纵向一体化战略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1312432 上传时间:2024-06-17 格式:PPT 页数:40 大小:733.4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纵向一体化战略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0页
纵向一体化战略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0页
纵向一体化战略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纵向一体化战略纵向一体化战略企业是如何形成的?企业的边界在哪里?理解了纵向一体化的存在,相应就理解了企业的存在,同时说明了纵向一体化的程度,相应就说明了企业和市场的边界。引题企业是如何形成的?引 题主要内容1.纵向一体化的定义2.纵向一体化的起源3.纵向一体化的动因理论4.纵向一体化实现模式5.基于交易费用的纵向一体化的成本利益分析主要内容纵向一体化的定义1、纵向一体化的定义(l)国外有关纵向一体化的定义的观点肯尼斯W克拉克森(1996)认为,“当兼并是在相互买卖投入和产出的两个厂商之间发生的时候,这种兼并就是纵向一体化。关于纵向一体化的一般定义,简单来说就是这样一种厂商的行为,这种厂商在某一产品生产过程中占有诸多不同的连续阶段。”科斯(1937)认为“当先前由两个或多个企业家组织交易变成一个企业家组织时,便出现了联合。当所涉及的先前由企业家之间在市场上完成的交易被组织起来时,这便是一体化”。格罗斯曼和哈特(1996)从资产所有权角度将纵向一体化定义为“纵向一体化是购入某一供给者(或购买者)的资产,其目的在于获得剩余控制权”。1、纵向一体化的定义(l)国外有关纵向一体化的定义的观点(l)国外有关纵向一体化的定义的观点威廉姆森(1980)着重指出纵向一体化使市场交易变成了企业内部交易。波特(1980)认为“纵向一体化是指在某一个企业范围内把技术上不同的生产、分销、和/或其它经济过程结合起来”。泰勒尔(1998)指出“如果上游企业(直接或间接的)控制了其所在的纵向结构中所做出的全部决策,我们就说它是纵向一体化的”。(l)国外有关纵向一体化的定义的观点威廉姆森(1980)着重(2)国内有关纵向一体化的定义的观点孙经纬(1997)认为“纵向一体化是指在技术上可分离的两个或多个生产阶段集中于一个企业中或者说被置于统一所有权之下的一种合并模式,包括向后(上游)一体化和向前(下游)一体化”。孙天琦(1999)认为“纵向一体化是指企业向其投入品产业或以其产品作为投入品的产业的扩张,其中向以其产品作为投入品的产业的纵向一体化叫做前向一体化,而向其投入品产业的纵向一体化叫做后向一体化”。刘洋(2002)认为“在产品的生产和分销过程中,一个厂商如果参与了其中两个以上的相继阶段,就称为纵向一体化(也称为垂直一体化),包括后向(上游)一体化和前向(下游)一体化”。(2)国内有关纵向一体化的定义的观点孙经纬(1997)认为“(2)国内有关纵向一体化的定义的观点邱少春、崔兵(2006)认为“纵向一体化是将两个或两个以上的连续生产阶段、或者将生产和销售阶段结合到一个共同的所有权支配下的活动”。田青(2006)将纵向一体化定义为“企业通过兼并重组或联合,在产业链全流程为消费者提供产品和服务,建立产业链优势,又可以成为垂直一体化”。(2)国内有关纵向一体化的定义的观点邱少春、崔兵(2006)国内外定义比较共识:国内外学者基本上认为纵向一体化是通过兼并或收购的方式将相继的生产或销售阶段置于同一企业所有权的控制之下的一种行为方式。包括两方面:一是资产的完全一体化,即以共同的产权纽带而联结,并受控于一个管理集团和共同的发展战略;二是交易的完全内部化。特别的:泰勒尔、田青扩大到控制的范围国内外定义比较共识:2、纵向一体化的起源企业边界理论2.1 新古典经济框架下企业边界的选择要素2.1.1 分工协作理论下企业边界的选择2.1.2 厂商理论下企业的边界选择“黑箱”理论2.2 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的认识纵向一体化的由来2、纵向一体化的起源企业边界理论2.1 新古典经济框架下2.1.1分工协作理论下企业边界的选择分工和专业化是企业纵向关系形成的基础古典经济学通过规模经济来解释企业扩张的机理,涉及到企业边界的制约因素。