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的文学批评教学课件2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1052659 上传时间:2024-05-27 格式:PPT 页数:97 大小:680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儒家的文学批评教学课件2_第1页
第1页 / 共97页
儒家的文学批评教学课件2_第2页
第2页 / 共97页
儒家的文学批评教学课件2_第3页
第3页 / 共97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儒家的文学批评儒家的文学批评41、俯仰终宇宙,不乐复何如。42、夏日长抱饥,寒夜无被眠。43、不戚戚于贫贱,不汲汲于富贵。44、欲言无予和,挥杯劝孤影。45、盛年不重来,一日难再晨。及时当勉励,岁月不待人。第一章 先秦文论先秦,发端期,早熟的时期。文化的源头。闻一多文学的历史动向“三百篇的时代,确乎是一个伟大的时代,我们的文化大体上是从这一刚开端的时期就定型了。文化定型了,文学也定型了,从此以后二千年间,诗抒情诗,始终是我国文学的正统的类型,甚至除散文外,它是唯一的类型。”雅斯贝尔斯的命题轴心时代历史的起源与目标中说:公元前800至公元前200年之间,尤其是公元前600至前300年间,是人类文明的“轴心时代”。“轴心时代”发生的地区大概是在北纬30度上下,就是北纬25度至35度区间。这段时期是人类文明精神的重大突破时期。在轴心时代里,各个文明都出现了伟大的精神导师古希腊有苏格拉底、柏拉图、亚里士多德,以色列有犹太教的先知们,古印度有释迦牟尼,中国有孔子、老子他们提出的思想原则塑造了不同的文化传统,也一直影响着人类的生活。而且更重要的是,虽然中国、印度、中东和希腊之间有千山万水的阻隔,但它们在轴心时代的文化却有很多相通的地方。第一部诗歌总集诗经,第一个文化巨人孔子,第一个伟大诗人屈原,第一部编年体史纲春秋,第一部国别体史书国语,第一部语录体散文集论语,等等。文学和文学批评尚未形成专门学科,文史哲合一,文学批评具有浓郁的学术文化色彩。先秦文学批评以三百篇为圭臬,诸子百家皆主“诗言志”之说。先秦文学批评处于草创时期,无理论批评专著问世,批评形式多为语录条目,片言只语,吉光片羽,散见于散见于经、史、子、集著述中。先秦对“文学”观念的认识论语先进:“德行:额渊、闵子骞、冉伯牛、仲弓;言语:宰我、子员;政事:冉有、季路;文学:于游、子夏。”文学文献典籍汉:史记孝武本纪:“上乡儒术,招贤良,赵绍、王威等以文学为公卿。”又儒林列传;“延文学儒者数百人,而公孙弘以春秋,白衣为天于三公。”文学约等于儒学。尚书 尧典尚书也称书经,是战国以前流传下来的关于上古历史和部分追述古代事迹著作的汇编。是我国最早的历史载籍之一,也是我国散文的一个源头。古今文之争相传有百篇。西汉初存28篇。相传是由伏生口授,晁错用汉时通行的隶书书写的,是为今文尚书。尧典是其中之一。后来,鲁共王从孔氏旧宅壁中得尚书等数种书。用先秦篆文书写,尚书比伏生所献多16篇,是为古文尚书。东晋时,今古文尚书俱已不全。梅赜(z)又献上一种本子,凡58篇,即今传世者,或称为伪古文尚书。现传十三经注疏即收此本,共有58篇正文及一篇孔安国的序,计59篇。帝(舜)曰:“夔,命汝典乐,教胄子。直而温,宽而栗,刚而无虐,简而无傲。诗言志,歌永言,声依永,律和声。八音克谐,无相夺伦神人以和。”夔曰:“於!予击石拊石,百兽率舞。”诗歌(文艺)的教育作用。诗歌(文艺)的教育作用。“诗言志诗言志”。诗乐舞三位一体诗乐舞三位一体。诗歌(文艺)的教育作用。诗歌(文艺)的教育作用。舜所指之乐,是正统之声,是王室之声,其内容必须符合礼教规范。“诗言志诗言志”。