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心理学第四不同类型的学习剖析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1421503 上传时间:2024-06-24 格式:PPT 页数:128 大小:1.07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教育心理学第四不同类型的学习剖析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28页
教育心理学第四不同类型的学习剖析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28页
教育心理学第四不同类型的学习剖析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2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四章 不同类型的学习不同类型的学习 第一节第一节 知识的学知识的学习习一、知识的概念及分类(一)知识的概念 狭义知识:一般仅指能贮存在语言文字符号或言语活动中的信息或意义,如各门学科的事实、定理、公式等。广义知识是指个体通过与其环境相互作用后获得的一切信息及组织。知识就其贮存形式而言,贮存在个体之内的,则为个体知识;贮存在个体之外,则是人类的知识。(二)知识的分类1.根据反映活动的深度不同,可将知识分为感性知识和理性知识知识感性知识:主体对事物的外表特征和外部联系的反应理性知识:主体对事物的本质特征与内在规律的反应。感知:人脑对当前所从事活动的对象的反映。表象:人脑对从前感知过但是不在眼前的活动的反映。概念:反应的是事物的本质属性及各属性之间的本质联系命题:反应概念之间的关系。2.现代认知心理学根据个体反映活动的形式不同,将知识分为陈述性知识和程序性知识。陈述性知识(狭义)知识(广义)程序性知识(技能)智慧技能 动作技能 认知策略二、知识学习的一般心理过程(一)知识的理解1.什么是知识的理解 知识的理解是指了解知识的载体的含义,使语言文字等各种符号在头脑中唤起相应的认知内容,从而对事物获得间接认识的过程。2.知识理解的水平 (1)字面水平的理解 (2)解释水平的理解 (3)批判性理解 (4)创造性阅读 老外自认学会了汉语.来华赴任,方知其复杂性.吃饭的时候,一人说去方便一下,老外不解,旁人告诉他方便就是上厕所的意思。敬酒的时候,另一人对老外说,希望下次出国时能给予方便,老外纳闷不敢问。酒席上,一电视台美女主持人提出,在她方便的时候会安排老外来做专访。老外愕然:怎么能在你方便的时候?美女主持人说,那在你方便时,我请你吃饭,老外晕倒.阿呆给乔局长送红包时,两人的对话颇有意思。乔局长:“你这是什么意思?”阿呆:“没什么,意思意思。”乔局长:“你这就不够意思了。”阿呆:“小意思,小意思。”乔局长:“你这人真有意思。”阿呆:“其实也没有别的意思。”乔局长:“那我就不好意思了。”阿呆:“是我不好意思。”3.知识理解的过程(1)感性知识的形成(对学习内容的直观)学生对感性知识的学习主要在对学习内容的直观中完成。根据学生在直观活动中接触到的现实刺激物的性质,可以将学习内容的直观分为三类:实物直观、模像直观和言语直观。实物直观:以实际的事物本身作为直观对象而进行的直观活动,包括实物观察、搜集标本、野外考察、参观、实验等活动。模象直观:以事物的模拟形象作为对象的直观活动。各种模型、图片、幻灯、电影等事物的模拟性形象,称为模象。言语直观:是指通过生动形象的语言描绘使学生获得感性认识的活动(2)理性知识的形成(对学习内容的概括)理性知识的形成需要思维的参与,并且需要多次思维活动才能完成。(二)知识的巩固 知识的巩固是指对所理解的知识保持长久的记忆。从记忆的过程来看,知识的巩固主要是通过识记和保持这两个环节来实现的。(三)知识的运用 知识的运用是指运用已有的知识去解决有关问题。知识的运用过程实质上也就是学习的迁移过程。知识的应用主要经历了审题、联想、解析和类化四个基本环节。三、知识学习的类型1.符号学习 指学习单个符号或一组符号的意义,即学习符号本身代表什么。符号学习的主要内容是词汇学习。2.概念学习 概念学习就是获得概念的一般意义,即掌握同类事物的共同的关键特征和本质属性。