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铜业集团深度转型战略思考分析研究工商管理专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1443855 上传时间:2024-06-26 格式:DOC 页数:78 大小:1.1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云南铜业集团深度转型战略思考分析研究工商管理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78页
云南铜业集团深度转型战略思考分析研究工商管理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78页
云南铜业集团深度转型战略思考分析研究工商管理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7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内容提要云南铜业(集团)有限公司于1996年成立,是集铜金属探、采、选、冶、加工为主,涉及锌、钛、钼、磷等资源开发以及金、银和多种稀贵稀散金属综合回收的多金属矿业公司。2005年,公司铜产量居世界第18位、中国第3位,2007年排中国企业500强第115位,中国有色金属工业企业50强第5位,中国制造业企业500强第50位,中国企业效益200佳第102位,中国企业纳税200佳142位,进出口贸易额连续7年保持云南省第一。2007年底,中国铝业公司入股云铜集团后,2008年在云南省企业排序发布会上,云铜集团以398.7997亿元的营业收入位列2007年度100强企业第2位。目前,云铜集团已在云南、四川、内蒙古、新疆、青海、西藏、广东等省以及赞比亚、澳大利亚和东南亚国家投资开发资源。现有5座冶炼厂和11座大中型铜矿山,保有铜资源储量700多万吨,形成了年产精矿含铜10万吨、粗铜45万吨、精炼铜63万吨的能力,拥有19个系列、180余种产品,其中,白银产量名列全国第一,黄金产量居全国第九位。虽然云铜集团目前仍然是中国国内第三大铜业公司,但是,随着国内第一大江西铜业集团公司,第二大铜陵有色金属(集团)公司资源储量的急剧增强,产能规模的不断扩大,产品产量的大幅提升,海外战略的强力推进,云铜集团与两大铜业公司的差距越来越大。2013年7月16日在财富杂志中文版正式发布中国500强上榜公司,云南集团排名500强第124位,较2012年上升了9位。从排名情况来看,企业利润率偏低,业绩均出现了明显下滑,企业“大”而不“强”,需要深度推进转型战略,进一步加快产业结构调整,努力提升核心竞争力。关键词:云铜集团 战略 深度转型 研究目录前言一、云南铜业支柱产业地位分析(一)支柱产业理论综述1、我国有关支柱产业的理论研究2、支柱产业的内涵、特点与指标(标准)体系3、选择支柱产业需考虑的因素和应遵循的原则(二)有色金属及矿山采掘业在云南的支柱产业地位1、“十五”期间云南省支柱产业的发展状况2.“十一”后有色金属及采矿业在支柱产业中的地位提升(三)铜业在云南有色金属中的支柱作用1、铜资源在我省矿产资源中的地位分析2、2011-2013年云南铜产品产量分析3、2014-2018年中国铜市场发展趋势预测二、云南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一)中国铜行业的发展概述1、铜工业产业链分析2、从有色金属“十二五”规划看铜行业的发展(二)云南铜业发展的现状1、云南省资源分布2、云铜集团基本概况(三)云南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分析三、云铜集团深度转型战略思考(一)云南省有色金属及矿业行业政策导向及发展前景1、政策导向2、发展前景(二)云铜集团新战略定位和战略目标思考1、战略定位2、新战略目标(三)云铜集团深度转型战略重点思考1、云铜集团转型战略理论2、云铜集团战略体系的建立结束语参考文献后 记云南铜业集团深度转型战略思考前言当前,我国铜行业正处于发展的关键阶段,即面对国际国内优秀企业的竞争,又面临国内进行产业结构调整和转型的压力。因此,在新形势下,作为中国铝业公司优先发展铜的旗舰企业,云铜集团必须不断审视集团的发展状况,必须清醒认识到中国铜工业发展面临的问题和公司发展面临的问题和挑战,依托中国铝业公司国际大企业集团,如何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铜工业为主,以多金属开发为辅,做强上游,实现矿产资源的雄厚储备和利润的提升;做优中游,降低成本,实现新的竞争优势;延长下游,减小对铜的依赖度,特别增强铜精深加工,减小对铜价的依赖度,这些将是云铜集团深度转型战略面临的重大课题。本文试图通过对国际、国内的资源状况,铜行业的发展概况,云南省的资源优势和云铜集团面临的现实、发展机遇和存在的制约问题等方面进行分析,提出集团深度转型战略的思路。一、云南铜业支柱产业地位分析“支柱产业”观念的提出是我国的独创,其研究讨论源起于我国改革开放后对国外主导产业理论的引进。并伴随着对国外主导产业理论研究的深入和延伸而不断发展。(一)支柱产业理论综述1、我国有关支柱产业的理论研究上世纪80年代中后期,随着我国改革的深入,对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结构调整等问题的研究引发了国内经济学界对赫希曼、罗斯托和筱原三代平等经济学家关于主导产业理论研究的极大关注,认为这些理论为中国产业和经济的发展提供了一种较具体的研究路径。然而,与西方发达国家有较大区别的是,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经济发展面临的实际情况是经济基础总体薄弱、生产方式非常落后、先进技术扩散缓慢、且区域发展极不平衡的状况,从而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周期要长得多、过程要艰难得多。