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9章-城市劳动经济-城市经济学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1661587 上传时间:2024-07-14 格式:PPT 页数:42 大小:1.2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9章-城市劳动经济-城市经济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2页
第9章-城市劳动经济-城市经济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2页
第9章-城市劳动经济-城市经济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LOGO第九章第九章第九章第九章 城市劳动经济城市劳动经济城市劳动经济城市劳动经济【学习目标学习目标】本章着重介绍有关城市劳动人口的特点,劳动力的迁移原因,和劳动力供求的基本理论和问题,并运用劳动力市场理论来分析中国城市的劳动就业问题,最后简单介绍下我国的劳动保障体制。第一节第一节 城市劳动人口的特征和构成城市劳动人口的特征和构成一、城市人口的特征一、城市人口的特征 人口,是指居住在一定地域范围内的人群总称。城市人口,则是生活在城市空间范围内的人群总体。人口在城市中既是生产者,又是消费者。因此,研究城市人口的构成及其演变规律,对于城市经济的发展有着极为重要的意义。城市人口在相对于农村人口而言,主要有以下几方面的特征:1.城市人口高度密集;2城市人口比重逐步上升;3城市人口是生产和消费的主体。二、城市人口的自然构成二、城市人口的自然构成 1.年龄构成 根据国际标准,人口分为儿童少年组(014岁)、劳动力组(1564岁)和老年组(65岁及以上)。依据这三个组别的人口构成比例,可将城市人口年龄构成划分为年轻型、成年型、老年型三种类型。具体划分标准有两种:(1)按成长阶段分组。即规定出各个组别相对不同类型的比例数值,如联合国规定:65岁及以上的老人占总人口比例为5以下的,为年轻型;比例为510的,是成年型;比例超过10的,则为老年型。(2)按年龄中位数分组。计算出人口的年龄中位数并规定:年龄中位数在20岁以下,为年轻型;2030岁,为成年型;在30岁以上,则为老年型。年龄中位数计算公式为:式中:为年龄中位数;为所在组的年龄下限;为人口总数;为 所在组以前各组人数总和;为 所在组的人数;为 所在组的组距。人口类型决定了人口出生的强度与增长的趋势,是编制城市人口发展计划和城市规划的基本依据之一。一般说,年轻型又称扩张型;老年型又称收缩型;成年型又称稳定型。随着经济发展水平的提高,城市人口将逐渐按年轻型一成年型一老年型演化。按年龄中位数分组,发达国家城市人口多为老年型,发展中国家多为年轻型。2性别构成 性别构成就是男女的比例。通常情况下,城市人口的性别构成与全社会的性别构成大体相当,即男女人数基本平衡。但在特殊情况下,如战争过后,会出现明显的男少女多的情况;而在和平时期,新建城市往往男多女少,因为建设者和企业职工中以男性居多。正常情况下,城市出生的男婴与女婴基本持平,但男劳动力数却高于女劳动力数;到老龄则相反,女寿星的比例优势体现得越来越明显。三、城市人口的社会构成三、城市人口的社会构成 1户籍构成 我国自1958年后一直实行严格的户籍管理制度,以此限制人口在城市与城市之间、城市与农村之间的自由流动。但是,改革开放以后,由于城市人口中外来流动人口比例逐渐上升,使城市人口构成日益走向多元化。2.劳动构成 城市人口的劳动构成可以从三方面考察:(1)按是否就业划分 可将城市人口分为就业人口与被抚养人口两大类。就业人口也称劳动人口,它又可分成两种:基本人口和服务人口。被抚养人口按我国有关法律规定,包括0-14岁的少年儿童;60岁以上的男性老人和55岁以上的女性老人;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如残疾人、精神病患者等)。(2)按生产性质划分 可将城市人口分为农业人口和非农业人口两大类。(3)按劳动部门划分 有两种分类:一是按三次产业划分的产业构成;二是按15个国民经济部门划分的行业构成。从产业构成可以判断城市经济的发展水平,从行业构成则可以看出城市的主体经济部门和城市的主导功能 计算公式为:式中:为城市 行业的就业指数,为该市 行业的就业人数,为该市劳动者人数,为全国 行业的就业人数,为全国劳动者人数。若 1,则说明 行业对该市经济有重要意义,是主导经济部门。3.文化素质构成 衡量人口的文化素质,可以通过下列指标进行:教育类指标 科技类指标 文化类指标 人口的文化素质与城市经济发展呈正相关关系。