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救助理论基础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1626901 上传时间:2024-07-11 格式:PPTX 页数:51 大小:265.83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救助理论基础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社会救助理论基础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社会救助理论基础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九章 社会救助的理论基础o一、社会救助的理论o二、社会救助的产生与演进o三、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一、社会救助理论理论理论(一)(一)马尔萨斯的人口与贫困理论 只有抑制人口的增加才能消除贫穷,主张减少人口,保持工资的提高,从而维持劳动者的高生活水平。o1.广义贫困与狭义贫困o2.绝对贫困与相对贫困o3.长期 贫困与暂时贫困o*国内外学者关于贫困概念的争论o*贫困概念的层次性、伸缩性、确定性o*贫困的实质贫困的测量1.国际上对贫困状况的界定与识别指标(1)世界银行:以人均收入确定贫困线(2)联合国开发计划署的人文贫困指标 *人文贫困指标表示健康长寿、获得知识、利用资源三方面的能力被剥夺,主要有健康、预期寿命、获得洁净的饮用水等方面。中国城市贫困线的测定(1)相对标准测算法;比例法;收入平均数法;(2)相对标准测算法;基本需求法;恩格尔系数法;数学模型法(二)最低生活保障理论(二)最低生活保障理论o通过生活救助,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满通过生活救助,推行最低生活保障制度,满足被救助者日常生活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基足被救助者日常生活最基本的需要,包括基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性活动。本的物质生活和文化性活动。(三)市场失灵理论和政府失灵理论 社会救助制度被世界各国用以解决市场无法解决的公平问题。政府失灵主要表现为政府对人们的生活领域干预过大,包揽过多,结果导致社会保障对经济发展产生消极影响。(四)负所得税理论o世界各国实行个人所得税时都遵循纳税能力原则。通过负所得税向低于起征点的人和家庭转移支付,帮助其提高生活水平,从而将所得税制度与社会救助制度有机地结合起来。二、社会救助的产生与演进二、社会救助的产生与演进(一)社会救助产生的条件(一)社会救助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经济条件 2.社会条件社会条件 3.思想条件思想条件 4.政治条件政治条件(二)社会救助的演进(发展)(二)社会救助的演进(发展)1.国外国外 2.中国中国专题讲座专题讲座(一)社会救助产生的条件(一)社会救助产生的条件 1.经济条件经济条件 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有一定社会生产力发展到一定水平,社会有一定的剩余产品可供扣除和储存,并建立一个较的剩余产品可供扣除和储存,并建立一个较为完善的调节收入的分配制度。为完善的调节收入的分配制度。(一)社会救助产生的条件(一)社会救助产生的条件2.社会条件社会条件 社会成员之间产生的对立和矛盾,这种对社会成员之间产生的对立和矛盾,这种对立和矛盾的发展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立和矛盾的发展已经影响到社会稳定。(一)社会救助产生的条件(一)社会救助产生的条件3.思想条件思想条件 随着经济条件和社会条件的不断具备,社会救助思想也就应运而生,即社会或国家应该承担对社会成员所面临各种风险的责任。1.社会救助产生的经济条件(1)实现了生产的社会化 生产的社会化表现为生产资料使用的社会化、生产过程的社会化以及产品生产的社会化。