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第21课 现代中国教化的发展一、选择题:(共20题,共50分。在每小题列出的四个选项中,只有一项最符合题目要求。)1、 1950年7月,毛泽东指示:文字改革应首先办“简体字”,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当时简化汉字的动身点可能是()A. 有利于扫盲,普及文化 B. 有利于对传统文化的全面清算C. 有利于科教兴国战略的实施 D. 有利于“双百”方针的贯彻2、1952-1966年,北京钢铁学院共培育学生约14400人,其中担当副部级以上领导职务的至少有32人;一大批学生的考试分数都超过了清华高校的录用分数,但他们的第一志愿都是钢铁学院冶金系。材料反映了( ) A.教化受国家经济方针的影响 B.完整的国民教化体系初步建立 C.科教兴国战略取得巨大成效 D.全面发展的教化方针尚未确立3、在中国历史上的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1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的人从事人文和杜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他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状况最可能出现在( )A.洋务运动时期 B.“一五”安排时期C.新文化运动时期 D.改革开放新时期4、20世纪50年头,为变更建国初期国家教化非常落后的现状,中心人民政府广泛动员社会各方面的力气,面对基层群众所开展的教化运动是( )A.扫盲教化 B义务教化 C.高等教化 D.特殊教化5、1977年,我国各大专院校录用新生273万人,至1988年高校在校生总规模达206万人,2024年增长至719万人。在此期间,高等职业教化和各种形式的成人高等教化的入学人数也有很大增长。由此可知()A社会对专业人才的需求得到了解决 B高等教化实现了与生产劳动相结合C人才选拔制度的改革适应了经济社会发展 D复原统一高考制度促进了高等教化的普及6、20世纪60年头末,中国地理教材对联邦德国(德国统一以前的西德)作了如下叙述: “在美、英、法等帝国主义国家的扶持下,西德的军国主义已经复活,已经成为严峻斗争危急的策源地。”以上叙述:( )A真实反映了当时联邦德国的社会状况 B说明当时中国推行“一边倒”的外交方针C说明当时中国强调社会制度和意识形态的对抗D正确反映了二战后国际形势的特点7、 1977年10月21日,人民日报的头版头条刊登了“高等学校招生进行重大改革”的报道。这一“重大改革”是( )A. 教化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 B. 实施“科教兴国”战略的重要步骤C. 贯彻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的重要举措 D. 贯彻“三个面对”教化方针的详细体现8、中国历史上某一时期,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其中l4%的人搞农业,24%的人搞纯科学,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而其它语种的翻译只占3%到6%。这一现象最可能出现在( )A. 洋务运动时期 B. 五四运动时期C. 一五安排期间 D. 改革开放时期9、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高校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高校转变为多科性工业高校。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 )A. 促进国民经济的复原 B. 培育经济建设的特地人才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的发展10、新中国高考制度从“文革”时期“自愿报名,群众举荐,学校审核”发展到1977年的 “自愿报考,严格考试,自愿录用”。这一变更( )A. 标记着十年动乱的结束 B. 是由于改革开放政策的实施C. 表明白拨乱反正的完成 D. 体现了社会公允秩序的重建11、中国科学院档案处保存的文件表明,1951年至1958年中国共派出留苏学生7493人,其中69%的留学生学习工科专业,10.6%的学习理科,6.9%的学习农林,3.4%的学习医学,3.2%的学习文科,1.7%的学习文化艺术,1.6%的学习财经。这是我国当时( )A. “科教兴国”战略的须要 B. 市场经济体制的须要C. 国家发展战略的须要 D. 文化教化全面改革的须要12、1957年,毛泽东提出:“我们的教化方针,应当使教化者在德育、智育、体育几方 面都得到发展,成为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一“方针”提出的背景是( ) A.完整的国民教化体系已经形成 B.社会主义制度在我国基本建立 C.“科教兴国”发展战略已经实施 D.九年义务教化在我国基本普及13、美国学者费正清在美国与中国中说:“毛(泽东)后的领导转变了方针。为了现代化,国家重视专甚于红,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这种“制度”详细是指( )A复原高校招生考试制度 B推动九年义务教化制度C提出“科教兴国”战略 D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14、过了一段上午上课,下午反右派斗争会的生活以后,又赶上常见的卫生大跃进、体育大跃进,学生们埋怨自己三不像:“一不像工人,二不像当兵,三更不像学生,倒有点像临时工。”