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语文第三部分诗词及文言文阅读第一节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七上-新人教版课件

上传人:沈*** 文档编号:240980587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PPTX 页数:33 大小:830.29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考语文第三部分诗词及文言文阅读第一节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七上-新人教版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3页
中考语文第三部分诗词及文言文阅读第一节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七上-新人教版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3页
中考语文第三部分诗词及文言文阅读第一节课内文言文阅读专题十二文言文阅读七上-新人教版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顺畅地朗读课文,掌握课文句读。2理解常用的实词和虚词的含义及其基本用法,正确理解并翻译文中关键的语句和重要的语段。3了解课文所蕴含的思想观点和感情。4了解课文的主要艺术特色和表现手法。考点一:实词的用法文言实词包含的面相当广,尤其要重视掌握课文中关键实词的含义,如一词多义、古今异义、词类活用及通假字等。(一)一词多义:一个词在不同的语言环境中,往往有不同的含义。(二)古今异义是指在语言的演变过程中,一些词的意义发生了变化。(三)词类活用指的是词在一定的语言环境中改变了原来的词性,而变成了别的词性。1名词活用为动词。2形容词的活用。3动词活用为名词。4名词作状语。(四)通假字是古人在书写时用同音替代的办法写成的别字。所以复习时一定要掌握本字,所通假的字,还要有正确的释义。如“属”通“嘱”,嘱托,嘱咐。(岳阳楼记)考点二:虚词的用法在初中阶段常用的文言虚词大致有四类:是起指代作用的,如“之、其、何”;是起组合作用的,如“以、于、为”;是起连接作用的,如“而、则、乃”;是起语助作用的,如“也、乎、夫、焉”。其中最为重要的文言虚词有“之、其、而、以、于”。文言虚词虽然没有实在意义,但能帮助实词组成句子表示各种结构关系或语气,其类别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文言虚词的数量比文言实词少,但是用法比实词灵活,使用频率比实词高,语法功能比实词强,古今变化也比实词大。要掌握常用文言虚词的意义和用法,我们不妨从以下几个方面着手:识记常用文言虚词的基本意义和用法;结合语句翻译确定该文言虚词在句中的意义;根据文言虚词在语句中的作用,巧妙地用现代汉语中的词语来替代;先多朗读,体会语气,再进行判断。考点三:句子(一)断句停顿1句首发语词后要停顿。如:“至于”“”“夫”“”“若夫”“”“盖”等。例:夫/专诸之刺王僚也。2句首关联词后面应停顿。例:然则/何时而乐耶?3时间状语在句首要停顿。如:时/先主/屯新野。4国号、年号、官职、爵位、史实、地名后要停顿。如:虞山/王毅叔远甫/刻。5在古汉语中是两个单音词,而在现代汉语中是一个复音词的,要分开读。如: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可/以一战。6有省略成分的地方要停顿。如:一鼓/作气,再/而衰,三/而竭。7主语和谓语之间、动词和宾语之间要作停顿(修饰语与中心语之间可以不停顿),以使语意明确。如:先帝/不以/臣卑鄙。(二)翻译句子1特殊句式(1)判断句。翻译时要加上“是”。常见的句式有:者,也者,也。,者也。此外还有“为”“则”“乃”“皆”等表示肯定判断。(2)被动句。文言文里,被动句中的“于”“为”常作介词,有“被”的意思。例:则人之食于虎,无怪矣。(3)倒装句。疑问句中宾语前置。如:何陋之有?定语后置。如:马之千里者。状语后置。如:战于长勺。谓语前置。如:甚矣,汝之不惠。(4)省略句。省主语:(他们)问所从来,(渔人)具答之。省谓语:一鼓作气,再(鼓)而衰,三(鼓)而竭。省宾语:上使(之,指公子扶苏)外将兵。省量词:撤屏视之,一(个)人、一(张)桌、一(把)椅、一(把)扇、一(块)抚尺而已。2文言语句翻译的方法。(1)留。专用名词,如国号、年号、人名、物名、地名、职称、器具等,可不译。(2)补。补出省略的成分。如:帝感其诚。(“感”后省略介词“于”)(3)删。删去不译的词。如:夫战,勇气也。(“夫”是发语词,不译,可删去)(4)换。把古词换成现代词。如:吾与汝毕力平险。(“吾”“汝”换成“我”“你们”)(5)调。倒装句应在翻译时调整语序。(6)选。文言文的词往往一词多义,要根据语境选用恰当的词义翻译。(7)译。译出实词、虚词、活用的词和通假字。如:属予作文以记之。(“属”译为“嘱”)(8)固定格式的固定译法。如:“得无乎”译为“莫不是吧”,“不亦乎”译为“不也是吗”等。