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体系中的社会分层《教育社会学》华师社会学ppt课件考研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1447885 上传时间:2024-06-26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205.8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体系中的社会分层《教育社会学》华师社会学ppt课件考研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教育体系中的社会分层《教育社会学》华师社会学ppt课件考研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教育体系中的社会分层《教育社会学》华师社会学ppt课件考研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教育社会学刘刘 杰杰教育社会学刘 杰1第六讲 教育体系中的社会分层o社会分层及其讨论o社会分层与教育成果o学校和阶层o教育制度和社会分层o文化屏障与社会分层第六讲 教育体系中的社会分层社会分层及其讨论2o在所有目前已知的人类社会,都可以根据其成员占据的社会地位将其分为不同的阶层。这些阶层直接地或间接地来自于每个社会对劳动的划分,同时受当时的历史环境所影响。社会学家称这种垂直的社会分层为“某个社会中的社会阶层”。在所有目前已知的人类社会,都可以根据其成员占据的社会地位将其3o在许多情况下,教育是社会成层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在社会生存和成长中自学校中习得的知识、技能、态度等变量被认为是重要的;这种重要性在相关的受尊敬职业的标准中得到部分体现。在许多情况下,教育是社会成层的一个组成部分,因为在社会生存和4o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探讨个人地位和教育体系之间的关系。o从更普遍的意义上讲,教育体系内部的结构之间也是相互联系的。教育体系是否促进了分层形式的出现,导致了特殊的社会群体分类,这些分类是否在教育改革之后发生变化?这是本章研究的重点。更重要的是,我们需要探讨个人地位和教育体系之间的关系。5一、社会分层及其讨论o社会分层是某个社会中的人群依照某一个或某几个变化维度所进行的阶级分层,这些维度是存在的和人们所认识到的收入、财富、权力,社会名望,年龄和种族,及其它社会特征(有时会是物理意义上的)的联合。一、社会分层及其讨论社会分层是某个社会中的人群依照某一个或某6o因为这些变化的维度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劳动分工,同时因为职业已经成为现代社会最显著的特征,所以在大多数情况下,职业被作为社会分层尺度的基础。o这表明:绝大多数社会分层尺度都是依照一个或多个变化的维度形成的职业等级,这种变化的基础是从事此职业的所有个体存在的和被认识到的特征。因为这些变化的维度直接或间接地来自劳动分工,同时因为职业已经7o这种等级的重要在于职业与社会资源(例如,收入、财富和权力)存在系统性的相异之处,社会资源脱离其它因素(例如智力),部分地解释了人们生活中的机遇(例如健康)所导致的差异,以及人们后代生活中的机遇(例如孩子的教育成就)所导致的差异。这种等级的重要在于职业与社会资源(例如,收入、财富和权力)存8o社会学的主要研究主题之一就是对不同的职业资源(通过社会分层来测量)和人们及其后代的不同生活机遇之间关系的研究,这也是对理解教育结构与过程做出了重大贡献的主题。社会学的主要研究主题之一就是对不同的职业资源(通过社会分层来9(一)社会成层的不同尺度o依照某一个或某几个变化的维度所进行的职业分层,导致了大量而多样的社会分层。o应用最广泛的尺度可以分成两类:声望尺度和社会经济尺度。(一)社会成层的不同尺度依照某一个或某几个变化的维度所进行的10声望尺度o声望尺度可能是所知最广,也是最古老的社会分层尺度。它是指分层中的符号领域。这些尺度描述了对职业阶层的“集体认知与信仰”。o测量这些认识的通用方法是要求个体根据一系列著名职业的社会声望进行排序。之后将个人排序与职业声望尺度联合。声望尺度声望尺度可能是所知最广,也是最古老的社会分层尺度。它11社会经济分层尺度o社会经济分层尺度试图捕捉与职业相联系的文化、经济资源。o这种尺度的最简单有效的形式是:某种职业中所有个体的平均收入和教育水平的均值构成了所谓文化和经济资源,而各种职业的均值被加入到社会经济尺度中。社会经济分层尺度社会经济分层尺度试图捕捉与职业相联系的文化、12(二)关于分层的讨论o阶级和地位的含义争论o如何区分阶级?o如何描述具体阶级?o阶级类型的稳定程度如何?o分类维度是否动态?(二)关于分层的讨论阶级和地位的含义争论131.阶级和地位的含义争论o存在一个社会权利是否与得以明确区分的独立社会阶层有关的问题,或者说社会权利是否与将个人以多多少少连续的方式分成等级的地位维度有关。1.阶级和地位的含义争论存在一个社会权利是否与得以明确区分的14o前一种观点与卡尔马克思的古典理论有关,它主要应用于有明显社会划分界线的前工业社会。