通常是用一个名词来予以表征或概念。三、知识学习的类型3.命题学习命题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非概括性命题,指表示两个或两个以上的特殊事物之间的关系。如:“北京是中国的首都”,是一种特殊关系。另一类是概括性命题,表示若干事物或性质之间的关系。如:“圆的直径是它的半径的两倍”,则是一种普遍关系。命题学习实质上是学习若干个概念之间的关系,或者说,学习由几个概念联系构成的复合意义。三、知识学习的类型命题网络是享用同一些主题的若干命题发生相互关系而形成的网络结构。例:“尼克松曾将一辆漂亮的凯迪拉克车赠予苏联领袖勃列日涅夫”。这一句子包含三个命题:(1)尼克松赠予勃列日涅夫一辆凯迪拉克车;(2)这辆凯迪拉克车是漂亮的;(3)勃列日涅夫曾是苏联的领袖。表征这一句子的命题网络可以是:赠予赠予尼克松尼克松勃列日涅夫勃列日涅夫主体主体曾曾1 1接接受受者者客体客体 关关 系系时间时间漂亮的漂亮的凯迪拉克车凯迪拉克车2 2关关系系领袖领袖苏联苏联主主体体曾曾3 3客客 体体关系关系时间时间四、知识学习的传统观点(一)概念的学习1.概念的定义 概念就是代表一类享有共同特性的人、物体、事件或观念的符号。“大学生”、“食物”概念是事物的一般特征、共同特征和关键特征的反映。大多数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概念的名称、例子、属性和定义。大多数概念包括四个方面的要素:(1)名称 如“书”、“三角形”等词,若他们代表的是同类的“事”或“物”,则他们就是概念的名称。(2)例子 同类的个别事或物便是概念的例子。“哺乳动物”这个概念的例子就是人、猪、牛、马等。同属于哺乳动物这一类,故称之为正例(肯定例子)。不属于这一类事物则叫反例(否定例子)。(3)属性 属性又称关键特征或标准属性,是指概念的一切正例的共同本质属性。哺乳动物:胎生、哺乳(4)定义 即同类事物共同本质属性的概括。平行四边形是两对边平行且相等的四边形。2.概念的分类(1)日常概念与科学概念维果茨基 日常概念又称前科学概念,它是没有经过专门的教学,而在日常生活中通过辨别学习、积累经验而掌握的概念。科学概念是在教学过程中通过揭示概念的内涵而形成的概念。(2)初级概念与二级概念 奥苏伯尔 关键特征可以从概念的正反例子,通过分析概括揭示出来的概念是初级概念。二级概念则不经过观察概念的正反例子,直接用定义的形式揭示出来。(3)具体概念与定义概念加涅具体概念是指可以通过观察直接获得的概念。如:“上下”定义概念只能通过概念定义获得的概念。如:“原子”、“电子”(4)易下定义概念与难下定义概念赫尔 易下定义的概念是关键特征明显,易用某种规则揭示出来的概念。如:“三角形”难下定义的概念是关键特征不明显,不易用某种规则揭示出来的概念。如:“游戏”3.概念的获得 概念的获得,实质上就是要理解一类事物共同的关键属性。又分为“概念的形成”和“概念的同化”(1)概念的形成 概念的形成,是指从大量的具体例证出发,在实际经验过的概念的可定例证中,通过归纳的方法抽取一类事物的共同属性,从而获得初级概念的过程。概念形成是学前儿童获得概念的典型方式。(2)概念的同化 概念同化是指在课堂学习的条件下,利用学生认知结构中原有的有关概念以定义的方式直接向学生解释概念的关键特征,从而使学生获得概念的方式。4.概念的运用(1)在知觉水平上运用 在人的认知结构中已经获得同类事物的概念后,再遇到这类事物的特例立即把它看做这类事物中的具体例子。(2)在思维水平上运用 将新的概念归属于原有的层次较高的概念,或者识别已知事物的一个不大明显的成员。5.概念的教学 一种方法是先向学生呈现某个概念的正例和反例,然后要求他们总结,归纳出一个定义。另一种方法是先给学生一个定义,然后要求他们识别正例和反例。学校所教的概念,大多是先给出一个定义,接着呈现几个正例和反例,然后分析这些例子是如何代表这一定义的,这种方式称为“规则例子规则”例子:“学习”这一概念(1)先下出一个定义“学习是”(2)然后分析该定义的主要特征,举出正例:如技能、行为以及情绪的学习;反例:如 成熟性变化、药物所致的情绪和行为变化。(3)最后根据正例和反例,再次陈述和讨论这 一个定义。