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河南省城镇控水防尘海绵型道路技术规程》宣贯培训-设计课件

上传人:vosvybf****vycfil... 文档编号:240978427 上传时间:2024-05-22 格式:PPTX 页数:90 大小:17.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河南省城镇控水防尘海绵型道路技术规程》宣贯培训-设计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90页
《河南省城镇控水防尘海绵型道路技术规程》宣贯培训-设计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90页
《河南省城镇控水防尘海绵型道路技术规程》宣贯培训-设计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90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河南省工程建设标准-河南省城镇控水防尘海绵型道路技术规程河南省城镇控水防尘海绵型道路技术规程(DBJ41/T 164-2016)宣宣 贯贯 培培 训训主讲人主讲人郑州市市政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郑州市市政工程勘测设计研究院Tel:13613711935 E-mail:2017年年2月月宣 贯 培 训主讲人2017年2月内容提要内容提要编制背景编制背景总总 则则基本规定基本规定设设 计计术语和符号术语和符号工程实例工程实例22-522-5月月-24-242 2内容提要编制背景0总 则01基本规定03设 计0编制背景编制背景22-522-5月月-24-243 3编制背景00203-8月-2330 编制背景编制背景22-522-5月月-24-244 4雾霾扬尘0 编制背景03-8月-234雾霾扬尘0 编制背景编制背景1.1.任务来源任务来源l根据河南省蓝天工程行动计划(豫政201432号)、中共河南省委河南省人民政府关于打赢大气污染防治攻坚战的意见(豫发201618号)、河南省治理扬尘污染攻坚战实施方案等文件要求:强化扬尘综合治理,遏制道路交通扬道路交通扬尘尘,加强城乡大气污染防治;l防治城市扬尘污染技术规范(HJ/T393-2007)中关于道路扬尘防治做法:道路路肩及道路中间分隔带绿化时,其内土面应低于路侧围砌,减少风蚀和水蚀作用。22-522-5月月-24-245 5海绵城市理念0 编制背景1.任务来源03-8月-235海绵城市理念0 编制背景编制背景1.1.任务来源任务来源l海绵城市建设理念中下沉式绿地即是将道路绿化带内种植土面低于周边道路路面,路面雨水通过有组织汇流入绿地内,经过渗、滞、蓄、排等功效,防治泥土外溢,从源头切断扬尘来源。l根据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673号)要求“建设海绵城市,减少城市地表径流污染,促进雨水资源化利用,增强城市防洪排涝能力,改善城市生态环境,提高新型城镇化质量”;l本规程结合扬尘防治和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推出控水防尘海绵型城镇控水防尘海绵型城镇道路道路;从设计、施工及验收等方面对海绵型道路提出一系列技术要求。22-522-5月月-24-246 60 编制背景1.任务来源03-8月-2360 编制背景编制背景2.2.编制思路编制思路1)基本原则:坚持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科学性、先进性和实用性的原则,既要有普遍适用普遍适用的原则规定,又要体现因地制宜因地制宜的地方特色。2)充分考虑与现行国家、地方技术文件的协调;在技术内容上,以大气污染防治大气污染防治为目标,从根源上根源上切断道路扬尘的发生,并推进实施我省海绵城市建设海绵城市建设,细化、延伸海绵型道路的设计指标和实施要求设计指标和实施要求;3)衔接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河南省人民政府河南省人民政府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办公厅关于推进海绵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豫政办201673号)及城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及道城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及道路扬尘污染防治标准路扬尘污染防治标准(试行试行)等技术文件。22-522-5月月-24-247 70 编制背景2.编制思路03-8月-2370 编制背景编制背景2.2.编制思路编制思路4)标准框架适用范围:我省范围内新建、扩建及大修改造新建、扩建及大修改造的城镇道路;指导范围:设计、施工及验收设计、施工及验收等技术要求;指导对象:人行道、慢车道、树池、边绿化带及中央绿化人行道、慢车道、树池、边绿化带及中央绿化带带等市政道路相关设施;具体设施:透水铺装、生物滞留带、下沉式绿地、进水侧透水铺装、生物滞留带、下沉式绿地、进水侧石、海绵型生态树池、溢流设施、沉淀池、挡水堰石、海绵型生态树池、溢流设施、沉淀池、挡水堰等低影响开发设施。22-522-5月月-24-248 80 编制背景2.编制思路03-8月-2380 编制背景编制背景3.3.调研和初稿编制调研和初稿编制1)工程调研:工程调研:编制组赴西安西咸新区、新乡、鹤壁等城市调研海绵城市建设示范项目,参观考察市政道路中应用的下沉式绿地、溢流井、进水侧石、挡水坎等低影响开发设施,总结其在设计及施工中的先进经验及存在的问题,为本规程的编制做了必要的准备。22-522-5月月-24-249 90 编制背景3.调研和初稿编制03-8月-2390 编制背景编制背景3.3.调研和初稿编制调研和初稿编制2)文献调研:文献调研:编制组在编制初期阶段,查阅和研究了海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及我省关于扬尘治理的城市房屋建筑和市政基础设施工程及道路扬尘污染防治标准(试行)等技术文件,并查阅了镇江、池州镇江、池州、厦门、厦门、济南、济南、鹤壁、武汉、鹤壁、武汉、南宁南宁、重庆和重庆和西咸西咸新区新区等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城市的相关技术文件,以及省内郑州、焦作、安阳、许昌、濮阳郑州、焦作、安阳、许昌、濮阳等地市的海绵城市相关技术文件,充分借鉴各地在海绵型道路建设方面的先进经验和做法。3)形成初稿形成初稿:2016年10月上旬完成规程征求意见稿,并组织专家进行专家评审。22-522-5月月-24-2410100 编制背景3.调研和初稿编制03-8月-23100 编制背景编制背景4.4.审查发布审查发布22-522-5月月-24-2411110 编制背景4.审查发布03-8月-23110 编制背景编制背景5.5.主要章节内容主要章节内容22-522-5月月-24-2412121.1.总则总则2.2.术语和符号术语和符号3.3.基本规定基本规定4.4.