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法与实验法课件

上传人:494895****12427 文档编号:241022484 上传时间:2024-05-25 格式:PPTX 页数:45 大小:186.82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分析法与实验法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5页
分析法与实验法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5页
分析法与实验法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5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 分析法与实验法分析法与实验法1 分析法与实验法2分析法分析研究法是以分析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亦即把问题细分成它的组成部分,以便发现它的真实特性以及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分析研究法可以归纳有下列的特性:1.以分析的方式来解决问题,目的在发现它的真实特性以及各变量间的因果关系。2.相当依赖研究者的内部逻辑理论、哲学以及推论理论。3.只能建立理论,但没有实证理论。4.数学分析,仿真与模式建立,理论和假说的发展。2分析法分析研究法是以分析的方式来解决问题,亦即把问题细分成3理论分析法此法的特色是藉助于现有的国内外教育理论以及分析者本人教育理念,作为分析的依据。此法的成效,与分析者的素养有相当的关系,其缺点可能是,容易发生见林不见树的现象。3理论分析法此法的特色是藉助于现有的国内外教育理论以及分析者4学科转变法学科转变法系依据现有的学校课程文献加以分析,藉以拟定教师应具有的能力。此法的特色,是所依据的文件数据是经过编辑课程的专家的过滤,组织严谨,取得容易,所以分析工作所花的时间较少,因此广为采用。此方法的缺点为,可能偏重于教师在认知领域的能力上。4学科转变法学科转变法系依据现有的学校课程文献加以分析,藉以5任务分析法任务分析法由行业分析法(trade analysis)演变而来,系一种阶层分析技术,依据实际的职业,内容由广而窄,逐渐解析成基本元素,然后近一步编排顺序。任务分析特色,是以职业情境和工作的实际内涵作为分析依据,因此所分析获得的工作能力,较能合乎真正的需要。其缺点易忽略理论知识和情意态度方面的能力。5任务分析法任务分析法由行业分析法(trade analys6公艺教学图学木工金工陶瓷工(部门)材料手工具机器榫接认识测量工具手工钻孔手工直线锯切维护锯切工具-图11-1 任务分析架构图(细部门之能力群)(能力项目)6公艺教学图学木工金工陶瓷工(部门)材料手工具机器榫接认识测7任务分析有下列步骤:1.依职业类别,区分为数各部门,或区域。2.分别由各部门在分化成细部门,或职务。3.在把细部门分解成能力项目,包含技能、知识与态度等领域。4.对所有能力项目做综合检讨、修正、组织、或删除,然后统合定稿,编列成目录。5.分别对各项能力,做更进一步的内容分析。7任务分析有下列步骤:8收集和检核职业能力资料的途径:1.访问法 2.实际工作法 3.工作者自行分析法 4.问卷法 5.文件分析法 6.观察法8收集和检核职业能力资料的途径:9DACUM法DACUM是Developing A Curriculum的缩写,它系应用座谈会和脑力激荡术进行能力分析的一种方法,是由1960年代末期,加拿大经济发展部实验计划局及纽约学习通用公司合作发展。DACUM法为职业和训练界用以决定训练课程学习的分析过程,其实施过程为:1.成立工作小组。2.进行座谈和分析。3.主持人负责引导座谈会的进行。9DACUM法DACUM是Developing A Curr10 4.