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佗夹脊穴位治疗课件

上传人:n85ho7****4h85bh 文档编号:240979655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PPT 页数:26 大小:244.78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华佗夹脊穴位治疗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6页
华佗夹脊穴位治疗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6页
华佗夹脊穴位治疗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华佗夹脊穴位治疗颈椎病技术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刘君奇华佗夹脊穴位治疗颈椎病技术平凉市第二人民医院1一、定义v颈椎病是由于颈椎间盘退变、突出,颈椎骨质增生、韧带增厚、钙化等退行性变刺激或压迫其周围的肌肉、血管神经、脊髓引起的一系列症状。依据不同的神经、血管受累及不同的临床表现,颈椎病主要分为五型:神经根型、脊髓型、交感型、椎动脉型和混合型。混合型是指两种或两种以上类型同时存在。颈椎病发病率约10%20%,从事伏案工作者发病率最高,性别间无差异。颈椎病好发部位依次为C5-6、C6-7、C7-T1。一、定义2二、发病机制v迄今为止,颈椎病的发病机制尚不清楚。但一般认为颈椎病的发生与椎间关节退变、骨质增生压迫脊髓或神经根、椎动脉等因素有关。二、发病机制3三、分型三、分型41、颈肌型颈椎病v颈型颈椎病,又称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急性发作时常被俗称落枕。该型颈椎病多因睡眠时枕头高度不合适或睡姿不当,颈椎转动超过自身的可动限度,或由于颈椎较长时间弯曲,一部分椎间盘组织逐渐移向伸侧,刺激神经根,而引起疼痛。落枕也不排除非颈椎因素。如颈部股肉受寒出现风湿性肌炎、项背肌劳损或颈部突然扭转等,亦可导致落枕样症状。1、颈肌型颈椎病颈型颈椎病,又称韧带关节囊型颈椎病,急性发作52、神经根型颈椎病v椎间关节退变累及颈神经根,颈肩臂痛并有神经根支配区感觉和运动障碍为神经根型颈椎病。好发于C5、6、C6、7及C4、5间隙。v多数好发于50岁左右。颈部损伤,长期伏案工作而劳累,或“落枕”常为诱发病因。可急性起病,也可慢性发病。颈肩臂痛,向前臂或手指放射,手麻,手或臂无力感,持物不稳或失落为常见症状。2、神经根型颈椎病椎间关节退变累及颈神经根,颈肩臂痛并有神经6v颈部僵直,活动受限,颈部肌肉痉挛,受累节段棘突压痛。C6神经根受累时拇指痛觉减退,肱二头肌力减弱或消失。C7、C8受累则中小指痛觉减退,肱三头肌力减弱,握力差,手内在肌萎缩,肱三头肌反射消失。C5神经根受累时,肩部前臂外侧痛觉减退,三角肌力减弱。颈部僵直,活动受限,颈部肌肉痉挛,受累节段棘突压痛。C6神经73、脊髓型颈椎病v大多数发病在50岁左右,男性多于女性。一般起病缓慢,逐渐加重或时轻时重。外伤可引起突然加重,或引起急性发病。经过卧床几周或数月可逐渐减轻。然而,当发育性椎管狭窄并存时,往往逐渐加重。v手足或肢体麻木,僵硬不灵活,握物不稳,写字、持筷不方便或行走不稳,足下踩棉花感等是常见的主诉。有些患者有尿急、尿频或排尿困难,及胸或腹部束带感的症状。3、脊髓型颈椎病大多数发病在50岁左右,男性多于女性。一般起84、交感型颈椎病v目前认为椎关节退变累及交感神经,引发交感神经功能紊乱的临床表现为交感型颈椎病。40岁左右发病者居多,女性多见。会计、打字员、描图员、计算机操作者等伏案工作人员好发病。主观症状多,客观体征少。头昏头痛颈肩背痛,颈椎及上胸椎棘突压痛;面部麻木或半身麻木,发凉感,无汗或多汗,针刺觉迟钝;眼部胀痛,干涩或流泪,视物不清或彩视;耳鸣或耳聋;心动过速或过缓,心率不齐;情绪不稳定,睡眠不好,对疾病恐惧多虑等为其常见临床表现。4、交感型颈椎病目前认为椎关节退变累及交感神经,引发交感神经95、椎动脉型颈椎病v椎关节退变压迫并刺激椎动脉引起椎-基底动脉供血不足的临床症状为椎动脉型颈椎病。典型症状为转头时突发眩晕、天眩地转,恶心、呕吐,四肢无力,共济失调,甚至倾倒,但意识清醒。