生产的社会化不仅带来了劳动方式、交际方式、分配方式、活动的变化,同时也导致社会结构、家庭结构等发生了一系列变化,还引起了许多新的社会问题和社会矛盾。1.社会救助产生的经济条件(2)收入水平差距不断扩大 一方面,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社会成员之间在收入上差距不断拉大,这是市场经济存在优胜劣汰的竞争规律;另一方面,收入拉大使得社会不公平程度加剧,导致社会不稳定。为了社会稳定和维护社会公平,就需要社会救助来缩小差距。1.社会救助产生的经济条件(3)家庭功能的弱化 生产的社会化使得家庭的生产智能退化,并导致家庭结构发生变化。农业社会:家庭既是消费单位,又是生产单位,同时也具有教育、养老等功能;工业社会:家庭功能缩小,需要社会发展公共事业。1.社会救助产生的经济条件(4)社会生产力的发展 社会生产力的发展促使社会财富大量增加,为社会救助提供物质财富。另外,人们的需求呈现出内容多样化和需要水平不断提高的趋势。2.社会救助产生的社会条件(1)社会稳定的需要 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和生产的社会化,劳资矛盾和对立日趋激化,引发社会动荡。稳定社会是社会救助产生的直接原因。2.社会救助产生的社会条件(2)社会救助思想的存在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许多学者和专家开始从理论角度来探讨社会救助这一问题,社会救助言论/思想不断产生。2.社会救助产生的社会条件(3)救济机构的存在 慈善救济:如教会举办的孤儿院、医院等。互助机构:如工会等。3.社会救助产生的思想条件(1)早期的社会救助思想 在现代社会救助制度形成之前,关于社会救助的思想早已存在,有些思想至今仍影响着社会救助政策、实践、理论。慈善和恩赐思想o与社会救助有关的思想最初的表现形式是慈善或恩赐思想。o如:公元前1750年,巴比伦汉姆拉比国王发布的公平法典中包括了要求人们在困难时互相帮助的条款。公元前1200年,在以色列,犹太人被告之,上帝要求他们帮助穷人和残疾人。公元前500年,希腊语中意为“人类博爱行为”的慈善事业在希腊城邦国家里已经制度化,鼓励公民为公益事业捐款并且在供贫民使用的公用设施中备有食物、衣服和其他物资。公元前300年,中国的孔子在论语中宣称人是通过“仁”这种表示爱心的方式来相互约束的社会的人,“仁”通常表现为全心全意地帮助穷人。公元前100年,罗马帝国确立了所有罗马公民在贫困时可得到由贵族家族分发的谷物的传统。o基于这种思想,政府和社会建立了孤儿院、济贫院,并给贫困人员发放救济金等。宗教中的一些教义成为社会救助思想的来源之一,尤其是基督教中的一些思想对社会救助的影响最大。许多宗教机构根据宗教教义来举办各种慈善事业,具有社会救助的一些特征。o由于这种具有部分社会救助特征的思想的局限性,基于这种思想的一些救助措施和对策也具有不彻底性和不完善性。人权思想o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有了进一步的自身权利保护意识,一些进步人士和开明人士开始认识到,每个人都有享受一定生活水平的权利,国家或社会有保护每个人的责任。随着这种认识的产生,社会救助思想也从一种慈善和恩赐转变为一种人权。这种人权内涵的社会救助思想一直延续到现在,并成为当代社会救助理论的一个基石。温情主义论o又被称为父爱主义论,它是指国家和社会对处于困境的社会成员以温情的态度来对待,给予一定的救助而不管陷入困境是由于个人的主观原因还是客观原因。小结o回顾以上早期的社会救助思想:o慈善或恩赐思想对社会保障制度的产生起了一定的积极作用;人权保护思想长期以来一直成为西方发达国家建立和完善社会保障制度尤其是社会救助政策的一个理论基础;温情主义思想成为当代社会救助理论的一部分,并在现实生活中得到了实践。(2)现代社会救助思想马尔萨斯的社会救助思想o马尔萨斯(1766-1834)认为人口增长模式与生活资料增长模式是不同的,人口以几何模式(如1、2、4、8)增长,而生活资料以代数模式(如1、2、3、4)增长。当人口增长超过生活资料增长所能允许的范围时,就必然会导致贫困。但较强的人口生育能力被贫困和罪恶所抑制从而使人口同生活资料最终保持平衡。因此,他认为贫困的存在不仅是必然的,也是必要的。一个国家的幸福并非绝对取决于贫富,而是取决于每年食物的增长与该年人口增长相接近的程度。虽然人们不能消除社会贫富差距,但如果存在缩小贫富差距的政治制度,我们则应该采用。