毕业以后他们的走向应是()A安排派遣,听从安排 B上山下乡,备战备荒C双向选择,聘任上岗 D出国留学或自主创业15、新中国成立之初,全国各高校遵照中心政府要求开设公共必修课,恩格斯所著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成为指定教科书,文化部还举办了以“从猿到人”等为宣扬主题的大型科学学问展览会。其主要目的是( )A. 构建与国家政权相适应的意识形态 B. 确立马克思主义在全党的指导地位C. 用科学文化学问破除封建迷信思想 D. 探究引导宣扬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16、1954 年,俄语取代英语成为我国学校教化的第一外语;1964 年教化部重新确定英语为我国学校教化的第一外语;1984 年,英 语正式成为高考科目。导致上述变更的主要因素是( )A经济水平的提升 B科技发展的须要C世界潮流的推动 D对外政策的变更17、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如调整后的天津高校下设土木建筑、电信、机械等7个工科系、20个专业和13个专修科,从综合型高校转变为多科性工业高校。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A. 促进国民经济的复原 B. 培育经济建设特地人才C. 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 D. 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18、1977年,停止多年的高考制度起先复原,一代人的命运从今变更。高考制度复原的背景是( )A. 改革开放急需新型人才 B. 邓小平复出以后主持教化工作C. 拨乱反正基本完成 D. 开展了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19、新中国教化之所以能够取得下表中的成就,主要是因为()1965年学校数量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1965年在校生数量比旧中国最多时增长高等学校434所1.1倍67.4万人3.3倍中等学校80993所14.1倍1432万人6.9倍小学1681939所4.9倍11626.9万人3.9倍A建立起了人民教化事业 B确定了教化要面对现代化的方针C实行“科教兴国”的发展战略 D实行九年义务教化20、到1952年底,新中国已建立多所俄文专科学校,北京高校、清华高校等多所高校和一批中学都开设了俄文课程,很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这是我国当时()A外交政策转变的须要 B安排经济体制的须要C文化教化改革的须要 D国家发展战略的须要二、非选择题:(共3小题,共50分。)要求分析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回答问题。21、国运兴衰,系于教化。教化的发展会对国家发展产生重大影响,而其中的变更又受到了社会发展的推动。阅渎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杏坛讲学图 汉画像石“讲经图” 材料二 1915年,陈独秀发表今日之教化方针。1919年4月,教化部“教化调查会”拟定了“养成健全人格,发展共和精神”的新教化宗旨。所谓“健全人格”,当具下列条件:(一)私德为立身之本,公德为服务社会国家之本。(二)人生所必需之学问技能。(三)强健活泼之体格。(四)美丽和乐之感情。复原民国初年教化宗旨,提倡民主科学的新教化。 中国教化史 材料三 1947年中国高等院校中政法系科的在校生占高校在校学生总数的24%,到了1952年这一比例下降到2%。1946年,工科学生仅占在校生总敦的189%,1952年达到354%,为各科学生之首。调整产生了很多专业工学院,例如四大工学华中工学院(现华中科技高校)、南京工学院(现东南高校)、华南工学院(现华南理工大擘)、大连工学院(现大连理工高校)。 陈辉1952年中国高等院校的院系调整“以苏联为师”的后果(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学问简述春秋、西汉时期教化发展的特点及影响。(2)阅读材料二联系所学学问,简要概括这一时期的教化内容与孔子讲学相比有何异同?并分析这一时期实行教化改革的历史背景。(3)依据材料三概括指出1952年院系调整的主要表现。结合所学学问,用一句话概括1952年院系调整的现实意义。22、阅读下表中的材料,结合所学学问回答问题:中国近代以来中学历史课程教学大纲(课程标准)的基本内容材料序号名称颁行时间基本内容(摘要整理)材料一奏定中学堂章程1903年国史“当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德泽、暨中国百年以内之大事,次则讲古今忠良贤哲之事迹”。