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课件

上传人:20****08 文档编号:241016062 上传时间:2024-05-24 格式:PPT 页数:49 大小:192.97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9页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9页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六章第六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第一节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第二节第二节 白居易的生平思想白居易的生平思想第三节第三节 白诗的思想内容白诗的思想内容第四节第四节 新乐府运动的先驱者和参加者新乐府运动的先驱者和参加者第六章 白居易和新乐府运动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1第一节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一、什么叫新乐府?二、什么叫新乐府运动三、新乐府运动产生的社会原因四、新乐府运动形成的历史过程五、新乐府运动的理论纲领六、新乐府运动的历史意义 第一节 新乐府运动一、什么叫新乐府?2这是中唐时代。唐代诗歌的两高潮,盛唐是一高潮,以李杜、高岑、王孟为代表,中唐为一高潮就是以白居易等为代表。这是中唐时代。唐代诗歌的两高潮,盛唐是一高潮,以李杜、高岑、3一、什么叫新乐府什么叫新乐府?新乐府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他的精神是继承和发展汉乐府以来及建安诗人的现实主义传统。有三个特点:A、用新题;B、写时事;C、不入乐。一、什么叫新乐府?新乐府是一种用新题写时事的乐府诗。他的精神4二、什么叫新乐府运动:什么叫新乐府运动:唐代贞元、元和年间,以白居易为首的一派诗人,从爱国、忧时,同情人民的立场出发,大写以讽喻、以新题乐府为形式的诗歌,一时之间蔚成风气,形成高潮,这就是文学史上著名的新乐府运动。新乐府运动是一场现实主义的诗歌运动。贞元(785-805);元和(806-820)二、什么叫新乐府运动:唐代贞元、元和年间,以5三、新乐府运动产生的社会原因:新乐府运动产生的社会原因:社会一度中兴,政治相对开明,皇帝欢迎纳谏。唐宪宗元和年间下决心平定藩镇,因此不断出兵,十年内不收征役,因此称为元和中兴。而且李纯喜欢听不同的意见,即善于纳谏,这样,白居易入朝廷任翰林学士。三、新乐府运动产生的社会原因:社会一度中兴,政6四、新乐府运动形成的历史过程新乐府运动形成的历史过程:杜甫元结、顾况张籍、李神、王建、元稹即2名先驱者 继承 张王乐府 参加者:白居易皮日休、杜荀鹤(继承者)四、新乐府运动形成的历史过程:杜甫元结、顾况张籍、李神、7五、新乐府运动的理论纲领新乐府运动的理论纲领:以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理论为纲领,与之九书是一篇最全面、较强有力地宣传现实主义到现实的纲领宣言。五、新乐府运动的理论纲领:以白居易现实主义诗歌8理论纲领:理论纲领:1、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阙时政”“泄导人性”的政治使命。2、诗歌必须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大胆地干预生活。3、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诗风。4、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理论纲领:91、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阙时政”“泄导人性”的政治使命。