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1)以准确的语言明确解释概念的本质 好的定义具有两个要素:一是指出新概念所隶属的更一般的类别 二是给出新概念的定义特征 如:等边三角形是一个平面的简单的封闭图形(一般)和三个相等的边和角(定义特征)。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2)突出关键特征,控制无关特征 研究和教学经验证明,概念的关键特征越明显,学习越容易,无关特征越多,越明显,学习就越困难。如能飞并不是鸟的有关特征,虽然许多鸟会飞,但是有些鸟不能飞(鸭,鸵鸟),而有些非鸟却能飞(蜜蜂,蝙蝠)。教学要注意以下几点:(3)正例和反例的运用 在教那些对学生而言比较难的概念时,需要运用较多的例子;正例传递的信息最有利于概括,为了便于学生从例子中概括出共同的特征,最好同时呈现若干正例。反例传递的信息则最有利于辨别,有助于加深对概念本质的认识,反例的适当运用,可以排除概念学习中无关特征的干扰。(4)变式和比较 变式是指概念的正例在无关特征方面的变化。“液体”先举水、果汁,然后再举黄油、香波,这些例子在 无关特征上各不相同;然后在举几个反例,如沙子、稀 泥,虽然它们能倾泻,但不是液体。比较则是从学习方法方面促进理解。“平原”先让学生观察各种平原地带的图片和地图(变式),比较各个地带上的特征(植物、湖泊、沙漠),确定无 关特征和共同关键特征,从而得出平原就是地势平坦的 地形。(5)在实践中运用概念 学生一旦理解了某一个概念要在实践中运用它,这就意味着不断做练习,解决问题,写作,阅读,解释等活动。(二)原理(或称规则)的学习1.什么是原理 原理是对概念之间关系的言语的说明,是对刺激作出反应的内在依据。原理学习是以形成程序性知识为目的。规则、原理以言语命题(句子)来表达:“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事物的个别属性的反映”,表达了一条心理学中的规则;“教学相长”表达了教育学中的一条具体规则;在自然科学中,有些原理规则也常用公认的符号表达。2.影响原理学习的因素(1)对原理所涉及的概念的掌握(2)学习者的认知发展水平(3)语言发展水平(4)教师的言语组织3.有效原理的教学 (1)根据原理学习的条件可以有步骤地进行教学 (2)强调原理的运用 (3)针对学生的思维特点及其发展水平进行教学 (4)教学方式要灵活五、知识学习的现代观点安德森(一)陈述性知识1.什么是陈述性知识 陈述性知识是关于事物及其关系的知识,或者说是关于“是什么”的知识,包括事实、规则、事件、态度等。2.陈述性知识学习的过程 陈述性知识学习就是学习者对新信息通过内部加工,获得意义和表象,从而形成或重新组织知识结构的过程。(1)陈述性知识的获得和贮存三个阶段:知识获得、知识保持和知识提取。在知识获得阶段,新知识进入短时记忆系统,与长时记忆系统中被激活的相关知识建立联系,从而出现新意义的建构;在知识巩固阶段,新建构的意义贮存于长时记忆系统中,如果不进行深层的认知加工,这些信息就会出现遗忘;在知识提取阶段,个体运用所获得的知识回答“是什么”和“为什么”的问题,并应用这些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使所学知识产生广泛迁移。新知识的学习一般要经历三个环节 (1)联结,这是指新信息激活长时记忆中的若干命题,并与之形成联系 (2)精加工,这是指将新形成的命题与所激活的旧命题进行加工、整合,按照一定的关系构成局部命题网络。(3)组织,这就是将信息进行归类整理,并按照其间的类属关系进行编码,从而为一组信息建立一个合理有序的知识结构,使之成为一个整体。(2)陈述性知识的巩固 奥苏伯尔 遗忘:积极遗忘&消极遗忘 积极遗忘:是指当新的知识或上位的命题习得后,一些下位的命题和具体事例或细节的遗忘不会导致知识的实质性损伤。陈述性知识的巩固过程实际上就是同消极遗忘做斗争的过程。克服的基本途径是主动复习。(3)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 知识提取就是对命题网络或图式进行搜索并做出决策的过程,同时也是对知识进行建构的过程。现代认知心理学认为,陈述性知识的提取和建构都是通过激活的扩散来实现。陈述性知识的表征方式除了命题网络外,还有大量知识是以图式表征的,因此,陈述性知识的提取与建构就包含了图式的提取与激活。图式是一种有组织的知识结构。概念驱动的加工过程 材料驱动的加工过程3.