另一方面,大大缩小贫富差距必然会削弱中产阶级的活力。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A.旧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o福利经济学是现代经济学的一个分支,是最早对社会保障进行经济研究的学派,它形成于20世纪初的英国,后来在美国、法国、瑞典等国家得到传播。o1920年英国经济学家庇古福利经济学的出版标志着福利经济学的正式诞生,他也被誉为“福利经济学之父”。庇古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确立了社会福利最大化的标准。o庇古认为:货币收入的边际效用呈递减规律。即:穷人1英镑的效用比富人1英镑的效用大,当1英镑从富人转移给穷人时,穷人的得利大于富人的损失,则社会福利就增加了。o每个人获得的效用总计构成全社会效用的总和,即全社会的经济福利。根据边际效用递减法则,由政府而非市场把富人的一部分货币转移给穷人,即实现收入均等化能增加社会福利。当所有人的收入均等从而货币的边际效用相等时,社会福利就达到最大化。o庇古认为衡量社会福利的标准,除了国民收入均等化外,还包括国民收入极大化。庇古认为这两个标准是福利经济学研究的主题。凡能增加国民收入总量而不减少穷人的绝对份额,或增加穷人的绝对份额而不影响国民收入的总量,都意味着社会福利的增进。o任何社会都存在贫富不均,由上,通过社会救助解决贫困人员的基本生活问题可以增进整个社会福利。综上,庇古以边际效用价值论为基础,主张如下:o一是增加必要的货币补贴,改善劳动者的劳动条件,使劳动者的患病、残疾、失业和养老能得到适当的物质帮助和社会服务;二是国家通过征收累进税的方法把富人的一部分收入用来向低收入者增加失业补助和社会救济,以缩小贫富差距、增大普遍的社会福利;三是普及养老金制度或按最低收入进行普遍补贴制度,通过有效的收入转移支付实现社会公平。o虽然在当时的制度下不可能实现“收入均等化”,但庇古提出的转移性支付及改革社会福利的思想,几经演变并广为流传,成为各国实行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之一。B.新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o1938年及之后,英美一些著名的经济学家对旧福利经济学进行了重要补充或修改。如,20世纪30年代,卡尔多等人提出并论证了“假想的补偿原理”。到20世纪50年代,西方经济学在批判和吸收庇古的旧福利经济学的基础上形成了新福利经济学,即现代西方福利经济学。o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保罗.萨缪尔森、J.R.希克斯、A.伯格森、A.P.勒纳、西托夫斯基、艾伦、李特尔等人。该学派运用“序数效用论”、“帕累托最优”、“补偿原理”、“社会福利函数”等分析工具来说明政府应当保证个人的自由选择,通过个人福利的最大化来增进整个社会的福利。o新福利经济学认为,最大福利的内容是经济效率,而不是收入均等化,即当通过市场竞争使资源等到最适度的配置时,才实现了帕累托最优,才能达到最大社会福利。而当市场失灵时,政府可以通过适当的收入分配政策进行有效矫正。其实质是,政府的某些措施或立法使一些人得益同时另一些人受损,如果得利总额超过损失总额,则政府可使用适当政策向得利人征收特定税收,以补偿受损者,从而增进社会福利。o新福利经济学的贡献主要在于:一是提出了社会福利函数理论;二是提出了社会选择理论;三是对市场失效和政府作用进行了研究。o新福利经济学的社会救助思想比旧福利经济学更具有现实意义。现实生活中,导致贫困的因素很多,有个人主观或客观方面的,但主要是整个社会方面的原因。这种社会原因体现在国家所实行的社会经济政策以一些人有利但对另一些人不利甚至使其陷入困境,这就需要国家实行社会救助帮助其摆脱贫困。福利经济学的理论为福利国家社会保障制度的建立提供了重要的理论依据。凯恩斯的社会救助思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规律o凯恩斯认为,在影响消费的各种因素中,收入是消费惟一的决定因素,收入的变化决定消费的变化。随着收入增加,消费也会增加,但不及收入增加多。凯恩斯称收入和消费的这种关系为消费倾向。平均消费倾向是指在任一收入水平上消费在收入中所占比例;边际消费倾向是指在增加一个单位收入中用于消费部分所占的比例。