各成员应用脑力激荡术进行能力分析。5.与会人员在决定能力类族之后,再分别对 各个能力族群做更进一步的内容分析。6.必要时,在决定各能力项目的学习目标,亦 即预期各能力可能有的行为表现和水平。10 4.各成员应用脑力激荡术进行能力分析。11Delphi法Delphi是在1950代美国RAND公司开发出来,用以预测未发生的科技事件。其过程如下:1.选择对问题熟悉的专家组成受调查团。2.第一回问卷采开放式结构。3.第二回问卷内容系以第一回问卷收集到资料 编成。4.第三回问卷内容,除保留第二回问卷内容,再增加由第二次问卷内各反应意见的统计结 果。11Delphi法Delphi是在1950代美国RAND公司12 5.比较受访者在第二回和第三问卷的反应,如果发现某一题的前后两次次专家意见趋于稳定一致,此题就不必再问下去,而未一致的问题,则继续编成第四回问卷内容,并附上第三回之统计结果,寄给访谈者填答与批判。6.重复4、5步骤,到意见一致。7.意见一致时,是以最后一回合意见之统计结果为依据,进行预测工作。12 5.比较受访者在第二回和第三问卷的反应,如果发现某一题13Delphi法具有下列特性:1.匿名性 2.控制的回馈性 3.意见的反刍 4.群组反应统计13Delphi法具有下列特性:14Delphi法、问卷调查法、讨论会之比较问卷调查法的优点:1.被访者是不记名意见调查,因此没有受他人干扰或支配压力。2.每位受访者均有有充裕的时间来思考,填答问卷。3.可以统计的方式整合众人的意见。14Delphi法、问卷调查法、讨论会之比较问卷调查法的优点15问卷调查的缺点:1.样本人数一多时,不易确保受访者的素养。2.无法确认每一位受访者是否均认真填答问卷。3.群组意见只调查一次,没有机会再修正意见,做一件反刍。4.受访者没有机会交换意见,或意见沟通。15问卷调查的缺点:16讨论会的优点:1.主席能在会中对议题解释清楚,不会有不懂议题的现象发生。2.数人在一起面对讨论沟通,彼此意见得以交流,达到集思广益之效。16讨论会的优点:17讨论会的缺点 1.有时会议会被少数权威人士操控。2.有些人因不愿得罪他人而不提意见,。3.有些人为顾面子而坚持自己早先提出的不 是意见,不愿让步修正。4.因为会议时间短,因此无法深思熟虑,会有随波逐流,即是“花车效应”。5.会有招集会议不易现象。17讨论会的缺点18实验法实验研究法又称为实验观察法,它是在妥善控制的情境下,探讨自变量对依变量的因果关系,它是各种实证研究法中最科学的方法。实验研究室一种为了某种特定目的而设计的情境之中进行观察(或数据搜集)的过程。在实验研究中,研究者所操弄(manipulation)的变量称为实验变量,通常又称为自变数;因这个变量的操弄而发生改变的变量则称为依变量(dependent variable),亦即实验的结果。18实验法实验研究法又称为实验观察法,它是在妥善控制的情境下19实验法实验研究最早系应用在人与物、物与物之自然科学研究,后来才推广到人与人之社会科学研究。社会科学研究中的实验法可分为实验室实验与实地实验(field)实验(田野实验)两种。实验室实验是在一个为了排除研究主题之外的变量对结果产生影响,而设计出来的人工实验室环境中进行,完全避免干扰。实地研究则是选择真实的环境来进行,情境上比较真实,而在干扰变量的处理上则比较差。19实验法实验研究最早系应用在人与物、物与物之自然科20实验研究法的特性与目的实验研究法的特性:1.研究工作事在人为设定的环境中进行。2.研究者将受试者分成实验组及控制组。3.研究者操弄自变量,并观察它对依变量的变化,实验的同时,亦要控制干扰变量(如随机分派样本、实验设计的改良)。实验研究的目的:1.测试命题。2.建立理论系统。3.发现因果关系。20实验研究法的特性与目的实验研究法的特性:21实验研究法的优点1.研究者可操控自变量,并配合控制组与实验组的比较,是操控有比较的基础点。2.实验法比其他研究法较可操控外生变量所造成的干扰。3.最适用于因果关系的探讨:实验研究法如能对外在环境及变量做严谨的控制,则非常适用于有因果(causal)关系之研究问题。