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一般条件(1)对新知识的积极关注(2)对相关旧命题(知识)主动的、有效的提取(3)合理使用工作记忆的有限容量(4)充分的精加工 精加工也不限于用抽象符号表征的知识,对所学陈述性知识进行相关的想象、列表、绘图等都是精加工。(5)必要的复习(6)及时组织和系统化房子的图式表征如下房子的图式表征如下房子的图式表征如下房子的图式表征如下 (安德森):(安德森):(安德森):(安德森):上位集合:建筑物上位集合:建筑物组成部分:房间组成部分:房间材料:木头、砖头、石头材料:木头、砖头、石头功能:供人居住功能:供人居住形状:直线形或三角形形状:直线形或三角形面积:面积:10-100010-1000平方米平方米4.促进陈述性知识学习的教学策略(1)复述策略 复述策略包括边看书边讲述材料,在阅 读时做摘录、画线或圈出重点等。(2)精加工策略 释义、写概要、创造类比、用自己的话 写注释、解释、自问自答等具体技术 记笔记和做笔记是心理学中研究较多的精加工技术,维特罗克称之为生成技术。(3)组织策略:列课文结构和画网络图(4)动机性策略(5)多通道策略 指教师在新知识的教学过程中,注意引导学生尽可能多地建立通往新知识的途径和通道,使新知识利于提取的线索更多。(6)系统化策略(二)程序性知识的学习1.程序性知识的定义 程序性知识是关于“怎样做”的知识,是个体具有的用于具体情境的算法或一套行为步骤。程序性知识的本质是一套控制个人行为的操作程序,包括外显的身体活动和内在的思维活动。2.程序性知识的学习(1)模式识别学习 模式是由若干元素集合在一起组成的一种结构。物体、图像、语言、文字或人物的脸都可以看成模式。模式识别是人们把输入的刺激(模式)信息与长时记忆中的有关信息进行匹配,从而辨别出该刺激物属于什么范畴的过程。(2)动作步骤学习 动作步骤学习是连续操作的基础,它不仅要识别模式,而且要进行一系列操作,也就是使对象的状态发生改变。饲养在野外抓到的青蛙 在回答这个问题时人们所用的产生式如下:如果 目标为饲养动物,且 动物有四条腿,且 为绿色,且 身体上有黏液,且 拳头大小,那么 把这一动物放到水边,然后抓住苍蝇喂它。3.程序性知识的教学过程(1)示范、理解和让学生说出示范动作相结合(2)把各个步骤充分展开加以示范(3)降低示范速度,防止信息负担过重(4)引导学生回忆并利用已掌握的有关技能(5)给学生提供具体事例 第二节第二节 技能的学习技能的学习一、技能的概述(一)技能的定义及特点 技能,一般认为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合符法则的活动方式。特点:第一,技能是通过学习或练习而形成的,不同于本能行为。第二,技能是一种活动方式,是由一系列动作极其执行方式构成的,属于动作经验,与属于认知经验的知识不同。第三,技能中的各动作要素及其执行顺序要体现活动本身的客观法则的要求,不是一般的习惯动作。(二)技能的种类1.操作技能 操作技能也叫动作技能、运动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操作活动方式。(1)根据动作的精细程度与肌肉运动强度划分细微型操作技能(精细运动技能):局限在较狭窄的空间内进行并要求较精巧的协调动作的技能粗放型操作技能(粗大动作技能):运用大肌肉,而且经常要求整个身体的参与,如跑步、游泳、打网球等(2)根据动作的连贯与否划分连续技能:以连续、不间断的方式所完 成的一系列动作非连续技能:具有可以直接感知的开端 和终点的技能,如投掷标枪、伸手推门(3)根据动作对环境的依赖程度划分 封闭技能:主要依靠内部的、由个体感受器输入的反馈信息来调节的技能 开放技能:主要依赖于周围环境提供的信息,而正确地感知周围环境成为运动调节的重要因素的技能(4)根据操作对象划分徒手型操作技能:通过身体的协调运动来 完成,无需操纵各种器械或仪器器械型操作技能:通过一定的器械进行 2.心智技能 也称智力技能、认知技能,是通过学习而形成的合法则的心智活动方式。阅读技能、运算技能、记忆技能等都是常见的心智技能。三个特点:(1)对象具有观念性 (2)执行具有内潜性 (3)结构具有简缩性二、操作技能的形成(一)操作技能形成的阶段1.操作定向 即了解操作活动的结构与要求,在头脑中建立起操作活动的定向映像的过程。2.