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物医学工程人体生理学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41470284 上传时间:2024-06-28 格式:PPT 页数:74 大小:418.1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生物医学工程人体生理学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74页
生物医学工程人体生理学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74页
生物医学工程人体生理学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7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第一章概念:内环境稳态反馈(负反馈,正反馈)第一章概念: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第二章概念:单纯扩散,易化扩散,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继发性主动转运)动作电位,阈电位,局部电位,阈强度,阈刺激终板电位第二章概念: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主要理论:1.细胞膜物质转运功能2.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及其机制3.肌细胞收缩过程及原理(主要是神经-肌接头信息传递过程)主要理论: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转运方式转运物质途径特点被动转运单纯扩散O2、CO2脂质双层不依靠特殊膜蛋白质的帮助不需另外消耗能量 经通道易化扩散各种带电离子通道蛋白离子选择性和门控特性经载体易化扩散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载体蛋白顺浓度梯度选择性饱和性竟争性主动转运原发性主动转运各种带电离子泵蛋白需要消耗能量,能量由分解ATP来提供 逆电-化学梯度进行的继发性主动转运各种带电离子;葡萄糖、氨基酸等小分子物质转运体蛋白能量非直接来自ATP的分解,是来自膜两侧Na+差出胞激素,神经递质,消化液的分泌。不能穿越细胞膜通过形成细胞膜包被的小泡大分子的主动转运过程入胞(吞饮和吞噬)细菌和细胞碎片表2-1-6 细胞膜几种转运方式的比较转运方式转运物质途径特点单纯扩散O2、CO2脂质双层不依靠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特点特点产生原理产生原理静息电位稳定的直流电位,呈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化状态细胞内离子分布不均匀:细胞内K及带负电荷的蛋白质多,细胞外Na及Cl-多。膜的选择通透性:安静时膜对K通透性大K外流,而膜内带负电荷的蛋白质不能随K外流,形成与K隔膜相吸的极化状态静息电位值相当于K的平衡电位动作电位锋电位去极相膜受刺激时发生快速去极化和反极化刺激达阈值,膜膜部分去极化达阈电位,钠通道大量开放,Na迅速内流同时K外流暂时减弱复极相膜迅速复极化钠通道失活,Na停止内流膜对K通透性增高,K迅速外流后电位负后电位膜仍轻度去极化(未完全恢复到静息电位水平)复极时,膜外K蓄积妨碍K继续外流正后电位膜轻度超极化主要为生电性钠泵活动的加强表表2-3-3 2-3-3 神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原理神经静息电位和动作电位产生原理特点产生原理静息电位稳定的直流电位,呈膜外为正,膜内为负的极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项目项目局部电位局部电位动作电位动作电位刺激强度开放的钠通道数量电位变化幅度与刺激强度的关系不应期可总和性传播特点传播机制举例阈下刺激减少在阈电位以下波动分级性反应,随阈下刺激强度的增加而增大无有电紧张扩布,随时间和距离延长而迅速衰减,不能连续向远处传播向周围扩布终板电位,感受器和或发生器电位,突触后电位阈刺激或阈上刺激较多大(达阈电位以上)“全或无”现象,单个或下刺激不能产生动作电位;阈刺激或阈上刺激所产生动作电位的幅度相等有无能以局部电流形式连续而不衰减地向远处传播局部电流神经,肌肉,腺体等可兴奋细胞产生的动作电位 表表2-3-4 2-3-4 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比较局部电位与动作电位的比较项目局部电位动作电位刺激强度阈下刺激阈刺激或阈上刺激 表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N N末梢对末梢对CaCa2+2+通透性增加通透性增加 CaCa2+2+内流入内流入N N末梢内末梢内接头前膜内囊泡接头前膜内囊泡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向前膜移动、融合、破裂AChACh释放入接头间隙释放入接头间隙 AChACh与终板膜受体结合与终板膜受体结合受体构型改变受体构型改变终板膜对终板膜对NaNa+、K K+(尤其尤其NaNa+)的通透性增加的通透性增加产生终板电位产生终板电位(EPP)(EPP)EPPEPP引起肌膜引起肌膜APAP肌膜肌膜APAP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沿横管膜传至三联管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膜上的钙通道开放终池内终池内CaCa2+2+进入肌浆进入肌浆CaCa2+2+与肌钙蛋白结合与肌钙蛋白结合 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引起肌钙蛋白的构型改变原肌凝蛋白发生位移原肌凝蛋白发生位移暴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暴露出细肌丝上与横桥结合位点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横桥与结合位点结合激活激活ATPATP酶作用酶作用,分解分解ATPATP横桥摆动横桥摆动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牵拉细肌丝朝肌节中央滑行肌节缩短肌节缩短=肌细胞收缩肌细胞收缩小结:小结:横纹肌收缩全过程横纹肌收缩全过程1.1.