湘西苗族祭司巴代研究分析——以凤凰县山江镇为例开题报告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1444144 上传时间:2024-06-26 格式:DOC 页数:14 大小:44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湘西苗族祭司巴代研究分析——以凤凰县山江镇为例开题报告_第1页
第1页 / 共14页
湘西苗族祭司巴代研究分析——以凤凰县山江镇为例开题报告_第2页
第2页 / 共14页
湘西苗族祭司巴代研究分析——以凤凰县山江镇为例开题报告_第3页
第3页 / 共14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开题报告表 拟定学位论文题目:湘西苗族祭司巴代研究以凤凰县山江镇为例1、 选题的背景及课题的研究意义苗族是我国族群规模较大的少数民族之一,现主要集中于贵州湖南等地。苗族是一个古老的民族,作为苗族祭祀仪式、习俗仪式以及各种社会活动仪式的主持者祭司,“巴代”更是苗族文化的传承者,一直以来,受到苗族人民的尊重和崇拜。湘西苗族“巴代”信仰在历史过程中与多种信仰因素相互渗透,最终形成了独具特色的巴代雄、巴代扎两大分支。特别是近年来,旅游开始成为湘西苗族地区最主要的产业之后,苗族巴代以及巴代仪式以艺术化的方式被更多的呈现在人们的面前。但是这种被艺术包装后的巴代仪式显然不是历史悠久博大精深的巴代文化的全部。要详细的了解巴代文化就要对这一文化事象的核心要素巴代,作系统的研究。对巴代的研究一方面能够更好地帮助传承和保护苗族的历史文化,另一方面更加准确地把握苗族的特性,从而为相关部门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参考和依据。2、国内外研究现状及发展研究有关湘西苗族“巴代”的研究是当前是少数民族宗教信仰文化研究的热点,学界的研究主要分集中在以下领域:第一种观点主要集中在对于“巴代”本身的解读。例如凌纯声、芮逸夫所写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中就已经将巴代分成代表苗教的巴代雄和代表客教的巴代扎两个分支。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中更是明确的说道巴代雄是苗族原生的信仰形式,而巴代扎是受到汉文化影响而分化出的信仰形式。后来的学者们在此基础之上,对于巴代扎信仰中的道教、梅山教等因素作了许多的研究。有石家齐苗族“巴岱”初探;白兴发西南少数民族巫师论述;周永健苗族巫师考论;石寿贵苗族巴代文化:远古飘来的神迹;陆群、焦丽锋、李美莲、苏胜平苗族“巴岱”信仰中的道教因子及原因探析等。第二类研究主要着眼于对于巴代仪式的研究。对于巴代雄和巴代扎仪式的研究在目前关于巴代研究中占绝大多数,其中主要涉及巴代雄巴代扎所主持的各种法事科仪。学者们对椎牛、接龙、婚礼、求雨、祭祖等仪式进行了详尽的描述和深入的分析。例如有描述巴代仪式中古歌的文章:奉山湘西苗族巴代古歌、尹虎彬湘西苗族“萨滚”的田野研究;陆群湘西苗族春日节庆:神话中的死亡与习俗的“化生”; 张应和苗族椎牛的若干特点;宫哲兵,黄润勇苗族打棒棒猪风俗的社会历史透视林春菲、陆群苗族婚礼仪式中的“巴岱”身份考察,还有从宏观角度度宗教仪式进行研究的高丙中民间的仪式与国家的在场等。第三类研究主要从巴代雄和巴代扎二者的比较入手,进行研究。学界对于巴代雄和巴代扎的比较研究相对较少,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魏育鲲的从【苗】-【客】巴代看湘西苗族之多元信仰中对二者作所作出的比较,该研究中明确提出二者的差异主要体现在以下八个方面:民间分类、仪式展现特征、所奉神灵、仪式所用语言、服装、法器、科本以及所执仪式类型。还有有宋运超所写的关于贵州苗族巫师的比较研究古黔中苗土客(汉)老司文化及其比较,张泽洪的文化传播与仪式象征中国西南少数民族宗教与道教祭祀仪式比较研究。第四类研究领域主要是对巴代的社会文化解读。人们对于巴代的研究的根本落脚点应该是巴代对于苗族社会、苗族文化的作用以及功能。例如潘盛之论苗族巫师的社会职能中指出苗族巫师在一定范围内对对社会成员有节制作用;巫师是苗族社会历史文化的载体,具有传播历史文化的职能;苗族巫师在群众中有很大的影响,具有教育后代的职能。其他学者关于宗教信仰与社会管理的相关论述,有陆群,李美莲,焦丽锋,苏胜平原生性宗教与社会稳定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腊尔山苗族“巴岱”宗教信仰为例,陆群,李美莲,焦丽锋,苏胜平.湘西苗族“巴岱”信仰与生态维护以禾库村水井的变迁为例。