试从《三侠五义》中展昭与白玉堂看侠客形象分析研究影视编导专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1315871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DOCX 页数:13 大小:28.6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试从《三侠五义》中展昭与白玉堂看侠客形象分析研究影视编导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13页
试从《三侠五义》中展昭与白玉堂看侠客形象分析研究影视编导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13页
试从《三侠五义》中展昭与白玉堂看侠客形象分析研究影视编导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1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试从三侠五义中展昭与白玉堂看侠客形象 【摘要】三侠五义是我国晚清时期侠义小说中最具有代表性的一部著作,也是学术界研究晚清时期的重要文学对象。清代的侠义小说无论在中国文学史上还是在清代白话小说史中都具有其特有的特点,特别是在平民文学方面,其也是相对独立存在的,一直占有着重要的特殊地位。本文在对三侠五义表现的时代背景进行研究的基础上,结合前人的研究成果,进一步对晚清的侠义世界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继而通过对三侠五义中展昭与白玉堂的侠客形象进行了深刻的分析,总结出晚清时期侠客形象的特点、侠义精神,使之能够在当今的社会形势下得到传承与新变,为社会的发展服务。本文共分为三个部分,其中第1部分,对三侠五义中展昭与白玉堂两种不同的侠客分别从出身经历、人物性格和处事风格方面进行了分析;在第2部分中,重点介绍了侠客形象的内涵;在第三部分中对侠客形象的现实意义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旨在发挥我国传统文化的道德美德。关键词:侠客形象 性格特征 处事风格前 言 一提起侠士,在人们的脑海中会马上浮现出一个光辉、高大的形象。他们不只可以为朋友两肋插刀,不顾性命,就是素不相识的人遇到危难,也会“路见不平,拔刀相助”。那么,历史上的侠士到底是什么样子的?是我们想象中的样子吗?要了解侠士的真实形象,我们就要从“侠”字开始认识。关于侠客的研究,我国在二十世纪初到四十年代,章太炎、梁启超、冯友兰、胡适、鲁迅、顾颉刚、陶希圣、钱穆、闻一多等诸多学者都曾对“侠”做过精深的研究。他们主要是对侠的思想源流与文化血脉进行了归纳与总结,为后人的“侠”研究奠定了基础。建国后,侠义小说很少有人问津。直到20世纪80年代,仍有人认为侠义小说是毒害青年,破坏无产阶级专政的发动思想。但鲁迅先生却在中国地质略论中极力的赞扬了“豪侠之士”,但也对豪侠在官方压迫和引诱下的变质、堕落进行了揭露。进入二十一世纪后关于侠的研究著作往跨学科的方向发展,如:侠与宗教(佛教、道教、民间秘密宗教),侠与中外文化等。这方面的专著有韩云波的中国侠文化与承传,汪涌豪、陈广宏的侠的人格与世界等。关于三侠五义中的侠士研究,如宋巍,董慧芳(2006)在论三侠五义侠客道德类型的差异性以展昭、白玉堂、欧阳春为例中对展昭投靠包拯,白玉堂投靠开封府,但是他们彼此之间还是有区别的。“侠之忠”的完美体现者展昭、“侠之名”的始终追随者白玉堂陈冰荷(2012)在论三侠五义中追求生命本我的白玉堂形象中对锦毛鼠白玉堂一个追求纵性任性、纯真“本我”的人物形象。一、展昭与白玉堂的侠客形象(一)二者的相同点三侠五义的侠义世界,当然是以“三侠”和“五义”为主,虽然他们出身不同,性格也存在着差异,但都是除暴安良、抱打不平、扶弱济贫,仗义救人的侠士。