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浅谈张爱玲小说的影视剧改编摘要20世纪80年代初期,张爱玲,这位在中国现代文学史的整体构建中消失了近40年的作家,像“出土文物”般从历史的尘埃中被发掘出来,并凭借着独具魅力的创作个性“重新复活”。张爱玲作品的印刷数量一度在内地出版界创造神话,“保守估计也应有近百万。”与此同时,海内外影视导演也将关注的目光聚集于她。时至今日,由张爱玲作品改编而成的影视作品在数量上名列中国现代作家前茅,这种由读写印刷趋向电子影像的媒介传播形态的变化现象便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文学与电影是两种截然不同的艺术与媒介,然而通过电影的改编,可以将两者巧妙地相互结合,展现出影视的内涵美。本文对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进行研究,从而寻找小说的文本至电影的主题之间故事的情节、人物的形象、主题的意义等方面的变化,更好地促进我国小说的电影改编的事业。关键词:张爱玲;小说;影视剧改编目 录前 言1一、张爱玲的小说电影改编的发展过程1二、张爱玲小说影视改编热度不减的原因2(一)强烈的怀旧热情与旧上海风情2(二)富有的电影化特征,更适合改编3(三)雅俗共赏的小说形态与时代审美风尚的契合4三、张爱玲小说中电影的改编4(一)红玫瑰与白玫瑰4(二)半生缘5(三)色戒6四、张爱玲的小说在电影为改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7(一)独特的语言魅力7(二)细腻的心理描写7(三)丰富的意象表现8结论8参考文献9前 言上个世纪80年代早期,在整个中国现代文学的历史构建中了无音信近40年的作家张爱玲,就像从历史的尘埃中被发现的“出土文物”,由于创造的独特的魅力再一次受到关注。印刷张爱玲作品的数量曾经在大陆出版行业创造出了神话,最少有百万的数量。同时,她开始成为海外影视导演的关注焦点。如今,张爱玲作品改编的影视作品,在中国现代作家中名列前茅,从印刷读写转变为影像电子的传播媒介方式变化,是非常有研究价值的。电影和文学是两种完全不同的艺术媒介,但是由于改编的电影,既可以是巧妙地把两者结合,又可以展现出电影美的内涵。在本文中,研究张爱玲小说的电影改编,从而找到电影的主题到小说的文本之间主题的意义、人物的形象、故事的情节等方面的变化,从而加快我国小说改编为电影的事业发展。一、张爱玲的小说电影改编的发展过程在上世纪八十年代期间,港台地区刮起了一阵“张爱玲热”的风潮,各路导演都对张爱玲的小说兴趣飙升,还把她的许多小说都搬上了荧幕。探寻她的原因,在此期间,中国内地把张爱玲的文学作品看做“叛徒”文学,作为文学禁品;而在港台地区,不受政治意识形态的束缚。思想开放,伴随着城市化水平的不断提高,市民的审美观念也改变了很多,她的小说创作的艺术风格正好与“小资情调”的市民阶层的审美需求相符合。八十年代的电影怨女倾城之恋等都是她的小说,两部电影的艺术风格、角色处理、人物形象都和小说十分接近,具有很强的张爱玲风格,拉开了她小说的电影改编序幕。从1990年代开始,她的小说改编为电影呈现新的变化,即在尊重原创的前提下,又要展现出编导的特殊艺术风格。这一时期的有侯孝贤的海上花,许鞍华的半生缘、关锦鹏改编的红玫瑰与白玫瑰、是从不同的视角解读原有的三部原著,并带来了一些新的想法。电影红玫瑰与白玫瑰中不仅有原著批判男权社会的精神,也表达了痛苦和无奈的生活;而海上花半生缘对原著进行了重大的修改。还大胆地删掉了部分与电影主题不相切合的情节。