于是,支柱产业的概念被作为对经济积累和总量扩张有特别重要的作用的产业而提出,也由于其对于我国当前经济发展具有特殊的现实意义和价值受到相当的关注。因此,当国外热衷于对主导产业的理论和实践进行研究时,我国经济学界则同时存在对国外已有主导产业理论的深入研究和实践应用,同时又存在着大量的对支柱产业的理论研究和实践运用。我国对支柱产业问题的研究始于上世纪80年代,较为全面深入的研究则由90年代初期开始。国内关于支柱产业的研究大量地借鉴了国外主导产业理论研究和实践经验,主要针对我国产业结构变化和支柱产业发展中需要解决的问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为制定相关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国内对支柱产业的研究重点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关于支柱产业确定基准和指标方面,这些研究首先认为合理的基准和指标体系是正确确定支柱产业并以此实现产业结构高级化和合理化的前提和基础,故在确定支柱产业的基准和指标方面进行了深入的研究,提出的基准包括需求收入弹性基准、生产率上升率基准、比较优势基准、技术创新基准、国际竞争基准和可持续发展基准等等。为了在实际中更好地应用支柱产业的确定基准,科学准确地确定支柱产业,我国学者还对支柱产业确定的定量方法进行了大量的研究,提出了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和选择模型。二是促进支柱产业发展的政策是研究关注的重点。改革开放后,特别是我国在1992年明确提出振兴支柱产业的任务后,有关部门确定了电子工业、机械工业、石油化工工业、汽车工业、建筑业是我国的支柱产业,各省、市也根据自身的优势分别提出了自己的支柱产业。于是,国家和各省、市都曾组织力量将支柱产业发展作为重要课题开展理论研究和实证分析,为制定产业政策提供决策依据。同时,学者们也自发地对支柱产业问题从多角度进行研究,提出许多有益的政策建议,其中形成的大量研究成果都对国家、省市支柱产业的发展振兴发挥了明显的成效。2、支柱产业的内涵、特点与指标(标准)体系(1)支柱产业的内涵在我国对支柱产业开展研究的过程中,关于支柱产业的概念界定,至今并未形成公认定论,纵观各种提法,有代表性的主要有以下几种:1.1“在经济发展的特定阶段,总会有某些产业的份额迅速增大,以致在产业结构中占据举足轻重的地位,这类产业被称为支柱产业。”1.2“支柱产业是指在国民经济体系中占有重要的战略地位,其产业规模在国民经济中占有较大份额,并起着支撑作用的产业或产业群。”1.3“支柱产业是一个国家在一定时期产业体系的主体,它提供大部分国民收入,相对于其他产业对经济增长贡献份额最大。”1.4“支柱产业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定时期内,经济发展所依托的重点产业,这些产业在此发展阶段形成国民经济的龙头并在产业结构中占有较大的比重,对整个经济发展和其他产业具有强烈的前向拉动或后向推动作用的产业部门。”1.5“支柱产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能够支撑区域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在一定水平上的增长,能够成为其经济成长的产业。”1.6“支柱产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构成一个国家或地区产业体系的主体,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技术密集度高、产业关联度强、发展规模大、经济效益好、对整个国民经济起支撑作用的产业。”1.7“支柱产业是指在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自身发展速度较快,并对其他产业产生较大关联影响,能够支撑区域经济增长,推动社会进步,节约资源且有利环保法人产业。”以上的几种定义均从不同的角度对支柱产业做出了界定,都有其合理的成分,但同时又表现出一定的缺陷:有的表现出对支柱产业的本质特征认识不够全面,往往仅突出了其某些侧面,不能准确地与其他非支柱产业进行区分;有的则表现出与主导产业的关系认识不清,将若干主导产业的特征也归入到支柱产业中来。当前社会各界对“支柱产业”定义较认同的界定是“支柱产业是指在一定时期内,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国民经济中因占有较大比重而居主体地位,同时有具有广阔的市场前景、良好的经济效益和较强的就业承载能力,在区域产业及区域经济增长中对总量控制影响较大,具有举足轻重作用的产业。”(2)支柱产业的特点根据对支柱产业内涵的认识,支柱产业的特点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2.1支柱产业具有鲜明的时间阶段性对于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只有其经济在向前发展,其经济发展必将呈现出不同的发展阶段,而随着经济发展阶段的演进更替,该国家或地区的支柱产业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必将随之发生演变而呈现出相应的变化。从发达国家产业结构演进的历程看,在工业化前期,农业、轻工业在区域发展中起支柱作用;在工业化中期,电力、钢铁、机械制造等产业在区域发展中起支柱作用;而在工业化后期,以汽车、家用电器为代表的耐用消费品和以微电子技术、信息技术、航天技术、生物工程和新能源、新材料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在区域发展中起支柱作用。由此可见,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支柱产业也不断由劳动密集型产业一步步地向资本密集型产业、技术密集型产业乃至知识密集型产业发展。