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城市更新理论课件

上传人:494895****12427 文档编号:241476491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PPT 页数:77 大小:1.8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第二章城市更新理论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7页
第二章城市更新理论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7页
第二章城市更新理论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二章 城市更新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城市更新的基础理论和相关理论,认识中国旧城物质结构形态和社会结构形态的构成、特征,掌握城市发展、老化衰退的类型,了解城市更新的历史延续。第二章 城市更新理论 通过本章学习,掌握城市更新1第一节 城市更新的基础理论一、旧城结构形态的基本构成v城市结构形态 城市空间内各显性和隐性的构成要素之间相互作用,并在社会多系统综合作用下,产生的可变动的机体表现形式。是一种复杂的社会形象。完整意义上的城市结构形态由物质结构形态和社会结构形态构成。城市物质结构形态 主要是以城市各有形要素的空间存在、布置和使用方式为内容,是结构形态中相对显性的内容。包括实体结构形态和功能结构形态两方面内容。城市社会结构形态 主要指城市区域内人口、文化水准、职业差异、经济水平差异、社会组织、社会生活等内容,是结构形态中相对隐性的内容。包括人际关系、价值观念、社会组织三个方面内容。第一节 城市更新的基础理论21、旧城物质结构形态的构成1.1、城市格局 城市格局一般是指城市组成要素的总的布局。不同的城市由于地形、地貌、当地自然条件,以及人文方面的原因,往往形成独具特色的格局。(1)线型模式 属自然生长型。它是众多个体形象以功能合理,适合地域条件和经济条件为准则逐年叠加的结果。常是沿着主要道路(等高线、河流)走向发展,串连着若干个主要的结点场所。1、旧城物质结构形态的构成3(2)中心集结模式(放射环或星形)属规划生长型。它通常是运用型制、观念等控制手段,使形态注重整体性、规划性和象征性。通常围绕一个中心空间组织建筑群,这些焦点常常是广场、高塔、尖顶和穹隆等,表达了城市居民的共同追求。在欧洲较为典型。(2)中心集结模式(放射环或星形)4 (3)网格模式 属规划生长型。它有层级清晰的格网秩序,其基本形式要素可理解为一个有系统的架构,代表了中国的传统。格网模式由于两种不同的目的,呈现出两种不同的形态特征:v有中心的格网序列代表着中央控制和中央集权的思想,如老北京城。v无中心的、开放式的格网序列代表着民主自由和平等竞争的思想,如费城、米列都城。(3)网格模式51.2、街巷构成v街巷 一个或多个围合空间的线性展开,是通向各个单元的通道。街巷的最基本功能移动(1)街巷走向 传统旧城的街巷都有明确的走向和序列感,这种街巷走向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体现:1.梯度、坡度的变化;2.标志的引导;3.“主路支路小巷”的环形多级网络系统。第二章城市更新理论课件6(2)街巷连续 旧城街巷立面在多样变化中体现出统一连续感,这种街巷连续可以通过以下方式来体现:1.材料的一致;2.色彩的一致;3.体量的一致;4.街巷的疏密有致;5.天际线的联结变化;6.传统旧城户与户之间的紧密连接。(2)街巷连续7(3)街巷空间层次 旧城各个立面呈现出开敞或封闭的形式,使城市空间明确地区分为界定、过渡以及流通等空间。旧城中的常见内外过渡空间:檐廊、骑楼。v檐廊连接和融合其边缘各种不同功能的建筑与公共空间,丰富了空间层次。(3)街巷空间层次8v骑楼沿街部分二层以上出挑至街道,用立柱支撑,形成自由步行的长廊,立面形态上建筑骑跨人行道,因而取名骑楼,近代由西方引入中国,可避雨防晒,商业实用性突出。骑楼9(4)街巷结点 旧城结点通常处于网状结构的交叉点。大结点如商市、公共广场,小结点如巷道交叉口、茶馆、古树、古井等。桥头为我国南方河网城市独具特色的重要结点,是水陆两套空间系统的交汇点第二章城市更新理论课件101.3、街坊构成v街坊旧城街和巷(北方称胡同)分隔成长条形地段,并由若干院落充实,构成街坊。街坊没有一定的尺度,它与街巷间距及院落的大小及组织有关,也由其地理环境的生活方式决定。江南水乡住宅由于其“亲水”特色,布局分为临水型住宅隔街面河、临水型住宅前街后河、上宅下店隔街面河等等。目地:力争每户面宽小而使更多住户、商店获得面街临河、水陆皆达的有利条件。街坊内大都由院落组成,街坊内部属于私密空间,居民活动移到街巷,由街巷院落,交通量和喧闹程度递减,私密性递增。第二章城市更新理论课件111.4、院落构成(1)院的原型v传统民居分院依据:宗法伦理观念(如位序、等级的尊卑和礼仪)风水观念(如“蕴藏生气”、“向阳”等观念)两者观念虽不同,但都具体体现在对称、正反、层层相抱等形式上。第二章城市更新理论课件12(2)院的拓展v传统院落住宅单位 进落(若干进)住宅组团(若干落)街坊单元(若干住宅组团)v 备弄 各院落和宅院侧面的一条通道,可以让人从后院直达前门,无须穿门入屋。作用:1.主人、贵宾走正厅大道,备弄供妇女和仆人行走。封建社会男尊女卑,长幼有序,主仆分明,不得越雷池半步。由此可看出封建社会对女性和平民的歧视。2.紧急通道。如遇火势,人们可以利用备弄紧急逃生、穿行救火。备弄132、旧城社会结构形态的构成 旧城中具象可见的城市物质形态背后,蕴藏着人与人、人与物的各种关系和社会网络。正是由于旧城浓郁的生活气息、亲切和睦的邻里关系以及富有较强凝聚力的社会网络,使旧城在居民心中产生了物质条件所难以比拟的魅力。