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生物三本必修的81个重要概念

上传人:小****库 文档编号:241327053 上传时间:2024-06-18 格式:DOCX 页数:15 大小:23.4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高中生物三本必修的81个重要概念_第1页
第1页 / 共15页
高中生物三本必修的81个重要概念_第2页
第2页 / 共15页
亲,该文档总共15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必修11. 系统:指彼此间相互作用、相互依赖的组分有规律地结合而形成的整体。2. 种群:在一定的区域内,同种生物的所有个体是一个种群。3. 群落:同一时间内聚集在一定区域中各种生物种群的集合,叫做群落。4. 必需氨基酸:必须从外界环境中直接获取的氨基酸。5. 非必需氨基酸:人体细胞能够合成的氨基酸。6. 核酸:细胞内携带遗传信息的物质,在生物体的遗传、变异和蛋白质的生物合成中具有重要的作用。7. 单糖:不能水解的糖类。8. 二糖:由两分子单糖脱水缩合而成的糖类。9. 多聚体:由许多基本的组成单位(单体)连接而成的生物大分子。10. 结合水:与细胞内的其他物质相结合的水。11. 自由水:细胞中绝大部分的水以游离的形式存在,可以自由流动,叫做自由水。12. 细胞骨架:由蛋白质纤维组成的网架结构,与细胞运动、分裂、分化以及物质运输、能量转换、信息传递等生命活动密切相关。13. 细胞膜的功能:(1)将细胞与外界环境分隔开;(2)控制物质进出细胞;(3)进行细胞间的信息交流。14. 分泌蛋白:在细胞内合成后,分泌到细胞外起作用的蛋白质。15. 细胞核的功能:遗传信息库,是细胞代谢和遗传的控制中心。16. 生物膜系统:由细胞器膜和细胞膜、核膜等结构,共同构成细胞的生物膜系统。17. 原生质层:细胞膜和液泡膜以及两层膜之间的细胞质称为原生质层。18. 自由扩散:物质通过简单的扩散作用进出细胞,叫做自由扩散。19. 协助扩散:进出细胞的物质借助载体蛋白的扩散,叫做协助扩散。20. 主动运输:从低浓度一侧运输到高浓度一侧,需要载体蛋白的协助,同时还需要消耗细胞内化学反应释放的能量,这种方式叫做主动运输。21. 细胞代谢:细胞中每时每刻都进行着许多化学反应,统称为细胞代谢。22. 活化能:分子从常态转变为容易发生化学反应的活跃状态所需要的能量。23. 酶:活细胞产生的具有催化作用的有机物,其中绝大多数酶是蛋白质。24. 酶活性:酶对化学反应的催化效率。25. ATP:细胞内的一种高能磷酸化合物。26. 细胞呼吸:指有机物在细胞内经过一系列的氧化分解,生成二氧化碳或其他产物,释放出能量并生成ATP的过程。27. 对比实验:设置两个或两个以上的实验组,通过对结果的比较分析,来探究某种因素与实验对象的关系,这样的实验叫做对比实验。28. 有氧呼吸:指细胞在氧的参与下,通过多种酶的催化作用,把葡萄糖等有机物彻底氧化分解,产生二氧化碳和水,释放能量,生成大量ATP的过程。29. 光合作用:指绿色植物通过叶绿体,利用光能,把二氧化碳和水转化成储存着能量的有机物,并且释放出氧气的过程。30. 化能合成作用:自然界中少数种类的细菌能够利用体外环境中的某些无机物氧化时所释放的能量来制造有机物,这种合成作用叫做化能合成作用。31. 细胞周期:连续分裂的细胞,从一次分裂完成时开始,到下一次分裂完成时为止,为一个细胞周期。32. 细胞分化:在个体发育中,由一个或一种细胞增殖产生的后代,在形态、结构和生理功能上发生稳定性差异的过程。33. 全能性:指已经分化的细胞,仍然具有发育成完整个体的潜能。34. 干细胞:动物和人体内仍保留着少数具有分裂和分化能力的细胞。35. 细胞衰老:细胞的生理状态和化学反应发生复杂变化的过程,最终表现为细胞的形态、结构和功能发生变化。36. 细胞凋亡:由基因所决定的细胞自动结束生命的过程。37. 癌细胞:有的细胞受到致癌因子的作用,细胞中遗传物质发生变化,就变成不受机体控制的、连续进行分裂的恶性增殖细胞,这种细胞就是癌细胞。38. 原癌基因:主要负责调节细胞周期,控制细胞生长和分裂的进程。39. 抑癌基因:主要是阻止细胞不正常的增殖。必修21. 相对性状:一种生物的同一种性状的不同表现类型。2. 性状分离:在杂种后代中,同时出现显性性状和隐性性状的现象。3. 表现型:指生物个体表现出来的性状。4. 基因型:与表现型有关的基因组成。5. 等位基因:控制相对性状的基因。6. 