2.2支柱产业是在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结构体系的总产出中占相当比重的行业支柱产业之所以为支柱产业,就因为其可以被看成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主要支撑,其增加值在该国家或地区的GDP中的比重应达到5%以上,往往它们也是该国或地区财政收入的主要来源。一个国家或地区支柱产业持续、健康、快速发展对该国或地区一定时期内的经济增长具有决定性意义,一旦作为支柱产业的行业由于某种原因受到突然的冲击,该国家或地区的整个经济命脉也将会被造成严重的打击。2.3支柱产业是市场具有充分拓展空间的行业支柱产业的产品需求应具有广泛性,无论是在国内市场和国际市场都应有较大的市场需求,用经济学指标来表示就是该行业属于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较高的行业,通常要超过1,如果产品的需求收入弹性低于1的行业,则意味着没有充足的市场需求,就不可能成为支柱产业。2.4支柱产业是经济效益较为显著的行业经济效益良好应该是支柱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题中应有之义,经济效益不好的行业是不可能成长为支柱产业的。支柱产业的经济效益较为良好意味着该行业的资金利税率要优于其他非支柱产业,或者说高于其他非支柱产业的平均水平,也只有这样的行业才可能吸引社会各种资源的流向从而确保这些行业的充分成长。2.5支柱产业是对就业吸纳程度高的行业支柱产业应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承载就业劳动人口数量较高的行业,也就是说,支柱产业的就业人数占该国或地区总就业人数的比重较高,同时该行业的就业人数所占比重也应相应高于其他行业的平均水平。2.6支柱产业是具有较强技术创新能力的产业支柱产业应是一个国家或地区具有较强创新能力的产业,同时,该国家或地区支柱产业的发展又能够引起其他部门的技术创新和满足其他部门增加生产设备以及从事技术创新的需要。(3)支柱产业的指标(标准)体系3.1一般标准考察一个国家或地区在一段时期内的支柱产业,最终必将一系列准则、原则量化为相应的评价指标。一般的指标体系建立包括如下几个方面:A.生产率上升率标准以一定的生产率增长值来反映产业的技术特征。筱原三代平的生产率概念是劳动生产率、资金生产率、能源生产率等诸生产因素生产率的加权平均。在一定时期,产业的生产率增长快,生产成本相应也下降快,经济效益就比较好,因而加快发展生产率增长快的产业就能较快提高整个社会的经济效益。其理论内涵就是通过供给变化来反映支柱产业科技含量高、技术创新能力强的基本特征;实际意义就是政府应当优先发展代表先进技术,并具较高经济效益的产业。B.收入弹性标准表示人均国民收入增加一个单位时对某一产品需求量的变化额。这种对应关系反映在价格不变条件下产品需求增加率与人均国民收入增加率之比率上,收入弹性大于1,说明随着收入增加,需求增加更快;收入弹性小于1,说明随着收入增加,需求增长慢于收入增长。显然,随着人均国民收入的增长,收入弹性高的产业结构中的比重将逐渐提高,选择这些产业重点发展,符合市场法则,有助于产业结构演进。其理论内涵是通过需求变化反映产品的市场前景,获得加快发展的依据;实际意义就是政府应当重点支持那些提供国民收入多和弹性高的产业。C.产业关联度标准反映特定产业在投入产出上对其他产业的前、后向关联程度。影响力系数和感应度系数大于1的产业才有能力促进和带动所有相关产业发展。其理论内涵是通过产业间相互作用的关系变化来反映支柱产业对其他产业的直接推动作用;实际意义是政府应当优先扶持那些能带动其他产业发展的产业。3.2相关因素完整的支柱产业指标体系还应当考察如下因素:社会状况政治安定、法制健全和社会公平;人口素质平均年龄、受教育程度、提质、信仰、风俗习惯等非经济因素;技术创新能力包括整个地区宏观的和产业内微观的科学发展水平、研发能力;基础产业条件交通运输、物流、邮电通讯等;资金保障体系投资融资渠道、资金筹措方式等;现有产业优势区域内规模较大、效益较好、市场占有率较高的产业。指标的选择必须具有客观性,尽可能排除主管因素的影响;可行性,尽可能采用有数据支撑的指标,而对数据不可得的指标只能舍弃;相对性,为准确反映每一个行业在整个经济体系中所处的地位,选用的指标应是相对指标,即采用某一行业与本区域其他行业同一指标相比的指数形式,由此来考察支柱产业相对于其他产业的不同属性;动态性,确定支柱产业不仅是不同行业之间静态比较的时间因素,通过指标的动态变化判断支柱产业在常态下的未来变化趋势。3.3地区支柱产业选择的特定基准地区支柱产业必须顺应国家振兴支柱产业的方向,大体要以国家确定的支柱产业范围及其标准来进行,同时符合地方经济发展的要求,并根据地区经济发展目标的制约因素及在全国的正向作用,增加特定选择基准。A.产业强弱系数标期内某产业或子产业增加值占地区产业增加值或国内生产总值比重与区域内或全国平均水平之比。若大于1可选,小于1则应十分慎重。产业强弱还体现为市场占有率和市场竞争优势指数。市场占有率表明该产业满足国家或地区产业对经济批量的要求,其重点子产业或重点企业产量在全国市场占有率应在5%以上;市场竞争优势指数的含义是:当其数值大于1时,意味着市场占有率大于产值比重,即产业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产业强弱系数的意义在于使当其充分考虑其产业素质水平以及在未来竞争中的地位,理性判断风险利弊。B.比较优势系数由比较集中率系数、比较输出率系数、比较生产率系数、比较利效率系数的乘积构成的一个综和指标。一般而言,支拄产业的比较输出系数都应大于1。数值越大,证明该产业产品的区际商品率越高,即高于全国平均输出率。而当比较优势系数大于1时,说明该产业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具有相对优势,数值越大,说明相对优势也越大。比较生产率指标就是产业劳动生产率的地区间比较,比值大于1时,说明该产业全要素生产率高于全国平均水平。