操作模仿 即实际再现出特定的动作方式或行为模式3.操作整合 即把模仿阶段习得的动作固定下来,并使动作成分相互结合,成为定型的、一体化的动作。4.操作熟练 指所形成的动作方式对各种变化的条件具有高度的适应性,动作的执行达到高度的完善化和自动化。(二)操作技能形成的标志 标志:达到熟练操作。熟练操作指动作已达到较高速度、准确、流畅、灵活自如,且对动作组成 成分很少或不必要有意识注意的状态。熟练操作的特征:1.意识调控减弱,动作自动化2.能利用细微线索3.动觉反馈作用加强4.形成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 运动程序的记忆图式是指经过长期的练习而在长时记忆中形成的关于动作的有组织的系统性知识,它使完整的操作流畅地执行。5.在不利条件下能维持正常操作水平(三)形成操作技能应具备的内部条件 1.具备学习操作技能的动机 2.具有相应的生理成熟和丰富的知识经验 3.具有正常的智力水平 4.良好的人格特征(四)操作技能的形成策略1.准确地示范与讲解 讲解、示范在操作技能形成过程中具有导向作用,能引导学生做出规范性的动作。讲解方式多用口语,有时候也可借助于文字、图解、模型、挂图等进行,讲解的目的是增强学习者的认知效果。示范可以促进操作技能的形成。示范是教师直接以动作方式演示。2.必要而适当的练习 练习是指以掌握一定的技能为目标而进行反复操作的过程,或是刺激与反应的重复操作。练习结果用练习曲线来表示。练习曲线是描述操作技能随时间或次数的变化而变化的图形。3.充分而有效的反馈 反馈是指学习者了解自己练习的结果 内部反馈就是自身的感觉系统提供的感觉反馈,是个体通过自身的视觉、听觉、触觉、动觉等获取的反馈信息,尤其是动觉反馈信息最有代表性。外部反馈是指操作者自身以外的人和事给予的反馈,有时称结果反馈。4.建立稳定清晰的动觉三、心智技能的形成1.原型定向 原型定向就是了解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了解“外化”或“物质化”了的心智活动方式或操作活动程序,了解原型的活动结构(动作构成要素、动作执行次序和动作的执行要求),从而使主体知道该做哪些动作和怎样去完成这些动作,明确活动的方向。在此阶段的主要任务是建立起进行活动的初步的自我调节机制。2.原型操作“物质或物质化活动阶段”(加里培林)原型操作就是依据心智技能的实践模式,把主体在头脑中建立起来的活动程序,以外显的操作方式付诸实施。在该阶段要求学生严格按照实践模式进行实际操作,对动作序列要逐一执行。3.原型内化 原型内化即心智活动的实践模式向头脑内部转化,由物质的、外显的、展开的形式变成观念的、内潜的、简缩的形式的过程。该阶段开始借助言语来对观念性对象进行加工。四、心智技能的培养途径(一)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与主动性 (二)注意原型的完备性、独立性与概括性 完备性,指对活动结构(动作的构成要素、执行顺序和执行要求)要有清楚的了解,不能模糊或缺漏。独立性,指应从学生的已有经验出发,让学生独立地来确定或理解活动的结构及其操作方式,而不是教师给予学生现成的模式。概括性,指要不断变更操作对象,提高活动原型的概括程度,使之具有广泛的适用性,扩大其迁移价值。(三)适应培养的阶段特征,正确使用言语(四)注意学生的个别差异 第三节第三节 态度与品德的学态度与品德的学习习一、态度的实质与结构(一)态度的实质 态度:通过经验组织的个体对有关态度对象与情境施加方向性或动力性影响的心理的和神经的准备状态。阿尔波特 态度:通过学习形成的影响个体的行为选择的内部状态加涅学习的条件从三个方面来理解态度:第一,态度是一种“内部状态”,是指一种反应的倾向性或反应准备状态,而不是实际反应本身。第二,态度这种内部状态或倾向同能力不同,能力决定人们能否顺利完成某些任务,而态度决定人们的行为选择。第三,态度通过经验组织或学习形成的。综上,态度是人们对事物的爱憎、趋避的心理及行为倾向。(二)态度的结构认知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所具有的带有评 价意义的观念和信念。情感成分:指伴随态度的认知成分而产生的情 绪或情感,被认为是态度的核心成分行为倾向成分:指个体对态度对象企图表现出来 的行为意图,它构成态度的准备 状态,即准备对特定对象作出某 种反应。