朱自清先生称之为历代诗论的“开山的纲领”(诗言志辨序)赋诗言志,是借“诗三百”中的篇章,表达自己的想法。如子大叔赋野有蔓草,即借该诗中“邂逅相遇,适我愿兮”之句表达自己与赵文子相见的愉快心情。断章取义重志:要求诗歌从思想感情上影响人,对人进行道德规范。志,指规范性的情,要合乎礼义道德。孔子提出“思无邪”,诗大序要求“发乎情,止乎礼义”,要“温柔敦厚”等等;唐韩愈、柳宗元、元白等人的现实主义文学主张;宋代朱熹等理学家的相关理论等。重情:强调诗歌对于抒发个体情感的作用。陆机文赋中提出“诗缘情而绮靡”。沈约宋书谢灵运传论中提出“以情纬文”,萧刚答张赞谢示集书曰:“寓目写心,因事而作”等等。情志并重。从批评史的角度来看,“诗言志”理论的主流是情志并重。近人闻一多先生曾从分析字形入手,指出,“志有三个意义,一,记忆;二,记录;三,怀抱”,并进一步阐述说“志与诗原来是一个字。”唐代孔颖达在前人有关论述的基础上,指出:“在己为情,情动为志,情志一也。”诗乐舞三位一体诗乐舞三位一体原始歌谣是诗歌的鼻祖,应该也是最早产生的文学样式。在开始乃至其后相当长的时期里,它是与乐、舞结合在一起的。尚书尧典及吕氏春秋古乐篇:“昔葛天氏之乐,三人操牛尾,投足以歌八阕”这是原始歌谣此一特点的文献佐证。舞蹈纹彩陶盆舞蹈纹彩陶盆 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青海大通上孙家寨出土孔子的文学观 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今山东曲阜东南)人。生于公元前五五一年死于公元前四七九年。他是春秋末期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54岁时周游宋、卫、陈、蔡、齐等国,自称“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但终不见用。68岁归鲁,晚年致力于教育和整编古籍。其思想学术主要保存在论语中。在忧道意识统摄下的仁学和礼乐的结合。从教育学角度出发,贯穿着仁学的精神。鲁国保存了周代的礼乐精神。孔子:鼓琴、击罄。礼乐射御书术。音乐是其精神的寄托。一忧道意识与人格精神对周礼乐精神的忧患。春秋战国时期,礼崩乐坏的时代。西周宗法制度的腐败。旧礼乐文明是否有存在的必要性。孔子:改造重建法家:全盘否定道政治制度,文化制度,天道。“周监于二代,郁郁乎文哉,吾从周。”继承夏、商发展而来。中华民族安身立命之所。礼乐文明的肯定。以孝悌为核心的仁爱精神“德之不修,学之不讲,闻义不能徙,不善不能改,是吾忧也。”论语 述而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理想主义者唤醒人们的孝悌之心。“有子曰:其为人也孝悌而好犯上者鲜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乱者未之有也。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孝悌也者其为人之本与。”论语 学而修齐治平由此而来。人格精神是对道的弘扬和传承。道不远人。“岁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论语 子罕孔子直接将人格精神与审美,文论结合。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知者不如乐知者。论语 雍也赞扬颜回。“一箪食,一瓢饮,人不堪其忧,回不改其乐。”精神的动力在于自身的自我满足,是一种宗教的体验和献身与审美体验相通。“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论语 泰伯重视诗经教育。通过个体的愉悦熏陶道德的修养。“志于道,据于德,依于仁,游于艺”论语 述而子路、曾晳、冉有、公西华侍坐。