凯恩斯认为,随着就业和收入的增加,个人用于增加消费的部分越来越少,即边际消费倾向递减,使有效需求和总供给价格之间就有一个逐渐增大的缺口不能弥补。要弥补这一缺口,必须增加个人或家庭收入以刺激社会总消费。o在现实社会中,社会各阶层具有不同的边际消费倾向。富人的边际消费倾向低,穷人的边际消费倾向高。在边际消费倾向递减的前提下,如果政府通过政策修正国民收入的分配状况,使富裕阶层的财富向贫困阶层转移,就可能促进社会消费上升。凯恩斯的政策主张o第一,力主消费支出。凯恩斯认为,高消费可以和高投资并存,节俭虽然符合道德规范但对社会不利。政府举债支出虽然使财政出现赤字但可以使社会走向富裕。因此,他鼓励政府消费,并认为政府的一切支出都是生产性的。一方面,政府可以增加其购买水平,扩大对商品和劳务的需求,举办公共工程;另一方面,政府可以提高转移支付水平,以及社会救助金等社会保障费用。o第二,凯恩斯认为,财富分配不合理是现实社会的根本缺陷之一,会降低消费倾向,导致有效需求减少,不利于经济发展和就业增加。应实行高额累进税政策,通过收入再分配提高消费倾向。o凯恩斯的边际消费倾向递减思想,可以成为各国实行社会救助的思想基础之一。任何一个社会的国民经济发展的主要动力之一就是社会消费,但贫富差距过大会严重影响该国社会消费的提高,因此,只有缩小贫富差距、消除贫困问题,才能拉动整个社会需求。为此,就必须实行社会救助政策。这种思想与庇古的主张有一定的联系和类似性。贝弗里奇报告的社会救助思想o1942年,英国“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部际协调委员会”的调查研究成果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发表,简称贝弗里奇报告贝弗里奇报告(威廉姆贝弗里奇1941年被任命为该委员会的委员长)。当时英国保守党政府明确不支持该报告而在1945年的选举中失败和工党的胜利。该报告中的政策主张通过工党的立法和实施得到落实和贯彻,使英国成为世界英国成为世界上第一个上第一个“福利国家福利国家”,也对整个世界的社会保障发展和改革产生了重大影响(正面、负面)。该报告中有关社会救助方面的思想和基本理念至今仍具有重大的理论价值和实际意义。内容一:社会救助的地位和作用o贝弗里奇报告主张,实施社会保障计划时应遵循一些原则,包括:第一,所谓福利国家就是国家应消除国民的贫困、疾病、无知(教育)、陋隘(住房和环境)和失业。国家应承担起保障最低生活水平的义务、责任,享受最低生活保障是国民的权利。第二,作为解决贫困对策的社会保障是一种缴费型的社会保险方式,覆盖从摇篮到坟墓的所有风险。在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中,社会保险满足基本需要;国民救助解决特殊情况的需要;自愿保险用于满足超出基本需要的额外需要。社会救助是最低层次的社会保障,当某些人或家庭由于没有资格而无法享受社会保险待遇并陷入贫困时,社会救助就可以发挥作用。内容二:社会救助的享受资格和资金来源o贝弗里奇报告主张,“国民救助在享受时只要经证明确实需要,就可得到现金支付,不需要事先缴费,并且待遇随个人情况而调整、变动,所需资金由国家财政提供社会保险和国民救助由国家组织并提供服务,用于确保基本生活。”“国民救助用于未被社会保险覆盖的所有保障需要。国民救助必须满足人们基本生活的需要,但标准必须比社会保险待遇低。发放时必须经过经济状况调查,要有需要救助的证据,并只能在救助对象希望尽快恢复劳动能力的情况下进行。”o从大多数国家的实施情况看,贝弗里奇报告关于社会福利享受资格、社会福利标准、社会福利资金来源的主张为许多国家实施社会救助时采用。新剑桥学派的社会救助思想o该学派的主要代表人物有琼罗宾逊(Joan Robinson)、尼古拉卡尔多(Nicholas Kaldor)、皮罗斯拉伐(Piero Sraffa)、卢杰帕西内蒂(Luigi Pasinetti)等一批在英国剑桥大学任教的学者。新剑桥学派的主要思想o该学派认为,改善资本主义社会收入分配结构和实行收入均等化,是经济政策的首要和绝对的目标,其他目标均处于从属地位。要实现收入均等化,主要依靠社会政策,而且有必要依靠社会的政治力量。该学派反对新型自由经济论者那种听任市场机制充分发挥作用的观点,认为那样会使不合理、不公平的传统收入格局长期延续;该学派也反对新古典综合派关于调节总需求和实行工资物价管制的收入政策。