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培训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1475776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PPT 页数:108 大小:266.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培训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08页
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培训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08页
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培训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0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普通心理学培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训讲义专题专题基基础础知知识识一、绝对阈限无论何种感觉,其产生均是由某种刺激影响到某种感受器所引起:视觉因光波刺激而产生,听觉由声波所引起。但刺激的强度必须达某种程度,才能引起感觉。最初,被试无从觉察有无刺激存在,以后逐渐增加声音刺激的强度,直到受试者确定刺激存在为止,此时的刺激强度,即称为阈限(threshold)。阈限指界限的意思,在此界限之上,即生感觉,低于此一界限,感觉即无从发生。2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由于阈限是按被试的感觉经验判断的,而此种判断,是在没有其他刺激可资比较的情境之下,纯以单一刺激为根据的,故而一般也称之为绝对阈限(absolute threshold)。3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 绝对阈限的测定,事实上不能只根据被试一次判断。因为人对某种刺激的感受性,并非一成不变,而是随身心状态的变化而有所起伏的。微弱声音增强到某种程度时,在第一次试验中虽明确觉察其存在,可能在第二次试验时,反而觉察不出。为了防止此种现象,心理学家们在测定绝对阈限时,一般采用多次试验后,以被试多次判断的50点为根据。4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实施方法是:以初次测得的阈限为中界点,一方面向上增加刺激的强度,直到多次重复试验后,被试 100地明确觉察该刺激存在为止;另方面向下减低刺激强度,直到多次重复试验后,被试完全觉察不到该刺激存在为止。如此,刺激强度的变化,即为自变量,而0到100的刺激觉察判断反应的变化,则为因变量。按函数关系来看,自变量为X,因变量为Y,而Y=50时的X值,就是该刺激的绝对阈限。5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当然,各种感觉的绝对阈限,彼此各不相同。根据心理学家们的研究,表31中所列资料,是人类各种重要感觉绝对阈限的近似值。(插入表31)6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二、差别阈限前述之绝对阈限,是指某一刺激引起感觉时所需的最低强度。如有不同强度之两种刺激,先后或同时要你比较其差异时,可以想像的是,两种刺激之间的差异必须达到某种程度,才能辨别其间的差异。而且也可以想像,各种感官辨别差异的敏感程度,也各不相同;皮肤对温度的变化就比鼻子对气味的变化,在辨别上较为敏锐。7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在实验设计上,通常用两种刺激;其中一种是保持不变者,称为标准刺激(standard stimulus),另一是使之改变 者,称 为 比 较 刺 激(comparison stimulus)。在辨别此两种刺激的差异时,两种刺激强度的最低差异量,称为差别阈限(difference threshold)。差别阈限是受试者辨别两种强度不同刺激时所需要的最小差异值,故而差别阈限,也称最小 可 觉 差(just noticeable difference,简称jnd 或jnd)。8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差异阈限的测定与绝对阈限一样,不能靠一次判断为根据;而是被试者多次反应的50(中间值)为根据。各种感觉均有其差别阈限,对不同亮度、不同音阶、不同温度、不同重量、不同甜度等等,在比较判断时,均以差别阈限为基础。9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对差异阈限之研究,贡献最大者为德国生理学家韦伯(Ernst Weber,17951878)。韦伯氏在差异阈限研究上,最重要的贡献,是 他 在 1834年 所 提 出 的 韦 氏 定 律(webers law)。按韦氏定律的主要概念是:感觉变化中,虽然差异阈限常因刺激类别与感觉类别而异(声刺激的差异阈限与光刺激者不同),但其差异阈限与作为比较根据的标准刺激之间,仍然保持一种定比关系。此种定比关系,可用以下公式表示之:10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如仍以前文所举两种重量判断的差异阈限为例,100克为标准刺激,102克时恰能辨别两者的差异,故而2克为差异阈限,但“2克”只适用100克与102克之间的辨别,是否也适于100以上或以下时与其他比较刺激之间的辨别?韦氏定律正可用来回答此一问题。按前页所列公式,如保持K为常数,可以导出以下算式:11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以上算式的意思是说:在重量为100克时,只须加2克(即102克)即感觉其差异;在重量增为 200克时,必须加4克(204克),始感觉其差异;如重量增为 1000克时,必须另加20克(1020克),始能感觉其间的差异。