绿色低碳专篇讲解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41593880 上传时间:2024-07-07 格式:PPTX 页数:17 大小:9.68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绿色低碳专篇讲解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7页
绿色低碳专篇讲解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7页
绿色低碳专篇讲解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地下室空间利用地下室空间利用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中,5.1.115.1.11条:条:“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能源供应是保证城市经济社会发展安全,减缓城市温室气体排放的关键性内容。以综合资源规划理论为指导,探索区域建筑能源供应、转化与利用整合的区域能源规划模式,提高规划的科学性和减排效益。探索技术和经济性双重约束下,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协同利用模式,优化能源供应结构。因地制宜,探索各类规划用地个性化能源利用方案,提高能源利用的经济性和可操作性。建立城市能源供应的公共管理平台,提高建筑能源系统运行效率,促进城市建筑能源管理模式的变革。到规划末期,清洁能源供应比例85%,建筑可再生能源利用比例15%。1 1.2.2 规划原则规划原则安全性原则:安全性是能源供应规划的首要问题。生态新城将在保障能源供应安全可靠的情况下充分利用各类资源。协同性原则:结合规划区自身特点与南京市总体发展要求,协调传统能源与可再生能源利用特点,不同规划用地用能需求和用能管理模式,实现能源供应结构与利用结构的协同优化,提高供应安全性与供应效率。集中与分散结合原则:规划区能源供应包括供应形式:集中供应的市政能源和以用地或建筑为单位的分布式能源。增加分布式能源供应比例,有助于减少高峰期电网负荷,提高供应灵活性。Step 1 降低需求和建筑节能Step 2 常规能源的高效利用Step 3 可再生能源的利用Step 4 可再生电力节地与室外环境1.地下室空间利用Step 1 降低需求和建筑节能Step1策略一:常规能源高效利用1.生态新城能源供应与需求结构除交通用能外,规划区未来能源需求以建筑和市政用能为主,包括冷负荷、热负荷、电负荷、生活热水和炊事用能。在供应结构方面,由南京市统一规划、输送的集中式电力、热力和燃气仍将是未来生态新城能源供应的主要方式。因此,常规能源的高效利用是新城低碳能源体系建立的基础。2.常规能源的梯级利用梯级利用是目前实现常规能源高效利用的主要方式,规划区主要可采用电厂循环热水余热利用和热电冷三联供技术。电厂循环水余热利用回收电厂循环水携带的低温余热资源实现区域供暖,提高电厂综合能源利用效率,实现废热能再利用,同时可减少热污染,保护生态环境,具有显著的经济、社会与环境效益。生态新城可利用循环水余热承担80万m2建筑的采暖负荷。热电冷三联供系统(CCHP)冬季利用发电余热为建筑采暖,夏季利用发电余热为建筑物制冷,由于利用发电废热制冷制热,降低了供冷、供热的燃料成本和运行费。与目前广泛采用的集中式功能方式相比,CCHP具有更高的供应灵活性和更少的供应损失。根据美国能源部规划,到2020年,美国50的新建商用、写字楼建筑将采用CCHP系统。CCHP也是目前我国大力推广的一种新型节能技术。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系统我国政府将天然气的开发利用作为改善能源结构,提高环境质量的重要措施。天然气热电冷三联供系统是CCHP技术中综合效益最高的方式之一。据估算,如果将现有建筑采用CCHP系统的比例从4%提高到8%,到2020年,相关碳排放量可减少30%。根据三联供系统的适用条件,规划区可初步发展热电冷联供面积30万m2,主要采用楼宇型系统。此外,规划区还可利用热电厂发展热电厂区域供冷即热电厂冷热电三联供。3.市政基础设施建设节能提高设备效率,降低市政电力、热力和燃气在输配过程中的能量损耗,是实现常规能源高效利用的重要途径。降低供电系统能耗措施减少变压器的有功功率损耗;减少线路上的能量损耗;提高供电系统功率因数;采用智能电网。