(三)态度的特征 1.态度的社会性 2.态度的间接性 3.态度的针对性 4.态度的概括性 个体积极或消极的态度是对各种具体对象的态度的概括的结果(四)态度的形成过程 态度的形成实质上是学生社会化的过程,主要通过社会学习来完成。班杜拉认为,人的学习是人的内在特征、行为和环境交互作用的结果,观察学习和亲历学习是导致人的思想和行为变化的两类学习。1.观察学习(1)注意阶段 个体必须注意榜样所表现出来的行为特征(2)保持阶段 将观察所见转化为表征性的心象(把榜样 行动的样子记下来)或表征性的语言符号 (能用语言描述榜样的行为),保留在记忆中。(3)再生阶段 将榜样的行为以自己的行动表现出来(4)动机阶段 愿意在适当的时机将学得的行为表现出来2.亲历学习 亲历学习是通过反应结果获得的学习,反应结果具有信息价值和动机功能。亲历学习也是一个信息加工过程,可以被看做是观察学习的一个特例,只是观察对象从他人的行为转化成自己的行为结构和 环境事件的信息。(五)态度的改变 1.提供信息法 2.认知失调法二、品德的实质与结构(一)品德的实质 品德是道德品质的简称,是社会道德在个人身上的体现,是个体依据一定的社会道德行为规范行动时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征和倾向。首先,品德反映了人的社会特性,是将外在个体的社会规范的要求转化为个体的内在需要的复杂过程。其次,品德具有相对稳定性 最后,品德是在道德观念的控制下,进行某种活动、参与某件事情或完成某个任务的自觉行为,是认识与行为的统一。品德的心理结构品德的心理结构(二)品德的心理结构1.道德观念 指个体通过学习所获得的关于道德的概念、命题和规则等。道德观念是个体品德的核心成分 道德观念的发展的最高水平是形成道德信念。2.道德情感 是指人的道德需要是否得到满足而引起的一种内在体验。包括爱国主义情感、个人主义情感、义务感、责任感、事业感、自尊感和羞耻感。对青少年来说,义务感、责任感与羞耻感具有特殊的意义。义务感是个人对所负社会道德任务的认识和体验,它促使人们在活动中对社会积极承担一定的道德责任。责任感受是与义务感受密切联系的情感体验。羞耻感则是个体自我道德意识的表现,表示个人谴责自己的行为、动机和道德品质的情感。3.道德行为 是指个人在一定的道德认识指引和道德情感激励下所表现出来的对他人和社会所履行的具有道德意义的行为。雷斯特认为,道德行为的产生经历了解释个人面临的道德情境、作出道德判断、进行道德抉择等一系列复杂的过程。三者之间的关系 品德结构中知、情、行三种心理成分是彼此联系互相促进的。其中,道德认识是基础,是道德情感和道德意志产生的依据,并对道德行为具有定向调节的作用,道德情感与道德意志是构成道德动机和道德信念的重要组成部分,是道德认识向道德行为过渡的中间环节;道德行为是品德的最重要标志,道德行为既是道德认识、道德情感和道德行为的外在具体表现,又可以通过道德行为巩固、发展道德认识,加深、丰富道德情感,促进道德意志的锻炼。可见,知、情、行三种成分在品德结构中的地位和作用是各不相同的。各种成分在彼此联系中不断发展和变化,使得个体的品德结构由表层向深层,由不稳定状态向稳定状态逐渐发展和过渡。案例分析案例分析 我们都知道尊老爱幼、在公共汽车上给老人让座的道理,但当你刚刚坐下,一个老人就上车站在你身边时,你是否能主动站起来给老人让座呢?有人曾分析过在公共汽车上是否向老人让座的现象,结果发现人们有四种不同的表现:第一种人认为“同样花钱买票,凭什么我让你?”因而没让座;第二种人的想法是“按说该让,可站到终点也够难受的,别人不让,为什么非得我让呢?”结果也没让;第三种人的想法是“身边站着个老人,觉得坐着怪不好意思的,”但是自己又不想站起来,于是眼望窗外,装作没看见;第四种人想“我怎么早没看见,让他老人家站了这么老半天”,于是很快地让了座。上述情况表明,在道德行为产生过程中,道德动机和道德意志是两种重要的中介心理因素。第一种人是非不分,缺乏正确的道德观念;第二种人虽然有一定的道德观念,但并没有进一步转化为自己的道德动机;第三种人有了一定的道德动机,但是缺乏付诸行动的意志力;第四种人既具有道德动机,又具有道德意志,因而表现出高尚的道德行为。(三)品德发展的阶段理论1.皮亚杰道德发展阶段说 皮亚杰认为,一个人道德 上的成熟,主要表现在尊 重准则和社会公正感这两 个方面。道德判断分为他律和自律 两种水平。