该学派主张通过政府干预,采用以收入再分配为中心目标的社会政策才能改善收入分配失调的弊端。新剑桥学派的政策主张o第一,实行高额的遗产税和赠与税,以消除私人财产的大量集中,抑制社会食利者阶层收入的增加,同时,政府将这一方式得到的资金用于社会公共目标和改善低收入贫困阶层的状况。o第二,通过政府财政拨款对失业者进行培训,增加其就业机会,并能从事收入较高的技术性工作,从而改善收入不均等状况;同时,国家可以通过预算给低收入水平的家庭以一定的生活补贴,增加其收入。马克思主义的社会救助思想贫困化思想o马克思主义者认为,在资本主义社会中无产者的贫困问题相当严重,并呈加重趋势。o马克思认为:“劳动者越是生产更多的财富,他的生产在威力和范围上越是增长,则他自己越来越贫困。”“在一极是财富的积累,同时,在另一极,即在自己的产品作为资本来生产的阶级方面,是贫困、劳动折磨、受奴役、无知、粗野和道德堕落的积累。”o恩格斯指出:“大城市里工人阶级的状况就表现为一个逐渐下降的阶梯:最好的情况是生活暂时还过得去最坏的情况是极端的贫困,直到无家可归和饿死的地步。”马克思主义的济贫思想o马克思主义者指出了造成工人阶级贫困状况的根源。马克思认为:“在社会的前进状态中劳动者的没落和贫困化是他的劳动和他生产的财富的产物。贫困是从现在的劳动本身的本质里发生的。”o马克思主义者批判了当时的社会救助政策尤其是对新、旧济贫法进行了批判,认为英国当时的济贫制度无助于提高和保障贫困人员的生活水平。二、社会救助的演进/发展 (一)社会救助演进/发展三阶段 社会救助经历了传统的慈善互济到资本主义早期开始的强制立法惩戒性济贫再到助人自助的现代政府与公民间新型义务和权利关系确立的三个阶段。(二)七个时期 1.萌芽:古代及中世纪 2.产生:近代社会 3.初期发展时期(18341882年)4.与社会保险并存时期(18831934年)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形成: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形成:5.多方面发展时期(19351944年)6.黄金时期(194520世纪70年代)7.改革时期(20世纪70年代至今)1.萌芽:古代及中世纪o这个时期的救助内容具体表现为慈善事业:(1)相互扶助 (2)慈善活动 (3)恩惠活动 2.产生:近代社会(1)有组织的慈善事业的形成 1531年 英国济贫法 1601年 英国伊丽莎白济贫法(2)慈善事业与博爱事业 救济事业、教育启蒙事业(3)父爱主义济贫 3.初期发展时期(18341882年)英国等工业化欧洲国家都确立了以国家为责任主体的政府社会救助原则,政府在全国范围内普遍实行社会救助制度。4.与社会保险并存阶段(18831934年)伴随社会保险制度的建立,社会救助仅对社会保险无法解决其基本生活问题而陷入贫困的国民进行救济金支付,即相对来说功能有所弱化。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形成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形成o现代社会救助体系的形成,主要是指救助范围不再局限于贫困阶层和低收入阶层,而是给予包括一般阶层在内的所有社会成员。标志:作为社会权利的生存权的形成与国家观的转变:(1)19世纪后期 英国最低工资制度、劳动基准及市民记不全;(2)一战后德国宪法。5.多方面发展阶段(19351944年)o 形成了多层次的社会保障体系,其中社会福利是最高层次;社会保险是中间层次;社会救助是最低层次。1935年 美国社会保障法(多层面发展时期)1942年 英国社会保险和相关服务即贝佛里奇报告(福利国家理论基础)6.黄金时期(194520世纪70年代)o 社会救助得到迅猛发展,发达国家针对公民建立了儿童补助、养老金制度、残疾津贴、失业救济、丧葬补助、妇女福利和贫困救济等七个方面的制度。7.改革阶段(20世纪70年代至今)o 这一阶段,各国政府为削减国家财政社会救助方面的过重负担,纠正社会救助水平超出社会发展水平的状况,开始进行社会救助制度的改革或调整,强调要注重个人责任。中国社会救助的发展与改革o萌芽阶段:1949年以前o形成阶段:1949-1952年o发展阶段:1953-1956年 o调整阶段:1957-1965年o萧条阶段:1966-1976年o改革阶段:1976年-至今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