巴尔通体及巴尔通体病-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1291838 上传时间:2024-06-15 格式:PPT 页数:111 大小:5.53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巴尔通体及巴尔通体病-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11页
巴尔通体及巴尔通体病-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11页
巴尔通体及巴尔通体病-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1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巴尔通体及巴尔通体病(Bartonella and Bartonellosis)白鹤鸣前前 言言 2019年在南京医科大学召开的全国新年在南京医科大学召开的全国新出现传染病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报告,近出现传染病研讨会上,有关专家报告,近30年来,全世界新发现的病原体及相关传年来,全世界新发现的病原体及相关传染病已近染病已近40种,其中在我国发生流行的有种,其中在我国发生流行的有14种。种。SARS、艾滋病、肠出血性大肠杆、艾滋病、肠出血性大肠杆菌菌(O157:H7、O139)、霍乱、军团病、霍乱、军团病、空肠弯曲菌肠炎、莱姆病、丙型肝炎、庚空肠弯曲菌肠炎、莱姆病、丙型肝炎、庚型肝炎、戊型肝炎、汉坦病毒、型肝炎、戊型肝炎、汉坦病毒、B组轮状病组轮状病毒腹泻、禽流感、毒腹泻、禽流感、巴尔通体感染巴尔通体感染等等14种种。巴尔通体病巴尔通体病BartonellosisBartonellosis概念扩展,最早巴尔通体病是指南美洲流概念扩展,最早巴尔通体病是指南美洲流行的卡里翁氏病行的卡里翁氏病Carrions Disease,现,现在凡是由巴尔通体感染引起的人类疾病都在凡是由巴尔通体感染引起的人类疾病都可称之为巴尔通体病。可称之为巴尔通体病。猫抓病猫抓病、卡里翁氏病(秘鲁疣)、菌血综卡里翁氏病(秘鲁疣)、菌血综合症、心内膜炎、神经性视网膜炎、合症、心内膜炎、神经性视网膜炎、BA、BA等。等。Daniel A.Carrion (1858-1885)秘鲁医学生巴尔通体巴尔通体BartonellaBartonella分类学分类学(Taxonomy)(Taxonomy)细菌学细菌学(Bacteriology)(Bacteriology)流行病学及控制流行病学及控制(Epidemiology&Control)(Epidemiology&Control)临床诊断及治疗临床诊断及治疗(Clinic diagnose&(Clinic diagnose&treatment)treatment)概 述 巴尔通体是一群广泛寄生在哺乳动物体内的革兰氏阴性,变形球杆菌(Pleomorphic coccobacillus)。已经证实其中一些和人类疾病有关。巴尔通体(Bartonella)是由秘鲁细菌学家Alberto Barton,1909年首次从奥罗亚热(Oroya)病人的红细胞中发现的一种微生物,他当时认为病原体就是这种原核生物,后来的研究工作证实了正是由于这种杆菌引起了疾病,于1913(4年后)年正式命名为巴尔通体(Bartonella)。Dr.Alberto L.Barton(1871-1950)秘鲁细菌学家历 史 目前已知的巴尔通体中,有些曾经被划在立克次体科中罗沙利巴体属,但通过对其基因序列的研究,发现它们16S rRNA基因序列和巴尔通体高度相似,证明了它们和巴尔通体之间的同源性,并重新划归巴尔通体属。巴尔通体分类学位置巴尔通体分类学位置 巴尔通体属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变形菌纲(Alphaproteobacteria)根瘤菌目(Rhizobiales)巴尔通体科(Bartonellaceae)巴尔通体属(Bartonella)。