这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立脚点,认为“文章合为时而著,歌诗合为事而作”。这是旗帜鲜明的口号。1、诗歌必须为政治服务,必须负起“补阙时政”“泄导人性”的政10 “为君、为臣、为民、为事、为物而作,不为文而作也”即写文章要有的放矢,要联系当时的现实来写。它的中心是认为诗歌要为政治服务,实际上五点中重要的是“为民而作”。敢于反映人民疾苦,唤起统治阶级的注意,从而达到改良的政治目的。有诗云:“惟歌生民病,愿得天子知”将诗歌与人民生活密切结合,是白居易诗论的核心。他的诗论及创作实践是暴露社会黑暗而不是粉饰太平。“为君、为臣、为民、为事、为物而作,不为文而作也112、诗歌必须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大胆地干预生活,包括三方面:A、为民请命,抒写民病B、批判现实,揭露黑暗C、提出问题,反映危机 白居易认为要使诗歌达到“泄导人情”的目的,讽喻于诗歌中,借用现实主义创作方法。这是诗论的进步之处,侧重点在于暴露和批判。2、诗歌必须如实地反映社会生活,大胆地干预生活,包括三方面:123、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诗风 白居易从现实主义诗论出发,在与之九书中全面评价古代诗歌发展,标举风、雅、比、兴,强调诗歌应如诗经一样要有风、雅、比、兴。白居易最推崇杜甫,可以说杜甫的巨大思想、艺术价值是在白居易之后,才开始被人们认识的,当然主要是三吏三别之类诗作。并说明要学杜甫就学他批判现实的精神。发展了现实主义理论。3、强调风、雅、比、兴、反对形式主义诗风 白居易134、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主张形式为内容服务 白居易诗句: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认为诗歌语言要通俗统一,音节和谐婉转,认为在与新乐府诗时要开门见山,要求反映社会的,要符合实际,因为真实是艺术的生命。因此他的诗歌语言较通俗,诗意清楚,这对扫除形式主义诗风有很大的作用。4、强调内容与形式的统一,白居易诗句:非求宫律高,不务文字奇14六、新乐府运动的历史意义新乐府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乐府运动不是朝廷用行政命令推行起来的,而是进步人士从“救济人病”“裨补时阙”的大目标出发,自觉地开展起来的,这场运动把我国从诗经开始的现实主义诗歌传统推向一个新的高峰,促成了唐代诗歌的第二次高潮。大大丰富了中唐诗歌的内容,使一度冷落的唐代诗坛重新出现白花争艳,异彩纷呈的局面。同时对后代诗歌现实主义的发展有深远的影响。运动本身是现代总结而起的名字,新乐府运动时间短然而影响却非常的大。返回六、新乐府运动的历史意义 新乐府运动不是朝廷用行政命令15第二节第二节 白居易白居易的生平思想的生平思想一、生平二、思想第二节 白居易的生平思想一、生平16一、生平生平分前后两期:前期(前期(44岁前)兼济天下(分三期之说:中期(44-45)江州司马罢苏州刺史,为思想转折时期)后期后期(44-75岁)独善其身44岁被贬为江州司马作为分界线,前期兼济天下,他安身立命的准则“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贯穿他生命的始终。44岁前仕途一帆风顺。一、生平生平分前后两期:前期(44岁前)兼济天下后期(417二、思想 白居易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思想杂糅色彩,主导思想是儒家的“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后期释、道思想上升,白居易晚年住在香山寺中,与一些和尚来往密切,白居易一生经历八个皇帝。返回二、思想 白居易思想带有浓厚的儒、释、道三家思想杂18第三节第三节 白诗的思想内容白诗的思想内容一、讽喻诗讽喻诗二、感伤诗二、感伤诗三、闲适诗、杂律诗三、闲适诗、杂律诗第三节 白诗的思想内容一、讽喻诗19一、讽喻诗讽喻诗1、揭露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揭露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和欺压人民的罪行和欺压人民的罪行。