亚当斯密:分工和专业化规模经济,技术要素分工深化规模报酬递增企业边界扩大穆勒:节约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马克思(资本论):技术条件与资本的累积程度2.1.1分工协作理论下企业边界的选择分工和专业化是企业纵向2.1.2厂商理论下企业的边界选择“黑箱”理论将企业看作是一个点生产者,企业对它来说是一个无法看清的“黑箱”。边际成本等于边际利润时企业实现利润最大化,实现均衡。企业的合理边界即决定于这一均衡点,追求利润最大化是企业扩张的直接原因,技术与成本是决定企业边界选择的重要因素。本质:没有解释企业的性质是什么,企业的边界、企业的规模在哪里仅仅把企业看作是生产产品和服务的一个点这种所谓的企业理论并不是真正的企业理论2.1.2厂商理论下企业的边界选择“黑箱”理论将企业看作2.2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的认识纵向一体化的由来纵向一体化的产生源于科斯对企业边界的考察和研究19世纪末20世纪初,资本主义从自由竞争阶段过渡到垄断阶段,市场经济体制在执行资源配置功能方面出现了历史性变革。新古典经济学的企业理论受到了来自各方的质疑与挑战:张伯伦和罗宾逊1933年分别发表了垄断竞争理论和不完全竞争经济学,未能解释此经济变革产生的原因。直到1937年,科斯(RonaldCoase)在企业的性质中,首创性地运用交易费用范畴解释了企业与市场之间的关系、企业存在的意义,企业才真正从传统经济学理论的“黑箱”体系中被释放出来,纵向一体化才真正浮出水面,走上历史舞台。2.2交易费用理论对企业的认识纵向一体化的由来纵向一体化科斯理论的中心思想:企业和市场是“两种可相互替代的协调生产的手段”。企业的存在时为了避免通过市场进行交易的费用。企业的产生和企业的纵向一体化边界可以由企业的交易费用优势加以解释。企业产生:当企业进行管理、计划、协调、生产等各项活动的组织费用低于市场运行的交易费用时,企业才得以产生。企业边界:企业的边界或规模由交易费用来决定,当考虑是否进行纵向一体化整合时,如果企业内耗费的交易费用低于在市场上的交易费用,企业的边界则得以扩展,直到两者的交易费用相等时为止。科斯理论的中心思想:所谓企业,实质上就是纵向一体化的一种普遍的表现形式,研究企业存在的理由,就是探索纵向一体化的成因,就是界定企业在纵向链条中的合理边界以及适当规模。企业的出现和纵向一体化的发生,说明建立企业和进行纵向一体化整合能够带来经济效益,实现交易费用的节约,纵向一体化企业是替代市场的组织形式之一。所谓企业,实质上就是纵向一体化的一种普遍的表现形式,研究企业总结:科斯对纵向一体化理论的贡献,就在于他在开启企业黑箱理论的同时,也将纵向一体化问题纳入到了这一分析框架之中。企业的形成与上下游分工之间是否是纵向联合有着直接的联系,企业的边界问题,就是纵向一体化到什么程度,也就是企业在内部自制还是向市场购买的选择问题。可以说,科斯为纵向一体化体系奠定了坚实的理论基础,也为后人的研究提供了良好的契机。总结:3、纵向一体化动因分析3.1产业组织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3.2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交易费用理论)3.3比较两种学派3、纵向一体化动因分析3.1产业组织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3.1产业组织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产业组织学派认为,纵向一体化是企业的市场行为之一,由特定的市场结构所决定,又反过来影响市场结构,并影响市场绩效。产业组织学派对于纵向一体化的动因的解释主要有垄断动机说、技术经济说、产业生命周期说、技术创新说和规避不确定说。产业组织学派代表:克拉克松(Clarkson)、斯蒂格勒、阿罗等主流经济学家3.1产业组织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1.2.3.4.纵向一体化有助于增加垄断利润垄断动机说垄断动机说对技术的获取获得成本节约技术经济说技术经济说随着产业生命周期改变产业生命周期说产业生命周期说实行纵向一体化可以规避不确定性规避不确定说规避不确定说产业组织学派1.2.3.4.