兴奋传递兴奋传递 2.2.兴奋兴奋-收缩(肌丝滑行)耦联收缩(肌丝滑行)耦联运动神经冲动传至末梢小结:横纹肌收缩全过程1.兴奋传递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第三章概念:血细胞比容血沉生理性止血,血液凝固血型第三章概念: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主要理论:1.血浆渗透压组成及其意义2.生理性止血过程及其血小板的作用3.血液凝固过程,内源性凝血和外源性凝血之间的关系4.Rh血型及临床意义5.输血原则主要理论: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3-2-2 红细胞的生成条件生成条件说明骨髓造血功能正常(骨髓造血功能障碍时发生再生障碍性贫血)婴儿出生后骨髓是唯一的造血场所足够的造血原料(缺铁时易患小细胞低色素性贫血)铁:内源性是红细胞破坏,Hb所释放,约25mg/d;外源性来源于食物,约1-2mg/d蛋白质:来源于食物,在有核红细胞合成成熟因子(缺时患巨幼红细胞性贫血)叶酸维生素B12表3-2-2 红细胞的生成条件生成条件说明骨髓造血功能正常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3-2-3 白细胞名称百分比主要功能有粒细胞中性粒细胞50-70 吞噬、水解细菌及坏死细胞,是炎症时的主要细胞。急 性感染时,白细胞总数增多,尤其中性粒细胞增多嗜酸性粒细胞0.5-5 不能杀菌,可限制嗜碱性粒细胞和肥大细胞的致敏作用。其胞内的过氧化物酶和某些碱性蛋白质,参与对寄生虫的免疫反应。所以,患过敏性疾病和某些寄生虫病时,嗜酸性粒细胞增多。嗜碱性粒细胞0-1 胞内的颗粒中含有多种具有生物活性的物质:肝素:具有抗凝血作用.组胺和过敏性慢反应物质:参与过敏反应趋化因子A:吸引、聚集嗜碱粒细胞参与过敏反应无粒细胞淋巴细胞20-40T 淋巴细胞主要与细胞免疫有关;B 淋巴细胞主要与体液免疫有关单核细胞3-8进入组织变为巨噬细胞,吞噬力增强,吞噬较大颗粒。单核-巨噬细胞还参与激活淋巴细胞的免疫功能。白细胞总数4-10109/L表3-2-3 白细胞名称百分比主要功能中性粒细胞50-70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项项 目目 内源性凝血内源性凝血 外源性凝血外源性凝血 启动方式启动方式 凝血因子分布凝血因子分布 全在血中全在血中 组织和血中组织和血中参与的不同凝血因子参与的不同凝血因子 、参与反应的步骤参与反应的步骤 多多 少少发生凝血的速度发生凝血的速度 慢、约数分钟慢、约数分钟 快、约十几秒钟快、约十几秒钟两者间的相互关系两者间的相互关系 外源性凝血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中起外源性凝血在体内生理性凝血反应中起 关键作用关键作用组织因子是凝血的启动者组织因子是凝血的启动者,它它 锚定在细胞膜上锚定在细胞膜上,使凝血限于局部使凝血限于局部.外源外源 性凝血途径生成的凝血酶可激活多种凝血性凝血途径生成的凝血酶可激活多种凝血 因子因子,促进凝血促进凝血.组织因子与组织因子与a复合物能复合物能 直接激活直接激活,加强内源性凝血途径加强内源性凝血途径.表表3-3-1 3-3-1 两种凝血途径的比较两种凝血途径的比较 血管外受损组织血管外受损组织出释放因子出释放因子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血管内膜暴露胶原纤维或异物激活因子或异物激活因子 表3-3-1 两种凝血途径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三三)血液凝固的控制血液凝固的控制原因原因说明说明血管内膜光滑完整血管内膜光滑完整血液循环不息血液循环不息血液中有多种抗凝物质血液中有多种抗凝物质血液中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血液中有纤维蛋白溶解系统血管壁内皮细胞能产生血管壁内皮细胞能产生PGI2吸附在血管内皮表面的单分子层带吸附在血管内皮表面的单分子层带负电荷负电荷血液中有巨噬细胞系统血液中有巨噬细胞系统不易激活因子不易激活因子,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不易使血小板吸附和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聚集;血液中又无因子,故不会启动,故不会启动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内源或外源性凝血过程即即使使血血浆浆中中有有一一些些凝凝血血因因子子被被激激活活,也也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会不断地被稀释运走。抗抗凝凝血血酶酶、蛋蛋白白质质C C、组组织织因因子子途途径径抑抑制物、肝素等均有强大的抗凝血作用制物、肝素等均有强大的抗凝血作用血血液液中中具具有有纤纤溶溶系系统统,能能促促使使纤纤维维蛋蛋白白溶溶解破坏解破坏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有抗凝血作用能抑制血小板聚集,并有抗凝血作用能排斥凝血因子与血小板,故可防止凝能排斥凝血因子与血小板,故可防止凝血酶原的激活血酶原的激活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网状内皮系统对凝血因子、组织因子、凝血酶原复合物、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凝血酶原复合物、可溶性纤维蛋白单体的吞噬。的吞噬。