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心理学培训培训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1626809 上传时间:2024-07-11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388.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社会心理学培训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社会心理学培训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社会心理学培训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社会心理学培社会心理学培训心理学心理学生理心理学生理心理学(自然属性自然属性)社会心理学社会心理学(社会属性社会属性)个体社会心理个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应用社会心理应用社会心理2社会心理学培训个体社会心理个体社会心理主要考察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社会因素有主要考察影响个体心理和行为特征的社会因素有哪些?通过什么途径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作哪些?通过什么途径对个体的心理和行为发生作用的?发生了什么作用?怎样发生作用?用的?发生了什么作用?怎样发生作用?1、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个体的社会化和自我意识2、社会动机、社会动机-归因归因3、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人际认知;自我认知、归因研究人际认知;自我认知、归因研究4、社会态度和态度改变、社会态度和态度改变5、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社会交往心理和行为3社会心理学培训人的社会化人的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个体社会化:人必须向他人学习如何思考和行动的过程。:人必须向他人学习如何思考和行动的过程。通过这个过程,个体不断适应生存的社会,可独通过这个过程,个体不断适应生存的社会,可独立地参加社会生活。立地参加社会生活。社会角度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过程社会角度社会对个体进行教化过程 个体角度个体与其他成员互动个体角度个体与其他成员互动 特点特点:、长期性、发展性:、长期性、发展性机制机制:服从、认同、内化。:服从、认同、内化。社会化途径社会化途径遗传物质遗传物质-个体的社会角色,进行社会化的前提条件个体的社会角色,进行社会化的前提条件社会环境社会环境-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界社会文化;家庭;学校;同辈群体;大众传播界4社会心理学培训性别角色社会化性别角色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政治社会化掌握劳动的职业技能掌握劳动的职业技能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内化社会的行为规范习得基本生活常识习得基本生活常识横向划分横向划分(社会化的内容社会化的内容)纵向划分纵向划分(社会化的时期社会化的时期)社会化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反向社会化基本社会化基本社会化预期社会化预期社会化再社会化再社会化发展社会化发展社会化5社会心理学培训自我意识自我意识 (自我自我)把自己区分出来,形成关于把自己区分出来,形成关于“我我”、“我的我的”概念,并概念,并使自身得以发展。使自身得以发展。个体自我意识的内涵:个体自我意识的内涵:1.自我认识自我认识 2.自我体验自我体验 3.自我自我控制控制认知成分认知成分1、个人自我概念、个人自我概念2、社会自我概念、社会自我概念3、自我理想、自我理想 4、自我评价、自我评价情感表现:情感表现:自尊心、自尊心、自信心自信心意志成分:意志成分:1、自我检查、自我检查2、自我监督、自我监督3、自我控制、自我控制 (发动作用发动作用 、制止作用)、制止作用)6社会心理学培训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美国心理学家、哲学家威廉詹姆士提出,自我意识可以分为詹姆士提出,自我意识可以分为:“主体我主体我”-将自己视为行动的主体,意识到自我是脱离客体和他人将自己视为行动的主体,意识到自我是脱离客体和他人而存在,并且能对外界和他人施加影响;而存在,并且能对外界和他人施加影响;“客体我客体我”-站在观察者角度所认识到的自我,将自我视为认识站在观察者角度所认识到的自我,将自我视为认识和评价的对象。