(9)意译。文言文中经常用到比喻、借代、互文、委婉、讳饰、用典等修辞格,如果直译会不准确,可意译。考点四:理解与赏析1分析综合一般从把握文章重点,概括文章中心等方面考查。如筛选文中信息,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思想,分析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等。注意:一是要对全文的中心意思、结构线索等做到心中有数;二是对句、段的分析不能就句论句、就段论段,要统观全局,词不离句,句不离段,段不离篇。同时还要根据文章内容要点逐一概括归纳。2分析文章表现手法及其表达效果。以下几种手法及其特点要努力掌握:借景抒情,托物言志,借古讽今,妙用衬托,虚实相生,采用起兴,以动写静,运用典故等。3阅读感悟一要紧扣原文,二要结合生活体验联系实际。谈体会时要大胆发挥,拓展联想。【例】(2016,曲靖)阅读下面文言文,完成问题。三峡郦道元自三峡七百里中,两岸连山,略无阙处。重岩叠嶂,隐天蔽日,自非亭午夜分,不见曦月。至于夏水襄陵,沿溯阻绝。或王命急宣,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其间千二百里,虽乘奔御风,不以疾也。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绝 多生怪柏,悬泉瀑布,飞漱其间,清荣峻茂,良多趣味。每至晴初霜旦,林寒涧肃,常有高猿长啸,属引凄异,空谷传响,哀转久绝。故渔者歌曰:“巴东三峡巫峡长,猿鸣三声泪沾裳。”3把下面的文言句子译成现代汉语。春冬之时,则素湍绿潭,回清倒影。_4下列对文意理解表述有误的一项是()A文章先写山,后写水,重点写水,而水以夏季为盛,故先写“夏水”。B第段中作者用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突出山的高峻,第段则只用正面描写突出江流的汹涌。C“有时朝发白帝,暮到江陵”与李白的“朝辞白帝彩云间,千里江陵一日还”有异曲同工之妙。D结尾引用渔歌,既突出三峡山高岭长的地形特点,又渲染三峡秋天凄凉的环境特点。5你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还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请说说理由。_【解析】第1题:本题考查文言实词的意义。解答此类题目时,应先理解词语所在句子的意思,然后根据句子的意思推断词语的意思。(1)句意为:中间没有空缺的地方。所以,阙:读“qu”,通“缺”,应解释为:空缺。(2)句意为: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驭着疾风。所以,奔:读“bn”,在这里做名词,应解释为:奔驰的快马。第2题:本题考查同一个词在不同语境中的意义和用法。A项,前句句意为:在七百里长的三峡中。所以,“自”应解释为:在,从。后句句意为:如果不是正午或半夜。所以,“自”应解释为:如果。B项,前句句意为:即使骑着奔驰的快马,驾驭着疾风。所以,“虽”应解释为:即使。后句句意为:大大小小的案件,即使不能洞察得很清楚。所以,“虽”应解释为:即使。C项,前句句意为:每到春季和冬季。所以,“之”应解释为:的。后句句意为:我唯独喜爱莲花,它从污泥中长出来,却不受到污染。所以,“之”在本句中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的独立性,不译。D项,前句句意为:也不如船行的快啊。所以,“以”应解释为:认为。后句句意为:嘱咐我写文章来记录这件事。所以,“以”应解释为:来。综上所述,本题答案为B项。第3题:本题考查句子的翻译,翻译时,要忠于原文,不遗漏、不随意增减内容,译文要通畅。注意重点字词以及常见句式的翻译,以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句中重点词语有:则:助词,无意义。可不译。素湍:白色的急流。素:白色的。绿潭:碧绿的潭水。回清倒影:回旋的清波,倒映出山石林木的影子。句意为: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第4题:本题考查对文言文文本内容的理解与分析能力。解答时需要通晓全文大意,理解相关语句,分析其含义及其在文中的作用。注意语意明确、句子通顺、所答内容与文段有关。B中第段也是正面描写与侧面描写相结合。故B错。第5题:本题考查联系实际理解、分析、判别课文内容的能力。答题时观点鲜明,言之有理即可。示例一: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归。示例二: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到过的游客无不惊叹于三峡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玩的人会想方设法寻找美景观赏。【答案】1.(1)“阙”通“缺”,空缺。(2)奔驰的快马。2B3.在春、冬两个季节,白色的急流,碧绿的深潭,回旋着清波,倒映着各种景物的影子。4.B5.