表表3-3-2 3-3-2 正常时血管内的血液不发生凝固的原因正常时血管内的血液不发生凝固的原因 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液不会在正常情况下尽管血液中含有多种凝血因子,但血液不会在血管中凝固。原因在于血管中凝固。原因在于:(三)血液凝固的控制原因说明血管内膜光滑完整不易激活因子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3-3-3 血液中的抗凝血物质分类代表性物质主要作用机理丝氨酸蛋白抑制物抗凝血酶、1-抗胰蛋白抑制物、2-纤溶酶、2-球蛋白、肝素辅助因子抗凝血酶是肝脏合成的球蛋白。能与凝血酶结合形成复合物,使凝血酶失去活性;能使激活的因子、a、a失活;与肝素结合后作用2000倍蛋白质C系统蛋白质C、凝血酶调制素、蛋白质S和蛋白质C的抑制物灭活凝血因子、;阻碍因子与血小板磷脂膜结合,从而降低因子对凝血酶原的激活作用;刺激纤溶酶原激活物的释放,增强纤溶酶活性,促进纤维蛋白溶解。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组织因子途径抑制物抑制凝血因子的催化活性;结合和灭活凝血因子-复合物肝素肝素增强抗凝血酶物质的抗凝活性;可刺激血管内皮细胞释放大量TFPI和其他抗凝物质来抑制凝血过程表3-3-3 血液中的抗凝血物质分类代表性物质主要作用机理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方法方法加速血液凝固加速血液凝固延缓血液凝固延缓血液凝固物理方法改变温度化学方法生物方法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利用粗糙利用粗糙面激活因子面激活因子和促进血小板释放和促进血小板释放血小板因子,加速凝血。血小板因子,加速凝血。局部适宜加温:加速凝血酶促反局部适宜加温:加速凝血酶促反应,加速凝血。应,加速凝血。加钙:加钙:CaCa2+2+在凝血过程中在凝血过程中,不仅不仅具有催化作用具有催化作用,而且参与形成催而且参与形成催化激活凝血的复合物。化激活凝血的复合物。应用促凝剂应用促凝剂:维生素、止血芳维生素、止血芳酸等。维生素能促使肝脏合成酸等。维生素能促使肝脏合成凝血因子凝血因子、,以加,以加速凝血。速凝血。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保证血液接触面光滑降低血液温度。降低血液温度。除钙剂:除钙剂:柠檬酸钠柠檬酸钠与与CaCa2+2+形形成不易电离的可溶性络合物成不易电离的可溶性络合物血血CaCa2+2+;草酸铵或草酸钾草酸铵或草酸钾与与CaCa2+2+结合成不易溶解的草酸钙结合成不易溶解的草酸钙血血CaCa2+2+。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应用抗凝剂:如肝素,抗凝血酶等。酶等。表表3-3-4 3-3-4 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方法加速或延缓血液凝固的方法(四四)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影响血液凝固的因素方法加速血液凝固延缓血液凝固物理方法增加血液接触粗糙面:利用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3-3-5 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说明凝血系统能激活纤溶系统凝血因子的激活启动了凝血过程,稍后还能启动纤溶系统的活动;纤维蛋白也能激活纤溶系统凝血系统能抑制纤溶系统纤溶酶分解纤维蛋白的降解产物能抑制凝血酶的活性;纤溶酶还能分解多种凝血因子,如凝血因子、正常时两者处于动态平衡既能在血管破裂处迅速发生凝血,以参与止血过程,又能保持血液在血管内通畅流动表3-3-5 凝血系统与纤溶系统的相互作用相互作用说明凝血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3-4-2 ABO血型系统与Rh血型系统的比较ABO血型系统Rh血型系统血型分为四种:A,B,AB,O分为两种:Rh阳性 和Rh阴性血型的天然抗体有(先天产生)无,但可后天获得(刺激机体产生)抗体特点不能透过胎盘能透过胎盘人群比例A,B,O各约占30%,AB约占10%Rh阳性约占99%,Rh阴性约占1%交叉配血室温下可观察到交叉配血结果需在37才能观察到交叉配血结果输血反应发生快,为立即输血反应发生慢,为延迟输血反映溶血反应直接溶血:为血管内溶血,由抗原-抗体直接引起反应,以血红蛋白尿为主间接溶血:为血管外溶血,凝集的红细胞逐渐被巨噬细胞破坏,以高胆红素血症为主表3-4-2 ABO血型系统与Rh血型系统的比较ABO血型系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3-4-3 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Rh阴性病人Rh阴性母亲起初血中抗Rh抗体无无致敏阶段致敏方式首次输入Rh阳性血液首次孕育Rh 阳性胎儿结果可产生抗Rh抗体可产生抗Rh抗体反应阶段反应诱因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再次孕育Rh 阳性胎儿结果可发生血液凝集-溶血反应可能使胎儿发生血液凝集-溶血反应,产生溶血性贫血临床意义避免再次输入Rh阳性血液避免再次孕育Rh阳性胎儿表3-4-3 Rh血型系统的临床意义Rh阴性病人Rh阴性母亲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3-4-4 输血的原则输血的原则说明检查血型,坚持输同型血安全输血每次输血前必须做交叉配血实验可排除ABO血型系统中的亚型,Rh阴性病人已产生抗Rh抗体等可能引起的输血反应无同型血时,异型慎输O型血可输给其他各型,AB型血可接受其他各型血,但量要少,速度宜慢,还应密切观察有无输血反应提倡成分输血可增强治疗的针对性,提高疗效,减少不良反应,还能节约血缘表3-4-4 输血的原则输血的原则说明检查血型,坚持输同型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第四章概念:等容收缩期,心动周期,搏出量,心输出量,心指数,射血分数期前收缩,代偿间隙,房室延搁中心静脉压第四章概念: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主要理论:1.