降低供热系统能耗的措施减少热负荷:通过绿色建筑节能措施与可再生能源利用技术,减少热负荷,相应减少了燃料消耗及输送能耗;提高热源热效率,提高能源利用率,达到节能的目的;减少管网的漏失和热损,起到节能的目的;建立自动监控管理系统,提高供热技术水平,减少热力供应系统能耗。降低燃气系统能耗的措施采用SCADA系统对系统实施优化运行和监测,及时排除故障,减少天然气漏损;输配系统设计压力通过方案比较,节约燃气的压能;充分利用上游来气压力输送,为汽车加气;采用节能新技术、新工艺、新产品。规划区能源供应体系关系图天燃气热电冷三联供系统工作原理图Part1区域能源规划策略一:常规能源高效利用规划区能源供应体系关系图天燃气热电冷2策略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1.太阳能光热利用2008年江苏省出台关于加强太阳能热水系统的推广应用和管理的通知,城市区域内新建12层及以下的住宅和新建、改建、扩建的宾馆、酒店、商住楼等有热水需求的公共建筑,应统一设计和安装太阳能热水系统。太阳能热水器主要设置在住宅、学校、酒店建筑上。居住区人均日热水用量按30L/d计(出水温度按60计),规划区内太阳能热水器面积约180000m2,折算成电力需消耗,本区内太阳能热水器平均每年可节约电力约3680万kWh。在高层住宅建筑中,以集中式太阳能热水系统替代现有的分户独立系统,在解决高层住宅不便利用太阳能热水的问题的同时,还可实现建筑与太阳能的一体化建设。2.太阳能光电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成本较高,不适宜大面积推广。在规划区的公共设施区和研发产业区利用太阳能光伏发电技术作为生态城示范工程,其面积占公建面积的 2%,约 为 14万 m2,年 发 电 量 约 为1990.3万KWh。此外,还可利用太阳能实现景观照明和道路供电系统。3.风能利用分布式小风电发展:按生态新城可利用的公建屋顶面积初步估算,可发展1000个风车发电,年发电157万kWh。也可在建筑物屋顶设置风帽(与建筑设计相结合),利用风冷及自然循环通风满足室内冷负荷的需求,实现绿色建筑。另外,在生态新城城市次干道还可安装风光互补性路灯,生态新城明志路和致远路已采用风能+太阳能LED路灯。4.浅层地热能利用地源热泵适用于建筑密度比较低的公共和住宅建筑。生态新城地源热泵主要用于公共建筑或公建混合建筑。综合埋管深度及地下空间利用影响,生态新城地源热泵可承担建筑负荷面积322万m2。5.地表水地热能利用水源热泵技术具有高效节能、节水省地、运行稳定、维修方便等优点。生态新城河网密集,水域面积比例达12.7%,具有优越的水源热泵利用条件。规划在部分临近水域的居住区、公共设施区和研发区采用水源热泵,可负担33.81万平方米的建筑制冷和供暖工作。6.污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系统是以城市污水原水、处理后的二级水或中水等作为热泵的低位热源,为污水处理厂周边建筑提供采暖和制冷的系统。污水源热泵具有运行稳定可靠、环保效益显著等优点。生态新城需处理污水为8.13万m3/d,若采用污水源热泵系统,可承担空调面积50万m2。7.城市垃圾利用(可再生能源补充)垃圾是生态新城可再生能源利用的有效补充。以建设200t/d厌氧消化处理装置位标准,处理生态新城有机垃圾。规划区有机垃圾产沼气发电,全年约发电量1214万kWh。规划区光热与光电技术利用引导图规划区地源与水源热泵技术利用引导图规划区道路能源和污水源热泵技术利用引导图Part1区域能源规划策略二:可再生能源规模化利用规划区光热与光电技术利用引导图规3策略三:地块层面能源供应组织因地制宜,针对不同用地条件和建筑条件,形成个性化建筑能源供应方案,是本规划的重要特色。候选能源方案:分片区能源供应方案选择:序号供冷供热全分散式空调供冷供热分散空调(按房间)区域供热集中空调(按建筑)区域供热区域供冷供热区域供冷集中供热(市政热网)区域供冷供热供电供冷供热数码科技城+国际数码艺术创意中心+水乡佛园修禅区+创意园区+养老养生度假区+地块能源供应组织引导图建筑能源供应方案规划方法区域能源规划策略三:地块层面能源供应组织序号供冷供热全分散式空调供冷供42.绿色建筑星级布局规划2.1规划目标根据财建167号文关于加快推动我国绿色建筑发展的实施意见的规定,申请绿色生态城区示范应具备以下条件:新建建筑全面执行绿色建筑评价标准中的一星级及以上的评价标准,其中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达到30%以上;同时参考“全国首批个绿色生态示范城区”的调研成果,结合本规划区自身现状,考虑未来绿色建筑发展的前瞻性与先进性等因素,确定孝绿色建筑规划目标为:100%实现绿色建筑,其中30%以上达到二星级及以上绿色建筑目标。