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微观经济学导论教学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1648806 上传时间:2024-07-13 格式:PPT 页数:62 大小:191.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一章-微观经济学导论教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2页
第一章-微观经济学导论教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2页
第一章-微观经济学导论教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2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美国著名的经济学家、诺贝尔经济学奖获得者P.A.萨缪尔森(Samuelson)给经济学所下的定义更准确和全面些。他给经济学所下的定义是:“经济学是研究人和社会如何作出最终抉择,在使用或不使用货币的情况下,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生产性资源来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它分析改善资源配置形式所需的代价和可能得到的利益。”第一节第一节 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微观经济学的产生与发展微观经济学大体经历了古典时期、新古典时期和新古典后微观经济学三个发展时期。一古典微观经济学时期一古典微观经济学时期 微观经济学的起源可以追溯到17世纪中期。威廉配弟(WPetty)和皮埃尔布阿吉尔贝尔(BBoisguillebert)分别成为英、法两国古典经济学的创始人。在他们的有关经济论著中,出现了以劳动时间决定商品价值的基本命题。尽管他们对这一命题的提出和分析是粗糙的,但他们都讨论了商品与劳务的价值与价格决定这一核心问题,这也为古典经济学中劳动价值论的发展奠定了基础,从而使经济学第一次成为一门科学。古典经济学有关微观经济分析的核心理论价值论在亚当斯密(AdamSmith)手中得到了重大发展。1776年斯密的代表作、经济学经典名著国民财富的性质和原因的研究(简称国富论)的发表,标志着经济学已发展成为一个完整的体系。国富论主要是研究促进或阻碍财富发展的因素,论证资本主义制度比封建制度更能促进生产力的发展和国民财富的增长。关于价值理论,斯密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以劳动创造价值为中心提出了多元论的价值观。另一方面,斯密理论体系中所包含的价值观念,被许多经济学家所继承,发展成为以后的各种经济学体系。英国古典学者大卫李嘉图(David Ricardo)提出一元论的劳动的价值论。与李嘉图同时代的法国经济学家萨伊(JBSay)、英国的马尔萨斯(TRMalthus)利用斯密价值论中“收入决定价值”的观点,提出“生产要素服务论”、“生产费用价值论”。萨伊认为商品的价值是由效用决定的,而效用的创造不仅有劳动,还有资本和土地。这三种生产 要素的收入相当于创造效用时各自所耗费的代价,从而构成效用的生产费用。也就是说,商品的价值由效用的生产费用决定,即由工资、利息和地租决定。萨伊和马尔萨斯之后,英国的西尼耳(NWSenior)、约翰穆勒(JMill)等人继承和发展了生产费用价值论,完成了由古典经济学到新古典经济学的过渡。二二 新古典微观经济学新古典微观经济学形成时期形成时期 19世纪70年代“边际革命”的兴起和以马歇尔Marshall)为代表的新古典经济学体系的完成,为现代微观经济理论构造了基本理论框架,这一时期的微观经济学称为“新古典经济学”,以区别于17世纪中叶兴起到19世纪初完成的古典经济学派。19世纪40年代,德国学者戈森首先提出了消费者行为的心理分析。提出“戈森第一定律”,即边际效用递减规律和“戈森第二定律”,即边际效用均等规律。