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大学人生哲学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1590504 上传时间:2024-07-07 格式:PPT 页数:161 大小:552.5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福州大学人生哲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61页
福州大学人生哲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61页
福州大学人生哲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6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欢迎来到人生哲学课堂福州大学马克思主义学院 黄永青绪论绪论 一个人生存在天地之间,生活在人于人之间,总会意识到自己在生活,有时也会问及生命的意义,会问及“为谁工作为谁忙”。那么,究竟人生是什么?人生哲学又是什么?古今将相在何方?荒冢一堆草没了。好了歌张居正俾斯麦一、人的定位1、纵的坐标: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间,要顶天立地。这说明人具有独立性。2、横的坐标:人生活在人与人之间,要出人头地。这说明人具有群体性。二、人生的范围一般人生:从生到死,即人的一生。佛教人生:前生前世-今生今世-来生来世三、人的结构精神肉体四、哲学的定义1、古希腊观点:哲学乃爱智之学。2、冯友兰观点:哲学乃求好之学。3、分析派观点:哲学乃批评之学。问题:每个人都有他的理想人生,都有他的哲学观点,为何不是每个人都是哲学家?五、人生哲学凡是探讨一个人生存在天和地之间,生活在人与人之间,根本做人之道的学问,就是人生哲学。六、人生哲学讨论的三大问题1、幸福问题:讨论人生的世俗意义;2、道德信仰问题:讨论人生的精神意义3、生死问题:讨论人生的终极意义。幸福问题人生当中最重要的应该是生命和精神,即每个人都只有一条命、一颗心,幸福就是把这条命照看好,把这颗心安顿好,让你的生命感到快乐,让你的精神感到快乐。快乐就是身体的无痛苦和灵魂的无纷扰。伊壁鸠鲁“全性保真,不以物累形”淮南子“丧己于物,失性于俗者,谓之倒置之民”庄子人生意义问题人本来没有意义,人必须为自己找一个意义。第一章 儒家的人生哲学一、产生背景1、春秋时期,社会动荡,出现“臣弑君,子弑父”现象。孔子要求“正名”。孔子提出“仁”。2、孔子生平3、战国时期,社会动乱变本加厉,孟子提出“性善说”:2、孔子生平 3、孟子及其哲学思想、孟子及其哲学思想 孟子孟子“性善说性善说”“性善说性善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孟子孟子“性善说性善说”善端善端德行德行 仁人伦人伦 父子有亲 义 君臣有义 礼 夫妇有别 智 长幼有序 朋友有信知性知性尽心,存心尽心,存心养性养性尽心知性以知天,尽心知性以知天,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存其心,养其性,所以事天也。人皆可以为尧舜人皆可以为尧舜二、关于礼乐“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儒家认为,道德的生活,并非纯粹由于自然,也非纯粹由于人为;道德的生活,是由于“教”所“修”之“率性”。儒家认为礼使“人之欲有节而得中”。“饮食男女,人之大欲存焉;死亡贫苦,人之大恶存焉。故欲恶者,心之大端也;人藏其心,不可测度也;美恶皆在其心,不见其色也;欲一以穷之,舍礼何以哉?”礼之起源:“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以养人之欲,给人之求。使欲不必穷乎物,物不必屈于欲。