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程与教学论课件

上传人:202****8-1 文档编号:241551126 上传时间:2024-07-03 格式:PPT 页数:240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40页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40页
课程与教学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课程与教学论课程与教学论 课程与教学论 教材与推荐读物教材与推荐读物 1.靳玉乐: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2.徐学福: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年;3.张传燧:课程与教学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10年;4.张 华:课程与教学论,上海教育出版社,2000年。教材与推荐读物 1.靳玉乐:课程论,人民教育出版社,20本课程的主要内容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导 论 课程与教学的界说及课程与教学观的构建 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考察 第二章 课程与教学设计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四章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 第五章 课程实施与教学过程 第六章 课程与教学评价 本课程的主要内容 导 论 课程与教学的界说及课程与教学观导论导论 课程与教学的界说及 课程与教学观的构建 第一节第一节 课程的意义课程的意义 一、课程的概念一、课程的概念 (一)已有的课程定义 1.课程是课业及其进程 2.课程是学科和教材 3.课程是预期的学习结果或目标 导论 课程与教学的界说及 课程与教学观的构建 第一4.课程是教学计划5.课程是经验6.课程是文化再生产7.课程是学习活动的总体规划4.课程是教学计划 (二)课程定义的角度 1.从知识的角度 2.从社会的角度 3.从儿童的角度 (二)课程定义的角度(三)课程的本质与特征 对现有课程定义的认识:1.课程是一个使用广泛而且含义复杂的概念;2.强调有计划、有目的的内容,重视了看得见的或显著的课程,却忽视了看不见的、非预期的课程,即“潜在课程”。(三)课程的本质与特征我们认为,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发展的教育性经验。性经验。这个定义有以下特点:1.课程具有经验性;2.课程具有统整性;3.课程具有目的性;4.课程具有综合性;5.课程具有系统性。我们认为,课程是学生通过学校教育环境获得的旨在促进其身心全面二、课程的作用二、课程的作用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具有重要的作用:(一)课程的内在价值 1.训练感官,发展心智 2.传承知识,发展能力 3.促进人格的完善 二、课程的作用 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心脏,具有重要的(二)课程的外在功能 1.社会控制 2.保持和传递主流文化 3.促进学生社会化(二)课程的外在功能导论导论 第二节第二节 教学的意义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一、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的词源分析 “教”与“学”是独立的单字,学记中进提出的“教学相长”,有今天的教学的含义。其实,在中国古代“教学”就是“教育”,重点在于人格的养成和人性的提升,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导论 第二节 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 真正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学”一词,出自宋代欧阳修为胡瑗先生所作墓表:“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学,弟子来去常数百人,各以其经传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在英文中,有teaching and learning或instruction。真正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学”一词,出 (二)日常生活中“教学”的含义 1.教学就是教书;2.教学就是教授;3.教学就是教学生;4.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以上理解的特点:把教学看成是单向性活动;把教学看成是强制性活动。(二)日常生活中“教学”的含义(三)我国学者有关“教学”的含义 共同的特点:1.把教学看成双向性的活动,包括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2.在“知识教学”的范围内界定教学;3.在“课堂教学”的范围内讨论教学,一般不涉及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等。(三)我国学者有关“教学”的含义 (四)西方学者有关“教学”的定义 1.教学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活动;2.教学是在各种教学要素互动关系中获得某一学习结果的过程;3.教学是一种意在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活动;4.教学是符合特定道德条件的引起学习的活动;(四)西方学者有关“教学”的定义 1.教学是(五)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2.教学与智育(六)教学的基本含义 教学就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一定的文化为对象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交往活动。其中,教师的行为应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又反过来作为教师调节自身教的行为的依据。(五)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事实上,“教学”这个概念的实体是“教导”与“学习”,它描述的是教导与学习之间的内在关系。通常来说,学习可以独立存在,但教师的“教导”则依存于学而存在,教以学为对象和目的,教自身没有自己的目的,它以引起、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事实上,“教学”这个概念的实体是“教导”与“学习”,它描述二、教学的作用二、教学的作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凡违背这个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对学生而言,教学的作用在于: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2.形成技能和培养能力;3.健全人格与发展个性。