2.2规划原则对接上位规划加强对总体规划、分区规划、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上位规划的研究,确保绿色建筑专项规划在功能区块、产业布局等方面与上位规划顺利对接。前瞻性与合理性注重对绿色建筑的牵连性、影响性、可发展性的把握,挖掘其发展的潜力。此外,绿色建筑规划还应注意符合绿色建筑发展的一般性规律。创新性及示范性使用绿色建筑新技术,综合开发建设情况以及临空经济区功能的分布,考虑在局部采用集中示范的方式。管控性及可行性整体把握建设目标的基础上,采用分图则管控的形式达到分地块指标实现的目的,确保绿色建筑规划在实际建设管理中的可实现性。绿色建筑技术类型控制引导图绿色建筑星级布局图Part2绿色建筑规划2.绿色建筑星级布局规划绿色建筑技术类型控制引导图绿色建筑5绿色建筑星级布局规划2.3规划布局参照现行和在编绿色建筑评价标准的分类,在本次绿色建筑专项规划中分为绿色公共建筑以及绿色居住建筑两大类来控制地块的星级目标。秉承前瞻合理、创新示范、管控可行的原则,参照规划的指导思想、结合地块的属性,完成绿色建筑星级布局,如前页图所示。绿色公共建筑星级布局图住宅建筑出于难度考虑,住宅建筑不作三星级要求。在此基础上,选取容积率较高(1.8以上)、区位较优越的地块建设住宅建筑二星级。公共建筑选取容积率高、区位较优越的地块建设三星级,有地标建筑的优先考虑;对于学校建筑,设置二星级绿色标准要求;工业以及仓储建筑,统一设置一星级标准要求。绿色住宅建筑星级布局图Part2绿色建筑规划绿色建筑星级布局规划绿色公共建筑星级布局图绿色住宅建筑星级布6绿色建筑星级设计要点住宅建筑必选要点:1)建筑规划布局满足日照标准,且不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2)不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空调和供暖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3)建筑的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4)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现行值。5)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6)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7)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8)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一星级设计要点:1)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高于35m2但不高于41m2、多层高于23m2但不高于26m2、小高层高于22m2但不高于24m2、中高层高于20m2但不高于22m2、高层高于11m2但不高于13m2。2)住区绿地率:新区建设不低于30%,旧区改建项目不低于25%;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新区建设不低于1.0m2但低于1.3m2,旧区改建项目不低于0.7m2但低于0.9m2。3)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居住建筑的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不小于5%但小于20%。4)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800m。5)合理选择绿化方式,科学配置绿化植物。种植适应当地气候和土壤条件的植物,并采用乔、灌、草结合的复层绿化,且种植区域覆土深度和排水能力满足植物生长需求;居住建筑绿地配植乔木不少于3株/100m2。6)结合场地自然条件,对建筑的体形、朝向和楼距等进行优化设计。7)建筑平面布局和空间功能安排合理,减少排水噪声,减少相邻空间的噪声干扰以及外界噪声对室内的影响。