心脏泵血过程和原理2.心室肌细胞动作电位各时相离子基础3.影响动脉血压因素4.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5.窦弓反射过程及其意义主要理论: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表4-1-1 心脏泵血过程心脏泵血过程心动周期分期持续时间(s)压力比较瓣膜开关心室容积血流方向心房:心室:动脉房室瓣动脉瓣心缩期0.3s等容收缩期0.05房室动脉关关不变快速射血期0.1房动脉关开减小心室到动脉减慢0.15心舒期0.5s等容舒张期0.07房室室室0.84下降部分肺泡灌注不足,生理无效腔增加,可引起机体缺氧0.84下降部分毛细血管灌流未通气的肺泡,功能性动-静脉短路增加,可引起机体缺氧表5-2-2 影响肺换气的因素影响因素交换速率机制气分压差增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5-4-1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之比较比较内容外周化学感受器中枢化学感受器部位颈动脉体(主要调节呼吸)主动脉体(主要调节循环)延髓腹外侧头端和尾端的浅表部位感受细胞颈动脉体型细胞特殊的神经细胞适宜的刺激物PO2、PCO2、H+H+(CO2H2OH2CO3H+HCO3-)对缺氧的敏感性较敏感,感受的是氧分压,并不是氧含量不敏感对PCO2突然改变反应的潜伏期较长较短表5-4-1外周化学感受器和中枢化学感受器之比较比较内容外周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第六章概念:消化,吸收胃排空,容受性舒张,黏液-碳酸氢盐屏障胆盐的肠肝循环,分节运动第六章概念: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主要理论:1.胃液的成分及其作用2.消化期胃液的分泌及其调节机制3.胰液的成分及作用4.小肠为什么是消化和吸收的主要部位主要理论: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6-1 几种主要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消化液分泌量主要成分作用唾液1-1.5L/d6.6-7.1水、无机盐湿润溶解食物;清洁口腔溶菌酶杀菌唾液淀粉酶将淀粉分解为麦芽糖胃液1.5-2.5L/d1-1.5盐酸激活胃蛋白酶原;使蛋白质变性;促进胰液、胆汁和小肠液的分泌;有助于小肠对铁和钙的吸收;杀菌胃蛋白酶原水解 蛋白质粘液保护胃粘膜内因子促进维生素B12的吸收胰液1-2L/d7.8-8.4碳酸氢盐中和胃酸,提供小肠消化酶活动的适宜环境多种消化酶促进营养物质的完全消化胆汁0.8-1L/d6.8-7.4胆盐、胆固醇、胆色素促脂肪消化;促脂肪吸收;促脂溶性维生素的吸收;促胆汁的自身分泌小肠液1-3L/d7.5多种消化酶促进营养物质的 消化水稀释消化产物,有利于营养物的 吸收表6-1 几种主要消化液的成分和作用消化液分泌量主要成分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6-2 消化道的主要运动形式运动形式概念备注咀嚼由咀嚼肌顺序收缩所组成的复杂的反射动作吞咽是使食物从口腔进入胃的一种复杂的反射动作紧张性收缩胃肠平滑肌缓慢而持续的收缩其他运动的基础容受性舒张进食后反射性地通过迷走神经引起胃底和胃体的肌肉舒张,使胃容纳较多食物是胃特有的运动形式胃的排空食物由胃排入十二指肠的过程蠕动消化道平滑肌顺序性收缩,形成的一种向前推进的波形运动是消化道平滑肌共有的运动形式蠕动冲小肠中进行的一种速度较快,传播较远的蠕动分节运动是小肠的一种以环行肌为主的节律性收缩和舒张运动是小肠特有的运动形式分节或袋状推进运动是由一个结肠袋或一段结肠收缩,把肠内容物送到下段的运动袋状往返运动是由结肠环行肌无规律的收缩运动,可将肠内容物向两个方向作短距离的位移,但不向前推进集团蠕动大肠进行的一种速度快,向前推进距离远的强烈蠕动表6-2 消化道的主要运动形式运动形式概念备注咀嚼由咀嚼肌顺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6-3 消化管的运动的形式与作用运动形式主要作用口腔咀嚼切割,磨碎食物,促进食物与唾液混合吞咽(食管也参与)推送食物入胃胃容受性舒张容纳和贮存食物紧张性收缩增加胃内压,控制胃内容物排出;促进食物与胃液混合;推送食物,保持胃的形状和位置蠕动促进食糜与胃液混合;磨碎食物;推进和控制固体物排出排空食糜由胃排入十二指肠小肠紧张性收缩促进食糜与小肠液混合和推进食物分节运动促进食糜与小肠液混合;促进血液和淋巴液回流;促进吸收;也可推进食物蠕动推进食物,速率慢,距离短蠕动冲推进食物,速率快,距离长大肠多袋推进运动促进肠腔内容物混合,推进食物袋状往返运动促进结肠内容物双向短距离位移集团蠕动推进肠内容物,速率快,距离短表6-3 消化管的运动的形式与作用运动形式主要作用口腔咀嚼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第八章概念:肾小球滤过率,滤过分数渗透性利尿,水利尿,肾糖阈,球管平衡第八章概念: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主要理论:1.影响肾小球滤过的因素2.抗利尿激素的作用及其调节3.