已知巴尔通体菌已知巴尔通体菌 目前已经命名的巴尔通体一共有20个种,其中B.vinsonii有三个亚种,详见后表。已命名的巴尔通体菌株已命名的巴尔通体菌株 B.bacilliformis B.henselae B.quintana B.elizabethae B.talpae B.peromysci B.grahamii B.taylorii B.doshiae B.clarridgeiae B.alsatica B.tribocorumB.birtlesii B.koehlerae B.schoenbuchensis B.bovis B.caprepli B.washoensis B.chomelii B.vinsonii.vinsonii B.vinsonii.arupenis B.vinsonii.Berkhoffii 巴尔通体的分类变迁巴尔通体巴尔通体 能引起人类疾病(human-specific)的巴尔通体。引起动物疾病(animal-specific)或能在动物间传播(zoonotic)的巴尔通体两类组成。致病巴尔通体 已知的20种巴尔通体,发现有9种和人类疾病有关。其中三种巴尔通体B.bacilliformis、B.quintana、B.henselae与人类的疾病的关系已经明确,其余6种巴尔通体(含B.vinsonii subsp.vinsonii亚种),已通过间接方法或者从一些个案病例报导中证实。总之,他们与人类疾病的关系有待进一步的探索和研究。其余的11种的巴尔通体仅仅只是从动物体内分离到。形形 态态 染染 色色 巴尔通体是革兰氏染色阴性,不抗酸(non-acid fast),多形性杆菌(pleomorphic rods)。巴尔通体不易被碱性红染色,但容易被姬姆萨(Giemsa)或姬姆奈茨(Gimenez)染色。细菌呈球杆菌或者纤细、微弯曲,两极稍粗的杆菌。细胞可以呈球菌样、珠状、或者排列成链状。有时能观察到环形(环形窗体)和停车场汽车样聚集(autoaggregates)。最大的细胞也不超过3m,测量多数细菌的大小在0.5 m 1.0 m0.5 m 2.0 m之间。姬姆莎染色B.Clarridgeiae电镜照片B.HenselaeB.bacilliformis从盈江黄胸鼠体内分离到的巴尔通体培培 养养 特特 性性 从样本中分离巴尔通体需要特别的培基,有多种营养成份(胰蛋白酶、心脑浸液)的血或者巧克力琼脂。培养时间长:经过13周时间才能看到菌落生长。培养温度为35,并要求有很高的湿度。除B.bacilliformis外,其它巴尔通体的培养还需要孵箱内有5%的CO2。菌落形态 巴尔通体菌落很小,直径在0.53mm之间,圆形的白色或者灰白色,菌落有半透明的和不透明的。菌落生长一段时间后,从干燥变为粘稠。刚分离培养的菌落附着在培养基上呈并凹陷状,这种性状经过几代体外培养后消失。次代接种,只需要25天就能看到菌落。这种菌落的变异是由细菌表面抗原结构的变异引起的。培养一周左右的菌落形态培养8周后的菌落形态 生生 化化 反反 应应 巴尔通体在生理学上没有什么特别不同的地方,它是非发酵需氧菌,不发酵葡萄糖;氧化酶试验阴性;尿素酶试验阳性。在标准生化实验中,巴尔通体是生长在不含血液成份的环境中,因此利用生化试验鉴定巴尔通体是没有决定性的意义,所以实验结果的评价一定要慎重。如果培养基中加了血液成份,实验结果就会显示细菌分解碳水化合物(乳糖、麦芽糖、蔗糖)而产酸。我们用梅里埃全自动细菌检测仪测定:糖发酵试验:检测报告显示,测试菌株不分解木糖、鼠李糖、阿拉伯糖、葡萄糖等单糖,不分解三糖棉子糖。不分解10%乳糖,但能分解乳糖、麦芽糖、蔗糖等双糖。醇发酵试验:检测巴尔通体菌株不能分解甘露醇、山梨醇、肌醇、侧金盏花醇等醇类。氨基酸利用:培养一周的巴尔通体不利用赖氨酸、鸟氨酸、苯丙氨酸及精氨酸,而培养三周后的巴尔通体开始利用精氨酸。硫化氢试验:测试菌株不能分解含硫氨基酸生成硫化氢。酶类试验:检测菌株氧化酶试验阴性。检测菌株尿素酶试验阳性,可分解尿素,产生氨。检测菌株-半乳糖甘酶试验阴性。其它:测试结果表明测试菌株能产生多粘菌素。培养一周的巴尔通体不利用丙二酸盐、枸椽酸盐,而培养三周后的巴尔通体则利用。流行病学及控制流行病学及控制宿主宿主媒介及传播途径媒介及传播途径 预防及控制预防及控制宿宿 主主 具有相当的广泛性。