戈森成为边际效用论的先驱。19世纪70年代初,英国的杰文斯(WSJevons)、奥地利的门格尔(KMengers)和法国的瓦尔拉斯(L.Walras)差不多同时但又是各自独立地提出了自己的边际效用原理。他们描述的“边际效用价值论”是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也是宏观经济学进行总量分析的前提和基础。另一方面,由此兴起的边际分析方法也成为现代经济学研究中基本的分析方法。因此,西方经济学家把这一原理的发现及边际分析方法的兴起称为“边际革命”。这是西方价值理论的一次飞跃。一般认为,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基本理论支柱“边际效用价值论”最初完整的理论论述是1871年前后发表的三本独立专著:门格尔的国民经济学原理(1871年)、杰文斯的政治经济学理论(1871年)、瓦尔拉斯的纯粹经济学要义(1874年)。侨居瑞士的法国人瓦尔拉斯是瑞士洛桑学派的创始人。由于瓦拉尔斯和英国的杰文斯等人主张用数学符号和数理方法来表述、研究和论证经济现象及其相互依存关系,所以又被称之为数理经济学派。瓦尔拉斯在经济分析方法上的一个突出贡献,在于他以边际效用分析为基础,进一步考察了全部商品(消费品和生产要素)的交换及商品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状态时的价格决定问题,创建了“一般均衡理论”。这种分析方法以及马歇尔所采用的“局部均衡分析”是现代微观经济学中常用的分析方法。瓦尔拉斯的继承人是出身于意大利的著名经济学家帕累托(APareto)。帕累托运用序数效用观点,并在序数效用基础上承袭和发展了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理论。此外,由于他论证了被称为生产资源配置的最大效率问题,对以后的西方福利经济学产生了较大影响,故被认为是西方福利经济学的先驱。“边际革命”中另一个对微观经济分析影响深远的理论“边际生产力论”是由美国经济学家克拉克(JBClark)提出的。“边际生产力论”创立的年代稍后于“边际效用价值论”,它是现代微观经济学分配问题的主要理论支柱。马歇尔是19世纪末到20世纪初西方经济学界最有影响的人物之一。他被称为新古典经济学的集大成者。他在其代表作经济学原理(1890年初版,1920年第8版)中兼收并蓄,把供求论、边际效用论、边际生产力论、生产费用论等融为一体;在研究方法上,他重视和运用边际分析,并以局部均衡分析为特征。他还创立了连续原理、需求弹性、供给弹性、消费者剩余等概念,构成一个完整的微观经济学体系,不论是在理论上还是在方法上,都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发展构造了基本框架。马歇尔的经济学说以“均衡价格”为核心。他用商品的均衡价格衡量商品的价值,因此“均衡价格论”也就是马歇尔的价值论。马歇尔把供给与需求两者通过市场均衡作用联结起来,认为在商品价值的决定中,两者有同等的重要性,构成综合性的价值理论体系。马歇尔用“边际效用价值论”来论证需求规律。他分析了需求价格,讨论了“边际效用递减规律”与“需求规律”的关系,认为需求的一般规律是价格低则需求量多,价格高则需求量少。同样,马歇尔以“生产费用价值论”作为分析供给的基础。认为供给规律和需求相反,价格高则供给量多,价格低则供给量少。在说明需求与供给基础上马歇尔提出的均衡价格是指在自由竞争的前提下,商品的供给和需求达到均衡,需求价格和供给价格相一致时的价格。尽管后人在内容和表述方面对均衡价格论有不少丰富和发展,但总体上仍沿袭马歇尔逻辑体系,并一直沿用至今,它仍为现代微观经济学的核心理论。最后,马歇尔用供求均衡价格理论来解释生产要素价格的确定。至此,开端于19世纪70年代的“边际革命”,到马歇尔经济学的出现,才形成了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的体系。三新古典后的微观经济学三新古典后的微观经济学19世纪下半叶,自由资本主义完成了向垄断资本主义的过渡,20世纪初最终形成了垄断资本主义。