o后一种观点以马克思韦伯的著作为基础,他引进生活方式这一概念来标明阶级和地位。前一种观点与卡尔马克思的古典理论有关,它主要应用于有明显社152.如何区分阶级?o在对阶级和地位的含义达成一致意见之后,第二个问题是如何区分阶级,或者说如何识别具有相似生活方式的同类阶层。属于这些阶级的人是否享有(或缺少)同样的权利?或者说在等级制度中个人是否已被安置好,身处高层的人是不是享有更多的权利?2.如何区分阶级?在对阶级和地位的含义达成一致意见之后,第二16o通常根据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来界定其社会地位,尽管这种做法暗示着可以获得的信息来源于20至65岁之间的雇佣人口。通常根据人们所从事的职业来界定其社会地位,尽管这种做法暗示着173.如何描述具体阶级?o每一种类型有多少人?根据其它的社会稀缺物资,例如教育、收入、财富和消费品,这种阶级和地位之间的相关系数是多少?3.如何描述具体阶级?每一种类型有多少人?根据其它的社会稀缺184.阶级类型的稳定程度如何?o由于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和经济增长速度,特权地位和职业的分配正在发生变化,从而为个人在社会等级制度中向上或向下流动创造了机会。不但在一个人的生活历程中,而且在父母和孩子两代人之间也可以发现这种流动形式。4.阶级类型的稳定程度如何?由于不断变化的社会条件和经济增长19o代内和代际的流动程度经常被视作衡量一个社会开放或闭塞程度的指标。流动越频繁,个人由其出身决定的可能性越少。有一点十分清楚,那就是更多的开放性并不会对社会等级制度和阶级制度构成挑战;它仅仅意味着许多人在社会划分好的分界线之间进行流动。代内和代际的流动程度经常被视作衡量一个社会开放或闭塞程度的指205.分类维度是否动态?o这些分界线、分类、阶级和地位维度本身是否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在工业社会的发展过程中,劳动力的分工导致了工作日益增长的专门化以及工作之间的差异。5.分类维度是否动态?这些分界线、分类、阶级和地位维度本身是21o特别是在20世纪,由于工作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许多职业消失了。而且,出现了一些新兴职业。这种情况不仅造成了社会等级制度的彻底改变,也导致了社会流动途径的变化。o社会学须解决的难题之一是区分各种各样的流动指标:绝对与相对流动率;基于不同分类所造成的变化与“真正”发生变化的流动模式。特别是在20世纪,由于工作的机械化和自动化,许多职业消失了。22二、社会分层和教育成果o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有较高教育成就的人是否就有更好的流动机会?o为了回答这个问题,首先必须清楚“教育”的含义。二、社会分层和教育成果一个重要的问题是有较高教育成就的人是否23什么是教育?o教育的认知结果(成绩和成就)?o受教育时间?o教育资格证书(文凭)?什么是教育?教育的认知结果(成绩和成就)?24争论o教育的认知结果(成绩和成就):这种信息不容易得到!o受教育时间:反映了地方或国家的观点,而且随时间的变化而变化!o教育资格证书:有关文凭的跨国比较包括个人成分(成绩)和制度特征,教育资格证书的跨国比较需要转换和认证!争论教育的认知结果(成绩和成就):这种信息不容易得到!25o分层和教育结果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呢?分层和教育结果之间存在怎样的联系呢?26研究成果o教育的获得由社会背景(父亲的职业和教育程度)决定;o一个人所获得的工作和收入却由其受教育水平决定;o家庭结构、排行以及同辈群体或者教育成就等因素对分层具有综合影响;o学校因素(诸如组织、教师、管理风格、课程)在成绩取得过程中所起的作用;研究成果教育的获得由社会背景(父亲的职业和教育程度)决定;27分层和教育研究的个人化取向o这一取向认为,家庭及学生的个人特征制约着该生在学校及以后生涯中取得成功的程度。尽管这些模式在学生与同辈群体及教师的互动层次引入了背景信息,但是一个人只有在与其他人的竞争中才能获得工作,雇主将仅仅付给雇员适合特定劳动力的市场平均工资。o个人化取向的优点通过精确分析对假设进行严格检验同时也是它的弱点:结构的和制度的影响被忽略了。分层和教育研究的个人化取向这一取向认为,家庭及学生的个人特征28三、学校和阶层观 点o学校采取不同方式影响学生获得不同教育结果。o在学生入学时根据他们以前的表现对其进行严格选拔,将会提高教育成果的水平。三、学校和阶层29理由o因为这个阶段的表现与社会背景联系紧密,所以选择性学校学生的背景将变得十分相似。o因此,在这些学校内部,社会背景对教育结果的影响如果不会消失的话,那么将会减弱。o因而,学校内部社会变量的减少可以视为限制入学条件的结果。o这可以解释在最高教育阶段社会背景和成绩之间缺少高相关这一现象(范围的限制)。理由因为这个阶段的表现与社会背景联系紧密,所以选择性学校学生30质疑o针对这种观点,我们可以质疑学校是否是一个仅仅从父代向子代传递不平等的中立制度?o学校在减弱或增强分层影响方面是否发挥独立的作用?o由于学生群体中的社会成分受到控制,教育结果是否仍然不同?