巴尔通体已经从许多种类的动物体内分离或者检测到,已确定和潜在的宿主有:猫、狗、兔、牛、啮齿动物,以及野生动物如:野生猫科动物(美洲野猫、美洲狮和山狮)、草原狼、鹿、麋鹿和狐狸。一些新的巴尔通体被发现能感染多种温血(狗、啮齿动物)和冷血(爬行类、两栖类)脊椎动物。最近在海洋哺乳动物体内分离到了B.henselae。媒介及传播途径媒介及传播途径 大多数致病巴尔通体是通过某种昆虫媒介传播给人的,已知的昆虫有:白蛉、跳蚤、蜱、虱及恙螨(mites)。在猫抓病中,病原体可经过机械损伤从猫传入人体。这个过程中,猫蚤带有病原体的粪便污染了猫爪,并通过猫爪对人体的机械损伤而传入人体内。而跳蚤则是猫与猫之间传播B.henselae的媒介。猫蚤和猫抓病之间流行病学分析,进一步支持带有病原体的猫蚤粪便污染了猫抓导致人类感染B.henselae的观点。白 蛉 白蛉(sand flies)属双翅目、长角亚目(Nematocera)、白蛉科(Phlebotomidae)。世界已知有白蛉600余种,我国已报告40余种(亚种)。目前普遍公认的巴尔通体的感染传播周期是:宿主被感染后,细菌在局部(niche)进行繁殖,如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大约每隔5天,在内皮细胞中的部分细菌释放进入血液,并感染红细胞。细菌在红细胞内的膜质细胞器(phagosomal membrane)中进行复制。巴尔通体在红细胞内繁殖到一定数量以前,红细胞仍然维持“正常的工作”。当吸血节肢动物再次叮咬宿主时,在红细胞内寄生的巴尔通体随之进入传播媒介体内。如此反复,形成媒介和宿主间的传播链。传播媒介是吸血节肢动物,保存宿主(reservoir)是哺乳动物。预防及控制杆菌样巴尔通体杆菌样巴尔通体(B.bacilliformis)汉赛巴尔通体(汉赛巴尔通体(B.henselae)五日热巴尔通体(五日热巴尔通体(B.quintana)伊丽莎白巴尔通体伊丽莎白巴尔通体(B.elizabethae)杆菌样巴尔通体杆菌样巴尔通体(B.bacilliformis)在南美,杆菌样巴尔通体感染(Lutzomyia 疣)的唯一暴露的危险因子是被白蛉叮咬。由于传播媒介受栖息地环境的地理条件的限制,这种细菌曾经被认为是在安弟斯山脉高海拔地区呈地方性流行。但是,近年来的许多报导显示,以白蛉为传播媒介引起的Oroya 热,在许多低海拔地区也有暴发流行,因此在南美,杆菌样巴尔通体是一种重要的病原微生物,在人和吸血昆虫白蛉间广泛传播。并且流行有一定周期性,4年左右爆发一次,与降雨量密切相关。在南纬 916度之间。southern Colombia、Ecuador、Peru(Bolivia and northern Chile)。分布于安第斯山脉(Andes)西坡,海拔在500 3,000 米之间的地区。南美洲流行区 南美洲大陆地形可分为三个南北向纵列带:西部为狭长的安第斯山,东部为波状起伏的高原,中部为广阔平坦的平原低地。南美洲海拔300米以下的平原约占全洲面积的60,海拔3005000米之间的高原、丘陵和山地约占全洲面积的33,海拔3 000米以上的高原和山地约占全洲面积的7。全洲平均海拔600米。安第斯山脉由几条平行山岭组成,山体最宽处达400千米,全长约9000千米,大部分海拔3000米以上,是世界上最长的山脉,也是世界最高大的山系之一。安第斯山脉有不少高峰海拔6000米以上,其中阿空加瓜山海拔69600米,是南美洲最高峰。在南美洲流行地区,人群中某些个体很高的血清阳性率和带菌率,有力证明这些个体已成为病原体的保存宿主(reservoir)。传播媒介:白蛉(Sandflies)属双翅目毛蛉科白蛉亚科(Phlebotominae),是一类体小多毛的吸血昆虫。我国虽然没有该病的报导,但仍然有媒介昆虫的分布,已知全世界白蛉有500多种,我国已报告近40种。最好的控制措施是用杀虫剂杀灭白蛉。使用抗生素能降低Oroya 热的病死率。该病目前还没有预防的疫苗。汉赛巴尔通体(汉赛巴尔通体(B.henselae)B.henselae感染人类,全世界许多国家和地区均有报导,已从多种家畜及野生动物体内分离到,是目前所有巴尔通体病中流行地区最广的猫抓病(CSD)病原体。有数据显示,B.henselae 感染引起的巴尔通体病,接触猫是最重要的暴露因子。在B.henselae引起的猫抓病患者中,有89%的形成菌血症。