子曰:“以吾一日长乎尔,毋吾以也。居则曰:不吾知也!如或知尔,则何以哉?”子路率尔而对曰:“千乘之国,摄乎大国之间,加之以师旅,因之以饥馑;由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有勇,且知方也。”夫子哂之。“求,尔何知?”对曰:“方六七十,如五六十,求也为之,比及三年,可使足民。如其礼乐,以俟君子。”“赤,尔何如?”对曰:“非曰能之,愿学焉。宗庙之事,如会同,端章甫,愿为小相焉。”“点,尔何如?”鼓瑟希,铿尔,舍瑟而作,对曰:“异乎三子者之撰。”子曰:“何伤乎?亦各言其志也!”曰:“莫春者,春服既成,冠者五六人,童子六七人,浴乎沂,风乎舞雩,咏而归。”夫子喟然叹曰:“吾与点也!”论语 先进“子见南子,子路不悦。夫子矢之曰:予所否者,天厌之!天厌之!”柏杨先生君子和小人孔丘先生见了她,不知道搞了名堂没有,归来后身轻如燕,神色有异,被仲由先生看出苗头,问了一句。做贼的人,心情都虚,孔子先生当时面红耳赤,赌起咒来曰:“天厌之,天厌之。”天厌之者,译成白话,便是:“教他不得好死。”孔子追求的最高境界,是将人生的境界放到审美自由的境界中。尽管要忧道,但最终是要有一种审美自由的解放。二 论“兴观群怨”子曰小子!何莫学夫诗?诗可以兴,可以观,可以群,可以怨;迩之事父,远之事君;多识於鸟、兽、草、木之名。诗经的归宿在于立身行事。兴南宋朱熹诗集传感发志意,情感的陶冶西汉孔安国:引譬连类子贡曰:“贫而无陷,富而无骄,何如?”子曰:“可也,未若贫而乐,富而好礼者也。”子贡曰:“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磨。其斯与之谓与?”子曰:“赐也,始可与言诗已矣,告诸往而知来者。”论语 阳货观郑玄:“观风俗之盛衰”时代风俗、变化,时代人情。诗经的认识作用。诗经社会学的内容和价值。审音知政。情发于声,声成文谓之音,治世之音安以乐,其政和;乱世之音怨以怒,其政乖;亡国之音哀以思,其民困。故正得失,动天地,感鬼神,莫近于诗。毛诗序观风俗,知厚薄。“兴”与“观”的关系“于所兴而可观,其兴也深,于所观而可兴,其观也审。”王夫之姜斋诗话群孔安国:“群居相切磋。”朱熹:“和而不流。”文明的要素,贵族身份的重要标志“不学诗,无以言。”论语 季氏子谓伯鱼曰女为周南召南矣乎?人而不为周南,召南,其犹正墙面而立也与?论语 阳货周地周文王的熏陶。社会功用,交流纽带。怨孔安国:“怨刺上政”,讽刺统治者。批判性权力屈原、杜甫等。“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君子比而不周,小人周而不比。”“勿欺也,而犯之。”论语 宪问中国古代文学批评,司马迁“发愤著书”,欧阳修“诗穷而后工”,韩愈“不平则鸣”。文学批评、批判功能。兴、观、群、怨审美、认识、教育功能艺术美给人的美感的综合功能中和为美的批评标准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论语 雍也棘子成曰:“君子质而已矣,何以文为?”子贡曰:“惜乎,夫子之说君子也,驷不及舌!文犹质也,质犹文也。”论语 颜渊文质的相互配合,中和为美。文质搭配,尽善尽美。陆机文赋:“理扶质以立干,文垂条而结繁。”刘勰情采:“夫水性虚而沦漪结,木体实而花萼振,文附质也。虎豹无文,则同犬羊,犀兕有皮,而色资丹漆,质待文也。”萧统答湘东王求文集乃诗苑英华书:“夫文典则累野,丽亦伤浮,能丽而不浮,典而不野,文质彬彬,有君子之致。”“美”与“善”美与善的通用。“里仁为美”论语 里仁“礼之用,和为贵,先王之道,斯为美。”论语 学而“君子成人之美。”论语 颜渊善:道德性;美:形式感。“韶,尽美矣,又尽善也;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论语 八佾禅让,周武王武力推翻商纣王(汤武革命)孟子:“闻诛一夫纣矣,未闻弑君也。”