8)采取有效措施避免管网漏损。二星级设计要点:(在一星级得分点基础上提升得分点要求,同时增加部分得分项)1)人均居住用地指标:低层不高于35m2、多层不高于23m2、小高层不高于22m2、中高层不高于20m2、高层不高于11m2。2)住区绿地率:新区建设不低于30%,旧区改建项目不低于25%;住区人均公共绿地面积:新区建设不低于1.3m2但低于1.5m2,旧区改建项目不低于0.9m2但低于1.0m2。3)合理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居住建筑的地下建筑面积与地上建筑面积的比率:不小于20%但小于35%。4)居住建筑满足下列要求中至少3项:a)场地出入口到达幼儿园的步行距离不超过300m;b)场地出入口到达小学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c)场地出入口到达商业服务设施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d)相关设施集中设置并向周边居民开放;e)场地1000m范围内设有5种以上的公共服务设施。5)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6)公共部位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7)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景观水体设计,景观水体利用雨水的补水量大于其水体蒸发量的60%,且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保障水体水质。8)全部户数土建与装修一体化设计。9)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70以上。10)主要功能房间的外墙、隔墙、楼板和门窗的隔声性能,或相邻两房间之间的空气声隔声性能、楼板撞击声隔声性能优于现行国家标准的低限要求标准。Part2绿色建筑规划绿色建筑星级设计要点Part 2 绿色建筑规划7绿色建筑星级设计要点公共建筑必选要点:1)建筑规划布局满足日照标准,且不降低周边建筑的日照标准。2)不采用电直接加热设备作为空调和供暖系统的供暖热源和空气加湿热源。3)建筑的冷热源、输配系统和照明等各部分能耗进行独立分项计量。4)各房间或场所的照明功率密度值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现行值。5)制定水资源利用方案,统筹利用各种水资源。6)建筑造型要素简约,无大量装饰性构件。7)混凝土结构中梁、柱纵向受力普通钢筋采用不低于400MPa级的热轧带肋钢筋。8)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满足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要求。一星级设计要点:01)公共建筑的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小于0.5。02)场地内风环境有利于冬季室外行走舒适及过渡季、夏季的自然通风。03)场地出入口到达公共汽车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500m,或到达轨道交通站的步行距离不超过800m。04)公共建筑绿地采用复层绿化、垂直绿化、屋顶绿化方式。05)围护结构热工性能指标优于国家或行业有关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的规定。06)合理选择和优化供暖、通风与空调系统。07)照明系统采取分区、定时、感应等节能控制措施。08)绿化灌溉采用高效节水灌溉方式。09)给水系统无超压出流现象。10)择优选用规则的建筑形体,结构传力合理。11)施工现场500km以内生产的建筑材料重量占建筑材料总重量的60以上。12)土建工程与装修工程一体化设计。13)主要功能房间的室内噪声级优于现行国家标准民用建筑隔声设计规范GB50118中的低限标准。14)外窗、玻璃幕墙等外立面透明部分围护结构应有较大可开启部分,使建二星级设计要点:(在一星级得分点基础上提升,同时增加部分项)01)公共建筑的绿地率高于30%。02)场地出入口500m范围内设有2条或2条以上线路的公共交通站点(含公共汽车站和轨道交通站)。