纵向一体化有助于增加垄断利润垄断动机说对技术3.1产业组织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1)垄断动机说是从垄断的角度来分析,认为纵向一体化有助于增强企业的垄断势力,从而增加垄断利润。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第一,双边垄断。双边垄断将产生高价格、低产出的结果,消费者,厂商均遭受损失。如实现纵向一体化对双方有利。第二,排挤行为与进入壁垒。如KennethClarkson(1989)等所述,在一些情况下,一个强有力的纵向一体化企业能把未纵向一体化的企业排挤出去(被迫“高进低出”)第三,价格歧视。价格歧视是由“芝加哥学派”提出来的对纵向一体化行为的主要解释。通过纵向一体化,垄断者可以实行价格歧视,赚取更多的消费者剩余。3.1产业组织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1)垄断动机说3.1产业组织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2)技术经济说纵向一体化是为了实现对技术的获取以及获得由于保证了生产的不可分割性而产生的成本节约(包括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威廉姆森(1971)指出:“在时间和空间上自然衔接的连续性生产过程决定了某些确实有效的制造业结构,反过来,它们又被确认为具有共同所有的含义,这样的技术协作在流水线作业中(如化工和冶金等)可能比在部件可分离的制造业活动中更为重要”。原因:在企业内部通过把技术上不同的作业程序结合起来,能够减少生产步骤,节约操作成本及半成品和原料的运输费用,充分利用设备的生产能力,从而获得更高的效率。在制造业中,许多产品的加工有一定的连续性要求,如果人为地中断这种过程,就会大大增加生产成本。例如,钢铁冶炼厂通常将炼钢与轧制整合在一起进行,这样钢坯就不需要重复加热,大大节约电能。3.1产业组织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2)技术经济说3.1产业组织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3)产业生命周期说由George Joseph Stigler(1989)提出的。他认为,一个产业的纵向一体化程度随着产业生命周期改变而改变。在新兴市场中,由于市场规模有限、信息缺乏,“厂商需要的新种类或新品质的原材料只能自己制造自己培训技术工人。此时,市场中存在大量的纵向一体化现象。当产业发展,市场规模扩大并且前途看好时,许多上述工作的数量便会多到足以移交给专业化厂商去完成。最后,当该产业开始衰落时,那些起辅助、补充作用的分支产业也会衰落,该产业中残存厂商不得不重操旧业,承担起那些不再足以维持独立厂商的功能。”(即,独立生产完全一体化分散再次一体化)3.1产业组织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3)产业生命周期说3.1产业组织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4)规避不确定性说实行纵向一体化可以获得较确定的投入要素供给,或较确定的产品市场,从而避免原材料和产品市场不确定性带来的损失。肯尼斯阿罗(Kenneth JArrow,1989)强调了上游产品供给的不确定性和下游企业未来需求信息的不确定性对纵向一体化的激励。他认为上游的原材料生产企业将比下游产业中的企业获得更多信息,下游企业显然更愿意实行后向一体化,合并上游企业,以便更好的预测原材料价格。卡尔顿(1998)指出,只要竞争性市场存在价格刚性就可能导致纵向一体化产业链暂时停顿,后续的厂商会向前一体化以保证自己投入要素的供给不受不确定性的影响,而纵向一体化的程度则取决于后续厂商要求要素的获得概率。3.1产业组织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4)规避不确定性说3.2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派从企业对市场的替代和降低交易费用角度解释了纵向一体化的动因。现代企业理论对纵向一体化研究的核心是交易费用理论,始于罗纳德科斯(Ronald Coase,1937)发表的企业的性质。