2、反映人民的苦难和对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的苦难和对人民的同情3、反映统治阶级的扩边战争,宣传爱国、反映统治阶级的扩边战争,宣传爱国主义思想。主义思想。4、反映妇女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反映妇女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一、讽喻诗1、揭露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和欺压人民的罪20讽喻诗:讽喻诗:现存100余首,代表作秦村吟10首,新乐府诗50首,广泛而深刻反映了当时社会生活,内容有四个方面。讽喻诗:现存100余首,代表作秦村吟10首,新乐府诗211、揭露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揭露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横征暴敛和欺压人民的罪行横征暴敛和欺压人民的罪行如买炭翁、轻肥、重赋买花“一丛深色花,十户中人赋”1、揭露统治阶级的骄奢淫逸,如买炭翁、轻肥、重赋222、反映人民的苦难和对人民的同情反映人民的苦难和对人民的同情 如观刈麦、采地黄者采地黄者 麦死春不雨,禾损秋早霜。岁宴无口食,田中采地黄。采之将何用,枝以易糇粮。凌晨荷锄去,薄暮不盈筐。携来朱门家,卖与白面郎。与君啖肥马,可使照地光。愿易马残粟,救此苦饥肠。2、反映人民的苦难和对人民的同情 如观刈麦、采地黄者233、反映统治阶级的扩边战争,、反映统治阶级的扩边战争,宣传爱国主义思想宣传爱国主义思想 新丰折臂翁写天宝大征兵,三丁点一丁到云南边远地方去,老翁时年24岁,于是“夜深不敢使人知,偷将大石槌折臂”,才免除兵役。庆幸“此臂折来60年,一肢虽废一身全”。然而“至今风雨阴寒夜,直到天明痛不眠”,“痛不眠,终不悔,且喜老身今独在”。缚戎人达穷民之情也。边地汉民被吐蕃掳去,吐蕃袭来,娶妻生子,仍不忘故土,老来偷回却被唐当敌人,流放江南,骨肉永诀,含冤终身。3、反映统治阶级的扩边战争,244、反映妇女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反映妇女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如井底引银瓶母别子陵园妾女子冲破阻力私奔却被夫家看轻,“聘则为妻奔是妾”,故想起回娘家又不可能“今日悲羞归不得”“为君一日恩,误妾百年身”。故“寄言痴小人家女,慎勿将身轻许人”。母别子“以汝夫妇新嬿婉,使我母子生别。不如林中鸟与鹊,母不失雏雄伴雌。新人新人听我语,洛阳无限红楼女。但愿将军重立功,更有新人胜于汝。”4、反映妇女的痛苦生活和悲惨命运 如井底引银瓶母别子25讽喻艺术特点讽喻艺术特点:1、选材真实典型,主题单一2、善于运用对比手法,特别是阶级对比3、善于运用外貌描写和心理描写刻画来塑造人物形象。如:新丰折臂翁母别子4、叙事、议论相结合5、语言质朴平易,词浅意深。讽喻艺术特点:1、选材真实典型,主题单一26二、感伤诗二、感伤诗现存100余首,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这两首诗中不仅是感伤诗代表杰作,而且是唐代长篇叙事诗的杰作。长恨歌35岁写,琵琶行45岁写,十年相隔。长恨歌内容、主题创作纷纭,艺术特色很高,琵琶行概括当时妓女的命运和琵琶女命运有机结合起来,把两衬诗意有机交融,很有特色。音乐描写更是声请并茂,人物形象相当鲜明,景物描写环境描写很好,情景交融。二、感伤诗现存100余首,代表作长恨歌琵琶行,这两首27三、闲适诗、杂律诗三、闲适诗、杂律诗共2000余首,数量大,大多为后期作品,流连风光,应酬作品,白居易晚年清新民歌体小诗,后两种思想内容较前两种差,但艺术性都较高。总之,白居易诗歌现实至于传统在当时流传很广,在圈内广泛传播,朝鲜、日本也喜欢他的诗。