天人合一,人人相合。天行有常的自然秩序。敬天法祖。子曰:“中庸之为德也,其至矣乎!民鲜久矣。”论语 雍也思无邪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论语 八佾“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曰:思无邪。”“恶紫之夺朱也,恶郑声之乱雅乐也,恶利口之覆邦家也。”论语 阳货一种恰到好处的美服从于忧道意识的人格精神。“兴、观、群、怨”。“中和为美”。1906鲁迅摩罗诗力说批判思无邪。孟子的文艺观孟子(约前372一前289),名初,战国邹(今山东邹县东南)人。孟子是战国时代儒家学派的重要思想家,曾游历诸侯,不被任用,遂退而著书。他的学说,包括有关文学批评的意见,对后来也很有影响。知人论世知人论世孟子谓万章曰:“一乡之善士,斯友一乡之善士;一国之善士,斯友国之善士;天下之善士,斯友天下之善士。以友天下之善士为未足,又尚论古之人。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是尚友也。”知人,即了解作者的思想、生活经历、成长过程和审美趣味论世,即了解作者所处的时代环境、社会生活、历史事件和写作背景等。知人论世,既了解了作者的人格和思想,又能结合时代环境,才可以真正领会和理解文学作品的内涵,防止主观臆断和片面偏颇。以意逆志以意逆志万章上: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如以辞而已矣。“以意逆志”即不拘泥于个别字句而误解诗的原意。要通观全诗,以个人的切身体会(或通过揣摩作诗者的本义)以推求作者的本意。第一,“以意逆志”的活动,是一种以作者的创作意图和作品的原意作为旨归的文学释义活动。第二,“以意逆志”的活动又是一种极富探究性的文学解释活动,在这一活动过程中,解释者被给予极为自由的释义空间。第三,更为重要的是,“以意逆志”的活动还是一种追溯和反求性的活动。知言养气知言养气孟子公孙丑上:敢问夫子恶乎长?曰:我知言,我善养吾浩然之气。敢问何谓浩然之气?曰:难言也。其为气也,至大至刚,以直养而无害,则塞于天地之间。其为气也,配义与道;无是,餒也。是集义、之所生也,非袭义而取之也。行有慊于心,则餒矣。何谓知言?曰:诐辞(片面的言辞)知其所蔽(见不得),淫辞知其所陷(失误),邪辞知其所离(背离),遁辞(躲躲闪闪的言辞)知其所穷(理屈)。知言,即善于分析言词。能够辨别那些片面的、过分的、不合正道的和闪烁其词的言辞,并理解他们的实质。养气,即培养自身的道德修养。他所说的浩然之气有鲜明的政治道德内容,要配义与道,按照儒家仁义道德的信条去修养。其气也是个体人格精神和英雄主义性格的表现,因此,也代表着先秦儒家文学批评对完美人格的追求。养气说对后世影响很大。后人正是从这样的角度去理解气与言、道德修养与文学的关系的。如,曹丕之“文以气为主”,刘勰之“务盈守气”,韩愈之“气盛言意”,苏轼之“文者,气之所形”,南宋魏了翁之“辞根于气”,明方孝孺之“气畅辞达”等。中国古代文论三种批评方法的重构中国古代文论三种批评方法的重构知人论世提出:孟子:“颂其诗,读其书,不知其人可乎?是以论其世也。”(孟子 万章下)朱子:“既观其言,则不可以不知其为人之实,是以又考其行也。”世=行赵歧:“犹恐未知古人高下,故论其世以别之也。”孙奭:“世”:“所居之世”=生活环境 论世 知人 读书生活环境 作者 文本实际上,在孟子的“知人论世”观暗含了两个分列的系统:读者系统和作者系统。知人论事的图示(黄玉顺)读者的解释 作者的文本 读者 作者读者的生活环境 作者的生活环境知人论世的困境由读者自身的生活环境出发如何去理解作者所处的生活环境?文本 时代环境生活环境 作者 文本从而陷入到一种循环论证中。之所以如此,原因在于在“知人论世”的方法中,读者与作者由于生活环境的差别显示的是一种分裂的状态。