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

上传人:h****9 文档编号:241560930 上传时间:2024-07-04 格式:DOC 页数:10 大小:3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1页
第1页 / 共10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2页
第2页 / 共10页
2024--2025学年人教版高二历史必修三单元质量检测: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变_第3页
第3页 / 共1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单元 中国传统文化主流思想的演化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司马迁的史记魏公子列传中载:“公子为人仁而下士,士无贤不肖皆谦而礼交之,不敢以其富贵骄士。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致食客三千人。当是时,诸侯以公子贤,多客,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下列对此材料的正确解读有()战国时期养士之风大盛 教化从“学在官府”发展为“学在民间”士阶层在社会政治活动中活跃起来 士驾驭了各国的统治权A BC D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百家争鸣”局面出现的历史背景,解题的关键是对材料的正确解读。据材料“仁而下士”“食客三千人”可知正确;据“士以此方数千里争往归之”“诸侯不敢加兵谋魏十余年”可知正确;在材料中无法体现。故A正确。2中国历史上第一位思想解放运动时期,一些思想家提出:“人而不仁,如礼何?人而不仁,如乐何?”“爱人者,人恒爱之;敬人者,人恒敬之”“与人善言,暖于布帛;伤人之言,深于矛戟”。这反映出当时()A国家出现了从分裂走向统一的历史趋向B封建土地全部制因井田制的崩溃而确立C人们渴望重建因诸侯割据而被破坏的社会秩序D思想家希望建立“小国寡民”的志向社会答案:C解析:依据材料可知,这是春秋战国时期儒家学派关于“仁”“礼”的思索。春秋战国时期,诸侯割据混战,社会动乱不堪,儒家学者游历各国,希望统治者接受自己的政治主见,以建立新的社会秩序。A是政治上的发展趋势,B是经济制度的改变,D是道家学派的主见,都无法体现题意。故C正确。3墨子坚决反对“攻伐无罪之国”,即所谓“非攻”;但同时他又在墨子一书中具体解析了战国时期城防工事的战略布局、守城器械的制造和运用、人员的配备等。这说明()墨子反对一切斗争 墨子不是单纯的和平主义者,他主见斗争的正义性墨子主见以主动的军事谋略抵挡外来进攻墨子的“非攻”带有虚伪性A BC D答案:B解析: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可知,墨子的“非攻”并不是“非战”,而是反对不从民之利益、圣王之道角度动身的不正义斗争。因此,中的“一切”、中的“虚伪性”都不符合题意。故B正确。4孔子主见“仁者,爱人”,墨子主见“兼爱”“非攻”,孟子主见“政在得民”,三者主见的本质内涵都是重视()A人的同等权利 B人的和善本性C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 D人的自由同等答案:C解析:孔孟的“仁爱”和“政在得民”都是有阶级差别的,可解除A和D;B只符合孟子,三者的共性只有C,即都主见通过互爱互利来和谐社会的人际关系。5某村庄有一位德高望重的老人,他常常这样教化自己的子孙:“施恩图报非君子,以怨报德是小人”“为人处世不行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得饶人处且饶人”“奢侈一粒粮食遭到青天霹雳”。你认为老人的言论反映出他继承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哪些思想()儒家 道家 墨家 法家A BC D答案:C解析:本题从日常生活中的用语切入,贴近学生实际,考查诸子百家的思想。“施恩图报非君子,以怨报德是小人”体现了儒家的仁爱思想,追求道德修养;“为人处世不行有贪心,衣能蔽体,食能果腹,足矣”体现了道家追求自然,希望回到小国寡民的生活状态;“得饶人处且饶人”“奢侈一粒粮食遭到青天霹雳”体现了墨家兼爱、节俭的思想。6梁启超在保教非所以尊孔论中指出:“文明之所以进,其缘由不一端,而思想自由,其总因也我中国学界之光明,人物之宏大,莫盛于战国,盖思想自由之明效也。”下列与“思想自由之明效”一样的是()百家争鸣促进了奴隶社会向封建社会的过渡百家争鸣促进了当时中国思想的解放百家争鸣奠定了中国传统文化体系的基础 百家争鸣确立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A BC D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百家争鸣的影响,可以从政治、思想、文化等方面分析。