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总论教学讲解课件

上传人:无*** 文档编号:241443405 上传时间:2024-06-26 格式:PPTX 页数:47 大小:375.2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时总论教学讲解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7页
时总论教学讲解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7页
时总论教学讲解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伤寒论选读伤寒论选读陶晓华陶晓华201809-201901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考核方式与成绩评定n考试方式为形成性考核。n考勤、课堂提问、小测验占总成绩的10%。n理论考试采取期中考试与期末考试相结合:期中考试在讲完太阳病篇后进行,闭卷考试,百分制记分,占总成绩的30%。期末考试,闭卷考试,百分制记分,占总成绩的60%。教学资源教学资源n曹颖甫著,张晕校.经方实验录.人民军医出版社,2010.n刘渡舟编.伤寒论通俗讲话.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80.n网络资源:郝万山伤寒论讲座视频.总论总论n目的要求掌握伤寒的含义、六经辨证的基本概念、六经病证的主要内容、六经病的传变、伤寒论的论治法则。熟悉伤寒论的作者、成书背景、流传沿革和主要版本、学术渊源与成就。了解伤寒论的学习方法。重点: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总论总论 伤寒论是一本什么性质的书?是一部阐述多种外感疾病及杂病辨证论治的专书,是我国第一部理、法、方、药比较完善理论联系实际的古典临床医学巨著。为张仲景所著,至今近2千年。总论总论伤寒论简介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六经病的传变伤寒论的论治法则 学习方法与要求总论总论伤寒论伤寒论简介简介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六经病的传变伤寒论的论治法则 学习方法与要求伤寒论伤寒论简介简介伤寒论的作者伤寒论的产生与沿革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 伤寒的涵义伤寒论伤寒论的作者的作者n张仲景,名机,字仲景,南郡涅阳(今河南省南阳县,一云:今邓县镶东镇)人(如原文第16条、149条“不中”的用法),约生于公元150-219年,曾随同郡张伯祖学医,官至长沙太守,故又称“张长沙”。伤寒论伤寒论的作者的作者【参考资料】1.宋林亿伤寒论序引甘伯宗名医录云:“南阳人,名机,仲景乃其字也。举孝廉,官至长沙太守。始受术于同郡名医张伯祖,时人言,识用精微过其师。”2.里籍:涅阳说、棘阳说、枣阳说、南阳说。伤寒论伤寒论的作者的作者【参考资料】3.张是否任长沙太守?n金刻注解伤寒论无“长沙太守”之称。n明万历赵开美刊刻仲景全书于每卷前仅云:“汉张仲景述,晋王叔和撰次”,乃承宋本旧貌,亦无“长沙太守”字样。n仲景全书所收注解伤寒论于每卷前题云“汉长沙太守张仲景述,晋太医令王叔和撰次”。伤寒论伤寒论的作者的作者【参考资料】n金刻本注解伤寒论早于明刻本,无“长沙太守”四字,疑“汉长沙太守”五字系赵开美据甘伯宗名医录所增也。n清孙鼎宜考证当时长沙太守为张羡,“羡”与“景”同训,谓张羡即张机,张机即张羡,可备一说。伤寒论伤寒论的作者的作者【参考资料】4.晋皇甫谧甲乙经序“仲景见侍中王仲宣时年二十余。谓曰:“君有病,四十当眉落,眉落半年而死。”令含服五石汤可免。仲宣嫌其言忤,受汤勿服。居三日,仲景见仲宣谓曰:“服汤否?”仲宣曰:“已服。”仲景曰:“色候固非服汤之诊,君何轻命也!”仲宣犹不信。后二十年果眉落,后一百八十七日而死,终如其言。”伤寒论伤寒论的产生与沿革的产生与沿革 时代背景及著书动机:n理论基础:经过千百年的实践和经验,总结出了理论性的医药书籍,如内经、神农本草经的问世。n现实之需:东汉末年,社会动荡,疾疫流行,原有的治疗方法很难满足人们防治疾病的要求。n在这种背景下,张仲景继承内、难、本草经等前人的理论和经验,总结汉以前及当时人民长期与疾病作斗争的经验,并结合自己长期积累的临床实践经验,写成了伤寒杂病论这部巨著。伤寒论伤寒论的产生与沿革的产生与沿革【参考资料】1.曹操蒿里行:“铠甲生虮(j)虱,万姓以死亡。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2.曹植说疫气:“建安二十二年,家家有僵尸之痛,户户有号泣之哀。”