在微观经济学领域,则出现了垄断竞争学说,建立了“厂商理论”(theory of the firm)。1933年张伯伦(EHChamberlin)和罗宾逊(JRobinson)夫人关于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的理论著作的问世及“厂商理论”的建立,标志着新古典微观经济学第一次修改。对垄断问题的早期研究可以追溯到19世纪初法国的古诺(ACouront)所著的对于财富学说数学原理的研究(1838年)。他在对矿泉水的生产与销售讨论中,最早涉及有关垄断价格、双头垄断及纯粹竞争等问题。一般认为,垄断竞争理论发端于英国著名经济学家皮罗斯拉法(PieroSraffa)1926年底发表的论文在竞争条件下的报酬诸规律。斯拉法在论文中明确宣称自由竞争是普遍现象的说法已不符合事实,主张“放弃自由竞争途径而转入相反的方面,亦即趋向于垄断的研究”。1933年,美国的张伯伦和英国的罗宾逊夫人同时各自出版了专著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两人独立地提出了内容基本相同的理论,从根本上改变了以完全竞争为前提的微观经济分析,创立了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经济理论,并在此基础上建立了“厂商理论”,从而完成了现代微观经济学理论体系的第一次修订。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理论的提出,完全摈弃了截至马歇尔为止的关于“完全竞争”的传统假定,在一定程度上比较接近于资本主义进入垄断阶段的实际。自20世纪30年代起,西方微观经济理论在理论和方法上有了进一步的发展。“边际效用价值论”是微观经济学的支柱理论之一。“效用”一词在经济学术语中出现后一直使用“基数效用”(cardinal utility)概念,即商品效用可以衡量和计量,并可用基数词表示。到19世纪下半叶,西方学者中有人认为不能用“基数词”表示效用绝对值的大小,因而提出“序数效用”(ordinal utility)概念。在序数效用论者看来,效用不是数量概念,而是次序概念。最早意识到商品的效用依赖于商品相互之间影响的是英国的艾奇沃斯(FYEdgeworth)和美国的费雪(IFisher)。尽管在他们的著作中仍然采用基数效用的概念,但却认为在一定期间同时消费X与Y两种物品的时候,X与Y的效用和边际效用并不是互相独立,而是相互影响的。1934年英国著名经济学家希克斯(JHichs)和艾伦(RGDAllen)发表“价值理论的重新考虑”一文,在价值论上,对微观经济学进行了新的修改。建立了完整的序数效用概念及现代无差异曲线分析方法。特别是1939年希克斯名著价值与资本问世,用“序数效用”概念及“无差异曲线”分析法重新解释了马歇尔的需求理论,对西方经济理论界产生了极大的影响。在此之后,微观经济学中的边际效用价值学说在表述方面经历了一番很大的变迁,用一系列序数效用的术语替代了基数效用的用语。无差异曲线是“序数效用论”最基本的分析工具。无差异曲线分析假定,消费者知道自己的“无差异曲线图”,但实际上是做不到这点的。在现实经济生活中,消费者并不一定能够明确说出自己对各种商品的偏好次序,更不用说整个无差异曲线图了。为此,1943年美国经济学家萨缪尔森(PSamuelson)发表显示偏好消费理论一文,提出一种根据较少假定,通过观察消费者在不同价格下的消费选择行为,辨明其偏好,确定无差异曲线和需求曲线的方法,被称为“显示性偏好理论”(revealed preference theory)。显示性偏好论解决了“效用论”的一些理论上的难题。不过西方经济学界对此异议较多,认为该理论也有一些需要讨论的地方。此外,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特别是在60年代以后,西方微观消费理论研究的一个新的进展是越来越多的人逐步放弃了市场状况、消费者行为确定性的假定(无论基数效用、序数效用或显示性偏好都假定市场情况及消费者行为确定),转向不确定情况下消费者行为的研究,即存在风险下的消费者选择理论。尽管还有一系列理论及实践问题有待解决,但这种消费者“风险性”选择理论的出现,可以认为是微观消费理论发展到了一个新的阶段。