肾素-血管紧张素-醛固酮调节主要理论: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影响因素影响因素滤过率的变化滤过率的变化滤过膜滤过膜 滤过膜的孔径滤过膜的孔径滤过率滤过率(血尿)(血尿)滤过膜带负电荷滤过膜带负电荷滤过率滤过率(蛋白尿)(蛋白尿)滤过膜面积滤过膜面积滤过率滤过率(肾炎)(肾炎)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 毛细血管血压毛细血管血压滤过率滤过率(大失血)(大失血)血浆胶体渗透压血浆胶体渗透压滤过率滤过率(快速大量输液)(快速大量输液)囊内压囊内压滤过率滤过率(结石、肿瘤)(结石、肿瘤)肾小球血浆流量肾小球血浆流量滤过率滤过率(中毒性休克)(中毒性休克)表表8-2-1 8-2-1 影响滤过的因素影响滤过的因素(小结小结)影响因素滤过率的变化滤过膜 滤过膜的孔径滤过率(血尿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重吸收的总结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重吸收的总结一、一、NaNa+重吸收重吸收部部 位位量量机机 制制特特 点点近曲近曲小管小管60-70%60-70%初段主动初段主动(管腔膜管腔膜NaNa+-X-X偶联转运,管周膜偶联转运,管周膜NaNa+泵泵)后段被动后段被动(顺电位差经顺电位差经细胞旁路细胞旁路)定比重吸收定比重吸收(泵泵-漏现象漏现象)不受调节不受调节髓袢髓袢升支升支25-30%25-30%细段被动细段被动(顺浓度差顺浓度差)粗段主动粗段主动(Na(Na+-K-K+-2Cl-2Cl-同向转运体复合物同向转运体复合物)降支细段对降支细段对NaNa+不通透不通透重吸收量与尿重吸收量与尿浓缩机制有关浓缩机制有关远曲管远曲管集合管集合管10%10%管腔膜管腔膜NaNa+-Cl-Cl-交换交换管周膜管周膜NaNa+泵泵无泵无泵-漏现象漏现象受调节受调节 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重吸收的总结一、Na+重吸收部 位量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重吸收的总结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重吸收的总结二、二、H H2 2O O重吸收重吸收部部 位位量量机机 制制特特 点点近曲近曲小管小管65%65%被动被动(渗透作用渗透作用)细胞旁路细胞旁路水通道水通道球球-管平衡管平衡不受调节不受调节髓袢髓袢15%15%降支细段被动降支细段被动(渗透作用渗透作用)升支对水不通透升支对水不通透远曲管远曲管集合管集合管10%10%9.3%9.3%被动被动(水通道水通道)远曲管初段水远曲管初段水不通透不通透受受ADHADH调节调节 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大,而近曲小管水的重吸收量对终尿量的影响不大,而终尿量主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终尿量主要取决于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重吸收量。肾小管和集合管物质重吸收的总结二、H2O重吸收部 位量机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8-5-1 醛固酮与抗利尿激素之比较项目醛固酮抗利尿激素来源肾上腺皮质球状带下丘脑视上核,室旁核作用部位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作用机制进入上皮细胞内,通过基因表达生成醛固酮诱导蛋白与管周膜上受体结合,增加管腔膜上的水通道,从而增加水的通透性作用保钠排钾保水抗利尿;升压调节途径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激活,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血钾增加,血钠下降,引起醛固酮分泌增加 大量出汗,饮水减少,使血浆晶体渗透压增加,使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急性大出血,脱水,使血容量下降,使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血压下降,使抗利尿激素的分泌增加表8-5-1 醛固酮与抗利尿激素之比较项目醛固酮抗利尿激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8-5-2 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泌尿功能的因素项目影响因素作用及机制神经调节肾交感神经收缩肾小球毛细血管,调节其血浆流量刺激近球细胞分泌肾素,激活RAA系统的活动直接促进肾小管重吸收钠,氯和水体液调节抗利尿激素增加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对水的通透性醛固酮促进肾远曲小管和集合管重吸收钠,水,分泌钾心房钠尿肽促进氯化钠和水的排出自身调节小管液溶质浓度渗透性利尿球-管平衡近球小管对滤液的重吸收率总是占肾小球滤过率的65-70%表8-5-2 调节肾小管和集合管泌尿功能的因素项目影响因素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生物医学工程人体生理学课件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第九章概念:明适应,暗适应,视敏度,视野,近点,简化眼主要理论:1.视近物眼的调节2.两种感光系统及其功能第九章概念: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9-2-4 视近调节的三重反应视近反应机制神经支配晶状体曲率增加睫状肌收缩副交感纤维(动眼神经)瞳孔缩小瞳孔括约肌收缩副交感纤维(动眼神经)视轴会聚眼内直肌收缩躯体运动纤维表9-2-4 视近调节的三重反应视近反应机制神经支配晶状体曲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近视眼近视眼远视眼远视眼老花眼老花眼散光眼散光眼原因成像视力矫正远物近物远物近物眼球前后径过长;折光力过强视网膜前很少或不用调节即可成像在视网膜上不能看清近点较正视眼近凹透镜眼球前后径过短;折光力过弱视网膜后焦距过长,成像于视网膜后,看不清经调节后能看清近点较正视眼近凸透镜晶状体弹性下降视网膜上视网膜后能看清不能看清看近物时戴凸透镜,看远物不戴眼镜折光面各经纬线的曲率不一致混合性散光眼,有的焦点落在视网膜前,有的落在视网膜后不能看清不能看清柱面镜表表9-2-2 9-2-2 眼折光缺陷及其矫正眼折光缺陷及其矫正近视眼远视眼老花眼散光眼原因眼球前后径过长;折光力过强眼球前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项项 目目 视锥细胞视锥细胞 视杆细胞视杆细胞分分 布布 视网膜黄斑部视网膜黄斑部 