4.实验结果可复制:可重复进行实验及复验,以提升因果关系的外部效度。5.最严谨、最科学。6.改用实地实验法,比实验室实验更能降低研究者的干扰,及降低实验情境与日常生活的脱节。21实验研究法的优点研究者可操控自变量,并配合控制组与实22实验研究法的缺点1.人为操控:此种人为不自然的实验环境,是可透过设备上的修改而加以改进。2.实验结果较无法一般化:实验样本若不具代表性,则实验结果的概化(规则化)会有很大的问题。3.实际应用的成本很高:尽管实验的成本不高,但要将实验结果推广到实际生活上,所付代价仍是很高。4.实验对过去变量或预测较难处理:实验处理通常对现象或立即发生的问题,鲜少对过去变量做解释、预测。5.实验过程可能违反人道:如早期医学或军事实验等。22实验研究法的缺点人为操控:此种人为不自然的实验环境,是可23实地研究方法实地研究具有下列几个特性:1.在自然环境中从事现象的研究。2.使用多种的数据收集方法(Thomas&Bouchard)。3.收集的对象可能是一个或多个实体(组织)。4.有实验设计,但是没有实验控制,也不会企图去控制研究环境的变量。5.要了解所要收集和分析资料的方法。23实地研究方法实地研究具有下列几个特性:24实验室实验研究方法实验室实验方法具有下列几个特性:1.在控制的实验室环境中从事现象的研究。2.有实验设计,同时也有实验控制。3.会有意地去隔离与操纵变量以便研究某种可能的因果关系。4.包含模拟、小群体、人机以及雏型等四种实验。5.探讨的问题包括变量对组织的影响、人机系统中人类行为的问题、人与机器基础系统间的交互作用等。6.使用定量分析的技术。7.实验之前必须有详细的计划。24实验室实验研究方法实验室实验方法具有下列几个特性:25实验法其他研究法的比较研究策略研究问题类型控制程度同时事件或历史事件个案法how,why不控制同时事件实验法how,why可控制同时事件调查法who,what,where,how many,how much不控制同时事件次级资料分析who,what,where,how many,how much不控制同时事件或历史事件自然观察法who,what,where,how many,how much不控制同时事件历史法how,why不控制历史事件表14-1 各研究法的综合比较25实验法其他研究法的比较研究策略研究问题类型控制程度同时事26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指研究者为了解答其研究方面的疑问、说明如何控制变异来源之一种扼要的计划、架构,及策略。实验设计的主要功能是变异数的控制,它遵照MaxMinCon原则:使自变量产生最大(Max)变化、使其他干扰(外生)变量与误差产生最小(Min)、整个实验设计是在最大最小控制(Con)的原则。一、使实验变异达到最大(Max):指进行实验设计时,须设法使实验处理(变量X)的几个条件尽可能的彼此有所不同。如:二种教学方法愈不同,则实验变异量所占的比例就愈大。26实验设计实验设计是指研究者为了解答其研究方面的疑问、说明27实验设计二、控制(Con)无关变异量:除了研究者所操作或改变的实验处理变量之外,其他会干扰实验结果的自变量谓之无关变量(外生变量),进行实验设计时应将这些混淆变量与以控制。常见的控制方法有下列四种:1.排除法:把无关变量去除或保持恒定,如选择相同的外生变量之样本。此种控制方法最有效,但其通则化能力有限。2.随机化:样本分派随机化是唯一可以控制所有外生之无关变量的方法,它是配对法所不及的。3.纳入法:将无关(外生)变量一齐纳入实验设计中,即将外生变量视为一个自变量来控制,使实验设计变成多因子实验设计。27实验设计二、控制(Con)无关变异量:28实验设计4.配对法:将各组受测者加以配对,或以受测者自身作为控制。常见的策略有下列两种:1)配对法(matching):如果被用来配对的变量与实验设计中依变量有相当高的相关存在(如p.05),则配对法可减少误差、增加研究的正确性(内部效度)。