展昭与白玉堂是作者极力推崇的人物,他们出手大方,极为豪爽,行事光明磊落,为人侠肝义胆。书中的侠士以南侠出场最早,且贯穿始终,地位极其重要。包公一望南侠就觉得他与众不同,气质独特“叠暴着英雄精神,面带着侠气”。而展昭也没让包公和读者失望,出场之前就施恩于人,一上场就被人称为“恩公”,一出手就是一锭大银。当天夜里又救包公于危难之中。自此之后,南侠数次救包公于水火之中,两人也因此结下了深厚的情谊。白玉堂见义勇为,侠气逼人,他在第十三回“安平镇五鼠单行义,苗家集双侠对分金”中出场直到第一百五回“三探冲霄白玉堂遭害,一封印信赵爵担惊”陷身铜网阵,一直都是打抱不平,慷慨好施,把行侠仗义视为行所当行的本分和义不容辞的责任。在苗家集他碰见恶霸苗秀对一位只欠他五两银子的老者重利敲诈,三年居然让人偿还三十五两。白玉堂见此情景气愤非常,出于对老人的同情,当即慷慨解囊,送给老者三十五两银子,并向苗秀要回借据。他艺高胆大,不但去太师府戏弄太师庞籍,还在开封府留刀寄简,去皇宫内杀死了郭安,把皇宫闹得天翻地覆。(二)二者的不同点1.身份经历不同一是展昭的身份经历。展昭非出身绿林,但确也绿林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是作者着力塑造的儒侠形象。在三侠五义的第三回中,展昭开始登上舞台。此时的展昭是以一个救苦救难除暴安良的侠义之士面孔出现的,也正在此时无意中救了包公性命并与包相结识,从而与包相结下了不解之缘。在此之后,展昭继续游览于名山大川之间,过着浪迹江湖的日子,一旦遇见不平之事,展昭始终是仗义出手相救,体现了侠义风骨。如展昭在去陈州的路上,遇见了众多哭哭啼啼、携男抱女被庞煜所逼的逃荒之民,经询问后,展昭把所带银两分送给众人后,只身前往庞府将仗势的庞太师之子设计警吓,为百姓讨还公道,也出了一口恶气。又如金龙寺杀凶僧、土龙岗逢劫夺、天昌寺捉刺客等均与包公有着一定的关系,也为后来展昭投于包相门下,为朝廷服务打下了良好的基础。展昭作为一个儒侠的代表者自然要体现儒家救世平天下的愿望,无疑也继承了“学成文武艺、货于帝王家”的思想观念。经包相的引见后,展昭得以面见天子,献上了南侠的三大绝艺高超的剑法、绝顶袖箭、无比的轻功,从而也得到了仁宗皇帝的首肯和满朝文武百官的称赞,当即被皇帝封为御前四品带刀护卫,赐为“御猫”,从此开始了他为官的生涯。二是白玉堂的身份经历。白玉堂乃是金华人士,武生员出身,但确文采斐然,是一个文武双全的人物。他是陷空岛五义士之一,姓白名玉堂,江湖绰号锦毛鼠。在进京寻找展昭时他曾三访颜查散,出口成章,从而使颜查散都深信他为一个读书之人,对他的伪装身份深信不疑。在夜入皇宫,惩治奸人后,在墙上题诗为“忠烈保君王,哀哉杖下亡。芳名垂不朽,博得一炉香”。词语略显粗俗,但笔气纵横,言简意深,别有风韵,被后人称为“忠烈词”。如果我们以“忠”来评价展昭,那么以“名”贯以白玉堂是在合适不过了。在书中表现白玉堂的主要情节中无不以“名”为重点,如猫鼠争“名”、访拿北侠、夜探冲霄楼等,处处都体现了白玉堂追求的是一个侠之“名”者,也因而引发了中心事件的出现。在他与展昭在苗家集相遇之初,本有“惺惺相惜”之感,但因展昭被封为“御猫”后,白玉堂却因此而一意孤行,独自进京。其后的“三戏”展昭,也是为了体现出其“鼠”胜于“猫”之名,由于好名也就产生了后来的猫鼠大战、相府戏群奸,禁宫除恶宦等一系列众所周知的故事。在展昭被困通天窟被救后,白玉堂因多种原因投靠了开封府。2.人物性格不同一是展昭的性格特征。展昭作为作者全力塑造的儒侠典范,在性格方面也付与了展昭儒与侠的特征,一方面从江湖中体现出了展昭为人正值,扶危救难的性格,另一方面在官场中体现出其遵守道义,严于律己,宽以待人特点。第一,忍让谦和。在作者的笔下,展昭的人物性格几乎趋于完美,这在杭州救周老时泰然处之不与丁兆惠争功;在茉花村比剑守并时,不与丁小姐争胜负,而是采取中和之道等等,都充分体现处展照的谦让品格。这与以武为傲的白玉堂相比形成了鲜明的对比。