在21世纪, 张爱玲的电影改编也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07年, 导演李安的电影色戒得到了空前的成功。赢得了威尼斯电影节的金狮奖。这部电影讲述的是一个杀汉奸易先生被进步青年刺杀汉的故事, 在暗杀马上就要成功的时候, 王佳芝由于爱易先生,故意把事情泄露,最终导致失败。李安导演将自己的想法深入到电影中去。加大了电影的卖点,与此同时,此部电影还引发了大规模的社会讨论,很多人都认为它把汉奸美化了。二、张爱玲小说影视改编热度不减的原因从上世纪40年代开始,她的小说有六次被搬上了银幕,主要包括1947年的不了情、1984年的倾城之恋、1988年的怨女、1994年的红玫瑰白玫瑰、1997年的半生缘和07年的色戒。还包括了倾城之恋半生缘金锁记等几部电视剧,就连他本人的生平往事也被改编成剧本,像是1990年的电影滚滚红尘,2004年的24集电视剧她从海上来张爱玲传奇等等。时至今日,她的小说被改编为影视剧的数量可观,在现代作家当中屈指可数。很多导演都和张爱玲的作品结下了深厚的情谊,分析其原因,有以下几点:(一)强烈的怀旧热情与旧上海风情上海,作为西方和东方,现代和古典的交集,有着多元性、国际性、都市性、开放性等特征,有着传奇色彩和迷人魅力。上海的“摩登”好像变成了怀旧的最好载体,旧上海的姹紫嫣红给影视行业带来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材料。这种老上海电影有一个非常浪漫的气氛,有着唯美的艺术处理方式,怀旧情趣浓重。比如关锦鹏1987年的胭脂扣、1991年的阮玲玉、1994年的红玫瑰白玫瑰和2005年的长恨歌,王家卫2000年导演的花样年华、2004年的2046,侯孝贤1998年的海上花许鞍华1984年的倾城之恋1997年的半生缘,陈逸飞1993年的海上旧梦1995年的人约黄昏和1999年的逃亡上海,张艺谋1995年导演的摇啊摇,摇到外婆桥,娄烨2003年的紫蝴蝶,陈凯歌1996年的风月等等,都掀起了一阵旧上海的风潮。这几部片子中都充满了迷人的旗袍、闪烁的霓虹灯、柔媚的女性、暧味的情境,还有舞厅浪歌或酒吧小调,这些成分共同组成了上海的迷人风情。张爱玲小说可谓是老上海的独有特色,对人生与都市有着独到而又深刻的表现和体会。电影海上花半生缘倾城之恋红玫瑰白玫瑰,都是以老上海为题材的,有着浓厚的怀旧情调。“张爱玲热”是随着这几年出现的怀旧热潮和旧上海风情共同出现的,所以他的影像一定会被广泛的关注。(二)富有的电影化特征,更适合改编张爱玲具有深厚的电影艺术修养和丰富的从影经历,她的小说被称为“纸上电影”的美誉。有丰富的电影的特性,适于搬上银幕。首先,有着电影的风格。张爱玲童年的敏感性质,具有很高的艺术水平,在艺术,音乐等方面都有非常高的造诣,当她从事小说创作的时候,对于声音, 颜色,灯光等的运用可以说是非常熟练,这使得她的小说有视觉艺术特性和一个独特的电影风格。其次是电影化思维。张爱玲的小说表现出了类似于电影中蒙太奇模式的艺术的倾向和思维方式。第一是自由的时空结构转换。她善于对时空进行大跨度的转变,将在历史和现实进行转换盒对照,在过去和现在中任意穿梭,使人产生一种时光飞逝,人生不过是一个梦的呻吟。像金锁记里的“电影镜头”:“风从窗子里进来,对面挂着的回文雕漆长镜被吹得摇摇晃晃,磕托磕托敲着墙,七巧双手按住镜子,镜子反映着的翠竹帘子和一幅金绿山水屏条依旧在风中来回荡漾着,望久了,便有一种晕船的感觉。再定睛看时,翠竹帘子已经褪了色,金绿山水换为一张她丈夫的遗像,镜子里的人也老了十年。”这段描述用简单的时空变换方式,提炼和总结了女主人公死亡异常的生命形式,被傅雷先生叫做“节略法(racconrci)”,导演们可以直接把他呈现在观众眼前。