03)合理设置停车场所。04)场地内环境噪声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声环境质量标准GB3096的规定。05)供暖空调系统的冷、热源机组能效均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GB50189的规定。06)根据当地气候和自然资源条件,合理利用可再生能源。07)使用较高用水效率等级的卫生器具。08)合理使用非传统水源。09)结合雨水利用设施进行景观水体设计,景观水体利用雨水的补水量大于其水体蒸发量的60%,且采用生态水处理技术保障水体水质。10)对地基基础、结构体系及构件进行优化设计,达到节材效果。11)公共建筑中可变换功能的室内空间采用可重复使用的隔断(墙)。12)合理采用高强建筑结构材料。13)主要功能房间的采光系数满足现行国家标准建筑采光设计标准GB50033的要求。14)采取可调节遮阳措施,防止夏季太阳辐射透过窗户玻璃直接进入室内。三星级设计要点:(在二星级得分点基础上提升,同时增加部分项)01)公共建筑的绿地率:高于40%,公共建筑的绿地向社会公众开放。02)公共建筑的地下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之比不小于1.0,同时地下一层建筑面积与总用地面积的比率小于70%。03)玻璃幕墙可见光反射比不大于0.2。04)在照明质量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有关规定的同时,照明功率密度值达到现行国家标准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规定的目标值。05)合理选用电梯和自动扶梯,并采取电梯群控、扶梯自动启停等节能控制措施。06)排风能量回收系统设计合理并运行可靠。07)卫生器具的用水效率均为国家现行有关卫生器具用水等级标准规定的1级。08)按用途和付费单元或管理单元设置用水计量装置。09)除卫生器具、绿化灌溉和冷却塔以外的其他用水设备采用了节水技术或措施。10)采用可再利用和可再循环建筑材料,用量比例不小于10%。11)采用合理措施改善建筑内区或地下空间的天然采光效果。12)采取有效的空气处理措施,并设置室内空气质量监控系统,保证健康舒适的室内环境。13)装修工程竣工后,建筑室内游离甲醛、苯、氨、氡和TVOC等空气污染物浓度不高于现行国家标准室内空气质量标准GB/T18883规定值的70%。Part2绿色建筑规划绿色建筑星级设计要点Part 2 绿色建筑规划83.绿色建筑技术规划3.1规划目标建筑是低碳城市空间系统建设重要的组成细胞和“神经末梢”,涉及到能源、水资源和多种物资的消耗和转化,是低碳城市“节流”建设的重要对象。三个方面的实践探索:低能耗建筑的技术集成应用建筑环境绩效评估与准入机制绿色建筑施工到规划末期,基本实现100%绿色建筑建设目标;建筑施工节水、节能比例10%。3.2规划原则被动优先充分考虑南京地区自然气候特点,优先选择被动式技术策略,让自然做功,提高建设的适宜性和环境舒适度。主动优化积极优化主动式技术策略,利用技术的集成与耦合,提高技术效率,促进技术、经济、社会多重目标的共赢。全生命周期管理控制从建筑建造和建筑能源消费的全生命周期(LCA)入手,全面考察建设过程各个环节中的直接和间接碳排放。运行节能是降低建筑能耗的重要方面,因此运行管理将成为建筑全生命周期节能管理的重点。3.3技术分区针对本案的特点,将绿色建筑技术的控制划分为主动控制区和被动控制区两部分:核心旅游地块以被动节能建筑技术为主,周边配套区域以主动控制技术为主。绿色建筑技术类型控制引导图Part3绿色建筑技术规划3.绿色建筑技术规划绿色建筑技术类型控制引导图Part 39重点策略一:“开源节流”1.开源规划高效能源利用常规能源的高效利用根据建筑用地功能布局确定能源负荷密度和供应规划分区电力、燃气、热水管线的优化配置可再生能源利用总量控制,规模示范与小型示范地源热泵(土壤埋管)、水源热泵、深井水水源热泵、地表水水源热泵、污水源热泵太阳能光热、光电的建筑一体化(12层以下及部分12层以上区域)综合利用各种废热、余热2.节流规划-降低能耗负荷降低采暖、空调负荷公共建筑节能设计标准、绿色建筑评价标准全部满足标准,部分建筑围护结构优于标准自然通风优化设计降低照明负荷建筑照明设计标准GB500342004建筑设计过程中充分利用自然采光,部分建筑照明能耗低于标准推广节能灯具的使用降低生活热水负荷生活热水设计需合理考虑定额指标及供应时段并考虑热回收或太阳能热水系统。