谈谈鉴赏古典诗歌分析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1315628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DOC 页数:3 大小:22.5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谈谈鉴赏古典诗歌分析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1页
第1页 / 共3页
谈谈鉴赏古典诗歌分析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2页
第2页 / 共3页
谈谈鉴赏古典诗歌分析研究汉语言文学专业_第3页
第3页 / 共3页
亲,该文档总共3页,全部预览完了,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谈谈古典诗歌的鉴赏 为了加强文学教育,培养学生初步鉴赏文学作品的能力,人教版及各地自编初中语文教材都增加了很多诗歌作品。朱光潜先生曾经说过:“一个人不喜欢诗歌,文学趣味就低下。因为一切纯文学都有诗的特质,一部好的小说或戏剧都要当一首诗看,要养成纯正的文学趣味,我们最好从读诗入手。”看来,我们的文学教育确应由诗歌入手。教材的编排、中考对诗歌鉴赏的重视,就体现了这一点。众所周知,诗歌在我国文学史上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中国是一个诗歌的国度。诗歌在我国历史悠久,成就辉煌,优秀诗人像群星灿烂夺目,众多体裁、风格流派争奇斗艳,流传下来的诗作更是浩如烟海,下面就和大家谈谈如何鉴赏古典诗歌:一、了解古典诗歌的分类 中国的古典诗歌,在两千多年的发展过程中形成了众多的体裁。初步了解不同的体裁及其特点,对于鉴赏古典诗歌是十分重要的。为了便于大家理解、记忆,我们用图表的方式介绍中国的古典诗歌的不同体裁: 四言:最早的诗体(诗经) 古体诗 五言:成熟于汉代(如李白月下独酌) 七言:成熟于唐代(如白居易琵琶行) 诗 五言(如王维鹿柴) 绝句 七言(如贺之章回乡偶书) 近体诗 五言(如杜甫春望) 古典 律诗 七言(如杜甫登高) 诗歌 排律 小令(58字以内,如辛弃疾西江月) 词 (“诗余”、“长短句”) 中调(5990字,如李清照一剪梅) 长调(91字以上,如柳永雨霖铃) 小令(一支曲子,如天净沙秋思) 曲(“散曲”、“词余”、) 套数(多支曲子,如遍哨高祖还乡)二、知人论世。知人论世中国古代文论的一个重要概念,是评论文学作品的一种原则。语出孟子万章下:“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尚”同“上”,“上友”就是以古人为朋友。对古人的作品进行阅读和鉴赏,需要了解古人,了解作者的经历、境遇、身世、性格、志趣、思想以及创作风格、文学素养等 。人是不能离开时代而生活的,这就还需要了解他所处的时代,这样才能看出作品的内容是否具有时代的特征,作品所流露的思想感情跟时代的变迁有怎样的联系,作品的风格和表现手法跟当时的文学潮流有什么渊源。比如,阅读杜甫的诗,了解了杜甫曾有的“致君尧舜上,再使风俗淳”的远大理想,了解了他的屡受排挤、饱经忧患的生活经历,我们才能真正理解“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这两句诗寄予着怎样的悲苦和感慨;阅读李清照的词,了解了她早年幸福美满的生活,我们才能在“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这样的诗句中读出作者开朗、活泼的个性及愉悦的心情;了解了她晚年遭受的国破、家亡、丧夫的苦难及颠沛流离的流亡生活,我们才能体会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这样的词句中寄予着作者怎样的孤独和凄楚。三、 分析诗题,把握主旨。我们先来看下面两首诗: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母。(公婆)妆罢低声问夫婿,画眉深浅入时无。 唐朱庆余近试上张水部越女新妆出镜心,自知明艳更沉吟。(镜心:镜湖的湖心)齐纨未足时人贵,一曲菱歌敌万金。 唐张籍酬朱庆余如果不看题目,我们定会对两首诗的内容产生误解。待看清题目,我们才会恍然大悟。原来朱庆余在诗中是以新妇自比,以新郎比张籍,以公婆比主考,表现自己考前期待与不安的心情,并征询张籍的意见;而张籍在诗中把朱庆余比作一位相貌既美、歌声又动听的采菱姑娘,赞许他才华出众,暗示他不必为考试担心。从以上例子可以看出,诗歌的内容、主旨往往与诗题有着密切的联系,应予以重视。四、 整体把握诗歌的意境鉴赏古典诗歌,还要注意把握作品的意境美。意境是作者描写某种事物所达到的艺术境界,是作者的思想感情和作品的生活图景和谐统一的结果。如陶渊明的“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描绘出一种清新自然安逸美好的农村生活图景,使读者感受到诗人超脱尘世、淡泊宁静的心境;姜夔的“二十四桥仍在,波心荡,冷月无声”描绘出饱经战乱的扬州荒凉、凄清的景象,抒发了作者的亡国之痛、“黍离之悲”。这里要特别指出的是:对于诗的意境,我们要整体把握,不能只着眼于个别字、词、句。比如,只看“小桥流水人家”,你会觉得这是断肠人写的吗?只看“星垂平野阔,月涌大江流”,你会觉得整首诗写的会是悲苦吗?其实,古人在诗中运用“情景交融”手法的方式是多种多样的,比如:“以乐景写乐情”、“ 以哀景写哀情”、“以乐景写哀情”、 “以哀景写乐情”等。这些都需要我们在阅读、鉴赏时予以分析、鉴别。五、 注重品味语言古人在创作诗歌时,特别注重锤炼字句。贾岛“推敲”的故事可谓是家喻户晓,也能从他的“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以及卢延让“吟安一个字,拈断数茎须”这样的诗句中体会古人锤炼字句的用心良苦。基于此,我们读诗时要注重品味作品中含义深刻、隽永的字句,理解作者锤炼字句的技巧。如辛弃疾“明月别枝惊鹊”,只一“别”字,就暗示了鹊和枝对明月都有着依依不舍的意味。宋祈的“红杏枝头春意闹”,只着一“闹”字便写出了杏花的茂盛、鲜艳、富有生机,从而表现了了春天的生机勃勃的景象。六、 注意作者的不同风格由于作者的生活经历、艺术素养等各不相同,他们在创作中各有特色,这就形成作品的不同风格。李白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沉郁顿挫。同是写孤独,李白是:“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杜甫却是:“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这就表现了不同的风格和特点。至于宋词的风格、流派,也有“婉约”“豪放”这样的说法。宋人的笔记里有这样的记载,苏轼有一次向一位善歌的人问起对自己与柳永词的不同看法,对方回答说:“柳郎中词,只合十七八女郎,执红牙板,歌杨柳岸晓风残月。学士词,须关西大汗,铜琵琶,铁绰板,唱大江东去。” 这些话形象的说明了柳词和苏词的不同风格和特点。我们欣赏古人的诗歌作品时,要反复吟咏,用心玩味,领会它们风格上的差异。七、 理解诗歌的表现手法:诗歌的形象性、抒情要借助各种艺术手法来表现。例如,赋、比、兴、托物言志、感物伤怀、借古讽今、直抒胸臆、以静写动、虚实相映、烘托、对比、反复、象征、比喻、拟人、夸张等。理解这些手法,一方面能让我们领略古典诗歌艺术的多姿多彩,另一方面也有助于我们披文入情,更好的理解作品。 以上便是我们在鉴赏古典诗歌时应注意的一些问题,希望这些论述能对大家有所帮助。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图纸设计 > 毕业论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