和评价的对象。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为米德认为,自我可以分为:-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作为意愿与行为主体的“主我主我”作为他人社会评作为他人社会评价和社会期待的价和社会期待的“客我客我”主我是形式,客主我是形式,客我是内容我是内容6曾子曰: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吾日三省吾身”,其中第二个,其中第二个“吾吾”可以看作是(可以看作是(B)A、主我、主我B、客我、客我C、超我、超我D、自我、自我8自我意识包括(自我意识包括(B、D)A 本我本我B 主我主我C 超我超我D 客我客我7社会心理学培训社会认知(自我知觉)社会认知(自我知觉)社会认知:社会认知: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个人对他人的心理状态、行为动机和意向作出推测和判断的向作出推测和判断的过程。过程。社会认知社会认知特点:特点:直接性、整体性、直接性、整体性、选择性、防御性、惯性选择性、防御性、惯性社会认知的社会认知的途径:途径:(1 1)面部表情;()面部表情;(2 2)身段表情)身段表情 (3 3)言语表情。()言语表情。(4 4)人际距离)人际距离8社会心理学培训社会认知的社会认知的范围:范围:1 1、对他人的认知对他人的认知:即人际认知。:即人际认知。对他人情感情绪的认知对他人情感情绪的认知:通过面部表情、身:通过面部表情、身段表情、言语表情途径段表情、言语表情途径 对他人人格的判断对他人人格的判断:通过时间、困难、利益:通过时间、困难、利益和世态炎凉考验。和世态炎凉考验。2 2、对人际的认知对人际的认知: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认识自己与他人的关系以及他人与他人的关系。他人与他人的关系。3 3、自我知觉自我知觉:认识自己,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认识自己,个人了解自己的过程9社会心理学培训影响影响社会认知的社会认知的因素:因素:认知者:认知者:1 1、原有经验、原有经验 2 2、价值观念、价值观念 3 3、情感状态、情感状态 4 4、认知体验(偏见)、认知体验(偏见)(1 1)相似假定作用)相似假定作用 (2 2)类化原则)类化原则 (3 3)积极偏见)积极偏见 (4 4)隐含人格理论)隐含人格理论 (相关偏见(相关偏见伯曼)伯曼)认知对象:魅力、知名度、自我表演认知对象:魅力、知名度、自我表演 认知情境:空间距离认知情境:空间距离 (亲昵区、个人区、社会区、公众区)(亲昵区、个人区、社会区、公众区)背景参考背景参考10社会心理学培训印象形成印象形成 社会印象: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利社会印象:以自己过去经验为基础,利用各种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人格作出判断,对他用各种信息资料形成对他人人格作出判断,对他是一种什么样的人作出反应。是一种什么样的人作出反应。特点:间接性、综合性、固执性特点:间接性、综合性、固执性基本模式:平均模式、累加模式基本模式:平均模式、累加模式印象中的认知偏差:首因效应;印象中的认知偏差:首因效应;近因效应;近因效应;光环效应(晕轮效应);光环效应(晕轮效应);热情的中心品质作用热情的中心品质作用 (热情(热情-冷酷);冷酷);社会刻板印象社会刻板印象11社会心理学培训 对他人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对他人的所作所为进行分析、指出其性质或推论其原因的过程。因的过程。认知的归因理论:认知的归因理论:海德的常识心理学海德的常识心理学-一般遵循两大原则:一般遵循两大原则:行为归因的关键行为归因的关键 1、情境归因(外因):任务的难度、运气。、情境归因(外因):任务的难度、运气。2、性格归因(内因):个人能力和努力程度。、性格归因(内因):个人能力和努力程度。维纳根据海德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因除了内因和外因维纳根据海德的理论认为:人的行为的原因除了内因和外因外,还应考虑其稳定性。(四个范畴外,还应考虑其稳定性。(四个范畴)(1)内因)内因外因方面;外因方面;(2)稳定)稳定不稳定方面。不稳定方面。(在形成期望、预测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在形成期望、预测未来的成败上至关重要。)