设计设计5.5.施工施工6.6.验收验收7.7.环境保护环境保护8.8.安全施工安全施工附录附录4.1 一般规定4.2 横断面设计4.3 主要节点设计4.2.1 透水人行道4.2.2 单幅路设计4.2.3 多幅路设计4.3.13 透水路面4.3.4 边绿化带4.3.5 中央绿化带4.3.6 立箅式进水侧石4.3.7 溢流设施4.3.8 沉淀池4.3.9 挡水堰透水沥青路面透水砼路面透水砖路面0 编制背景5.主要章节内容03-8月-23121.总则 总总 则则22-522-5月月-24-241313 总 则010203-8月-231301 总总 则则1.0.1 1.0.1 为为规范我省城镇海绵型道路设计、施工及验收,便于规范我省城镇海绵型道路设计、施工及验收,便于雨水收集、利用,加强工程绿色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雨水收集、利用,加强工程绿色施工,保证施工质量及安全,制定本规程制定本规程。22-522-5月月-24-24141401 总 则1.0.1 为规范我省城镇海绵型道路设01 总总 则则1.0.2 1.0.2 本规程适用于我省城镇海绵型道路新建、扩建、改建本规程适用于我省城镇海绵型道路新建、扩建、改建的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的工程设计、施工及验收。u说明:说明:本规程的适用范围:海绵型道路的设计、施工及验本规程的适用范围:海绵型道路的设计、施工及验收等过程;因快速路车速过高,对道路基层要求高,本规收等过程;因快速路车速过高,对道路基层要求高,本规程不适宜用于快速路。程不适宜用于快速路。1.0.3 1.0.3 城镇海绵型道路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城镇海绵型道路的设计、施工及验收除应执行本规程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外,尚应符合国家现行有关标准的规定。u目前国内适用于海绵型道路的标准和规范相对较少,成熟目前国内适用于海绵型道路的标准和规范相对较少,成熟的应用案例也较少,因此从道路安全性考虑,海绵型道路的应用案例也较少,因此从道路安全性考虑,海绵型道路还应满足国家现行道路相关标准,以满足道路的使用功能还应满足国家现行道路相关标准,以满足道路的使用功能为前提。为前提。22-522-5月月-24-241501 总 则1.0.2 本规程适用于我省城镇海绵型 术语和符号术语和符号22-522-5月月-24-241616 术语和符号020203-8月-231602 术语和符号术语和符号u本本规程规程所列出术语尽可能考虑了与其他标准规程及技术文件所列出术语尽可能考虑了与其他标准规程及技术文件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但部分术语可能属于新词或与其他标的一致性和协调性,但部分术语可能属于新词或与其他标准不一致,有本规程赋予的特殊涵义,应用时应注意。每准不一致,有本规程赋予的特殊涵义,应用时应注意。每个术语还给出与其相对应的英文翻译,仅供参考。个术语还给出与其相对应的英文翻译,仅供参考。u在编写本章术语时,参考了在编写本章术语时,参考了道路工程术语标准道路工程术语标准GBJ124GBJ124、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建筑工程施工质量验收统一标准GB50300GB50300等国家标准和等国家标准和行业标准及及行业标准及及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海绵城市建设技术指南的相关术语。的相关术语。22-522-5月月-24-24171702 术语和符号本规程所列出术语尽可能考虑了与其他标准规02 术语和符号术语和符号2.1.12.1.1 城镇控水防尘海绵型道路城镇控水防尘海绵型道路 town rainfall conservation and dust controlling sponge style streets 指城镇道路在设计与施工中尽可能的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指城镇道路在设计与施工中尽可能的利用低影响开发设施,使道路能够具有海绵的特性,最大限度利用使道路能够具有海绵的特性,最大限度利用“渗、滞、蓄、净、渗、滞、蓄、净、用、排用、排”等措施,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等措施,促进雨水资源的利用和防控道路扬尘的和防控道路扬尘的新型新型道路道路。u说明:说明:本规程从防治道路扬尘出发,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本规程从防治道路扬尘出发,采用海绵城市建设理念,提出控水防尘的新型道路。提出控水防尘的新型道路。22-522-5月月-24-24181802 术语和符号2.1.1城镇控水防尘海绵型道路 to02 术语和符号术语和符号2.1.52.1.5 海绵型生态树池海绵型生态树池 Sponge type ecological tree poolSponge type ecological tree pool 指能够利用树池间区域渗水、蓄水、滞水等功能的新型树指能够利用树池间区域渗水、蓄水、滞水等功能的新型树池结构,包括植草砖结构和串联型树池带等形式池结构,包括植草砖结构和串联型树池带等形式。u海绵型生态树池是指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将人行道树池间区域海绵型生态树池是指在市政道路设计中将人行道树池间区域设计为能够设计为能够蓄水、渗水、滞水蓄水、渗水、滞水的生态结构,并将传统雨水的生态结构,并将传统雨水口改造为海绵型雨水口,车行道路面雨水和透水人行道未口改造为海绵型雨水口,车行道路面雨水和透水人行道未能及时下渗的雨水汇入生态树池结构内蓄、渗、滞、排,能及时下渗的雨水汇入生态树池结构内蓄、渗、滞、排,减少路面积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减少路面积水,提高水资源利用效率。u海绵海绵型生态树池包括型生态树池包括植草砖结构和串联型树池带植草砖结构和串联型树池带结构,结构,主要主要应用在道路规划断面无绿化带形式的道路,主要是城市应用在道路规划断面无绿化带形式的道路,主要是城市支支路,应根据道路周边土地使用情况选择使用。路,应根据道路周边土地使用情况选择使用。22-522-5月月-24-24191902 术语和符号2.1.5海绵型生态树池 Sponge02 术语和符号术语和符号2.1.92.1.9 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volume capture ratio of annual rainfall rainfall 根据根据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多年日降雨量统计数据分析计算,通过自然和人工强化的渗透、储存、人工强化的渗透、储存、蒸发(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蒸发(腾)等方式,场地内累计全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年得到控制(不外排)的雨量占全年总降雨量的百分比。