质疑针对这种观点,我们可以质疑学校是否是一个仅仅从父代向子代31可能的回应o学校因素的影响,诸如组织、课程或者学校的基本特征是影响学校效能的重要因素。这些变量因素对学生的教育成就的影响力达到10%到15%。可能的回应学校因素的影响,诸如组织、课程或者学校的基本特征是32o在控制学生群体的社会构成因素之后,有趣的背景因素出现了。o科尔曼和霍弗(Hoffer 1987)的研究证实了早期的研究,这些研究认为美国天主教学校中学生的成绩相对较高,认为实力强大的天主教社会资本和人际网络可以解释这种差异。o其它研究发现了学校、宗教背景和邻里关系等不一致的学校背景因素。在控制学生群体的社会构成因素之后,有趣的背景因素出现了。33分析和讨论o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o重点学校与尖子班问题o城乡教育差距现象o农民工子女教育问题分析和讨论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34四、教育制度和分层o全世界的教育制度显示出许多结构性变化。o教育制度不仅随义务教育的年限而异,而且随选择不同课程轨道的学生年龄而有所不同。四、教育制度和分层全世界的教育制度显示出许多结构性变化。35o一些制度属地方分权,而其它制度则是高度的中央集权;o一些制度很少或没有入学资格的筛选,而另一些制度则在早期就进行筛选。o这样或许可以推断出对于任何一个既定社会,教育制度变化与分层对教育的影响是一致的。一些制度属地方分权,而其它制度则是高度的中央集权;36思考与讨论o社会变革与教育制度变迁关系o义务教育与社会平等的关系辨认o高考制度利弊之辩 o高考移民与国际高考移民现象o如何认识“锚孩子”现象?思考与讨论社会变革与教育制度变迁关系37五、文化屏障与社会阶层o教育成为社会流动的方式,被社会当中的大多数人看成是改善他们的经济地位和获得声望的一种工具。o教育的资格(文凭)正被用来限制角逐社会和经济有利地位的候选人的一种稀缺资源。五、文化屏障与社会阶层教育成为社会流动的方式,被社会当中的大38o中上层阶级控制教育并使教育成为再生产的场所。家庭的影响超过学校的影响。o为什么出现社会阶层的再生产?文化屏障 区隔 中上层阶级控制教育并使教育成为再生产的场所。家庭的影响超过学39文化屏障的概念o不同文化身份、地位的群体,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本、文化品位、文化消费和不同的生活方式及价值观念,人们在这种同质文化群体中,通过交往和行动,逐渐形成一种共同的阶层文化保护和排斥意识,使其他阶层的人不能进入这个阶层,也使得自己阶层的人的利益不受侵犯。文化屏障的概念不同文化身份、地位的群体,都有着不同的文化资本40布迪厄的研究 选择和自我选择o1961-1962年,劳工阶层子女进大学学习的机会仅为6%,自由职业与高级职员子女为27%。o劳工阶层子女进巴黎高等师范学校学习的机会仅为2%,自由职业与高级职员子女为57%布迪厄的研究 选择和自我选择41三种品位圈o 合法品位、中产阶级品位、大众品位o布迪厄在区隔一书中着重强调,由于有着相似收入的人往往有着不同甚至截然相反的生活方式,因此造成一个特定社会阶级间区隔的重要因素常常并不在于个体所占有的经济资本,而在于他所拥有的文化资本。三种品位圈 合法品位、中产阶级品位、大众品位42o不同的文化资本决定了不同阶层的欣赏趣味或曰品位(taste)。o布迪厄认为,趣味是造成阶级区隔的根本因素,具有“阶级”的制造者的功能。从这一点出发,布迪厄按照阶级的不同,将趣味分为了三种,它们都与教育水平和社会阶级高度相关。不同的文化资本决定了不同阶层的欣赏趣味或曰品位(taste)43(1)合法品位o(Legitimate taste)是对合法作品的趣味。o所谓合法作品,指的是在社会上获得支配地位的阶级认可的高雅艺术作品。(1)合法品位(Legitimate taste)是对合法作44(2)中产阶级品位o中产阶级品位(Middlebrow taste)指虽为高雅艺术,但只是其中的二流作品,音乐方面如蓝色狂想曲、匈牙利狂想曲等;绘画方面甚至如雷诺阿,它们都是在中产阶层或是支配阶级中的“知识分子”里最为流行的。(2)中产阶级品位中产阶级品位(Middlebrow tas45(3)大众品位 o大众品位(popular taste)指所谓的“轻音乐”或经过流行化以后的古典音乐的选择,如蓝色多瑙河。(3)大众品位 大众品位(popular taste)指所谓46关于机会不平等问题的两种趋势o机会不平等的减少是发展的一个功能o教育水平提高反而增加了教育机会的不平等关于机会不平等问题的两种趋势机会不平等的减少是发展的一个功能47思考与讨论o招聘网站人人校发布的2013应届毕业生求职意向调研报告显示,超过半数毕业生认为人脉关系是他们最重视的社会竞争力。o对于这一现象,你的看法如何?你认为当前社会竞争中最重要的元素是什么?思考与讨论招聘网站人人校发布的2013应届毕业生求职意向调48o文化屏障能使社会阶层结构持久吗?o穷人希望何在?文化屏障能使社会阶层结构持久吗?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