此外,从美国和日本的调查中发现,家猫(所有年龄)中巴尔通体的携带率在941%。传播途径是通过猫的抓、咬和感染跳蚤的叮咬。流行病学资料显示,跳蚤可能也是一种中间宿主。B.henselae 是目前已知巴尔通体菌中,唯一可以不通过节肢动物,就能直接感染人的细菌。在我国,已有多例猫抓病的临床报导,栗冬梅等人从山东省家猫中分离到了B.henselae。控制措施:免疫功能低下(immunocompromised)者,避免密切接触猫、狗等动物。使用抗生素治疗被感染的猫和人,预防接种猫并杀灭猫的寄生蚤。目前还没有人用疫苗,但在国外,猫的预防疫苗已经开始使用。五日热巴尔通(五日热巴尔通(B.quintana)战壕热是以人虱(Pediculus humanus)为传播媒介,在人与人之间传播的。叮咬病人被B.quintana感染的人虱能够永久性地通过粪便向体外排泄B.quintana,病原体从皮肤破口(例如叮咬后的抓痕)进入而感染人体的。人虱长期向外输出病原体。传播媒介的产生是由于过度拥挤和缺乏卫生条件所致。然而,在城市内部和人虱关系不明显的人群,如HIV感染者、无家可归者、酗酒者及有色人种等,均发生B.quintana感染,被称为“城市战壕热(urban trench fever)”。虽然与“城市战壕热”有关是什么节肢动物还不完全清楚,但它可能就是储如虱子、跳蚤一类的吸血昆虫。控制其传播仍然是灭虱和改善卫生状况。本型巴尔通体没有相应的疫苗。伊丽莎白巴尔通体伊丽莎白巴尔通体(B.elizabethae)B.elizabethae的流行病学至今不清。从心内膜炎患者体内分离到该型巴尔通体,但病人没有明确的流行病学史,无法判断是接触何种小型哺乳动物引起的。推测可能是由于病人本来就存在的一些易感因素(心脏瓣膜畸形、免疫抑制、HIV感染等),造成B.elizabethae感染。白瑛等人在我国云南省的调查中发现病原体的分子生物学及人感染B.elizabethae的血清学线索。临床诊断及治疗临床诊断及治疗临床诊断临床诊断抗菌素治疗抗菌素治疗临床表现猫抓病(猫抓病(CSD)杆菌性血管瘤(杆菌性血管瘤(BA)杆菌性紫癜杆菌性紫癜(BA)OROYA 热热 战壕热战壕热 心内膜炎心内膜炎 菌血综合症及不明原因出血热菌血综合症及不明原因出血热 猫抓病(猫抓病(CSD)CSD典型的临床症状是皮肤肉芽肿样(丘疹或脓疱)病损,它出现在被感染猫抓伤或咬伤后的一周内。皮损及周围地区有组织细胞、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的浸润。感染后2-3周,伤口所在部位的局部回流淋巴结发炎,其特点是单侧。像皮肤丘疹、淋巴结炎的病理改变为肉芽增生和小脓泡,淋巴细胞和巨噬细胞浸润,导致淋巴滤泡增生肥大。除了皮肤和淋巴结的损伤以外,CSD病人还出现中等程度的发热和胃肠道症状,也有中枢神经系统、骨骼、肺、肝、脾和眼部的并发症的报导。在8-12周以内,CSD淋巴结炎能自愈(self-resolves)。丘疹Papule局部淋巴结肿局部淋巴结肿杆菌性血管瘤(杆菌性血管瘤(BA)同样,“BA”是由汉氏巴尔通体或者五日热巴尔通体感染引起的。在1980年首先在AIDS病人中观察到这种病症,通常发生在免疫力低下的个体(AIDS)。在免疫缺陷病人身上,本病的病程表现为亚急性和隐性,反而在免疫正常的个体身上则表现为急性的。和CSD一样,暴露因子是接触被巴尔通体感染的猫或猫蚤。本病的主要特征是,假瘤性不典型增生(pseudoneoplastic cutaneous)或者皮下血管病损,和CSD不一样,BA病损缺乏肉芽肿(granulomatous)组织。BA的丘疹和节结样损害呈现出广泛性血管内皮及其周围间质分叶核白细胞浸润聚集,血管上皮细胞破碎样病理改变特征。秘鲁疣秘鲁疣秘鲁疣秘鲁疣秘鲁疣 另外,用Warthin-Starry银染,还可看到病损部位含有巴尔通体菌。BA皮肤损害的秘鲁疣相似,血管瘤则和卡波西肉瘤 和化脓性肉芽肿略为相似。这些损害可以维持数月。BA还能累及宿主脑、骨骼、淋巴结和眼等多器官多系统。杆菌性紫癜(杆菌性紫癜(BP)杆菌性紫癜(BP)的病原是汉塞巴尔通体。BP病损是由血管扩张充血引起的,常伴有肠胃不适、发热、寒战等症状。这些症状可单独出现或伴随BP和菌血症出现。BP能累及单个或多个器官如肝、脾、淋巴结,活体组织经Warthin-Starry银染色后可看到巴尔通体。