u说明:说明: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海绵型道路选择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作为海绵型道路选择低影响开发低影响开发设设施和施和考核考核项目是否达标项目是否达标的的依据。各地在确定年径流总量控依据。各地在确定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地表类型、土壤性制率时需要综合考虑多方面因素,包括地表类型、土壤性质、降雨规律、道路等级等确定适宜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质、降雨规律、道路等级等确定适宜的年径流总量控制率。22-522-5月月-24-24202002 术语和符号2.1.9年径流总量控制率 volum02 术语和符号术语和符号u年年径流总量控制径流总量控制率率:城镇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的规模应以项目开发城镇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设施的规模应以项目开发建设后径流排放量接近建设前自然地貌时的径流排放量为标准,径流排建设后径流排放量接近建设前自然地貌时的径流排放量为标准,径流排放量通常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考核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概念如图放量通常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为考核指标。年径流总量控制率概念如图所示:所示:22-522-5月月-24-24212102 术语和符号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城镇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02 术语和符号术语和符号u图:我国大陆图: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量控制率分区图图,河南省大,河南省大部分区域处于部分区域处于区和区和区之区之间,年径流总间,年径流总量控制率约为量控制率约为70%85%;22-522-5月月-24-24222202 术语和符号图:我国大陆地区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分区图,02 术语和符号术语和符号u设计降雨量:设计降雨量:海绵型道路在选择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时,以年径流海绵型道路在选择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时,以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值作为计算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值作为计算标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标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值的确定,是通过统计学方法获得的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值的确定,是通过统计学方法获得的。选取。选取 至少至少近近 30 年(反映长期的降雨规律和近年气候的变化)日降雨(不包括降年(反映长期的降雨规律和近年气候的变化)日降雨(不包括降雪)资料,扣除小于等于雪)资料,扣除小于等于 2mm 的降雨事件的降雨量,将降雨量日值的降雨事件的降雨量,将降雨量日值按雨量由小到大进行排序,统计小于某一降雨量的降雨总量(小于该按雨量由小到大进行排序,统计小于某一降雨量的降雨总量(小于该降雨量的按真实雨量计算出降雨量的按真实雨量计算出 降雨总量,大于该降雨量的按该降雨量计降雨总量,大于该降雨量的按该降雨量计算出降雨总量,两者累计总和)在总降算出降雨总量,两者累计总和)在总降 雨量中的比率,此比率(即年雨量中的比率,此比率(即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日值)即为设计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降雨量(日值)即为设计 降雨量。降雨量。22-522-5月月-24-24232302 术语和符号设计降雨量:海绵型道路在选择低影响开发设02 术语和符号术语和符号根据计算,总结出我省部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的设计降雨量如表所示:22-522-5月月-24-24242402 术语和符号根据计算,总结出我省部分城市年径流总量控02 术语和符号术语和符号2.2 2.2 符号符号u说明:说明: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低影响开发设施的规模应根据控制目标及设施在模应根据控制目标及设施在具体应用中发挥的主要功能,具体应用中发挥的主要功能,通过容积法或其他方法经计通过容积法或其他方法经计算确定,本规程所列符号均算确定,本规程所列符号均有其不同于其他标准文件的有其不同于其他标准文件的涵义和单位,使用时需注意。涵义和单位,使用时需注意。22-522-5月月-24-24252502 术语和符号2.2 符号03-8月-2325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22-522-5月月-24-242626 基本规定030203-8月-23260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3.0.13.0.1 城镇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遵循因地制宜、经济城镇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遵循因地制宜、经济有效、方便易行的原则,在保证道路功能的前提下,满足城镇有效、方便易行的原则,在保证道路功能的前提下,满足城镇海绵型道路建设的要求海绵型道路建设的要求。u说明:说明:我省地域广阔,各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水质特点、我省地域广阔,各地域的自然地理条件、水质特点、降雨规律、城镇道路等级等均不同,因此在选择低影响开降雨规律、城镇道路等级等均不同,因此在选择低影响开发设施时应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科发设施时应因地制宜,合理确定低影响开发控制目标,科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砖结构、透水铺装、学规划布局和选用下沉式绿地、植草砖结构、透水铺装、进水侧石等设施及其组合。