2.1、社会组织结构 (1)表层组织 表层组织是社区群体的最基本联系,是维系和表现人们之间日常生活的主要环节,它通常以人际关系来反映。比如邻里间的交往、家庭成员间的互动方式,等等。2、旧城社会结构形态的构成14(2)深层组织 深层组织使生活居住形态具有一定内向性,是约束物质结构形态中群体成员的行为,使生活居住形态中成员能够安定生活的重要层面。它通常以价值观的一致来反映,价值观的一致造成居民强烈的社会感和归属感。(3)核心组织 核心组织只存在于以宗教性关系或血缘性关系为主体的生活组织中。通常以是否权威来反映,通过权威施行裁决和号召的权力,维持组织的运转。第二章城市更新理论课件152.2、社会网络(1)社会网络的定义 一个人同其他人形成的所有正式与非正式的社会联系,也包含了人与人直接的社会关系和通过对物质环境和文化共享而结成的非直接的关系。其基本属性表现为社区群体生活的整体性。(2)社会网络的特性v场所感 群体间的结合关系,都是在一个个具体的场所背景中展开的。场所系统对群体间的社会互动,包括购物、行走、社交等等,直接或间接地施加影响。同一社区居民使用同一公共服务设施的重叠可能性很大,因而公共设施会对社会联结产生重要作用。如聚在一个户外健身处聊天,聚在一个小酒吧喝啤酒等等。2.2、社会网络16v等级性 社会网络的范围由小到大体现出四种不同规模的邻里场所等级:社会接触邻里(左邻右舍,抬头不见低头见);社会熟知邻里(常有相互交往);社会同质邻里(具有同样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条件);社会异质邻里(具有不同的文化水平和生活条件,但共用日常生活所必需的固定设施,如幼儿园、医院等)。v完备性 一些活动场所(社区公共服务站、商店、学校、医院等)对某些群体的社会活动具有支配性的作用,没有它们,群体的角色就是不完备和不充分的,群体就会失去其自身肢体。v叠合性 人们在城市中的活动模式,可以看作是一种复杂的相互作用与相互关系的空间体现。可以说它们是在一定环境中,由场所的叠合所产生的,并引起潜在的社会互动。旧城里,许多社会生活并置交织在一起,体现了丰富浓郁的生活气息。等级性172.3、中国传统的生活居住形式(1)家庭群居中国古代以自给自足的小农自然经济为经济特点,有着家族群居的生活习惯,传统旧城的院群是以血缘亲疏来划分组团和区域的,家是组团和区域的基本构成单元。由于家庭群居特点,传统住宅多以庭院为单位,从视线上隔断了内外空间,给家庭一种向心的形式与统一性。北京传统四合院,沿南北轴线纵深布局,形成多进院落,以供多代同堂的大家庭使用。2.3、中国传统的生活居住形式 北京传统四合院,18(2)内聚性庭院住宅庭院式住宅四周由垣墙围绕数幢房屋,房屋则围绕着庭院布置,形成一个或多个庭院,一般仅向内开窗。向内开窗:所有房屋外墙则较为封闭,通常不设窗,只留一个大门进出,住房门窗均开向庭院,形成了一个极具内聚性的生活空间。(3)严格的长幼、尊卑等级传统居住形式反映了中国古代宗法制度(政权、神权、族权、父权、夫权等)与儒学的思想,使家庭院落以家长为核心与其他人按照亲疏、尊卑关系构成一个平面展开的人际关系网络,做到长幼有序、上下有别、内外有分。不同建筑由于用途和居住者的不同,其大小、方位和装饰都不同。虽然在传统居住空间中体现着男尊女卑等封建伦理道德的消极因素,但院落里亲情得到了极大的展现,亲友交往密切,尊老爱幼,安全自由,反映了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第二章城市更新理论课件19二、城市发展与老化衰退工业革命以前,城市是作为礼仪、军事、经济中心而缓慢发展并发挥其作用的;而工业革命的巨变,导致城市的含义、作用和形式变得更为丰富。城市的发展不再像以往一样仅仅取决于防卫或宗教因素(在战争技术进步的特点情况下,城市建设越来越少地考虑防卫),而成为多因素共同作用下的产物,经济力量的作用尤其突出。1、城市的发展变化1.1、发展变化的影响因素(1)变化动因 总的来说,社会经济发展是城市结构形态演变的根本原因,工业革命给城市带来的深刻变化既是最好的说明。推动因素主要有:v区位条件变化:一个地区随着交通形式和交通线路的改变,可能带来其区位价值的变化,致使原有的土地利用形式发生变化。v社会生活需求转变:一个社区邻里随着人口的迁移,原有的社会网络和邻里结构可能会随之改变。二、城市发展与老化衰退20v文化价值改变:新型文化的形成和审美观念的改变,使得整个社会对城市建筑环境的要求产生变化。v新技术发展:汽车的大量发展使得城市交通矛盾加剧,道路和街道形式发生变化,立体交叉、高架车道改变着城市的尺度;信息产业的发展使得地球村、全球化变成了可能,对城市产生了巨大深远的影响。v社会结构和产业结构变迁:三次产业的发展,产业规模的扩大,流通领域的繁荣,使得城市内部更为密集、高效。(2)变化制约 城市的发展总是以原有的城市结构为基础,并在空间上对其存在依附现象。这种维持原有结构的趋向和惯性,往往构成对城市更新、改建和发展的制约。城市的发展是其外部力量(推动因素)和内部力量(制约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文化价值改变:新型文化的形成和审美观念的改变,使得整个社会对211.2、发展的内在机制(1)调节机制v自发调节机制城市可以在结构不变的情况下,通过自发地调整空间组织内容和发挥多种功能潜能,取得与新功能相互适应的关系。v结构功能相适调节机制如果城市的发展超出一定限度,自发调节机制就无法实现城市结构形态的合理转变,则需要城市结构内部各组成要素按新的功能要求重新排列组合,并经过一定时间的磨合与协调之后,建立一种新的动态平衡。因此,城市发展运行总是处在“平衡不平衡新的平衡新的不平衡”的矛盾运动中。实际城市调节过程中,这两种调节机制往往交织在一起,共同起作用。1.2、发展的内在机制22(2)调适方式v结构性调适结构复位:城市自发调节机制作用下,城市运行恢复原有的动态平衡。无质变,有少量量变。E.g.充分利用旧城的小量城市更新维护结构变更:没有改变城市的基本结构,作一些局部的调整和变动。