展昭这种谦逊有致,也使展昭成为了最有修养、道德休养极高的侠客。如白玉堂来与展昭比武争气时,公孙策在一旁猛然醒悟道:“此人来找大哥,却是要与大哥合气的。”展昭却道:“他与我素无仇隙,与我合气什么呢?”公孙策又道:“他们五人号称五鼠,你却号称御猫。这明是嗔大哥称御猫之故。”展昭此时表现得确是一在的谦和,道:“我这御猫是圣上所赐,并不是我自己要称为猫,有意欺压朋友的,如果白玉堂真是为此事而来,劣兄情愿甘拜下风,从此不称御猫。”展昭此时的表现和心理变化,并不是因为展昭武艺不如人,而是对朝廷法度和朋友的充分尊重,这是对圣上的忠心,并没有体现出其个人意气,这也是展昭性格特征的思想基础。第二,宽恕仁爱。展昭的宽恕仁爱即不仅表现的助危扶弱中,也表现在除暴惩恶方面。如在在榆树林展昭碰到一个因婆婆生病而他们行乞的人,展昭见状就向她施予了半锭银子。当展昭碰到奸徒季娄儿要对行乞妇人不轨时,他便放心不下,于当晚来到妇人家惩治了贪心的季娄儿,打消了妇人对丈夫的怀疑。当得知龙太师的恶行后,展昭只是吓了庞太师一下,以示惩戒,这些都说了展昭宽恕仁爱的性格。二是白玉堂的性格特征。对于三侠五义中关于白玉堂的性格体现十分复杂,即有一定的优点也存在一定的不足的缺陷,比如在第三十一回中兆蕙说道:“白玉堂年少华美,所宇不凡,为人阴险狠毒,却偏好行侠仗义,但也是行事刻毒”,其实这也是作者借他人之口,对白玉堂性格作以简要的归纳,从多方面来分析也是比较公允的。白玉堂生活在晚清年代,其人格的萎缩是晚清时代侠义小说中侠客形象的普遍特点,但就白玉堂来说,自始至终都以独特的性格特点保持着人格的独立性,其善良的本性依然彰显十足。第一,侠义正直,嫉恶如仇。白玉堂的性格中还有强烈的同情心和正义感。在行走江湖之间他济危扶弱、行侠仗义,始终奉行着行侠作义的人生准则。只要见到有不平之事发生时,他务必要拔树搜根,不愧这个“侠”字。比如说在第十三回中,在衣衫褴褛的落迫老头被苗秀父子在苗家集进行盘剥时,被白玉堂碰到,听闻事情原尾后,其怒愤填膺,倾囊相助,当即替老人还清了所有的高额债务。此时事情还没有完结,在深夜他又夜探苗家集,与展昭一同惩治了这对苗秀父子,让百性大快人心。在第三十七回中,在柳小姐显些被贪财的年驴儿谋害时,他又是气不打一处来,不假思索的结束了牛驴儿的性命,救了柳小姐一命。白玉堂的这种侠义之举不仅体现在对待弱者方面,在对待发友也熟悉的人时也是是非分明。在第十三回中,白玉堂在潘家楼与好友项福期遇,起初时气氛还比较融洽,但得知项福投靠了无恶不作的庞太师事,当即面红耳赤,冷面相对,结帐离开。这充分说明了白玉堂嫉恶如仇的本性在其内心世界已经根深蒂固。第二,坦率真诚,注重情义。白玉堂在对待朋友方面非常的坦率挚诚,有情有义,为了朋友他可以两肋插刀,全力相助。在第三十七回中,白玉堂当得到颜查散被祥符县令捉去后,马不停蹄连夜赶到柳洪家打听颜查散的消息,得知其含冤受屈后,白玉堂多次往反于牢狱和开封府之间寻求解救办法,不仅花得重金上下打点,还拿给通狱牢头以重金,叮嘱其细心照顾。即使在颜查散不愿讲出事实真相、放弃辩解时,白玉堂依然相信朋友的清白,依旧尽心尽力的为颜查散在暗中施谋划策,组织营救。在案情到达开封府后,白玉堂冒着对包公大不敬的罪名在开封府寄刀留柬,替朋友鸣冤。在白玉堂的不懈努力下,颜查散终于得以冤情召雪,可以说白玉堂对朋友是义薄云天,让读者叫好。第三,骄傲自大、争强好胜。白玉堂有着上述的性格优点以外,也存在着一定的性格缺陷,其中骄傲狠毒、好胜妄动就是其致命的缺陷。如前所述,当他得知展昭被封为“御猫”后,便觉得五鼠失色,但许下重誓,“纵然罪犯天条,斧钺加身,也不枉虚此一生”。为此,白玉堂就意气用事,誓与展昭一决高下。然而在比武的过程中,白玉堂步步紧逼,狠下杀招,不知进退,甚至不择手段的使用暗器,体现出了其狠毒好胜的一面。后来,白玉堂还不择手段设计把展昭诱入陷井,将其困于通天窟内,对展昭进行无情羞辱,为的就是给自己找回颜面,这些更加体现出了白玉堂骄傲好胜的一面。白玉堂在第七十八回中与北侠欧联春比武失败后,因其极强的自尊心受到打击,自觉无颜苟活,多次企图结束自己的生命,终被欧阳春所救,这也是其过度自大的性格所致,同时也预示了他日后悲剧的必然结果。