进水侧石等设施及其组合。22-522-5月月-24-24272703 基本规定3.0.1城镇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的选择应0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22-522-5月月-24-242828u说明:说明:海绵型道路在选海绵型道路在选择低影响开发设施时应择低影响开发设施时应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根据当地自然地理条件合理选择蓄渗模式;河合理选择蓄渗模式;河南省西部是湿陷性黄土南省西部是湿陷性黄土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的主要分布区域之一,应用本规程时应对路基应用本规程时应对路基采用必要的防渗措施;采用必要的防渗措施;03 基本规定03-8月-2328说明:海绵型道路在选择0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3.0.23.0.2 城镇海绵型道路路面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方式,路面雨城镇海绵型道路路面排水宜采用生态排水方式,路面雨水宜优先汇入道路红线内绿地水宜优先汇入道路红线内绿地。u说明:说明:城镇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汇入道城镇道路径流雨水应通过有组织的汇流与转输汇入道路红线内绿地内,并通过设置在绿地内的雨水渗透、储存、路红线内绿地内,并通过设置在绿地内的雨水渗透、储存、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处理。当红线内调节等为主要功能的低影响开发设施进行处理。当红线内绿地调蓄空间不足时,可考虑由红线外绿地调蓄消纳径流绿地调蓄空间不足时,可考虑由红线外绿地调蓄消纳径流雨水;当道路红线内绿地调蓄空间充足时,还可将红线外雨水;当道路红线内绿地调蓄空间充足时,还可将红线外雨水引入绿地内消纳,充分利用雨水资源。雨水引入绿地内消纳,充分利用雨水资源。22-522-5月月-24-24292903 基本规定3.0.2城镇海绵型道路路面排水宜采用生0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u城镇海绵型道路生态排水系统流程图:城镇海绵型道路生态排水系统流程图:22-522-5月月-24-24303003 基本规定城镇海绵型道路生态排水系统流程图:03-80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3.0.33.0.3 新建道路设计应考虑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需求,宜优先新建道路设计应考虑低影响开发设施建设需求,宜优先选用下沉式绿化带形式。选用下沉式绿化带形式。3.0.43.0.4 已建道路可通过路缘石改造和增加植草沟、溢流口等方已建道路可通过路缘石改造和增加植草沟、溢流口等方式将路面雨水转输到下沉式绿地内式将路面雨水转输到下沉式绿地内。22-522-5月月-24-243131u说明:说明:由于单项设施往往由于单项设施往往具有多具有多个功能,如生物个功能,如生物滞留设施滞留设施的的功能除渗透功能除渗透补充地下水补充地下水外,还可削减外,还可削减峰值峰值流量、净化雨水,流量、净化雨水,实现实现径流总量、径流径流总量、径流峰值和峰值和径流污染控制等径流污染控制等多重目标多重目标。因此。因此应应根据道路设计目标根据道路设计目标灵活选用低影响灵活选用低影响开发开发设施及其组合系统设施及其组合系统,根据根据主要功能按相应主要功能按相应的方法的方法进行设施规模进行设施规模设计和设计和计算,并对计算,并对单项单项设施及其设施及其组合系统组合系统的类型进行的类型进行优化。优化。03 基本规定3.0.3新建道路设计应考虑低影响开发设0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22-522-5月月-24-24323203 基本规定03-8月-23320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3.0.53.0.5 道路人行道应采用透水铺装;非机动车道宜采用透水沥道路人行道应采用透水铺装;非机动车道宜采用透水沥青路面或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青路面或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u说明:说明:3.0.63.0.6 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便于路面雨水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内。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便于路面雨水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内。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通过溢流设施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衔接,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通过溢流设施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衔接,保证上下游排水系统的通畅保证上下游排水系统的通畅。u说明:说明:道路横断面设计应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道路横断面设计应道路横断面设计应优化道路横坡坡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路面向、路面与道路绿化带及周边绿地的竖向关系,便于路面雨水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内。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通过溢流雨水汇入低影响开发设施内。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通过溢流设施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衔接,保证上下游排水系统的设施与城市雨水管渠系统相衔接,保证上下游排水系统的顺畅顺畅。