两者相持而长,是礼之所起也。”“是故先王之制礼乐也,非以极口腹耳目之欲,将以教民平好恶而反人道之正也”。三、关于人为道家重“无为”,儒家重“无所为”,即只须于“为”(活动)中求好,而不必计其活动以外之成就。“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不仕无义。长幼之节,不可废也;君臣之义,如之何其废之?欲洁其身,而乱大伦。君子之仕也,行其义也。道之不行,已知之矣”。“知其不可而为之”。四、关于忠恕子曰:“道不远人,人之为道而远人,不可以为道”。“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忠:以己之所欲施于人。恕:勿以己之所不欲施于人。厚德载物厚德载物“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至哉坤元,万物资生,乃顺承天。坤厚载物,德合无疆。含弘光大,品物咸亨。牝马地类,行地无疆,柔顺利贞,君子攸行。先迷失道,后顺得常。西南得朋,乃与类行;东北丧朋,乃终有庆。安贞之吉,应地无疆。”厚德载物1、宽广能容2、敦厚能载“劳而不怨,有功而不德,厚之至也。”孔子曰:“德不孤,必有邻”。夫施德者贵不德,受恩者尚必报;是故臣劳动以为君,而不求其赏;君持施以牧下,而无所德。厚德载物3、以柔济刚五、关于幸福“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儒家认为我们只应于活动中求好,而活动的成功与否,则听诸命运。“不怨天,不尤人。知我者,其天乎!”“乐天知命”乐天知命子曰:“不知命,无以为君子”。樊迟请学稼。子曰:“吾不如老农。”请学为圃。子曰:“吾不如老圃。”樊迟出,子曰:“小人哉,樊须也!上好礼,则民莫敢不敬;上好义,则民莫敢不服;上好信,则民莫敢不用情。夫如是,则四方民襁负其子而至矣,焉用稼!”屈伸有度 日往则月来,月往则日来,日月相生而明生焉。寒往则暑来,暑往则寒来,寒暑相推而岁成焉。往者屈也,来者信也,屈信相感而利生焉。尺蠖之屈,以求信也,龙蛇之蛰,以存身也。贤人君子者,通乎盛衰之时,明乎成败之端,察乎治乱之纪,审乎人情,知所去就。故虽穷不处亡国之势,虽贫不受污君之禄。是以太公七十而不自达,孙叔敖三去相而不自悔。屈伸有度何则?不强合非其人也。太公一合于周而侯七百岁,孙叔敖一合于楚而封十世。大夫仲存亡越而霸,勾践赐死于前;李斯积功于秦,而卒被五刑。尽忠忧君,危身安国,其巧一也。或以封侯而不绝,或以赐死而被刑,所慕所由异也。故箕子去国而佯狂,范蠡去越而易名,智过去君弟而更姓,皆见远识微,而仁能去富势以避萌生之祸者也。六、儒家价值观价值观是人在自由抉择时所呈现的,环绕着“自我”的生命而展开。自我在生命的不同阶段,会选择不同的价值。所谓不同阶段,大致有三:一是以自我为中心,顺着本能的需要,表现为生存与发展;二是注意自我与他人的互动,讲究礼法与情义;三是超越自我,走向无私与至善。儒家价值观(一)自我中心阶段:生存与发展(一)自我中心阶段:生存与发展颜渊:“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君子喻于义,小人喻于利”。儒家价值观(二)人我互动阶段:礼法与情义(二)人我互动阶段:礼法与情义孔子:“尔爱其羊,我爱其礼”。“为人君,止于仁;为人臣,止于敬;为人子,止于孝;为人父,止于慈;与国人交,止于信”。儒家价值观(三)超越自我阶段:无私与至善(三)超越自我阶段:无私与至善子路:“愿车马轻裘,与朋友共,敝之而无憾”。颜渊:“无伐善,无施劳”。孔子:“老者安之,朋友信之,少者怀之”。七、评论第二章 道家的人生哲学道家道家一、道家思想的产生背景1、春秋时期,社会动荡,人际关系失常。老子提出“无为”思想。2、到战国时期,社会动荡变本加厉。庄子提出“心斋”,“坐忘”的方法。心斋:无听之以耳,而听之以心;无听之以心,而听之以气,听止于耳,心止于符。气也者,虚而待物者也。坐忘:堕肢体,黜聪明,离形去知,同于大同。二、道家关于“人为”的思想人为的目的有两种:模仿天然和改造天然。“法令滋彰,盗贼多有。”