就对于巴代的研究来看,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对于巴代之于整个苗族社会的功用的研究,必将继续持续和发展下去。3、课题研究目标、研究内容、拟解决的关键问题研究目标:本文通过对凤凰山江苗族“巴代”文化进行理论性研究,了解“巴代”的起源、历史演变及生存现状,尤其是对山江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巴代雄”与“巴代扎”并存的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具体论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巴代”体现的不同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同时研究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巴代”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的冲突和调适。研究内容:研究田野点简介:湘西自治州凤凰县山江镇,山江镇位于凤凰县城的西北部,距县城20公里。、山江镇辖15个村寨,60多个自然村落,总人口为11582多人,苗族占99%以上。山江镇作为凤凰县最具代表性的苗族地区,依托本区域民族资源优势,已从千年封闭的“古苗寨”迅速变成了人民交口称赞的“白日场”。目前山江是凤凰县苗族文化保护区的龙头,湘西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的窗口,湘西苗族节庆活动的最佳基地,全国多所民族院校的教育实习基地;是研究东部方言苗族的活化石地区。2002年正式成立凤凰县山江苗族文化保护区;2007年被湘西州人民政府定为湘西苗族文化生态保护基地窗口,进一步肯定了山江苗族文化保护区的地位和价值,并已成为苗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利用和发展的先进典型。文章结构简介:第一章 绪 论 一、选题背景及研究意义 二、国内外研究现状述评三、研究方法简介第二章 山江苗族“巴代”概述 第一节 湘西苗族巴代起源 第二节 山江苗族巴代的演变第三节 山江巴代文化留存区域的生态环境概况第三章 山江苗族巴代雄与巴代扎的比较 第一节 巴代雄与巴代扎的仪式表现形式 第二节 巴代雄与巴代扎的社会文化内涵 第三节 巴代雄与巴代扎的符号象征意义第四章 山江地区巴代与苗族社会的关系 第一节 巴代的文化功能 一、巴代是苗族文化传承者二、巴代文化是苗族丰富历史文化的载体 第二节 巴代的社会功能一、增强社会认同,维护社会稳定二、整合社会群体,促进社会团结三、规范伦理道德,约束社会行为第五章 山江苗族巴代文化的调适第一节:巴代文化与外来文化的冲突第二节:巴代文化的调适结 语拟解决的关键问题:本文拟通过对凤凰山江苗族“巴代”文化进行理论性研究,对山江地区极具代表性的“巴代雄”与“巴代扎”并存的现象进行研究和分析,并对巴代的符号象征做出分析。具体论证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巴代”体现的不同的文化功能和社会功能,同时研究在当今社会背景下,“巴代”文化与外来文化发生的冲突和调适。4、拟采取的研究方法、实施方案及其可行性研究本研究拟主要采用以下几种方法:田野调查。通过长时间在田野点参与观察、深入访谈、问卷调查,在细微末节的日常生活过程中了解不同的村民对于巴代雄和巴代扎的看法,并对巴代进行访谈,了解其自我认知。参与到巴代仪式中,获得一手资料。文献研究法。查阅民族学人类学有关认同方面的文献资料;在田野点所在的县乡村各级部门收集包括县志、村志、民族志以及民间的族谱、家谱等二手文献材料。通过对这些材料的分析对比,去伪存真,积累文献和理论知识,开阔学术视野。深描法。由于苗族没有文字,而外部根本没有相关记载,或者有些记载有误,这个时候只能够采取主位“深描”的研究方法。本研究实施方案及可行性研究:由于湘西苗族地区所处的特殊地理环境以及此地苗族形成的历史过程,使得湘西苗族地区成为典型的苗族文化研究的中心地带。并且湘西苗族地区至今仍然保持着相对传统的生活方式,并且通过大量的实地调查研究,在其多元信仰的信仰体系中,巴代信仰仍然是最主要的民间信仰,且巴代雄和巴代扎在人们的生活中继续扮演非常重要的角色。通过对文献的整理,有大量的文字记录了湘地区的苗族民间信仰,例如凌纯声、芮逸夫的湘西苗族调查报告、石启贵的湘西苗族实地调查报告,这为研究提供了大量的民族之资料。通过对巴代雄和巴代扎的实地调查,能够更加认识和发扬苗族源远流长的历史文化,同时能够更加清晰的把握苗族人民的思想意识,从而进一步深入的了解这个民族的特性,为相关部门制定民族政策提供参考。