视网膜周边部视网膜周边部联系方式联系方式 视锥视锥:双极双极:节细胞节细胞=1:1:1 =1:1:1 视杆视杆:双极双极:节细胞节细胞=多多:少少:1:1(呈单线式呈单线式,分辨力强分辨力强)()(呈聚合式呈聚合式,分辨力弱分辨力弱)感光色素感光色素 有感红、绿、蓝光色素有感红、绿、蓝光色素3 3种种 只有视紫红质只有视紫红质1 1种种(不同的视蛋白不同的视蛋白 +视黄醛视黄醛)()(视蛋白视蛋白 +视黄醛视黄醛)种族差异种族差异 鸡、爬虫类仅有视锥细胞鸡、爬虫类仅有视锥细胞 鼠、猫头鹰仅有视杆细胞鼠、猫头鹰仅有视杆细胞适宜刺激适宜刺激 强光强光 弱光弱光光敏感度光敏感度 低低(强光强光兴奋兴奋)高高(弱光弱光兴奋兴奋)分分 辨辨 力力 强强(分辨微细结构分辨微细结构)弱弱(分辨粗大轮廓分辨粗大轮廓)专司视觉专司视觉 明视觉明视觉 +色觉色觉 暗视觉暗视觉 +黑白觉黑白觉视视 力力 强强 弱弱 (中央凹为主中央凹为主)()(向外周递减向外周递减)结结构构特特征征功功能能作作用用1.1.两种感光细胞的结构、功能比较两种感光细胞的结构、功能比较(二二)视网膜的视网膜的两种感光换能系统两种感光换能系统项 目 视锥细胞 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蜗管(耳蜗蜗管(耳蜗)椭圆囊、球囊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膜半规管感受器适宜刺激传入神经中枢传出通路效应基底膜上的螺旋器声波传入内耳,引起毛细胞与盖膜相对移位蜗神经皮质颞叶听觉囊斑头部位置改变及直线减速、减速运动前庭神经皮质前庭投射区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肌紧张改变,位置觉壶腹嵴角加速、减速运动前庭神经皮质前庭投射区前庭脊髓束,内侧纵束肌紧张,眼震颤表9-4-2 膜迷路各部的功能蜗管(耳蜗)椭圆囊、球囊膜半规管感受器基底膜上的螺旋器囊斑壶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第十章概念:EPSP,IPSP牵涉痛脊休克,去大脑僵直第十章概念: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主要理论:1.EPSP和IPSP的作用及其产生原理2.特异和非特异投射系统组成,特点和功能3.小脑的功能4.下丘脑的功能5.睡眠的两个时相特点及其意义主要理论: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10-2-1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之比较项目项目EPSPIPSP突触前神经元递质突触后膜离子流 钠离子内流 钾离子外流 氯离子内流突触后膜电位值结果兴奋性神经元兴奋性递质+减少(去极化)突触后神经元容易产生动作电位(兴奋)抑制性神经元抑制性递质+增大(超极化)突触后神经元难以产生动作电位(抑制)表10-2-1 抑制性突触后电位和兴奋性突触后电位之比较项目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10-2-2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与突触传递之比较项目神经-肌肉接头传递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递质受体作用乙腺胆碱N2受体终板膜去极化乙腺胆碱及其他多种递质N1受体及其他多种受体突触后膜去极化(EPSP)或超极化(IPSP)兴奋传递1:1(“全”或“无”式)一次神经冲动释放的乙腺胆碱量多,足以使肌膜产生一次动作电位不是1:1(有总和)一次神经冲动释放的乙腺胆碱量少,不足以使突触后膜产生一次动作电位电突触无有表10-2-2 神经-肌肉接头传递与突触传递之比较项目神经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2.2.化学突触传递过程化学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的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AP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递质与突触后膜受体结合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突触后膜离子通道开放NaNa+(主主)K K+通透性通透性ClCl-(主主)K K+通透性通透性CaCa2+2+内流内流: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降低轴浆粘度和消除突触前膜内的负电位IPSPIPSPEPSPEPSP兴奋性递质兴奋性递质抑制性递质抑制性递质2.化学突触传递过程突触前轴突末梢的AP突触小泡中递质释放递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项目项目化学性突触传递化学性突触传递神经纤维传导神经纤维传导方向速度性质变化的特征可总和性代谢水平易疲劳性对外界影响的反应后放现象兴奋节律单向传递较慢,有突触延搁电-化学-电变化突触前膜释放递质,使后膜产生分级性局部电位,进而引起动作电位电变化可以总和较高容易疲劳易受环境改变及药物的影响可能有后放可改变可双向传导快,均匀电变化以动作电位的形式传导,符合”全或无”规律不能总和较低不易疲劳不易受内环境改变的影响无后放不改变(按1:1传导兴奋)表表10-2-310-2-3化学性突触传递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之比较化学性突触传递与兴奋在神经纤维上传导之比较项目化学性突触传递神经纤维传导方向单向传递可双向传导 表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分布分布受体受体生理效应生理效应乙酰胆碱去甲肾上腺素肽类递质或嘌呤类递质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少数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自主神经节节前纤维躯体神经纤维大部分交感神经节后纤维胃肠道壁内神经丛神经纤维MMN1N21212ATP受体缩瞳,心脏抑制,内脏平滑肌收缩(括约肌舒张),腺体分泌增加.