很少或没有质变,主要是量变。E.g.局部改造的中量城市更新整建结构重组:原有城市结构被彻底破坏,各组成要素和子系统按一种新的方式重新排列组合。有质变,也有量变。E.g.推倒重建式的城市更新重建功能性调适城市功能和城市结构紧密相连。结构是功能的基础,功能则是结构在运行中发挥出来的作用。功能性调试在城市发展过程中也有着重要的地位,功能的失调常常会使城市内部各系统的活动和作用出现混乱。(2)调适方式231.3、变化的形式和过程(1)变化的形式v继承与延续:表示后来形成的城市结构形态保持了原有城市结构形态的某些特征和组成要素,体现出一种继承的关联。E.g.金马坊v变异与更新:城市继承与延续不是一成不变的照搬,而是不断修正补充和完善。或微小的变化;或根本性的结构变化。E.g.金马坊旁的民宅被拆除改建v中断与衰退:在发展过程中,城市结构形态内的许多组成要素,因条件变化,已无存在的必要,出现衰退迹象而被历史发展所抛弃,体现出一种中断的关系。E.g.以前的水井现在在大中城市已不复存在1.3、变化的形式和过程24(2)变化的过程v分化城市结构和功能的分化,常常使一个城市结构和功能由简单向复杂演进,城市就是在结构和功能不断分化中逐渐发展的。v整合城市结构和功能的整合,趋向于把分化的结构和功能在新的基础上合为一体。分化和整合是相互联系的,整合中有分化,分化中有整合,两者有机地交融在城市发展变化过程之中。(2)变化的过程252、城市的老化衰退2.1、发展不平衡 发展不平衡:即城市系统内难以改变的惰性和滞后性与新环境不协调。造成:快速夹杂着缓慢,增长伴随着衰退,连续伴随着间断。(1)时间滞后 由城市系统的异质性和不均匀性造成。城市内部各组成部分变迁速度不一致或城市原有结构总有保持稳定性的趋向,导致调适的不和谐。(2)过度发展没有考虑到城市结构的发展限度,超过其最佳极限,将会导致城市整体机能的失调,引起衰退。2、城市的老化衰退262.2、衰退的典型类型 发展的不平衡导致衰退,其衰退类型分为以下三种:(1)物质性老化(自然老化)设施老化,建筑物超过其使用年限,破损腐朽,致使城市自然老化。钢筋混泥土结构房屋耐用年限:6080年 砖混结构房屋耐用年限:4060年 (2)功能性衰退(人口压力大,城市超负荷运转)随着城市人口增长和规模扩大,合理的城市环境容量被突破,从而造成城市超负荷运转,整体机能下降,出现城市功能性衰退。(3)结构性衰退(城市难以适应发展变化)原有的城市结构难以适应发展变化要求,城市内部组织系统的变化调适滞后于发展变化,从而导致城市结构性衰退。前一种情况是绝对老化,是有形物质磨损;后两种情况是相对衰退,是无形磨损,它常常在城市未达到自然老化之前,因不适应现代发展要求而变得衰退。旧城改造不能仅仅停留在房屋的修缮、重建,道路的拓宽和养护上,更重要的是调整城市内部组织系统和功能结构,整治城市整体环境,适应发展的需要。2.2、衰退的典型类型272.3、衰退的更新方式(1)对于物质性老化的地区 可保持其社区邻里原有的社会和经济结构,根据其不同的老化程度,分别采取维护、局部整建、拆除重建等更新改造方式。(2)对于功能性衰退地区 其衰退原因常是因为其原有的社会环境容量被突破,对其的更新改造应首先分析原有土地能否进一步提高容量,否则考虑在城市范围内进行总体平衡。(3)对于结构性衰退的地区 应深入分析其产生的深刻背景,根据不同的衰退性质,分别采取结构复位(维修)、结构变更(整建)和结构重组(重建)等更新改造方式。2.3、衰退的更新方式28三、城市更新与历史延续1、历史的连续性1.1、形式的自主价值 城市中的许多老建筑,尽管在功能上已经不能满足现代使用要求,但其历史、文化和美学上的价值是新建筑难以代替的,说明“形式”在一定程度上有其自主价值。三、城市更新与历史延续291.2、持久性要素 “记忆以物质的痕迹记录下来,形成城市的骨架,而持久性要素则相当于这一骨架的支撑点。”城市中心纪念物、过去的形体符号以及城市的基本布局等等,能引起人们对历史事件和文化轨迹的追忆和联想,是一种持久性现象。(1)“推进性”要素 指那些与现代城市生活相结合的城市构成物,它们经过适当的适应性更新改造即可具有使用价值,又能把过去引入现代,使人们在今天仍能体验过去。(2)“保护性”要素 指那些可能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保留它仅仅是由于历史文化意义和文物价值。它们作为城市历史的独特品质,作为城市形式的控制要素和“原形”往往保持不变。1.2、持久性要素301.3、集体记忆每个人对我们生活在其中的城市,都有某种体验,这些体验在人与环境的接触中逐渐融入到记忆中,即使这些对城市的记忆因人而异,但总体上具有很大的相似性,我们把这种记忆称为集体记忆。城市是集体记忆的场所,这种记忆反过来又影响未来城市的形象所在。有时候,历史也可以看作一种集体记忆。1.3、集体记忆311.4、类推性城市弗洛伊德曾有过将不同历史时期建筑并置的哲学思想,他指出:“如果我们希望在空间领域表现历史的顺序,只能用在空间中并列的方法来达到它,因为同样的空间不能有两个不同的内容。由此,可将不同历史时期的对象放在一起,使其在一个场面同时出现,“历时性”因素在“共时性”的结构中表现出来。这在阿尔多罗西的“类似性城市”理论和柯林罗的“拼贴城市”理论中都有体现。层次是美学表现的常用手法,在历史进程中让痕迹相互叠加,每一痕迹被修饰的同时又修饰其他痕迹,形成时间的拼贴,表现出一种尊重过去、重视现实、给未来留有余地的文脉主义思想。1.4、类推性城市322、更新中的历史延续2.1、形态的延续(1)风格的连续v摹仿:将传统要素的一些形式特征直接运用到设计中。v抽象:具体的对象被抽象为普遍的特征,而将这种普遍的特征通过设计表现出来。2、更新中的历史延续33(2)意象的连续v环境意象的保留:旧城中有很多能给人极为深刻印象的环境意象。第二章城市更新理论课件34v环境意象的延续:在旧城更新改造中,许多情况下来自对区域环境特征和设计对象本身性格的寓意,正是这种寓意,能帮助我们完善、延续、甚至建构起某种新的城市意象。20世纪以来,北京几度盛行给现代建筑添加中式屋顶。