比较利税系数大于1时,则说明地区某产业的经济效益与全国同产业平均水平相比具有优势,小于1时则处劣势;而当用该指标与地区其他产业作比较时,则CT(比较值)值越大越好,选择CT值大的产业作为“支柱”,才能担负起整个区域上缴国家财政收入和发展地方基础产业结构的重任。C.完全就业系数一定时期内地区某产业直接吸纳就业、开展带来机会就业以及社会贡献就业总体上升速度与地方工业就业平均增长率之比,若接近或超过时则可行。这一标准侧重考虑了对地区社会发展和稳定就业的权衡。国家选择支柱产业实行有限目标、重点发展,对资金和就业约束不十分在意,而地方政府必须直面这些问题。一般认为,当系数大于1时,这一产业可带动经济和就业全面增长,适宜作为支柱产业。D.产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标反映某一产业全方位的经济效益,需要由六个单项经济效益指标加权求和而得到:增加值率、产品销售率、资金利税率、成本费用;利润率、全员劳动生产率、流动资金周转率。各指标权重的求得方式:如果认为两个指标同等重要则取1,一个指标略重则取2,重要取3,重要得多取4,极重要去5,反之则取倒数,一次类推。对各指标两两比较并列出矩阵,矩阵中各行自乘后再按所取的6个指数开6次方根,每个指标6次方根值与这6个指标方根值之和相比较得出的比值,即为各指标的权重值。这;六项指标也是一般支柱产业分析模型中采用的变量因素。E.特色产业或子产业标准特色产业指地区资源条件中有高于或低于国家支柱产业技术层次的产业条件,对提高和改善产业结构水平有特殊作用的产业。比如内陆地区发展传统产业的特定优势,沿海开放地区发展高新技术产业的相对优势,以及一些地区的特种工艺技术的产业。特殊产业标准的提出扩大了支柱产业的内涵和外延,有助于地区比较优势的发挥,而在大局上又丰富了产业结构的层次,尤其对于经济规模小的区域是发展支柱产业的一条蹊径。3、选择支柱产业需考虑的因素和应遵循的原则支柱产业是一定时期内支撑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发展的产业,是国民经济的主体和国民收入的主要来源,基于支柱产业的这种重要地位,正确选择支柱产业就成为一国或地区制定经济发展战略和产业政策时必须考虑的重大问题。由支柱产业的内涵和特点出发,我国经济学界和广大经济工作者在各自研究的基础上提出过很多定量标准,由于他们对支柱产业概念的理解各不相同故而提法见仁见智。一般而言,一个国家和地区支柱产业的实际选择,能有定量的标准作为参考固然增加其科学性,但如果仅仅通过定量计算来予以筛选确定恐怕过于机械应该在以定量计算结果为基础依据,再对该国或地区面临的国内国际环境进行分析,用定性与定量相结合的方法加以选择确定。(1)选择支柱产业应该考虑的因素1.1支柱产业选择应考虑的定性因素A.进行选择的国家或地区产业结构演进所处的发展阶段国家或地区支柱产业的选择是与其产业结构演进过程紧密相关的,不同的国家或地区,由于其所处的发展阶段不同,或者一个国家或地区,当其处于不同的发展阶段时,其支柱产业的选择当是有明显差异的。一般来说,随着全社会人均国民收入水平的不断提高,劳动力和其他资源逐渐由第一产业向第二产业、再向第三产业转移,产业结构不断向高级演进,支柱产业也应做出相应的诸如以农业为主、轻工业为主、重化学工业为主、高新技术产业为主、生产服务业为主的选择。B.进行选择的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中的主要矛盾和任务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过程就是其社会全面面临的主要矛盾不断解决的过程,作为国家或地区经济发展主要支撑的支柱产业理应对有效化解结构转换和经济发展中的主要矛盾发挥重要作用。对于云南铜业来说,在当前经济发展中面临的主要问题是资源问题及产业链优化拓展问题。如何依托中国铝业公司国际大企业集团,利用国际、国内两种资源和国际、国内两个市场,以铜工业为主,以多金属开发为辅,做强上游,实现矿产资源的雄厚储备和利润的提升;做优中游,降低成本,实现新的竞争优势;延长下游,减小对铜的依赖度,特别增强铜精深加工,减小对铜价的依赖度,这些将是云南铜业在发展中需要解决的主要矛盾。C.进行选择的国家或地区面临的国际分工、产业转移等国际经济环境当前,世界经济呈现出密切融合趋势,国际分工由此不断加强。从世界范围来看,国际产业转移的规模迅速扩大,使各国的产业发展及结构调整之间的互动性显著增强,各国之间的产业关联和互相依赖程度达到了前所未有的程度。为了获得更多的分工效益,世界各国特别是发展中国家及地区,在选择支柱产业必须时,认真考虑对国际产业分工体系的积极主动参与,充分利用国际产业转移获得外部资源和先进技术加快产业结构高级化进程。1.2支柱产业选择应考虑的定量标准A.在产业结构体系的总产出中占比重标准。这是支柱产业的最根本特征。一般来说,一个国家或地区国民经济的支柱产业其增加值在该国或地区的GDP中的比重应达到5%以上。但如果个别产业因为一些历史客观原因暂时未能得到理想的发展,离这一标准还有一定的差距,而在其他标准金额因素都明确指向该产业时,这一标准就不应该成为无法逾越的障碍。B.需要收入弹性标准。这需要从需求结构变化的角度考虑不同产业的不同发展潜力和可能性。不同产业的需求弹性不同,一般来说,农业的需求增长率低于工业,轻工业低于重工业。不同的需求收入弹性表明不同产业潜在的市场容量,只有需求收入弹性高的产业才可能存在不断扩大其市场份额的空间。通常来说,需求收入弹性至少要超过1的产业才有成为支柱产业的可能。C.全员劳动生产率标准。这是从经济效益的角度考察不同产业成为支柱产业的可能性。只有经济效益好的行业才可能吸引社会各种资源的流向来满足该行业的充分成长,支柱产一应该是齐心合力 家或地区各行业中全员劳动生产率名列前茅的行业。D.就业人数占总就业人口比重标准。这是从就业承载力角度考虑各产一发展成支柱产业的可能性。主业是任何一个国家和地区要首先考虑解决的问题之一,也是关系到全体人民群众生活水平的重要问题,一个作为支柱产一的行业不能给相当比重和数量的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带来提升,其支柱作用发挥是不完全的。