3.处事风格不同一是展昭的处事风格。第一,注重道义,隐忍大度。展昭的处事风格可以说是儒侠的代表,与黄天霸等处理问题的态度上截然相反,更多的是从道义的角度出发,不崇尚武力,这也是作者成功塑造展昭为道德化的侠义儒者。如在展昭与白玉堂交手的过程中,展照一再的招架,并不还手。在白玉堂进行招招相逼、门路惊奇时,展昭并没有发怒,以武相还,而是暗暗喝彩,心里还想到“这朋友好不知进退,我也让他知道知道”。将南侠的温文大度和注重道义,晓之以理的儒侠风骨体现得十分透彻。第二,行侠仗义,忠义为先。通过展昭四救包公中可以看出,展昭救包公不为名不为利,只是为了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体现其仗义行事的作风。在展昭投靠开封府后,不仅牢记自己身上的责任,秉承圣旨和相谕,不遗余力的为国为民奔波劳苦,可以说是忠人之事,与人分忧。二是白玉堂的处事风格。第一,幽默机智、富有心计。正是由于白玉堂幽机智、富有心计的处理作风,使白玉堂这个形象更加生动有趣。比如在第三十二回中,为了考验颜查散是否是名副其实,一向洁身自浩注重自身形象的他特意改名为金懋叔,以没袜底的破鞋和破衣烂衫来打扮自己,装成了泼皮无赖,并且在店前装疯卖傻,撒野耍蛮,以此来让颜查散得到注意。当乐于助人的颜查散不仅没有嫌弃他,并邀他同住同吃的情况下,白玉堂显出了他过人的机智幽默,在举手投足间彻底摆脱了风流倜傥的作风,变得与泼皮无异,有过之而无不极。此时,他一反常态,在明知颜查散钱财不足的情况下,依旧自作主张向店小二要了最好最上等的酒菜,价值五十两银子,还旁若无人的吃了起来。而且在酒足饭饱后不顾自身的脏乱,竟躺在了颜查散的床上呼呼的睡了起来。当白玉堂醒后又学着诸葛孔明吟起了“大梦谁先觉,平生我自知”让读者不得不失禁大笑。当店小二来结帐时,白玉堂又一次耍起无赖,不仅分赏了小二,还灶上打杂的也自作主张的给予了奖赏二两白银。通过再尔三的试探,白玉堂终于对颜查散有了深入的了解,其善良仁爱、乐于助人的性格让白玉堂深感配服,从此与颜查散结下了生死之交。从中种种,足可以看到白玉堂的幽默机智、富有心计。第二,不听劝谏、我行我素、处理尚武。在书中,白玉堂不听劝谏、我行我素的行事作风始终如一,这也是其最后导致悲剧的主要原因之一。白玉堂在做事时过于随心所欲,在事后对自己的所作所为很少进行检讨总结,为此也就更谈不上换位思考或者是站在他人的立场上进行问题分析。比如说白玉堂在得知自己的结义兄弟在开封府当差后还是毅然的盗走官府的三样宝物,这也是其好气斗勇的表现。特别是在第五十四回中,白玉堂为了使自己的清白得到及时的证实,竞当着柳青的面对胡烈进行惩治,把胡烈砍务,而并没有考虑到柳青的感受,因为胡烈是柳青的朋友并推荐的。而是使柳青的脸上一会青、一会白,心中难受至极。白玉堂在处事的过程中极少听从劝阻,这也是众所周知的,为此在惩治胡烈时柳青才不开口相劝。又如在白玉堂大闹东京后,在开封府任职的结义大哥卢方前来相劝,让他一起回开封府并向展昭道歉。这主要是因为白玉堂在颜查散案件中在开封府寄刀留柬,夜探开封并与展昭比武,继而又有皇宫内苑杀人题诗、擅自在奏折中夹带字条等等,于情于理都应同卢方一同去开封府向包相解释,可白玉堂依然我行我素,不听大哥卢方劝谏,反而问卢方:“敢则大哥受了包公知遇知恩?既如此,就该拿了小弟去请功候赏!”白玉堂我行我素、不听劝谏的处事作风也让他自食其果。在奉旨捉拿欧阳春时,临行前卢方和蒋平就多次对其进行提醒:“不要以钦命自居,要以情理相感、特来访请”。可白玉堂对结义兄弟的劝阻却置若罔闻,还暗自嘲笑卢方、蒋平软弱。在见到欧阳春后,则摆出了官架,口气生硬,并自高自大的暗试欧阳春的武功。在欧阳春再三的劝阻提醒后,白玉堂不退则进,变得变本加利与欧阳春一试高下,反而自讨其辱。(三)两者对前世侠客精神的继承“千古文人侠客梦”,这是陈平原先生对于侠客产生的深层次分析,并进行了详细的论述。