伤寒论伤寒论的产生与沿革的产生与沿革伤寒伤寒杂病杂病伤寒杂病论伤寒杂病论 原书不全原书不全 宋原刻本宋原刻本不存不存 宋刻本宋刻本 伤寒论伤寒论 经战火经战火 经宋高保衡、林亿经宋高保衡、林亿 校正(但一般认为其中的辨校正(但一般认为其中的辨脉、平脉、脉、平脉、伤寒例等是王叔和加入)伤寒例等是王叔和加入)明赵开美复刻明赵开美复刻本(赵刻本本(赵刻本)金成无己金成无己注解伤注解伤寒论寒论(成注本)(成注本)晋晋王叔和将王叔和将伤伤 寒寒部分整理成册部分整理成册伤寒论伤寒论的产生与沿革的产生与沿革n宋以前及宋代:宋以前及宋代:宋版伤寒论刊行,出现第一个注家,对整理研究伤寒论内容,亦有很大的深入发展。n明清时期:明清时期:各家争鸣,百花齐放。错简重订:方有执伤寒论条辨为代表。维护旧论:张遂辰伤寒论参注为代表。以方类证:柯琴伤寒来苏集。辨证论治:以法类证:尤怡伤寒贯珠集 分经审证:陈念祖伤寒百证歌伤寒论伤寒论的产生与沿革的产生与沿革n建国后建国后:专著、论文、科研成果不断涌现。n教材:教材:59、60、78、83、85、96等多个版本。伤寒论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的学术渊源与成就n学术渊源l张仲景继承内经、难经、本草经等基本理论,结合自已的临床实践。“勤求古训,博采众方,撰用素问、九卷、八十一难、阴阳大论、胎胪药录并平脉辨证,为伤寒杂病论,合十六卷”。(自序)伤寒论伤寒论的学术渊源与成就的学术渊源与成就n成就l创立“六经辨治体系”,使外感病的辨证论治有规律可循,为温病学形成奠定基础。l确立“辨证论治”原则,从而形成我国医学独特的理论体系。l奠定理法方药基础,制定若干治则及许多行之有效方药为中药方剂学发展有巨大推动作用。l系统地总结汉代以前医学成就为临床医学发展打下良好基础。伤寒伤寒的的涵义涵义 n伤寒论以伤寒两字命名,“寒”从狭义可视为六淫之“寒邪”;若从广义看 “寒”者邪之义也。n 一般认为“伤寒”有狭义与广义之分,前者糸指感受风寒邪气,后者指一切外感热病的总称。n素问热论“今夫热病者,皆伤寒之类也。”n难经五十八难“伤寒有五,有中风,有伤寒,有湿温,有热病,有温病。”n 现代医学“伤寒”概念总论总论伤寒论简介伤寒论伤寒论的辨证方法的辨证方法 六经病的传变伤寒论的论治法则伤寒论伤寒论的辨证方法的辨证方法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与脏腑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的关系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n六经(生理):又称三阴三阳,即太阳、阳明、少阳、太阴、少阴、厥阴(来源于内经)n六经病(病理):将外感病划分为六个不同的阶段,是既互相联系又相对独立的证候群。n六经辨证:是以六经所系脏腑经络、气血津液的生理功能与病理变化为基础进行辨证论治的方法与体系。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参考资料】1.素问热论n伤寒一日,巨阳受之,故头项痛,腰脊强。n二日阳明受之。阳明主肉,其脉侠鼻,络于目,故身热目痛而鼻干,不得卧也。n三日少阳受之,少阳主胆,其脉循胁络于耳,故胸胁痛而耳聋。三阳经络,皆受其病,而未入于脏者,故可汗而已。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六经、六经病与六经辨证【参考资料】1.素问热论n四日太阴受之,太阴脉布胃中,络于嗌,故腹满而溢干。n五日少阴受之。少阴脉贯肾,络于肺,系舌本,故口燥舌干而渴。n六日厥阴受之。厥阴脉循阴器而络于肝,故烦满而囊缩。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六经辨证的基本内容病期病变部位主证主要治法太阳病外感病初期体表发热,恶寒,脉浮解表法阳明病外感病热盛期全身(胃肠)发热不恶寒,汗出热不退,或腹满便秘清、下少阳病外感病亚热盛期全身(胆和胃)往来寒热,胸胁苦满,默默不欲饮食,心烦喜呕,口苦咽干目眩和解太阴病外感病正衰期轻证脾胃下利,腹满隐痛,脉弱温中健脾少阴病外感病衰竭期心肾无热恶寒或虚热,精神萎靡或心烦不寐,脉微细温阳或滋阴厥阴病外感病终末期肝肾四肢厥逆,或厥热胜复,或寒热错杂回阳救逆清热泻火寒温兼施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n辨阴阳,分疾病的属性:三阳经病为阳证,三阴经病为阴证。病有发热恶寒者发于阳也;无热恶寒者发于阴也。n分表里,定病变的部位:太阳病表;少阳病半表半里;其余里。脉浮者为表,脉沉者为里。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n别寒热,论疾病的病情 下利下利不渴者脏有寒欲饮水者里有热脉脉沉而迟属寒 滑而数属热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六经辨证与八纲辨证的关系n明虚实,辨邪正的盛衰(虚是正气虚,实是邪气实)根据寒热以测虚实:发汗病不解 反恶寒者虚故也 不恶寒,但热者实也脉证合参以定虚实:下之后,复发汗,必振寒,脉微细,所以然者,内外俱虚故也。