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教学ppt课件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1313220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PPT 页数:33 大小:167.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教学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教学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教学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一、德育的概念、构成及意义1.德育的慨念广义的德育泛指所有有目的的对社会成员在政治、思想与道德等方面进行教育的活动狭义的德育则专指学校德育。学校德育也有广义与狭义之分。广义的学校德育是指教育乡根据一定社会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是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教育的总称。狭义的学校德育就是指道德教育。教育学2、构成:德育是由政治教育、思想教育和道德品质教育构成的。当前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纳入德育的范畴。2020/12/091思想品德教育与班主任工作 一、德育的概念、构成及意义2020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3、德育的意义1)德育是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重要条件和保证2)德育是青少年健康成长的条件和保证3)德育是实现教育目的的条件和保证(一)目标1.德育目标的概念德育目标是教育目的在人的思想品德方面的总体规格要求,是预期的德育结果。德育目标是德育工作的出发点,它不仅决定了德育的内容、形式和方法,而且制约着德育工作的基本过程。2.德育目标的确定社会发展需要国家的教育方针和教育目的。民族文化及道德传统。受教育者身心发展的特点与规律。2020/12/092二、德育的目标与内容 3、德育的意义(一)目标2020/12(二)德育内容3.我国的德育目标(1)小学(2)初中(3)高中德育内容是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材料,是形成受教育者品德的社会思想政治准则和道德规范的总和,它关系到用什么道德规范、政治观、价值观、人生观、世界观来教育学生的重大问题,是进行德育的依据,是完成德育任务、实现德育目的的一个重要保证。德育目标确定了培养人的总体规格和要求,但必须落实到德育内容上。唯有选择合适的内容并进行科学的课程设计,才能进行有效的德育,达到预期目标。我国德育内容:政治教育。思想教育道德教育心理健康教育。2020/12/093(二)德育内容3.我国的德育目标德育内容是实施德育工作的具体三、德育过程的规律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规律(1)知、情、意、行是构成思想品德的四个基本要素知,即道德认识。是形成思想品德的基础 情,即道德情感。是一种巨大的动力因素。意,即道德意志。是调节行为的一种精神力量行,即道德行为。是衡量思想品德好坏的根本标志。知、情、意、行之间的关系及其发展德育过程的一般顺序可以概括为知、情、意、行;德育工作总结概括为“晓之以理、动之以情、持之以恒、导之以行”四句话,这是符合德育过程规律的。知、情、意、行四个基本要素是相互作用,密不可分的,其中,“知”是基础,“行”是关键。在德育具体实施过程中,具有多种开端,即不一定遵守知、情、意、行的一般教育培养顺序,可根据学生品德发展的具体情况,或从导之以行开始,或从动之以情开始,或从锻炼品德意志开始,最后达到使学生品德在知、情、意、行等方面的和谐发展。2020/12/094三、德育过程的规律 1.学生的知、情、意、行诸因素统一发展的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1)学生的思想品德是在社会交往活动中形成的教育者应把组织活动和交往看做德育过程的基础。活动和交往的性质、内容、方式不同,对人的品德影响的性质和作用也不同。(2)德育过程中活动和交往的主要特点具有引导性、目的性和组织性,不脱离学生学习这一主导活动和主要交往对象的教师和同学,具有科学性和有效性,是按照学生品德形成发展规律和教育学、心理学原理组织的,因而能更加有效地影响学生品德的形成。3.学生思想内部矛盾转化规律德育过程既是社会道德内化为个体的思想品德的过程,又是个体品德外化为社会道德行为的过程。无论是“内化”还是“外化”都必然伴随着一系列的思想矛盾和斗争。2020/12/0952.学生在活动和交往中形成思想品德的规律(1)学生的思想品德基本要求:要注意从多方面激发和促进学生思想内部的矛盾斗争。