22-522-5月月-24-24333303 基本规定3.0.5道路人行道应采用透水铺装;非机0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u海绵型道路典型横断面示意图海绵型道路典型横断面示意图22-522-5月月-24-24343403 基本规定海绵型道路典型横断面示意图03-8月-230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u海绵型道路排水示意图(一)海绵型道路排水示意图(一)22-522-5月月-24-243535机动车道非机动车道立箅式进水侧石立箅式进水侧石03 基本规定海绵型道路排水示意图(一)03-8月-230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u海绵型道路排水示意图(二)海绵型道路排水示意图(二)22-522-5月月-24-243636排入城市雨水系统03 基本规定海绵型道路排水示意图(二)03-8月-230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3.0.73.0.7 未规划绿化带的道路,宜利用人行道透水铺装、生态树未规划绿化带的道路,宜利用人行道透水铺装、生态树池、树池间设施带等进行城镇海绵型道路设计,其年径流总量池、树池间设施带等进行城镇海绵型道路设计,其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控制率可根据实际情况适当调整。3.0.83.0.8 道路绿化带内应采用草、灌木、乔木相结合立体绿化,道路绿化带内应采用草、灌木、乔木相结合立体绿化,绿化带内填土表面应采取绿化或透水铺装等防尘措施。绿化带内填土表面应采取绿化或透水铺装等防尘措施。22-522-5月月-24-24373703 基本规定3.0.7未规划绿化带的道路,宜利用人行0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3.0.93.0.9 行道树树池宜采用海绵型生态树池,人行道部分雨水可行道树树池宜采用海绵型生态树池,人行道部分雨水可引入树池内蓄存、下渗。引入树池内蓄存、下渗。22-522-5月月-24-243838说明:说明:人行道人行道应采用透水铺装应采用透水铺装结构,人行道路面雨水宜优先结构,人行道路面雨水宜优先下下渗补充地下水;渗补充地下水;大雨或暴雨大雨或暴雨时人行道未能及时下渗或下渗时人行道未能及时下渗或下渗达到饱和状态时,人行道路面达到饱和状态时,人行道路面多余的雨水则漫流汇入海绵型多余的雨水则漫流汇入海绵型生态树池等其他邻近低影响开生态树池等其他邻近低影响开发设施发设施内。内。03 基本规定3.0.9行道树树池宜采用海绵型生态树池0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3.0.10 3.0.10 城市城市立交、高架路宜结合立交绿地及桥下空间布置低立交、高架路宜结合立交绿地及桥下空间布置低影响开发设施,并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立交范围内的路面雨水影响开发设施,并通过雨水收集系统将立交范围内的路面雨水汇集后引入相关设施汇集后引入相关设施。22-522-5月月-24-243939图:立交桥区图:立交桥区低影响开发排低影响开发排水系统示意图水系统示意图03 基本规定3.0.10 城市立交、高架路宜结合立交绿0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3.0.11 3.0.11 低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应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应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根据水分条件、径流雨水水质等进行选择,宜选择耐盐、耐淹、进行选择,宜选择耐盐、耐淹、耐污等能力较强的植物,并满足耐污等能力较强的植物,并满足现行国家标准现行国家标准城市绿地设计规城市绿地设计规范范GB 50420GB 50420中的相关要求中的相关要求。u说明:说明:右图是右图是郑州市海绵城郑州市海绵城市规划设计导则市规划设计导则中适用于郑中适用于郑州本地的植物名录,其他地区州本地的植物名录,其他地区应根据当地海绵城市相关设计应根据当地海绵城市相关设计文件选择适宜的植物。文件选择适宜的植物。22-522-5月月-24-24404003 基本规定3.0.11 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植物应根据水03 基本规定基本规定3.0.12 3.0.12 城镇城镇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除满足本规程的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设计除满足本规程的要求外,尚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要求外,尚应满足现行行业标准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城市道路工程设计规范CJJ 37CJJ 37中相关要求。中相关要求。22-522-5月月-24-24414103 基本规定3.0.12 城镇道路低影响开发雨水系统的 设设 计计22-522-5月月-24-244242 设 计040203-8月-234204 设设 计计4.1 4.1 一般规定一般规定4.1.14.1.1 城镇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应结合道路断面形式、汇城镇道路低影响开发设施规模应结合道路断面形式、汇水面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量等因素经计算确定,水面积、年径流总量控制率对应设计降雨量等因素经计算确定,并应满足海绵城市相关控制指标要求,计算公式并应满足海绵城市相关控制指标要求,计算公式见下式。见下式。22-522-5月月-24-24434304 设 计4.1 一般规定03-8月-234304 设设 计计u说明说明:城镇道路范围城镇道路范围内的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包括透水铺装、低影响开发设施主要包括透水铺装、海绵型生态树池、下沉式绿地海绵型生态树池、下沉式绿地、海绵、海绵型雨水口、沉淀池、型雨水口、沉淀池、溢流设施、立箅式进水侧石等,根据道路横断面布局、市溢流设施、立箅式进水侧石等,根据道路横断面布局、市政管线的布置等条件组合设置。若在道路绿地中设置低影政管线的布置等条件组合设置。若在道路绿地中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需根据当地降雨和地质条件并结合当地年径响开发设施,需根据当地降雨和地质条件并结合当地年径流总量控制目标计算设施的具体尺寸。同时不同类型的设流总量控制目标计算设施的具体尺寸。同时不同类型的设施从构造上对绿地的宽度有不同要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施从构造上对绿地的宽度有不同要求,因此需要针对不同宽度的绿地,根据实际情况计算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尺寸。