“局部均衡论”(partial equilibrium theory)与“一般均衡论”(general equilibrium theory)是当代微观经济学中两种基本的分析方法。从提出年代看,“一般均衡论”稍早,它由瓦尔拉斯首倡。但由于对微观经济学发展影响较大的马歇尔经济学是以“局部均衡论”为特征的,加之在西方经济学中占优势的英美学派一直沿袭和发展这种理论,所以“局部均衡”分析在西方微观经济研究中的影响一直大于“一般均衡”分析。到20世纪30年代,张伯伦和罗宾逊夫人创立垄断竞争或不完全竞争理论时,仍以马歇尔局部均衡论为基本分析方法,研究厂商在各种市场条件下实现均衡的条件。进入20世纪后,西方经济学中一般均衡的研究有了很大进展,突出表现在数理化体系建立和实际运用两个方面。在一般均衡理论体系建立方面,1937年冯纽曼(JLNeuman)发表了一般经济均衡模型一文,开始了动态经济竞争均衡存在性问题的研究。1939年希克斯在价值与资本一书中发展了帕累托以“序数效用论”为基础的一般均衡论,论述了经济体系的静态一般均衡的稳定条件,而且试图运用静态均衡分析法来建立一个包括时间因素的动态均衡理论。1947年萨缪尔森在其著作经济分析基础,以及均衡的静态性:比较静态学和动态学等一系列论文中,将一般均衡的动态分析研究大大推进一步。进人50年代以后,拓朴数学方法被引人数理经济分析,由于阿罗(KArrow)、德布鲁(GDebreu)等人的工作,完成了关于一般均衡存在性的数理证明。1959年德布鲁的价值理论:对经济均衡的公理分析一书出版,对这一时期集合论、拓朴学概念在均衡理论中的应用加以高度总结。在60年代,随着一般均衡存在性问题的解决,西方经济学家把注意力重新转到希克斯、萨缪尔森等人在20世纪3040年代提出的一般均衡的动态调节问题上,展开了关于一般均衡稳定性问题的争论。与此同时,对一般均衡稳定性争议的另一端,是60年代中后期西方经济学中有关宏观经济学的微观基础的研究,其中特别值得重视的是“非均衡学派”的兴起。这一学派的重要代表人物有帕廷金(Patinkin)、莱荣霍夫德(ALeijonhufvud)、伯纳西(JPBenassy)、波茨(Portes)等人,他们对瓦尔拉斯均衡的有效性持否定性的意见,认瓦尔拉斯均衡的前提条件在经济生活中是不存在的,提出了非瓦尔拉斯均衡学说。非均衡理论既阐述宏观理论也论述微观行为。在微观经济领域,“非均衡学派”的重要人物法国经济学家贝纳西1982年出版的专著市场非均衡经济学,用较大篇幅阐述了微观经济学中的非均衡及其对经济人行为的影响,具有一定代表性。总之,本世纪以来,瓦尔拉斯的一般均衡论经西方学者的不断修正,在形式上日臻完善。从这个角度看,60年代兴起的非均衡理论,可以说在一定程度上突破了一般均衡的束缚,开始正视经济中的非均衡现象,具有一定的现实意义。现代西方微观经济学的发展还表现在理论内容和范围上都有了较大的扩充。比如以社会充分就业为前提,讨论资源配置和收入分配问题的福利经济学,近年来被许多西方学者划为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由于福利经济学内容的引入,就不得不涉及伦理标准、社会福利尺度等“规范经济学”的问题。由此,使得现代微观经济研究中规范分析的色彩有所加强。另外,像微观经济政策问题、资产组合的选择理论、次优理论、企业理论、信息经济学、X非效率问题、委托代理关系问题、交易费用理论等都是微观经济研究最近的发展和扩充。总之,现代微观经济学已发展成为一个内容极其复杂的学科体系。从总体上看,其主体范畴与学科体系仍在不断发展变迁,甚至有新的革命的可能。但作为现代市场经济学的重要范畴,微观经济研究中的一些分析方法亦可用于研究和发展社会主义的经济理论。第二节第二节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和方法和方法 一一 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条件微观经济学的两个基本假设条件在微观济分析中,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模在微观济分析中,根据所研究的问题和所要建立的模型的不同需要,假定条件有所不同。