镇居民,这从同时含有农村和城镇居民样本的研究中可以更加明显的看出这一点。如李实和李文彬(1994)用1988年全国数据的估计表明,城市个体收益率比农村个体高出近2个百分点,而在最近的一项研究中(李春玲,2003),2001年两者的差距达到了7个百分点,说明这一差距有随时间逐渐扩大的趋势。o2.收益递减还是递增?根据新古典经济理论中投资边际报酬递减规律,教育投资也应表现出相似的特点。事实上,对世界其他国家的研究也验证了这一规律(Psacharopoulos,1994),即随着教育水平的提高,教育收益率表现出下降的趋势。然而,对中国的研究出现了相反的结果。一个证据是,众多研究发现教育收益率从高到低依次是高等教育、中等教育和初等教育(李实和李文彬,1994;Wei,etal,1999;邵利玲,1994;Xie&Hannum,1996;等)。oMaurer-Fazio&Dinh(2002)的研究都发现,小学或高中以上个体的教育年数的系数都高于小学或高中以下个体的系数;诸建芳等(1995)的研究表明,代表着中低等教育的基础教育收益率为1.8,代表着中高等教育的专业教育的收益率为3.0;Li(2003)的研究也发现,中国的教育收益率尽管平均水平比较低,然而大学教育的收益却要高于高中以前教育的收益率。Benjamin等人(2000)认为,在中国,教育收益率之所以出现递增,是由接受高层次教育(高等教育)的个体比例较少造成的,其后果是,由于高层次的教育仅有少数人获得,而教育收益率又递增,这样会加大收入差距。o3.随时间的变化趋势在城镇地区,教育收益率随时间表现出明显提高的趋势。如Zhao&Zhou(2001)的研究估算的1978年的收益率为2.8%,相应的应用80年代中后期的数据计算的值达到4,而90年代后的研究到5以上;Zhang&Zhao(2002)应用了19881999年各年的全国数据更明显的表现出这一规律,如1988、1994和1999年这三年的收益率分别为4.7%、7.8%和11.5%。此外,城镇教育收益率随时间的增长还表现为这样一个特点:在199394年是变化最大的时期,93年以前的教育收益率缓慢增长,到94年迅速提高,之后又缓慢增长。在农村地区,由于收益率的值较低,随时间的提高趋势比较平缓,变化程度远远低于城镇地区。o4.教育收益率的性别差异在众多的研究中,男性的教育收益率要低于女性,唯一的例外是Maurer-Fazio&Dinh(2002)的研究结果。而且两者的差异随着时间的推移有扩大的趋势,如于学军(2000)的研究发现,1986年男女收益率的差异为2个百分点,而到1994年这一差距扩大到3个百分点以上。Zhang&Zhao(2002)的研究表明,随着时间的推移,男女教育收益率的差距先是略有减小,后又在逐渐扩大,这一差异从1988年的2.9%,到1992最低的2.4%,再到1999年差距最大的5.8%。女性较高的收益率为倾向于女性教育投资的政策提供了一定的依据。o文献中对教育收益率性别差异的解释有多种,一种解释认为女性职工上学的机会成本低于男性,从而只考虑机会成本而不考虑直接成本的明瑟收益率会使女性比男性高(赖德胜,2001)。另一种解释则基于两者劳动时间参与上的差距,即女性的劳动参与率要低于男性,而在劳动力市场上的女性的能力要高于呆在家庭中的女性,而男性就没有表现这一特征,从计量方法上讲,在估计明瑟收益率时,忽略能力因素会高估教育收益率(见下文的解释),因而女性的收益率会高于男性(Zhang&Zhao,2002)。还有一种解释是女性样本中高一级教育水平的个体收入与低一级教育水平的之间的相对差距要高于男性(杜育红、孙志军,2003)。o5.不同部门的教育收益率在现实中,不同经济部门劳动力市场中收入的决定因素不同,这会造成教育收益率的差异。几乎所有的研究发现,在不同所有制结构部门中,一般是国有部门和公共部门的教育收益率都要低于私人部门。由于国有部门和公共部门的劳动力资源配置的市场化程度要低于私人部门,因而,市场化程度高的部门的教育收益率要高于市场化程度低的部门。这反映了不同部门中对教育回报的差异,也反映了教育的生产力效应发挥的程度上的差异(杜育红、孙志军,2003)。