二、教学的作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凡违背这个规律,对社会来说,教学的作用在于:1.传递社会经验、文化科学知识以及社会伦理道德规范;2.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对社会来说,教学的作用在于:导论导论 第二节第二节 教学的意义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一、教学的概念 (一)教学的词源分析 “教”与“学”是独立的单字,学记中进提出的“教学相长”,有今天的教学的含义。其实,在中国古代“教学”就是“教育”,重点在于人格的养成和人性的提升,而不仅仅是知识的掌握。导论 第二节 教学的意义 一、教学的概念 真正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学”一词,出自宋代欧阳修为胡瑗先生所作墓表:“先生之徒最盛,其在湖州学,弟子来去常数百人,各以其经传相传授,其教学之法最备,行之数年,东南之士,莫不以仁义礼乐为学。”在英文中,有teaching and learning或instruction。真正指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的“教学”一词,出 (二)日常生活中“教学”的含义 1.教学就是教书;2.教学就是教授;3.教学就是教学生;4.教学就是教学生学习。以上理解的特点:把教学看成是单向性活动;把教学看成是强制性活动。(二)日常生活中“教学”的含义(三)我国学者有关“教学”的含义 共同的特点:1.把教学看成双向性的活动,包括是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2.在“知识教学”的范围内界定教学;3.在“课堂教学”的范围内讨论教学,一般不涉及现场教学、实践教学等。(三)我国学者有关“教学”的含义 (四)西方学者有关“教学”的定义 1.教学是传授知识技能的活动;2.教学是在各种教学要素互动关系中获得某一学习结果的过程;3.教学是一种意在引起学生学习行为的活动;4.教学是符合特定道德条件的引起学习的活动;(四)西方学者有关“教学”的定义 1.教学是(五)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 1.教学与教育 2.教学与智育(六)教学的基本含义 教学就是教师为了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以一定的文化为对象教师教和学生学的双边交往活动。其中,教师的行为应该引起、维持和促进学生学的行为,学生的行为又反过来作为教师调节自身教的行为的依据。(五)教学与相关概念的关系事实上,“教学”这个概念的实体是“教导”与“学习”,它描述的是教导与学习之间的内在关系。通常来说,学习可以独立存在,但教师的“教导”则依存于学而存在,教以学为对象和目的,教自身没有自己的目的,它以引起、促进学生的学习为目的。事实上,“教学”这个概念的实体是“教导”与“学习”,它描述二、教学的作用二、教学的作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凡违背这个规律,就会受到惩罚。对学生而言,教学的作用在于:1.传授知识与发展智力;2.形成技能和培养能力;3.健全人格与发展个性。二、教学的作用 教学是学校的中心工作,凡违背这个规律,对社会来说,教学的作用在于:1.传递社会经验、文化科学知识以及社会伦理道德规范;2.贯彻国家教育方针,实现教育目的,为国家培养各级各类合格人才。对社会来说,教学的作用在于:导论导论 第三节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一、课程与教学的分离 课程与教学是单向的、分离的线性关系:课程是学校教育的内容,它规定着学校“教什么”,而教学是学校教育的过程或手段,它规定着学校“怎样教”;课程是教学的方向或目标,是在教学之前和教学情境之外预先规定好的,教学则是忠实而有效传递课程的过程;导论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 课程与教学的分离,其实是“内容”与“过程”的二元论,即课程是学习内容或教材,教学是内容的传递过程与方法。这样以来,就把知识与知识产生的过程割裂开来;课程与教学的分离,也是“目标”与“手段”的二元论,即课程是有计划的学习目标或结果,教学则是实现目标或达成结果的手段。课程与教学的分离,其实是“内容”与“过程”的二元论,如此一来,就把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人的完整活动割裂为目标与手段,其结果是:为了达到目标,可以不择“手段”。如此一来,就把具有内在统一性的人的完整活动割裂为目标二、课程与教学的整合二、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20世纪的杜威,试图把课程与教学统一起来,以期达成:1.内容与方法的内在一致性。教材总是方法化的内容,方法总是一定内容的方法,方法就是安排内容,使其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目标与手段的统一。“一个目标产生于一项活动之中,作为该项活动方向的规划,他总是既为目标,又为手段。”不存在没有手段的目标,也不存在没有目标的手段。二、课程与教学的整合 20世纪的杜威,试图把课程与教三、课程与教学的统整三、课程与教学的统整1.课程作为教学事件,而不是静止的内容或目标;2.教学作为课程开发的过程,孕育着课程的创生。三、课程与教学的统整1.课程作为教学事件,而不是静止的内容或导论导论 第四节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观的构建课程与教学观的构建 一、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观一、什么是课程与教学观 课程与教学观是人们对课程与教学的客观存在的一种主观反映,揭示了人们对课程与教学的本质、特征以及发展规律等的总体看法。随着时代的变迁,人们对课程与教学的看法也在不断变化着,而且这种变化始终围绕着“人、社会和知识”这些核心要素展开。导论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观的构建 一、二、课程与教学观念的转变二、课程与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当今时代,随着教育思想的变革和发展,人们的课程与教学观也在发生新的变化,主要表现在:(一)课程观的转变(一)课程观的转变1.从强调学科内容到强调学习者的经验和体验;2.从强调目标、计划到强调过程本身的价值;3.从强调教材这一单因素到强调教师、学生、教材、环境四因素的整合;4.从只强调显性课程到强调显性课程与隐性课程并重;5.从只强调学校课程到强调校内外课程资源整合。二、课程与教学观念的转变 在当今时代(二二)教教学学观观的的转转变变1.从重视教师的教导向重视学生的学习转变;2.从重视教导的方法向重视学习的方法转变;3.从重视教学的结果向重视教学的过程转变;4.从重视知识传授向重视能力培养转变;5.从重视智力因素的培养向重视全人发展转变;6.从重视文化的传承向重视文化的创新转变。(二)教学观的转变1.从重视教师的教导向重视学生的学习转变;三、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与教学观三、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与教学观 (一)课程是经验 (二)教学是对话、理解、反思与知识建构的活动 (三)学习是自主、合作、探究的过程 (四)教室是实验室 (五)教材是范例 (六)教师即研究者 (七)学生是知识的建构者 三、新课程改革倡导的课程与教学观 (一)课程导论导论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学?2.