归归 因因12社会心理学培训5下面哪一项属于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所认为的行为发生下面哪一项属于海德的朴素心理学所认为的行为发生原因(原因(A)A 情境归因情境归因B 防御性归因防御性归因C 内在原因内在原因D 外在原因外在原因8按照维纳的两维度成败归因理论,努力属于(按照维纳的两维度成败归因理论,努力属于(C)A 不稳定的外在原因不稳定的外在原因B 稳定的外在原因稳定的外在原因C 不稳定的内在原因不稳定的内在原因D 稳定的内在原因稳定的内在原因23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应被看作外在、学生的学习能力在维纳的归因理论中,应被看作外在、不稳定的原因。(不稳定的原因。()24学生对自己学习好坏的归因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学生对自己学习好坏的归因不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成绩。()3维纳的两维度成败归因理论里运气属(维纳的两维度成败归因理论里运气属(B)A 不稳定的内在原因不稳定的内在原因B 不稳定的外在原因不稳定的外在原因C 不安定的原因不安定的原因D 不能接受的原因不能接受的原因13社会心理学培训凯利:解释行为时所利用三种信息:凯利:解释行为时所利用三种信息:1、区别性、区别性 2、一贯性、一贯性 3、一、一致性致性 其理论其理论-三维归因理论(协变分析模型):三维归因理论(协变分析模型):归因现象分为两类:归因现象分为两类:1、多线索归因:、多线索归因: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能够在多次观察同类行为或事件的情况下的归因因2、单线索归因:、单线索归因: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依据一次观察就做出归因的情况人们对行为的归因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人们对行为的归因涉及三个方面的因素(1)客观刺激物)客观刺激物-外部归因外部归因(2)行动者)行动者-内部归因内部归因(3)所处关系或情境)所处关系或情境-外部归因外部归因14社会心理学培训侵犯行为侵犯行为 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故意侵犯是有目的、有意图地伤害他人的行为,故意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伤害他人身心健康的行为种类:维护社会的;认可的;反社会的种类:维护社会的;认可的;反社会的 言语侵犯;动作侵犯言语侵犯;动作侵犯手段性攻击:也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主要目的手段性攻击:也有伤害他人的意图,但主要目的不是要看被攻击者的痛苦,而是想获得其他好处。不是要看被攻击者的痛苦,而是想获得其他好处。5在内心对别人的诅咒也属于一种侵犯性行为。在内心对别人的诅咒也属于一种侵犯性行为。()6骑自行车无意中撞倒路上行人不属于侵犯行为。骑自行车无意中撞倒路上行人不属于侵犯行为。()15社会心理学培训原因:原因:本能论:人天生带来一种侵犯冲动、好斗的本能。本能论:人天生带来一种侵犯冲动、好斗的本能。弗洛伊德弗洛伊德-生本能和死本能;生本能和死本能;学习论:班杜拉学习论:班杜拉-社会习得的结果;只要改变外界社会习得的结果;只要改变外界的环境条件,就能的环境条件,就能改变人的社会改变人的社会行为,改变个体的行为,改变个体的侵犯行为。侵犯行为。挫折论挫折挫折论挫折-攻击假说攻击假说:多拉德多拉德-攻击是由挫折所引起攻击是由挫折所引起16社会心理学培训7在有关在有关“武器效应武器效应”的实验中,没有看见武器的实验中,没有看见武器的被试者比看见武器的被试者具有更为强烈的攻的被试者比看见武器的被试者具有更为强烈的攻击性行为。(击性行为。()“武器效应武器效应”理论理论-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著名社会心理学家伯克威茨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挫折主要导致产生人的挫折并不直接导致侵犯,挫折主要导致产生侵犯行为的情绪准备状态侵犯行为的情绪准备状态-愤怒。愤怒。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侵犯行为的发生,还要依赖情境侵犯线索的影响。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与侵犯有关的刺激倾向于使侵犯行为得到增强。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人们将武器增强侵犯行为的现象称为武器效应武器效应。实验告诉人们,社会暴力事件与环境中存在着刺实验告诉人们,社会暴力事件与环境中存在着刺激暴力事件的激暴力事件的武器武器有关。有关。