解决方法一:推源溯流提出:章学诚文史通义“论诗文而知溯流别,则可以探源经籍,进而窥天地之纯,古人之大体矣。”典型的例子:锺嵘诗品张伯伟中国古代文学批评方法研究:渊源论、文本论、比较论例如:评曹植其源出于国风。渊源论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溢今古,卓尔不群。文本论故孔氏之门如用诗,则公干生堂,思王入室,景阳、潘、陆自可坐于廊庑之间矣。比较论通过文本的历时性传承,将作者与作品放在历史的演进中加以比较,这实际上与西方文学批评中的“影响研究”(influence study)是相通的。通过“推源溯流”的批评方法,由于将时间性、历时性加入到文学批评的实际操作中,为读者的解释与作者的文本间的沟通提供了可能性。读者的解释 推源溯流 作者的文本 读者 作者读者的生活环境 作者的生活环境解决方法二:以意逆志孟子 万章:“故说诗者,不以文害辞,不以辞害志,以意逆志,是为得之。”说文解字:“意,志也。从心察言而知其意也。”“逆,迎也。”1、赵歧:“以己之意逆诗人之志。”(孟子注疏)朱熹:“当以己意迎取作者之志。”(孟子集注)以读者之意逆古人之志以读者之意逆古人之志2、吴淇:“志古人之志,而意古人之意”(六朝选诗定论缘起)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之所以发生以上两种意义阐释的不同,原因或许在于我们对于文本阅读态度的不同。以理解为目的 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以阐释为目的 以读者之意迎古人之志实际上,“以古人之意求古人之志”,仍然是以读者理解古人之意为前提的。纯粹的“古人之意”如何可知,我们可以通过与西方诠释学的简单比对来进一步理解。从西方诠释学发展的历史上来看,起源于对于圣经的解释,十九世纪开始范围扩展至关于普遍的文本理解与解释,这一时期形成的以狄尔泰为代表的诠释学理论一般被称为传统阐释学,此后随着伽达默尔等人的建构而形成本体论阐释学。关于圣经的解释有其特定的阐述对象,故与“以意逆志”并不具有比较的前提。伽达默尔等人的建构从其“意图”上来看“并不在于某种古老的阐释学所从事的那种关于理解的技法,也不想炮制某种关于技法规范的体系也不是为了把我的发现付诸实践。”(真理与方法)从内容上来看,他更为侧重于语言学的探讨,故与“以意逆志”的方法也并无比较的必要。侧重于对于狄尔泰为代表的传统诠释学理论与“以意逆志”的比较。霍伊:“对狄尔泰来说,文本是其作者思想与意图的表现,解释者必须置身于作者的视域之内,这样就能复制作者的创造活动。无论时间差距有多大,共同的人性、共同的心理结构或普遍意识,便是联系作者与读者的基本纽带,这是直觉能力的基础,从而能与他人心心相通”(The Critical Circle)以意逆志 人心人性之相通,从而落实到 传统 人性论之中。读者的解释 推源溯流 作者的文本 读者 以意逆志 作者读者的生活环境 历史、时间的传承 作者的生活环境结论以上对于中国古代文论三种批评方法的重构从“知人论世”的批评方法谈起,认为在“知人论世”的框架中,读者与作者由于分属于不同的认知图示中而呈现出彼此割裂的态势。我们试图从古代文论批评方法本身来寻求解决的途径,由此进而分析“推源溯流”与“以意逆志”的方法。认为“推源溯流”的方法将时间性、历史性的因素加入到批评框架之中,从而实现了“读者的理解”与“作者文本”之间的沟通;“以意逆志”的方法由于认识到作者与读者在人性,特别是在人的理解与诠释上的共通性而实现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沟通。由此,“知人论世”图示中读者与作者的分裂态势由于有了“推源溯流”与“以意逆志”方法的介入而呈现出相互融通的可能性。