5、课题的创新性和以往学者们对巴代研究的着眼点不同,本文除了会对于巴代雄和巴代扎的从社会文化视野下的解读之外,还会更多的着眼于对二者的比较。较之以往的比较研究,本文除了会对二者外在表现形式进行比较之外,本文将对于二者在苗族文化体系中的不同地位以及象征进行比较,从而探究出长久以来该地区巴代信仰模式的本源。6、计划进度、预期进展和预期成果 (一)2014年3月,确定论文题目与研究方向。(二)2014年4月,完成论文开题报告。(三)2014年5月-9月,完成论文初稿。(四)2014年10月-11月对论文进行修改,定稿。(五)2014年12月提交学位评定委员会,申请论文答辩。7、 参考文献一、中文文献 (一)著作类(按照作者姓氏首字母顺序排列)1林河.中国巫傩史.广州:花城出版社,2001.2林耀华.民族学通论.中央民族学院出版社,19903凌纯声、苗逸夫.湘西苗族调查报告.商务出版社,1995.4龙正学.苗祭司初探.湖南人民出版社,1993.5罗义群.中国牛崇拜文化论.中国文史出版社,1995.6罗义群.中国苗族巫术透视.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7.7麻树兰.湘西苗族民间文学概要.中国民族学院出版社,1992.8宋蜀华,白振声.民族学理论与方法.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19989宋兆麟.巫与巫术.四川民族出版社,1989.10王作安.中国的宗教和宗教政策.宗教文化出版社,2002.11伍新福.中国苗族通史.贵州民族出版社,1999.12乌丙安.中国民间信仰.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5.13杨春义.苗族吃鼓藏之谜.贵州民族出版社,2004,14张紫晨.中国巫术.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1990.15张子伟.湘西傩文化之谜.张应和.苗乡探奇.16钟敬文.民间文学概论.上海文艺出版社,1980.17庄孔韶.人类学通论.陕西教育出版社,2003.18(美)爱德华.卡西尔.泰勒.连树声译.原始文化.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2.19(德)埃德蒙德.胡塞尔.生活世界现象学.倪粱康译.上海译文出版社,2005.20(英)安德鲁韦伯斯特.发展社会学.陈一绮译.北京:华夏出版社,1987.21(英)布赖恩.莫里斯.宗教人类学.北京:今日中国出版社,1992.22(美)戴维.波普诺.李强等议.社会学(第10版).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0(1).22(英)马凌诺夫斯基.费孝通译.文化论.华夏出版社,2002.23(美)塞缪尔.亨廷顿.文明的冲突与世界秩序的重建.周琪等译.北京:新华出版社,1999.24(法)涂尔干.渠东等译.宗教生活的基本形式.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1999.25(英)维克多.特纳著,黄剑波等译.仪式过程.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6.26(美)威廉.A.哈维兰.王铭铭等译.当代人类学.上海人民出版社.27(英)詹.乔.弗雷泽.徐育新等译.金枝.北京:大众文艺出版社,1995. (二)期刊论文1 陈剑,易子晴.凤凰苗族祭祀法器的基本类型与社会功能J.装饰.2014(01).2 杜佩良. 云南苗族教会圣乐崇拜巡礼J. 天风. 1997(04) .3 郎维伟. 川苗原始宗教述论J. 宗教学研究. 2001(01).4 李美莲,陆群. 论腊尔山苗族巴岱原始宗教与地方社会稳定J. 怀化学院学报. 2011(09).5 力木. 从巫词谈苗族鬼信仰的起源J. 民族论坛. 1990(01) .6陆群. 苗族原始宗教信仰的现代歧异性变化以湘西腊尔山苗族为例J. 中央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3(02) .7陆群. 湘西苗族春日节庆:神话中的死亡与习俗的“化生”J. 民族论坛. 2008(08) .8陆群. 由“大”变“小”的少数民族家庭以湘西土家族为例J. 民族论坛. 2010(06).9陆群,李美莲,焦丽锋,苏胜平. 湘西苗族“巴岱”信仰与生态维护以禾库村水井的变迁为例J. 原生态民族文化学刊. 2011(02) .10陆群,焦丽锋,李美莲,苏胜平. 苗族“巴岱”信仰中的道教因子及原因探析J. 三峡论坛(三峡文学.理论版). 