17社会心理学培训侵犯行为的消除与控制:侵犯行为的消除与控制:宣泄;宣泄;社会制约;惩罚社会制约;惩罚提供非侵犯性榜样;提供非侵犯性榜样;培养对他人情感的移入;培养对他人情感的移入;感情净化感情净化18社会心理学培训利他行为利他行为利他行为利他行为: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不期望任何形式报答的,自觉自愿的,有益于他人的行为。有益于他人的行为。特征特征:1、以利他为目的;、以利他为目的;2、自觉自愿,没有任何外界压力;、自觉自愿,没有任何外界压力;3、利他者本人会有损失、利他者本人会有损失2医生抢救病人的行为是利他行为。(医生抢救病人的行为是利他行为。()19社会心理学培训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影响利他行为的情景因素:利他者因素利他者因素:1.性别性别2.年龄年龄3.人格特征人格特征4.助人者助人者环境和情境因素环境和情境因素:1.社会文化因素社会文化因素2.家庭中社会化和榜样家庭中社会化和榜样的作用的作用3.自然环境自然环境4.他人行为的示范作用他人行为的示范作用求助者的特点:求助者的特点:1.性别性别2.年龄年龄3.魅力和人品魅力和人品旁观者效应: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与同旁观者效应:个体对于紧急事态的反应,在单个人与同其他人在一时是不同的。由于他其他人在一时是不同的。由于他人在场个人在场个体会抑制利他行为。体会抑制利他行为。3一般认为,人越多的情况下,越可能出现利他行为。(一般认为,人越多的情况下,越可能出现利他行为。()20社会心理学培训社会态度社会态度社会态度社会态度: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是个体对某一特定事物、观念或他人稳固的、由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认知、情感和行为倾向三个成分组成的心理倾向心理倾向。态度的心理态度的心理成分成分:(1)认知成分:认识、了解和评价)认知成分:认识、了解和评价,是其余部分的基础。是其余部分的基础。(2)情感成分:态度的核心)情感成分:态度的核心(3)行为倾向成分:反应的准备状态)行为倾向成分:反应的准备状态 三种成分一般来说是相互协调一致的三种成分一般来说是相互协调一致的,没有矛盾的没有矛盾的.发生矛盾时发生矛盾时,其中的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其中的情感因素起主要作用,认知相对独立一点认知相对独立一点.态度的态度的特征特征:社会性社会性;对象性对象性;稳定性稳定性;内在性内在性;协调性协调性;系统性系统性22社会心理学培训态度态度形成的过程形成的过程:(1 1)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依从:是指人们为了获得奖励和避免惩罚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而采取的与他人要求在表面上相一致的行为。(2 2)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认同:是个体自愿地接受心目中榜样人物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的观点,信念,使自己的态度与他们相一致。(3 3)内化:是态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阶段。)内化:是态度形成中最重要的阶段。改变改变态度的态度的方法方法:(1)劝说宣传法劝说宣传法 ;(2)活动参与法;活动参与法;(3)角色扮演法;角色扮演法;(4)团体影响法。团体影响法。态度的态度的测量测量:总加量表法总加量表法;社会距离尺度法社会距离尺度法;语意分析语意分析法法;投射法投射法;胜利反应法问答法胜利反应法问答法;行为观察法行为观察法23社会心理学培训态度改变的理论态度改变的理论:(1 1)学习论(霍夫兰德)学习论(霍夫兰德):态度与其他习惯一样,都是后天习得的。:态度与其他习惯一样,都是后天习得的。联想、强化、模仿是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联想、强化、模仿是态度学习的主要机制。(2 2)诱因论:态度的形成是对利益或损失的衡量过程,)诱因论:态度的形成是对利益或损失的衡量过程,并在衡量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方案。并在衡量的基础上选择最佳方案。(3 3)认知一致性理论:)认知一致性理论:平衡理论(海德):平衡理论(海德):a.a.强调认知结构中存在着强调认知结构中存在着“趋向平衡的压力趋向平衡的压力”。b.b.不平衡结构趋向于转变成平衡结构不平衡结构趋向于转变成平衡结构-核心。核心。认知认知-情感一致性理论:人们都在努力使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相一致。情感一致性理论:人们都在努力使自己的认知和情感相一致。失调理论失调理论(费斯汀格费斯汀格):为了维持与外显行为间的一致性,态度会随行为而改变。为了维持与外显行为间的一致性,态度会随行为而改变。