换言之,如果将差异阈限视为感觉比较时的敏锐度,而此种敏锐度,将随刺激强度的增加而逐渐减低。12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在韦氏定律中的常数K,也称为韦氏分数(Webers fraction)。根据心理学家多年研究发现,人类各类感觉的韦氏分数之间有很大的差异;其差异情形,如表32所示。由表中资料可以看出,凭视觉对亮度差异辨别的敏锐度,远较凭味觉对咸淡差异辨别的敏锐度为高。13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三、感觉之适应从感觉本身的性质看,上述绝对阈限与差异阈限,均显示感觉器官对刺激的敏锐程度。不过,某一感官对某种刺激的敏锐程度,并非是一成不变的。当某种刺激持续时间甚久时,感官之敏锐度即行降低;此时之绝对阈限或差异阈限,均将随之而变大,必须提高刺激强度,始能产生感觉经验。所谓入芝兰之室久而不闻其香者,正是此种现象。14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反之,如时旷日久缺乏某种刺激时,感官之敏锐度即行提高;此时之绝对觉阈或差异觉阈,均将随之而变小,只须微弱之刺激,即可产生感觉经验。对某些刺激之所以感到新鲜好奇者,正是此种现象。像此种感觉器官因接受刺激久暂而使其敏锐程度改变的现象,称为感觉适应(sensory adaptation)。显然感觉适应具有两个方面:一是因刺激过久而变为迟钝,一是因刺激缺乏而变为敏锐。惟平常所说的多偏于前一方面的适应。15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在日常生活中,感觉适应现象,利害兼具。从有利的一面看,吾人对刺激敏锐度减低的感觉适应,有助于减少身心的负担。在很多声音吵杂的场所,有些人之所以能排除声音干扰,专心注意做一件事,就是由于对噪音刺激产生适应之故。从害的一面看,对刺激敏锐度减低的感觉适应,难免使人丧失警觉性。有些人长期在不良环境中工作,中毒而不自觉者,即属此种情形。16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第二节视觉在人类的所有感觉中,视觉(visual sense)无疑是最重要的。人对周围世界的了解,主要是靠眼睛。因此,本章特将视觉列为一节,并以较多篇幅,分别说明眼睛的生理构造、视觉现象以及色觉理论等问题。17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一、眼睛之构造与功能眼球最内一层为网膜(retina)。网膜是眼睛的最重要部分。网膜上有两种感受光刺激的神经细胞:一种状似长杆,称为杆状细胞(rod);另一种状似圆锥,称为锥体细胞(cone)。网膜的中央部分,有一凹陷处,称为中央窝(fovea),是视觉系统中最敏感的地方。杆状细胞分布于中央窝以外的整个网膜上,其功能为职司在昏暗光线下看见东西的主要神经元,对光刺激极为敏感。18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锥体细胞对光线的敏感度较低,其数量较杆状细胞为少,主要集中在中央窝附近,是一种职司对颜色感应的神经元。网膜上如缺少一种或数种锥体细胞,即会产生色盲现象。二、视觉刺激与视觉适应(一)视觉刺激任何感觉皆系由一定之刺激所引起。引起视觉的刺激是光,光是由于电磁波而形成的。19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电磁波的波长有很多种,而光只是在整个光谱中,限于一定波长范围内的电磁波;此一范围内光之波长,界于400nm至700nm之间。nm是 nanometer一字之缩写,是计算光之波长的单位,等于十亿分之一米。在光谱上,界于400 nm至 700 nm的一段,称为可见光谱;意谓波长短于下限与长于上限的光波,吾人之肉眼是看不到的。20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例如:紫外线的光波(短于400nm)与红外线的光波(长于700nm),均非吾人肉眼所能见及。构成视觉的光有两种,一种是由发光体直接发射出来的光,另一种是由物体反射出来的光。吾人在环境中凭视觉见到的物体,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发光体,如太阳、电灯、光炬等。21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另一类为反光体,如月亮、房屋、桌子、皮球、书本等。吾人生活中所接触的物体,多半属于第二类。靠反光而构成视觉刺激,故而在光线不足或黑暗中,肉眼就看不到东西。反光体本身不发光,它只能反光;而在其反光时,又常因各物体性质不同,而有不同程度的反光。有的物体对所有的光波都反射出来,这类物体看起来就是白色;有的物体对所有的光波都予以吸收,不反射出来,这类物体看起来就是黑色;22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有的物体吸收了某些光波,只反射出某一波长,此类物体看起来便呈红、黄、蓝、绿等各种颜色。吾人所看到的物体,绝大多数都是反光体,各种物体的反光程度各不相同,故而各物体的颜色,均由其所反射的光之波长来决定。何种波长的光波反射出来得最多,就带有何种颜色。由光波之长短所决定的某种颜色感觉,称为色调(hue)。23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例如:400nm的光波会引起紫色感,480nm的光波会引起蓝色感,520nm的光波会引起绿色感,570nm的光波会引起黄色感,700nm的光波会引起红色感。在 400nm以下与 700nm以上的光彼,肉眼是看不见的。由光波之长短所决定的色调,是颜色感觉的心理属性之一。除色调之外,颜色感觉另 外 还 有 两 个 属 性;一 是 亮 度(brightness),另 一 是 饱 和 度(saturation)。24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亮度是指光波的强度而言;同样是红色,有的看来鲜红或亮红,有的看呈暗红色,其色调虽相同,而在亮度上则有差别。