源于让现代建筑具有“民族的形式”这样一个美好的初衷,一部分专家和管理者认为应该给现代建筑戴上“中式帽子”。八十年代,戴不戴“帽子”甚至成为审查北京大型公共建筑的设计标准,对于没戴“帽子”的设计,一律通不过最后审查关。从戴上“中式帽”的建筑看,有不少成功的设计。但是,有的建筑勉强生硬地戴上“帽子”,画蛇添足,不伦不类,并不协调。环境意象的延续:在旧城更新改造中,许多情况下来自对区域环境特35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阿顶。是等级最高的屋顶样式,只有宫殿、陵殿或皇家御准才能使用。如北京的太和殿。歇山顶:系前后左右四个坡面,在左右坡面上各有一个垂直面,故而交出一条正脊、两侧各四条垂脊,又称九脊殿。达官贵人府邸和重要建筑物多采用这种屋顶样式,如天安门。庑殿顶:四面斜坡,有一条正脊和四条斜脊,屋面稍有弧度,又称四36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庙建筑中,几乎没有悬山式屋顶。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与山墙齐平。硬山式屋顶广泛地应用于明清民居中,是一种等级比较低的屋顶形式。悬山顶:屋面双坡,两侧伸出山墙之外。在皇家建筑和一些大型的寺37 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有若干屋脊交于上端。一般为亭、阁、塔的常用屋顶样式。如北京故宫中和殿和天坛祈年殿。攒尖顶:平面为圆形或多边形,上为锥形的屋顶,没有正脊,38卷棚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弧形曲面。多用于园林建筑中,如颐和园中的谐趣园,屋顶的形式全部为卷棚顶。在古时宫殿建筑中,太监、佣人等居住的边房,多为此顶。卷棚顶:屋面双坡,没有明显的正脊,即前后坡相接处不用脊而砌成39(3)空间的连续v积极城市空间的创造 积极城市空间即那些在形态上被建筑实体围合良好的外部空间。传统旧城的外部空间多具有这种品格,而现代城市的外部空间,往往沦为建筑之外的剩余空地。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十分重视其外部空间的连续性和积极品格,建筑群应形成良好尺度和形状的外部空间,建筑形体要有助于建立一系列的结点、街道和院落。v城市空间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创造 旧城的空间结构连续性、建筑群整体性、环境认同感、场所感以及丰富的邻里空间等都是其精华所在,更新时应使其得以延续,不应破坏原有的空间形态。(3)空间的连续城市空间连续性和完整性的创造402.2、结构的连续(1)结构的整体连续 旧城格局的保护与延续 (a)旧城保护与新城发展:主要有新城围绕旧城发展,新城在旧城一侧或几侧发展,旧城和新城完全脱开等类型。E.g.北京 解放初期,新中国定都北京,如何确定城市中心区位置(中央与北京市政府的行政中心)成为重要任务,当时在苏联专家的参与下,对北京发展做了调查,结果大体形成了两种方案:赵朱方案(赵冬日、朱兆雪)主张行政中心应当在旧城基础上予以发展,依据:行政中心规模不大,易于实现;是内城中心风景最好的一片区域;可利用很多历史文物和宫廷建筑。梁陈方案(梁思成、陈占祥)主张在当时的西郊(现西三环公主坟一带)另立行政中心,依据:现代行政机构所需面积大于旧日皇城;在城桓以内不可能寻出位置适当又具有足够面积的地区;利用旧城需拆除房屋十三万间,工程量大;把大量高楼间在文物中心地区,会改变整个北京街型。最终,政府选择了赵朱方案来发展行政中心。2.2、结构的连续41 (b)旧城街道格局的保护 传统旧城就是步行者的城市,这样的街道系统富有艺术情趣并适合人的尺度。更新中可采取单行线、步行街、限制车辆交通等方式来维护旧城街区的形态。(b)旧城街道格局的保护42 传统街区的保护与再生 对原有街区的保护,主要包括保护原有街区肌理和质地,建立传统步行街区,以及进行小块更新与生长等类型。街区肌理:指建筑体量的聚集方式。街区质地:指城市街道、建筑物及开放空间的组合模式。小块更新的生长:指在整体设计观念指导下进行零星的渐次开发、改建和调整。比一次性移植式地创造一个新环境更有利于使新旧建筑与空间相融合。传统街区的保护与再生43 (2)结构的局部连续 背景原则隐身1.尺度关联:在尺度上,特别是近人尺度上取得呼应。2.形态关联:造型特征(如架构、体块、空透等)与现存文脉取得一致。3.形式关联:某些片断的重复使用和变形,以及装饰母题的延续,造成新与旧的对话。4.类比关联:利用新的造型手段,从而达到类型上的一致性。5.色彩关联:利用色彩的协调达到一致。6.质地关联:利用材料和质感的统一达到一致。图形原则现形 上述六条原则走向对比时,图形便从背景中分离出来。作为图形的建筑常常:1.处于中心、结点位置上;2.与周围建筑在尺度、形态、形式、色彩、质地等方面存在对比;3.在整个环境中具有唯一性或令人难忘。(2)结构的局部连续442.3、生活环境内涵的延续 一些城市规划师仅对旧城进行物质改造,忽视了对旧城生活内涵和社区网络的保护,致使原有居住环境中的社区意识分崩离析,造成“社会性贫民窟”现象。从某种意义上说,保存和延续旧城的场所精神与社会网络,比维护文化传统的物质环境更为重要。(1)社会组织结构的延续 旧城中和谐的人际关系和富有凝聚力的社会组织结构,既源于其稳定、有机的物质结构形态所创造的空间氛围,也源于居民整体的“同质”(交往方式、价值观、信仰、宗教民族等的一致)。保存原有的空间氛围和保存居民的同质性,有利于维护良好的社会组织结构。(2)社会网络的保存与延续 旧城居民在长期的相处过程中,结成了丰富的社会网络,对城市居民生活及社区的稳定具有某种内在影响。在城市更新过程中,应根据社会网络特点及相应物质环境的状况,做出相应措施,使社会网络在环境更新中能够得以保存。