其中有两个基本型的不同需要,假定条件有所不同。其中有两个基本的假设条件:第一,理性人假设。这个假设条件也被的假设条件:第一,理性人假设。这个假设条件也被称为称为“经济人经济人”的假设条件。的假设条件。“经济人经济人”被规定为经济生被规定为经济生活中的一般的人的抽象。活中的一般的人的抽象。“经济人经济人”被认为一切经济活被认为一切经济活动中的行为都合乎理性并且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动中的行为都合乎理性并且力图以最小的经济代价去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第二,完全信息假追逐和获得自身最大的经济利益。第二,完全信息假设。这一假设条件的主要含义是指市场上每一个从事设。这一假设条件的主要含义是指市场上每一个从事经济活动的个体经济活动的个体(即买者和卖者即买者和卖者)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都对有关的经济情况具有完全的信息。具有完全的信息。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二微观经济学的研究对象 经济学产生的基本原因有两方面:一是经济物品的稀缺性,另一个是选择的必要性。经济物品的稀缺性是对人类无限多样的需求而言,为满足理性人经济目的所需手段或约束条件是相对稀缺的。西方经济学家把满足人类欲望的物品分为“自由物品”(free goods)和“经济物品”(economic goods)。前者指人类不费任何代价就能自由取用的物品,如阳光、空气等等,它的数量是无限的;后者指人类必须付出代价方可得到的物品,即必须借助生产工具通过人类加工出来的物品,它在人类社会生活中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但它的数量是有限的。按照亚伯拉罕马斯洛(Abraham Maslow)关于欲望或需要层次的解释:人类的需要可分为以下五个层次:(1)基本的生理需要,即生存的需要,这是最低层次的需要;(2)安全的需要,即希望未来生活有保障,如免于伤害、剥夺、失业等;(3)社会的需要,即感情的需要、爱的需要、归属感的需要;(4)尊重感的需要,凡人都有自尊心,即需要受到别人的尊重;(5)自我实现的需要,即出于对人生的看法,需要实现自己的理想,这是最高层次的需要。相对于人的无穷无尽的欲望而言,“经济物品”,或者说,生产这些物品的资源总是不足的,这就是稀缺性。这里所说的稀缺性,不是指物品或资源绝对数量的多少,而是相对于人类欲望的无限性来说,再多的物品和资源也是不足的,因而稀缺性是相对的。是人的欲望最大化目标的约束条件。另一方面,西方经济学家又认为,稀缺性存在于一切时代和一切社会,所以稀缺性又是绝对的。按照以上逻辑,经济物品的稀缺性可具体表现为下列问题:(1)一定的经济资源只能提供一定的产品,产品是有限的;(2)时间是有限的,即人的生命是有限的,人的一生不能使一切欲望都得到满足;(3)欲望的满足以人们提供的劳务为前提,而他们所提供的劳务也是有限的,因此,满足人的欲望的方式也只能是有限的。如何用有限的物品和劳务在有限时间内去满足最重要最迫切的欲望,便成为人类经济生活的首要问题。要解决这个问题就要选择 (choose)。所谓“选择”就是研究如何利用现有资源去生产“经济物品”,以便将来尽可能有效地满足人类的最大欲望。具体说来,它包括:(1)如何配置现有的经济资源;(2)如何配置有限的时间;(3)如何选择满足欲望的方式;(4)在必要时如何牺牲某些欲望来满足另一些欲望。从而产生了经济学所要研究的经济问题,它包括:(1)生产什么物品和劳务以及各生产多少;(2)如何生产;(3)为谁生产这些物品和劳务。这三个问题被认为是人类社会共有的基本经济问题,经济学正是为了解决这些问题而产生的。所以说,稀缺性的存在与选择的必要产生了经济学。基于上述理由,可以给经济学下这样一个定义:经济学是研究人们和社会如何作出选择,来使用可以有其他用途的稀缺的经济资源,在现在或将来生产各种商品,并把商品分配给社会的各个成员或集团以供消费之用的一门社会科学。