如何理解课程与教学的关系?3.为什么说学校教育要以教学为主?4.当代课程观的转变有何特点?5.当代教学观的转变有何特点?6.我国新课程改革倡导什么样的课程与教学观?导论 复习思考题1.什么是课程?什么是教学?第一章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考察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考察第一节第一节 课程论的发展课程论的发展 一、课程论学科化研究的准备一、课程论学科化研究的准备 (一)先导性课程思想 1.夸美纽斯及其课程理论 2.赫尔巴特及其课程理论 3.斯宾塞及其课程理论 (二)课程成为流行问题第一章 课程与教学论的历史考察第一节 课程论的发展二、二、课程论学科化研究的形成课程论学科化研究的形成(一)美国的“课程弊病”与“社会效率运动”(二)课程专家的出现与课程著作的出版1.博比特的课程理论2.查特斯的课程理论3.全美教育学会第26期年鉴二、课程论学科化研究的形成(一)美国的“课程弊病”与“社会效(三)自觉的课程改革与课程实验 1.课程改革在学校实践中受到重视 2.“进步教育协会”开展的“八年研究”(四)课程专业组织的建立与课程理论在大学的传播 (三)自觉的课程改革与课程实验三、课程论学科化研究的完善三、课程论学科化研究的完善 (一)泰勒与“泰勒原理”(二)“泰勒原理”的补充与发展四、课程论学科化研究的繁荣四、课程论学科化研究的繁荣 (一)课程领域的十年巨变1.人文主义课程论2.实践课程论三、课程论学科化研究的完善3.概念重建课程论以批判泰勒原理为起点,反对非政治、非历史的“技术理性”,的观点,致力于探讨课程的社会政治过程。派纳在课程理论化:概念重建主义者一书中,提出了课程领域里的三种研究势力:第一种势力:以泰勒为代表的传统主义者,专注于课程开发、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的具体任务,关心“怎样做”的问题,“他们想要指导实践者”或“被用做学校工作人员的指南”;(技术)3.概念重建课程论第二种势力:是“概念-经验主义者”,如同其他社会和行为科学的研究那样来考察课程领域,专注于经验性的“现象”和对行为的描述与控制;(经验)第三种势力:是概念重建主义者,其进行的课程研究不是要指导实践者,而是期望透过人文科学(如历史、哲学和文学批评等)来理解课程,从而建立起历史的、哲学的和文学的主导范式。(理解)第二种势力:是“概念-经验主义者”,如同其他社会和行为科学的第三节第三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一、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不同观点一、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不同观点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独立观 (二)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包含观 (三)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整合观 对上述观点的评论第三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论关二、课程与教学论的辩证关系二、课程与教学论的辩证关系 1.课程论与教学论既相互融合,而又非简单重叠;2.课程论与教学论既相互区别,而又非界限分明。从理论架构上看,二者自称一体、相互渗透、开放发展;从研究地位来看,二者可以并行研究、平等发展;从实践需要看,二者相辅相成,美其所美、各美其美。二、课程与教学论的辩证关系第三节第三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一、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不同观点一、课程与教学论关系的不同观点 (一)课程论与教学论的独立观 (二)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包含观 (三)课程论与教学论的整合观 对上述观点的评论第三节 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 一、课程与教学论关二、课程与教学论的辩证关系二、课程与教学论的辩证关系 1.课程论与教学论既相互融合,而又非简单重叠;2.课程论与教学论既相互区别,而又非界限分明。从理论架构上看,二者自称一体、相互渗透、开放发展;从研究地位来看,二者可以并行研究、平等发展;从实践需要看,二者相辅相成,美其所美、各美其美。二、课程与教学论的辩证关系第一章第一章 第四节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对象和方法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对象和方法一、一、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课程与教学论的学科性质 (一)理论学科 (二)应用学科 (三)交叉学科 第一章 第四节 课程与教学论的性质、对象和方法 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一)课程与教学的现象1.课程现象:实质性的/政治社会的/技术专业的2.教学现象:关系/行为/条件(二)课程与教学的问题 目标、内容、设计、实施、评价和管理等(三)课程与教学研究的命题 事实与价值(及其关系的探究)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对象三、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方法三、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方法 (一)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特点 与其它教育研究范畴的关系:与其它教育研究范畴的关系:宏观研究:教育哲学、教育社会学、教育文化学等 中观研究:课程论、教学论等 微观研究:个体发展心理学、教育心理学等 三、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方法(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范式 1.逻辑演绎范式 2.自然类比范式 3.实证分析范式 4.人文理解范式(二)课程与教学论的研究范式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具体研究方法 1.思辨研究方法 文献法、归纳法、演绎法、比较法等 2.量化研究方法 实验法、调查法等 3.质性研究方法 叙事研究:口述史、传记等 行动研究:为行动而研究、对行动的研究、在行动中研究 (三)课程与教学论的具体研究方法第一章第一章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 1.课程论在学科化发展过程中发生了哪些重要的课程事件?2.课程与教学论要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需要具备哪些条件?3.如何正确看待和处理课程论与教学论的关系?4.课程与教学论研究的独特性何在?5.课程与教学论的跨学科研究作为一种趋势,可能带来的问题是什么?6.如何正确运用行动研究的方法?第一章 复习思考题 1.