2.3、生活环境内涵的延续45第二节、城市更新的相关理论一、现代建筑运动1、芝加哥建筑学派与第一批摩天大楼v芝加哥建筑学派:19世纪后期以芝加哥为主要实践场所的探索高层建筑设计的学派。以争速度、重时效、降低成本、形式服从功能为理论基础,以铁框架结构、横向长窗、简单立面的高层建筑为设计方向。v产生背景现代技术的进步使得高层建筑有了实现的可能;1871年芝加哥发生特大火灾,城中三分之二建筑化为灰烬;城市重建时,政策鼓励低造价、高效率、节约市中心用地的建造。v芝加哥窗在芝加哥学派强盛的1883年1893年之间,他们创造了独特的芝加哥窗(Chicago windows),即整开间开大玻璃,中间是固定的大玻璃窗,两侧是较小但可以上下拉动的滑窗,形成立面简洁的独特风格。优点:芝加哥窗形式简洁,易于建造,有利于室内的采光通风,符合北部地区防寒、避风的需求。第二节、城市更新的相关理论46v第一栋摩天楼建成于1885年的芝加哥家庭保险公司,高10层,55米,被誉为“第一栋摩天楼”,是世界上第一幢按照现代钢框架结构原理建造的高层建筑。它的建造说明了高层建筑发展的可能性。v密斯与“少即是多”理论20世纪30年代,德国建筑师密斯在希特勒的迫害下移居美国,他的“少即是多”建设理论和“钢+玻璃”建筑模式,很快被工业界所接受,特别是在摩天楼的建造中得到成批的推广,在二战后更是以“国际风格”为名风靡全球。然而现在,这种“国际风格”的扩散却丧失了密斯原有的个性特征,而成为千篇一律的“火柴盒子”。v昙花一现的芝加哥建筑学派 到了20世纪下半期,芝加哥“圈”(the loop)内高楼林立。这里的多数建筑没有向公众开放的中庭或室外场地,人们用“峡谷”来形容圈内被摩天大楼包围的马路。大多数人认为它们缺少历史和传统文化,没有深度。这个学派只存于芝加哥一地,盛行于19世纪70年代到19世纪末十余年间。此后,其影响渐微。第二章城市更新理论课件472、现代建筑运动 现代建筑不是随着20世纪的来临而突然出现的。它的产生可以追溯到产业革命和由此而引起的社会生产和社会生活的大变革。这种变革表现如下:v房屋建造量急剧增长,建筑类型不断增多 19世纪工业的大发展和城市的扩大需要建造大批工厂、住宅、公路、铁路、办公和商用建筑等。在建筑史上长期占有突出地位的帝王宫殿、坛庙和陵墓退居次要地位,生产性和实用性为主的建筑愈加重要。v工业发展给建筑业带来新型建筑材料 几千年来的建筑材料:土、木、砖、瓦、灰、砂、石等天然或手工材料 产业革命以后的建筑材料:铁材、钢材、水泥(钢筋混凝土结构)2、现代建筑运动48v结构科学的发展带来优良的新型结构 19世纪后期,力学发展迅速,建筑结构的内在规律得以弄清,建立了建筑工程所需的计算理论和方法,形成系统的结构科学。建筑结构方面的成就:如1889年巴黎高300米的埃菲尔铁塔。v建筑业的生产经营转入资本主义经济轨道 房屋是资本家的固定资本,他们要求在最短的时间内以最少的投资从建筑活动中获取最大的利润。此外,职业建筑师出于追求商业利益的需要,使得经济法则渗入建筑活动中。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和赖特并称为现代建筑派的四大巨匠。从19世纪末开始,这些建筑师向原有的传统建筑观念发起冲击,为后一阶段的建筑变革打下了广泛的基础。这一时期是建筑的蜕变转换时期,被后人称作“现代建筑运动”。20世纪初,“现代建筑运动”的影响扩大到城市规划领域。柯布西耶、格罗皮乌斯、密斯和赖特并称为现代建筑派的四大巨493、勒柯布西埃与现代建筑运动柯布西埃是近现代最重要的建筑师、规划师之一,是现代建筑运动的激进分子和主将。v1923年,发表了走向新建筑歌颂了工业革命以来的成就,分析了工业产品的合理性、科学性,认为飞机、汽车这样的产品是建立在严格的理性思维基础上的合乎逻辑的结果。提出“功能第一”、“住宅是居住的机器”等观点要求建筑师向工程师的理性学习,提倡用简约的设计、工业化的新技术去建造大量低造价的现代住宅。v1926年,提出了新建筑的五要素:底层架空;横向长窗;自由的立面自由的平面;平屋顶花园。v1928年,与格罗皮乌斯、密斯组织了“国际现代建筑协会”,成为现代主义的主要倡导者;v1933年,国际现代建筑大会在雅典召开,柯布西埃主持撰写了雅典宪章,提出功能分区。3、勒柯布西埃与现代建筑运动50v新建筑五要素的经典范例:萨伏伊别墅建于1930年,位于巴黎近郊,是柯布西耶现代主义建筑的经典作品之一。底层架空:底层三面透空的钢筋混凝土结构,象白色方盒被细柱支起。v室内活动主要在二层以上,让连续绿地从底层通过;v立柱与地面接触,体现了结构美感,丰富了住宅外观形象;v底层活动空间增加,一部分可作为停车位,一部分可作为商铺出租以增加经济效益,剩余部分用作绿化、过道和游戏场地;v住宅室内地面更容易保持通风干燥。横向长窗:外部唯一可以称为装饰部件的是平缓舒展的横向长窗v横向长窗提供室内更好的采光。自由的立面:外立面为简单的几何形体,外墙洁白,无任何装饰。自由的平面:动态的、非传统的内部空间组织形式(螺旋楼梯和坡道)v现代建筑结构体系的特点是梁柱作为承重构件,室内填充墙为非承重构件,柱距变大,可以实现自由的空间分割;v现代建筑认为空间而非形式是建筑的主角,室内大多采用开放式设计。平屋顶花园:基于城市空地面积缩小作出屋顶绿化方案v平屋顶增加了人们的活动空间;v屋顶的植物绿化可以改善小气候;v屋顶花园比草地更加干燥、卫生,能看到比地面上更美好的风光。新建筑五要素的经典范例:萨伏伊别墅51v功能分区的实践 柯布西埃现代城市规划原则的实践活动直到20世纪50年代应邀主持印度昌迪加尔的规划时才得以充分施展。昌迪加尔规划:明确的分区,以“人体”为象征进行城市布局结构。大脑(北):行政中心,地势居高临下;心脏(中):商业和文化中心;左手(东):工业区;右手(西):文教区;肌肉:居住区分布于全城;血管神经系统:城市的供水、供电、通信系统;骨架:城市道路系统,全部直角相交;全城有一个组织在绿化系统中的自行车和人行系统。功能分区的实践52v柯布西耶建筑风格的转变:v前期建筑风格:追求功能和理性的“现代主义”和“纯粹主义”。v前期建筑特点:外形采用简单的几何形体,细长的圆柱,横向长窗,强调灵活运用、复杂多变的内部空间。