第二是小说的思想和创作有一个直观的思维,“把好莱坞的电影技巧吸收之后,变成了自己的文体,并且和中国传统小说的叙事技巧结合得天衣无缝。” 色戒红玫瑰与白玫瑰封锁倾城之恋等等都是非常具有电影韵味的作品,被许多著名的导演如此青睐。第三是电影化的视点。电影艺术根据电影摄影机的照相纪录本性决定,通常利用全知的视点。他的小说从开始就采用影视的全知视点,用故事讲述着的身份在开头埋下伏笔,营造出一些气氛,并在结束的时候回到讲故事当中,形成一种首尾呼应,被誉为”镜框式结构”。他的处女作小说沉香屑:第一炉香在简短的引子后面,用电影化的方式把故事展开,和中国民间评书艺术和传统文学中”说书人”的全知叙事方式异曲同工,更与电影中的全知视点如出一辙,这将打开张爱玲今后小说创作的一种新方式,金锁记十八春倾城之恋茉莉香片等等,都是基于淡入淡出电影化的视点,为读者营造一种心理情绪上的动静结合、时空距离上的远近相成的别样氛围。第四是电影化的技法。她在作品中大量的使用各种各样的电影技术,比如场景渲染、空镜头,长镜头,淡入淡出法、短镜头叠印、特写镜头、闪回手法等。这个问题,许多研究人员已经讨论过,不再重复了。(三)雅俗共赏的小说形态与时代审美风尚的契合“张爱玲热”从上世纪80年代开始到现在保持着“高烧不退”,可以说是一种文化社会的现象。当人们与“宏大叙事”说再见的时候,回归到世俗与日常生活,张爱玲小说独特的世俗主义和现代性,那么有可能导致读者的共鸣。她的小说属于“日常生活状态的小说”, 即“注意力和显示个体生命,生活方式和生命体验的日常的生存状态”为宗旨,着重剖示和理解 “人生安稳的一面”,展现出在特殊年代时期的背景下普通男女的满目疮痍的感情瓜葛、普通市民的生活琐事。其中那种高贵又世俗的人生趣味、投入又高调的生活态度和作品通俗而优雅的艺术品味,和现代的流行小说情调十分相似。张爱玲“在世纪转型期的消费主义文化浪潮中成为小资的消费符号、文化偶像”。此外,随着城市化进程在中国的加速,提出了对文学新的要求:召唤都市小说。缺乏更沉重的都市小说在近代中国。因此,当大家开始慢慢接触张爱玲,像出土文物发现兴奋。在她的小说中,小猾小奸的小市民,没落的贵族女人、衰败的旧家庭,这些都和通俗小说的传统审美相联系,提升了读者的阅读兴趣,与此同时,她的小说是深刻洞察人性道德精神的准确把握,通俗中蕴含优雅,“雅俗共赏”可谓是他的独特魅力。张爱玲小说与好莱坞大片、流行音乐、怀旧老照片等,共同构成城市流行文化的主要成分。张爱玲的小说被改编为电影和电视的数量巨大,既影响城市化,也可以说是城市文化的消费需求。三、张爱玲小说中电影的改编(一)红玫瑰与白玫瑰她的小说红玫瑰与白玫瑰具有非常强烈的女性意识,关锦鹏导演利用精巧的影像语言构建,把张爱玲笔下那个因为被中国封建意识束缚的可怜且卑微的人物,变成了女性成长中的主角。关锦鹏导演1994将红玫瑰与白玫瑰拍成电影,让旁白并不需要进入女性意识的世界,并保持无知的,不透明的女性形象,导演关锦鹏特别加以运用布莱希特式间离方式,免去观影者由于陷入电影中,而失去对电影人物和历史的批判能力;无论式塑造现代女性的“红玫瑰”还是心理困惑的传统女性的“白玫瑰”,以及所描述的男主人公形象,导演用不同的方式和摄影的手段,表现出他极强的现场能力。电影致力于专注于描绘女性生活情况和内心活动,重点对妇女内部刚性的挖掘,反映了女性的内心勇敢和坚强。体现了追逐艺术,与张爱玲的小说女权主义的立场一致,导演对于现场的设计和色彩等方面一向追求完美的艺术形象和风格,精雕细琢, 准确的把影片镜头语言和意境合二为一,展现出一种唯美的艺术理念。本部电影从上映后,一直受到好评,1994年,囊括了台湾金马奖中的6项大奖,而关锦鹏导演也因为这部电影取得了空前的成功。