三三 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微观经济学的研究方法(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一)实证经济学与规范经济学 由于人们对价值问题的不同见解和分类,因而经济问题涉及到实证与规范这样两类问题,研究经济问题的经济学也就有实证经济学(positive economics)与规范经济学(normative economics)之分。与此相适应,微观经济问题存在着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的区别。实证经济学所研究的是“是什么”的问题,或者说是人类所面临的实际经济问题“是如何解决”的问题;规范经济学所研究的是“应该是什么”的问题,或者说是人类所面临的实际经济问题“应该如何解决”的问题。微观经济学既有实证分析又有规范分析,其中实证分析占重要的地位。微观经济学是描述个体经济单位如何进行选择的科学。例如,假定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是理性的,即企业追求利润的最大化、消费者追求效用的最大化等等。在对个体经济单位的行为作出若干假定的基础上,对影响个体经济单位行为的因素加以解释、说明或者作出预测。这种分析不带有任何价值判断,因而属于实证分析。微观经济学中有关消费者行为、企业行为、市场定价行为、公共选择行为、政府干预行为,以及这些行为所导致的结果的分析都属于实证分析。实证分析也可以揭示政府微观经济政策的后果。例如,为了保证公路的正常养护与维持公路的正常运营,政府可以征收养路费,也可以征收燃油税补贴公路部门。政府不同的经济政策所产生的后果是不同的。养路费是每年对车主征收一笔固定的费用,车主所交的燃油税则与他所使用的油量成比例。不同的付费方式会导致消费者不同的行为。如果只收养路费而不征燃油税,车主使用公路的频率将会提高。如果只征收燃油税而不收养路费,车主使用公路的频率比起只交养路费而不交燃油税情况下使用公路和频率要低,不仅如此,是征燃油税还是收养路费对汽车与汽油的需求的影响是不同的。征收较高的养路费则会使那些汽车的使用频率不高的人减少对于汽车的需求。微观经济学也涉及到规范分析。例如,经济运行最优状态的确定涉及价值判断。究竟什么样的状态才是经济运行的最优状态,不同的人有不同的看法。经济运行的结果是好还是坏,经济运行究竟应该达到什么样的结果才是好的,往往难以取得一致的意见。经济学家在实证性问题上容易达成共识,但是在规范性问题上却分歧较大。例如,任何一位经济学家都不会否认,在市场价格机制完善的经济中,在其他条件给定的情况下,提高燃油税会减少对于汽油的需求。但是,应不应该提高燃油税,提高燃油税的结果是好还是坏,则可能是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实证分析与规范分析较之定性分析与定量分析是两类不同的范畴,不应将这两类范畴相混淆。定性分析并不一定带有价值判断,因此定性分析可能是一种实证分析。例如,政府最低工资的政策是否会减少就业量是一种定性的分析,如果进一步研究政府最低工资政策使就业量减少了多少则是定量的分析。这要通过统计学或计量经济学方法加以分析。这两种方法都属于实证分析,因为用这两种方法所分析的问题可以用事实加以证实或证伪。微观经济学的主要内容是进行实证分析,但是对若干问题也进行规范分析。(二)基本分析方法(二)基本分析方法现代宏微观经济学在进行实证研究时运用的分析方法是多种多样的,如均衡分析、动态分析、静态分析、比较静态分析、投入产出分析、结构分析、流量分析、存量分析、边际分析、时量分析等等,这些分析一般既互相交叉又互相补充,构成了现代经济分析体系。边际分析。边际分析是利用边际概念对经济变量进行数量分析的方法,是现代宏微观经济学最常用的一种分析方法。边际的原意为界限、增量等。在经济分析中,边际是指对原有经济总量的每一次增加或减少。从数学形式上看,假定一经济函数为Y=f(x),当自变量由x变为x+x时,因变量Y变成了y+y,这里的x、y作为X、Y的增量即为边际数量。边际分析可以用y/x即两个增量的比率来表示,也可以用其比率的极限即dy/dx表示,dy/dx就是经济函数Y=f(x)的一介微分。