卧床休息数小时,多至数日,症状可消失。颈椎不稳定,常与头、颈转动有关。刺激或压迫颈稚动脉使其扭曲、狭窄、闭塞,导致头部供血不足,出现头晕、恶心、呕吐、四肢麻木症状,甚至头脑清醒但突然摔倒。症状严重者或病程长久者,可出现脑干供血不足,进食呛咳,咽部异物感,说话吐字不清,以及一过性耳聋、失明等症状。有时与交感型颈椎病很难区别。5、椎动脉型颈椎病椎关节退变压迫并刺激椎动脉引起椎-基底动脉106、混合型颈椎病v具有前者2组以上症状者,通常是以某型为主,伴有其它型的部分表现。6、混合型颈椎病具有前者2组以上症状者,通常是以某型为主,伴11四、诊断原则v必须具备三个条件:va)具有比较典型的症状和(或)体征;vb)颈椎的X线片及其它检查证明椎间分级退变,并压迫神经、血管;vc)影像学检查存在神经、血管压迫与刺激,同临床表现具有明确的因果关系。四、诊断原则必须具备三个条件:12五、康复治疗v卧床休息v物理治疗v注射治疗v颈椎牵引v手法治疗v药物治疗v手术治疗五、康复治疗138、中医治疗常见分型:常见分型:v81、寒湿阻络型(本型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寒湿阻络型(本型常见于颈椎病颈型和神经根型):经根型):头痛或后枕部疼痛,颈僵,转侧不利,一侧或两侧肩臂及手指酸胀痛麻;或头疼牵涉至上背痛,肌肤冷湿,畏寒喜热,颈椎旁可触及软组织肿胀结节。舌淡红,苔薄白,脉细弦。治以温经活血,祛寒除湿,通络止痛。v方药:川桂枝、羌活、威灵仙、秦艽、川芎、当归尾、葛根、天麻、炮甲珠、炒神曲、赤芍。v方中羌活、灵仙、天麻、秦艽,祛寒除湿止痛;川芎、天麻疗头痛。桂枝、川芎、归尾、赤芍、炮甲珠温经活血,通络;葛根解痉,神曲健脾和胃,甘草调和诸药。8、中医治疗常见分型:1482、气血两虚夹瘀型(本型常见、气血两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于椎动脉型颈椎病):v头昏,眩晕,视物模糊或视物目痛,身软乏力,纳差,颈部酸痛,或双肩疼痛。舌淡红或淡胖,边有齿痕。苔薄白而润。脉沉细无力。治以益气养血,醒脑宁神,活血通络。v方药:天麻、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熟地、砂仁、当归、白芍、鸡血藤。v方中炙黄芪、炙甘草、潞党参、炒白术补气;熟地、川芎、白芍、当归养血;天麻、川芎、鸡血藤安神健脑,活血通络,砂仁理气和胃导滞。82、气血两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颈椎病):头昏,1583、气阴两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气阴两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v眩晕反复发作,甚者一日数十次,即使卧床亦视物旋转,伴恶心,呕吐,身软乏力,行走失稳,或心悸,气短,烦躁易怒,咽干口苦,眠差多梦等。舌红、苔薄白或微黄而干,或舌面光剥无苔,舌下静脉胀大。脉沉细而数,或弦数。治以益气养阴、安神醒脑,调和气血。v方药:天麻、川芎、杭菊花、枸杞子、沙参、炙甘草、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白芍、丹参、地龙、夜交藤。v方中炙甘草、沙参、白芍、枸杞子益气滋阴;天麻、杭菊花、炒枣仁、炒柏子仁、炙远志、夜交藤醒脑益智,养心安神;川芎、丹参、地龙活血通络止痛。83、气阴两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椎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1684、脾肾阳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脊髓型颈椎病手、脾肾阳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遗症或久治不愈者);术后遗症或久治不愈者);v四肢不完全瘫(硬瘫或软瘫),大小便失禁,畏寒喜暖,饮食正常或纳差。舌淡红,苔薄白或微腻,脉沉细弦,或沉细弱。治以补肾健脾,温经和阳,强筋健骨。v方药:熟地、枣皮、炮干姜、龟板胶、鹿角胶、炮甲珠、白芥子、炒杜仲、牛膝、淮山药、炒神曲、白芍、川桂枝、肉桂、炙甘草。