这种思想的提出主要是因为在文人笔下的侠客身上有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他们的精神可以给人们以希望,也是旧社会人们心里可以寄予希望的所在。在世间有不平之事发生时,侠客可以仗剑扶危,救穷苦于危难。因此,侠是我国文化所特有的一种现象,具有一定的文化价值。中国的古典文化与侠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也正是因为这种原因,侠的某些精神与道家、儒家、墨家甚至是佛家都有其共通之处,因而侠起源于哪一派也是著多学者一直探讨的话题。又因为侠的出身与士、游民以及封建社会的上等阶级都有着或多或少的血脉关系,为此也就出现了侠出身于某一阶层的说法。其中郑春元在侠客史这部著作中对以上的几种学说进行了深入的分析探讨后认为,侠是原始氏族遗风的产物。原因是在原始氏族中,成员之间是平等互助的关系,捍卫氏族的利益是每一个成员的光荣史命,也是人人追求的目标。在统治阶级完善了统治秩序后,人们的活动受到了纲常名教的约束,从此大多数人为了维护自身的利益便开始以利相交,也仍有一部分人仍保持着原始的遗风,伸张正义,反抗压迫,舍己助人,仗义扶弱,这就有了侠的产生。凭勇以武甚至用生命来维护本地群体或弱者的利益侠风就是原始遗风的转化。到了春秋战国时期,由于各诸侯之间连处争战,弱肉强食,人民的生活日异困苦,很多的不平之事也开始在社会上频频出现,于是很多以维护原始正义观念为代表的勇士便奋起主持公正,仗义疏财、抱打不平、扶贫济弱,于是此时的侠风大盛,后来也就逐渐演变成了侠义之士的行事风格。特别是到了清朝末期,由于清政府的腐败,人们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其社会不平之事不亚于春秋,此时的侠义之士在社会上维护正义,成为了人们心目中正义的化身和解危除恶的代表,其中也不乏一些为国为民,为国尽忠的侠义之士。三侠五义中,展昭与白玉堂的侠客形象中,也正是体现了传统侠客的精神,这也是他们对传统侠客精神的一种继承。(四)两者对后世侠客精神的影响通过前面的分析,在三侠五义中我们可以看出,展昭与白玉堂两个侠士形象与汉唐时期的古代游侠有所不同,同时与新派的群侠斗狠,以武犯禁还有所不同,这是受当时的社会环境和当时的文化传统影响所致。虽然三侠五义中有对封建制度的维护成分,但其中的进步作用是不容抹杀的,因为三侠五义中所塑造的侠客是晚清时期的时代产物和社会发展中满足读者心理的需要。为此,我们要加以区别对待,以保持文学史的完整性。三、侠客精神与我国传统文化(一)文学作品与侠客关于侠客的记载多出于各类文学作品之中,也就是说文学作品的发展成为了侠客得以传承了记录的载体。每一部文学作品的问世都有其当代的历史原因,受同时期文学发展的影响,其中即包括内容的影响,也包括风格的影响。例如:中国传统的侠文化、唐朝的传奇故事、宋元年间的剧目话本以及各种公案小说、英雄传记小说等等,都对晚清的侠义著作产生了极大的影响。侠客的思想多受我国古人“建功立业、功各富贵”的影响,如在虬髯客传中的李靖,他以奇特之才,辅清平之主,就是想通过建功立业,实现其富贵功名的目的。又如曹植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李白的丈夫舍命报天子,当斩胡头衣锦归等等,都直接的影响了晚清侠客的小说创作,使之晚清时期的侠客小说又副有了新的内涵和生命。起源于宋元年间的通俗文学中的公案作品到了清朝年间已经发展得十分成熟,这也为晚清时期侠客形象的塑造提供了一个较为完善的舞台。在宋代的一些公案多被演变为戏剧,如小孙屠、包公断案的故事等,其中的题材贴进百姓生活,矛盾冲突激烈,对社会矛盾反映得淋漓尽致,突出清官的智慧和不畏强权、刚不正阿的清官形象,这些都深深影响了晚清侠客小说的风格。到了明代,公案小说不断出现,如著名的龙图公案、国朝名公神断详形公案等等,通过各种手法来歌颂包公断案如神,犹如清天的正义形象。到了清代,这些公案的表现形式得以传承和发展,使清朝的侠客小说继承了公案文学的宝贵经验。