“是故凫胫虽短,续之则忧;鹤胫虽长,断之则悲。故性长非所短,性短非所续。”“七窍开而混沌死。”三、道家关于“道”的思想 “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有物混成,先天地生。寂兮廖兮,独立而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改,周行而不殆,可以为天下母。吾不知其名,强字之曰道。强字之曰道。”“视之不见,名曰夷;听之不闻,名曰希;抟之不得,名曰微。此三者不可致诘,故混而为一。其上不徼,其下不昧。绳绳不可名,复归于无物。是谓无状之状,无物之象,是谓恍惚”。“道之为物,唯恍唯惚。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道法自然”“道生之,德蓄之”“物得以生,谓之德”。四、道家关于“知”的思想(一)以知为区分:人对万物的关系(二)以知为避难:人与万物的关系(三)以知为启明:由“道”来观一切(一)以知为区分:人对万物的关系(一)以知为区分:人对万物的关系人生有两种悲剧:第一种悲剧是得不到我所要的;第二种悲剧是得到我所要的。王尔德(二)以知为避难:人与万物的关系(二)以知为避难:人与万物的关系老子:“知其雄,守其雌,为天下溪。为天下溪,常德不离,复归于婴儿。知其白,守其黑,为天下式。为天下式,常德不忒,复归于无极。”(三)以知为启明:由(三)以知为启明:由“道道”来观一来观一切切“塞翁失马,焉知非福”“祸兮,福之所倚;福兮,祸之所伏”“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庄子人生态度:一是取得你所要的;二是珍惜你所有的。五、道家关于幸福的思想庄子:“大鹏无以自贵于小鸟,小鸟无羡于天池,而荣愿有余矣。故小大虽殊,逍遥一也。”“当是时也,民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乐其俗,安其居,邻国相望,鸡狗之音相闻,民至老死不相往来。若此之时,则至治已”。六、道家关于无为而治的思想“道常无为而无不为。候王若能守之,万物将自化。化而欲作,吾将镇之以无 名之朴。无名之朴,夫亦将无欲。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为无为,则无不为。”“良贾深藏若虚,君子盛德,容貌若愚。去子之骄气与多欲,态色与淫志,是皆无益于子之身。”“治大国,若烹小鲜。”“事大众而数摇之,则少成功;藏大器而数徙之,则多败伤;烹小鲜而数挠之,则贼其泽;治大国而数变法,则民苦之。是以有道之君贵静,不重变法。故曰:治大国者若烹小鲜。”“烹鱼烦则碎,治民烦则散,知烹鱼则知治民。”“我无为而民自化;我好静而民自正;我无事而民自富;我无欲而民自朴。”“其政闷闷。其民淳淳;其政察察,其民缺缺。”“民之饥,以其上食税之多,是以饥。民之难治,以其上之有为,是以难治。民之轻死,以其上求生之厚,是以轻死。”“大道废,有仁义;智慧出,有大伪;六亲不和,有孝慈;国家昏乱,有忠臣。”“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义,失义而后礼,失礼而后法。”“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见素抱扑,少私寡欲”。“是以圣人之治,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常使民无知无欲,使夫智者不敢为也。为无为,则无不治”。七、道家关于超越的思想(一)超越空间(二)超越时间(三)超越利与义(四)超越生与死(一)超越空间庄子:“鹪鹩巢于深林,不过一枝;鼹鼠饮河,不过满腹。”(二)超越时间庄子:“天下莫大于秋毫之末,而泰山为小,莫寿乎殇子,而彭祖为夭。天地与我并生,而万物与我为一。”(三)超越利与义爱的陷阱爱的陷阱-幸福的小狐狸幸福的小狐狸过多的爱没有让小狐狸得到保护,反而让它失去了应变和逃跑的本能,最终没有逃出危险而葬身狼腹。