归因理论归因理论(贝姆贝姆):人们并不是通过检查或反省自己的内部来了解自己的态度,人们并不是通过检查或反省自己的内部来了解自己的态度,而是从自己的行为及对当时情境的知觉推论自己的态度。而是从自己的行为及对当时情境的知觉推论自己的态度。24社会心理学培训群体社会心理群体社会心理研究群体成员、群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研究群体成员、群体与个体之间、群体与群体之间的相互作用体之间的相互作用研究:群体类型、结构和功能,研究:群体类型、结构和功能,群体内的压力和规范,群体内的压力和规范,群体凝聚力的形成,群体凝聚力的形成,群体决策及执行的过程,群体决策及执行的过程,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群体内成员之间的合作与竞争等;以及所谓大众社会现象。以及所谓大众社会现象。25社会心理学培训群体心理与社会影响群体心理与社会影响群体: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群体:互相依赖、互相影响的成员结成的集合体,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成员间通常有面对面的接触或互动的可能性。群体的特征群体的特征:(1 1)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有共同的目标与利益 (2 2)群体组织化)群体组织化,有一定的结构有一定的结构 (3 3)认同感和归宿感群体的社会性支)认同感和归宿感群体的社会性支 持力量持力量 (4)(4)有交流有交流群体的分类群体的分类: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首属群体与次属群体 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正式群体与非正式群体 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成员群体与参照群体 假设群体和实在群体假设群体和实在群体26社会心理学培训团体领导者团体领导者l l、领导者的产生:(、领导者的产生:(1 1)由群体之外的上级任命()由群体之外的上级任命(2 2)选举产生领导(选举产生领导(3 3)自然形成的方式产生领导)自然形成的方式产生领导2 2、领导者的分类:(、领导者的分类:(1 1)任务型领导()任务型领导(2 2)社会型领导)社会型领导领导产生的理论领导产生的理论:(1 1)个人特质论:)个人特质论:具有可使群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卓具有可使群体目标得以实现的卓越能力越能力 具有很强的处理群体内人际关系的能力具有很强的处理群体内人际关系的能力动机动机(2 2)情境特质论:强调沟通对领导是必须的,越能自)情境特质论:强调沟通对领导是必须的,越能自由沟通的个体越可能成为领导者。由沟通的个体越可能成为领导者。(3 3)个体与情境的匹配理论:谁将成为领导不仅仅取)个体与情境的匹配理论:谁将成为领导不仅仅取决于个体的能力以及他所处的情景,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决于个体的能力以及他所处的情景,更为重要的是取决于个体特质与群体所面临的特定情境的匹配程度。个体特质与群体所面临的特定情境的匹配程度。团体内的沟通团体内的沟通:(1 1)发言的不平等性;()发言的不平等性;(2 2)领导的主导作用;)领导的主导作用;(3 3)沟通网络。)沟通网络。27社会心理学培训群体决策是决策权由集体共同掌握的决策,受群群体决策是决策权由集体共同掌握的决策,受群体结构的影响较大。体结构的影响较大。有利方面:有利方面:1.减少偏见;减少偏见;2.获得决策者的支持;获得决策者的支持;3.满足成员自尊心、增强成员责任感;满足成员自尊心、增强成员责任感;4.提高成员执行决策的效率。提高成员执行决策的效率。不利方面:不利方面:1.受到群体压力抑制,正确意见可能得不到表达;受到群体压力抑制,正确意见可能得不到表达;2.群体被有才干的人左右掌握,妨碍其他人的创群体被有才干的人左右掌握,妨碍其他人的创造性和积极性;造性和积极性;3.群体决策易于妥协,有时反而产生意气之争。群体决策易于妥协,有时反而产生意气之争。28社会心理学培训群体压力与规范群体压力与规范:-:-群体对个体的约束力群体对个体的约束力 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与行为准则每个成员都必须严格遵守的思想信念与行为准则群体规范的分类群体规范的分类: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正式规范与非正式规范 所属规范与参照规范所属规范与参照规范 专制型群体规范与民主型群体规范专制型群体规范与民主型群体规范 一般的社会规范与反社会的规范一般的社会规范与反社会的规范群体规范的作用:(群体规范的作用:(1 1)保持群体的一致性;)保持群体的一致性;(2 2)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为成员提供认知标准与行为准则;(3 3)规范的负性作用。)