第一,要全面分析学生的思想实际,摸清学生的思想矛盾,使思想矛盾的激发具有针对性;第二,在运用各种方式激发思想矛盾时,不应忽视学生的内因条件。应在分析学生思想矛盾时注意发现并调动学生内在的积极因素,使之在思想矛盾小争中不断得到增强和强化,促进思想矛盾的正向转化。第三,在激发思想矛盾时,应重视引导学生进行思想矛盾的自我激发和自我转化,使教育和学生的自我教育结合起来。4.学生思想品德形成的长期性和反复性规律一个人良好思想品德的提高和不良品德的克服,都要经历一个反复的培养教育或矫正训练的过程,是一个无止境的认识世界、认识自我的过程。特别是道德行为习惯的培养,是一个需要长期反复培养、实践的过程,是逐步提高的渐进过程。2020/12/096基本要求:2020/12/096四、德育原则及其运用要求:根据思想品德形成过程的长期性、反复性这一特点,在实际工作中,必须把集中教育和分散的经常的教育结合起来,反复抓,抓反复,才能收到良好的效果。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须遵循的基本要求。它是根据学生思想品德形成和发展的客观规律阳德育任务以及青少年身心发展的特点提出来的,也是思想品德教育的实践经验的概括和总结。正确地理解和贯彻德育原则,对于提高德育实践的自觉性和德育效果,具有重大意义。(一)现实性与方向性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德育工作既要从社会现实出发,又要与社会未来发展的方向相一致,二者要;有机结合,以保证现实向未来发展中社会性质的连续性。2020/12/097四、德育原则及其运用 要求:德育原则是教师对学生进行德育必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1)要从社会现实及未来发展的方向上把握好德育的连续性。(2)要引导学生把自己日常的学习、生活、工作和劳动同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最终实现共产主义的理想联系起来。(3)在德育过程中注意克服和避免“一刀切”的做法。(二)知行统一原则这一原则要求教育者把理论教育和组织实践活动结合起来,把提高学生思想认识水平同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结合起来,培养学生言行一致、表里如一的优良品质。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1)理论学习要结合实际。(2)要组织学生参加多种实践活动。(3)教师要以身作则,言行一致。2020/12/098 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2020/12/098(三)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德育必须说理启迪,疏通引导,启发自觉,调动受教育者的积极性,同时辅之以必要的纪律约束,以使学生品德健康发展。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1)要正确说理,疏通引导,启发自觉。(2)要善于以学生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3)对于学生一时难以理解或想不通的问题,要抓住问题的关键,因势利导,予以疏通。(4)要建立合理的规章制度。(四)发扬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德育必须依靠和发扬学生品德中的积极因素,克服消极因素,并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促使学生品德健康顺利地形成发展。2020/12/099(三)说理疏导与纪律约束相结合原则2020/12/099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1)要一分为二地看学生。(2)要使学生正确认识自己、自觉开展品德内部矛盾斗争,发扬优点,克服缺点。(3)要根据学生的特点,因势利导,化消极因素为积极因素。(五)严格要求与尊重学生相结合原则这一原则是指进行德育要把对学生思想和行为的严格要求与对他们个人的尊重和信赖结合起来,使教育者对学生的影响与要求易于转化为学生的品德。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1)教育者要尊重信任学生,对他们发展的可能性要充满信心。“亲其师”,才能“信其道”(2)要善于正确地向学生提出严格要求。2020/12/0910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2020/12/0910(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在集体中并通过集体来进行教育是德育的重要原则。但集体是由个人组成的,集体中的每个成员又各有其特点,所以在对集体进行教育时,又要注意个别教育。通过集体教育个别学生,又通过对个别学生的教育,影响集体。这就是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的辩证关系。