成功的重要秘诀之一就是,导演把小说中要读者想象的部分,利用光电,影视效果替代,所以,使人产生小说是在对影片的复述,不是电影是由小说改编。(二)半生缘在拍摄了倾城之恋后,许鞍华导演,许鞍华导演又在九七年把张爱玲的另一部小说十八春搬上了荧幕。电影中的主要环节依然按照她的小说情节来展现,在台词的使用上,依旧沿用她的小说语言,只是在极少数的词语上做了口语化改编。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中,因为十八年的恩怨往事无法在两小时的短短时间里全部展现,所以,影片半生缘把原著的细节略去,只留下主体部分。例如,石翠芝与许叔惠的情感历程在电影中只是把两个人在南京爬山和泛舟的少数情节给予简单的介绍,对于小说中两个人的细微心理变化和通信都没有具体表现;翠芝和一朋的婚约和解除婚约也都是在旁白(世钧)中简单介绍。如此,这些形象在电影里就只剩下曼祯和世钧凄美情感的背景了,所以两个人的无奈与凄凉被凸显出来。在电影的叙事方法上,导演许鞍华也改变了许多,他把小说中以沈世钧的视角倒叙做了改变,变成了顾曼祯在十八年前见到了沈世钧的时候的情景和内心旁白作为影片的开始,在出现了电影的标题后才变为沈世钧开始回忆倒叙,随后在影片的中间插入了世钧十八年后又一次经过他当年送曼祯去做家教的地方的回忆。导演许鞍华的这种改变手法,推翻了张爱玲小说只能怪一回忆的视角倒叙的方式,在中间部分,当观众们正把自己置身于曼祯和世钧两人甜蜜的爱情中时,用世钧的重温故地的方式吧观众们从甜蜜中拽回来,因此更加突出两个感情世界悲伤和凄凉。导演许鞍华这次最大的改变是在影片的结尾,影片的讲述别有一番韵味,从唯美的爱情到苍凉的人生。她的小说是在世道变化的时候创作,对于惨淡的人生体验是不言而喻的。但是小说十八春的结尾却出现了一丝光明,描述出在经过十八年的坎坷人生与爱情之后,尽管世钧早已成立了家庭,他们不能破镜重圆,却在一起努力建设刚刚解放的东北,并示意了顾曼祯与张豫瑾有了结合的可能,把哀怨转变为淡泊。但是,许鞍华的半生缘却把它一刀切断,用18年后两人的相遇却又无奈的叹息“我们再也回不去了”,作为结尾,戛然而止,让悲伤的故事彻底完成“荒凉”主题宿命的结局。事实上,最初的“光明的尾巴”不是符合张爱玲的作品在文本的核心吸引世界荒凉的风格保持一致。因此,导演许鞍华的半生缘中的这一变化,使得张爱玲原有的风格得到了完整的恢复。小说中的时代变迁和政治背景在导演的改变下做出了淡化,像在小说中许叔惠一个人去延安革命,在电影中被改变为到了美国,所以影片中只留下了引人深思的人生苍凉和感情低徊。这方面正好和张爱玲细腻文笔下看尽人间沧桑的人生不谋而合。(三)色戒07年,李安导演(香港)改编了张爱玲的小说色,戒,并把它搬上了荧幕。李安的电影是涉及中国和西方主题, 展现的文化差异相互融合,在这种情况下描述故事的过程中,它的成功将中国传统文化为融入其中。在叙事结构上,导演李安和西方的导演有很大的不同,他的电影是把家庭为核心,刻画也是各种各样的人与人之间关系, 在时间的过程中,精心布置的发生,发展和故事情节的高潮和叙事的结尾。观众能够在电影人物的关系变化和冲突的变化过程中,认真审视人物的命运。色戒通过小说的结构特征来布置人物的命运和关系,显示出李安对理解和支持小说,影片在小说的原貌上,展现了小说的精髓和意境,真实的表现了旧上海革命的变化和人与人之间最人性 关系。电影所表现的出的对上海的怀旧意境,对旧上海的真实人性和感情领悟等诸多方面,不论是从影像图画方面还是文字使用方面评价,影片色戒赢得了观众的认可。该片导演李安,对于男女的性心里意识,女性和爱国主义做了对比,并从男性的角度看待问题,不单单是对女性内心感情的透视,还从女性的革命感情中分析。