课程论在学科化发展过程中第二章第三节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取向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取向n一、三种不同的设计取向一、三种不同的设计取向n1、学科中心设计、学科中心设计n强调理解学科的要素,即学科的关键概念、观点和原理,学科的基本逻辑或结构。第二章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的设计取向 一、三种不同的设计取向n2、学习者中心的设计、学习者中心的设计n强调学生的个别发展,以学生的需要、兴趣和目的作为课程组织的线索,内容不预先计划,而是随教师和学生一道进行教育任务(称为“生长”)而演化。2、学习者中心的设计n3、问题中心设计、问题中心设计n把重点放在个人与社会生存问题的设计上。内容是以同问题的相关性为基础来加以选择的,既强调内容又强调学习者的发展。3、问题中心设计设计的钟摆现象设计的钟摆现象学科学科学生学生社会社会n*学科与学生的关系学科与学生的关系n(如:知识的发展价值;知识的逻辑顺序与学生心理发展顺序的统一)设计的钟摆现象 学科n*学科与社会的关系学科与社会的关系n(如:知识的社会发展价值;科学世界与生活世界的关系;学以致用)n*学生与社会的关系学生与社会的关系n(如:学生发展的需要与社会发展需要的统一)*学科与社会的关系二、设计的理论模式二、设计的理论模式n1、目标模式、目标模式n是根据课程设计者对学习者行为变化的期望而确定的教育目标进行课程设计的思路。二、设计的理论模式1、目标模式n2、过程模式、过程模式n不预先指定目标,而是详细地说明内容和过程的各种原理。n3、环境模式、环境模式n分析环境制定目标设计方案解释和实施检查、评价、反馈和改进。2、过程模式三、课程设计的具体工作三、课程设计的具体工作n(一)课程文件的编制(一)课程文件的编制n1、课程计划(教学计划)、课程计划(教学计划)n 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由是根据教育目的和学校培养目标,由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教育主管部门制订的有关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学工作的指导性文件。n是对全部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是对全部教育内容及其进程安排的总体规划。体规划。三、课程设计的具体工作(一)课程文件的编制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n课程设置n科目间的比例关系和开设顺序n课时分配n学年编制和学周安排课程计划的基本内容:课程设置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活动指导大纲)n(1)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对基础教育课程的基本规范和要求。2、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活动指导大纲)(1)国家课程标准是n(2)国家课程标准的性质:)国家课程标准的性质:n课程标准主要是对学生在经过某一学段之后的学习结果学习结果的行为描述,而不是对教学内容的具体规定。n教学大纲是以纲要的形式编定的有关学科教学内容学科教学内容的指导性文件。(2)国家课程标准的性质:n课程标准是国家(有些国家课程标准是国家(有些国家是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是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共同的、统一的共同的、统一的基本要求、基本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而不是最高要求。课程标准是国家(有些国家是地方)制定的某一学段的n(3)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n前言n课程目标n内容标准n实施建议n术语解释(3)课程标准的框架结构3、教材、教材n教育教学活动所使用的基本材料。教育教学活动所使用的基本材料。n*教材的系列化(文本的、超文本教材的系列化(文本的、超文本的)的)n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教学参教科书、教学指导用书、教学参考资料、教具(挂图、模型、标本、考资料、教具(挂图、模型、标本、光盘、磁带、录象带、录音带、电影光盘、磁带、录象带、录音带、电影胶片等)、学具胶片等)、学具n3、教材教育教学活动所使用的基本材料。n*教材的多元化教材的多元化n一标多本一标多本n(乡土教材)(乡土教材)*教材的多元化课程文件编制的技术要求n1、内容上的要求、内容上的要求n(1)科学性和教育性n(2)全面性和结构性 n(3)基础性和先进性 n(4)普遍性和针对性 课程文件编制的技术要求1、内容上的要求n2、表述上的要求、表述上的要求n(1)文字表述简练、精确、生动、流畅n(2)层次结构分明、要点突出n(3)图表、插图清晰、美观2、表述上的要求n3、装帧上的要求、装帧上的要求n(1)封面美观、有吸引力n(2)字体大小、篇幅适宜n(3)装订坚固耐用3、装帧上的要求(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n1、课程资源的含义、课程资源的含义n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是指富有教育价值的、能够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转化为学校课程或服务于学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校课程的各种条件的总称。(二)课程资源的开发利用 1、课程资源的含义2、课程资源的构成、课程资源的构成n(1)从课程资源存在的区域)从课程资源存在的区域划分划分,可以分为学校内的课程资源和学校外的课程资源。2、课程资源的构成(1)从课程资源存在的区域划分,可以分为学n(2)从课程资源存在的形态划)从课程资源存在的形态划分分,可以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精神形态的课程资源。(2)从课程资源存在的形态划分,可以分为物质形态的课程资源和3、课程资源的特点 n(1)广泛多样性)广泛多样性n(2)客观性)客观性n(3)间接性)间接性3、课程资源的特点(1)广泛多样性n思考思考:n重庆歌乐山(或北温泉)能否作重庆歌乐山(或北温泉)能否作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为课程资源加以开发利用?n如何开发利用?如何开发利用?思考:4、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要求、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要求 n1)紧扣目标。)紧扣目标。n教育内容的扩充;n典型对象的选取;n课程实施条件的创设。4、课程资源开发利用的具体要求 1)紧扣目标。n2)讲求适度。)讲求适度。n3)因地制宜。)因地制宜。2)讲求适度。例例1重庆北碚课改实验区整合社重庆北碚课改实验区整合社区课程资源区课程资源n借助当地丰富的历史文化遗迹,重视挖掘社区的教育资源,开发、利用、整合了社区各类教育资源:例1 重庆北碚课改实验区整合社区课程资源借助当地丰富的历史n整合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勉仁文学院(梁漱溟)、雅舍(梁实秋)、红楼(卢作孚)、复旦大学旧址、张自忠将军烈士陵园、重庆自然博物馆等资源,对学生进行系列教育。