v代表作品:萨伏伊别墅 v后期建筑风格:追求形式与感性的“粗野主义”。v后期建筑特点:外墙面特别喜欢用脱模以后不加修饰的混凝土面,质地粗旷,造型独特,注重光影的运用,强调感性设计。v代表作品:马赛公寓、朗香教堂、昌迪加尔法院。柯布西耶建筑风格的转变:53二、简.雅各布斯与城市多样性 城市规划的目的是什么?是谁毁了城市?怎样挽救城市活力?简雅各布斯以其鲜明的批判立场,于1961年发表了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提出了城市的本质在于其多样性。20世纪城市规划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功能分区(Zoning)。雅各布斯反对功能分区,主张“主要用途混合”和“模糊地段”,使得区域在每个时段都要有“人气”,要每天24小时有人在。雅各布斯关于城市的思想和对策是具体而日常的,却恰恰是与正统的城市规划背道而驰的。除了生发多样性的四个条件(主要用途混合、小街段、不同年代的旧建筑、一定的人口密度),还有以下城市更新对策:大规模改造计划缺少弹性和选择性,排斥中小商业,耗费巨资却贡献不大,对城市的多样性产生破坏。二、简.雅各布斯与城市多样性54贫民窟并不一定如正统规划人士所认为的“城市的毒瘤”,相反有可能是城市最具活力和安全的区域,不应采取大规模投资改造和搬迁的方式来进行消灭,而应通过鼓励和培植自我更新的能力来逐渐脱贫;公园绿地和城市开放空间并不是理所当然的活力场所,孤立偏僻的公园和广场反而是危险的场所,周边应与其他功能设施相结合才能发挥其公共场所的价值;“街道眼(street eye)”街边步道要维持有趣、生动的名声,人们就会喜欢去那里看与被看,街道也因此具有了生命力和安全性。解决城市交通问题不是靠修更多的道路来解决,那只能使城市最具活力的区域不断受到侵蚀;应该通过减少汽车的使用机会的方式来解决,包括提高使用汽车的难度以及提供多种出行选择来慢慢减少人们对进城汽车的依赖;第二章城市更新理论课件55三、柯林罗与拼贴城市 20世纪60年代后,西方的城市思想进入了对现代主义城市思想的全面反思期。1966年雅各布斯的美国大城市的生与死从不同的方面在理论上拉开了对现代城市的全面批判。柯林罗(Colin Rowe)1978年发表的拼贴城市(Collage City)一书也是现代主义之后的城市理论的重要组成部分。1、“对城镇景观的崇拜”和“对科幻世界的崇拜”罗在书中着重对20世纪六七十年代出现的“公然回头看”和“明显向前看”两种极端倾向进行了批判。他的拼贴城市希望寻求的就是一条介于这两者之间的一条道路,认为需要同时面对传统与现代。v对城镇景观的崇拜(Cult of Townscape)源自城镇景观一书。该书认为现代建筑极大地破坏了小城镇的环境,应该恢复传统城市的尺度和景观。罗认为这代表的是一种保守怀旧和空泛无力的思想状况。经典案例如世界布景式的主题公园“拉斯维加斯”和“迪斯尼世界”。三、柯林罗与拼贴城市56v对科幻世界的崇拜(Cult of Science Fiction)“对科幻世界的崇拜”代表着一种魔幻化城市规划思想,致力于将各种先进的科学技术引入城市和建筑设计中,暴露机电设备,将技术升华为艺术,并使之成为一种富于时代感的造型表现手段。罗认为这些城市建设思想反映了现代科技的需要,但忽略了城市结构,割断了社会的连续性,假定现在的城市没有存在的可能。日本的新陈代谢派:上世纪年代前后成立,反对过去把城市和建筑看成固定地、自然地进化的观点,认为城市和建筑不是静止的,它像生物新陈代谢那样有一个动态过程。主张采用新的技术来解决问题。英国建筑电讯团:实验建筑的设计集团,活跃在上世纪年代到年代初,是建筑界的嬉皮士。对科幻世界的崇拜(Cult of Science Ficti57(2)比喻建筑师和规划师 罗还将西方建筑史上的某些建筑师据此划分归类,柯布西耶被戏剧性地划作“建筑设计中的狐狸,城市设计上的刺猬”。在柯布那里看到的是“复杂的建筑和简单的城市”,这与古希腊雅典卫城呈现的“简单的建筑和复杂的城市”的关系正好相反。对于罗而言城市在本质上是多元复杂的,而狐狸式的拼贴城市就是对城市多元复杂的响应和体现。(2)比喻建筑师和规划师583、图底法(figure ground method)即将实体的建筑物作为图(黑色),将虚体的城市空间(如道路、广场等)作为底(白色)来分析和认知城市的方法。根据这一方法,罗对比了柯布西耶为巴黎规划的“明日之城”的单调和罗马这个拼贴式历史城市的丰富,展示了传统街区与现代街区几乎完全反转的图形背景关系。v局限性现代城市形态由于建筑技术的进步,已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建筑随着高度的增加,建筑形态千变万化。同一个图底关系,可能有着极端差异的城市形态。有学者认为用单一层面的二维图底法来分析以高层建筑为主的三维现代城市是没有意义的。3、图底法(figure ground method)594、边角料空间v定义城市中根据不同使用或审美要求而采取不同形状的建筑物在交界处产生的剩余空间。一个边角料空间是否成功,关键在于其与周围物体和空间是否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建筑本身也可能因为夹在不同的城市元素中而成为城市边角料,成功的建筑可以作为一个的边角料融入周围环境。罗对罗马的两个府邸进行对比分析。法内塞府邸:建筑本身体现的是柯布西埃式的对称与完美,与城市的关系简单明了;但由于首先考虑的是自身的需求,广场等其他城市元素成为浪费的边角料空间。伯格塞府邸:建筑本身有着端庄的立面和规整对称的形制;它同时与侧面的广场、斜向的街道、背后的不规则花园建立了良好的关系。后者首先考虑的是与周围城市要素的和谐共存,是一个满足周围广场、街道、花园等城市要素而形成的成功边角料,只是这个边角料的尺度足够大到构成了一个府邸建筑群体而已。4、边角料空间605、“肌理的城市”和“实体的城市”在罗看来,一个城市是“肌理的城市”还是“实体的城市”,关键在于其中的大部分建筑是否具备围合空间的能力。