色觉中的饱和度,则决定于光波的纯度,而纯度乃是由物体发射的或反射的光之纯度所决定的。有的物体所反射的光,主要是红光,但其中也夹杂着反射一些别的光波,以致看起来不是纯红色。25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此种情形即为低饱和度。反之,如某一物体主要反射一种波长的光波,看起来颜色单纯,即表示饱和度高。饱和度的高低,只表示颜色的纯度,并不表示颜色是否令人产生美感。用做服装的布料,多数是饱和度不太高。因为,饱和度很高的布料如正蓝与正红的衣服,穿起来未必好看。26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基于以上分析可知,从引起视觉的客观刺激(光)而言,有三个物理属性,即光波的波长、光波的强度、光波的纯度。从对刺激反应而产生的色觉经验而言,有三个心理属性,即色调、亮度、饱和度。将这三个物理属性和三个心理属性合在一起,绘成一立体图形,即为图35的颜色锥体(color solid)。27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颜色锥体的半径,代表饱和度;纵轴代表亮度,在纵轴上的每一点,均代表不同亮度的非彩色,由全白到全黑,而其饱和度则不变。中间的圆环,表示不同的色调,即光谱上肉眼所能见到的红、橙、黄、绿、蓝、紫等各种颜色。颜色锥体的每一点上,均代表一种颜色,而锥体的全部,则代表所有不同颜色的组合。28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二)视觉适应前面讨论了一般感觉的适应现象,在此再进一步说明视觉的适应历程。视觉适应有两种现象,一为暗适应(dark adaptation),一 为 明 适 应(light adaptation);前者是在由亮处进人暗处时(如进人电影院)发生,后者是在由暗处进人亮处时发生。29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暗适应过程中,在生理上发生三种并行的生理作用:(1)瞳孔放大,以收人较多的光。(2)网膜上锥体细胞的感光敏度增加,以暂时维持视觉功能。(3)网膜上的杆状细胞的感光敏度迅速增高,取代锥体细胞的作用。30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明适应的历程恰与暗适应相反,其经过是:(1)瞳孔缩小,以减少强光进入;在阳光下的雪地里常眯起眼睛看东西,即属此种情形。(2)网膜上锥体细胞的感光敏度,缓慢减低。(3)网膜上杆状细胞的感光敏度迅速减低。由此可知,视觉的暗适应与亮适应,实际上也就是网膜上视神经细胞感受性的改变历程。31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三、视觉的主要现象视觉经验系由光波刺激所引起,而视觉经验之性质,则将随刺激的三种物理属性,与三种心理属性的变化,而产生很多视觉现象。以下是几种主要的视觉现象:(一)混色与补色由几种不同颜色的光波混合之后所得到的色觉,称为混色(color mixture)。32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混色可由两种颜色相混而得,也可由数种颜色相混而得。由两种颜色相混时,其所产生色觉原则是:两种颜色所占比例相同时,所得的混色将介于两色之间,而其饱和度也将随之成比例的减低。此一原则可用图36之色环(color circle)表示之。33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例如:黄色与红色两种光混合,而且在比例上又各占一半时,其所得之混色即为橙色。若以不同比例混合红黄二色,则可混合成介于红黄二色之间各种不同程度的橘红色。同理,黄绿二色按不同比例混合,即可得到介于二色之间各种不同程度的黄绿色。上述混色现象,两色相混之后,并不完全失掉原来各色自身的特性。34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但如把黄色光与蓝色光相混,其所得色觉,将是既非黄,也非蓝,而是变成灰色。如再将红色光与绿色光相混合,也会变成灰色。在色环的位置上,黄与蓝,或红与绿,均各居于相对的位置。像此种居于色环的相对位置之两色光,混合之后变成灰色的现象,即称之为补色(complementary color)。按上例,黄蓝二色光为互补色,红绿二色光也为互补色。35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图3-6 色环(色环所表示者亦即颜色锥体中间圆环)不过,上述补色现象,只限于色光混合时才会出现。若用颜料混合,所得结果就不相同。凡是学过彩绘的人都知道,黄与蓝两种颜料或油漆混和时,得到的是绿色,而不是灰色。36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因此,在谈到混色时,如所指者为色光,则称为相加混色(additive mixture);如所指者为颜料时,则称为相减混色(subtractive mixture)。因为,在色光的刺激之下,网膜上所感受到的是两种不同光波的重叠,而每一种色光本身的波长,并没有改变或消失;故而产生了相加的效果。37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在颜料或其他带有颜色的物体所构成的视觉刺激情境中,在白色光(如日光)之下所给予网膜的色感,并非来自物体本身,而是来自对白色反射出来的光波。在此情形之下,反射出来光的波长,才是决定色感的要素。因为,在不同的颜色混合之后,一部分光波被颜料吸收,只有部分波长的光反射出来,故而形成色感不同的效果。38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二)后像与颜色对比晚间看书时,如注视远处的灯光,同时用书做为眼前的屏,上下迅速移动,此时所见的灯光,并不因书本的隔离而有间断的感觉。又如,在夜晚如将房间电灯的开关快速开关一次,在熄灯之后的短暂时间内,在视觉上仍然留存着灯亮时的形像。39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像此种视觉刺激虽消失而感觉暂时留存的现象,称为后像(afterimage),根据心理学家研究发现,后像有两种不同形式:一为正后像(positive afterimage),其特征是原刺激消失后,其所遗留的后像,与原刺激的色彩及亮度均相似。