故支柱产业应是一个国家或地区承载就业劳动人口数量较高的行业,作为支柱产业的行业其就业人数年占比重也应是该国家或地区各行业中排名前列的行业。(2)选择支柱产业应遵循的原则2.1区域优势与特色原则地理环境,自然资源分布,社会经济发展水平、文化意识形态、传统习俗以及民族宗教信仰等客观因素和既成现实,形成不同区域经济发展的优势与劣势。根据比较优势准则,当然首选有利于充分利用本地特有的自然资源、区位优势,并能适应本地区生产力发展水平的特色产业作为支柱。但是,要位优势和特色形成应当建立于较大的比较范围,才具有较高的优势水准和竞争力;还须进一步区分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绝对优势是基于一个较大的范围内以独有资源所形成的、不可比、不可替代的优势;相对优势是在一定范围内、在同类产业和产品中占据主导地位。具有绝对优势和相对优势的产业都能形成特色,都具有较强的市场竞争力和发展空间,关键在于把握特色、发挥优势。2.2有所为有所不为,突出重点原则。“大而全”、“小而全”,观望、攀比,这是我国区域经济中常见到一种小生产习气,是区域间产业结构雷同、生产效率低下、重复发展、恶性竞争的根源。市场竞争最根本的是资源市场和产品市场的竞争,一个地区不可能所有产业都同样具有竞争优势,因此在支柱产业的选择中必须坚持有报不为,风吹草动重点的原则,选择一、二个具有确定优势的产业作为突破口,形成“支柱”培养一批重点产业,形成支柱产业群,支撑整个区域经济协调健康发展。2.3技术开发原则。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发展支柱产业必须最大限度地增加其科技含量和发展潜力,因为科学技术水平是产品的产量、质量及实现升级换代的决定性因素;科学技术的推广运用还有利于节约能源,降低成本,保护环境,并且有助于提高生产管理水平,延长支柱产业的生命周期。只有源源不断地将新的科技术注入支柱产业,才能使其适应市场变化,不断向深度和广度发展,达到投资成本利润最大化。2.4规模带动原则。规模经济带来规模效应,这是经济发展的一条定律:企业规模大更有利于适应社会化大生产和专业化分工,更有利于现代化的生产管理和技术开发;较大规模的企业由于各各生产要素相对集中,从而有条件较先使用先进设备和技术,及时根据市场变化而更新产品、提高品质,提高市场占有率;规模较大的企业有较强的科技研发能力、资本积累能力和自我发展能力。规模越大,其产学研结合越好,并内部机制健全,则掌握和利用各种信息的能力就越大,自我发展能力相对越强,因而越具带动效应。2.5扶持培育原则。支柱产业发展、壮大的“原动力”是市场作用,但并不等于作为市场宏观调控主体的政府可以放手不管,“无为而治”。政府必须须取相应的调节、引导措施以补救市场本身的缺陷,促进支柱产业形成规模,优化结构。尤其孟连这样相对落后的地区,市场机制尚不健全,市场本身的盲目性和滞后性,市场信息的屏蔽以及各种非经济因素影响客观存在,政府更有必要通过产业政策的规范作用和行政干预来引导支柱产业发展;实施有利于支柱产业发展的投资政策来扩大和改善投资、融资机制;加强能源、交通和信息等基础产业建设,改善基础设施,保证生产正常运转;扩大外贸经营自主权,鼓励企业向境处发展,尽快形成跨国大集团和公司。(二)有色金属及矿山采掘业在云南的支柱产业地位云南省是我国矿产资源较为丰富的省份,以有色金属为主的矿业是我省的支柱产业,在云南的实际经济中占有较大的份额、增长速度快、工业关联度大、投入产出比较好。1995年,云南省将以磷化工和有色金属为重点的矿业正式确定为五大产业之一。“十五”期间,云南省大力培育和发展了烟草、生物资源开发创新、旅游、矿业、电力五大产业构成的支柱产业群。1、“十五”期间云南省支柱产业的发展状况在“十五”期间,云南省的支柱产业获得了较好的发展,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1)云南省支柱产业各占GDP的比重云南省五支柱产业各占GDP比重年份烟草%矿产%电力%旅游%200115.925.283.00 12.37200216.095.583.30 12.99200315.478.083.30 12.47200413.488.483.34 12.48(2)2001-2004年云南省支柱产业的增长情况年份全省烟草产业电力产业矿产业旅游业GDP/亿元增长率/%GDP/亿元增长率/%GDP/亿元增长率/%GDP/亿元增长率/%GDP/亿元增长率/%20012077.476.5317.758.4562.2714.53109.7512.6525721.620022231.888.1359.0913.0173.5518.11125.5414.39289.9312.820032458.88.6380.385.9381.1510.33198.8534.99306.645.7620042959.4811.5398.904.8798.9721.96250.9326.19369.2720.46烟草在云南省GDP中所占的份额有所下降,到2004年,烟草产业工业增加值4.87%的增长速度已经大大慢于云南省GDP11.5%的增长速度,且还有下降趋势。同年,矿产业和电力产业有了较大幅度的增长,它们在云南省GDP中所占的份额上升,矿产业所占的比重更多一些。(3)各支柱产业税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年份全省财政收入/亿元烟草业矿产业生物资源税金/亿元财政贡献率%税金/亿元财政贡献率%税金/亿元财政贡献率%2001432.6274.78 63.522.795.272.50.582002466.02306.06 65.725.575.492003510326.46 6432.276.332004666.3380.40 57.1104.39从各支柱产业税金占财政收入的比重看,烟草业仍然占绝对的比重,但已从2001年63.50%下降到2004年的57.10%;矿产业的财政贡献率已从2001年的5.27%增加至2003年6.33%。2.“十一”后有色金属及采矿业在支柱产业中的地位提升经过“十一五”发展,云南省矿业的发展水平和速度势头强劲,在我省支柱产业中的地位不断提升,对我省的经济社会发展的贡献越来越大。