市场的运行是有成本的,存在市场交易费用。企业是市场机制的替代物,市场和企业是资源配置的两种可以互相替代的手段。企业出现的原因在于,运用企业内部的行政管理手段较之运用非人格化的价格机制进行交易其费用更低;市场交易费用和企业内部行政组织费用间的平衡关系决定了企业和市场的边界。3.2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新制度经济学派从企业3.2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的相关概念交易:和“生产”相对应,是所有权的转移。交易费用:科斯指出,交易费用是为完成交易所必需的度量、界定和保证产权、搜寻交易伙伴和交易价格、进行交易谈判、订立交易合约、执行文易和监督违约的行为并对之制裁、维护交易秩序的各种费用的总和有限理性:使人们在进行交易时难以作出正确的判断和选择,从而增加交易费用。机会主义:“经济人”假设,存在隐瞒真实信息、交易意图的不实陈述和欺诈等各种损害他人的行为,增加了交易费用,阻碍契约的执行。资产专用性:在不牺牲生产价值的前提下,资产可用于不同途径和由不同使用者利用的程度。资产的专用性越强,其所有者在和别进行谈判时 “筹码”也就越少。资产专用性越强,进行市场交易的费用就越高。3.2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交易费用理论的相关概交易的不确定性: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交易双方不可能在交易时将所有可能发生的情况考虑到,从而可能达成一项错误的交易。在不确定性程度很高时,由于很难预测到未来可能的变故,潜在的交易双方甚至很难签订达成交易的契约。即使双方达成契约,违约现象也较为普遍,为了确保契约执行,需要付出额外的监督、仲裁或诉讼费用。交易发生的频率:简单说来就是交易发生的次数,通常可分为两类:一类是数次发生,即不经常性的;另一类是经常重复发生的。根据交换的频率和次数,对相匹配的规制结构也有不同的要求。交易的不确定性:由于不确定性的存在,交易双方不可能在交易时将3.2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1)科斯交易费用理论节约交易费用是实行纵向一体化的一个重要依据。交易费用主要受交易依赖程度的影响。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后,企业为了有效地管理新增加的生产部门要付出一定的管理费用。因为该部门失去了市场竞争的压力,在日常生产经营中的动机机制将弱化,进而带来机会成本的损失。另外,企业实行纵向一体化后,整个生产链将会延长,给生产能力平衡带来困难,使原来可能是规模经济的企业变成规模不经济。3.2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1)科斯交易费3.2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1)科斯交易费用理论企业对某一交易的依赖程度越高,则该交易的费用越高;一个企业对某一交易关系的资产专业性K或依赖程度越高,该交易费用M也越高。企业纵向一体化后新增的管理费用用B表示,它由原来的企业规模和纵向一体化后的企业规模的差距程度决定。B与K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实行纵向一体化后的生产成本和市场购买价格之间的差异C是由该产品的生产是否具有规模经济性以及该产品的特殊性程度所决定的。3.2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1)科斯交易费3.2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1)科斯交易费用理论企业的市场购买还是纵向一体化的战略选择,是通过比较市场的交易费用M与一体化后的管理费用加新增成本(B+C)的大小所决定的。