无论是y/x或dy/dx,都有三种情形,即大于零、等于零和小于零,表示自变量X增加一个单位时,因变量Y是递增还是不变或递减。均衡分析。均衡是西方经济学的一个关键性概念。均衡本来是一个力学概念,指一物体同时受方向相反、力量相等的两个外力作用而形成的静止状态。从经济学的意义上讲,均衡指的是经济体系中两种相互对立或相互关联的力量在变动中处于相对平衡而不再变动的状态。例如,经过调整,供给量与需求量相等,除非由于某种原因使其中一方或双方发展变动,否则,这种平衡的状态将一直持续下去;又比如,市场经济体系本身具有一种内在的机制,当经济处于失衡状态时,比如总供给大于总需求,总会产生一种力量,使得二者朝着平衡的状态前进,这是一种趋势。对经济均衡的形成与变动条件的分析,叫均衡分析。均衡分析可以分为局部均衡分析、一般均衡分析、静态均衡分析、动态均衡分析、短期均衡分析与长期均衡分析等等,其中最基本的是一般均衡分析和局部均衡分析。局部均衡分析法是马歇尔提出的,是在不考虑经济体系某一局部以外的因素的影响的条件下,分析这一局部本身所包含的各种因素相互作用中,均衡的形成与变动的方法。运用局部分析法可以使问题简单明了,易于说明和解决。例如,均衡价格论表示,某一商品的价格在其他条件(如其他商品的价格、消费者的收入、偏好、生产者的成本等等)不变的条件下,只取决于该商品本身的供求状况,并在供求力量的作用下最终达到均衡。局部均衡分析法不适用综合性、全局性问题的研究。一般均衡分析法,是利昂.瓦尔拉针对马歇尔的局部均衡分析提出来的,它把整个经济体系视为一个整体,从市场上所有各个商品的价格、供求是相互影响的前提出发,考察了各种商品的价格、供求同时达到均衡的条件与变化的方法。例如,粮价的上涨,影响到其他市场,而其他市场的变化又对粮价起反作用。尽管一般均衡分析在线形方面要优于局部均衡分析,但这种分析是十分复杂的。一般均衡分析需要建立方程,通过数学模型推导出与均衡状态的要求相适应的各经济变量的大小,从而说明整个经济体系的均衡条件及相应经济变量的决定。(三)经济模型(三)经济模型现代经济学尽管有不少方面要运用到规范经济学分析方法,但更多地是运用实证经济学分析方法。而实证经济学分析的主要方式是建立有关经济问题的理论模型,即经济模型。经济模型(Economic Model)是指用来描述同研究对象有关的各种经济变量之间依存关系的理论结构。其目的是为了从中引伸出经济原则和理论,进行决策和预测。这个过程,可以用约翰.A.肖克利的五个“P”来描述。1.问题(Problems)。即正确地选择要研究的经济问题,然后给问题准确地下定义,估量它的数值,分析问题产生的原因和后果,选择解决问题的方法。2.重点(Priorities)。需要重点解决的现实经济问题构成了经济学研究的主要经济目标。当代经济学家认为,混合经济制度要达到五大经济目标,这五大经济目标构成了经济学研究的重点。(1)经济稳定。即既避免经济衰退又避免通货膨胀;(2)经济增长。即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和生活质量;(3)经济效率。即以尽可能少的资源耗费和最低的价格来满足消费者的需要;(4)经济保障。即保障每个社会成员都可以获得最低的生活标准;(5)经济自由。即人们能按照他们的偏好去自由选择。3.原则(Principles)。经济原则是对各相关经济变量关系的概括。经济学的原则、理论都是通过建立经济模型,即经济分析的方法得到的。建立经济模型首先要把次要因素排除在外,提出接近实际情况的假定。然后进行逻辑推理,从假定中推论初步结论。然后再逐步放宽假定,逐步加进复杂的因素,使高度简化的模型接近经济运行的实际。经济模型可以采用文字的、几何的、算术的和代数的四种表述方式。建立经济模型的目的是为了确立经济原则和经济理论,对经济模型限定的经济情况进行预测。4.证明(Proof)。由经济模型引伸出的结论只是一种假说。假说需要由对现实经济情况的观测来证明。把经济模型运用于经济变化的预测,把预测的结果与实际结果相对照,作统计的和历史的分析,当预期的变化符合经验的或历史的实际时,原则和理论才被证明是正确的。因此经验观测和经济理论之间具有一种循环关系;从经验观测中精练出理论,但理论又必须由经验观测来验证。5.政策(Policies)。经济分析为政府理性的经济决策提供了基础。