规范的负性作用。(4)(4)行为导向的功能行为导向的功能凝聚力:指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的所有正性或负性力量。凝聚力:指使成员继续留在群体的所有正性或负性力量。凝聚力的决定因素:(凝聚力的决定因素:(1 1)正性力量)正性力量 凝聚力最重要的正面力量来自于群体成员的人际吸引凝聚力最重要的正面力量来自于群体成员的人际吸引 成员继续留在群体的动机也受到群体的作用所影响;成员继续留在群体的动机也受到群体的作用所影响;群体的有效性及和谐程度。群体的有效性及和谐程度。(2 2)负性力量)负性力量29社会心理学培训 与社会影响相符的行为与社会影响相符的行为 从众从众: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表现出与团体其:个体在真实的或想象的团体压力下,表现出与团体其他成员行为他成员行为一致一致的现象。的现象。从众行为的原因:(从众行为的原因:(1 1)信息压力()信息压力(2 2)规范压力)规范压力 影响从众的因素:影响从众的因素:(1 1)群体因素:)群体因素:群体规模群体规模群体一致性群体一致性群体凝聚力群体凝聚力群群体权威性体权威性个人的掌握卷入水平个人的掌握卷入水平(2 2)个人特点:性别、年龄、地位)个人特点:性别、年龄、地位服从服从:个体由于受到压力而去:个体由于受到压力而去做那些他们不愿做那些他们不愿做的事。做的事。影响服从的因素:(影响服从的因素:(1 1)他人的权威性()他人的权威性(2 2)他人的期待)他人的期待 (3 3)奖励、惩罚与威胁)奖励、惩罚与威胁 模仿、暗示、感染模仿、暗示、感染 时尚、流言、舆论时尚、流言、舆论30社会心理学培训罗森塔尔效应罗森塔尔效应-由他人的期望和热爱由他人的期望和热爱,使人们的行为使人们的行为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发生与期望趋于一致的变化。斯坦利斯坦利米尔格拉姆和服从权威实验证明了各种普通米尔格拉姆和服从权威实验证明了各种普通人都会被权威说服去虐待一个陌生人人都会被权威说服去虐待一个陌生人如果他们如果他们相信可以把责任全部推到权威身上的话。相信可以把责任全部推到权威身上的话。31社会心理学培训 社会促进作用社会促进作用: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在有他人旁观的情况下工作表现比自己单独进行时好的现象。社会抑制作用社会抑制作用:团体情境使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称为社会抑制作用。:团体情境使个体作业水平降低的现象称为社会抑制作用。社会影响理论社会影响理论:(:(1)人数()人数(2)社会力量的强度()社会力量的强度(3)他人的直接性)他人的直接性社会懈怠社会懈怠个体在团体中较不卖力气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社会懈怠产个体在团体中较不卖力气的现象称为社会懈怠。社会懈怠产生的原因:(生的原因:(1)他认为社会促进或社会懈怠产生于不同的情境中。)他认为社会促进或社会懈怠产生于不同的情境中。(2)认知过程也影响了社会懈怠。)认知过程也影响了社会懈怠。社会传染社会传染:当有的成员做了某件通常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其他人也:当有的成员做了某件通常不为大多数人所接受的事,其他人也会倾向于去效仿他。激动的群众的行为具有传染性,就好像感冒流行一样。会倾向于去效仿他。激动的群众的行为具有传染性,就好像感冒流行一样。称这种现象为社会传染。称这种现象为社会传染。去个体化去个体化专指在群众中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的丧失。去个体化产生专指在群众中个人意识和理解评价感的丧失。去个体化产生的原因:(的原因:(1)匿名性()匿名性(2)自我意识的降低)自我意识的降低32社会心理学培训人际关系人际关系 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人们在人际交往过程中所结成的心理关系,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它反映了个人或群体寻求满足需要的心理状态。它的变化与发展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变化与发展取决于交往双方需要的满足程度。人际吸引人际吸引:个人与他人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个人与他人间情感上相互亲密的状态。人际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人际关系进一步发展的前提。