如庆祝节日看烟火时,引起光觉与色觉的刺激消失后,仍然暂时留存着原来烟火的光与色的感觉。此种情形即所谓正后像。40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另 一 种 为 负 后 像(negative afterimage),其特征是后像的亮度与原刺激相反,而色彩与原刺激互补。例如:注视白色的钟面与黑色的钟框,稍后,将视线移向附近墙壁,即会出现黑色钟面与白色钟框的后像。再如注视纸面红色圆圈半分钟后,转而注视白色墙壁,即会见到一绿色圆圈出现。41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在一般情形下,视觉刺激的强度与注视的时间增长时,后像出现的可能性将增加,而其持续时间亦较长;反之,则不易形成后像(见图37及说明)。颜色对比(color contrast),指不同颜色之物体并列或相继出现时,所得色觉与单一颜色出现时不同;如黑白二色并列,就会觉得黑者益黑,白者益白。当彼此互补的两种颜色并列,其对比效果尤为明显。42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例如:黄色与蓝色互补,如将二色并列,看起来黄者更黄,蓝者更蓝。颜色对比是色彩设计家常用来加强视觉效果的重要原则。颜色对比现象,因其形成的过程不同,又有三种类别:(1)同 时 对 比(simultaneous contrast),因两种刺激同时出现而生的颜色对比。43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2)连续对比(successive contrast),因两种刺激相继出现而产生的颜色对比。(3)亮度对比(brightness contrast),因两色觉刺激亮度不同而产生的颜色对比。(三)色觉缺陷与色盲一般人都会因光波长度不同而产生不同的色觉;在红色光刺激之下,能感觉到是红色;在绿色光刺激之下,能感觉到是绿色;44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在蓝色光刺激之下,能感觉到是蓝色。一般人平常能红、绿、蓝三色辨别清楚者,均可视为色觉正常。有些人,对这三种颜色不能明确辨别者,即称为色觉缺陷(color deficiency);对红、绿、蓝三种颜色完全不产生色觉经验者,则称为色盲(color blindness)。这是较为正式的分类法。有的人在红、绿、蓝三种颜色中,只是对红、绿二色不能辨别,将红、绿二色都看成黄色。45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也有的人在所有颜色中,不能辨别黄与蓝二色。此类色觉缺陷者,有时也被称为色盲:前者称为红绿盲,后者称为黄蓝盲。因此又有所谓全色盲与部分色盲之分。像红绿盲与黄蓝盲,就属于部分色盲,原来所指的色盲,就属于全色盲。在整个人口中,色觉缺陷者的罹患率,在比例上男女差异悬殊;在男性中约占百分之八,而在女性中则仅占千分之四。46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为什么男女之间会有如此大的差异?按生理学家们一般的解释,这现象与人类性染色休中的X染色体有关;男性的性染色体是XY,只有一个X;女性的性染色体为XX,有两个X。四、色觉理论前文所述视觉上的各种现象,混色、补色、后像、对比、色盲等,历来生理心理学家,一直尝试给予学理上的系统解释。47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此种学理解释,就成了色觉理论。何以不称之为“视觉理论”?盖以其所解释者,主要是颜色感觉的问题。(一)三色论对色觉现象,最早在学理上提出系统解释者,首 推 英 国 医 学 物 理 学 家 杨 格(T.Young)。在1802年,杨格氏根据混色现象中,红、绿、蓝三色按不同量的比例混合,可以得到各种不同颜色的事实,48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推论解释,在人类的视觉神经系统中,可能有三种感受颜色的感受器(即后来所指的锥体细胞)。这三种感受器,分别职司感受红、绿、蓝三种不同波长的光波。如单一色光刺激出现时,即产生单一色光的色感;若三色中有两种色光刺激出现时,即产生混色现象,结果就得到该二色光相混之后的另一种色感。例如:青色的感觉,事实上是由绿与蓝两种色光刺激混合而得结果。49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当时,杨格氏的理论,只算是一种假说。至五十多年后的1857年,此一假说为德国学者赫尔姆霍兹验证,并加以补充,成为著名的杨-赫尔姆霍兹色觉论(Young-Helmholtz theory of color vision)。因为此一理论主张色觉系三色原素所构成,故 而 也 称 三 色 论(trichromatic theory),或三元论(three component theory)。50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在色觉的研究上,三色论的贡献甚大,现在的彩色电视机,就是根据三色论的混色原理所设计的。杨赫二氏的三色论,虽能以混色原理解释各种色觉构成的原因,但其缺点是对补色与色盲等现象,仍未能给予学理的解释。为什么红与绿二色混合后会有黄色感?又为什么黄与蓝混合会有灰色感?单凭混色原理去解释,显然并非最合理的答案。51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二)相对历程论上述问题,一直存在了一百多年。直到1870年,德国生理学家赫林(Ewald Hering,18341918)提出新的解释,才使此一久悬的问题得到比较合理的解释。按赫林的理论,色觉现象不能只从混色的观点去解释,应进一步从补色的现象去探讨。因此,赫林氏认为,网膜上有三种不同功能的锥体细胞:52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第一种是职司感受亮度(从黑到白)的;第二种是职司感受红绿二色的;第三种是职司感受黄蓝二色的。