BP能引起肝脏肿大,病人血清中肝脏转氨(谷氨酰转移酶和碱性磷酸酶)酶升高。BP可诱发肝功能衰竭,导致病人死亡。杆菌性紫癜(BP)肝脏损害OROYA 热热 和Carrions 病、秘鲁疣一样,OROYA 热也是只在南美洲秘鲁、哥伦比亚、厄瓜多尔流行的一种地方病。到当地旅行的人也可以感染这些疾病。该病非常特殊,其发生的过程有两个截然不同的阶段。第一阶段(菌血症阶段)是在带菌嗜血白蛉叮咬后的四周以内,表现为菌血综合症,B.bacilliformis在全身循环系统繁殖。几乎全部红细胞受到感染,并且有80%的破裂,推测是人体脾脏作用的结果。如果没有用抗生素治疗,约4088%的病人死亡。在急性期病人有厌食、头痛,病情严重者出现昏迷。第二阶段,像伤寒、痢疾一样反复发作,或者像弓形体和肺结核一样迁延复发,在菌血症期不常见,可影响病人的痊愈。病人的第二阶段发生在第一阶段消退后的四周时间。B.Bacilliformis在红细胞中繁殖红细胞表面凹陷 由于细菌的侵入,组织受损表现为毛细血管壁内皮细胞(endothelial cells)产生细菌性空泡(rocha lima inclusions),局部组织炎性细胞增生形成肉芽样病理改变,术语称为“秘鲁疣”。这种改变常常出现在皮肤血管内皮,但也可以发生在内脏和浆膜上。皮肤损害突出于皮肤表面,并可持续几周到数月。第二阶段的死亡率很低,疣体可发生出血和结痂。在第二阶段,贫血时间很短,但能从秘鲁疣商人的血液、骨髓及血血管瘤组织中分离到细菌。战壕热战壕热 战壕热是由B.quintana引起的虱传疾病,全球均有分布。该病最早报导于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当时在一些连队中发生了该病和流行(McNee and Renshaw,1916)。在当时,流感曾经流行,引起了较大的患病率(greater morbidity),并影响了工作时间。经过短暂静息之后,在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战壕热再次爆发。其后战壕热只有零星的散发。现在感染B.quintana后,被称“城市战壕热”,它主要发生在美国城市中那些无家可归者当中。法国也有相同的病例报告。被带有病菌的虱子叮咬后,大约9天发病。虽然该病患者间有着不同的临床表现,但共有的症状是:中度发热、身体不适、寒战、肌肉骨髂酸痛尤其以胫骨明显,因此该病还被称为胫骨热“shinbone fever”。有时,病人有脾肿大和出现像斑疹伤寒玫瑰疹一样的,又红又突起的地图样丘疹(maculopapular)。丘疹大概一周后消失,但发热会反复发作,这是由于菌血症还没有完全消除的原因。最近的研究结果提示,B.quintana也是杆菌性血管瘤和心内膜炎的病原因子。心内膜炎心内膜炎 虽然许多微生物能引起心内膜炎,有数据显示虽然有的病例血培养阴性,但常常存在巴尔通体的感染。发生心内膜炎与感染B.henselae、B.quintana和B.elizabeth三种巴尔通体有关。有报导称巴尔通体可引起免疫力正常和免疫力不受抑制的人发生心内膜炎。菌血综合症及不明原因出血热菌血综合症及不明原因出血热 感染B.henselae和B.quintanaal,病人出现持久菌血症并反复发热。有一项研究显示,在146名儿科不明原因发热病人(FUO)中,其中7人巴尔通体抗体滴度很高,可能与感染B.henselae有关。另一项研究也表明,有34%的持续发热或不明原因发热的病人检查到抗-巴尔通抗体。这些研究表明巴尔通体和原明不明的发热疾病有一定关系。诊断方法诊断方法病原学诊断病原学诊断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病理学诊断病理学诊断病原学诊断病原学诊断 分离培养:培养方法前面已作介绍。分离到的巴尔通体菌株国内通用PCR扩增具有巴尔通体属特异性的gltA基因片断来确定病原。巴尔通体无典型的生理学特征,它是非发酵需氧菌。因此生化试验对鉴定巴尔通体没有决定性的意义。