(三)超越利与义庄子行于山中,见大木,枝叶茂盛,伐木者止其旁而不取也。问其故,曰:“无所可用”。庄子曰:“此木以不才得终其天年”。(四)超越生与死八、道家关于个人修养的思想庄子主张除去人们心中的私欲计划而复返于婴儿。婴儿: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为。关于婴儿婴儿期是永生的救主,为了诱使堕落的人类重返天国,他不断地重新来到人类的怀抱。爱默生你们只有重新变回儿童,才能进入天国。耶稣道家好“愚”,老子说:“我愚人之心也哉”。七、评论第三章 扬朱的人生哲学 一、扬朱与道家的关系关于天地不仁的理解:道家:“天地任自然,无为无造,万物自相治理,故不仁也”。扬朱:天地不仁,因为自然本是盲力,其所以发生万物,乃是由于必要或偶然,并非由于目的和计划,故不能谓之仁。“彭祖之智,不出尧舜之上,而寿八百。颜渊之才,不出众人之下,而寿四八。仲尼之德,不出诸侯之下,而困于陈蔡。殷纣之行,不出三仁之上,而居君位”。“天地万物,与我并生,类也。类无贵贱,徒以小大智力而相制,迭相食,非相为而生之。人取可食者而食之,岂天本为人生之?且虎狼食肉,非天本为虎狼生肉者哉?”二、扬朱的人生观扬朱认为人生甚短,生前既为暂时,死后亦归断灭。“万物所异者生也,所同者死也。生则有贤愚贵贱,是所异也;死则有臭腐消灭,是所同也。十年亦死,百年亦死;仁圣亦死,凶愚亦死。生则尧舜,死则腐骨;生则桀纣,死则腐骨;腐骨一矣,孰知其异?且趣当生,奚遑死后!”三、扬朱的人生术眼下就能满足的欲望,是比较容易获得的,至于得花很多时间才能获得的欲望,必须经过很长时间的准备,才能获得,扬朱一概不顾。故扬朱重肉体的快乐。四、扬朱的不顾社会制裁1、关于法律制裁:、关于法律制裁:“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人之生也奚为哉?奚乐哉?为美厚尔,为声色尔。而美厚复不可常厌足,声色不可常玩闻。色尔。而美厚复不可常厌足,声色不可常玩闻。乃复为刑赏之所禁劝,名法之所进退;遑遑尔乃复为刑赏之所禁劝,名法之所进退;遑遑尔竞一时之虚誉,规死后之余荣;徒失当年之至竞一时之虚誉,规死后之余荣;徒失当年之至乐,不能自肆于一时。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乐,不能自肆于一时。太古之人,知生之暂来,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知死之暂往,故从心而动,不违自然所好;当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身之娱非所去也,故不为名所劝。从性而游,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故不为刑所不逆万物所好;死后之名非所取,故不为刑所及。及。”2、关于美名:、关于美名:“天下之美,归之舜禹周孔;天下之恶,归之桀纣。天下之美,归之舜禹周孔;天下之恶,归之桀纣。然而舜耕于河阳,四体不得暂安,口腹不得美厚,父然而舜耕于河阳,四体不得暂安,口腹不得美厚,父母之所不爱,弟妹之所不亲,行年三十,不告而娶,母之所不爱,弟妹之所不亲,行年三十,不告而娶,及受尧之禅,年已长,智已衰,禅位于禹,蹙蹙然以及受尧之禅,年已长,智已衰,禅位于禹,蹙蹙然以至于死。鲧治水土,绩用不就,殛诸羽山。禹纂业事至于死。鲧治水土,绩用不就,殛诸羽山。禹纂业事仇,惟荒土功,子产不字,过门不入,蹙蹙然以至于仇,惟荒土功,子产不字,过门不入,蹙蹙然以至于死。周公摄天子之政。邵公不悦,四国流言。居东三死。周公摄天子之政。邵公不悦,四国流言。居东三年,诛兄放弟,仅免其身,蹙蹙然以至于死。孔子明年,诛兄放弟,仅免其身,蹙蹙然以至于死。孔子明帝王之道,应时君之聘,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帝王之道,应时君之聘,伐树于宋,削迹于卫,穷于商周,围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蹙蹙然商周,围于陈蔡,受屈于季氏,见辱于阳虎,蹙蹙然以至于死。