每一种锥体细胞所能感受到的二种色光刺激,在光波长度上各不相同(如红光的 700nm,绿光为500nm)。因此当每种锥体细胞在感受色光刺激时,即产生两种颜色的互补作用。53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前文中在所提到的后像,就是两种颜色形成的互补现象。如在一张白纸的一边绘一红色圆环,先凝视纸页上的红色圆环半分钟,然后转向凝视旁边的空白纸页,就会看见一个绿色圆环出现。如凝视墙上黑色钟框与白色钟面半分钟,然后转向凝视旁边空白的墙壁时,就会看见一个黑色镜面与白色钟框的影像出现。54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后像之所以产生,不能用混色原理来解释。按照赫林氏的说法,那是由于具有锥体细胞互补作用中所产生的相对历程。因此,赫林氏的色觉理论,就被称为相对历程论(opponent-process theory),也称色觉对向论(opponent color theory)。又因赫林的理论中,认为锥体细胞能感受到红、绿、黄、蓝四种颜色,故而又称为四色论(tetrach-romatic theory)。55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至于对色盲现象的解释,按赫林的色觉理论,色盲者乃是由于网膜上缺少一种或两种锥体细胞的缘故。按上述三种锥体细胞,各具不同色觉功能,如缺少的是第二种锥体细胞(职司感受红绿二色),就会构成红绿色盲;如缺少的是第三种锥体细胞(职司感受黄蓝二色),就会构成黄蓝色盲。56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从上述两百年来色觉理论发展的经过看,晚近的四色论与早期的三色论,在基本理念上并没有冲突;其间的差异,只不过是新的理论能够解释较多的视觉现象而已。色觉理论最近十年来的发展,仍然以三色论或四色论为基础,只是有的学者在解释上,将色觉的整个历程,分为两个阶段:第一个阶段,由三种分别对不同光波长度敏感度的锥体细胞,感受各种色光的刺激,从而引起兴奋。57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第二个阶段,由各种色光产生相混或相补的作用,从而形成颜色感觉。此种新的色觉现象解释,称为二阶段色觉论(two-stage color theory)(Hurvich,1981)。58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第三节 听觉在人类的各种感觉中,一般认为,听觉(auditory sense)的重要性仅次于视觉。如果在视觉与听觉并用以吸收讯息时,此种看法,自然是正确的。但如在视觉与听觉单独使用,听觉的重要性,并不亚于视觉。在亮度不足的情境之下,视觉功能失效,而听觉则不受影响;在空间受限制时(如隔离视线),视觉功能受阻,而听觉则仍可发挥功效。59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人际间的社会关系,主要靠听觉做为沟通管道;听觉障碍者,社会关系孤立,在人际适应上,较之视力障碍者更为困难。一、耳朵的构造与功能人耳的构造,主要分为三大部分:外耳(outer ear),职司收集外来声音;中耳(middle ear),职司传导声音;内耳(inner ear),职司转化物理性的声音刺激为生理性的神经冲动,而经听觉神经(auditory nerve)传至大脑。60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外耳收集声音后,经过听道(auditor canal)达于鼓膜(ear drum)。鼓膜位于外耳与中耳交界处,系由一骨质薄膜构成。由于音波压力之交错转变,使得鼓膜前后振动;于是,原来经空气传导之声波,经振动而转变为骨块之传导。骨块传导声波,主要由中耳负责,而中耳之构造,则包括锤骨(malleus)、砧骨(incus)与镫骨(stapes)三块听骨(ossicle),均系因形状而得名。这三块听骨互相连接,职司传导声波之责。61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中耳下方的欧氏管(Eustachian tube),与咽腔相通,平时关闭,只有在咀嚼时或在吞味时才会打开,容许空气进人中耳,以维持鼓膜内外的平衡。内耳的构造较为复杂;其功能除了传导声波之外,尚须专司身体平衡的感觉。担任平 衡 感 觉 的 器 官,称 为 前 庭(vestibule)。内耳中最重要的器官为耳蜗(cochlea),为一个骨质的蜗形盘曲管道,内中充满液体。62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耳蜗之底部系膜状构造。称为基底膜(basilar membrance)。该膜由长短不等的神经纤维所构成;在耳蜗的起始一端,其纤维较短,愈往远端,其纤维愈长。声波经中耳之听骨传入后,其波动先达于卵圆窗(oval window),卵圆窗与耳蜗管相接。因此,卵圆窗之震动,传入耳蜗后,藉着液体的波动,并沿基底膜继续进行,从而振动膜上的神经纤维。63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在基底膜上另有柯蒂氏器(organ of Corti),为主要听觉感受器。柯蒂氏器的毛状神经细胞,与通往大脑的听觉神经纤维相连,声音传至此处,即能引起神经冲动,继而传入大脑的听觉中枢。二、听觉刺激与听觉现象引起听觉的刺激是声音。声音的物理特征为声波。惟声波的传导与光波不同;光波在空气中与真空中均能传递,但不能通过固体物质传导;64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而声波则必须藉介质(或称声媒)传导。声波的介质可为气体,可为液体,也可为固体。声波的传送度远较光波为慢,且因介质不同而有所差异。正如前文所指的引起视觉的光波,有三种物理属性(波长、振幅及波之纯度)一样,引起听觉刺激的声波,也有三种物理属性:65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一为频率(frequency);一为振幅(amplitude);三为复杂度(complexity)。相应地,声波也具有三种心理属性:一为音调(pitch)或称音高;二为音强(loudness),音强也称响度;三为音色(timbre)。