外国史当“示以今日西方东侵危局”“留意独创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材料二中学校课程标准1913年侧重“民族之进化、社会之变迁、邦国之盛衰,尤宜留意于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本国历史授以历代政治文化递演之现象与重要事迹”材料三高级中学世界近现代史教学大纲(草案)1956年“学生相识资本主义必定死亡和社会主义必定成功的历史发展规律”“向共产主义迈进的苏联是人类解放道路上的灯塔”“美国是战后世界上新的反动的侵略的中心”材料四一般中学历史课程标准(试验)2024年“学习从历史的角度去了解和思索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的关系,进而关注中华民族以及全人类的历史命运”“相识人类社会发展的统一性和多样性,理解和敬重世界各地区、各国、各民族的文化传统,吸取人类创建的优秀文明成果” (1)依据材料一,概括当时国史教学的核心宗旨。归纳当时外国史教学中留意培育什么意识?结合背景说明当时强调培育这种意识的主要缘由。(2)材料二特殊留意对“政体之沿革”与“民国建立之本”的学习,其教化意义何在?结合史实分析这种教化对历史发展的潜在影响。(3)材料三与材料四在世界史教学的目标上有何差异?结合中国当时的外部环境分析产生这种差异的缘由。(4)以上四则材料反映了不同的史观。依据材料内容,将与下列史观相对应的材料序号填入表格中。史观进化史观文明史观帝王史观阶级斗争史观材料序号23、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人民政府供应方针政策以保证城乡劳动者子女得到受教化的机会。 中华人民共和国政务院关于改革学制的确定(1951年) 材料二“文化大革命”期间,“四人帮”把学问分子排在地、富、反、坏、右、叛徒、特务、“走资派”之后,诬蔑为“臭老九”。这是对革命和建设事业中学问分子的一种严峻丑化。 材料三 凡年满六周岁的儿童,不分性别、民族、种族,应当入学接受规定年限的义务教化。条件不具备的地区,可以推迟到七周岁入学。 中华人民共和国义务教化法第五条请回答:(1)新中国教化方针和政策的重要内容是什么?主要措施有哪些?(2)由材料二可以看出,“文革”期间,中国的教化事业出现怎样的状况?(3)除材料三提出的义务教化外,改革开放后中国教化事业还有哪些重要发展?答案一、选择题1、【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不能脱离实际,割断历史”可知B不正确,先解除。C科教兴国战略的提出是在2024年。D“双百”方针的提出是在1956年,所以答案为A。本题考查材料和所学学问的综合运用。刚刚解放,“扫盲”就成为新中国的一项重要工作。1950年底,全国各地起先了一场轰轰烈烈的“扫盲”运动。2、A3、B4、A5、C6、C7、【答案】A【解析】本题主要考查教化领域拨乱反正。依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学问可知材料涉及到1977年的复原高考制度,是教化领域拨乱反正的重要措施,选A是符合题意的,正确;实施“科教兴国”战略在时间上不合题意,选项B不符合题意,解除;1977年十一届三中全会尚未召开,选项C不符合题意,解除;选项D在时间上不符合题意,解除;故本题选A。8、【答案】C【解析】据材料“58%的翻译人员致力于工程技术只有14%的人从事人文和社会科学的翻译出版的中国书籍中译自俄文的书籍占了38%到45%”并结合所学学问可知,一五安排时期,中国优先发展重工业,苏联也救济中国,故有以上现象,故C项正确;洋务运动时期没有苏联的救济,故A项错误;五四运动时期没有发展工业化的政策,故B项错误;改革开放时期不是以重工业为主,故D项错误。故答案选C。9、【答案】B【解析】据材料提到,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从综合性高校转变为多科性工业高校。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当时处于一五安排前夕,国家对经济建设人才急需,故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培育经济建设特地人才,故B正确。当时国民经济的复原已经完成,故A解除。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不是主要目的,故C解除。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过于片面,故D解除。10、【答案】D【解析】“群众举荐,学校审核”的方式人为因素较多,特殊是受政治因素的影响,难以做到公允公正;以考试方式录用更能体现出公允公正,这一变更体现了社会公允秩序的重建。故答案为D项。粉碎“四人帮”标记着十年动乱的结束,解除A项;高考制度复原时,改革开放尚未进行,故解除B项;C项说法夸张,拨乱反正任务艰难,解除。11、【答案】C【解析】从材料信息来看,学习工科人数最多、比例最大,这是由于新中国成立后在全面开展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迫切须要大量的科技人才,因此材料反映的现象是我国当时国家发展战略的须要。故答案为C项。“科教兴国”战略是改革开放后提出的,解除A项;市场经济体制目标的确立是在1992年,解除B项;D项与材料主旨不符合,不能反映工科人数最多的缘由,解除。