我国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差别很大,普遍的情况是:沿海经济发达地区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高于内陆地区经济欠发达城市人口的文化素质;大城市的高于中小城市。第二节第二节 城市劳动人口流动城市劳动人口流动 一、劳动力迁移的动机一、劳动力迁移的动机 劳动力迁移意味着劳动者的工作变动,劳动经济学把它区分为地区间、产业间、企业间、职业间的劳动力移动。而且,它们之间并不是相互排斥的,有时某劳动者的一次劳动移动,同时也是上述几类劳动力的移动。就空间劳动力迁移动机,特别是从农村向城市迁移加以阐述:假定不存在人为的城市间迁移障碍,并暂时不考虑迁移中的信息不完全和不确定性等情况,我们可以把劳动力的空间转移看成是一种投资活动,如图所示:TkLMGFECMOLY图9-1 技能型劳动力迁移的成本与收益 图91中,横轴代表时间,纵轴是取得的收益,成本则是负的收益。MM表示在转移时希望得到的收益,即预期收益。LL是不转移时的收益,C部分是转移费用,E部分是转移的机会成本或失去的收入。如果转移后初期的收益低于未转移时的水平,可用F部分表示,而且也应该把这部分看做是费用。C部分表示未来收益。考虑到转移费用,不难发现,只有转入地区的预期收益,超过原区位的初始收益至少能弥补转移费用时,才具有经济可行性。现实中,机会成本也需要考虑在转移成本之中。因此,更为充分的条件应该是:预期收益转移费用+机会成本 只有满足上述条件,劳动力空间迁移才有可能发生。二、劳动力迁移的二、劳动力迁移的U形往返现象形往返现象 当城市劳动力需求增大时,城市中的工资没有提高或相对的低增长,就能够容易地扩大雇用。对于我国而言,有两个基本的制度安排,是导致U字形往返的重要原因。一是农村土地制度安排;另一个基本的制度安排是户籍制度。三、劳动力迁移对城镇发展的重要意义三、劳动力迁移对城镇发展的重要意义 1农民工有力的推进了我国工业化、城镇化的进程;2农民工是勤奋而廉价的劳动力,降低了产品成本,增强了市场竞争力,促进了城市经济的发展;3农民工进城学技术、学管理、增长见识和才干,回乡后促进农村致富。第三节第三节 城市劳动力市场城市劳动力市场一、城市的劳动供给一、城市的劳动供给 劳动力供给可以定义为在不同的工资水平上,一个既定的人口市场中所提供的工作量。一般来说,在其他条件不变时,工资越高,提供的劳动量越多,劳动供给函数的斜率通常为正。W/hOhS 图9-2 个人劳动供给曲线 然而这种情况不是一直持续下去,如图9-2所示:图中纵轴Wh表示单位时间的收入,即工资;横轴人表示工作时间。它表明,最初,随着每小时工资额的上升,工人的工作时数增加;工资与劳动量增加到一定水平之后,工人将不再把单纯追求收入增长视为第一需要,他将转而享受生活闲暇时间给予他的乐趣,因此自愿减少工作时间。图92所示的情况只是针对特定岗位上的劳动个体而言的;对于全社会来说,总体劳动供给曲线将是如图93所示的曲线:W/hOhS图9-3 社会总劳动供给曲线 图9-3表明,对于全社会来说,较高的工资总会吸引原先工资较低的其他岗位和其他地区的劳动者补充到工作空缺中,因此一个城市,尤其经济活力充沛的大城市,其劳动供给曲线的斜率一直为正。影响城市劳动供给的因素有很多,主要是以下两方面:(1)人口特征。包括人口的规模、人口的再生产能力、人口的迁移、人口的年龄与性别构成等;(2)劳动力素质。包括劳动者的身体健康状况、文化教育程度、劳动技能水平以及合作精神等。三、城市劳动市场的二元化三、城市劳动市场的二元化 1技能型与非技能型劳动力市场的并存 城市劳动力市场的二元化,是指技能型劳动力与非技能型劳动力同时并存在劳动力市场。从我国的情况来看,可以从两个方面观察城市劳动力市场形成的二元化性质:第一是整个经济的部门结构发生了变化;第二是受教育程度较高,从而具有更高的劳动技能。2二元化劳动力运行的阶段性特征 阶段之一:技能型劳动力与非技能型劳动力的同向迁移阶段。阶段之二:技能型劳动力的相对静止与非技能型劳动力的继续迁移阶段。阶段之三:技能型劳动力与非技能型劳动力的异向迁移阶段。阶段之四:非技能型劳动力的相对静止与技能型劳动力的继续外移阶段。阶段之五:技能型劳动力与非技能型劳动力的相对静止阶段。技能型劳动力与非技能型劳动力同时迁移的阶段性如图95所示:H(L)LHT第一阶段第二阶段第三阶段 第四阶段第五阶段图9-5 技能型劳动力与非技能型劳动力迁移的阶段性 图95中,H表示技能型劳动力数量,L表示非技能型劳动力数量。如果非技能型劳动力也考虑其生活环境问题,那么,对非技能型劳动力来讲,同样存在因人口数量增加而产生的外部环境负效应及总体效应大小选择问题,与技能型劳动力一样也会面临反向流动问题,这时又会进入一个劳动力流动新的周期过程,工资的区域差异仍旧存在。第四节第四节 城市劳动人口的就业与我国城市劳动人口的就业与我国 的就业保障体系的就业保障体系一、就业与失业的界定及失业的类型和成因 1就业与失业的界定就业:达到法定年龄、具有劳动能力和劳 动意愿的人口,运用生产资料依法从事社会劳动,并获取赖以生存的报酬或经营性收入的经济活动。