MB+C,企业将选择纵向,企业将选择纵向一体化战略;一体化战略;MB+C,企业将选择市场,企业将选择市场购买;购买;一体化战略费用资产专用性KMC+BC市场购买M=B+C 3.2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1)科斯交易费3.2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2)威廉姆森的继承和发展资产专用性理论威廉姆森(Williamson,1971)从“资产的专用性”和“纵向一体化”角度对交易费用的决定做出了解释。始于1971年的论文生产的纵向一体化:市场失灵的考察。治理成本的大小取决于交易的三个要素特征:资产专用性、不确定性以及交易重复的频率。如果是通用资产,无论交易频率的大小,相匹配的肯定是市场规制结构;如果交易频率较低,只发生数次,资产是混合性的或者是专用性的,相匹配的应该是交易双方再加上第三方参与的三方规制结构;如果交易频率较高,交易经常重复发生,且资产是非通用性的,这时发生的是关系型缔约活动。简单的说,企业的出现是由于不确定性大、交易频率高和资产专用程度高的结果。3.2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2)威廉姆森的继承3.2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2)威廉姆森的继承和发展资产专用性理论资产专用性理论被企业理论家们誉为科斯交易费用经济学的研究取得实质性进展的重要发展方向之一。该理论把资产专用性及其相关的机会主义行为看作是交易费用的主要因素,把专用性投资作为核心经济变量,进而把企业制度的选择看成是资产专用性程度的函数。其核心思想是,由于交易各方投入资产的专用性和不完全契约的背景,为保护专用性投资免受机会主义的侵害,使交易费用最小化,让重要的专用性资产所有者拥有企业所有权,从而就可以确保企业契约的效率(牛德生,2004)。3.2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2)威廉姆森的继承资产专用性与机会主义威胁企业经营中,利益相关群体既有强烈的合作动机,又有欺骗威胁的存在。威廉姆森把这种欺骗威胁称为机会主义威胁。在交易活动涉及到专用性资产时机会主义行为表现的尤为严重。交易中一旦包含了专用性资产,交易的当事人不可能不耗费成本而转换贸易伙伴。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威胁给我们的启示是,参加交易的各方资产专用性程度越高,越有可能采用包括纵向一体化等级治理方式在内的复杂的交易治理方式。资产专用性与机会主义威胁资产专用性对一体化的解释 他认为,资产专用性是决定交易费用的重要因素,从而是决定企业和市场的不同制度结构的核心变量。随着资产专用性程度的增加,交易者所选择的使交易费用最小化的契约安排一定会倾向于向内部组织或关系性契约的方向移动。当资产专用性较弱时,宜适合市场交易;当资产专用性很强时,内部组织有优势,宜采用企业制度。所以经济组织的逻辑应该是,在交易频率很高或交易经常发生时,不完全契约和资产专用性最终导致企业的合并或纵向一体化。资产专用性对一体化的解释 威廉姆森的理论重点强调了资产专用性对治理机制选择的显著影响,认为企业既不是单纯追求治理成本最小化,也不是生产成本最小化,而是要根据资产专用性的程度确定相应的治理结构。假定存在某个资产专用性的程度使得内部治理和市场治理是无差异的,当专用性程度超过该临界点,就会导致实施用内部治理取代市场治理。威廉姆森的理论重点强调了资产专用性对治理机制选择的显著影响,3.2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3)其他学者的研究克莱因、克劳福德和艾尔奇安(Klein,Craw Ford and Alchian,1978)也相继认为,纵向并购是避免机会主义者占有专用性资产准租的好办法。克莱因(Klein)等人认为在一项专用性资产投资之后就产生了准租,当资产越专用和产生越多的可占用性准租时,缔约成本的增加将超过纵向一体化的成本,这时纵向一体化企业产生。在克莱因等人看来,高度专用性的资产投资需要一体化行为配合。克莱因实际上指出高度专用化的资产应该保留在企业内部,如果拿到企业外部交易的话会产生准租风险。3.2新制度经济学派的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3)其他学者的研究3.3两种理论的比较两种理论学派研究纵向一体化的角度和出发点不同产业组织学派严格遵循新古典经济学的理论框架假设,站在企业外部,观察市场结构和市场绩效,关注垄断、竞争等问题对于纵向一体化决策的影响,认为企业在考虑自制还是外购的决策时主要基于生产成本和经济效率。