在人物的表现上,以文学中的清天包公为“总领”,并创造性的发挥思想想象,成功的把原有的妖怪形象转化为“五鼠”,并把其改造成为武功高强的侠客。在故事情节的发展中,以包公断案为主线,引出侠客,为侠客的仗义江湖创造机会,并使当时的环境完全符合当时封建社会的法理环境。在小说的结构上,以清官断案串起所有断案故事,以此来完成小说的整体感,并使四海的侠客以名臣大吏,总领一切,不至于分散为一盘散沙,从而达到百川汇海,八方聚义的效果。(二)现实生活与侠客在一定意义上来说,侠是国家社会秩序的叛逆者,也就是统治者所说的以武犯禁,侠在现实的生活中大名强调个人意志,追求行为的自由性,但他们并没有超出侠自身的规范和准则。这其中最为主要的就是“报”和“义”。唐代的李德裕对“侠”与“义”连在一起进行了深入的阐述。他指出,侠与意是不可分割的,侠非义不成、义非侠不立,侠要依靠义才能存在。在现实的生活中,位也是把义看作是立身之本,处处以义为处世准则。“报”是侠为人处事接物的另一个行为准则。这里的报指的是侠在现实生活中的报恩、报达,可以理解为士为知己者死,也可以理解为有仇必报。为此,在现实的生活中侠是以义存,以报生。四、侠客形象的现实意义从小说文学中回到现实的生活中,虽然统治者处处在封杀侠客,不断打压侠客的社会地位,使之不断的走向低落,但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侠客的追崇却一直是有增无减,千百年来从无间断。即使在当代侠客已经消失的现实情况下,人们崇侠的风尚和心理还是一直在延续着。这种对侠客的崇拜已经成为了一种民族文化和心理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到如今的社会,侠的完美人格和英雄品质已经是一种美好人格的代表,其壮烈的行为,侠义的人格让人们无时不表现出由衷的敬仰。他们那些英雄故事、勇于自我牺牲的精神是值得人们学习的。正是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对侠客的仰慕和向往,侠客这种积极向上的品德已经在人们的心中牢牢扎根,有力的促进了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的形成。结 语三侠五义中的侠客形象在长期以来对其的研究由于受到社会历史方面的诸多因素干扰,所以一直没有形成一个完整的学说,使我国文学人物宝库没有得到良好的完善。其中展昭与白玉堂虽然有着明显的闪光点,但其受到关注的往往是投靠清官的行为,其实我们细致观察会发现,在他们的身上体现出了官与民、朝与野的矛盾统一。如果我们单从是否投靠朝庭方面来进行研究,势必会使侠客自身的优点得到抹杀。为此,本文的研究从现实出发,结合相关著作对其进行了客观的评价,因本人的学识有限,不足之处还望指证。【参考文献】1石玉昆.三侠五义M.南京:凤凰出版社.2006.2 宋巍.论三侠五义中的侠客形象群体特征及其成因D.内蒙古师范大学.20033 王海阔.三侠五义中侠客形象研究D.哈尔滨师范大学.2012. 4 邱培成.江湖侠客已无多从三侠五义看晚清文学作品中的侠J.武警工程学院学报.2001.2第17卷第一期.5 宋巍、董慧芳.论三侠五义侠客道德类型的差异性以展昭、白玉堂、欧阳春为例J.固原师专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1第27卷第一期.6 张军.游走于江湖与官府之间七侠五义中展昭形象分析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12.5第三版.7罗尚荣,黄婷.论白玉堂形象的悲剧色彩J.南昌航空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4.9第16卷第三期.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