配对法的缺点:(a)配对变量要和依变量有高相关,否则白费工夫。(b)不易找到二个(以上)变量属性完全相等。(c)配对后仍不能保证其他变量也是完全的相等。2)重复量数或随机区组:即同一批样本重复接受n个不同的实验处理。我们可假定在各种实验条件下,受测者变量均为相同。受测者在接受实验处理时,本身的次序应给予随机化。28实验设计配对法:将各组受测者加以配对,或以受测者自身作为29实验设计5.共变量分析:因受现实环境的事实限制,若上述各种方法都不能使用时。我们改以统计控制来控制无法控制的无关变异量。三、使误差变异数变为最小(Min):实验误差来源:1.无个别差异有关的变数:通常将它视为系统变异量内。2.测量误差:理论上测量误差平均数可视为0。如何使误差变异数变成最小:1.将实验情境控制妥善。2.增加测量工具的信度。因为测量工具信度愈低,实验所测得分数愈不稳定,所以其误差变异量也就愈大。29实验设计共变量分析:因受现实环境的事实限制,若上述各种方30实验设计四、实验设计好坏之评量准则:1.所选实验设计能否适切必回答研究问题。2.所选实验设计能否当的控制自变量,它牵涉到内部效度的高低。常见研究设计之内部效度威胁之内部因素有:1)历史(history):在实验进行中,可能会有其他事件发生而混淆想要研究的受试者(subject)。2)成熟(maturation):受测者本身随时间而发生身心的变化,可能会影响实验的结果。3)测验(testing):在有前测、后测的研究中,有可能造成第二次测验受到第一次测验的影响。30实验设计四、实验设计好坏之评量准则:31实验设计4)衡量工具(instrumentation):不同的观察时点,可能因为实验评量工具或仪器变形或评量人身心改变,而造成不同的结果。5)自我选样(selection):此种实验产生的误差,系由于研究者未采用随机抽样或随机分派样本至实验组及控制组。倘若实验者能够采用随机分派样本的方式进行实验,即能克服实验误差大半问题。6)统计资料的回归现象(statistical regression):当挑选否些极端的受试者参加研究调查(实验),会发生所得资料有回归现象(倾向中立意见来回答)。7)实验者退出/流失(experiment mortality):在长期性纵向研究时,各组成员的退出/流失将会降低研究的内部效度,也会使实验结果更难于解释。31实验设计衡量工具(instrumentation):不同32实验设计3.外部效度的好坏:指采用该实验设计所得的结果能否推论到其他受试者或其他情境,易言之,实验结果的可推性或代表性。影响外部效度之常见因素有:1)测验的反作用效果:在实验处理(X)之前,举行前测(O1),则前测本身常会增加受试者对实验处理(X)之敏感度,致使实验结果无法推论到没有前测的情境。2)选择之偏差和实验变数的交互作用:由于实验处理的特性,使得研究者倾向选择具有某一性质的样本来实验。3)实验安排的反作用效果:由于实验情境的安排,受试者知道自己正在被观察会被实验。4)重复实验处理的干扰:利用单一受试者重复接受2个(以上)的实验处理,无法排除受试者之练习效应,及疲劳效应。32实验设计外部效度的好坏:指采用该实验设计所得的结果能否推33常见的实验设计 常见的实验设计有下列三大类:1.预实验(pre-experimental):包括单组后测(one shot)、单组前后测、静态组比较设计。2.真实验(true experimental):包括等组(实验组控制组)前后测、等组后测、所罗门(Solomon)四组设计,真实验设计之延伸则包括,完全随机设计、随机化区组(block)设计、拉丁方格设计(平衡对抗)、因子(factorial)设计、共变量分析。3.准实验(quasi-experimental)设计:包括不相等控制组设计、不同样本的前后测设计、时间序列设计。33常见的实验设计 常见的实验设计有下列三大类:34实验法的实施步骤 进行实验研究时,须小心规划下列二种执行方法:1.样本的取得。2.实验场地和情境。整体而言,实验法的实施步骤有下列九项:1.确定研究问题,选择相关的变量(EVC)。2.确认研究假设,及实验变量的处理水平。