2011年中国500强企业出炉,云南省有8加企业入围,其中5家矿业企业。矿业作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对云南省的经济发展起着关键性的作用。(1)矿业对云南省经济敏感度分析云南省各产业部门影响力和感应系数从影响力系数看,矿业位于各产业之首,且影响力系数都大于1,其影响力系数居于平均水平以上,说明矿业不仅对其他产业的影响较大,而且对云南省经济的发展影响也较大。(2)从税收结构分析云南省2006-2010年产业税收结构表 单位:小数项 目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06-12平均税收收入合计11111111一、第一产业0.00010.00010.00300.00120.00130.00120.00140.0012二、第二产业0.70380.69370.67990.65590.62520.61960.59560.6534 (一)采矿业0.03740.05070.05530.05480.06180.06320.06050.0548 (二)制造业0.56950.54770.53120.50150.47230.45630.42260.5001 4.烟草制品业0.43350.40060.40120.39450.37220.36040.34270.3864 1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0.01450.01510.01540.01180.01010.01000.00900.0123 15.医药制造业0.00000.00660.00700.00760.00770.00790.00810.0064 2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01870.02300.02300.01470.01370.01150.00500.0157 2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00670.04560.02910.01820.01460.01630.01560.0209 29.其他制造业0.09600.05670.05550.05480.05400.05040.04220.0585项 目2006年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06-12平均 (三)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05050.05040.05160.05280.04100.04610.05250.0493 (四)建筑业0.04640.04480.04190.04680.05020.05400.06010.0492三、第三产业0.29600.30620.31720.34290.37350.37920.40290.3454 (一)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0.01570.01710.01680.02010.01940.01880.01660.0178 (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01660.01390.01400.01710.01240.01060.01250.0139 (三)批发和零售业0.14410.14460.14520.14250.14500.14560.14000.1439 (四)住宿和餐饮业0.00920.00860.00880.00940.00960.00980.00850.0091 (五)金融业0.02170.02530.02660.03090.03970.04770.05320.0350 (六)房地产业0.03040.04030.04100.05210.06720.06940.09150.0560 (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01980.01850.01370.01600.01860.01580.01680.0170 (八)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0.00000.00320.01460.02160.02230.02320.02240.0153 (十一)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00320.00310.00270.00310.00350.00310.00330.0031 (十三)其他三产0.03530.03140.03370.03010.03580.03520.03820.0343从以上图表分析,7年间,烟草产业由2006年347.21亿元逐步增加至2012年826.97亿元,7年翻了1.25倍,年平均增长15.56%,速度仍然可观,然而,所占比例却从43.35%一路单调下行至34.27%,这表明7年来,云南的产业结构调整有重大进展,非烟工业逐步崛起,替代效应不断显现。采矿业、电力工业、建筑业等无论绝对量还是结构贡献都呈上升趋势。其中,采矿业是云南一大优势,在国际有色金属产品价格下滑,仍然取得年均增长30.18%、占比有3.74%增加到6.05%的绩效,表明采矿业潜力可期。(3)从贡献上分析云南省2007年-2012年税收收入增长贡献表项 目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07-12平均税收收入合计1111111一、第一产业0.00000.0150-0.01990.00170.00080.00270.0021二、第二产业0.65340.62100.37250.48600.59400.48190.5419 (一)采矿业0.10390.07440.05000.09340.06960.04770.0719 (二)制造业0.46090.46090.15000.33980.38310.26250.3496 4.