整合中国乡村建设学院(晏阳初)、勉仁文学院(梁漱溟)、雅舍(n构建了以北碚区特色为主,以“历史与文化”“健康与安全”“生态环境”为主轴的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群。构建了以北碚区特色为主,以“历史与文化”“健康与安全”“生态例2广州协和小学“小学德育综合活动”校本课程n整合了小学思品 课、心理健康教育课、班(队)会活动等德育内容例2广州协和小学“小学德育综合活动”校本课程整合了小学思品 n模块式组合模块式组合:“交 往与礼仪”“生命与价值”“关心与合作”“生活与劳动”“学习与发展”“心理与健 康”“兴趣与习惯”“理想与榜样”“回报与尊重”九领域,紧密结合学生 生活与成长实际,并将社会教育、学校教育、自我教育融为一体。模块式组合:“交 往与礼仪”“生命与价值”“关心与合作”“生n充分利用社会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学校资资源、学校资源以学生个体资源,体现以源以学生个体资源,体现以自我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德育自我教育为主要特色的德育模式。模式。充分利用社会 资源、学校资源以学生个体资源,体现以自我教育为n例:例:“我心目中的我心目中的星星”n 有效利用社会重大事件,如“神州五号”升空与中国第一太空人杨利伟等为课程 资源,引导学生关注英模人物及平凡人身上的优秀品质,以体验、讨论、辩论等形式让学生在教育与自我教育中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端正 同学们对“追星”的正确态度及有效的心理调解。例:“我心目中的星”四、教学设计的具体工作四、教学设计的具体工作n(一)分析教学对象(一)分析教学对象n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以确定教了解学生的现有发展水平,以确定教学的起点。(掌握知识的情况已有学的起点。(掌握知识的情况已有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和的学习方法和能力水平学习态度和学习兴趣等)学习兴趣等)n采用问卷、访谈、课堂提问、作业采用问卷、访谈、课堂提问、作业检查、摸底测验、查阅档案资料等方检查、摸底测验、查阅档案资料等方法法四、教学设计的具体工作(一)分析教学对象(二)明确制定教学目标(目(二)明确制定教学目标(目标设计)标设计)n 预先把握教学活动应该达到的结果。预先把握教学活动应该达到的结果。一般是以学生的发展变化来表明教一般是以学生的发展变化来表明教学活动的结果,用表示学生发展变学活动的结果,用表示学生发展变化的化的“行为动词行为动词”来对目标进行描来对目标进行描述。述。(二)明确制定教学目标(目标设计)预先把握教学活动应该n如:“观察某种事物,了解其主要的特征”;n“体会某一作品的思想感情,并用恰当的语言进行表达”;n“参照一定的标准,能够对某个对象做出自己的评价”。如:“观察某种事物,了解其主要的特征”;(三)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三)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内容、时间设计)(内容、时间设计)n 1、分析教学内容、分析教学内容n把握教学内容的基本构成,理清把握教学内容的基本构成,理清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系;内容与内容之间的关系;n(三)分析和组织教学内容(内容、时间设计)1、分析教学n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区分出重点和难点的内容;区分出重点和难点的内容;n透过表层的内容去挖掘出丰富透过表层的内容去挖掘出丰富的内涵,以利用有限的内容争取的内涵,以利用有限的内容争取更大的教育效果等。更大的教育效果等。结合教学目标和学生的实际,区分出重点和难点的内容;2、组织教学内容、组织教学内容n 将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动态的教学过程及生动丰富的教育情境融为一体,使师生在共同探求知识的过程得到多方面的发展;n 2、组织教学内容 将静态的教学内容与动态的教学过程及生n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教学内容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的顺序来排列,并分解成容量适当的“教学单位”,使教学能够有序、有效地进行。根据学生的学习能力,将教学内容按照“先易后难”、“由浅入深”(四)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四)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措施设计)(措施设计)n一是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一是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n二是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二是要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实际;学习实际;n三是要联系教师自身的情况;三是要联系教师自身的情况;n四是要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四是要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四)选择教学方法和媒体(措施设计)一是要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n还应该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法,贵在得法”和“高效低耗高效低耗”的原则,灵活自如、经济便利地开展教学活动。还应该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高效低耗”的原(五)评价教学效果(评价设计)(五)评价教学效果(评价设计)n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终结性评价,它们分别在教学价和终结性评价,它们分别在教学活动开始之前、在教学活动的过程活动开始之前、在教学活动的过程中、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按照一中、在教学活动结束之后,按照一定的标准对教学活动的事实进行价定的标准对教学活动的事实进行价值判断。值判断。(五)评价教学效果(评价设计)三种类型: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第二章第四节 教材分析与教案设计n一、为什么要对教材进行分析?n教材观的转变:教材观的转变:n“圣经”“基本材料”n教教材用教材教第二章第四节 教材分析与教案设计一、为什么要对教材进行分析n被动消费、忠实执行被动消费、忠实执行主动实主动实践、开发创造践、开发创造n教师要教师要“用足、用活、用好用足、用活、用好”教教材首先要认清教材。材首先要认清教材。被动消费、忠实执行主动实践、开发创造二、教材分析的原则n1、整体性原则、整体性原则n分析教材,要有整体观念,要有统摄教材的能力。二、教材分析的原则1、整体性原则教材系统分析:n全套教材是一个整体系统,存在着纵向与横向的种种联系。n一个年级的上下册教材是一个整体。教材系统分析:全套教材是一个整体系统,存在着纵向与横向的种种n一册教材是一个整体。n一个单元(综合练习)是一个整体。n一篇课文(章节)也是一个整体。n一篇课文(章节)中的具体要素也是一个整体。(如目标系统,内容系统等)一册教材是一个整体。