在影片中, 通过易先生与王佳芝在身体上的对抗讲述,表现了人性的性心理,表现出了在完成革命任务和追求性过程中,人物及其复杂的心理变化。色戒中的人物形象和小说中的人物形象都有所改变,在小说中,作者是从自己女性独特的视角中出发,把革命与女性的关系忽略,更注重女性的生存环境和个体;所看重的也是女性的自我觉醒自我朦胧的价值观,是自我意识的一种选择过程。四、张爱玲的小说在电影为改编过程中所遇到的困难小说是用文字写故事,而电影是在用画面讲述故事,文字和视听是一个完全不同的世界,他们在对事物的变现方面有较大的差别,这种差异使得小说和电影分属于不同的方面,因此,他们之间的转变有着很大的阻力。小说有抽象的语言,但是镜头确实确定的形象的,把抽象化的东西具体化,有的时候要面临着非常大的挑战。在小说的写作中,作家多用议论、抒情、叙述、描写等表现手法,但是影片大多采用蒙太奇手法或是镜头叙事,蒙太奇是电影视觉语言,对于文字的完美展现他很难做到。(一)独特的语言魅力张爱玲的小说的语言有着独特的魅力,并形成了他独特的风格,在他的小说里有着精彩绝妙的比喻、无关痛痒的评价。例如形容女人的一辈子,就像“绣在屏风上的乌年深月久了,羽毛暗了,霉了,给虫蛀了”,形容女人的胳膊,“白倒是白的,就像挤出来的牙膏,没有款式”,这些文字看上去就深沉而幽默、沉重而俏皮令人久久回味。在他的小说中这样的这样的语言比比皆是,这些文字的背后是张爱玲失落,凄凉的人生态度,这种文字要在电影中体现出来难度非常。当张爱玲的小说被改编成为剧本的时候,他的那些语言可能就会荡然无存。(二)细腻的心理描写张爱玲对心理描写非常擅长,她常常利用心里活动的描写来表现人物的性格特点和人物内心世界变化。推动剧情发展。傅雷说, 张爱玲善于描述微妙的情况, 表达不同教育, 阶级,有着利害关系的人相处的时候的暧昧情景。面对这些复杂的细节描述和人物心理活动,摄影机和荧幕经常不知所措。如倾城之恋中:白流苏知道,原来范柳原要的是一种精神上的恋爱,精神上的爱是结婚, 但爱的精神是一种习惯,这时的女人通常是听不明白男人在说什么,但末了还是要结婚,找到一个房子,买家具,找佣人这些上面女人比男人都在行。这些对于自流苏丰富而细腻的内心世界的描写,使读者恍如身临,得到了诸多的人生感悟,但心中电影活动的性能是虚弱的。在导演许鞍华拍摄的倾城之恋中,是利用徐氏夫妇的嘴来表现这段心里的想法的,虽然也变现了出来,但与小说的艺术手法有一定的差别。(三)丰富的意象表现张爱玲的小说的意象有着非常丰富的变现形式,富有“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艺术功力。这些意象是作家的生命体验和心灵感悟,很难用具体直观的视觉方法来表达。镜子与月亮是张爱玲小说里面最常见的意象,月亮在金锁记多次出现,“一点,一点,月亮缓缓地从云里出来了”“乌云里有个月亮,一搭黑,一搭白,像个戏剧化的狰狞的脸谱” “三十年前的月亮该是铜钱大的一个红黄的湿晕”,利用多次出现的月亮来暗指曹七巧的人性的迷失以及心理变化,利用“狰狞的脸谱”暗指他对女儿折磨的变态心理,这些“凶”“冷”的月亮丝毫没有传统意识上的唯美,只剩下冷酷、颓废、凄凉和迷失的人性。倾城之恋中, 镜子里是一个重要的方式表达白流苏的悲剧爱情, 如“她扑到穿衣镜上端详自己,还好,并不怎样老”,简明的告诉了我们一个由于家庭排挤而离婚的白流苏她复杂的内心世界,她觉得对着镜子看自己的姿色还有几分,还可以使用剩余的青春爱情和命运作为赌注,它也预示着白流苏和范柳原的爱情故事。小镜子反映出了在男权社会下的一个自我迷失的女性,体现了女性必须依附于男性的不争事实。