本题可以接受解除法,百家争鸣出现于春秋战国时期,而儒家思想正统地位的确立是在西汉,故错误。7中国古代帝王自称“天子”,对上天特别崇敬,每一个皇帝都把祭祀天地当成一项特别重要的政治活动。右图是明清时期皇帝祭祀上天祈求丰收的天坛。这种现象与()A荀子的“天行有常”思想有关 B老子的“人法地,地法天”思想有关C董仲舒的大一统思想有关 D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有关答案:D解析:古代皇帝崇敬上天,筑坛向天祈福,是因为他们认为天是万物的主宰,人与天之间是休戚相关的。这体现的是董仲舒的“天人感应”思想,故D正确。“天行有常”是荀子的唯物思想,“人法地,地法天”是老子的自然法度思想,“大一统”是为了加强中心集权。8有学者指出:“政治上结束战国是在秦代,而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与“文化上结束战国”亲密相关的思想家是()A孔子 B孟子C董仲舒 D朱熹答案:C解析:西汉时期,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建议“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实现了思想上的大一统,因此说“文化上结束战国却是在汉代”。故C正确。9史记载:汉武帝时,“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子三公,封以平津侯。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该材料主要表明()A汉武帝广泛吸纳人才 B平民将相大量涌现C儒学在民间起先兴起 D儒学地位显著提高答案:D解析:本题可将问题表征为“天下之学士靡然乡风矣的缘由”。“天下学士”跟的是什么“风”?效仿公孙弘研习儒学经典。为什么效仿?公孙弘的胜利,对于具有政治敏感的“天下学士”而言,不难把握“儒学地位正在提高”这一新的政治动向。10汉书董仲舒传中说:“夫仁谊礼知信五常之道,王者所当修饬也;五者修饬,故受天之祐,而享鬼神之灵,德施于方外,延及群生也。”“五常”的客观主动作用是()A有利于君主专制的加强 B有利于加强对人们的思想限制C有利于社会秩序的稳定 D有利于促进封建国家经济发展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董仲舒的新儒学。材料大意为:仁义礼智信是五种基本的行为准则,统治者应当遵行;遵行“五常”,就会受到上天庇佑、神灵相助,施之于他人将会得到民心。可知董仲舒宣扬“五常”是为统治者服务的,有利于加强君主专制和对人们的思想限制。同时,这也是对社会中人们行为的一种规范,有利于稳定社会秩序。故选C项。A、B项说法正确,但与设问不符;D项与材料关联不大。11秦皇汉武等古代帝王都曾到泰山实行过封禅大典。五经通义云:“易姓而王,致太平,必封泰山,禅梁父,天命以为王,使理群生,告太平于天,报群神之功。”这表明,帝王泰山封禅的主要用意在于()A炫耀文治武功 B祭祀天地神祇C神化君主统治 D报告天地之恩答案:C解析:材料大意是封建社会改朝换代以后,为了使天下太平,必定到泰山顶上祭天,到泰山南面的梁父山上祭地,去答谢天帝之恩,表明作为皇帝“受命于天”,使百姓信服,向天帝报告天下太平,祭祀感谢诸神的功德。这反映了封建帝王通过封禅,告知百姓作为皇帝是至高无上的,主宰人间万民万物、君权是皇天授给的。12英国闻名历史学家汤因比认为:“中国两千年来改朝换代二十多次,每一个朝代的帝王在方方面面都有兴有革,唯独教化政策始终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该观点说明在中国古代()A儒家学说始终占据确定统治地位 B汉代及之后教化以道德教化为主旋律C汉武帝确立了教化的基本内容 D汉武帝是儒学教化的开创者答案:B解析:A项说法太确定,儒学在隋唐时期受到挑战;D项不是材料强调的重点;南宋以后教化内容有了改变,增加了“四书”,C项错误。“教化政策始终没变”“完全遵循汉武帝以儒为教的政策”,说明中国汉代及之后的教化始终是通过传播儒家学说以达到教化的目的的,B符合题意。13柳宗元说:“浮图诚有不行斥者,往往与易论语合,诚乐之,其于性情爽然,不与孔子异道。”材料反映出()A佛教已经取得了统治地位 B佛教和儒家思想皆为正统思想C儒家学说的弊端日益暴露 D佛教与儒家思想存在相通之处答案:D解析:“浮图”代指佛教。唐朝时期,佛教没有取得统治地位,佛教思想也没有成为正统思想,只是冲击了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故A、B两项错误;柳宗元主要是说明佛教和儒学的一样性,没有提及儒学的弊端,故C项错误;“与易论语合不与孔子异道”说明佛教思想与儒家思想有确定的相通之处,故D项正确。14儒家思想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流思想之一,宋朝的程朱理学是新兴的儒学。