一般言之,上述声波的三种物理属性与三种心理属性,在听觉上是彼此互相对应的。66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我们所听到的音调高低,乃决定于声波频率之高低;频率愈高,声调也就愈高。声波之频率,以每秒内波幅振动的次数(称CPS,为 cycles per second之缩写)为计算单位,以赫(Hz)表示之。人类听力所能感受到的频率,大约介于20赫到20,000赫之间。超过20,000赫的高频率或低于2O赫的低频率的声波,一般人是听不到的,但有些动物如狗与蝙蝠等,可以听得到。67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音强的高低乃决定于声波振幅的大小;振幅愈大,声音愈强。表示音强的单位,称为分贝(decibel,简写为db)。人耳所能接受的音强,大约介于16个分贝至160个分贝之间。吾人平常说话的音强,大约为60个分贝,90个分贝以上时,即感到声音刺耳,雷声约为120个分贝。最后谈到音色。音色也叫音质,音色决定于声音的复杂度,而复杂度乃是由于基音和陪音的比例关系决定的。68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一个物体除全部振动而生声音之外,其部分振动也会发生声音;全部振动的声音叫基音,部分振动的声音叫陪音。一般乐器都有基音和陪音,音色就是由基音与陪音的不同比例的配合而决定的。平常所听到的声音,很少是纯音,多数含有不同频率与不同振幅的多种声波混杂在一起。69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例如:每一音阶如do,re,mi,fa等,即使各有其固定频率,但在不同乐器上发出声音时,仍不相同;其原因就是由于各种乐器都有其特殊结构,其振动方式不同,因而产生不同的音色所致。如各种不同频率与不同振幅的声波组合在一起,成为有规律的振动,其所产生的声音,即为乐音,否则即构成噪音。70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三、听觉理论前文所述之音调、音强与音色三种心理属性,只说明职司听觉的耳朵,对各种频率与振幅之声波,具有辨别的能力。至于人耳之构造如何辨别各种声波,并如何将物理性的声波转变为心理性的听觉,则未加说明。如将人耳之构造、声波之属性以及听觉之产生三者,合在一起考虑,正给予系统的学理解释时,就成为听觉理论。71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到目前为止,对听觉现象的系统解释,最主要的有以下两大理论。(一)部位论最早对听觉现象提出系统解释者,是十九世纪中叶德国著名物理学家赫尔姆霍兹氏的部位论(place theory)。按部位论乃是采用听觉共鸣的原理来解释听觉现象,故而又称共鸣论(resonance theory)也称钢琴论(piano theory)或竖琴论(harp theory)。72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按部位论对听觉历程的解释,职司听觉的器官,主要是由耳中耳蜗底部基底膜上长短不一的毛状细胞(神经纤维)。基底膜之一端较窄,其上之毛细胞的纤维较短;另一端较宽,其上之毛细胞的纤维较长。专司接受音波振动的柯蒂氏器,即位基底膜上。73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当声音引起鼓膜振动时,中耳的听骨随之内外振动,振动所生之压力,使得基底膜上下波动,因之构成基底膜上毛细胞随之振动。但以不同部位的神经纤维长短不等,其所接受声音高低的频率,自然也不相同。基底膜上纤维短的一端,由高频率声音引起振动,形成高音的感觉;另端纤维长的区位,由低频声音引起振动,形成低音的感觉。74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二)频率论频率论(frequency theory)是解释听觉现象的另一种理论。按频率论的解释,耳蜗的作用和麦克风相似,而听觉神经对声音的传递,其原理则与电话相似。根据此一原理,音调的高低,系由传往听觉神经的神经冲动来决定;声波频率愈高,音调也就愈高。75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在人类的听觉中,对音调高低的辨别范围,大约在20赫至20,000赫之间。音调在4,000赫以下时,听觉神经只须靠声音本身频率的高低,即可决定声音的高低;500赫的声音,即形成听觉神经每秒五百次的反应,2,000赫的声音,即形成听觉神经每秒两千次的反应。76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根据神经生理学的知识,感觉神经元每秒只能产生1,000个左右的神经冲动,超过1,000冲动时,听觉神经如何传导呢?按频率论的解释,如声音的频率在1,0004,000赫之间时,神经的传导是按并发原理(volleyprinciple)来处理的。并发原理是:神经纤维分成数组,各组以轮班方式发出神经冲动。77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不同的组分别对声波压力产生神经冲动,各组同步齐发,产生对高频声波辨别的功能。例如:十组神经纤维,每组负责1,000赫的声波,合之即可集成10,000次的冲动。因 此 频 率 论 也 称 并 发 论(volley theory)。又因频率论采用了电话原理来解释听觉现象,故 而 也 称 电 话 论(telephone theory)。78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第四节其他感觉本节所要讨论的其他感觉,指除视觉与听觉之外的嗅觉、味觉、肤觉、动觉、平衡等各种感觉,而其中的肤觉又再分为触觉、温觉、痛觉三种。分别简略说明于下:一、嗅觉引起嗅觉(smell)的刺激是气化的化学物质。气化物靠空气扩散,故而嗅觉是距离性感觉;不必直接与刺激起源相接触,即可产生嗅觉。79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嗅觉感受器,是鼻腔内的一些线形体。