将企业看成预先给定的生产单位,忽略了企业与市场间的关系。制度经济学派的交易费用理论以企业自身为研究对象,着眼于市场机制的缺陷,着重阐述了人们为什么会以企业代替市场来配置资源。但是交易费用并非决定企业纵向一体化水平的唯一因素,交易费用理论忽视了企业产品的需求和价格等因素的作用,忽略了不同企业产品生产成本的差异。产业组织学派的理论对其有所弥补。3.3两种理论的比较两种理论学派研究纵向一体化的角度和出发点3.3比较两种学派可见,尽管两种理论存在着区别,同时这两种理论又是互补的。因此,可以结合这两方面的理论,从企业效率和交易费用两个方面解释纵向一体化的决定因素。一方面,生产技术决定了规模经济和范围经济,进而决定企业生产成本的差异;另一方面,资产专用性决定了可占用性准租的高低,进而决定交易成本的差异,二者共同决定了企业的纵向一体化水平。3.3比较两种学派4、纵向一体化实现模式区分纵向整合与纵向一体化纵向整合是由纵向一体化发展而来,纵向整合和纵向一体化的英文翻译都是vertical integration,两者有联系但又有明显差别。纵向一体化是纵向整合中的极端形式,是对被整合方企业的资源拥有完全的所有权,在母子公司关系上表现为绝对控股地位,主要是通过投资自建、兼并、收购控股的形式来实现。纵向整合包含纵向一体化,同时也包括其他非完全性的整合,如:同处一条产业链的上下游企业订立长期合同关系、少数权益投资等。随着市场的发展、国际化加强、法制的完善,采用多样化的整合方式来实现一体化的目标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一种趋势。4、纵向一体化实现模式区分纵向整合与纵向一体化5、基于交易费用的纵向一体化的成本利益分析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战略选择的利益纵向一体化对企业重构与供应商、销售渠道商的纵向价值链具有重要意义,对企业成本的影响也错综复杂。如果产量能够达到有效的规模经济,纵向一体化的最大好处是在整合生产、销售、购买、控制和其他领域里获得经济效益或节约交易费用。纵向一体化对交易费用的节约体现在哪些方面呢?1、摆脱狭隘的机会主义行为2、防止少数成员的讨价还价3、解决有限信息问题4、修正投入品选择方面的扭曲5、基于交易费用的纵向一体化的成本利益分析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5、基于交易费用的纵向一体化的成本利益分析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战略选择的成本纵向一体化所导致的企业规模的扩人会增加企业内部组织费用。作为企业纵向一体化制约因素的企业内部协调成本究竟包括哪些昵?1、科层管理中的激励成本与监测成本2、科层管理中的信息扭曲成本3、科层管理中的约束成本4、科层管理中的影响力成本5、基于交易费用的纵向一体化的成本利益分析企业进行纵向一体化参考文献:吴利华,周勤,杨家兵.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纵向整合与企业绩效关系实证研究中国钢铁行业集中度下降的一个分析【J】.中国工业经济2008.5杨蕙馨,李峰,吴炜峰.互联网条件下企业边界及其战略选择【J】.中国工业经济2008.11徐斌.纵向一体化的选择及其影响因素基于能源行业的实证分析【J】.当代经济管理2009.4白玉.杨敏.纵向一体化动因理论研究前沿及启示【J】.理论探索2008.10聂子龙,李浩.纵向一体化理论考察与述评【J】.生产力研究2003.6张念宾.企业边界理论与企业发展战略研究【D】青岛,中国海洋大学,2009于洋.中国钢铁上市公司纵向整合动因、模式与绩效分析【D】上海,复旦大学,2009朱旭明.交易成本下的我国钢铁物流产业纵向关系研究与构建【D】上海,社会科学院2009韩昕彤.影响企业纵向一体化绩效的战略期权价值实证研究【D】上海,上海交通大学,2009刘慧波.产业链纵向整合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09胡雅君.论新经济条件下企业纵向一体化选择诱因【D】北京,北京邮电大学,2006参考文献:吴利华,周勤,杨家兵.钢铁行业上市公司纵向整合与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