就业率就业率计算公式:计算公式:失业率计算公式:失业失业:相对于就业而言的,按国际劳工组:相对于就业而言的,按国际劳工组 的定义,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的定义,失业是指有劳动能力并愿意就业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劳动者找不到工作的种现象。其实质是劳种现象。其实质是劳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动者与生产资料相分离。在我国,失业率通常以城镇登记失在我国,失业率通常以城镇登记失业率表示,即:业率表示,即:2失业的类型 (1)按表现形式,分为完全失业和隐蔽失业。(2)按产生原因,分为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3)按性质,可分为结构性失业和需求短缺性 失业。(4)按时间,可分为季节性失业和过剩性失业。二、城市劳动力市场的存量和流量模型 就某一城市劳动力市场而言,某一时刻的劳动者就业人数,失业人数和非劳动力人口间的数量关系可用图96表示:图图9-9-6 6 城城市市劳劳动动力力市市场场的的存存量量与与流流量量图图 图图96中的城市失业率中的城市失业率(u)可用可用下列函数表示:下列函数表示:图图9696和公式表明,城市社会对任何既和公式表明,城市社会对任何既定失业率水平的关注都应集中在失业的影响定失业率水平的关注都应集中在失业的影响因素以及失业的持续时间等两方面。因素以及失业的持续时间等两方面。三、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就业机制三、市场经济下的城市就业机制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就业的相关约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就业的相关约束机制束机制如图如图9-7所示是劳动力数量与将要支所示是劳动力数量与将要支付的均衡工资之间的关系。付的均衡工资之间的关系。表示劳动需求 表示劳动供给 表示均衡工资 表示就业均衡数量 图图9-7 9-7 劳动就业与工资的关系劳动就业与工资的关系WOLDDSSW0W1W2L1 L2 L3 L4 从图97中可知,当资本成本上涨时,会增加劳动的需求,使D上移至D,工资由上升至:,就业量由增至;劳动需求的增加又会吸引人口迁移,使就业队伍扩大,劳动供给增加,即由S右移至S,这时劳动力的工资水平会从降至,而就业量会从进一步增至,最后结果是D与S建立了新的均衡点,工资仍回到,而就业扩大到了。而图97描述的是一种完全理想化的状态,实际上就业机制还受多种因素制约,如产业结构、规模、通信与运输条件等。四、我国城镇的就业保障体系改革 1破除劳动力市场的地域和条块分割,建设城乡一体化的劳动力市场,实现劳动力供求信息的网络化、科学化管理;2建立科学、严格的社会测评制度和评价体系,为劳动力资源有效配置提供必要的前提条件;3建立严格的职业培训制度,加强对劳动者的职业技能培训,提高劳动力资源的开发水平和利用效率;4建设并完善劳动力市场法律规范;5加强行业、企业内部劳动力市场建设;6健全并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尽快实现社会保障基金的国家级统筹,加速建设与劳动力市场相配套的社会服务体系;7加速城镇第三产业发展,大力扶持和培育非国有经济,努力推动城镇社区建设,积极鼓励劳动密集型行业的发展。【本章小结】1.城市人口的特征:高密度、城市人口比重逐渐上升、城市人口是生产与消费的主体。2.城市人口的构成:自然构成与社会构成。3.劳动力的迁移只有在满足机会成本和预期收益大于迁移成本是才可能发生。4.劳动力的流动对我国的社会经济发展产生巨大的推动作用。5.失业与就业是相对而言的,按照不同的类型,分为完全失业和隐秘失业、自愿失业和摩擦失业、结构性失业和需求短缺性失业、季节性失业和过剩性失业。6.我国就业保障体系的建立有力的保障了我国城市居民的就业率,但我国的人口基数巨大,就业人口众多,要不断提高第三产业的产值率和就业比重,通过培育国有经济,大力发展社区服务,提高劳动者自己素质,推进国内国际的劳务合作和劳务输出,是缓解我国就业压力的可行措施。【讨论题】1.试述我国城市劳动人口的基本特点。2.试述劳动力流动的成因。3.你如何看待我国劳动力流动的现状?改善我国劳动力流动机制应采取什么对策?4.影响城市劳动力供给的因素有哪些?5.影响城市劳动力需求的原因有哪些?6.工资是如何影响就业的?它们之间的关系是什么?7.就业与失业的界定是什么?8.谈谈你对我国就业保障体制的看法,并提出几点建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