宽度的绿地,根据实际情况计算低影响开发设施的尺寸。22-522-5月月-24-244404 设 计说明:城镇道路范围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主04 设设 计计4.1.24.1.2 城镇海绵型道路设计宜包含中央绿化带、边绿化带、人城镇海绵型道路设计宜包含中央绿化带、边绿化带、人行道透水铺装以及生态树池等。行道透水铺装以及生态树池等。4.1.34.1.3 城镇道路绿化带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取防渗措施城镇道路绿化带内的低影响开发设施应采取防渗措施。u说明:说明:当绿地内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除了应避免各种设当绿地内设置低影响开发设施时,除了应避免各种设施与树木、设施间,包括构造物基础等宽度之间的干扰外,施与树木、设施间,包括构造物基础等宽度之间的干扰外,由于下沉式绿地具有蓄水、净化和缓排功能,雨季水位高,由于下沉式绿地具有蓄水、净化和缓排功能,雨季水位高,平时湿度大,各种设施除应确保结构稳定安全以外,还要平时湿度大,各种设施除应确保结构稳定安全以外,还要根据防水、防潮需求采取适当措施,特别是电气类设施根据防水、防潮需求采取适当措施,特别是电气类设施。22-522-5月月-24-244504 设 计4.1.2城镇海绵型道路设计宜包含中04 设设 计计u说明:说明:同时同时也要防止雨水下渗对道路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也要防止雨水下渗对道路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城镇道路绿化带内低影响开发设施邻近路基侧应成破坏。城镇道路绿化带内低影响开发设施邻近路基侧应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雨水下渗对路基的强度和稳定采取必要的防渗措施,防止雨水下渗对路基的强度和稳定性造成破坏。防渗可采用复合土工膜、性造成破坏。防渗可采用复合土工膜、SBSSBS卷材土工布等措卷材土工布等措施。施。22-522-5月月-24-244604 设 计说明:同时也要防止雨水下渗对道路路基的04 设设 计计22-522-5月月-24-244704 设 计03-8月-234704 设设 计计4.2 4.2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4.2.1 4.2.1 人行道透水铺装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人行道透水铺装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1 人行道人行道透水铺装应采用预制、现浇及其组合等形式,使雨水就地下渗。透水铺装应采用预制、现浇及其组合等形式,使雨水就地下渗。2 2 湿陷性黄土湿陷性黄土、盐渍土、膨胀土等不良地质区域应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盐渍土、膨胀土等不良地质区域应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并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 188CJJ/T 188及及透水水泥混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凝土路面技术规程CJJ/T 135CJJ/T 135等的有关规定。等的有关规定。22-522-5月月-24-24484804 设 计4.2 横断面设计03-8月-234804 设设 计计4.2 4.2 横断面设计横断面设计4.2.2 4.2.2 单幅路低影响开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单幅路低影响开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1)人行道)人行道树池应采用海绵型生态树池结构,海绵型生态树池树池应采用海绵型生态树池结构,海绵型生态树池结构包括植草砖结构、串联型树池带结构等形式。结构包括植草砖结构、串联型树池带结构等形式。22-522-5月月-24-24494904 设 计4.2 横断面设计03-8月-234904 设设 计计1 1)单幅路低影响开发设计平面示意图:)单幅路低影响开发设计平面示意图:22-522-5月月-24-245050串串联型型树池池带植草植草砖结构构04 设 计1)单幅路低影响开发设计平面示意图:004 设设 计计2 2)当)当海绵型生态树池位于湿陷性黄土、盐渍土、膨胀土等不海绵型生态树池位于湿陷性黄土、盐渍土、膨胀土等不良地质区域时,应在树池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设施,并设置穿良地质区域时,应在树池底部和周边设置防渗设施,并设置穿孔收集管将树池结构内部雨水引流至城市雨水系统孔收集管将树池结构内部雨水引流至城市雨水系统。说明:说明:透水铺装路面雨水宜优先下渗补充地下水资源。当项目透水铺装路面雨水宜优先下渗补充地下水资源。当项目所在地区路基处于湿陷性黄土、盐渍土、膨胀土等区域时,应所在地区路基处于湿陷性黄土、盐渍土、膨胀土等区域时,应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并在基层或底基层等不透水层上部设置采用半透水铺装结构,并在基层或底基层等不透水层上部设置防渗、导流措施,将下渗的雨水引导汇入道路排水系统,保证防渗、导流措施,将下渗的雨水引导汇入道路排水系统,保证道路的功能性要求。全透水结构和半透水结构的路面结构设计道路的功能性要求。全透水结构和半透水结构的路面结构设计应满足国家行业标准应满足国家行业标准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 190CJJ/T 190、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透水砖路面技术规程CJJ/T 188CJJ/T 188及及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透水水泥混凝土路面技术规程技术规程CJJ/T 135 CJJ/T 135 等的有关规定。等的有关规定。22-522-5月月-24-24515104 设 计2)当海绵型生态树池位于湿陷性黄土、盐04 设设 计计3 3 海绵型生态树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海绵型生态树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1)海绵型生态树池的设计调蓄容积应结合)海绵型生态树池的设计调蓄容积应结合降雨量、降雨控制降雨量、降雨控制目标及汇水面类型目标及汇水面类型等因素综合计算等因素综合计算确定。确定。2 2)人行道及车行道)人行道及车行道横坡应坡向海绵型生态树池横坡应坡向海绵型生态树池。