以至于死。”“凡彼四圣者,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凡彼四圣者,生无一日之欢,死有万世之名,名者固非实之所取也,虽称之弗知,虽赏之不名者固非实之所取也,虽称之弗知,虽赏之不知,与株块无以异矣。桀借累世之资,居南面知,与株块无以异矣。桀借累世之资,居南面之尊,威足以震海内,纣亦借累世之资,居南之尊,威足以震海内,纣亦借累世之资,居南面之尊,威无不行,志无不从。彼二凶也,生面之尊,威无不行,志无不从。彼二凶也,生有从欲之欢,死被愚暴之名,实者固非名之所有从欲之欢,死被愚暴之名,实者固非名之所与也,虽毁之不知,虽罚之弗知,此与株块奚与也,虽毁之不知,虽罚之弗知,此与株块奚以异矣。彼四圣虽美之所归,苦以至终,同归以异矣。彼四圣虽美之所归,苦以至终,同归于死矣。彼二凶虽恶之所归,乐以至终,亦同于死矣。彼二凶虽恶之所归,乐以至终,亦同归于死矣。归于死矣。”矜一时之毁誉矜一时之毁誉,以焦苦其神形以焦苦其神形,要死后要死后数百年中余名数百年中余名,岂足润枯骨岂足润枯骨,何生之乐何生之乐哉哉?五、杨朱的不顾任何结果杨朱所选,只是目前的快乐,如果目前快乐可以享受,则以后任何结果,都可不顾。理无久生。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理无久生。生非贵之所能存,身非爱之所能厚。且久生奚为?五情好爱之所能厚。且久生奚为?五情好恶,古犹今也;四体安危,古犹今恶,古犹今也;四体安危,古犹今也;世事苦乐,古犹今也;变易治也;世事苦乐,古犹今也;变易治乱,古犹今也;既闻之矣,既见之乱,古犹今也;既闻之矣,既见之矣,既更之矣,百年犹厌其多,况矣,既更之矣,百年犹厌其多,况久生之苦哉。久生之苦哉。禽子问杨朱曰:禽子问杨朱曰:“去子体之一毛,去子体之一毛,以济一世,汝为之乎?以济一世,汝为之乎?”杨朱曰:杨朱曰:“世固非一毛之所济。世固非一毛之所济。”禽子曰:禽子曰:“假济,为之乎?假济,为之乎?”杨朱弗应。杨朱弗应。六、评论第四章 苏格拉底、柏拉图的人生哲学一、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一)时代背景 “波斯战争”后,雅典成为希腊的霸主。当时雅典人口40万,其中公民只有15万,导致许多公民无事可做。苏格拉底处于雅典由盛而衰时期,他疑惑:雅典为何会衰弱?一、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二)思想背景 荷马史诗的基本立场是”强权就是公理”,但此思想受到质疑。“辩士学派”容易走上相对主义,相对之后又演变为怀疑,最后,大家都只注重当下的利益了。当时哲学界分成两派:一派追求自然界的真相,另一派则专门在现实世界里寻找利益。苏格拉底处于两派之间。一、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三)苏格拉底方法1、反诘2、普遍概念一、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四)苏格拉底的德行观知识即德行一、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五)苏格拉底关于生命的内涵观点追求真理“没有经过反省的人生是不值得活的”一、苏格拉底的人生哲学(六)苏格拉底关于死亡与超越的观点二、柏拉图的人生哲学(一)柏拉图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一)柏拉图思想产生的时代背景柏拉图出生于雅典贵族家庭,但他不满于当时的民主政治,尤其不满于民主制复辟后处死苏格拉底的事件,希望改造国家,提出“理想国”,并为实现此,三下西西里岛,企图通过教育独裁者的途径建立新的政体。(二二)思想背景思想背景苏格拉底:有形可见的世界充满变化,人间的变化也相当迅速而复杂,该如何在变化中掌握不变的本质。毕达哥拉斯:灵魂不灭。