与吸引有关的三个个人特质:与吸引有关的三个个人特质:温暖、能力和外表吸引力。温暖、能力和外表吸引力。33社会心理学培训影响吸引因素:影响吸引因素:能力、外貌、报酬、相似互补、邻近熟悉能力、外貌、报酬、相似互补、邻近熟悉 个人特质个人特质:(:(1)个人的亲和力;()个人的亲和力;(2)能力;()能力;(3)外表的吸引力。外表的吸引力。曝光效应曝光效应: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我们把这种只要经常出现就能增加喜欢程度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的现象叫做曝光效应。社会交换理论社会交换理论: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所付出的成本及获得:人们在人际关系中所付出的成本及获得的酬赏是决定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们在发展与他的酬赏是决定人际关系发展的重要条件。人们在发展与他人的关系时,选择能给自己最大酬赏的人,为了获得酬赏人的关系时,选择能给自己最大酬赏的人,为了获得酬赏还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还必须付出一定的成本。酬赏酬赏:指个体从人际关系中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指个体从人际关系中所获得的任何有价值的东西,比如被爱的感觉或得到经济上的援助。比如被爱的感觉或得到经济上的援助。满意感和承诺是维持亲密关系的两个重要基础。满意感和承诺是维持亲密关系的两个重要基础。34社会心理学培训相互吸引的原因相互吸引的原因:(1)人类具有亲和倾向()人类具有亲和倾向(2)为了克服寂寞)为了克服寂寞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人际吸引的基本原则:(1)强化原则()强化原则(2)联结原则()联结原则(3)社会交换原则)社会交换原则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人际关系的测量方法:社会测量法;参测量法;贝尔斯测量法:社会测量法;参测量法;贝尔斯测量法寂寞寂寞:当我们的社会关系缺少某些重要的特色时引起的一种主:当我们的社会关系缺少某些重要的特色时引起的一种主观上的不愉快感。寂寞是个人的内部感受,无法由人的外在观上的不愉快感。寂寞是个人的内部感受,无法由人的外在表现加以判断。表现加以判断。寂寞类型寂寞类型:(:(1)情绪性寂寞:由于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附,)情绪性寂寞:由于没有任何亲密的人可以依附,所引起的寂寞。所引起的寂寞。(2)社会性寂寞: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团体)社会性寂寞:个体缺乏社会整合感或缺乏团体归属感时所引起的寂寞感。归属感时所引起的寂寞感。35社会心理学培训 人际冲突人际冲突: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两个或更多社会成员间由于反应或希望的互不相容性而产生的紧张状态。而产生的紧张状态。人际冲突的分类人际冲突的分类:(:(1)零)零-总和冲突: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总和冲突:一方的收益是对方的损失。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这种形式的冲突完全是竞争性的。(2)非零)非零-总和冲突:又称总和冲突:又称“混合动机情景混合动机情景”,一方的收益不一定,一方的收益不一定是对方的损失。是对方的损失。“囚犯两难囚犯两难”情景很好地说明了这种形式的冲突。情景很好地说明了这种形式的冲突。合作合作: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从而:相对软弱的个体或群体通过与其他个体或群体的结盟,从而使自己争得权力或处于有利地位的现象就是合作。使自己争得权力或处于有利地位的现象就是合作。合作的权力理论认为合作的权力理论认为,如果一方的权力大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则,如果一方的权力大于其他两方权力之和,则三方不可能合作。如果三方有同等权力,合作便可能形成。如果一方的三方不可能合作。如果三方有同等权力,合作便可能形成。如果一方的权力比其余任何一方的权力要大,但又小于他们的权力之和,则较弱的权力比其余任何一方的权力要大,但又小于他们的权力之和,则较弱的两方有可能合作。两方有可能合作。合作的协商理论认为合作的协商理论认为,在合作过程中,每个成员有着最大的期望结,在合作过程中,每个成员有着最大的期望结果、最小的期望和最可能的期望结果。果、最小的期望和最可能的期望结果。36社会心理学培训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