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1)引导学生关心、热爱集体。(2)要充分发挥学生集体的教育作用。(3)把教师的主导作用与集体的教育力量结合起来2020/12/0911(六)集体教育与个别教育相结合原则2020/12/0911(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各种教育力量互相配合,协调一致地对学生施加统一的、系统连贯的德育影响。贯彻这一原则的要求是:(1)校内各方面德育影响要一致。(2)学校和家庭的德育影响要一致。(3)学校与社会的德育影响要一致。(4)要加强德育的计划性和连贯性。(5)要把经常教育和集中教育结合起来。2020/12/0912(七)教育影响一致性和连贯性原则2020/12/0912(八)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这一原则要求德育既要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积极地对受教育者进行品德教育,又要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自觉主动地进行自我品德教育或品德修养。贯彻这原则的要求是:(1)要充分发挥教育者的主导作用,积极认真地对受教育音进行品德教育。(2)要充分发挥受教育者的主体作用,指导帮助他们进行自我教育。(3)要把教育和自我教育结合起来。2020/12/0913(八)教育和自我教育相结合的原则2020/12/0913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原则指导下,运用德育手段进行的教育者和受教育者相互作用的活动方式。它包括教育者的施教传道方式和受教育者的受教修养方式。在德育过程中,教师是起主导作用的,教师的施教传道方式影响和制约着学生的受教修养方式,但学生是接受教育和进行品德修养的主体,因此,学生的受教修养方式又影响和制约着教师的施教传道和学生的受教修养。我国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按照德育手段、师生相互作用、品德形成过程、德育方法具有的功能等多种角度,综合加以分类,可把中小学常用的德育方法,分成四类,即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的方法;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的方法;以实际训练形式为主的方法;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的方法。五、常用德育方法及其运用2020/12/0914德育方法是为达到德育目的,实现德育内容,在德育原则指导下,运(一)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进行德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法主要运用语言向学生说理传道,通过摆事实、讲道理、以理服人、启发自觉、使学生明理晓道,提高品德认识的方法。运用语言说理传道的方法是中小学德育最基本的方法。这一类方法有多种形式,如讲解、讲演、报告、座谈讨论、谈话、阅读等都是说理传道的方式。运用说理传道方法的基本要求:1、目的明确。2、内容富有知识性和趣味性。3、抓住教育时机。4、要有耐心,讲究教育民主,以诚待人。5、说理传道要与提出行动要求相结合。2020/12/0915(一)以语言说理形式为主进行德育的方法说服教育法主要运用(二)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进行德育的方法这一类方法,主要是通过事实、典型人物、情境等直观形式向学生进行说理、引导和感化,使学生获得直接的道德经验,形成正确的品德认识和健康的品德情意的方法。它的特点是形象、具体、直接、真实。这一类方法主要有:榜样示范法、陶冶法等。1、示范法示范法又称榜样法或榜样示范法。示范法是以他人的高尚思想、模范行为为榜样,影响受教育者的思想、情感、行为,以达到教育要求的方法。一般用来进行示范的榜样有以下几种:(1)典范(2)示范:家长和教师是学生最接近的榜样。家长和教师肩负着培养青少年学生的重任,也得到学生的信赖。他们的言行、思想作风、待人接物的态度等都能给学生以深刻的影响,给学生以示范的作用。2020/12/0916(二)以形象感染形式为主进行德育的方法这一类方法,主要是通过(3)学生中的榜样运用示范法的基本要求:选择好的榜样。要提出明确的学习目的。引导学生分析选择榜样。引导学生正确地对待榜样2、陶冶法陶冶法是教师自觉利用和创造良好的环境,使学生耳濡目染受到感化,以形成良好思想品德的方法。陶冶法,它不像说理传道那样,向学生传授系统的道德知识,提出明确的要求,而是寓教育于情境之中,用情境来感化与熏陶学生。这种方法既没有强制性的措施,也难有立竿见影之功,然而对学生的思想品德却有潜移默化之效,起到“春雨细无声,随风潜入夜”的良好效果。2020/12/0917(3)学生中的榜样2020/12/0917陶冶的因素和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1)人格感化(2)环境陶冶(3)艺术陶冶。