3 3)树池之间铺设碎石基层,树池与碎石层连接处做隔墙;按树池之间铺设碎石基层,树池与碎石层连接处做隔墙;按道路坡向,道路坡向,除雨水口上游紧邻第一个树池外,其余树池底部埋除雨水口上游紧邻第一个树池外,其余树池底部埋设连通管,设连通管,连通管管径不宜小于连通管管径不宜小于80mm80mm,将两个树池间区域连通;,将两个树池间区域连通;连通管应避让树穴开挖范围,管端伸入碎石层不小于连通管应避让树穴开挖范围,管端伸入碎石层不小于100mm100mm,管端安装过滤网;两节连通管的接合部位采用透水土工布包裹。管端安装过滤网;两节连通管的接合部位采用透水土工布包裹。4 4)路基与碎石层接合处铺设防渗膜或设置不透水挡墙)路基与碎石层接合处铺设防渗膜或设置不透水挡墙。22-522-5月月-24-24525204 设 计3 海绵型生态树池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04 设设 计计说明:说明:1)1)人行道横坡应坡向海绵型生态树池,使人行道路面雨人行道横坡应坡向海绵型生态树池,使人行道路面雨水未能及时下渗或下渗饱和时多余雨水漫流至生态树池下渗;水未能及时下渗或下渗饱和时多余雨水漫流至生态树池下渗;车行道应优化横断面坡向,使雨水能够通过海绵型雨水口或其车行道应优化横断面坡向,使雨水能够通过海绵型雨水口或其他方式汇入树池带结构内积存、渗透、调蓄他方式汇入树池带结构内积存、渗透、调蓄。2)2)树池之间设置连通管,将两个树池间区域连通,提高蓄水能树池之间设置连通管,将两个树池间区域连通,提高蓄水能力;考虑到碎石层间的孔隙较大,为避免水流速度过快,本规力;考虑到碎石层间的孔隙较大,为避免水流速度过快,本规程规定除雨水口上游紧邻第一个树池外,其余树池间都设置连程规定除雨水口上游紧邻第一个树池外,其余树池间都设置连通管,使之形成一个调蓄单元。通管,使之形成一个调蓄单元。22-522-5月月-24-24535304 设 计说明:1)人行道横坡应坡向海绵型生态树04 设设 计计22-522-5月月-24-245454雨水口上游雨水口上游紧邻第一第一个个树池不池不设连通管通管雨水口上游雨水口上游紧邻第一第一个个树池不池不设连通管通管海海绵型雨水口型雨水口海海绵型雨水口型雨水口04 设 计03-8月-2354雨水口上游紧邻第一04 设设 计计说明:说明:3 3)路基与碎石层接合处应铺设防渗膜,防止雨水渗透)路基与碎石层接合处应铺设防渗膜,防止雨水渗透路基,破坏路基强度和稳定性。防渗膜可采用两布一膜形式,路基,破坏路基强度和稳定性。防渗膜可采用两布一膜形式,膜厚膜厚0.3mm0.3mm,耐静水压值不小于,耐静水压值不小于0.6MPa0.6MPa,并应满足相关规范规,并应满足相关规范规程要求。程要求。22-522-5月月-24-24555504 设 计说明:3)路基与碎石层接合处应铺设防渗04 设设 计计4 4 海绵型雨水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海绵型雨水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1)海绵型雨水口应与树池错位布置。)海绵型雨水口应与树池错位布置。2 2)海绵型雨水口包括传统雨水口和暗井两部分。)海绵型雨水口包括传统雨水口和暗井两部分。3 3)传统雨水口侧壁铺设导排管将收集的路面雨水排入生态树)传统雨水口侧壁铺设导排管将收集的路面雨水排入生态树池结构内,导排管管端设置过滤网;暗井应设置在传统雨水口池结构内,导排管管端设置过滤网;暗井应设置在传统雨水口下游,并通过溢流管和弃流管与传统雨水口连通,多余的雨水下游,并通过溢流管和弃流管与传统雨水口连通,多余的雨水通过设置在暗井内的雨水管排入市政雨水系统通过设置在暗井内的雨水管排入市政雨水系统。22-522-5月月-24-24565604 设 计4 海绵型雨水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004 设设 计计说明:说明:1 1)海绵)海绵型雨水口主要应用于生态树池结构设计。海绵型雨水口由型雨水口主要应用于生态树池结构设计。海绵型雨水口由传统雨水口和暗井两部分组成:传统雨水口主要作用是收集路面雨水,并传统雨水口和暗井两部分组成:传统雨水口主要作用是收集路面雨水,并通过雨水口侧壁铺设的导排管将雨水排入生态树池带内部蓄存;暗井的作通过雨水口侧壁铺设的导排管将雨水排入生态树池带内部蓄存;暗井的作用是将超过传统雨水口排放能力的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系统,暗井井盖为密用是将超过传统雨水口排放能力的雨水排入市政雨水系统,暗井井盖为密封不透水结构。封不透水结构。2 2)暗井)暗井与传统雨水口间设溢流管和弃流管,溢流管管底高于导排管与传统雨水口间设溢流管和弃流管,溢流管管底高于导排管管顶,弃流管设置在井底。初期雨水通过弃流管弃流入暗井内,超过传统管顶,弃流管设置在井底。初期雨水通过弃流管弃流入暗井内,超过传统雨水口排放能力的雨水溢流入暗井内,排入市政雨水系统。雨水口排放能力的雨水溢流入暗井内,排入市政雨水系统。22-522-5月月-24-24575704 设 计说明:1)海绵型雨水口主要应用于生态树04 设设 计计海绵型雨水口结构示意图:海绵型雨水口结构示意图:22-522-5月月-24-24585804 设 计海绵型雨水口结构示意图:03-8月-204 设设 计计4 4 海绵型雨水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海绵型雨水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4)4)设置为单排时,导排管管径宜为设置为单排时,导排管管径宜为200mm200mm,间距宜为,间距宜为200mm-200mm-250mm250mm;设置为多排时,导排管管径宜为;设置为多排时,导排管管径宜为80mm80mm,间距宜为,间距宜为100mm-120mm100mm-120mm。5 5)弃流管设置在雨水口侧壁沿雨水口底部连通暗井,管径宜)弃流管设置在雨水口侧壁沿雨水口底部连通暗井,管径宜为为50mm50mm,铺设坡度不小于,铺设坡度不小于1%1%。6 6)溢流管设置在雨水口侧壁,管底距雨水口底部不小于)溢流管设置在雨水口侧壁,管底距雨水口底部不小于550mm550mm,管径宜为,管径宜为300mm300mm。22-522-5月月-24-24595904 设 计4 海绵型雨水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004 设设 计计说明:说明:1 1)路面)路面雨水应优先汇流入雨水口内,雨水口内储存的雨水经雨水雨水应优先汇流入雨水口内,雨水口内储存的雨水经雨水口侧壁铺设的若干导排管引流入碎石层内调蓄、渗透;为防止初期较脏的口侧壁铺设的若干导排管引流入碎石层内调蓄、渗透;为防止初期较脏的雨水进入碎石层内造成系统堵塞,在传统雨水口底部设置弃流管,将初期雨水进入碎石层内造成系统堵塞,在传统雨水口底部设置弃流管,将初期较脏的雨水弃流入暗井内。较脏的雨水弃流入暗井内。2 2)弃)弃流管泄水能力应小于导排管排水能力,将雨水优先引流入碎石层流管泄水能力应小于导排管排水能力,将雨水优先引流入碎石层内,因此弃流管管径宜为内,因此弃流管管径宜为30mm-50mm30mm-50mm,导排管管径宜为,导排管管径宜为80mm-120mm80mm-120mm;导排;导排管可设置单排或多排形式,多排时最下面一排管底距雨水口底部不小于管可设置单排或多排形式,多排时最下面一排管底距雨水口底部不小于300mm300mm,避免雨水口内沉淀的杂物进入碎石层内造成堵塞。