烟草制品业0.26920.40340.31550.27110.30590.25890.2976 14.化学原料及化学制品业0.01780.0166-0.03120.00230.00960.00430.0063 15.医药制造业0.03320.00870.01370.00820.00880.00900.0121 20.黑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04000.0229-0.08320.00910.0014-0.0257-0.0018 21.有色金属冶炼及压延加工业0.2008-0.0414-0.1105-0.00150.02390.01250.0200 29.其他制造业-0.10010.05060.04560.05060.03350.00340.0155 (三)电力、燃气及水的生产和供应业0.05020.05630.0670-0.01250.06980.08270.0535 (四)建筑业0.03840.02940.10550.06530.07150.08900.0669三、第三产业0.34660.36400.64760.51230.40520.51540.4560 (一)交通运输、仓储及邮政业0.02300.01550.05830.01650.01570.00620.0170 (二)信息传输、计算机服务和软件业0.00290.01450.0538-0.00880.00220.02140.0104 (三)批发和零售业0.14670.14760.11080.15620.14860.11320.1379 (四)住宿和餐饮业0.00630.00950.01730.01020.01080.00260.0082 (五)金融业0.03940.03240.08120.07980.08420.07930.0688 (六)房地产业0.08000.04370.18380.13600.07960.19580.1218 (七)租赁和商务服务业0.0133-0.00680.04260.03060.00300.02170.0153项 目2007年2008年2009年2010年2011年2012年07-12平均 (八)居民服务和其他服务业0.01620.06300.10450.02540.02720.01870.0335 (十一)文化、体育和娱乐业0.00290.00100.00830.00490.00130.00410.0033 (十三)其他三产0.01590.0436-0.01290.06150.03260.05260.0397从上表分析,云南省分测验统计的税收收入共增长了201.32%,年均增长20.18%,7年间累计税收存量的0.12%来自一产业,65.34%来自二产业,34.54%来自三产业。在二产业中,采矿业贡献7.19%,位列第二位。总体分析,云南省因矿产资源丰富,采矿业比较发达,主要为有色金属生产和磷化工基地,能源(煤炭)、煤化工和建筑等采矿业也比较发达。近年来,矿业经济成为云南省工业体系中的核心产业,年均增速达20%,拉动工业经济增长5.37个百分点。2010年,云南省的矿业总产值(含采、选、冶及延伸加工)3000亿元,占当年全省GDP总值7224.18亿元的41.50%,矿业增加值1800亿元,利税360亿元。采矿业的固定资产投资、资本金总额、从业人数、矿产品出口创汇及矿业工业总产值等均居全省各大工业之首。(三)铜业在云南有色金属中的支柱作用云南省称为“有色金属王国”,矿产业被确定为云南省的支柱产业。铜产业是矿产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云南省是中国铜生产基地之一,中国西南铜生产中心,在中国铜行业中位居第三,与江西、安徽形成中国铜业三分天下的局面。云南的铜产品产量和产值长期居于全国铜行业的前列,尤其是通过“十五”以来的快速发展,目前,我省铜矿山生产能力9万吨铜冶炼能力达到40万吨,铜加工能力6万吨,“铁峰牌”阴极铜为中国名牌产品,是中国铜产业大省、同品牌大省,在云南有色金属中起着重要的支柱作用,对推动云南省社会经济发展起着重要的推动作用。1、铜资源在我省矿产资源中的地位分析云南主要矿产资源占全国前十名保有储量表云南省居全国前三位的固体矿产表2、2011-2013年云南铜产品产量分析2011-2013年云南省铜产品产量表2011-2013年云南省铜精矿产品表3、2014-2018年中国铜市场发展趋势预测2014-2018年中国铜市场发展趋势预测2014-2018年中国精炼铜消费预测二、云南铜业发展的现状及存在问题分析(一)中国铜行业的发展概述有色金属行业是国民经济重要的基础原料产业,产品种类多、应用领域广、产业关联度高,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国防科技工业建设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常用的有色金属有铜、铝、铅、锌、镍、镁、钛、锡、锑、汞等十种。铜的使用虽然在我国有悠久的历史,但在近60年铜工业才得到发展。经过多年的建设,我国同工业取得辉煌成就,建成了比较完整的铜工业生产体系,步入世界上重要的铜生产国行列。中国是世界上第一大铜消费国,而精炼铜产量只占世界的20%左右,更为关键的是我国铜资源储量只占世界的5.5%,随着我国工业化进程的不断推进,我国铜资源供求矛盾不断加剧。国内铜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加快海外拓展步伐,加大境外矿产投资,提高我国铜资源的保障能力。1、铜工业产业链分析目前,中国已经发展成为全球最大的铜消费国、铜加工制造基地、铜基础产品输出国,实现了中国铜工业的持续发展,形成了完整的铜工业产业链。广义的铜产业链分为铜矿采选、铜冶炼、铜加工及铜产品销售四个环节,其中,在整个产业链中,铜矿采选(铜回收)属于产业链的上游,由于铜矿资源稀缺,该环节获得大部分的行业利润;冶炼环节属于产业链的中游,一般只赚取一定幅度的粗炼或精炼费用;中下游加工企业的生产主要根据消费企业的情况而定。