降低燃气负荷采用低能耗电梯及办公设备,鼓励采用低耗变压器节能物业管理模式分项计量措施不同时间的开灯模式,空调模式采暖空调方案优选高效率能源系统和设备除湿空调、机房空调过渡季freecooling供冷方式水-水热泵机组空调与热水供应的一体化技术供冷技术适宜性比较供热技术适宜性比较供电技术适宜性比较生活热水技术适宜性比较Part3绿色建筑技术规划重点策略一:“开源节流”供冷技术适宜性比较 10重点策略二:技术适宜性分析从技术适宜性和建筑适宜性两方面,综合判断不同建筑类型的节能技术需求,提高技术应用的针对性、可靠性和有效性。1.技术适宜性评价采用科学方法,客观考察不同节能技术在本规划区的使用适宜性。技术分类:制冷技术、供热技术、供电技术、生活热水技术评价因子:GHG减排能力、技术价格、实施条件分析结论:适宜技术、有条件适宜技术、不适宜技术2.建筑适宜性评价与技术菜单规划区内建筑类型多样,建设进展各异。针对性分析不同建筑类型和建设进展下建筑节能需求,提供个性化关键技术菜单。评价原则系统简单、可靠性高,能产生实际节能效果。关键性技术菜单根据技术适宜性评价结论,新城各类建筑关键性低能耗措施推荐如右表:Part3绿色建筑技术规划重点策略二:技术适宜性分析Part 3 绿色建筑技术规划11绿色建筑技术分类型应用住宅建筑在过渡季节及初夏时,合理考虑自然通风有助于提高室内空气质量,改善室内热湿环境,减少空调耗电量。在住宅的设计中可以考虑采用以下三种形式增强自然通风的效果:合理设计屋顶的天窗、烟囱、风斗等构造为气流提供进出口合理设计窗户的形式、大小及安装位置,提高自然通风效率及室内舒适度有条件的建筑还可考虑增加地板自然通风,使温度较低的新风围绕人体(热源),不仅提供新鲜室外空气,还增加了体内散热,提高了室内舒适度提高围护结构的保温性能单一墙体:对于单一墙体,可采用热工性能较好的混凝土空心砌块或加气混凝土,以提高墙体保温性能能。复合墙体:复合墙一般用砖或钢筋混凝土作承重墙,并与绝热材料复合;或者用钢或钢筋混凝土框架结构,用薄壁材料夹以绝热材料作墙体。目前采用的形式有内保温复合墙体、外保温复合墙体及中间保温复合墙体三种。在保证室内良好的采光和通风的情况下,合理设计建筑体形、朝向、楼距及窗墙面积比,并根据需要采取适当的遮阳措施,最大限度减少室内得热量,降低空调冷负荷。合理采用建筑遮阳技术,可以有效的防止太阳辐射进入室内,大大的降低夏季的空调负荷。住宅遮阳的形式主要有三种:板式、帘式及叶式。在住宅区规划中,鼓励精装商品房采用太阳能热水器,降低燃气及电热水器的使用率。公共场所和部位的照明需采用高效光源、高效灯具和低损耗镇流器等附件,并采取其它节能控制措施,在有自然采光的区域设定时或光电控制。Part3绿色建筑技术规划绿色建筑技术分类型应用Part 3 绿色建筑技术规划12绿色建筑技术分类型应用住宅建筑Part3绿色建筑技术规划绿色建筑技术分类型应用Part 3 绿色建筑技术规划13绿色建筑技术分类型应用寺庙建筑古建筑生态特征分析古建筑生态特征分析自然采光自然通风利用遮阴避暑空间布局白墙反射日光便于地面透水就地取材材料选则利于防火防盗木地板通风透气保温隔热节点构造光的问题采光不足热湿问题屋顶漏风门窗不严室内潮湿水的问题雨水飞溅蓄水排水声的问题隔声较差古建筑生态问题分析古建筑生态问题分析Part3绿色建筑技术规划绿色建筑技术分类型应用古建筑生态特征分析遮阴自然通风利用自然14借借 势势借借 风风借借 光光借借 水水借借 绿绿借借 材材绿色建筑技术分类型应用寺庙建筑“六借”被动设计手法Part3绿色建筑技术规划借 势借 风借 光借 水借 绿借 材绿色建筑技术154.智慧城区规划4.1智慧城区全景模式在政务、产业和民生等方面实现数字智能化,以保障城市的正常高效运营,最终实现保稳定、保增长和保民生的目标。在数字政务方面,智慧应用包括数字监察、电子政务、数字执法、政府热线、数字城管、应急系统等系统;在数字产业方面,智慧应用包括数字环保、数字物流、数字邮政、智能交通、数字巡检等系统;在数字民生方面,包括食品安全、数字医疗、数字社区、数字校园、数字景区等系统。Part4智慧城区规划4.智慧城区规划Part 4 智慧城区规划16智慧城区4.2智慧城区架构像规划区这样一个介于城区与地块尺度的区域,智慧城市建设仍然需要打造一个统一平台,设立城市数据中心,构建三张基础网络(通信网、互联网、物联网)。通过分层建设,达到平台能力及应用的可成长、可扩充,创造面向未来的智慧城市系统框架。Part4智慧城区规划智慧城区Part 4 智慧城区规划1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