线形体从脑部之嗅球(olfactory buld)处下垂,止放鼻腔顶部。在线形体之末端,有毛状皮层,是为嗅觉皮膜(olfactory epithelium)。皮膜内的嗅觉细胞,即为嗅觉的感受器。嗅觉具有极大的适应性,嗅觉的绝对阈限,随刺激时间的久暂,而有很大的变化。80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某种气味初度出现时,即使该刺激强度甚为微弱,也能闻到(如煤气);但如气味持久存在,嗅觉也将因适应而变为迟钝。所谓“居鲍鱼之肆久而不闻其臭”者,正说明了嗅觉的适应现象。对我们日常生活而言,嗅觉的适应,利害参半。嗅觉敏锐度减低,使人在某些场地(如鱼市场)能维持其工作,不致遭受不悦气味的干扰,是为有利之点。81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但嗅觉敏锐度减低,有时对有害人体的气体缺乏警觉,吸收太多难免中毒,是为有害之点。嗅觉的个别差异甚大,甚至有些人缺乏嗅觉。一般而言,动物的嗅觉优于人类。鱼类的嗅觉最发达,其嗅觉皮膜几占满整个脑半球;狗的嗅觉也极灵敏,其嗅觉皮膜占脑半球的三分之一,故世界各国的警察机关,无不藉狗的嗅觉帮助侦探。82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人类的嗅觉远不如动物发达,人脑中的嗅觉皮膜只占脑半球的十二分之一。二、味觉味觉(taste)的感受器为味蕾(taste bud)。味蕾是一种球状的感觉神经细胞;该种细胞多数集结在舌尖、舌面及舌侧三处,少数散布在口腔内部。引起味觉的刺激为液体物,如刺激物本身非属液物,也必须经唾液使之液化后,始能产生味觉。只有液体才能渗入舌部的味蕾,从而引起感觉细胞的神经冲动。83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味觉并非只有一种感受器,舌上的味蕾是分工专司的;人类的基本味觉,至少有酸、甜、苦、咸四种。职司此四种味觉的味蕾,在舌上的分布,也自不同:甜在舌尖,酸、咸在舌两边,苦在舌根。84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三、肤觉肤觉(skin sense)是靠皮肤表面为感受器接受外来刺激而生的感觉。事实上,肤觉并非单一感觉,而是包括触觉、痛觉、温觉、冷觉等感觉。(一)触觉触觉(sense of touch),也称压觉(sense of pressure),是皮肤表面承受某物体压力或触及某物时,所产生的一种感觉。85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因此,触觉的产生,因情况不同而又分为两种:一为被动触觉(passive touch),是由物体置于皮肤上所生压力而产生的;另一种为主动触觉(active touch),是由于当事人以肢体主动接触物体时所产生的。引起触觉的刺激强度,因身体各部位敏感度的不同,显然会有很大的差异;86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舌尖、口、唇、指尖等部位,远较肩、背、臀、腿等部位为敏锐。因此,皮肤上产生触觉的感受器,并非平均分布于皮肤的表面,而是成为很多小点的方式散布著;只有在这些点上才有触觉。这些小点,称为触觉点(touch spot),也叫压觉点(pressure spot)。在心理学上测量触觉点时,一般采用两点阈限(two-point threshold)的方法。87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可调整距离的双脚仪,如图所示,置于身体之不同部位,用以测量受试者的触觉,并由之辨别所感到的是一点还是两点。如很短的距离即可辨出是两点,即表示该部位的皮肤上密集着较多的触觉的感受器,亦即该部位触觉较为敏锐。88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根据心理学家的研究,人体各部位触觉敏度不同情形为:手指最为敏锐,其两点阈限约在45mm左右;脸部次之,约在510mm左右;肩部与背部较不敏锐,其两点阈限约在4550mm左右。此外,人类的触觉也有很大的性别差异。皮肤表面的主要触觉区,诸如前额、鼻子、面颊、口唇、肩部、胸部、臂腕、手指等各种部位,女性的触觉,均较男性为灵敏(Weinstein,1968)。89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触觉敏度的性别差异现象,其形成原因究系生理构造的因素,还是女性特别对身体注意所致,迄未获致肯定的结论。(二)痛觉引起痛觉(pain)的刺激,可能是物理性的(如刀割、冲击等),也可能是化学性的(如酸硷浸蚀等)。刺激的强度达到对皮肤组织有破坏作用时,即会引起痛觉。痛觉的感受器为自由神经末梢。90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痛觉虽是人尽皆知的现象,但在学理上却不易解释。因痛觉不像其他感觉一样,它不是存在于某一感官(如眼、耳、鼻等)的特殊感受器,也没有专司传导病觉汛息的特殊神经纤维(如视觉神经与听觉神经然)。痛觉在皮肤表面,甚至关节、肌肉等任何部位,都会发生。92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痛觉的另一最大特征是,生理作用之外带有很大的心理因素;诸如注意、暗示、情绪、动机等心理状况,都会影响痛觉的感受。因此在某些情境之下,痛觉可由心理控制。(三)温觉与冷觉温觉(sense of warmth)与冷觉(sense of cold)合而称为温度感觉(temperature sense)。93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温度感觉的刺激是接触到皮肤的空气或物体的温度改变;当外在温度高于皮肤温度0.4C时,即产生温觉。外在温度低于皮肤温度015C时,即产生冷觉。由此可见皮肤对冷的刺激比较敏感。既不觉冷也不觉热的温度,称为生理零度(physiological zero)。94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生理零度即相当于皮肤表面的温度,一般在32左右(人体内的温度,一般在37左右)。