结论小说作为电影创作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的素材,丰富成熟的叙事情节和内容程序使电影有着特殊的偏爱对于小说, 但电影和小说的表达的方式, 语言形式仍然是一个巨大的差异,这会使得电影改编的难度增加。张爱玲小说具有内容丰富、情节性强、展现方式电影化等多种电影改编先天条件,独特的语言风格以及细腻的心理在张爱玲的小说中,增大了电影改编的难度。所以,在改编那些早已成为人们心中经典的小说时,要非常小心,要以一种负责人的态度来看待这些有着经典过去的小说作品。参考文献1美乔治.布鲁斯东.从小说到电影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81年2张爱玲.张爱玲文集M.合肥:安徽文艺出版社,1993年3傅雷.论张爱玲的小说M.上海:万象杂志出版社,1944年4于青.天才奇女一张爱玲M.石家庄:花山文艺出版社,1992年5于青.寻找张爱玲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1995年6李欧梵.不了情一张爱玲和电影M.北京:中国华侨出版社,2001年7李岩炜.张爱玲的上海舞台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3年8夏志清.中国小说史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83年9刘川鄂.传奇未完:张爱玲M.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8年10刘川鄂.张爱玲前期小说艺术片论.中国现代文学研究丛刊J,1989年4月11刘川鄂.中国现代小说史上的张爱玲.文学与语言论丛N,湖北人民出版社,1989年12冯祖贻.百年家族:张爱玲卷M.石家庄: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年13魏可风.临水照花人:张爱玲传奇M.北京:中国友谊出版社,2001年14巴拉兹.电影美学M.北京:中国电影出版社,1979年15王德威.落地的麦子不死张爱玲与“张派传人”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16温儒敏.近二十年来张爱玲在大陆的“接受史M.济南:山东画报出版社,2004年17美威尔伯?施拉姆.传播学概论(李启、周立方译)M.北京:新华出版社,1984年18陈子善.流言M,北京:北京十月文艺出版社,2006年12月19戴清.电视剧审美文化研究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4年20张风铸.影视艺术新论M.北京:广播学院出版社,2000年21陈卫原:狂野爱情的毁灭一从电视剧 谈改编艺术.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JJ.2005年7月22毛建勇.论张爱玲小说的悲剧怠识与月亮意象J.北京:中国文化研究.1998年23朱效梅:大众文化研究一一个文化与经济互动发展的视角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3年24王一川.大众文化导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25王一川.泛媒介互动路径与文学转变J.天津社会科学,2007年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