据此看来,传统城市多为“肌理的城市”,而现代城市则多为“实体的城市”。面对现代建筑这种实体化倾向,罗主张“在大多数情况下明智地容许实体在一个普遍的肌理或网络中消融”。v“根据肌理引入实体”找到与周围建筑相适应的比例、层高、材料,消除与周边建筑物的明显差异,以保证空间的连续性。5、“肌理的城市”和“实体的城市”616、拼贴城市理论城市复杂性和多元性的催生 城市规划从来就不是在一张白纸上进行的,而是在城市积淀中所产生出来的城市背景上进行的。建设和使用多年的城市,具有相当复杂的隐含的秩序、生长经络和明显的多样性。这样的城市令人留恋,是因为他们宛如一个不断生长的肌体,拥有不同时期的隐秘和记忆,充满着复杂与变化。v拼贴城市:一种小规模渐进式修补的城市更新办法,它追求城市的多样性和复杂性,追求不同历史时期要素在同一空间的融合展示,强调保留历史文化,强调新旧文脉拼贴、延续与转换。城市多样性和复杂性的形成正是源自城市的拼贴,而这一切会被所谓的“整体设计”和“大型拆迁改造”打断。例如:城市的新区和卫星城建设缺少多样性和复杂性。新区被快速设计、快速建造,瞬间形成一个城区。缺少密度、变化和社会交往,空有城市规模,不具备相应的城市机能和活力。6、拼贴城市理论城市复杂性和多元性的催生627、拼贴城市的局限性v缺乏空间尺度界定 罗所举的拼贴城市的样本楷模是罗马。如果拼贴蓝本是罗马这种面积较小的欧洲小城,那么拼贴的探讨是有价值的。但如果没有空间尺度的界定,拼贴变成了一种对一般城市建设的描述。v缺乏时间尺度界定拼贴理论是以城市的渐变为基础的。然而,近年来,生物学中的“突变(mutation)”理沦也影响到城市领域。1996年巴塞罗那召开的世界建筑师大会上,学者们列举各种实例(包括上海浦东的陆家嘴)来证明:城市的主要变迁几乎都是突变性的,拼贴是多次突变的积累。由于上海的迅速扩张,很多区域的开发建设时间与城市意义上的时间相比往往是可以忽略的,也就是说时间维度在此是不存在的。例如浦东新区、一城九镇等。没有时间这个尺度,拼贴不再具有罗所想要赋予的意义。如果尺度增大到上海这样面积较大的城市,那么安亭新镇作为一次性规划建成的卫星城(在柯林罗的概念里显然是灾难性的)对整个上海而言,能不能也算作是拼贴的一部分呢?顺着这个概念延伸,全球化正在兴起,拼贴的范围在扩大,那么城市和城市之间的有差异的建设能不能也视为城市之间互相的拼贴呢?7、拼贴城市的局限性 如果尺度增大到上海这样面积63v旧区改造上的应用困难 我国很多城市没有采用旧城中拼贴新建筑的做法,而是在老城区之外发展新城区,互不干扰,是有其现实原因的。我国古建筑和现代钢筋混凝土建筑对于城市空间、形态的影响截然不同,传统建筑具有很高的观赏价值却在实际使用上困难重重。新旧建筑混合既破坏原有旧城景观和街区肌理,又导致城市基础设施落后和交通堵塞,不如把古建筑群像古董一样隔离,保护其完整性的同时保证现代城市生活的顺畅。v新区建设上的应用困难 “拼贴城市”追求的是多样性、时间、空间、偏好、传统和偶然事件的融合,强调新旧文脉拼贴、延续与转换。如果在没有时间维度的城市新区开发中非要拼贴,就会造成“在诺大的地块上矗立着零星的建筑,等待着后人根据所谓的文脉来拼贴和修补”,这样的拼贴是矫揉造作而没有实际价值的。第二章城市更新理论课件64四、阿尔多罗西的城市“母体”理论 1966年,年仅35岁的意大利建筑师与理论家阿尔多罗西(Aldo Rossi)出版了他一生中最重要的著作城市建筑。城市建筑中有一个对于城市构成的基本阐释,即城市母体理论,对于当今城市更新与发展有着重要的指导作用。一段时间以来,城市建设中总是把新与旧对立起来,似乎不破旧就无以立新,或者倒过来,要保护旧的就不得有新的。巴黎却是一个特例。近现代的巴黎涌现了一批震撼世界的新建筑,它们多数是新意盎然,甚至是离经叛道的。但是,巴黎却能在容纳它们的同时依然保持其历史风貌,既老又新。这样的“肚量”(容量)是怎么来的呢?这种“文化容量”来自其稳固的大片保留的城市“母体”。有了巴黎母体的保障,巴黎富有独特性和创造性的标志性建筑就不会造成城市风格的混淆和城市文化根源的迷失。一段时间以来,城市建设中总是把新与旧对立起来,似乎不破旧651、城市“母体”理论罗西认为,城市是由它的标志(Landmark)和“母体”(matrix)组成的,二者缺一不可。matrix:矩阵【数学】,子宫【生理学】。罗西的“母体”,指的是反映城市传统文化的一般建筑物,以及这些一般建筑物的组合方式。城市的“母体”并不难识别,但容易忽略。北京:胡同和四合院上海:弄堂澳大利亚:铁皮屋顶的建筑与“自然主义”实际上,标志性建筑是“果”而不是“因”,更直接反映一座城市文化特征的是它的母体建筑。如果城市把自己原有的、值得骄傲的“母体”建筑群统统拆光,留下几栋标志性建筑,将造成城市风格的混乱、城市根源文化的缺失。因此,保留城市母体建筑比创造新建筑重要上千倍。1、城市“母体”理论662、巴黎的“母体”:带芒萨屋顶的联排住宅和围合式庭院芒萨(Mansart)屋顶:又称折面屋顶,折腰屋顶。为法国古典主义风格的建筑师芒萨所推广应用,故以此为名。有两个不同排水坡度,外形为多折的屋顶。部分屋面做出陡坡,当作墙面,扩大屋顶空间,成为使用面积。并用老虎窗或开山窗解决屋顶层的采光。巴黎的大多数建筑有着灰色的芒萨屋顶,米黄色的大理石墙面,老虎窗,小烟囱。屋顶侧面线条是弧形或斜坡,老虎窗从侧面凸出或是从上面凸出。虽然细看各不相同,但望去却有浑然一体的视觉效果。2、巴黎的“母体”:带芒萨屋顶的联排住宅和围合式庭院673、巴黎的标志性建筑 因为有了母体的保障,所以巴黎的标志性建筑就具有了一个共同的特征:创造性。它们在建成之初饱受争议,但一段时间之后,往往成为代表性建筑,在母体建筑群中散发魅力,使巴黎成为20世纪后期建筑创造的一个发源地。1889年 埃菲尔铁塔1977年 蓬皮杜中心1986年 奥塞美术馆1987年 拉维莱特科学公园1989年 卢浮宫的玻璃金字塔1989年 德芳斯区新凯旋门1995年 新国家图书馆 3、巴黎的标志性建筑68(1)蓬皮杜中心这个彩色的钢铁建筑落成后引起了剧烈的争论。然而,20多年来,它却成为最受人欢迎和访客最多的一家展览馆。