减数分裂:进行有性生殖的生物,在产生成熟生殖细胞时进行的染色体数目减半的细胞分裂。7. 同源染色体:联会的两条染色体,形状和大小一般都相同,一条来自父方,一条来自母方,叫做同源染色体。8. 联会:同源染色体两两配对的现象叫做联会。9. 四分体:联会后的每对同源染色体含有四条染色单体,叫做四分体。10. 受精作用:卵细胞和精子相互识别、融合成为受精卵的过程。11. 基因分离定律:在杂合子的细胞中,位于一对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具有一定的独立性;在减数分裂形成配子的过程中,等位基因会随同源染色体的分开而分离,分别进入两个配子中,独立地随配子遗传给后代。12. 自由组合定律:位于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的分离或组合是互不干扰的;在减数分裂过程中,同源染色体上的等位基因彼此分离的同时,非同源染色体上的非等位基因自由组合。13. 伴性遗传:位于性染色体上的基因所控制的性状,在遗传上总是和性别相关联的现象。14. 交叉遗传:男性致病基因只能从母亲那里传来,以后只能传给女儿的现象。15. DNA复制能准确进行的原因:DNA分子独特的双螺旋结构,为复制提供了精确的模板,通过碱基互补配对,保证了复制能够准确地进行。16. 遗传信息:蕴藏在DNA的4种碱基排列顺序之中。17. 基因:基因是有遗传效应的DNA片段。18. 转录:以DNA的一条链为模板合成RNA的过程。19. 翻译:游离在细胞质中的各种氨基酸,以mRNA为模板合成具有一定氨基酸顺序的蛋白质的过程。20. 密码子:mRNA上决定1个氨基酸的3个相邻的碱基。21. 密码子的简并性:一种氨基酸可能有多种密码子的现象。22. 反密码子:可以与mRNA上的密码子互补配对的tRNA上的3个碱基。23. 基因突变:DNA分子中发生碱基对的替换、增添和缺失,而引起的基因结构的改变。24. 基因重组:指在生物体进行有性生殖的过程中,控制不同性状的基因的重新组合。25. 染色体数目的变异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细胞内个别染色体的增加或减少,另一类是细胞内染色体数目以染色体组的形式成倍地增加或减少。26. 染色体组:细胞中的一组非同源染色体,在形态和功能上各不相同,但又相互协调,共同控制生物的生长、发育、遗传和变异,这样的一组染色体,叫做一个染色体组。27. 二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两个染色体组的个体叫做二倍体。28. 多倍体:由受精卵发育而来的个体,体细胞中含有三个或三个以上染色体组的个体。29. 单倍体:体细胞中含有本物种配子染色体数目的个体。30. 人类遗传病:指由于遗传物质改变而引起的人类疾病,主要可以分为单基因遗传病、多基因遗传病和染色体异常遗传病。31. 单基因遗传病:指受一对等位基因控制的遗传病。32. 多基因遗传病:指受两对以上的等位基因控制的人类遗传病。33. 染色体异常遗传病:由染色体异常引起的遗传病,简称染色体病。34. 基因治疗:指用正常基因取代或修补病人细胞中有缺陷的基因,从而达到治疗疾病的目的。35. 杂交育种:是将两个或多个品种的优良性状通过交配集中在一起,再经过选择和培育,获得新品种的方法。36. 诱变育种:利用物理因素或化学因素来处理生物,使生物发生基因突变。37. 基因工程:按照人们的意愿,把一种生物的某种基因提取出来,加以修饰改造,然后放到另一种生物的细胞里,定向地改造生物的遗传性状。又叫做基因拼接技术或DNA重组技术。38. 基因库:一个种群中全部个体所含有的全部基因。39. 基因频率:在一个种群基因库中,某个基因占全部等位基因数的比率。40. 突变:基因突变和染色体变异统称为突变。41. 物种:能够在自然状态下相互交配并且产生可育后代的一群生物。42. 生殖隔离:不同物种之间一般是不能相互交配的,即使交配成功,也不能产生可育的后代的现象。43. 地理隔离:同一种生物由于地理上的障碍而分成不同的种群,使得种群间不能发生基因交流的现象。44. 隔离:不同种群间的个体,在自然条件下基因不能自由交流的现象。45. 共同进化:不同物种之间、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在相互影响中不断进化和发展,这就是共同进化。必修31. 内环境:由细胞外液构成的液体环境。2. 渗透压:指溶液中溶质微粒对水的吸引力。