根据生理学家的研究(Hensel,1973),职司温度感觉的感受器有两种:一种是专司感受低于皮肤温度的神经元,另一种是职司高于皮肤温度的神经元。此二种神经元同样分布于皮肤之下的自由神经末梢。95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温度感觉的适应现象甚为明显,同一游泳池的水温,进入泳池一段时间的人与初进入者,对水温有不同的感觉;如池水温度稍低于肤温,初进池的人即觉其冷;如池水温度稍高于肤温,初进池的人即觉其热;在池内待久一点时间后则感觉不出明显的差别。96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温度感觉有一种奇异现象,皮肤下的冷与温两种神经元,如同时受到冷与温两种刺激时,会使人产生既不冷也不温,而是一种灼热的感觉。此一奇异现象,可用以简单实验予以验证。如图312的装置,是两条绞绕在一起的水管,将 05的冷水注入一水管,将 4044的温水注入另一水管。如此时用手握住两水管的绞绕之处,就会引起灼热的感觉。97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四、动觉动觉(kinesthesis)是因身体活动而产生的一种感觉。有动觉才会觉知身体各部分相对位置的变动;正常人的手眼调和动作,是视觉与动觉的联合作用;至于盲人的动作,就全靠听觉、动觉与触觉的合作。事实上,触觉也与动觉有关,而触觉中的主动触觉,在性质上也就是动觉。98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动觉的感受器是肌肉、肌肤、关节三种。在身体活动时,肌肉与肌腱的扩张与收缩,以及关节之间的压迫,产生刺激,引起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而生动觉。因 此,一 般 将 动 觉 解 释 为 回 馈(feedback);意指由身体某部位的动作而形成刺激,然后再由身体该部位的感受器向中枢回应刺激的结果。举步上台阶时,左脚落下之后右脚继而提起,两脚之起落调节,完全要靠动觉。99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不过,动觉未必完全受意识支配,动觉所支配的身体活动,除包括意识的反应之外,也包括了无意识的反射。准此而论,在日常生活中,举凡走路、写字、打球、弹琴、使用工具以至饮食及说话时口腔肌肉活动,无不依赖动觉。五、平衡觉平衡觉(equilibratory sense)是职司身体定向的一种感觉。100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在身体活动时,因受地心吸力的影响,身体各部位的倾斜度,达到某种程度时,即产生失去平衡的感觉。职司平衡觉的感受器是内耳中的半规管与前庭。半规管职司头部的平衡,前庭则职司身体的平衡。半规管共有三个,彼此连接,互为垂直,分别对应掌理空间之三个向度。管内均充满液体,液体内浮有丛生的毛状细胞,其功能即在反应头部的平衡。101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当头摇动时,管内的液体亦随之摇动,毛状细胞自然随之摇曳屈伸,因而引起感应,产生神经冲动,继而经神经纤维传入小脑。小脑即为中枢神经系统中主控身体平衡的器官。前庭介于耳蜗与半规管之间,内部充满液体。液内除毛状细胞外,并有细小石粒,称为耳石(otolith)。102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耳石为碳酸钙颗粒,藉耳石的重力作用与惯性作用,对毛状细胞产生压力,从而产生神经冲动。在平常的压力下,有直立的感觉,若身体活动或上升下降时,压力改变,即产生失去平衡的感觉。前庭内的毛状细胞与神经纤维相连,可将神经冲动传入中枢神经系统中主控身体平衡的小脑。103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有时身体急速摇晃(如乘船),前庭感觉可能来不及调适,就会引起晕眩的感觉。平衡觉有时会产生错觉。乘飞机时,当飞机速度逐渐增加时,乘客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正在上升;当飞机减速前进时,乘客会感觉到自己的身体正在下降。因此,驾驶员必须靠仪器指示,不能全凭感觉判断,以免发生错误。104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六、运动晕眩运动晕眩(motion sickness)是在身体运动时,所感受到的头晕目眩,甚至呕吐等不舒适现象。有的人晕船,有的人晕飞机,有的人晕车。不过,在此处所指的运动晕眩现象,其产生并非由于个体自己的身体运动,而是由于他乘坐的交通工具运动使然。105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为什么会产生运动晕眩现象?回答这个问题,新近在心理学上有一种理论,称为矛盾假说(conflict hypothesis)。按此假说解释,运动晕眩之所以产生,乃是由于个人从身体上与心理上所得到的两种讯息彼此矛盾使然。身体上所得到的运动讯息,系来自动觉与平衡觉,而心理上的运动讯息,则是来自个人的期待(期待前进还是转弯)(Young,1984)。106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例如:当你坐在连续多次转弯的汽车上,从身体上的动觉与平衡觉得到的讯息,你的身体正在随车身运动而运动,可是你从车内的静止资料(如坐位、车窗、地板等)所得的讯息,可能使你在心理上仍然觉得是静止的。如此,身心两方面讯息矛盾,终而形成晕车现象。如果这时候你转头注意窗外,使你在心理上也接受车身左右转动的事实,晕眩现象就会消失。107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按上述矛盾假说的原理,当我们的身体运动与我们预先所期望的方向不一致时,也会产生运动晕眩现象。例如:当你从大厦的五楼乘电梯上十楼时,如果是在未经心的情境下,电梯下降至一楼,此时也可能使你感到轻微晕眩;原因是你的身心动向不一致。108普通心理学培训讲义专题基础知识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