由于我们讨论的目的仅在于中国古代文论批评方法的重构而并非进一步的阐释,因此,在重构的图示中我们并没有将读者与作者之间的关系阐释为相互交流,而是遵循古代文论批评的原意,站在读者理解文本的角度来进行,所以图示中的箭头都是单向推出而并非双向互动的。荀子的文艺思想荀子(约公元前313前238)名况,字卿,因避西汉宣帝刘询讳,因“荀”与“孙”二字古音相通,故又称孙卿。著名思想家、文学家、政治家,儒家代表人物之一,时人尊称“荀卿”。曾三次出齐国稷下学宫的祭酒,后为楚兰陵(今山东兰陵)令。荀子对儒家思想有所发展,提倡性恶论,常被与孟子的性善论比较。对重整儒家典籍也有相当的贡献。荀子的征圣、宗经、明道的思想主要见于他著作中的劝学、儒效、礼论等篇中。劝学篇: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儒效篇:圣人也者,道之管也。天下之道管是矣,百王之道一是矣,故诗、书、礼、乐之归是矣。荀子乐论“夫乐者,乐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则必发于声音,形于动静;而人之道,声音动静,情术之变尽是矣。故人不能不乐,乐则不能无形,形而不为道,则不能无乱。先王恶其乱也,故制雅颂之声以道之,使其声足以乐而不流,使其文足以辨而不息,使其曲直繁省,廉肉节奏,足以感动人之善心,使夫邪污之气无由得接焉;是先王立乐之方也。”中和之美劝学说:“乐之中和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乐论说:“乐中平则民和而不流。”“故乐者,天下之大齐也,中和之纪也,人情之所必不免也。”“故乐者,审一以定和者也。”周易智慧的诗意化名称“周”字的含义,历来有两种说法。一为“周代”,二为“周普”。前者的寓意在于认为周易为西周时代的书。理由便是周礼有云:“太卜掌三易之法,一曰连山,一曰归藏,一曰周易”,而此说认为连山为神农时代的筮书,神农也称“连山氏”,归藏为黄帝时代的筮书,黄帝也称“归藏氏”,后夏用连山,商用归藏,西周所用之书则冠以“周”字,名为周易。后者则取郑玄易赞,“连山者,象山之出云,连连不绝。归藏者,万物莫不归藏于其中;周易者,言易道周普,无所不备。”故而周易的“周”字,义为“周普”。一、“易”字的篆文为“小篆:易”,说文训为“易,蜥易、蝘蜓、守宫也。象形。”即“易”为蜥蜴之类,主取“变”之义。二、说文又引秘书说“日月为易”,象征阴阳。三、周易乾凿度云“易一字含三义:所谓易也,变易也,不易也”,即简易、变化、不变三层含义。四、“易”字的殷墟甲骨文为“,取日出之时阴阳交变之义。也主于“变易”。周易在古代文献中常被简称为易,至西汉初年被列为“经”书之一,世人遂尊称为易经。可见周易当以“易”为大义,而诸说纷繁,也莫过变易消息之理。今本周易的内容主要包括“经”和“传”两部分。“经”部分,主要是六十四卦的卦形符号与卦爻辞。所谓的“六十四卦”,是由“八卦”两两相重而得,“八卦”则是由“阴”、“阳”二爻三叠而成。周易的“阴”、“阳”,分别呈中断的与相连的线条形状,即“”与“”。古人用阴阳范畴来表现寒暑、日月、男女、昼夜、奇偶等众多概念,正所谓“一阴一阳之谓道”。在“阴”与“阳”的基础上,圣人将其符号三叠而成八种不同形状,分别命名为不同的卦名并拟取相应的象征,称为“八卦”(也称“经卦”),“弥纶天地,无所不包”同人:上乾下离,天明日升,正道直行,光明磊落,卦辞“同人于野,亨,利涉大川,利君子贞”。“君子”,应和的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的精神。“同人于野”,应和的是太阳光明无私、普照大地的美德。天上出日的景象引发出的是人的德性和作为,乾既是天,又是健,又是君子,还是广阔的原野;离既是火,又是日,又是光明,又是美德。人遵循着自然的启示,自然显示出意志和情态,正是周易天人合一特点之所在。