以下观点中属于程颢、程颐的是()A“为政以德”“节用而爱人” B“施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C“心即理也”“心外无物” D“万物皆只有一个天理”答案:D解析:A项为孔子的主见;B项为孟子的主见;C项为王守仁的主见;D项为二程的主见。15二程遗书中记载:在妇女贞操方面,程颐认为:“凡取以配身也,若取失节者以配身,是己失节也。”有人问:“或有孤孀贫困无托者,可再嫁否?”程颐答曰:“只是后世怕寒饿死,故有是说。然饿死事微小,失节事极大。”这反映了下列哪一思想主见()A“存天理,灭人欲” B“父子君臣,天下之定理”C“格物致知” D“唯女子与小人犯难养也”答案:A解析:题干材料反映的是女子贞节问题,事实上是用封建伦理道德束缚妇女,体现的是“存天理,灭人欲”思想。故A正确。B反映的是君臣父子关系,与题意无关;C是求理的方法;D与材料不符。16宋明时代的儒家讲究“存天理,灭人欲”“心即理也”,佛家讲究忍耐听从、悟道参禅,二者的共同之处是()A都是唯物主义 B都是唯心主义C都主见格物致知 D都推崇三纲五常答案:B解析:此题为比较式选择题,考查宋明理学的实质。宗教属于神论,确定是唯心主义,而理学和心学提出的“天理”和“心即理也”也是一种唯心主义哲学。17钱乘旦在现代文明的起源与演进中这样评价理学:“它的丰富性与普遍性使中国统治者与士大夫信任儒家学说已穷尽世界一切真理。中国既是天下中心,并有着辉煌的、无与伦比的历史与成就,那么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切的范围之内。”由此可见,理学()A排斥儒学以外的一切思想 B博大精深但有确定的封闭性C概括了世间全部规律 D内容丰富,探究世界的本原答案:B解析:由“丰富性与普遍性”可知其具有博大精深的特征;由“中国之外的夷务就不在中国人关切的范围之内”可知,理学又具有确定的封闭性。A不符合实际,儒学融合佛道思想形成理学,C太确定化,D与题意无关。故B正确。18李贽著有焚书藏书等著作。焚书的起名是他认为将来这些著作定会遭到焚毁。藏书的命名则是由于他这部书“颠倒千万世之是非”,见解“与世不相入”,只能“藏之后世”。李贽通过这些著作()A大胆地向正统思想发出挑战 B大力宣扬道学思想C大力宣扬程朱理学观点 D对佛家学说提出质疑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的分析理解实力。依据题干中的信息“颠倒千万世之是非”等信息分析,可以看出李贽认为儒家经典也不是“万世之至论”,对儒家思想发出了大胆的挑战。19明清之际有人说:“古之圣人,以公心待天下之人,胙之土而分之国。今之君人者,尽四海之内为我郡县犹不足也,人人而疑之,事事而制之率此不变,虽千百年,而吾知其与乱同事,日甚一日者矣。”这种思想出现的根源在于()A封建社会危机加深 B商品经济发展C程朱理学摧残人性 D西方民主思想传入答案:B解析:材料体现的是对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批判,属于早期启蒙思想,其产生的根源在于商品经济的发展和资本主义萌芽的出现,故B正确。A、C是其出现的缘由,但不是根源;D不符合“明清之际”。20明末清初的进步思想家黄宗羲、顾炎武、王夫之、唐甄与宋明理学家在无私无畏、襟怀磊落等精神上一脉相承,但彼此间亦有巨大差异。其中,最大的差别是前者()A认为儒家学者驾驭“道” B宣扬民主革命思想主见C彻底抨击儒家思想体系 D猛烈批判君主专制统治答案:D解析:明清之际的进步思想家以特性解放为核心,批判宋明理学,提倡求实精神。随着资本主义萌芽的发展,反映社会须要的早期启蒙思潮悄然兴起,出现了抨击封建君主专制制度的新思想。A应是宋明理学家的思想,B在明末清初并没有出现,C的说法与史实不符。故D正确。21有学者说道:“明朝统治者曾一度以心学为诋毁先儒传习邪说的向导,而士子们则从王学中感悟到震霆启寐、烈耀破迷的思想启蒙。”其主要缘由是“王学”()A否定孔孟权威 B否定“存天理,灭人欲”C宣扬人的主体地位 D强调“知行合一”答案:C解析:本题的易错之处是忽视材料中的“思想启蒙”。材料显示明朝统治者曾试图否定王阳明的心学,但适得其反。“王学”之所以在士子们中有那么大的影响力,是因为王阳明主见“致良知”,突出人的价值,宣扬人的主体地位,思想中带有人性觉醒的启蒙色调,故C正确。心学是对传统儒学的继承和发展,A、B错误。D是王阳明提出的求理方法,不符合题意。22商鞅主见重农抑商,黄宗羲主见工商皆本。形成这两种不同观点的根源在于()A两者的阶级立场不同 B政治主见上的分歧C社会经济结构的改变 D社会性质的差异答案:C解析:商鞅是战国人,生活在封建制度起先确立的历史时期。当时新兴的封建制度为封建经济的发绽开拓了广袤的道路,农业是自给自足的封建经济的主体,手工业和商业则是补充;而黄宗羲处于明末清初,此时封建制度走向衰落,尽管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仍占主导地位,但是商品经济已比较活跃,资本主义萌芽已经产生。社会经济结构的不同,造成了两人经济主见的不同。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回答问题。