3.控制实验的环境。4.选定适合的实验设计。34实验法的实施步骤 进行实验研究时,须小心规划下列二种355.确定研究对象、再挑选及指派受试者。6.选择/编制有信度及效度的研究工具。7.进行实际观察(预测、修定、再测试)。8.整理资料分析。9.撰写研究报告。实验法的实施步骤35确定研究对象、再挑选及指派受试者。实验法的实施步骤36如何提高实验法之外部效度1.从所要推论的母群体中,挑选样本来进行实验。2.挑选异样的样本,以提升样本对母群体的代表性。3.用不同受试者进行同一试验,或是相同受试者进行不同的实验。4.利用taxonomy of task,可以协助研究结果的类推。或利用其他研究法再加以验证。taxonomy of task的建立,是将task分类,使研究者可以知道自己所彩的task在整个taxonomy中的地位,使得研究工作不会重复,并形成研究之比较基础。36如何提高实验法之外部效度从所要推论的母群体中,挑选样本来37实验法研究之论文评述一、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1.有无清楚交代研究问题及研究目标?并且研究内容与结论是否与主题相符?2.研究问题是否具备下列特性:1)待验证的命题;2)欲探讨构念间的因果关系;3)研究变量不致于太多、太复杂,而且能操作化及控制它;4)变数可测量。二、理论基础与研究假设1.问题领域之相关理论是否已具备?研究者是否也都引用了?2.研究假说是由相关理论所演绎出来?研究模式中所有变量是否都已完全掌握?37实验法研究之论文评述一、研究问题与研究目标383.构念(变量)的操作型定义有无理论基础、是否合理?4.研究假设是否简约清晰?5.文献探讨所列之理论是否都是研究者演绎假设、结果推论之用?文献探讨没有凑篇幅之嫌疑。三、研究设计(内部、外部效度)及资料收集1.所采用研究方式(横断面、纵断面)之设计是否恰当?2.变数的操作型定义是合理、有根据?即量表的信度及效度检验是否合理确实?3.样本选择是否有符合研究问题?样本是否具有母群代表性?抽样设计(抽样方式、样本数、问卷回收数)是否合理?4.数据分析单位的判断是否正确?5.是否有采用多种工具来收集数据(数据源多样化),以便交叉验证数据。有无避免资料收集者与受访者之偏误?实验法研究之论文评述38构念(变量)的操作型定义有无理论基础、是否合理?实验法研39四、资料分析1.统计方法选择是否适当(合理)?2.检定力(power)的订定是否适当?五、结果解释客观性、正确性1.研究者是否作了区位谬误(locus problem)之判断?2.所下的因果关系之结论,是否具备(1)先后顺序;(2)关系(相关r、关联 )是否达到显着水平?(3)其他干扰变量是否完全控制?3.有无作研究的限制?4.研究结果有无提供建议?后续研究的建议?5.结论与研究主题有无相互呼应?结论有无根据研究主题来下?实验法研究之论文评述39四、资料分析实验法研究之论文评述40实验研究法:范例1刘芳梅(民87)研究产品知识对消费者从众行为之影响,是以新世代消费族群为研究对象,探讨消费者的产品知识(高、低)、消费者的性别(男、女)、参考团体的性别(男、女)和参考团体的专业性(高、低)四项因素,如何影响消费者的从众行为与决策考虑时间。本论文以实验设计的方式进行实证,以便利抽样的方式,在真实的情境中总共邀请180位受试者参与实验,以维他命、信用卡和移动电话三项产品,研究上述四项因素是否影响受试者的从众行为与决策考虑时间,并以LOGISTIC与ANOVA作为统计分析的工具。经由本研究实证的结果,证明消费者的产品知识是影响从众行为的重要因素,因此,企业再针对新世代消费族群设计营销要求时,应该将消费者的产品知识列入考虑,以感性为要求的营销企划,对于产品知识低的消费者较容易奏效;如果消费者产品知识高,则应该强调理性、信息性的要求。