部分血管(如软脑膜动脉,分布在外生殖器的血管等)舒张汗腺分泌,骨骼肌血管舒张节后神经元兴奋,肾上腺神经元分泌儿茶酚胺骨骼肌收缩兴奋为主(但内脏平滑肌舒张)为突触前膜受体,调制神经递质的释放抑制为主(但心肌兴奋)支气管平滑肌舒张,骨骼肌血管舒张胃肠平滑肌舒张表表10-2-510-2-5主要的外周神经递质主要的外周神经递质神经递质分布受体生理效应乙酰胆碱副交感神经节后纤维M缩瞳,心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项目项目突触前抑制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抑制突触后抑制性质突触前神经元突触联接方式递质释放抑制部位电位变化突触后膜兴奋性潜伏期持续时间影响范围生理意义属于去极化抑制兴奋性神经元轴-轴突触(至少有3个神经元联系)兴奋性递质释放减少突触前膜突触后膜仍为去极化(不产生IPSP)不变较长较长(100-200ms)仅对某种传入神经末梢产生抑制调节传入神经元的活动全面控制传入感觉信息参与皮质脑干的下行抑制活动属于超极化抑制抑制性神经元轴-体式或轴-树式突触释放抑制性递质突触后膜突触后膜超极化(产生IPSP)降低较短较短(10ms)突触后神经元胞体的所有兴奋性冲动均可受抑制调节传出神经元的活动使神经元活动及时终止使同一中枢内的神经元活动更协调表表10-2-710-2-7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之比较突触前抑制与突触后抑制之比较项目突触前抑制突触后抑制性质属于去极化抑制属于超极化抑制表1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10-3-110-3-1两两 种种 感感 觉觉 投投 射射 系系 统统 的的 比比 较较项目项目特异投射系统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非特异投射系统接受的冲动传入神经元接替丘脑转接核传导途径投射部位阈下兴奋的总和感觉与皮质定位作用相互关系有特异性(接受各个特定的感觉冲动)少感觉接替核、联络核有专门传导途径大脑皮层特定区域(主要止于第四层,再转而与大锥体细胞胞体形成突触联系)阈下兴奋易总和,产生扩布性兴奋有点对点的联系能产生特定的感觉,激发大脑皮质发出传出冲动是非特异性传入冲动的来源无特异性(接受脑干上行激动系统冲动)多次更换神经元,故对麻醉药物敏感髓板内核群无专门传导途径弥散投射至大脑皮层各区(止于大脑各细胞,在大范围内与皮质神经元树突形成突触联系)阈下兴奋不易总和,但能改变神经细胞的兴奋状态无点对点的联系不能产生特定感觉,但能维持觉醒维持觉醒,是产生特定感觉的基础10-3-1两 种 感 觉 投 射 系 统 的 比 较项目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10-3-2 大脑皮质感觉功能定位感觉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特点体表感觉第一体感区(3,1,2区):中央后回左右交叉:(除头面部是双侧性外);倒置分布:(除头面部是直立外);精细正比:皮层投射区的大小与感觉分辨的精细程度呈正比第二体感区:中央前回与岛叶之间双侧性投射正立安排能对感觉作粗糙分析与痛觉关系密切肌肉本体感觉中央前回(4区)运动区内脏感觉第一,二体感区,运动辅助区及边缘脑视觉枕叶距状裂上,下两缘一侧皮质接受同侧眼颞侧视网膜和对侧眼鼻侧视网膜的投射听觉颞上回和颞横回双侧性投射,但以对侧为主嗅觉海马回沟及附近皮质味觉中央后回头面部感觉的下侧表10-3-2 大脑皮质感觉功能定位感觉大脑皮质功能定位特点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10-4-3 肌梭和腱器官之比较项目肌梭腱器官性质肌肉长度感受器肌肉张力感受器检测目的检测运动量检测运动速度与梭外肌关系与梭外肌并联与梭外肌串联对肌牵拉敏感性 对肌肉被动牵拉敏感对肌肉主动牵拉敏感传入纤维a、类b类对a神经元作用使a运动神经元兴奋使a运动神经元抑制肌肉效应引起同肌兴奋反射引起同肌抑制反射表10-4-3 肌梭和腱器官之比较项目肌梭腱器官性质肌肉长度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10-4-5 小脑的结构和功能项目前庭小脑脊髓小脑皮层小脑分部绒球小结叶前叶和后叶中间带后叶外侧部神经纤维联系与前庭神经和前庭神经核有往返纤维联系,发出前庭脊髓束下行到脊髓前叶:接受脊髓小脑束的传入纤维,视,听觉的传入信息,发出顶核延脑束到网状结构后叶中间带:还接受脑桥投射的纤维,发出纤维到红核及大脑皮质运动区经桥核和丘脑外侧核与大脑皮质形成反馈环路;经红核和下橄榄核形成自身反馈环路;经网状结构等下行到脊髓功能维持平衡前叶:调节肌紧张后叶中间带:协调随意运动运动计划的形成及运动程序的编制损伤后症状站立不稳前叶:肌张力减退或增强后叶中间带:肌张力减退,意向性震颤,共济失调丧失精巧运动的能力表10-4-5 小脑的结构和功能项目前庭小脑脊髓小脑皮层小脑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10-5-1 下丘脑的主要调节机制功能传入整合区体温调节皮肤冷感受器,下丘脑温度敏感神经元下丘脑前区:对温度升高起反应下丘脑后区:对温度降低起反应)儿茶酚胺类的神经内分泌调控与情绪有关的边缘区下丘脑背侧和后部升压素的分泌渗透压感受器视上核和室旁核催产素的分泌乳房,子宫视上核和室旁核经TRH的促甲状腺激素的分泌婴幼儿温度感受器室旁核及临近区经CRH的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的分泌边缘系统,网状结构等室旁核经GnRH的促性腺激素的分泌对雌激素敏感的下丘脑细胞视前区及其他经PIF和PRF的催乳素乳房触觉感受器弓状核,其他区经GHRH的生长激素未知感受器室周核,弓状核饥饿瘦素感受器腹内侧饱中枢,外侧摄食中枢渴渗透压感受器外侧视上核性行为对雌,雄激素敏感细胞前脑腹侧下丘脑,雄性动物梨状皮层防御反应(恐惧,愤怒)感觉器官及新皮层弥散在边缘系统和下丘脑各种生物节律的调控经视网膜下丘脑纤维的视交叉上核表10-5-1 下丘脑的主要调节机制功能传入整合区体温调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10-5-2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中枢部位主要作用说明脊髓初级中枢可完成基本的血管张力反射,发汗反射,排尿反射,排便反射,勃起反射等.