溶质微粒越多,即溶液浓度越高,对水的吸引力越大,溶液渗透压越高。3. 稳态:正常机体通过调节作用,使各个器官、系统协调活动,共同维持内环境的相对稳定状态叫稳态。4. 反射:指在中枢神经系统参与下,动物体或人体对内外环境变化作出的规律性应答。5. 效应器:传出神经末梢和它所支配的肌肉或腺体等。6. 兴奋:是指动物体或人体内的某些组织(如神经组织)或细胞感受外界刺激后,由相对静止状态变为显著活跃状态的过程。7. 突触小体:神经元的轴突末梢经过多次分支,最后每个小枝末端膨大,呈杯状或球状,叫突触小体。8. 突触:突触小体可以与其他神经元的细胞体、树突等相接触,共同形成突触。9. 言语区:言语功能与大脑皮层某些特定区域有关,这些区域称为言语区。10. 运动性失语症:S区受损伤,患者可以看懂文字、听懂别人的谈话,但自己却不会讲话,不能用词语表达思想,称为运动性失语症。11. 学习:神经系统不断地接受刺激,获得新的行为、习惯和积累经验的过程。12. 记忆:是将获得的经验进行贮存和再现。13. 激素调节:由内分泌器官(或细胞)分泌的化学物质进行调节,就是激素调节。14. 反馈调节:在一个系统中,系统本身工作的效果,反过来又作为信息调节该系统的工作,这种调节方式叫做反馈调节。15. 激素调节的特点:微量和高效、通过体液运输、作用于靶器官、靶细胞。16. 体液调节:激素等化学物质(除激素以外,还有其他调节因子,如CO2等),通过体液传送的方式对生命活动进行调节。17. 免疫器官:免疫细胞生成、成熟或集中分布的场所。18. 免疫活性物质:由免疫细胞或其他细胞产生的发挥免疫作用的物质。如抗体、淋巴因子、溶菌酶等。19. 免疫系统:由免疫器官、免疫细胞和免疫活性物质组成的。20. 非特异性免疫:人人生来就有,不针对某一类特定病原体,而是对多种病原体都有防御作用。21. 第三道防线:主要是由免疫器官和免疫细胞借助血液循环和淋巴循环而组成的。22. 抗原:能够引起机体产生特异性免疫反应的物质。23. 体液免疫:B细胞主要靠产生抗体“作战”,这种方式称为体液免疫。24. 细胞免疫:T细胞主要靠直接接触靶细胞“作战”,这种方式称为细胞免疫。25. 自身免疫病:免疫系统异常敏感、反应过度,“敌我不分”地将自身物质当做外来异物进行攻击而引起的疾病。26. 过敏反应:指已产生免疫的机体,在再次接受相同的抗原时所发生的组织损伤或功能紊乱。27. 过敏原:引起过敏反应的抗原物质。28. 向光性:在单侧光的照射下,植物朝向光源方向生长的现象。29. 植物激素:由植物体内产生,能从产生部位运送到作用部位,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显著影响的微量有机物。30. 生长素主要的合成部位:幼嫩的芽、叶和发育中的种子。31. 极性运输:在胚芽鞘、芽、幼叶和幼根中,生长素只能从形态学上端运输到形态学下端,而不能反过来运输,也就是只能单方向地运输。32. 生长素的作用表现出两重性:既能促进生长,也能抑制生长;既能促进发芽,也能抑制发芽;既能防止落花落果,也能疏花蔬果。33. 生长素类似物:人工合成的具有与IAA相似的生理效应的化学物质。34. 赤霉素的合成部位:主要是未成熟的种子、幼根和幼芽。主要作用:促进细胞伸长,从而引起植株增高;促进种子萌发和果实发育。35. 细胞分裂素合成部位:主要是根尖。主要作用:促进细胞分裂。36. 脱落酸合成部位:根冠、萎蔫的叶片等。主要作用:抑制细胞分裂,促进叶和果实的衰老和脱落。37. 乙烯合成部位:植物体各个部位。主要作用:促进果实成熟。38. 植物生长调节剂:人工合成的对植物的生长发育有调节作用的化学物质。39. 种群密度:种群在单位面积或单位体积中的个体数。40. 出生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新产生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41. 死亡率:指在单位时间内死亡的个体数目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42. 迁入率、迁出率:对一个种群来说,单位时间内迁入或迁出的个体,占该种群个体总数的比率。43. 年龄结构:指一个种群中各年龄期的个体数目的比例。44. 性别比例:指种群中雌雄个体数目的比例。45. 种群的空间特征:组成种群的个体,在其生活空间中的位置状态或布局。类型有均匀分布、集群分布和随机分布。46. 环境容纳量:在环境条件不受破坏的情况下,一定空间中所能维持的种群最大数量。47. 区别不同群落的重要特征:群落的物种组成。