v方中熟地、炒杜仲、牛膝补肾养血;鹿角胶、龟板胶填精益髓,强筋健骨;枣皮补肝肾,收涩止遗;川桂枝、肉桂温经和阳;炮干姜、淮山药、炙甘草、炒神曲健脾和胃,温阳益气;白芥子祛痰散结;炮甲珠软坚散结,通经活络。84、脾肾阳虚夹瘀型(本型常见于脊髓型颈椎病手术后遗症或久179、针灸治疗v91何氏华佗夹脊治疗颈椎病处方1:颈27夹脊穴,主治各型颈椎病配合凤池、曲池、外关、和谷。处方2:颈夹脊穴,皮肤针叩刺。微出血后拔罐。v92颈椎病的针灸治疗颈椎病的针灸治疗9、针灸治疗91何氏华佗夹脊治疗颈椎病处方1:颈27夹18921选穴处方v治法: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舒筋通络。以太阳经、少阳经、督脉局部腧穴为主。毫针刺用泻法或平补平泻,并加用灸法。v基本处方:颈椎夹脊穴、风池、天柱、大椎、肩中俞、肩外俞、肩井、曲池、合谷、外关、后溪。921选穴处方治法:祛风散寒,活血化瘀,舒筋通19选穴思路v(1)立足病变局部:本病其病变部位明确,病位在颈。颈项部为头颅之枢机,除手厥阴心包经和带脉外,几乎所有十二经脉和奇经八脉都由此通过,因而此处经络分布的密度最高,是联系全身脏腑的一个枢纽。v(2)结合循经取穴:颈椎病是一种病位在颈、又可涉及全身的疾病。因途经颈项的经脉不但循行于项背,而且网络四肢,和全身也有密切的关系。故而颈椎病的症状不仅见于项背,也可见周身功能失调的表现。v后溪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与督脉相通,外关为八脉交会穴之一,与阳维脉相通,以疏调阳气,舒筋通络,活血化瘀。循经取穴与局部用穴远近相配,共奏祛风散寒、疏筋活络、理气止痛之功。选穴思路(1)立足病变局部:本病其病变部位明确,病位在颈。颈20(3)辨病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v按西医分型辨证取穴治疗,根据X线片或CT提示的颈椎病变部位及临床症状,单纯选取相应的夹脊穴进行针刺,或根据病变部位和神经节段理论选取相应夹脊穴。从其局部位置考虑,颈夹脊穴为邻近椎动脉的体表投影,其下都有相应的椎骨下方发出的脊神经后支,亦是颈椎负重最大,最易劳损的部位,为颈椎病的常见颈肌紧张部位,故取之可缓解颈肌痉孪,并可协助恢复颈部生物力学平衡,而减轻对神经根、脊髓、椎动脉、交感神经等造成的压迫或刺激,改善颈部的微循环状态,对毛细血管的通透性有调整作用,改善组织缺血缺氧状态,以达疏通经络,舒筋止痛之功。(3)辨病取穴与辨证取穴相结合:按西医分型辨证取穴治疗,根据21(4)双侧用穴:v双侧取穴的特点是根据颈椎的解剖生理特点。颈椎节段失稳发生于颈椎病的早期并持续一断时间,而颈部软组织(包括肌肉)是维持颈椎生理弧度和颈椎稳定性的重要保证,它们的异常必然导致颈椎节段的不稳和颈椎生理弧度的改变。而颈椎有左右侧对称的特点,故其稳定性要靠颈部双侧力学的平衡来完成。所以,虽然临床有椎间盘突向一侧或一侧椎间关节增生的病例,但依据中医学“治病必求其本”的原则,其病位是在两侧,取颈部的双侧穴位有助于纠正被打破的力学平衡,这与中医阴阳平衡,左右经络之气相通的观点是一致的。(4)双侧用穴:双侧取穴的特点是根据颈椎的解剖生理特点。颈椎22922辨证加减v因途经颈项的经脉不但循行于项背,网络四肢,和脏腑也有密切的关系。故而颈椎病的症状不仅见于项背,四肢,也可内涉脏腑,出现脏腑功能失调的表现。v风寒湿者加风门、风府祛风散寒、除湿通络;气滞血瘀者加膈俞、条口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痰湿阻络者加丰隆、脾俞化痰祛湿、通络止痛;肝肾不足者加肝俞、肾俞、养老、太溪补益肝肾、养筋强骨;气血亏虚者加肝俞、脾俞、足三里补益气血、荣养经筋。922辨证加减因途经颈项的经脉不但循行于项背,网络四23923对症及其它选穴v根据压痛点所在取阿是穴、天宗,疏通经气,活络止痛;上肢及手指麻痛甚者加曲池、合谷,扶突、极泉、小海、外关疏通经络、调理气血;头晕、头痛、目眩者加百会、风池、太阳祛风醒脑、明目止痛;恶心、呕吐加天突、内关调理胃肠。923对症及其它选穴根据压痛点所在取阿是穴、天宗,疏通2493、操作方法及疗程提示93、操作方法及疗程提示25v谢谢谢谢2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