运用陶冶法的要求:教师必须恪守教师道德,处处以身作则,使学生能在教师较高的师德修养中受到熏陶感染。教师要善于按照教育目的,有计划地运用教育艺术和机智,精心选择或设计教育情境,井充分利用情境中各种良好的条件对学生进行熏陶和感染。陶冶的效果在长期的熏染中产生,所以陶冶必须经常化。引导学生参与情境的创设。2020/12/0918陶冶的因素和方式多种多样,主要有以下几种:2020/12/0(三)以实际锻炼形式为主进行德育的方法这一类方法是教师指导学生参加实际活动,在实践中进行修养锻炼,以提高品德认识和实际活动能力,形成良好品德行为习惯的方法。实际锻炼的方法主要有以下几种方法:1、练习2、制度3、组织活动运用实际锻炼法的基本要求:(1)使学生充分认识实际锻炼的意义,启发他们自觉地进行锻炼。(2)严格要求并及时督促检查。(3)要不断总结经验体会,及时表扬与批评,提供反馈信息。使学生从实际效果的反馈中,加深情感体验,巩固道德认识,增强实际锻炼的信心和决心。2020/12/0919(三)以实际锻炼形式为主进行德育的方法这一类方法是教师指导学(四)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进行德育的方法这一类方法,是通过对学生品德进行肯定或否定性的评价而予以激励或抑制,从而控制其品德发展的方向,促进其优良品德的形成、发展和深化,预防和克服不良品德的滋长。品德评价是对学生业已形成的品德或目前品德发展状况的一种考查和评定,实质是检查德育效果,所以它是德育工作的一个环节。同时,品德评价本身又具有德育价值,即利用品德评价的反馈信息可以对学生品德进行激励或抑制,达到德育目的。因此它可以作为德育的种辅助方法加以使用。品德评价的方式,从性质上可以分为肯定性评价和否定性评价。1、肯定性评价 是对受教育者优良品德行为进行奖励的一种方式。其具体形式有赞许、表扬和奖赏三种。2020/12/0920(四)以品德评价形式为主进行德育的方法这一类方法,是通过对2、否定性评价是对受教育者不良思想品德进行惩罚的一种方式。其具体形式有批评(个别批评、当众批评、集体谴责)和处分等运用品德评价法的基本要求:(1)品德评价的目的要着眼于教育,是为了长善救失、激励学生进步。(2)品德评价一定要公正合理,符合实际。教育者要详细了解具体情况,恰如其分地进行批评、惩罚或表扬、奖励;同时在表扬、奖励时,也应指出他们的不足使其继续努力前进。在批评或惩罚时,则要指出努力方向,鼓励前进的信心和勇气。(3)品德评价要考虑评价对象的年龄特征和个性特点,因材施教。2020/12/09212、否定性评价2020/12/0921六、德育的途径德育的途径是由德育的任务、内容和原则决定的。由于德育的任务、内容和原则是多方面的,因此德育途径就有多种。(一)通过教学活动(思想品德教育课和学科教学)进行德育通过教学实施德育,主要是通过传授和学习文化科学知识实现的。因为各科教材中都包含有丰富的德育内容,只要充分发掘教材本身所具有的德育因素,把教学的科学性和思想性统一起来,就能在以系统的文化科学知识武装学生的同时,使学生受到良好的品德教育。由于各科教学的目的、任务、内容、性质各有不同,在品德教育中所起的作用也不同,要根据各门学科的特点对学生进行生动活泼的品德教育。其中,要特别利用品德课和政治课的教学,对学生进行系统的马克思主义基本理论知识、国内外形势以及党的方针、政策的教育。2020/12/0922六、德育的途径 德育的途径是由德育的任务、内容和原则决定的。七、班级管理的功能、内容及方法(二)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组织的活动(三)通过课外与校外活动进行德育课外、校外活动(四)社会实践活动。(五)校会、班会、周会、朝会、时事政治学习。(六)班主任工作。(一)班级班级是学校为实现一定的教育目的,将年龄和知识程度相近的学生编班分级而形成的、有固定人数的基本教育单位。班级是学校行政体系中最基层的正式组织,是开展教学活动的基本单位,是学生从事集体活动、结交好友的场所,因此,它具有满足学生需求、促进学生发展、矫正学生行为的功能。2020/12/0923七、班级管理的功能、内容及方法(二)共青团、少先队和学生会班级管理效能与效益最重要、最直接的表现,是班级学生全面健康的发展和班级组织的高度成熟,这正是学校管理育人效益的基本追求。学校培养人才的数量与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校各个班级管理的成功与否。(二)班级管理班级管理是一个动态的过程,它是救师根据一定的目的要求,采用一定的手段措施,带领全班学生,对班级中的各种资源进行计划、组织、协调、控制,以实现教育M标的组织活动过程。班级管理的状况直接关系到学生的生活、学习和教学质量,任何一个好的学校都会把班级管理放在极其重要的地位。班级管理是一种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社会活动,这一活动的根本目的是实现教育目标,使学生得到充分的、全面的发展。2020/12/0924班级管理效能与效益最重要、最直接的表现,是班级学生全面健康的(三)班级管理内容班级管理的对象是班级中的各种管理资源,而主要对象是学生,班级管理主要是对学生的管理,班级管理的主要管理手段有计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班级管理是一种组织活动过程,它体现了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双向活动,是一种互动的关系。