48. 丰富度:群落中物种数目的多少。49. 捕食:一种生物以另一种生物作为食物。50. 竞争:两种或两种以上生物相互争夺资源和空间等。竞争的结果常表现为相互抑制,有时表现为一方占优势,另一方处于劣势甚至灭亡。51. 寄生:一种生物(寄居者)寄居于另一种生物(寄主)的体内或体表,摄取寄主的养分以维持生活。52. 互利共生:两种生物共同生活在一起,相互依存,彼此有利。53. 垂直结构:在垂直方向上,大多数群落都具有明显的分层现象。54. 演替:随着时间的推移,一个群落被另一个群落代替的过程。55. 初生演替:指在一个从来没有被植物覆盖的地面,或者是原来存在过植被,但被彻底消灭了的地方发生的演替。56. 次生演替:指在原有植被虽已不存在,但原有土壤条件基本保留,甚至还保留了植物的种子或其他繁殖体(如能发芽的地下茎)的地方发生的演替。57. 生态系统:由生物群落与它的无机环境相互作用而形成的统一整体。58. 生物圈:地球上的全部生物及其无机环境的总和。59. 生态系统的结构:包括营养结构和组成成分。60. 生态系统的组成成分:非生物的物质和能量、生产者、消费者、分解者。61. 消费者的作用:加快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对植物的传粉和种子的传播等具有重要作用。62. 分解者的作用:将动植物遗体残骸中的有机物分解成无机物。63. 食物网:许多食物链彼此相互交错连接成复杂营养结构。64. 生态系统的能量流动:生态系统中能量的输入、传递、转化和散失的过程。65.摄入量=同化量 +粪便量同化量=呼吸作用散失的热能 +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用于生长、发育、繁殖的能量=流向下一营养级的能量+流向分解者的能量+未被利用的能量66. 研究生态系统能量流动的意义:(1)可以帮助人们科学规划、设计人工生态系统,使能量得到最有效的利用。(2)帮助人们合理地调整生态系统中的能量流动关系,使能量持续高效地流向对人类最有益的部分。67. 生态系统的物质循环:组成生物体的元素,不断进行着从无机环境到生物群落,又从生物群落到无机环境的循环过程。68. 物理信息:生态系统中的光、声、温度、湿度、磁力等,通过物理过程传递的信息,称为物理信息。69. 化学信息:生物在生命活动过程中,还产生一些可以传递信息的化学物质,这就是化学信息。70. 行为信息:动物的特殊行为,对于同种或异种生物也能够传递某种信息。71. 信息传递在生态系统中的作用:(1)生命活动的正常进行,离不开信息的作用;(2)生物种群的繁衍,也离不开信息的传递;(3)信息还能够调节生物的种间关系,以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72. 信息传递在农业生产中的应用:(1)提高农产品或畜产品的产量;(2)对有害动物进行控制。73. 生态系统的稳定性: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或恢复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74. 抵抗力稳定性:生态系统抵抗外界干扰并使自身的结构和功能保持原状(不受损害)的能力。75. 恢复力稳定性:生态系统在受到外界干扰因素的破坏后恢复到原状的能力。76. 全球性生态环境问题主要包括:全球气候变化、水资源短缺、臭氧层破坏、酸雨、土地荒漠化、海洋污染和生物多样性锐减等。77. 生物多样性:生物圈内所有的植物、动物和微生物,它们所拥有的全部基因以及各种各样的生态系统,共同构成了生物多样性。78. 生物多样性的潜在价值:目前人类尚不清楚的价值。间接价值:对生态系统起到重要调节功能的价值(也叫生态功能,如森林和草地对水土的保持作用,湿地在蓄洪防旱、调节气候等方面的作用)直接价值:对人类有食用、药用和工业原料等实用意义的,以及有旅游观赏、科学研究和文学艺术创作等非实用意义的价值。79. 就地保护:在原地对被保护的生态系统或物种建立自然保护区以及风景名胜区等,是对生物多样性最有效的保护。80. 易地保护:把保护对象从原地迁出,在异地进行专门保护。如,建立植物园、动物园以及濒危动物繁育中心,这是为行将灭绝的物种提供最后的生存机会。81. 可持续发展:在不牺牲未来几代人需要的情况下,满足我们这代人的需要,它追求的是自然、经济、社会的持久而协调的发展。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