12、B13、【答案】A【解析】从材料中的“重新建立为国选拔人才的传统制度”可以看出应当是高考制度,此制度在文革时期中断了,1977年在邓小平的努力下,复原了高考制度,A选正确;“推动九年义务教化制度”“推出科教兴国战略”都是在改革开放新时期提出的,解除B;“建立高校学士硕士博士三级学位制度”是高等教化制度也与题干不符,解除D14、【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中国教化事业的发展,详细考查20世纪50年头左的思潮对教化的影响依据材料“过了一段上午上课,下午反右派斗争会的生活后,又赶上常见的卫生大跃进、体育大跃进,学生们埋怨自己三不像:“一不像工人,二不像当兵,三更不像学生,倒有点像临时工”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反映的是1958大跃进时期的教化,1958年已经是安排经济,毕业生按安排安排,毕业后他们的走向应是安排派遣,听从安排B C D项解除故选A15、【答案】A【解析】依据材料可知,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国的外交政策是实行一边倒,倒向社会主义阵营,倒向苏联,A项正确;劳动在从猿到人转变过程中的作用与马克思主义无关,B项错误;用科学文化学问破除封建迷信思想和探究引导宣扬舆论工作的全新形式与材料无关,解除CD。所以选A16、D17、【答案】B【解析】据材料提到,1952年我国高校进行院系调整,从综合性高校转变为多科性工业高校。结合所学学问可知,当时处于一五安排前夕,国家对经济建设人才急需,故这种调整主要是为了培育经济建设特地人才,故B正确。当时国民经济的复原已经完成,故A解除。提升国民的科技素养,不是主要目的,故C解除。推动天津经济建设发展,过于片面,故D解除。18、【答案】B【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学生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复原高考的时间是1977年,思想界绽开真理标准问题的探讨和改革开放都在是1978年起先的,政治路途的拨乱反正基本完成是在1982年,解除A、C、D,应选B。19、【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教化事业的发展考查1965年新中国教化得到快速发展的缘由考查学生识图、获得有效信息、分析理解、运用所学学问解决问题的实力依据题干表格可知,1965年新中国教化得到快速发展,结合所学可知,20世纪60年头,新中国建立起了人民教化事业,促进教化的发展,故A项正确B项提出于20世纪80年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B项错误C项提出于2024年,与题干时间不符,故C项错误D项实现于20世纪末,与题干时间不符,故D项错误故选A20、【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中国社会主义建设道路的探究考查建国初期经济发展战略、文化对经济适应与调整,学生解读材料、运用所学学问解决历史问题的实力新中国成立后实现“一边倒”外交政策,倒向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直到中苏关系裂开因此中国外交政策没有转变,故A项错误我国借鉴苏联阅历实行安排经济,须要大量俄语人才,因此导致全国各地学习俄文的现象,但安排经济建立也是国家发展战略的一部分故B项不如D项表述更全面,故B项错误文化教化改革是要建立完整的教化体系,不会引发“很多中小城镇也掀起了学习俄语的热潮”,故C项错误建国后我国发展战略是与苏联建交,效仿苏联阅历,引进苏联的技术和资金,为顺当进行一五安排和三大改造,培育大量懂俄文的人才,故D项正确故选D二、非选择题21.(1)春秋时期:私学快速发展;打破了贵族垄断文化的局面,为“百家争鸣”局面的出现创建了条件。西汉时期:设置太学和全国各郡县设立学校;教学内容以儒学为主。代表中国古代教化发展的方向,儒家思想渐渐成为封建正统思想;有利于巩固专制主义中心集权制度。(2)同:重视道德教化;留意人的全面发展。异:孔子讲学以儒家经典为主。材料二提倡民主科学。背景: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民国,颁布临时约法,使民主共和观念深化人心,民族工业获得短暂发展你(或者进一步发展或短暂的春天);袁世凯在思想文化领域掀起了一股尊孔复古的逆流,新式学堂兴办和留学风气盛行(或西学东渐)。资产阶级学问分子队伍壮大。(3)偏重工科,严峻减弱政法学等人文社会学科;照搬苏联模式(以苏联为师)。为即将绽开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设输送工业建设人才。22.(1)宗旨:强调忠君尚贤。意识:民族危机与自强意识。缘由:(外因)民族危机的不断加深(或答八国联军侵华,辛丑条约签订,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等);(内因)清政府的统治危机。(2)意义:培育学生民主共和的价值观,促进青年一代思想解放。影响:在肯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反对专制、维护民主的进步运动,如护国运动、护法运动、新文化运动、五四运动等。(3)差异:材料三强调意识形态与社会制度的对抗,进行共产主义志向教化。材料四强调全人类的和谐发展与文明沟通,培育学生人文精神和世界意识。缘由:1956年,世界处于两极格局对峙中,中国站在社会主义阵营一边。2024年,两极格局已经解体,和平与发展成为时代主题,世界政治格局多极化趋势和经济全球化加速。(2分)(4)史观进化史观文明史观帝王史观阶级斗争史观材料序号材料二材料四材料一材料三23.(1)向工农和工农子女“开门”。措施包括开展扫盲和工农识字教化,开办工农业余学校,开设干部文化补习学校、工农速成中学及与之相匹配的高校预科等。(2)中国的教化事业受到严峻冲击。(3)邓小平提出“三个面对”,成为新时期教化事业发展的指导方针。2024年中共中心提出“科教兴国”战略。2024年强调把教化摆在优先发展的位置。第 10 页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