n2、目的性原则、目的性原则 分析教材,需要考虑学科教学的要求,并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和教材的特点,准确把握教学所要达到的目标。n3、科学性原则、科学性原则 分析教材,应该规范合理,全面深入,有理有据。2、目的性原则三、教材分析的主要工作n1、确定教学目标、确定教学目标n注意两点:(1)全面完整;(2)明确具体。n依据:(1)课程标准;(2)教科书等;(3)学生的实际。三、教材分析的主要工作1、确定教学目标n2、把握教材的特点与结构n如:作者、背景、写作方法、与其他内容的联系、内容本身的内部构成等。n3、明确重点难点2、把握教材的特点与结构四、教案设计四、教案设计n自学,讨论:n1、什么是教案?n2、教案设计需要开展哪些工作?n3、教案设计需要注意哪些问题?四、教案设计自学,讨论:说课的基本要求说课的基本要求一一什么是说课什么是说课n说课是教师通过对教育目标本身的分析,表述具体课题的教学设想及其理论依据。说清楚:教什么、怎么教、为什么这样教。n “说课”以说为主,是教师对教案本身的分析和说明,是一种口头叙述为主的教案分析。一 什么是说课说课是教师通过对教育目标本身的分析,表述具说课与教案的区别说课与教案的区别说课与教案的区别n“说课”是教师刻苦钻研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不断提高教育、教学业务水平的一种好方法,也是深化教育改革后,教师进一步学习教育理论,用科学理论指导教学实践,提高教研水平,增强教学基本功训练的一项内在要求。“说课”是教师刻苦钻研教材,探讨教学方法,实践教学手段,不断二二说课的主要内容说课的主要内容n(一)说教材(一)说教材n(二)说目标(二)说目标n(三)说方法(三)说方法n(四)说流程(四)说流程n(五)说板书(五)说板书(六)说评价(六)说评价二 说课的主要内容(一)说教材(一)说教材(一)说教材n1教材分析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n 报告课题,说明本课题选自哪一版本的教材、在教材中处于哪一册、哪一课时。n 本节教学内容是在学生已学哪些知识基础上进行的,是前面所学哪些知识的应用,又是后面将要学习的哪些知识的基础,在整个知识系统中的地位如何。在学生的知识能力方面有哪些作用,对将来的学习有什么影响等。(一)说教材1教材分析(教材的地位和作用):n2教材处理教材处理(教材的内容及特点,各内容的关系)n根据课堂教学需要,创造性地对教材内容加工处理,把握有关知识、技能、思想、方法、观点等,并理清知识之间的联系,降低学生认知难度。n 教材处理的目的是使学生容易接受、融会贯通,体现教师熟悉教材的程度,把握教材的能力。2教材处理(教材的内容及特点,各内容的关系)n3重点难点:重点难点:n指出本节的教学重点和难点以及确定重点和难点的依据。n 课程标准是把握教学重点的重要依据。n 学情分析是把握教学难点的基础工作。n 3重点难点:(二)说目标(二)说目标n 教学目标:教学活动预期的结果。n 一般是以学生的发展变化来表明教学活动的结果,用表示学生发展变化的“行为动词”来对目标进行描述。n 教学目标的构成: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德育目标(二)说目标 教学目标:教学活动预期的结果。其他分类,如:n知识与技能。着眼于学生对人类已有科学文化知识的理解与掌握。n过程与方法。着眼于学生在亲身经历的学习过程中获得直接经验和内心体验,对学习方法有所感悟,在过程中不断提高学习能力。n情感态度价值观。着眼于学生在学习与成长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形成积极的人生态度、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其他分类,如:知识与技能。着眼于学生对人类已有科学文化知识(三)说方法(三)说方法n1.说教法。说教法。首先说出这一节课选择哪一种方法为基本方法,理由是什么。其次说出在哪些教学内容或教学环节上将采用哪些具体教学方法。n2.说学法。说学法。是说教给学生什么样的学习方法,即学法指导。如怎样指导学生进行阅读,自学,思维,记忆,背诵等方法。n3.说教学手段说教学手段。例如教哪些内容需要挂图或实物展示,哪些内容用投影,放录音,放录像或演小品等教学手段。(三)说方法1.说教法。首先说出这一节课选择哪一种方法为基本n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n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紧扣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n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实际;考虑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和学习实际;n联系教师自身的情况;联系教师自身的情况;n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考虑学校的办学条件;n遵循“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教学有法,教无定法,贵在得法”和“高效低耗高效低耗”的原则。以启发式教学为指导思想;(四)说流程(四)说流程n 教学流程是灵活多样的,以学习书本知识为主的课堂教学通常的流程为:激发学习兴趣感知教材理解教材巩固知识运用知识反馈评价。n基本式基本式=变式变式n例如:n导入新课讲授新课例题示范反馈练习归纳总结(四)说流程 教学流程是灵活多样的,以学习书本知识(五)说板书(五)说板书 n 呈现完整板书设计呈现完整板书设计:反映教学主要内容,体现内容之间的结构关系;解析难点,降低难度;n 说明板书的时效与意图:说明板书的时效与意图:(五)说板书 呈现完整板书设计:反映教学主要内容,(六)说评价(六)说评价n对教学设计方案预评估:对教学设计方案预评估:n包括教学过程中可能出现的问题,学生中可能“冒出”的个代表性的错误、时间控制上的调整,以及补救措施、目标测试的答疑等。n对教学目标达成的评价:对教学目标达成的评价:n联系教学目标和教学重点难点思考相应的评价方式:口头回答、书面练习、课堂参与、(六)说评价对教学设计方案预评估:三三说课的注意事项说课的注意事项n1.注意“说”的规范性,有理有据,内容充实。n2.保证“说”的条理性,层次分明,清楚明白。n3.考虑“说”的启发性,主张明确,启发思考。n4.体现“说”的交互性,交流沟通,集思广益。n5、力求“说”的实效性,详略得当,表达流畅。三 说课的注意事项1.注意“说”的规范性,有理有据,第三章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一节第一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n一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义n(一)课程与教学目标n 课程目标是指一定教育阶段的学校课程及教学活动促进学生身心发展所要达到的预期结果。第一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意义一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涵(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地位教育方针 教育目的 培养目标 课程与教学目标(学年目标、学期目标、单元目标、课时目标)(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地位教育方针二二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n (一)导向功能n (二)调控功能n (三)测评功能n (四)激励功能 二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功能 (一)第三章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第二节第二节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n 一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来源 n 1.