但不精确,不能完全适应生理需要脑干基本中枢延髓:基本生命中枢(心血管活动,呼吸,消化等中枢)脑桥:呼吸调整中枢,长吸中枢中脑:瞳孔对光反射中枢脑干网状结构:交感神经活动中枢下丘脑较高级中枢体温调节中枢;摄食中枢及饱中枢;调节水平衡;调节垂体激素的分泌;影响情绪反应等大脑最高中枢边缘叶:影响情绪反应(杏仁核);影响摄食行为(杏仁核等);参与记忆活动(海马);影响其他自主神经反应,维持个体和种族生存新皮质:对内脏活动有调节作用表10-5-2各级中枢对内脏活动的调节 中枢部位主要作用说明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小结:表10-5-3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概况分部功能脊髓有上行和下行的传导束,传导感觉与运动的神经冲动能完成躯体运动和内脏活动的基本反射,如屈肌反射,牵张反射,血管张力反射脑干延髓接受来自脊髓的信号,整合后发送到小脑和丘脑;有调节循环和呼吸等功能的基本生命中枢;前庭核是调节躯体运动反射的重要中枢脑桥接替延髓和高位脑之间,延髓与小脑半球之间,大脑与小脑之间的神经冲动;有角膜反射中枢,呼吸调整中枢和长吸中枢中脑接替脊髓与丘脑之间的感觉冲动,小脑皮质与脑桥,脊髓之间的运动性冲动;上丘是光探究反射中枢,下丘是声探究反射中枢,顶盖前区是瞳孔对光反射中枢脑干网状结构有各种内脏活动的调节中枢(心血管运动中枢,呼吸中枢,呕吐中枢和吞咽中枢);有非特异性的上行激动系统和上行抑制系统,参与调节睡眠与觉醒活动小结:表10-5-3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概况分部功能脊髓有上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小结:表10-5-3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概况分部功能丘脑有各种特定感觉(嗅觉除外)冲动接替核,传到大脑皮质产生特定感觉;接替到大脑皮质的非特异性冲动,以维持觉醒状态;具有某些粗略的感觉分析功能;接替大脑皮质的运动性冲动,下传到脊髓下丘脑 经丘脑接受内脏的感觉信息,控制自主神经 系统的活动;含有调节体温,摄食,饮水等中枢;通过它与脑垂体之间的关系,提供神经系统和内分泌系统之间的解剖关系;与边缘脑系统共同参与情感性生理反应小脑维持身体平衡,调节肌紧张,协调随意运动基底神经节基底神经节抑制肌紧张,协调躯体运动大脑和边缘脑系统有接受和处理感觉信息的部位(躯体感觉区,视觉区,听觉区等);通过锥体系为自发性运动发动运动性冲动(躯体运动区,语言区);有联络区,以产生感觉信息,贮存记忆及处理复杂问题;有联络纤维,联合纤维和投射纤维;是大脑皮质调节内脏活动的主要部位;有控制情感活动的部位;海马和记忆有关小结:表10-5-3 中枢神经系统功能概况分部功能丘脑有各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第十一章概念:激素,允许作用应急,应激第十一章概念: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主要理论:1.甲状腺激素的生理作用及其调节2.糖皮质激素的作用及其调节3.胰岛素的作用及其临床意义主要理论: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下丘脑调节肽下丘脑调节肽腺垂体激素腺垂体激素靶内分靶内分泌腺泌腺靶腺激素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释放激素促性腺激素释放激素生长素释放激素生长抑素催乳素抑制因子催乳素释放抑制因子促黑激素 释放因子促黑激素释放抑制因子促甲状腺激素促肾上腺皮质激素卵泡刺激素黄体生成素生长素催乳素促黑激素甲状腺肾上腺皮质性腺甲状腺激素肾上腺皮质激素雄激素雌激素、孕激素表表11-2-1 11-2-1 下丘脑腺垂体系统分泌的激素下丘脑腺垂体系统分泌的激素下丘脑调节肽腺垂体激素靶内分泌腺靶腺激素促甲状腺激素释放激素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表11-3-1 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作用分泌过多对机体的影响分泌不足对机体的影响代谢产热效应产热增加基础代谢率增加;体温偏高基础代谢率减少;体温偏低糖代谢既促进糖的吸收和肝糖原分解,又促进糖的利用进食后血糖增加(可有糖尿)脂肪代谢既促进肝脏合成胆固醇,又增加胆固醇的降解血胆固醇下降血胆固醇增加蛋白质代谢促进肌肉肝和肾的蛋白质合成(小剂量时),大量时促进分解蛋白质分解增加蛋白质合成下降,引起细胞间粘蛋白增加出现黏液性水肿各系统神经系统兴奋中枢神经系统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增加中枢神经系统兴奋性下降,小儿智力下降心血管系统兴奋心脏心率加快,心输出量增加血压稍低,易患冠心病其他对消化系统,增加食欲和对食物的吸收;对生殖系统,可维持正常性欲和性功能;对内分泌系统,可促进胰岛素/糖皮质激素和甲状旁腺激素的分泌。甲亢患者有腹泻、女性月经失调和男性性功能减退等表现生长发育促进小儿生长发育(尤其是骨骼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发育)小儿生长发育停滞,脑细胞发育不全,引起痴呆表11-3-1 甲状腺激素的生物学作用作用分泌过多对机体的影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生物医学工程人体生理学课件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生物医学工程人体生理学课件资料仅供参考,不当之处,请联系改正。生物医学工程人体生理学课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