“观物取象”说古者包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刚柔兼济之美二元相遇,运动变化中达到阴阳平衡、刚柔相济的完美状态。“易也者,易也,变易也,不易也。”泰卦上坤下乾,意为同泰吉祥。卦辞:“小往大来,吉,亨。”文心雕龙体性篇有“风趣刚柔,宁或改其气”在易传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立象以尽意象:可观可感的形象。意:观念、义理。“意象”范畴的展开。“言有尽而意无穷”。“诗中有画,画中有诗。”通变说“易者,变也。”“变则通,通则久。”易本身就是讲变易与发展的。系辞中提出的“通变”说对后世文学史观有很大影响:“参伍以变,错综其数,通其变遂成天下之文,极其数遂定天下之象。”道家的阴阳与西方的因果从比较文化的角度来看,如果说,中国古代的思维结构是“阴阳”,那么,西方传统的思维结构则是“因果”。在强调“因果”关系的西方人看来,“因”与“果”是两种彼此外在、相对独立的元素,“因”不依赖于“果”而存在,“果”一旦由“因”产生出来,也同样具有了独立自存的属性,前者对后者的制约和影响是外在的、历时的、单向的。而在注重“阴阳”关系的中国人看来,“阴”与“阳”构成并服从于统一的矛盾结构,“阴”不能离开“阳”而单独存在,“阳”离开了“阴”也同样失去了其自身的意义,二者之间的制约和影响是内在的、共时的,双向的。因此,他们有着重元素与重结构的差别。从“因果”关系的角度来看,元素之所以重要,就在于它本身是一种实体属性。可是从“阴阳”关系的角度来看,元素的属性并非是实体性质的,而只是功能性质的。它的功能性质不是由其本身决定的,而是由它所在的结构赋予的。这种重实体与重功能的差别,使得西方人容易产生“原子论”、“单子论”之类的思维成果,而中国人则容易形成“天人合一”、“天人感应”之类的理论框架。由上述特征所决定,西方人习惯于从元素的角度来探察结构,强调研究不同实体之间的机械联系,有着天然的“机械论”倾向。而中国人则习惯于从结构的角度来分析元素,注重研究整体构架中的功能联系,有着素朴的“系统论”倾向。中国:重结构,轻元素;重功能,轻实体。科学领域:中医。社会领域:兵法。艺术领域:绘画。西方以“因果”为核心的单向的、历时的思维结构容易指向超验的彼岸世界的话,那么中国以“阴阳”为核心的双向的、共时的思维结构则容易指向经验的现实生活。施昌东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施昌东先秦诸子美学思想述评张国庆中和之美张国庆中和之美6、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最大的骄傲于最大的自卑都表示心灵的最软弱无力。斯宾诺莎斯宾诺莎7、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自知之明是最难得的知识。西班牙西班牙8、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勇气通往天堂,怯懦通往地狱。塞内加塞内加9、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有时候读书是一种巧妙地避开思考的方法。赫尔普斯赫尔普斯10、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阅读一切好书如同和过去最杰出的人谈话。笛卡儿笛卡儿 Thank you拯畏怖汾关炉烹霉躲渠早膘岸缅兰辆坐蔬光膊列板哮瞥疹傻俘源拯割宜跟三叉神经痛-治疗三叉神经痛-治疗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正为您匹配相似的精品文档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