如图示:从狭义来看,废铜可以进行直接利用或间接利用,目前,中国的废铜经过分选后对分类不明、成分差异大,不能直接利用的废杂铜,经过阳极炉熔炼后生产电解铜,约占再生铜产量的55%,另外,45%分类明确、成分清晰、品质较高的废杂铜以非精炼铜或铜合金的形式重新直接使用,生产铜材或铜合金产品,国内利用废铜主要生产电解铜、铜合金、铜杆、铜棒、铜带等。如图示:2、从有色金属“十二五”规划看铜行业的发展2011年12月4日,工业和信息化部制定并颁布有色金属工业“十二五”规划。规划对有色金属工业发展作出“五个判断”,明确了主要思路和方向,铜工业从中找准问题及布局定位。(1)“五个判断”1.1有色金属作为战略性新兴产业重要材料支撑,发展的基本面没有变。有色金属产品广泛应用于电力、交通、建筑、机械、电子通讯、航空航天、国防军工等领域。从长远看,在中国实现城镇化、工业化、信息化的过程中仍起到重要作用,同时战略性新兴产业及国防科技工业的发展,需要有色金属在高精尖产品发展方面有重大突破。2010年中国十种常用有色金属产量3093万吨,表观消费量3424万吨,是世界上最大的有色金属生产和消费国。总体看,有色金属品种较多,尽管不同品种发展不一致,但在国内需求带动下仍将保持持续发展的态势。1.2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已具备由大到强转变的良好基础。经过“十一五”的快速发展,中国有色金属工业在产业规模、技术装备、节能减排、结构调整等方面取得明显成就,主要有色金属冶炼技术及装备达到了国际先进水平。1.3行业快速发展积累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产业结构不尽合理,自主创新能力不强,重金属环境污染等事件时有发生,节能减排任务重。1.4行业发展要素约束增强。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减少二氧化碳等温室气体排放新形势,以及国家新型社会的推进,能源、资源和环境的制约因素日趋强化。1.5国际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国际金融危机影响深远,西方国家贸易保护主义抬头,围绕资源、市场、技术、标准等方面的竞争更加激烈,迫切要求有色金属加快转变发展方式,加快实现转型升级。(2)思路及方向2.1体现“四个转变”。“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工业注重扩张型向生态产业发展模式转变,要实现产业、生态、社会和谐发展;由注重主业生产经营向注重生产和服务协调发展转变;由注重国内资源开发向注重国外资源开发转变;由注重国内向注重国内和国际两个空间发展转变,加快产业转移。2.2立足“三个支撑”。有色金属关于作为国民经济的重要基础产业,但考虑国内资源、能源短缺,其负责要立足支撑国内下游市场发展需要;考虑中国资源分布不均、经济水平发展不平衡的国情,要立足支撑区域经济发展;同时考虑无论是大力发展精深加工产品、还是节能减排,都要立足技术进步的支撑。2.3坚持“一个主题”。结构调整转型升级是“十二五”期间有色金属工业的主要发展方向和主题。(3)对中国铜工业现状分析3.1产量与消费量不匹配。我国铜矿资源的特点是中小型矿床多,大型、超大型矿床少,这一特点使得我国矿山建设规模普遍偏小。虽然国家大力发展铜产业,但成效并不显著。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统计,2003-2005年我国铜基础储量经历了急速下降后,2006年因为发现大型矿床,基础储量攀升到了3070万吨。此后,铜矿储量有小幅波动,2010年底全国铜矿基础储量为2870万吨,创下了近5年的历史新低。3.2对外依存度高。我国是全球精铜消费的第一大净进口国,长期以来由于我国在铜进口方面一直采取“宽进严出”的政策,近年精铜进口量仍处于高位。金融危机以前,中国每年进口精铜量维持在100万吨以上的水平;金融危机期间,受铜价暴跌的影响,精铜进口小幅下滑。出口方面,由于高税政策的限制,出口量小,但仍呈小幅增加的态势。此外,尽管废铜进口整体态势依然向好,但由于受到融资难及海关行政的影响,国内废铜进口的加速已开始下滑。(4)对铜工业的发展要求4.1提高采选集中度。我国大型、超大型铜矿少、贫矿多的特点导致国内铜冶炼业规模普遍较小,集中度亟待提高。到2015年,将实现前10家企业的冶炼产量达到全国的90%,以提高铜资源的利用率、完善国内铜的定价机制。4.2加快资源基地建设。以加快境外铜资源供应基地建设为重点,积极推进境外资源勘探,在资源丰富的国家和地区,依托具有国际化经营能力的骨干企业,建立与资源所在国利益共享的对外资源开发机制。通过对境外、国内资源的勘探、开发,有效增加境外权益资源量和国内资源量。到2015年,新增铜精矿生产能力130万吨/年。4.3加快再生铜回收。由于目前国内消费领域大量有色金属产品尚未进入报废高峰期,国内回收的废金属还无法满足日益发展的再生有色金属产业原料的需求,进口废金属仍然是我国再生有色金属产业的重要原料来源。目前,国内回收废铜约60-70万吨,进口400万吨。随着人民消费水平的提高,产品更新换代的加快,国内再生资源所占比例会越来越高。到2015年,再生铜占当年铜产量的比例将达到40%左右。(二)云南铜业发展的现状1、云南省资源分布云南省地处中国西南部,国土面积39.4万平方米,居全国第八位,是集边疆、山区、多民族为一体的省份。云南西部、南部分别与缅甸、老挝、越南毗邻,边境线长4060千米,是通往东南亚、南亚的国际大通道,对沿边开发和利用周边国家矿产资源具有独特的区位优势。云南成矿地质条件优越,矿产资源丰富,是我国矿产种类齐全的省份之一,将资源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和产业优势是云南省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重点。云南省有色金属资源丰富,具有面广点多、矿种齐全、品位较富、共伴生有益组分多、综合利用经济效益高等特点。已查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