打破杯子的故事打破杯子的故事 A、有一个男孩叫约翰,听到有人喊他吃饭,就去开饭厅的门,他不知道门外有一把椅子,椅子上放着一只盘子,盘内有15只杯子,结果撞翻了盘子,打碎了15只杯子。B、一个小男孩亨利,一天趁妈妈不在家,想吃柜子里的果酱,他爬上椅子伸手去拿,由于果酱放得太高,手够不着,结果碰翻了一只被子,杯子掉在地上打碎了。皮亚杰提出了两个问题:1、这两个孩子的过失是否相同?2、这两个孩子中,哪一个更坏一些?为什么?皮亚杰概括出一条儿童道德认知 发展的总规律:儿童的道德发展大致分为两个时期:在10岁之前,儿童对道德、行为的 思维判断主要是依据他人设定的外在标 准,称为他律道德;在10岁之后儿童对道德行为的思维 判断则多半能依据自己的内在标准,称为自律道德。A.有个名叫朱利安的男孩子。有一天,父亲出门去了,朱利安偷偷地到父亲的书桌上打开墨水瓶用笔绘画。一不小心墨水滴在桌布上,弄脏了一小块。B.有一个名叫奥古斯都的男孩子.他发现父亲书桌上的墨水瓶已经空了.于是决定帮父亲做一件事,就趁父亲不在家时,偷偷地将大墨水瓶的墨水倒进他父亲书桌上的小瓶里,没想到不小心将墨水溢出,弄脏了一大片桌布。概括: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趋向概括:儿童的道德判断发展趋向是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是从他律道德走向自律道德。儿童的道德判断(1930)(1)自我中心阶段(2-5岁)(2)权威阶段(6-8岁)又称他律阶段(3)可逆性阶段(8-10岁)又称自律阶段(4)公正阶段(10-12岁)2.柯尔伯格的道德发展阶段论L.Kohlberg 科尔伯格(L.Kohlberg)的道德发展阶段论是皮亚杰理论的修正和完善。研究方法:两难故事法 他所涉及的故事中包含一个在道德价值上具有矛盾冲突的故事,让儿童听完故事后对故事中人物的行为进行评论。他还设计了相当完备的评价标准体系,以此来测评被试道德发展的水平。海因茨偷药的故事海因茨偷药的故事 欧洲有个妇女得了癌症,快要死了。医生告诉他的丈夫海因茨,有一种镭化剂能治疗这种癌症。这药是本地的一个药剂师发明的。药剂师卖一剂药要价2000美元,十倍于他的成本。海因茨到处借钱,只凑够1000美元。因此他要求药剂师能否买的便宜些,或者分期付款。药剂师说“不行,我发明这种药,就是为了赚钱。”海因茨在绝望中,破窗进入了药房的门,偷走了药,及时挽救了妻子一命。海因茨的做法对不对?海因茨把药交给妻子后,被抓起来了。法官是应该判他的刑,还是应将他释放?1.1.前习俗水平前习俗水平9 9岁前的大多数岁前的大多数2.2.习俗水平习俗水平10-2010-20岁的大多数岁的大多数3.3.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2020岁以后的部分人岁以后的部分人()避罚服从取向阶段()避罚服从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相对功利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寻求认可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遵守法规取向阶段()社会法制取向阶段()社会法制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普遍伦理取向阶段 科尔伯格认为:个体的道德认知是由低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年龄与道德发展阶段有一定关系但不完全对应。研究表明,大多数9岁以下儿童以及少数青少年处于前习俗道德水平,大部分青年和成人都处于习俗水平,后习俗水平一般要到20岁以后才能出现,且只有少数人才能达到。(四)中学生品德发展的基本特征1.伦理道德发展具有自律性,言行一致伦理道德是道德发展的最高阶段(1)形成道德信念与道德理想(2)自我意识增强(3)道德行为习惯逐步巩固(4)品德结构更为完善2.品德发展由动荡向成熟过渡(1)初中阶段品德发展具有动荡性 道德观念的原则性、概括性不断增强,但还带有一定程度的具体经验特点;道德情感表现丰富、强烈,但又好冲动;道德行为有一定的目的性,渴望独立自主行动,但愿望与行动经常有距离。