(三)洞穴说(三)洞穴说(四)理念论(四)理念论理念世界:原型,真实的,知识感觉世界:摹本,不真实的,意见(五)柏拉图的理想国统治阶级武士阶级劳动阶级(六)评论第五章 叔本华、尼采的人生哲学一、叔本华的人生哲学(一)叔本华的思想背景一方面,叔本华虽是德国人,但对当时德国盛行的官方哲学思想,尤其黑格尔思想却极力反对;另一方面,当时法国拿破仑的势力正席卷欧洲,叔本华讨厌战争,因而设法避开,这与高喊普鲁士团结起来对抗拿破仑的作为大相径庭。所以,他的性格和整个时代的主流思想,一致有着很大的差距。(二)叔本华的意志论马斯洛的需求理论:生理需求、安全需求、社交需求、尊重需求、自我实现需求。叔本华:意志的本质就是盲目的欲望和永不疲倦的冲动。(三)叔本华的悲观主义1、人生是一种痛苦2、人为人是豺狼(四)叔本华的拯救方法1 禁欲2 自杀二、尼采的人生哲学(一)思想背景1、希腊悲剧 酒神:狄奥尼索斯,重非理性 太阳神:阿波罗,重理性2、进化论 达尔文说“适者生存”,尼采说“劣者生存”。尼采强调一种生命力,认为生命是要求进步的,但又有困难,这就需要超人。二、尼采的人生哲学(二)虚无主义1、虚无主义的几种表现形式(1)消极的虚无主义(2)积极的虚无主义(3)赖皮的虚无主义2、主人道德与奴隶道德(1)主人道德:肯定善就是高贵(2)奴隶道德:以弱势群体为考虑焦点二、尼采的人生哲学(二)虚无主义3、上帝死了 传统里,人们信仰上帝,但尼采说上帝死了,是因为很多人还在言行不一地信仰它,很多人的价值已经开始腐化。尼采说“上帝死了”,上帝说“尼采疯了”。二、尼采的人生哲学(三)权力意志1、生命即权力意志的表现2、超人即“Overman”,是“走过去的人”超人拿破仑+歌德3、永恒复现二、尼采的人生哲学(四)人生哲理1、精神三变 骆驼狮子婴儿2、超人与考验第六章 冯友兰的人生哲学一、人生真相及人生目的“人生即人之生活”人生没有什么目的,就如山没有什么目的,水没有什么目的。人生没有目的,不等于人生没有价值、没有意义。二、欲与好“本来天然界中,本无所谓好与不好。但以人之有欲,诸事物之中,有为人所欲有者,有为人所欲去者,于是宇宙中有所谓好与不好之区分,于是即有所谓价值。”三、天道与人道我们之所以会认为有些欲好,有些又不好,乃是因为此欲与他欲有冲突,而不是欲本身不好,人生的不幸也正在此。天道:无为而自然,不能不遵,客观。人道:不得不然,可以不遵。欲望冲突的调和经验的冲突:杜威五法:感觉疑难、指定问题、假设解答、引申假设解答、实地证实。解决欲望的冲突:理性和、通、中(适度)四、人性与道德制度1、欲本是天然的,本无所谓善恶,但人因为欲相冲突而求和,所求之和,又不能使所有欲都包括进去,因而便有善恶之分。善:被包之欲,天理。恶:被遗落之欲,人欲。2、荀子认为,“人生而有欲,欲而不得,则不能无求,求而无度量分界,则不能不争,争则乱,乱则穷”。因而必定要产生道德制度,所谓“盗亦有盗”,一切社会,都有道德制度。3、道家反对道德制度,要革去一切人为,恢复天然,但天然境界中,禽兽相害,人类相残,故儒家揭仁义,道家反仁义。4、关于礼教吃人说,冯友兰认为一切道德制度,都不能包括一切欲,必定有被遗落而视为恶而被压抑的,即有恶。则杀一而得天下,于害中取小。故虽然有被道德制度所吃者,但可免人之相吃,因而冯友兰赞同礼教。五、关于幸与偶1、人生当中有不如意的事,有些能避免,有些不能避免;人生当中有如意的事,有些人凭努力能得到,有些人凭努力也不能得到。范缜答竟陵王说:“人之生譬如一树花,同发一枝,俱开一蒂,随风而堕,自有拂帘幌坠于茵席之上,自有关篱墙落于溷粪之侧。坠茵席者,殿下是也;落溷粪者,下官是也”。2、在人生中,偶然的机遇很重要。凡大人物之所以能成大事,一方面固然有其才,另一方面也由于机遇,使天才的能力能得到充分发挥。3、成功失败的造成,都受机遇的影响,而机遇又不是人力所能制的,因此要“不怨天,不忧人”。第七章 人生哲学的内在含义一、人的结构和意义(一)人的结构1、灵与肉灵魂:代表个人高贵部分。肉体:代表个人的卑贱部分。(1)佛教(2)基督教(一)人的结构2、男与女3、感性与知性4、德行与神秘性德性与知性不同,知性重分辨,而德性重实践;知性显示出其能控制感性,能够统治世界的能力,但德性则使一个人的灵性生命成长,达到完美的境地。