40实验研究法:范例1刘芳梅(民87)研究产品知识对消费者41实验室实验法:范例2黄俊杰(民87)研究策略不确定性与协调失败-沉默协调赛局(tacit coordination game)的实验结果论文中,系透过实验室实验法(experiment)来进一步了解理性决策者其制订决策的过程,并试着透过摄影的方式,完整的保存整个连续型赛局参与过程;实验完毕后,并将访问每一位参赛者,其制定第一期决策的准则与其维持或改变往后几期决策的原因。由于本篇论文主旨在探讨一般协调赛局的稳定性及效率性,故所采取的赛局模型系根据John Bryants(1983)的Keynesian coordination game 的策略型展开式。此模型采最小法则(minimun rule),作为制订策略的不确定性影响因素。同时,本研究也将设计五种不同的实验情境,藉以观察参赛者面临各种不同的情境时,制订决策是否会有所不同。41实验室实验法:范例2黄俊杰(民87)研究策略不确定性与42 经由实验的结果,得到下列评论:1.情境的改变影响决策:因为情境的改变,造成参赛者误以为不同实验的风险也会跟着改变,因此使得决策结果也受影响。2.策略不确定性(strategic uncertainty)与协调失败(coordination failure):整个实验的过程中,尤其在实验A、B中,产生相当无效率的报酬,都是因为策略的不确定性所影响。加上最小法则及惩罚条件加强了策略的不确定性,因而影响了所有参赛者制订策略的准则,使得参赛者之间协调失败。3.演绎法无法提供最适均衡:所有实验的结果,都是无效率的均衡。因此,演绎法并无法提供最适均衡的产生。但实验证明,演绎法也带给了参赛者一项安全解,以免其持续的损失。实验室实验法:范例242 经由实验的结果,得到下列评论:实验室实验法:范例243实验研究法:范例3孙幸慈(民86)曾采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experiment),探讨认知行为(cognitive-behavior)取向团体咨商队小学父母离异(parent-divorce)儿童之亲子关系信念、情绪感受及行为困扰的立即性和追踪辅导效果。以台南市安顺小学二十名四、五年级父母离异儿童为对象,依年级、性别及父母离异年限将受试者随机分派成实验组和控制组,其中实验组接受每周两次,每次九十分钟,共十二次的认知行为取向团体咨商,控制组则在团体结束后第十周进行相同团体咨商。本研究主题结论如下:1.认知行为取向的团体咨商对小学父母离异儿童的谴责父亲、希望父母复合、谴责母亲、自我谴责、害怕被抛弃与讥笑以及同侪回避等信念;自卑自贬、快乐满足、孤战寂寞、生气愤怒、罪恶感、紧张害怕等情绪;自我关怀、身心发展、学校生活、家庭生活、人际关系等困扰均未具立即性辅导效果。43实验研究法:范例3孙幸慈(民86)曾采等组前后测实验设计442.实验处理结束八周后,在谴责父亲信念、同侪回避信念、快乐满足情绪、自我关怀困扰、学校生活困扰上具持续性辅导效果。3.由语句完成卡方考验显示,实验组成员在对父亲信念、对母亲信念、对父母离异的情绪感受、个人整体情绪感受、家庭生活困扰以及学校生活困扰之后测与追踪测的改变百分比皆无显着差异。4.在团体成员的回馈及访谈内容分析则发现,实验组成员能从多元角度来探讨父母在离异事件中的处境,以及该事件对个人以及家庭的正面意义,同时实验组成员能利用正向内言、数呼吸法、“打击黑魔鬼”仪式、问题解决等因应策略,来减低不合理的亲子关系信念、负向情绪感受及不适应行为。实验研究法:范例344实验处理结束八周后,在谴责父亲信念、同侪回避信念、快乐满45准实验研究法:范例4陈仁光(民86)研究游客垃圾丢弃行为及其管理成效论文中。旨在探讨国内游憩区、公园、绿地等公共空间的垃圾清理工作。因此陈仁光从游客垃圾丢弃行为及管理两个层面切入,在准实验法(quasi-experiment method)的架构之下,透过问卷调查及实地观察记录的方式来进行数据的搜集,并进一步地利用统计方法加以分析,期提供经营管理单位一套实际可行的垃圾丢弃行为管理措施。45准实验研究法:范例4陈仁光(民86)研究游客垃圾丢弃行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