(2)高中阶段品德发展趋向成熟(五)影响品德形成的外部因素1.社会文化因素2.家庭因素 家庭是个体道德社会化的首要动因3.学校与集体4.个人因素 (1)理想与品德发展 (2)自我意识与品德发展 (3)认知能力与品德发展(六)学生品德不良的 学生品德不良是指学生经常发生违反道德准则或犯有较严重的道德过错。1.对学生要有充分的信任和爱,从而消除他们的 疑惧心理与对立情绪。开学的第一天,她站在五年级的学生们面前,说了个谎。她看着她的学生,说她会平等地爱班里的每一位同学。但这是不可能的,那是因为坐在前排的一个小男孩,他叫泰迪斯托达德。汤普森夫人发现,泰迪根本无法与其他孩子们玩到一起去。他的衣服很邋遢,身上也不整洁,而且不怎么受大家欢迎。汤普森夫人很喜欢在他的卷子上用红笔画一个个红叉。过了不久,汤普森夫人教课的学校要求老师对每个孩子过去的记录进行审阅,她把泰迪的档案放到了最后一个才看。然而,当她看泰迪档案的时候吃了一惊。泰迪一年级的老师写道:“泰迪是个聪明的孩子,永远面带笑容。作业写得很整洁、很有礼貌,他给周围的人带来了欢乐。”二年级的老师写道:“泰迪是个优秀的学生,深受同学的喜欢,但是他很苦恼,因为他妈妈的病已到了晚期,家里生活困难。”三年级的老师写道:“母亲的去世对他是个沉重的打击。他试图尽最大努力,但他的父亲责任感不强,如果不采取一些措施,他的家庭会对他产生不利影响。”四年级的老师写道:“泰迪性格孤僻,对学习不感兴趣。他没有什么朋友,有时会在课堂上睡觉。”此时,汤普森夫人才意识到问题的所在,她为自己的行为感到羞愧。圣诞节到了,当学生们送给她圣诞礼物时,她更是无地自容。学生们的礼物是用明亮的彩纸包好,上面扎着美丽的丝带,唯独泰迪的不是。他的礼物是用厚厚的牛皮纸袋包裹,那纸是从杂货袋上扯下的。汤普森夫人费了很大劲才打开这个礼物。那是一只水晶石手链,上面有颗水晶石已经丢失了,还有一瓶只有四分之一的香水。一些孩子开始发笑,她制止了他们。她大声夸赞这只手链多漂亮啊,并把它戴在手上,还在手腕上擦了些香水。那天放学后,泰迪斯托达德说了一句话才走:“汤普森夫人,今天你身上味道就像我妈妈以前一样。”孩子们走后,她哭了至少一个小时。就从那一天起,她不再研究怎样教阅读、写作和算术,而是研究怎样教育孩子们。汤普森夫人开始特别关注泰迪。与她一起学习时,他的大脑便显得灵活起来,她越鼓励他,他的反应就越快。到了这年年末,泰迪已成为班上最聪明的孩子,尽管她说过:“会平等地爱所有的孩子”,但泰迪成了她的“宠儿”。一年后,汤普森夫人在门缝下发现一张纸条,是泰迪写的,他告诉她,她是他一生中遇到最棒的老师。又过了六年,汤普森老师又收到泰迪的另一张纸条。他说,自己已经高中毕业,成绩排在全班第三名,她仍是他一生遇到的最棒的老师。多年后,汤普森老师收到一封信,这次泰迪说,当初拿到学士学位后,他决定继续留在学校深造,他还说,汤普森夫人仍是自己一生中遇到的最好的老师。但如今信上的落款变得长了些:医学博士西奥多F斯托达德。那年春天,泰迪又来了一封信,说他马上要结婚了,他不知道汤普森夫人是否愿意参加他的婚礼,并坐在新郎母亲的座位上。当然,汤普森夫人去了。她戴着那只丢了颗水晶石的手链,还专门喷了泰迪母亲用过的那种香水。师生俩互相拥抱,斯托达德博士轻声在汤普森夫人的耳畔说:“谢谢你,汤普森夫人,非常感谢你让我知道自己可以有所作为。”汤普森夫人眼含热泪,低声说:“泰迪,你全搞错了,是你教会了我,直到遇见你,我才知道如何做老师。西方把这个故事传递给所有的老师和教育工作者。这个故事中我们看到了有效的教育制度,回看学生的年度评语。我们看到优秀老师的责任,她认真完成了工作,并且思考了她以往的工作,更可贵的是她有一颗爱心,愿意为此做点什么。用实际行动给予了孩子最大的鼓励。骆家辉说中国人可以给陌生人大笔捐款,却不为自己身边的人给予帮助。汤普森夫人给予了她身边人的帮助,才是真正的正能量。对于一个孩子,老师是多么的重要,他们需要老师的爱。2.、重视自尊心和集体荣誉感的恢复与培养3.提高学生辨别是非的能力,形成是非观念与是非感 是非观念就是知道行动的好坏、善恶以及行动对社会的影响。是非感则是对自己或别人的行动在感情上所作的善恶判断4.增强与诱因作斗争的力量,巩固新的行为习惯。5.考虑学生的个别差异,运用教育机制对年轻学生:正诱导法、活动矫正法、信任的方法对年龄较大学生:比较严厉的教育方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