但政府的经济决策首先要考虑的是政治可行性和其他各种非经济的限制条件,因此由经济分析引伸出来的理性经济决策,运用在政府行为中会受到很大限制。与此相比,在私人经济领域,经济理性决策的运用却要广泛得多。第三节第三节 微观经济学的功用微观经济学的功用一一 市场体系中的微观经济关系市场体系中的微观经济关系 二二 微观经济学的功能微观经济学的功能微观经济学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解释功能与预测功能。可以用于解释或预测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例如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具有两个重要的功能:解释功能与预测功能。可以用于解释或预测微观经济行为主体,例如生产者或消费者的经济行为。微观经济学对于微观经济行为主体经济行为的解释或预测建立在有关理论的基础之上,像其他任何一门科学理论一样,经济学理论依靠一套基本概念、假设以及公理化的推理体系对于所观察到的经济现象进行解释。经济学中的一些基本概念例如效用、利润、成本、价格、供给、需求等等都有明确的定义。在这些概念的基础上,经济学对经济主体的行为作出若干假设,通过假设与推理对经济现象进行解释。例如,在微观经济学的消费者理论中,假设消费者行为目标是追求效用的最大化,利用这一假设,该理论解释了产品与生产要素的投入决策,以达到利润的最大化。该理论还解释了产品与生产要素价格的变化如何影响厂商的利润最大化行为。经济理论也是进行经济预测的基础,一旦对经济行为主体的行为作出某种假设,我们就可以对若干经济变量进行预测。例如,如果假设厂商的目标是追求利润的最大化,就可以预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厂商所使用的投入要素价格的上升,比如劳动者工资率的提高、原材料价格的上涨等将会使厂商减少产量。反之,若厂商所使用的投入要素价格下降将会使厂商增加产量。利用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技术可以对经济理论加以模型化,从而可以对所观察到的经济现象作出比较精确的解释,或对经济变量作出比较精确的预测。经济模型是对经济理论的数学表述,一旦利用统计学与计量经济学的技术建立起经济模型,便可以将对于经济主体经济行为的定性分析与预测改变为定量的分析与预测。例如,我们可以预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若原材料的价格上升10,厂商的产量将会下降多大的幅度。无论是对于所观察的经济现象的解释,还是对于经济主体行为的预测,都离不开和经济变量打交道。实证经济学所涉及的基本上是经济变量之间的关系,例如投入与产出之间的关系、成本与利润之间的关系、价格与数量之间的关系等等。在经济理论或经济模型中,为了分析的方便,根据分析的需要,对经济量的特征作若干规定。例如,把经济量分为常量(constant)与变量(variable)、内生变量(endogenous variable)与外生变量(exogenous variable)、存量(stock variable)与流量(flow variable)等。三 微观经济学的用途微观经济学的用途 无论从理论上讲还是从实践上讲,微观经济学都具有广泛的用途。从理论上讲,它既是经济学理论研究的一个重要的领域,又是经济学其他研究领域的基础。宏观经济学、国际经济学、比较经济学、发展经济学、金融学、财政学等研究领域需要微观经济学理论作为基础。微观经济学理论甚至被引入政治学、社会学的研究领域中,用于研究人的政治决策行为与社会决策行为。从实践上讲,微观经济学理论既可以用于指导企业或消费者的决策行为,又可以用于指导政府的决策行为。对于消费者来说,微观经济学中资产组合的理论、消费与储蓄的最优选择理论等可以用于指导他们的选择行为。对于企业而言,微观经济学中的成本与收益分析、厂商定价理论、资本与投资理论等可以用于指导其投资决策与生产、销售决策。微观经济学中的机会成本的分析比会计成本的分析对于企业经理人员的决策更具有指导意义。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