除了展示内容之外,建筑形象起了重要作用。v建筑形态该建筑最大胆的设计特色,就是把那些通常隐蔽的室内管道和电动楼梯都翻到外立面来,用各种颜色和玻璃壳作为记号,好像把人的五脏六腑、血管肚肠都翻到人体之外来展览一样。灰色的排气管 蓝色的空调系统管 绿色的水管 黄色的电路系统管 红色的电梯、安全和防水设备在五、六层之间的错层空间,留有一定面积的室外景观区。一尊尊现代人体雕塑被放置于水池中,质感突出。v建筑功能:连续开敞的大型展览空间把“血管肚肠”翻到外面,可以使内部空间得到灵活应用,符合大型、自由展厅的需要。整个建筑物由28根圆形钢管柱支撑,没有一根内柱,创造出连续开敞的内部空间(1)蓬皮杜中心69v建筑意象母体中的重要器官蓬皮杜中心的内翻外暴露式设计特点与周围老建筑含蓄的统一的表面形成鲜明对比,像栖身于母体建筑中的重要器官,一如其之于巴黎的地位。v展示内容现代艺术建筑意象70五、城市绅士化1、西方绅士化的背景 “绅士化”(Gentrification)是20世纪60年代末西方发达国家城市中心区更新中出现的一种社会空间现象。当时的西方城市经历了郊区化和逆城市化,城市中心区逐渐衰退,城市中心的服务功能、辐射功能等大打折扣。由于大量低收入者入住内城,使得地方财政收入受到影响,城市贫困增加,物质景观、治安、环境不断恶化。城市绅士化在这样的宏观背景下产生,是城市复兴运动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也是城市更新的一项重要举措。五、城市绅士化712、西方绅士化的发展进程 学术界普遍将其分为三个阶段:v第一阶段:“开拓者”进入通常为艺术家、同性恋者、科技新贵或其他一些过着另类生活的社会群体,廉价购买市区内的旧房或利用弃置房屋。由于缺乏资金,他们亲自改造和修缮这些外观陈旧、结构尚好的房屋,增强了内城房屋与街区的吸引力。v第二阶段:“冒险家”涌入上述第一阶段提到的群体类型不断增加,还增加了“冒险家”,即中高收入的经理人员和专业人士,他们为这里的地产价格、投资潜力、社区文化、建筑风格和地理位置所吸引;同时,地产投机商开始介入,媒体开始关注。v第三阶段:富裕阶层迁入主要媒体大量报道,社区环境大为改观,政府部门进行干预,地价飞涨,房地产开发公司进行大规模的改造与修缮活动,金融资本大规模介入。居民结构发生更大变化,富裕阶层纷纷迁居到此,有的原住居民被迫迁离。2、西方绅士化的发展进程723、概念 西方的城市绅士化:指上世纪60年代后城市中高收入阶层取代低收入阶级重新由郊区返回内城的现象,也称再城市化。普遍意义上的城市绅士化:意味着城市中心区从居民阶层到相应物质条件与环境的中产阶级化趋势。不同的学者对绅士化有不同的理解,但综合起来一般认为绅士化包含以下三方面的内容:v城市中心区范围内,中高收入者侵入,并导致低收入者不断迁出;v区域物质条件和公共设施得到相应的改善和优化;v区域内的社区特性发生了转变,出现“大门社区(gate community)”。3、概念734、西方城市绅士化的动力机制v郊区住宅成本上升 在城市蔓延、能源成本上升、严重的通勤问题等因素的影响下,郊区家庭重新审视较接近工作单位的内城区位优势。v住宅需求量增加 西方生育高峰时期出生的人口开始大量进入住房市场,高住房需求引起内城破败房源的重新利用;v城市复兴理念的影响 一部分迁往内城居住的中产阶级存在某种社会精神和信念,希望改变对内城的偏见,拒绝郊区的景观均质性、文化匮乏和阶层间零互动,希望接近内城多元的社会文化、喧闹繁华的生活;v家庭结构的小型化对住房面积要求的减少 双收入家庭比例大增,郊区大宅和院落需求降低,形成相对郊区家庭信念的独身倾向的生活方式,包括同性恋文化和非传统生活方式;v政府内城复兴政策的影响 政府通过中心区就业机会的快速增长、税收、住房贷款等政策的实施来提高内城利用不充分区域的居住率,吸引中产阶级回城居住。4、西方城市绅士化的动力机制745、我国和西方城市绅士化的不同v发生的背景不同西方西方中国中国郊区化郊区化经历了普遍的郊区化和逆城市化过程郊区化并未得到充分发展,逆城市化现象不明显内城状况内城状况内城衰败严重,地区财政收入受到影响,景观、环卫、治安等问题突出旧城区并未衰落,相反往往是整个城市的商业金融中心和地价最高的区域内城居民内城居民大量穷人居住在内城高收入人群依然居住在内城城市绅士城市绅士化过程化过程政府采取相应政策鼓励高收入者从城郊返回城市中心区以达到城市复兴。主城内原有分散的高收入者与新生的城市高收入阶层(如新的创业成功人士、高知就业者以及城市外来技术人员等)的内城再集聚。5、我国和西方城市绅士化的不同西方中国郊区化经历了普遍的郊区75v发生的主体不同 西方城市的绅士化现象主要是企业和个人出于价值观念、个人偏好、利益趋动的影响,对城市中心破旧地区进行改造和重建活动。中国的旧城改造则主要是由于政府认识到旧城基础设施匮乏不匹配,许多建筑年代失修等现象之后,由政府牵头、开发商主导的旧城改造活动。v发生的结果不同 西方:旧城中心的居住群体发生置换,中高收入阶层替换低收入阶层。郊区化现象减弱。中国:土地使用性质发生变化,居住用地减少,商业用地增加。由于居住用地减少,部分人口迁出了城市中心区,郊区化现象增强。高收入群体实现了内城再聚集而非郊区置换。第二章城市更新理论课件766、城市绅士化的影响v正面影响促进内城经济发展,提高城市竞争力;城中心的“空心化”是一种衰败的表征,它将直接损害城市整体的发展,影响城市竞争力的提高。中产阶级是内城稳定发展的中坚力量,其内城集聚是城市中心区功能发挥的重要支撑。商业步行街、精品店和特色店等休闲空间和消费文化得到发展;内城公共设施、服务设施等显著改善。v负面影响加速社会空间分异,使城市贫困区域化;社区的“收入指向性”与“地域指向性”越来越明显,“绅士社区”与“贫苦社区”的界线泾渭分明,由此所产生的社会隔阂大大增加,并有可能诱发城市贫富阶层的矛盾与冲突。造成原有社会网络的分崩离析,旧城空间肌理和文化底蕴的流失。6、城市绅士化的影响77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