o7.地区差异中国教育收益率的地区差距也比较明显,有的研究发现东部地区的教育收益率最低,而西部的最高,也有的研究发现中部地区的最高。但是总体的特点是西部地区的教育收益率起码不低于东部地区,这为加强向西部地区的教育投资的政策提供了坚实的证据。o8.国际比较中国的教育收益率在世界处于一个什么样的位置?根据Psacharopoulos等人(2002)的研究,90年代中后期世界平均的明瑟教育收益率为9.7%,其中亚洲国家的平均水平为9.9%,OECD国家为7.5%。以此比较来看,中国城镇地区的教育收益率在90年代中后期以前的要低于世界及亚洲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平均水平,并且时间越往前,收益率越低;到2000年前后,这一数值开始接近并超过了世界及其他地区的平均水平。中国农村地区的教育收益率则一直低于世界平均水平。o许多研究者从两个视角专门对这一现象进行了解释,一个视角是基于对劳动力市场的一些制度特征的分析,另一个是从计量方法上做出的解释。这一部分主要讨论前者。制度因素对教育收益率的影响主要表现在劳动分配体制和劳动力市场分割体制。劳动分配效率的低下和由于体制分割造成的劳动力市场的非竞争性和非流动性都会对劳动者的生产力产生负面影响,这样,受过教育的个体的生产力无法充分发挥,或者是其所得报酬低于所创造的边际产品的价值,必然会降低教育的收益率。o如Knight&Song(1991)认为较低的教育私人收益率与刚性的工资体制有关。o李实和李文彬(1994)把较低的收益率归结为城市的工资体制。o邬剑军和潘春燕(1998)的理论分析也认为,中国城镇的企业工资体制是基本不反映劳动者教育程度的差别的,这是中国个人教育投资回报率严重偏低的主要原因。o赖德胜(2001)的研究强调的是劳动力市场分割体制造成的诸多问题。他认为,劳动力初始配置的行政化和非竞争性、劳动力的非流动性都会抑制配置能力和生产能力的发挥,从而都会造成教育收益率的低下。o计量方法对明瑟收益率的影响主要有三类,第一类是与样本选择有关的样本偏差问题,第二类是与明瑟收入函数自身的缺点有关,第三类是变量的测量误差。教师劳动报酬o说明:浙江某农村中学二级科学教师兼班任婚姻状况:已婚职称:中学二级,98年8月参加工作收入部分:单位:元月工资:1500班任费:财政20校发96(最高额,要求当月所任班须为“文明班”)电话卡:校发(全学期共发一张30面额的,校内电话卡不能打长途。)合计:1646o支出部份:房租:600o水电费:150(说明:电脑一台,洗衣机、风扇,电饭煲,日常照明)伙食费:300(说明:每三个月两瓶煤气,菜式一荦两素)电话费:80(小灵通,月租6元,不分长短途0.2元/分钟。座机,月租15元。)交通费:50(主要是乘公交车,上下班学校有车接。)香烟钱:100(普山,10元/包,平均每三天一包)接待费:50(分摊后:单位惯例,凡接到请帖一律50,多集中于国庆,元旦,五一。其中同事聚餐50每个月一次。)合计:1330o现象一:学校旁边的那些菜贩子最不喜欢与老师做生意,因为买的少还要讲价现象二:过去一年,该县级市的工资发放时间是,1月份的工资大概2月份下旬发放,依次类推;今年提早一个月,就是1月份的工资大概是1月份下旬发放。现象三:03年起每学期每教师要“捐款”(所谓的慈善一日捐)70元,直接从工资扣除。现象四:同一地级市的某县,大学时同班同学,工资1400,每月10日前发放上月工资,该地级市市区同班同学,每月工资1800,另有奖金,每月10日前发放上一月工资。o小结:在理想状态下(无病无灾,不用赡养父母,谈上一个好老婆或体贴的女朋友,用菜花替代玫瑰),一个郊区老师,除了温饱一年可剩下2000元,包括寒暑假的时候回家里住。五年内可以买一辆摩托车,一台电脑,一部手机,当然都是要求不能太高,能用就行的那种这的确也是我毕业将近10年的成就。