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与经络辨证的关系的关系n太阳经循于人体背部太阳病,头项强痛,腰脊疼痛n少阳经循于人体侧部少阳病,胸胁苦满n阳明经循于人体前面阳明病,面赤腹满n治疗方法:刺风池、风府(24),刺期门(143),灸少阴(292),亦以经络为依据。六经辨证六经辨证与经络辨证与经络辨证的关系的关系内经内经六经与六经与伤寒论伤寒论六经之区别六经之区别内经内经伤寒论伤寒论证候证候表证、实证、热证表证、实证、热证表里、寒热、虚实证表里、寒热、虚实证(未具体论述里证、寒证)(未具体论述里证、寒证)实质实质经络经络经络、脏腑、气化经络、脏腑、气化治疗治疗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未满三日者,可汗而已;八法均有八法均有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其满三日者,可泄而已传变传变日传一经日传一经循经传、越经传、表里循经传、越经传、表里传、合病、并病、直中传、合病、并病、直中总论总论伤寒论简介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六经病的传变六经病的传变伤寒论的论治法则 学习方法与要求六经病的传变六经病的传变n常见名词术语l传:病证由某一经发展为另一经,并可以用六经病的提纲证加以概括,称之传经。l变:某一经病证起了质的变化,失去该经病的发病特点。(16上)l合病:两经或三经的病证同时出现,发病无先后次第之分。(36、268)l并病:某一经病证未罢,另一经病证又起两经病证往往同时并见,并能明显区分,发病有先后次第之分。(48)六经病的传变六经病的传变l直中:病邪不经太阳初起及三阳阶段,直接发病于三阴。产生直中的主要原因是正气内虚,抗邪无力。(61)l传变规律 传变无一定次序,但有规律可循:津伤从热化,阳伤从寒化 正气强弱n传变因素 感邪轻重 治疗当否 体质差异n传变依据脉证总论总论伤寒论简介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六经病的传变伤寒论伤寒论的论治的论治法则法则 学习方法与要求伤寒论伤寒论的论治法则的论治法则n基本治则“观其脉证,知犯何逆,随证治之”(16上)l治病求本,本于阴阳l祛邪扶正,主次分明l调和阴阳,以平为期l明确标本,分清缓急l谨守病机,随证治之伤寒论伤寒论的论治法则的论治法则 太阳病汗法 三阳病 阳明病清下法 祛邪为主 少阳病和解法 太阴病温中法 三阴病 少阴病温阳育阴 扶正为主 厥阴病寒热并用 攻补兼施顾护胃气 保存津液手段目的 伤寒论伤寒论的论治法则的论治法则n不同疗法药物:药物:麻黄汤、桂枝汤针刺针刺:太阳病,头痛至七日以上自愈者,以行其经尽故也。若欲作再经者,针足阳明,使经不传则愈(8)妇人中风,发热恶寒,经水适来,得之七八日,热除而脉迟身凉。胸胁下满,如结胸状,谵语者,此为热入血室也,当刺期门,随其实而取之(143)少阴病,下利便脓血者,可刺(300)伤寒论伤寒论的论治法则的论治法则n不同疗法艾艾灸:灸:少阴病,下利,脉微涩,呕而汗出,必数更衣,反少者,当温其上,灸之(325)剂型:剂型:汤、散(五苓散、三物白散、四逆散)、丸(抵挡丸、麻子仁丸)治疗方法:内服、外用伤寒论伤寒论的论治法则的论治法则n不同疗法药药针并用:针并用:太阳病,初服桂枝汤,反烦,不解者,先刺风池、风府,却与桂枝汤则愈(24)针灸并用针灸并用:烧针令其汗,针处被寒,核起而赤者,必发奔豚。气从少腹上冲心者,灸其核上各一壮,与桂枝加桂汤,更加桂二两也(117)。药灸并用药灸并用:少阴病,得之一二日,口中和,其背恶寒者,当灸之,附子汤主之(304)。总论总论伤寒论简介伤寒论的辨证方法 六经病的传变伤寒论的论治法则 学习方法与要求学习方法与要求学习方法与要求学习方法与要求n熟读原文,重点背诵 重要条文,辨证中的证候要点、方剂的宜忌、剂量的大小、煎服的方法等均宜熟记。n掌握古文,注意文法 伤寒论是汉代的语言,其文字结构也是汉代的风格,学习伤寒论,首先要弄清书中名词术语的含义和语法上的一些独特之处,如倒装句、插笔法、省笔法等,不要用现代的眼光和语言,去强解千余年前的著作。学习方法与要求学习方法与要求n前后对勘,全面理解 伤寒论文词古朴,述证简略,有些条文,往往是互相联系,相互对比,相互补充,因此不能把条文孤立地看待,必须前后对勘,全面理解,分析对比,同中求异,异中求同,掌握辨证治疗的规律。学习方法与要求学习方法与要求n 桂枝汤证 如汗出一症 白虎汤证 四逆汤证 大青龙汤证 兼内热 外感风寒 小青龙汤证 兼水饮p经常不断地学习,你就什么都知道。你知道得越多,你就越有力量pStudyConstantly,AndYouWillKnowEverything.TheMoreYouKnow,TheMorePowerfulYouWillBe写在最后谢谢你的到来学习并没有结束,希望大家继续努力Learning Is Not Over.I Hope You Will Continue To Work Hard演讲人:XXXXXX 时 间:XX年XX月XX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