扩增gltA基因片断379bp菌落形态菌落形态 Colony Morphology Colony Morphology细胞形态细胞形态 Cell Morphology Cell Morphology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 PCRPCR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限制性片段长度多态性 (RFLP RFLP)细胞脂肪酸细胞脂肪酸 Cellular Fatty Acids Cellular Fatty Acids 巴尔通体细菌鉴定方法 细菌脂肪酸细菌脂肪酸(CFA)(CFA)分析可用于巴尔通体种的鉴分析可用于巴尔通体种的鉴定。这项技术极其有用,因为巴尔通体含有和其定。这项技术极其有用,因为巴尔通体含有和其它细菌不同的脂肪酸。所有的巴尔通体都含有十它细菌不同的脂肪酸。所有的巴尔通体都含有十六烷酸(六烷酸(hexadecanoatehexadecanoate,C16:0C16:0;20%20%)和顺)和顺-11-11-十八烷酸(十八烷酸(cis-11-Octadecanoatecis-11-Octadecanoate,C18:1 C18:1 7c7c;54%54%)。)。B.elizabethae B.elizabethae、B.henselae B.henselae、B.B.clarridgeiaeclarridgeiae和和B.quintana B.quintana 含大量的十八烷酸含大量的十八烷酸(C18:0;(C18:0;23%),23%),然而然而B.bacilliformisB.bacilliformis的含量的含量却很少(却很少(2%2%)。)。B.bacilliformisB.bacilliformis则顺则顺-11-11-十六烷酸十六烷酸(cis-11 hexadecanoate C16:1 7c)(cis-11 hexadecanoate C16:1 7c)的的含量含量(20%)20%)明显高于其它的巴尔通体明显高于其它的巴尔通体(1%)(1%)。血清学诊断(血清学诊断(IIFA)实验原理实验原理:细胞、组织切片或纯化的、生化性质明确的物质均可作为检测自身抗体或病原体抗体的抗原基质(HEp-2细胞为基质)。如标本为阳性,已稀释血清中的特异性抗体将与包被在固相上的抗原结合。第二步,已结合的抗体与荧光素标记的抗人抗体结合,然后在荧光显微镜下观察结果。阳性标本经系列稀释后可测出其滴度。最适稀释因子为3.162(10的平方根),这样,每隔一步就出现一个10的整数倍数(1:10、1:32、1:100、1:320、1:1000等)。为了使实验操作标准化,欧蒙开发了滴定平板技术滴定平板技术:滴加标本或标记抗体至加样板的反应区,然后将生物薄片载片盖在加样板表面的凹槽里,这时,载片上的所有生物薄片均与液滴接触,反应同时开始。系统的几何结构决定了液滴的位置和高度。因为液体被局限在一封闭的空间里,所以不再需要传统的“湿盒”。并且可在一致的反应条件下同时温育任何数量的标本。IIFT试验原理试验优点试验优点特异性高:阴阳性结果的信号强度对比明显。每种已结合的抗体在相应抗原的位置产生典型的荧光模型。滴定平板技术:将标本或试剂滴加到加样板反应区上,然后把生物薄片载片盖在加样板的凹槽里,所有生物薄片均与液滴接触,反应同时开始。由于液体被限制在封闭的空间里,从而不再需要传统的“湿盒”。核均质型核均质型 核仁型、胞浆型核仁型、胞浆型 病理学诊断病理学诊断BA的丘疹和节结样损害呈现出广泛性血管内皮及其周围间质分叶核白细胞浸润聚集,血管上皮细胞破碎样病理改变特征。城市战壕热心内膜炎患者的大动脉血管壁病理切片,注意有少量上皮细胞在管壁表面,同时有单核细胞浸润。间质出现广泛的纤维化。CSD病理学损害特征(肉芽增生、脓泡形成、病理截片经Warthin-Starry 银染色查到杆菌)。巴尔通体病的治疗原则以抗菌素治疗为主、必要时联合化疗。不同的巴尔通体病治疗时间和用药各不相同。主要采用:氨基糖甙类药、大环内脂类、磺胺类药物、半合成大环内脂类药、喹诺酮类药物。一般选用以下药物:强力霉素、阿奇霉素、氯霉素、环丙沙星、利福平、-内酰胺酶(青霉素酶)四环素、红霉素、克拉霉素(甲氧基红霉素)、复方磺胺甲噁唑、庆大霉素、链霉素。谢谢大家docin/sanshengshiyuandoc88/sanshenglu 更多精品资源请访问更多精品资源请访问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