学生需要n 2.社会要求n 3.学科发展 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确定 一 课n 二 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模式n 1.需要评估模式n 系统描述各种不同的需要确定优先的需要确定达成需要的可能性确定可教的目标n 2.未来主义模式 n 多学科研讨会判断预测未来的趋势教育对创造未来承担的责任确定将要达到的目标n 3.理性模式n 研究有关的学习者、研究校外当代社会生活、考虑学科专家的建议提出可能的各种目标对提出的目标进行选择 二 课程与教学目标确定的模式n 三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应处理好的关系n 1.个人/社会n 2.现实/未来n 3.科学/人文n 4.共性/个性n 5.一般/具体 三 确定课程与教学目标应处理好的关系 第三章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课程与教学目标 第三章 课程与教学目标n 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陈述n 一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陈述方式n 1.行为目标n 是以具体的、可操作的行为的形式加以陈述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指明课程与教学过程结束后学生身上所发生的行为变化。n 目标的精确性、具体性、可操作性。n 强调对课程开发、教学设计、人的学习过程的有效控制。第三节 课程与教学目标的陈述 2.生成性目标n 是在教育情境之中随着教育过程的展开而自然生成的课程与教学目标,它是问题解决的结果,是人的经验生长的内在要求。n 强调学生、教师与教学情境的交互作用,正是在这种交互作用中不断产生出课程与教学的目标。n n 2.生成性目标 是在教育情 3.表现性目标n 是指每一个学生个体在与具体教育情境的种种“际遇”中所产生的个性化的创造性表现。n 强调学生的个性发展和创造性表现,强调学生的自主性和主体性,尊重学生的个性差异,指向于人的自由与解放。3.表现性目标 是指每一个学生 二二课程与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课程与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求求n(一)常见目标陈述中的问题n 1.描述教师行为而非学生行为n 如: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n 2.描述学习过程而非学习结果 n 如:对某事物进行观察 n 3.罗列学科内容 n 如:学习力学的原理、公式 n 4.扩大外延 n 如:形成民族自豪感 二 课程与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求(一)常见目标陈(二)课程与教学目标陈述的主要方式n 泰勒:应当用一种最有助于学习经验的选择和指导教学过程的方式来陈述目标。这样的方式,“既指出要使学生养成的那种行为,又指明这种行为能在其中运用的生活领域或内容。”n n 行为动词+内容n了解(知道).;理解(懂得).;能够做.;n对.有自己的体会;对作出自己的评价n 情景(条件)+行为动词+内容+水平(标准)n (二)课程与教学目标陈述的主要方式 泰勒:应n 例如:n 通过观察(学习按一定顺序观察),完成观察记录,用简要文字概括某一事物的外部特征。n 分小组阅读讨论某文学作品,独立撰写一篇读后感或评论文章。(要求表达通顺,有真情实感或独立见解,字数不少于300字)n 运用原理,对现象作出分析判断,将自己的看法与他人交流。例如:(三)课程与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三)课程与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求求n 适切性:符合学生和课堂的实际 n 有效性:体现目标所代表的价值 n 有限性:结合实际适度预期结果n 可行性:通过实践可以达到 n 相容性:陈述的一致性 n 特殊性:克服笼统,增强针对性 n 诠释性:消除模糊,使人容易理解(三)课程与教学目标陈述的基本要求 适切性:符合学生和第四章第二节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组织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组织n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含义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含义n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是指教育性经验的排列、秩序和统整。第四章第二节 课程与教学的内容组织 一、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n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形式:n(一)垂直组织和水平组织n1、垂直组织:是指课程与教学内容前后之间的关系。(纵向结构)n2、水平组织:是指课程与教学内容相互之间的关系。(横向结构)二、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形式:(二)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n1、逻辑顺序n 科学知识本身的系统和内在的逻辑联系。n2、心理顺序n 学生的心理发展顺序和心理活动顺序。(二)逻辑顺序与心理顺序1、逻辑顺序三、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及其关系n(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校本)课程n1、国家课程国家课程n是由国家专门机构开发的课程。它反映了国家教育标准,体现了国家对各个地方、社会中小学教育的共同标准。三、几种主要的课程类型及其关系(一)国家课程、地方课程、学校2、地方课程、地方课程n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专门机构开发的课程。它是不同地方对国家课程的补充,反映了地方或社会发展的实际对学生素质发展的基本要求。2、地方课程 是由省(自治区、直辖市)专门机构开发的课3、校本课程、校本课程n亦称学校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而开发的课程。是根据学校自身实际和办学指导思想而设计的课程,是对国家课程、地方课程的进一步补充与完善。3、校本课程 亦称学校课程,是以学校为基础而开发的课校本课程的含义有三层:校本课程的含义有三层:n课程开发者: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全体教师,或者是学校与其他机构的合作;n涉及的课程范围:既可涉及部分课程,也可涉及学校全部课程;n开发的程度:新编(全新开发)课程,学校或教师选择、改编的课程。