示例一: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于世。郦道元的三峡文笔绚烂,语言清丽,描写了三峡优美的自然风光,很多游客都是通过文章才了解并关注三峡,慕名而去,尽兴而归。所以,我认为是郦道元让三峡闻名。示例二:我认为是三峡得天独厚的自然风光吸引了中外游客。因为三峡风景优美,四季景色各异。到过的游客无不惊叹于三峡自身的神奇秀美。美景不用大肆宣传,喜欢游玩的人会想方设法寻找美景观赏。七年级上册(一)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论语十二章子曰:“学而时习之,不亦说乎?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学而)曾子曰:“吾日三省吾身:为人谋而不忠乎?与朋友交而不信乎?传不习乎?”(学而)子曰:“吾十有五而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为政)子曰:“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为政)子曰:“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为政)子曰:“贤哉,回也!一箪食,一瓢饮,在陋巷,人不堪其忧,回也不改其乐。贤哉,回也!”(雍也)子曰:“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雍也)子曰:“饭疏食饮水,曲肱而枕之,乐亦在其中矣。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述而)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述而)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子罕)子曰:“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子罕)子夏曰:“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子张)通“悦”,愉快 越过,超过 忠实,坚守 真诚,诚实 能忍受 普通的人,男子汉 C 3翻译下列句子。(1)人不知而不愠,不亦君子乎?别人不了解我,我却不生气,不也是一个道德修养高的君子吗?(2)温故而知新,可以为师矣。温习旧知识,可以从中获得新的理解与体会,那么就可以凭借这一点去做老师了。(3)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只学习不思考,就会感到迷惑(迷茫而无所适从),到头来等于白学;只思考不学习,就会疑惑陷入困境。(4)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懂得学习的人比不上喜爱学习的人;喜爱学习的人比不上以学习为乐趣的人。(5)不义而富且贵,于我如浮云。用不正当的手段得来的富贵,对于我来讲就像是天上的浮云一样(我把它看作天上的浮云)。(6)博学而笃志,切问而近思,仁在其中矣。一个人博览群书(广泛地学习)而且能坚守自己的志向,恳切地提问而且能多考虑当前的事情,仁德就在其中了。4你从第三章中可以得到什么启示?道德修养并非一朝一夕可以完成,要经过长时间的学习,循序渐进。5在第四章中“温故”与“知新”二者之间是什么关系?“温故”与“知新”并非并列的两件事,关键在于“知新”,这就需要独立思考。如果只“温故”而不独立思考,必然达不到“知新”的目的。6请用自己的语言写出“三人行,必有我师焉”的原因。因为我们可以从品行优良的人身上学习优点,也可以从品行不好的人身上得到教训。(二)(2016,常德、西宁、齐齐哈尔)阅读下列文言文,回答问题。河中石兽沧州南一寺临河干,山门圮于河,二石兽并沉焉。阅十余岁,僧募金重修,求石兽于水中,竟不可得。以为顺流下矣,棹数小舟,曳铁钯,寻十余里,无迹。一讲学家设帐寺中,闻之笑曰:“尔辈不能究物理,是非木杮,岂能为暴涨携之去?乃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湮于沙上,渐沉渐深耳。沿河求之,不亦颠乎?”众服为确论。一老河兵闻之,又笑曰:“凡河中失石,当求之于上流。盖石性坚重,沙性松浮,水不能冲石,其反激之力,必于石下迎水处啮沙为坎穴,渐激渐深,至石之半,石必倒掷坎穴中。如是再啮,石又再转。转转不已,遂反溯流逆上矣。求之下流,固颠;求之地中,不更颠乎?”如其言,果得于数里外。然则天下之事,但知其一,不知其二者多矣,可据理臆断欤?提问与解答环节Questions And Answers谢谢聆听 学习就是为了达到一定目的而努力去干,是为一个目标去战胜各种困难的过程,这个过程会充满压力、痛苦和挫折Learning Is To Achieve A Certain Goal And Work Hard,Is A Process To Overcome Various Difficulties For A Goal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