一、人的结构和意义(二)人的意义1、冲突与调节2、竞争与互助3、施与受(二)人的意义1、冲突与调节(1)群体与群体之间,会因为利害关系的冲突而引起战争;个人与个人之间,也会因为争端而引起冲突。(2)对自己看不顺眼,理想太高,无法突破现实,这会引起内心冲突。(3)对于冲突,有主张调和,也有主张冲突。(4)无论何种解释,最终都要回归到自身的生命,以及自己的生活。(二)人的意义2、竞争与互助(1)在自然界:(2)在人类社会:(二)人的意义3、施与受(1)施比受有福(2)犹太文明(希伯来文明)观点(3)关于施与受的理解二、人性与际遇人为何要向命运挑战?人为何会有理想?人的命运是否只有认命、抗命两种?人为什么会失落?(一)人性问题1、性善说2、性恶说3、善恶混4、无善无恶论5、分析(二)人的际遇问题人与周围人比较,当不公平时,能否接受?当理性与现实冲突,该何处理?有人喜欢算命,命是什么?孔子讲时与命自己都不能掌握,能掌握的仅仅是德,修德是为什么?福与德是否一致?有福得有命来享受,得“寿”,另要富裕,要“禄”,即“福禄寿”。(二)人的际遇问题1、命和使命本应人人平等,但实际上人人又不平等,面对人生的不公平,有三种态度:(1)抗命(2)认命(3)接受事实,发挥长处(二)人的际遇问题2、理想与现实人应该有理想,但不可妄想理想不一定都能实现,当理想与现实冲突,该如何办?对待物应如何?如何完成理想的我?(二)人的际遇问题3、福禄寿人生来追求幸福,而幸福的享受又必须拥有富裕的生活条件,最后还要有命来享福。因而,福禄寿三者共同构成理想的人生。三、人际关系与人生境界(一)人际关系问题人生活在群体之中,人该如何与他人相处?人该如何适应传统习惯?人一方面有独立性,一方面有群体性,人是否应把他人当人?希伯来创世记中“三大祝福”A、个人独立性的完美B、人的群体性的完成C、人掌管世界万物,成为“万物之灵”。(一)人际关系问题1、人与自己人应慎独、反省、认识自己。(一)人际关系问题2、人与人基督教观点孟子观点其他观点(一)人际关系问题3、人与物人是万物之灵,人定胜天。人为何要用物?人如何对待物?(二)人生境界问题1、真2、善3、美四、人生目的人为什么要生存在世界上?人生是为了什么?是为了享福?是为了过日子?生活是否有意义?(一)人生三大问题1、生从何来(1)基督教:神创造了人。(2)进化论:人由猿猴所变。(3)人文科学:物种进化,但人应互助合作。(一)人生三大问题2、死归何处(一)人生三大问题3、应做何事在福德一致的观点看来,善恶报应,应存善念,行好事。道德取向:立志做大事,立大功。但应从小事做起。如何做好事:(二)人生三大祝福个人的完美群体性的完美统御万物第八章 正确人生观设计人生不如意事十之八九,有意义的生命不一定幸福,幸福快乐的生活也不一定是有意义的生命。应如何设计人生?先从内心开始,先培养心灵,使其接受生命的意义,然后在这意义上缔造幸福快乐的人生。一、丰饶心灵的培养1、手心向上者2、手心向下者二、面对挫折1、失败在所难免,如果没有失败,就不需要奋斗。2、并不是人人都生来都幸福,也不是凡是追求幸福的人都会快乐。追求幸福的心境及过程,才构成生命的意义。3、当遭遇挫折,怨天尤人,不但不会化解挫折,反而加重心灵的混乱。应认识到失败乃成功之母。伟人之所以伟大,不是他们没有遭遇挫折,而是他们战胜了挫折。三、尊重生命关于自杀1、要谈生命的尊严,蝼蚁尚且贪生,人更应尊重生命。2、我们的生存不是只为了自己,在人性的群体中,权利与义务是对等的。3、一个人自怀胎开始,一切都是接受的,人的生存过程,也都是接受的恩惠。在尚未尽义务回报之前,是不可以轻易结束自己生命的。四、幸福的公式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萨缪尔逊教授提出个人幸福=物质财货/消费欲望1、当消费欲望不变时2、当物质财货不变时3、当欲望和财货都在变时少私寡欲快乐三级1、不怨天:2、在人祸面前坦然:3、创造幸福快乐: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