班级管理的具体内容:(1)班级学习管理(2)班级德育管理(3)班级文化管理(4)班级体育卫生的管理(5)班级课外活动的管理(四)班级管理的功能有助于实现教学目标,捉高学习效率。有助于维持班级秩序,形成良好的班风。有助于锻炼学生能力,学会自治自理。2020/12/0925(三)班级管理内容2020/12/0925(五)班级管理的方法1、目标管理法2、规范管理法3、系统教育活动法4、自我管理法八、班级集体的组织与建设(一)班集体的一般特征班级是学校中开展各类活动的最基本的组织形式,是按一定的教育目的、教学计划和教育要求组织起来的学生群体。但一个班的学生群体还不能称为班集体,学生群体与班集体之间有着本质的差别。班集体必须具备以下四个基本特征:明确的共同目标。一定的组织结构一定的共同生活的准则集体成员之间相互平等、心理相容的氛围。2020/12/0926(五)班级管理的方法八、班级集体的组织与建设(一)班集体的一(二)班集体的教育作用1)有利于形成学生的群体意识。2)有利于培养学生的社会交往与适应能力。3)有利于形成学生的自我教育能力。(三)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的发展目标(确定共同的奋斗目标)班集体的目标应有远期、中期和近期之分。集体目标应结合中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等教育,指导学生自己制定,班主任进行引导并督促执行。2、培养班干部,建立得力的班集体核心培养班干部要注意的几点:(1)选择和培养并重(2)结构合理(3)要有明确的分工(4)给予班干部充分施展才华的机会(5)利用好非正式群体领袖的作用(6)创造角色,让更多的学生得到锻炼2020/12/0927(二)班集体的教育作用(三)班集体的形成与培养1、确定班集体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级制度的建设)4、组织形式多样的教育活动5、培养正确的舆论和良好的班风6、注学生的个性发展7、协调人际关系2020/12/09283、建立班集体的正常秩序(班级制度的建设)2020/12/0(四)班主任1、班主任的涵义班主任是班级的教育者和组织者,是学校领导进行教导工作的得力助手。他对一个班级的学生工作全面负责,组织学生活动,协调各方面对学生的要求,对一个班集体的发展起主导作用。实践证明,班主任工作的质量,在很大程度上决定着一个班级的精神面貌。2、班主任工作的基本任务是:依据我国教育目的和当前学校教育任务,协调来自各方面的对学生的要求和影响,有计划地组织全班级学生的教育活动,做好学生的思想教育工作,并对他们的学习、劳动、工作、课外活动和课余生活等全面负责,把班级培养成为积极向上的集体,使每一个学生在德、智、体、美等方面都得到充分的发展,形成良好的个性。2020/12/0929(四)班主任1、班主任的涵义2020/12/0929具体任务:对学生进行思想品德教育教育学生学好功课,努力提高学习质量组织学生参加劳动指导学生课外活动指导班委会和本班团队工作关心学生身体与心理健康评定学生的操行和组织评选三好学生的工作。3、班主任工作的意义1)班主任工作是贯彻教育方针,完成教育任务和实现教育目标的重要保证。2)班主任工作是提高教学效率的重要手段。3)班主任工作为学生身心健康、全面、和谐发展提供了条件。4)班主任是学校联系各班级的纽带,是沟通学校与家庭、社会教育力量的桥梁。2020/12/0930具体任务:3、班主任工作的意义 1)班主任工作是贯彻教育方针4、班主作的作用(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者。(2)班主作是学生成长的重要影响源,在学生健康成长过程中起着导师的作用。(3)班主作是学校领导者实施教育、教学工作计划的得力助手和骨干力量。(4)班主任在各方面教育力量的联系协调中起着纽带作用5、班主任工作的内容和方法了解与研究学生组织和培养班集体个别教育工作协调校内外各方面的教育影响(各任课教师、学校内各部门、家长及社会各方教育力量)做好班主任工作的计划和总结2020/12/09314、班主作的作用(1)班主任是班集体的组织者、教育者和指导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内容,大致包括:(1)本班学生基本情况分析(2)本学期教育任务及重点,内容、要求和措施(3)本学期具体工作的安排班主任工作总结:一般分全面总结和专题总结。班主任的素养与素质结构1、班主任的情感素养2、班主任的知识素养3、班主任的能力素养班主任的素质结构包括思想道德素质、文化知识素质、智力能力素质、个性心理素质和身体健康素质五方面。2020/12/0932班主任工作计划的内容,大致包括:2020/12/0932PPT精品课件谢 谢 观 看ThankYouForWatching2020/12/0933PPT精品课件谢谢观看Thank You For Watch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