o收入收入o俺是副教授,总工薪要扣除各种税费,包括杯水车薪的住房公积金,等等等等,剩余是1918元进入工资卡o副教授津贴,平摊到每月不到1368元o研修班教学平摊每月1333元o硕士论文要答辩平摊每月167元o月薪:1918+1368+1333+167=4786元o支出支出o儿子高三借读费、主要是路费、还有餐费学费杂费校服费-1400元o女儿幼儿园费,儿乃太太上次婚姻结晶,俺初婚,合法生一女-680元o汽油费,北大资产管理部修改政策,屡次拒绝校区暂租房申请-1000元o每月交纳的高速路费,为避免迟到,减少堵车耗费宝贵时间-280元o校园停车费,车体因学校自行车刮蹭受损,甘愿自理,不计-30元o本校教师在办公室的上网费,自己在家的上网费用不计-20元o餐费,10元盒饭,午和晚,为工作自费请其他师生用餐不计-450元o商品房月供,调北大前购买,无法使用工资中的住房公积金-1425元o结论结论o北大工资入不敷出,不兼职会饿死孔庆东孔庆东为脸面,我跟德国学者撒谎为脸面,我跟德国学者撒谎o关于北大教师收入之低、待遇之差,本来是几十年间“从来如此的”。我的导师一辈,有多少轰动国际的著作是在床板上写出来的,到了我这一辈,还有的博士论文是在缝纫机上写出来的。o而现在,竟然有人以为阿忆到北大是“捞钱”,这就太没有脑子了。我是北大校级的工会执行委员,了解一些内幕,我们的国家级劳模获得了全国最高奖,也不过发了1000块钱,我们都不好意思给老师送去!o社会上动不动就说北大、清华拿了国家多少钱,我给你们算算。国家允诺给北大、清华各18个亿,这18个亿分3年给,每年6个亿。北大师生员工总有3万人吧?一年6个亿,3万人,平均1人只有2万,摊到12个月,每月只有不到2000。这里面还要包括北大的水电费、卫生费、粉笔钱、黑板钱吧?o我以前不想说这些,即使媒体再三追问,我也是顾左右而言他,原因我已经在千夫所指的最后一页写清楚了:我不愿意给北大领导丢脸。如果深究一下自己的心理,应该承认,我不如我的老同学阿忆有勇气。我需要补充的是,我的基本收入跟阿忆差不多,他的那张工资单绝对真实,o但是我们中文系还有许多年轻老师的收入连这个都达不到,有的每月只有2000元左右。o我们中文系,不但没有给老师发过电脑,连个闪存、手电筒都没发过,报销一张火车票,都要再三核实。我们中文系的老师没有自己的办公室,连一张属于自己的办公桌都没有,连中学老师都不如。o没有地方指导学生写论文,更没有脸面会见外国朋友。o一位德国学者来北京拜访我,我请他到建国门吃饭,花了200多元,谈天说地,然后无耻地指着窗外高耸的每平米6万元的豪华公寓说:“喏,我就住在那里,我太太今天生病了,下次请你到家里喝茶吧。”等他坐上出租车离去,我就钻地铁回西三旗了。o不过,说话总要客观,我想阿忆跟我一样,我们不恨北大。我们的物质生活我们自己去改善好了。我们愿意跟北大一起,在艰苦中忍受着劳累和误解、压迫和陷害,为了减轻哪怕一点点下一代的苦难,我们愿把那黑暗坐穿。今夜,北大星光灿烂。高校教师的收入其实可以根据情况划分为三类:o第一类,既得利益者,包括一部分教授和一部分官员。这部分教授大都在自己专业领域有一些名声,因此有了一点资本。但是他们已经开始不做学问了,因为学问有人帮他们做,他们做的事情就是要拉关系,要“跑部前进”或者到别的学校做做“兼职教授”,结果这部分教授的工资是大学里最高的,一般年收入在50万元以上。另外就是一些部门的处长们,他们由于各种情况,年收入一般也是15万元以上吧。o第二类,卖金子招牌也卖身份的赚大钱的。这部分教师应该也算青年教师,脑子比较活络,不但在学校做,也在校外走穴、兼职,所以其中收入很高的也不乏其人,名车、别墅一般都有了。可能阿忆也属此类。o第三类,是刚到高校没有多久的青年教师,职称不过是副教授,工资一个月一般不会超过3000元,除了学校安排上点儿课,实在也没有什么收入门路。生活很惨,搞科研又争取不来课题,只好给第一类教授打工,还基本上没有什么报酬。oo为什么要分析这三种典型情况,就是想告诉大家,高校教师并不是一个整体,而是两极分化十分严重。并不是高校没有钱,而是钱都而是钱都被少部分人拿走了,相当多的青年教师还是处于水深火热之中,而他们正是我国科学研究和创新的希望!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