2011(03) .11陆群,李美莲,焦丽锋,苏胜平. 原生性宗教与社会稳定关系的实证研究以腊尔山苗族“巴岱”宗教信仰为例J. 民族论坛. 2011(16) .12石寿贵. 苗族巴代文化:远古飘来的神迹J. 中国民族. 2009(03) .13石寿贵. 巴代文化及其功用J. 湖南省社会主义学院学报. 2011(01) .14王洪光,孙华. “礼失而求诸野”观高排村苗族“鼓藏节”有感(二则)J. 南方文物. 2008(03) .15小乔治M斯科特,方素梅. 圣迭戈老挝苗族难民的宗教变革及其对格尔茨论点的说明J. 世界民族. 1991(06) .16郑英杰,覃元. 苗族鬼神崇拜的现代审视J. 云南民族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 2008(06) .二、外文文献1Clifford Geertz. Interpretation of Culture: Selected Essays. New York: Basic Book, Inc.1973.2Clifford Geertz. Ritual and Social change: A Javanese Example. American Anthropologist,1957.3Clifford Geertz. Local Knowledge: Further Essays in Interpretive Anthropology. New York: Basic Books,Inc.1983.4Clifford Geertz. Works and Lives: The Anthropologist as Author. Stanford University Press.1988.5Clifford Geertz. After the Fact: Two Countries, Four Decades, One Anthropologist. Harvard University Press.1995.6Clifford Geertz. Symbolic Anthropologist, Albuquerque, New Mexico: University of New Mexico Press.1976.7Corner.J,and S.Harvey.Enterprise and Heritage: Crosscurrents of National Culture. London: Routledge. 1991.8Finnegan, Ruth Oral Tradition and the Verbal Arts-A Guide to Research Practices, London and New York: Routledge Publish Press, 1992.9Gadamer, H-G.Truth and Method, trans. by G Barden & J.Cumming, The Crossroad Publishing Company.1975.10Gadamer, H-G. Philosophical Hermeneutics, Berkeley, Cal: University of California Press.1976.11Herbert, D.T.Heritage and Tourism.In Heritage, Tourism and Leisure.S.Henenton.ed.Glasgow:The Planning Exchange.1989.12Immanent Art:From Structure to Meaning in Tradition Oral Epic, Bloomington: Indiana University Press,1991.13Leach, Edmund. Social Anthropology. London and New York: Fontana.1982.14Levi-Strauss, Claude. Structural Anthropology. Vli.1.London and New York: Penguin Books.1972.15Tzvetan Todorov. Symbolism and Interpretation. Cornell University Press,1982.16Whyte ,William Foote. Learning from the Field: A Guide from Experience. Beverly Hills, CA: Sage Publications, 1985.参加开题报告教师人数参加旁听学生人数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