三、闲适诗、杂律诗共2000余首,数量大,大多为后期作品,流28思考题:思考题:1、白居易前后思想变化对他诗歌创作有何影响?2、举例说明白居易讽喻诗的主要内容。3、谈谈长恨歌的主题4、试分析琵琶行的艺术特色。思考题:1、白居易前后思想变化对他诗歌创作有何影响?29琵琶行琵琶行的艺术特色艺术特色。琵琶行充分运用优美明快和富于音乐美感的语言,衬托出萧瑟凄凉的秋天景色和出神入化地琵琶奏,以音乐预期眠回音乐性的故事,显示出音乐形象,艺术特色。层次分明,描写细致生动,比喻新颖精巧,景物烘托。琵琶行的艺术特色。30长恨歌讲解长恨歌讲解第一段:(开头尽日君王看不足)杨贵妃得宠经过及玄宗的荒淫腐朽。第二段:(渔阳夜雨闻铃肠断声)安史之乱爆发,玄宗狼狈出逃及杨的死。第三段:(天游魂魄不曾来入梦)玄宗回京及对杨的思念。第四段:(临工部此恨绵绵无绝期)临工部士上天入地寻找贵妃的灵魂。长恨歌讲解31主题:主题:长恨歌是白居易感伤诗代表“一篇长恨有风情,十首秦吟近正声”1、讽刺说2、同情说(歌颂说,歌颂他的坚贞的爱情)3、双重主题说主题:321、讽刺说(1)陈鸣长恨歌传介绍白居易写长恨歌“亦欲愁尤物,窒乱阶”(2)白居易写后不久写诗李夫人中有几句“生亦惑,死亦惑,尤物惑人忘不得,人非木石皆有情,不如不遇倾城色。”认为其主意相同,都是讽刺唐玄宗荒淫误国。(3)根据长恨歌本身有三句话构成此恨绵绵无绝期”因果关系。1、讽刺说332、同情说(歌颂说,歌颂他的坚贞的爱情)(1)从长恨歌情节结构,前半部分写杨生前唐玄宗与她恩爱,后半部分写杨死后他们生死不渝的爱情。(2)从长恨歌在人物想象上塑造了两个忠于爱情的艺术形象,这是贯穿全篇的人物。(3)从材料的取舍看,白居易如果为了讽喻,可把父占子妻写进去,自却略去,是突出他的爱情。2、同情说(歌颂说,歌颂他的坚贞的爱情)34(4)长恨歌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历史,作品中所描写贵妃与玄宗不是历史任务重现,而是作者艺术加工塑造的新艺术形象,应把作品中人物与历史上人物区别开来。(5)白居易元和十年把诗分四类,把长恨歌归入感伤诗一类,如果是为了讽喻,则划入讽刺诗类,可见作者本人也是对其爱情悲剧同情,歌颂他的忠贞不渝。(4)长恨歌是文学作品而不是历史,作品中所描写贵妃与玄宗353、双重主题说有讽刺、也有同情;有批判、也有歌颂。游国恩认为是因为作者世界观局限;又有人认为这首诗主题表现玄宗贪色误国造成终身长恨的教训(历史),最早是杜甫北征中评论到马嵬事件,李杨爱情。“奸臣意葅醢,同恶随荡析。不闻复郎衰,中自诛褒妲。”(把安史之乱罪名归入杨贵妃身上)3、双重主题说36刘禹锡对马嵬坡事件评论马嵬行“军家诛佞幸,天子捨妖姬。”白居易对杨寄于较大同情,说明自己杜刘思想有所不同。中唐诗人李益过马嵬:“汉将如云不直言,寇来翻罪绮罗恩。托君休洗连花血,留记千年妾泪痕。”说明李益对传统看法不同。罗隐帝幸蜀:“马嵬山色翠依依,又见舆幸蜀归。泉下河蛮应有语,这回休更怨杨妃。”鲁迅认为“女人在那时是没有这么大力量的。”刘禹锡对马嵬坡事件评论马嵬行“军家诛佞幸,天子捨妖姬。”37长恨歌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前半部分是现实主义写法,实写,后半部分思念浪漫主义写法,富有感情色彩。长恨歌艺术特色:1.现实主义和浪漫主义结合:前半部分是现382.曲折离奇的情节描写和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一篇长篇叙事诗,歌行体,从头到尾是玄宗与贵妃二人,特别是杨贵妃进宫受宠处死成仙。玄宗重色思倾国,前半部分是讽刺,后半部分玄宗回朝廷,作者把他所谓苦难给予一定同情,因此诗中玄宗形象写得真实,贵妃也写得好,进宫、成仙,形色优美,诗中贵妃形象给人可爱的感觉 2.曲折离奇的情节描写和完整鲜明的人物形象。是一篇长篇叙事诗393.感情浓烈,语言优美。白居易列入感伤诗一类,“一篇长恨有风情”,从头到尾用感情叙写爱情,事实当然不会如此,年龄相差悬殊,但作为艺术作品,李杨爱情写得真挚,感情浓烈,读后使人感到同情。3.感情浓烈,语言优美。白居易列入感伤诗一类,“一篇长恨有风404.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总分四段,又可分一、二大段,一个写生前,一个写死后,整个脉络相当清楚,层次分明。