校本课程的含义有三层:课程开发者:学校中的部分教师、全体教师案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实践n学校的办学特色是针对学校的差异性而言的,其实还有更具体的学生的差异性。国家课程无法照顾到客观存在的具体学校的学生差异性,教育要满足这种差异性,只能由校本课程来实现。n 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指南案例:江苏省锡山高级中学校本课程实践学校的办学特色是针对学校n课程目标:培育站直了的中培育站直了的中国人国人个性特征:自信、创新、民族性、现代化、健康、坚毅课程目标:培育站直了的中国人个性特征:自信、创新、民族性、n任意选修课程建议菜单: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身心健康类、生活职业技能类n论证规范:目标指向、教师条件、学校资源n学生选课任意选修课程建议菜单:科学素养类、人文素养类、身心健康类、生n如:垂钓技巧与实践n理由(1)目标指向“闲暇技能”、现代人高雅休闲方式之一;(2)学校特色:江南农村中学;(3)课程资源:江南水乡,河湖密布如:垂钓技巧与实践(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n1 1、学科课程、学科课程n1)含义:从科学领域中选取某些知识组成学科,分门别类地向学生传授系统知识的课程类型。(二)学科课程、活动课程1、学科课程n2 2)优点:)优点:n(1)纯净简约、高效便捷;(2)系统掌握科学文化知识及其结构、形成认知结构。2)优点:n3 3)缺点:)缺点:n(1)加剧学科分割、不利于理解世界的完整图景;(2)容易出现理论与实际的脱节,不利于提高学生综合运用知识解决问题实际问题的能力。3)缺点:2、活动课程n1 1)含义:)含义:n从学生的兴趣需要出发,引导学生开展身体力行的实践活动,获得直接经验的课程类型。2、活动课程1)含义:n2 2)优点:)优点:n(1)有利于满足学生的兴趣和需要、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2)丰富学生的直接经验,锻炼学生实际动手操作的能力。2)优点:n3 3)缺点:)缺点:n(1)条件要求高;(2)课程的组织、实施难度较大;(3)学生实际获得的知识可能是零散、片断的。3)缺点:n4)当前活动课程开设的情况:n活动课程与学科教学中的活动、与课外活动混淆;n活动课程设计的科学性有待提高:(1)目标的针对性(针对内容、针对学生);(2)内容的合理性和有效性;(3)学习活动方式的灵活多样性;(4)效果检测的科学性。课程与教学论课件n3、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n并列关系n主辅关系3、活动课程与学科课程的关系(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n1、分科课程:n2、综合课程:(三)分科课程与综合课程1、分科课程:综合课程的几种类型综合课程的几种类型n1)关联课程:一组互相密切联系和配合的学科。n2)融合课程:同一个科学领域中的若干门分支学科的内容糅合在一起。综合课程的几种类型1)关联课程:一组互相密切联系和配合的学科n3)广域(跨域)课程:不同科学领域的数门学科内容合并在一起。n4)问题课程:以问题为核心,以解决问题为线索,将所有能够解决问题的知识和技术加以重新组织和安排。3)广域(跨域)课程:不同科学领域的数门学科内容合并在一起。(四)显性课程、隐性课程n1、显性课程(正式课程,计划中的课程)n2、隐性课程(隐蔽课程、潜在课程)n1)含义:学校内部、正式课程之外的教育性因素的总和。(四)显性课程、隐性课程1、显性课程(正式课程,计划中的课程n2 2)特点:)特点:n教育因素的弥散性;n影响过程的隐蔽性;n教育结果的非预期性。2)特点:3)潜在课程设计n微观层面教室内部n保加利亚,洛札诺夫“暗示教学理论”n无意识心理学作为理论基础3)潜在课程设计微观层面教室内部n通过音乐、色彩、光线、游戏等暗示手段,营造适宜的教学环境,使学生的无意识活动能够对有意识的学习活动产生积极的影响通过音乐、色彩、光线、游戏等暗示手段,营造适宜的教学环境,使宏观层面宏观层面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建设n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所创造和形成的精神财富、文化氛围以及承载这些精神财富的活动形式和物质形态。宏观层面校园文化建设校园文化:是学校师生通过教育教学活动n观念形态层:学校师生所共同享有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模式、人际关系与校风传统以及各种认同的文化意识。n制度层:规章制度、学生守则等。n物化层:校园物质环境、丰富多彩文体娱乐活动观念形态层:学校师生所共同享有的价值观、道德规范、行为模式、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苏苏霍姆林斯基n公寓楼:校训“做有中国灵魂,有世界眼光的人。”n门厅:“现在做好身边的小事,长大才能做好国家大事。”n报架:“小小窗口,大大世界”,“点点滴滴,知识成海”要使学校的每一面墙壁说话,发挥出人们期望的教育功能。n操场边黑板墙:“这里是你们的天地。画吧,写吧,给想象插上翅膀,给智慧扬起风帆!”n花园:“谢谢小朋友对我们的爱护。”n餐厅:“农民伯伯,炊事员叔叔多辛苦呀,我们绝不浪费粮食。”操场边黑板墙:“这里是你们的天地。画吧,写吧,给想象插上翅膀(五)必修课程、选修课程n1、必修课程、必修课程n同一学年的所有学生必须修习的公共课程,是为保证所有学生的基本学力而开发的课程。(五)必修课程、选修课程1、必修课程2、选修课程、选修课程n 是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择的课程,是为适应学生的个性差异而开发的课程。2、选修课程 是依据不同学生的特点与发展方向,容许个人选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n(1)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n公平发展指一切人享有平等的受教育机会。(必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3、必修课程与选修课程的关系(1)公平发展与个性发展的关系n个性发展指施以适合于每个人的能力、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选修课程的直接价值支撑)个性发展指施以适合于每个人的能力、能力倾向和个性特点的教育。n公平发展只有在适应每一个人的个性差异时,才不至于导致“划一主义”,不至于使公平发展落空;n个性发展只有建立在教育公平的基础之上(机会、发展条件、发展水平),才不至于根据受教育者的自然差异提供教育内容上有本质差别的、分轨式的教育。公平发展只有在适应每一个人的个性差异时,才不至于导致“划一主n(2)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n(3)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相互渗透、相互作用,二者有机统一,成为个性化课程体系的有机构成。(2)必修课程和选修课程具有等价性。第四章第四章 复习思考题复习思考题n1、什么是课程与教学内容?n2、选择课程与教学内容应遵循哪些原则?n3、理解课程与教学内容组织的具体形式:横向组织与纵向组织、逻辑组织与心理组织。第四章 复习思考题1、什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