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克己复礼(规范)为仁,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天下有道,则礼乐征伐自天子出;天下无道,则礼乐征伐自诸侯出。 材料二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以上材料均引自论语 材料三夫严刑者,民之所畏也;重罚者,民之所恶也。故圣人陈其所畏以禁其邪,设其所恶以防其奸,是以国安而暴乱不起。 韩非子 材料四在中国的王道(儒家思想),看上去虽然似乎是和霸道(法家思想)对立的东西,其实却是兄弟。 鲁迅关于中国的二三事请回答:(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的政治倾向。孔子所说的“礼”的实质是什么?(2)概括材料二、三在目的上的相同之处和方式途径上的不同点。(3)材料四说明白什么? 答案:(1)维护奴隶制度。实质是奴隶主阶级的统治秩序。(2)同:都为统治阶级供应治国方案。异:孔子主见以德治国,反对苛政和随意刑杀;韩非子主见以法治国。(3)法、儒两家都体现统治阶级的意志,是统治人民的工具。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依据材料分析理解问题的实力。第(1)问要依据材料一的内容归纳政治倾向,依据“礼”的内容回答实质;第(2)问要结合材料二、三的内容总结异同点;第(3)问要通过现象看本质。儒、法两家尽管主见不同,但都是为了维护统治阶级的利益。24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汉高祖十二年(公元前195年),汉高祖经过鲁国,以太牢祭祀孔子。这是帝王祭孔的起先。 汉元帝(公元前48前33年),征召孔子第十三代孙为帝师,封阙内侯,号褒成君,赐食邑八百户,以税收按时祭祀孔子。这是封孔子子孙为侯,以奉祀孔子的起先。 汉明帝永平二年(公元59年),于太学及郡县学祭祀周公、孔子。从今,中心政府所在地及各地方政府也都在学校中祭孔,祭孔成为全国性的重要活动。 材料二汉武帝元朔五年(公元前124年)在长安设太学。太学之中由博士任教授,初设五经博士特地讲授儒家经典诗书礼易春秋。汉代太学留意考试,并建立了确定的制度。考试在太学有两种作用:一是选才手段,一是督促、检查学生学习的管理手段魏晋至明清或设太学,或设国子学(国子监),或同时设立,均为传授儒家经典的最高学府。(1)材料一反映了什么现象?结合所学学问分析缘由。(2)材料二体现了汉代教化的哪些特点? 答案:(1)现象:孔子及儒学的地位在汉代渐渐提高。缘由:董仲舒更新儒学体系,提出“新儒学”,适应了大一统的时代需求;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的主见,“罢黜百家,独尊儒术”。(2)特点:国家设立特地教化机构:以儒家经典为教学内容;留意考试,建立特地制度。 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结合材料中祭孔的形式越来越多可知,孔子及儒学的地位在汉代渐渐提高;其次小问结合董仲舒和汉武帝对儒家学说的看法及其实行的举措来回答。第(2)问,归纳材料关键信息回答即可。25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人之异于禽兽,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挚友有信。 朱熹 材料二“心即理也”“知行合一”“致良知是圣人教人第一义”。 王阳明 材料三为天地立心,为生民立命,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北宋理学家张载(1)材料一和材料二中,朱、王关于求理的途径有何差异?(2)依据以上材料并结合所学学问,概括宋明理学的历史作用。今日的我们对此应实行什么看法? 答案:(1)朱熹主见“格物致知”,通过探求万物获得天理;王阳明主见“知行合一”,通过内心反省获得天理。(2)历史作用:宋明理学具有和谐意识,强调人与自然、与家庭、与国家的和谐;具有忧患意识,提倡胸怀天下,奋勉进取,为志向不懈努力;崇尚道德,重义轻利,强调自我约束;强调身体力行,强调自主自强的精神。这对中华民族性格的塑造起了重要作用,有利于推动文明进步和文化发展,塑造正确的价值观。同时,宋明理学重礼轻法,强调尊卑等级观念,抑制特性自由发展,轻视自然科学,成为统治阶级加强思想限制、维护等级秩序的有力工具。看法:批判、继承、创新;去粗存精,去伪存真;与时俱进。 解析: 第(1)问,依据材料和所学学问,对比“格物致知”和“知行合一”即可。第(2)问,“历史作用”需从主动性和局限性两个方面来辩证分析;“看法”要留意辩证继承。第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专区 > 中学资料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