返回4.脉络清晰,层次分明。总分四段,又可分一、二大段,一个写生41第四节第四节 新乐府运动的先驱者和参加者新乐府运动的先驱者和参加者一、元结和顾况一、元结和顾况二、张籍和王建张籍和王建三、李三、李 绅绅四、元四、元 稹稹第四节 新乐府运动的先驱者和参加者一、元结和顾况42一、元结和顾况一、元结和顾况:元结(719-772)河南人。天宝六年与杜甫一起到长安应试未及第,天宝十二年中进士,“安史之乱”爆发,带领家乡人民起来反抗叛军。本性耿直,上书朝廷,指责贪官污吏,揭露人民疾苦,不善巴结以求官职,曾要求大官们赶快辞职,好让他上台,他对人民疾苦相当同情,范文澜的通史对他评价极高。诗歌的代表作是新乐府十二首写于天宝十年,盛唐时期,基本上反映人民疾苦,具有现实主义精神,其中贫妇词借贫妇之口控诉封建官吏,表现妇人苦痛。元结曾编有一本箧中集,收入了沈千运等人一些反映现实的诗作。杜甫也非常推崇元结。一、元结和顾况:元结(719-772)河南人。天宝六年与杜甫43顾况(727-815)进士出身,曾在朝廷当秘书郎,晚年贬官上饶,隐居茅山,他也有同情人民之心。代表作是上古之化解亡列传十三章,反映人民疾苦,基本上是四言诗。继承诗经四言诗传统,诗经过后,只有曹操的四言诗写得较好,而顾况这些诗思想上可以,艺术上都是基本无文,被人传诵的是囝,总的来说,顾况诗成就不高,新乐府诗数量不如元结多,反映现实也不够到位,深刻,因此他二人不能掀起一场新乐府运动。顾况(727-815)44二、张籍和王建张籍和王建张籍,安徽人,出身寒微,中过进士,但官职低,且又有病,晚年贫病交加,然而诗歌却很少写个人穷愁,更多地表现人民疾苦。白居易称他“风雅比兴外,未尝暮空文”,继承了现实主义传统,张乐府诗现存80首,古体、新体各占一半。同情人民疾苦是张的乐府的主题,如野老歌古宫乐等从不同角度反映社会现实,揭露社会不平等,是韩愈、白居易的好朋友。白居易非常钦佩张籍的乐府诗,专写一首诗歌颂他,高度评价张的乐府诗。王安石也高度评价张的乐府诗:题张司业诗中有“看似寻常最奇崛,成如容易却艰辛。”这也可以说是对白居易乐府诗的评价。张用创作实践强有力地支持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二、张籍和王建张籍,安徽人,出身寒微,中过进士,但官职低,且45王 建出身寒门,一生潦倒,诗歌内容与风格近似张籍,合称为张王乐府,代表作水夫瑶田夫行宫词一百首。写宫女的生活,表现对宫女生活同情,诗用七言绝句的形式。如:宫人斜(墓地)未央墙西春草路,宫人斜里红妆墓。一边裁出一边来,更衣不减寻常数。从此可以看出诗人以同情的笔墨反映宫女痛苦,二人诗语言朴素,感情真挚,善用七言古诗,用创作实践支持了白居易的新乐府运动。王 建46三、李三、李 绅绅元稹和白居易的朋友曾与新题乐府二十首,元稹看后写了和诗十二首,白居易看了二人又创作新乐府五十首。李绅写诗虽早,可惜却失传,是新乐府诗的杰作,诗中内含丰富,语言通俗,概括有力,能真实反映人们的被剥削的生活,揭露苦难根由,感染力强。悯农二首:春种一粒粟,秋成万颗子。田海无闲田,农夫犹饿死。锄禾日当午,汗滴禾下土。谁知盘中餐,粒粒皆辛苦。三、李 绅47四、元四、元 稹稹字微之,排行九,是白居易至死不渝的朋友,世称元白,十五岁时明经及第,写得传颂他,宫中人称他为“元才子”。他人品不太好。早年疾恶如仇,后来官意越做越大,一说他勾结宦官,一说他因诗名大而做官,年轻时与白居易齐名,称“元白”。他的诗配成乐曲在宫中传诵,在新乐府运动中地位仅次于白居易,代表作是连昌宫词可与长恨歌并称,是长篇叙事诗,借宫中一老人回忆而写出“安史之乱”根源,揭露统治阶级的,具有讽刺意义,描写细致,还有一首行宫写得较好,诗很简单,但内容十分丰富。四、元 稹48行宫:廖落古行宫,宫花寂寞红。白头宫女在,闲坐说玄宗。以白发宫女在行宫的寂寞,抒发世事沧桑,盛衰巨变的感慨。元稹又是著名的传奇小说作家,代表作是莺莺传,由于张生可能就是他自己,“始乱终弃”的丑恶行为,降低了他在文学史上的地位。莺莺传的艺术水平高。与白居易诗相似,但内容的广度、深度不如白居易,因此不能与白居易相提并论,他自己也承认,说白居易写一写几千字,“小生自哂不能过之”。白、元、李绅三人常一起唱和诗歌。行宫:4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