导排管伸入碎,避免雨水口内沉淀的杂物进入碎石层内造成堵塞。导排管伸入碎石层内长度不小于石层内长度不小于350mm350mm,将,将雨水在碎石层内分布均匀,提高排水能力雨水在碎石层内分布均匀,提高排水能力。22-522-5月月-24-24606004 设 计说明:1)路面雨水应优先汇流入雨水口内04 设设 计计说明:说明:溢流管溢流管将超过雨水口排水能力的雨水溢流入暗井内排入市政雨水将超过雨水口排水能力的雨水溢流入暗井内排入市政雨水系统。溢流管设置在雨水口侧壁靠上,管底距雨水口底部不小于系统。溢流管设置在雨水口侧壁靠上,管底距雨水口底部不小于550mm550mm,保证雨水优先通过导排管排入碎石层。保证雨水优先通过导排管排入碎石层。22-522-5月月-24-24616104 设 计说明:溢流管将超过雨水口排水能力的雨水04 设设 计计4 4 海绵型雨水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海绵型雨水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7 7)海绵型雨水口型式分为偏沟式、平箅式,箅数为单箅、双箅或多箅等;)海绵型雨水口型式分为偏沟式、平箅式,箅数为单箅、双箅或多箅等;海绵型雨水口具体设计时应根据汇水流量、道路形式和道路坡度等选择箅数,海绵型雨水口具体设计时应根据汇水流量、道路形式和道路坡度等选择箅数,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并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GB50014GB50014中的相关规定中的相关规定。说明:说明:海绵海绵型雨水口可根据雨水口箅数分为单箅、双箅或多箅等形式。单箅型雨水口可根据雨水口箅数分为单箅、双箅或多箅等形式。单箅及双箅海绵型雨水口暗井设置在传统雨水口下游,四箅或多箅海绵型雨水口及双箅海绵型雨水口暗井设置在传统雨水口下游,四箅或多箅海绵型雨水口的暗井设置在传统雨水口中部或根据排水形式合理选择,满足暗井排水功能。的暗井设置在传统雨水口中部或根据排水形式合理选择,满足暗井排水功能。海绵型雨水口的箅数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海绵型雨水口的箅数还应符合现行国家标准室外排水设计规范室外排水设计规范 GB GB 5001450014中的相关规定。雨水口的形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径中的相关规定。雨水口的形式、数量和布置应按汇水面积所产生的径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和道路形式确定。流量、雨水口的泄水能力和道路形式确定。22-522-5月月-24-24626204 设 计4 海绵型雨水口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004 设设 计计5 5 植草砖结构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植草砖结构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1 1)人行道宽度小于)人行道宽度小于5m5m时,宜将人行道树池之间区域设计为植草砖结构,时,宜将人行道树池之间区域设计为植草砖结构,植草砖结构上部为植草砖和种植土,下部为碎石蓄水层。植草砖结构上部为植草砖和种植土,下部为碎石蓄水层。2 2)植草砖顶面应低于周边人行道路面)植草砖顶面应低于周边人行道路面10mm10mm。3 3)植草砖下面设置碎石层,详见图)植草砖下面设置碎石层,详见图4.2.34.2.3。22-522-5月月-24-24636304 设 计5 植草砖结构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0304 设设 计计6 6 串联型树池带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串联型树池带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1 1)人行道)人行道宽度不小于宽度不小于5 5米时,宜将树池间区域设计为串联型树池带。米时,宜将树池间区域设计为串联型树池带。2 2)串联)串联型树池带应设计为下沉式绿地形式,绿地结构下部为碎石层结构,型树池带应设计为下沉式绿地形式,绿地结构下部为碎石层结构,绿地与碎石层间设置复合土工隔膜,具体做法详见串联型树池带设计横断绿地与碎石层间设置复合土工隔膜,具体做法详见串联型树池带设计横断面如图面如图4.2.44.2.4所示。所示。3 3)下沉式)下沉式绿地下沉深度一般为绿地下沉深度一般为50mm-100mm50mm-100mm,具体应经计算确定。,具体应经计算确定。22-522-5月月-24-24646404 设 计6 串联型树池带设计应满足下列规定:004 设设 计计说明说明:1 1)下沉式绿地)下沉式绿地下面设置碎石层下面设置碎石层,碎石层采用大孔隙结构,孔,碎石层采用大孔隙结构,孔隙率不小于隙率不小于25%25%,在树池内部形成有效蓄水空间;碎石层厚度根在树池内部形成有效蓄水空间;碎石层厚度根据设计降雨量和道路汇水面积等因素经计算确定所需要的调蓄据设计降雨量和道路汇水面积等因素经计算确定所需要的调蓄容积;容积;2 2)绿地)绿地与碎石层间设置复合土工隔膜,防止绿地内土壤进入与碎石层间设置复合土工隔膜,防止绿地内土壤进入碎石层中形成黏结碎石,影响下渗效果碎石层中形成黏结碎石,影响下渗效果。22-522-5月月-24-24656504 设 计说明:03-8月-236504 设设 计计4.2.3 4.2.3 多幅路低影响开发多幅路低影响开发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1)人行道设计按本规程)人行道设计按本规程4.2.14.2.1规定执行。规定执行。2 2)非机动车道宜设计为透水沥青或透水混凝土路面。)非机动车道宜设计为透水沥青或透水混凝土路面。3 3)多幅路规划有红线外绿地时,宜将红线外绿地设计为下沉式绿地形式。)多幅路规划有红线外绿地时,宜将红线外绿地设计为下沉式绿地形式。4 4)多幅路机动车道雨水应优先汇入边绿化带内。)多幅路机动车道雨水应优先汇入边绿化带内。5 5)三幅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多余部分的雨水宜优先汇入海绵型生态树)三幅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多余部分的雨水宜优先汇入海绵型生态树池带内。池带内。6 6)四幅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多余部分的雨水宜优先汇入人非绿化带内。)四幅路非机动车道和人行道多余部分的雨水宜优先汇入人非绿化带内。7 7)多幅路低影响开发平面设计和横断面设计参照附录)多幅路低影响开发平面设计和横断面设计参照附录C C。22-522-5月月-24-24666604 设 计4.2.3 多幅路低影响开发设计应符合04 设设 计计1 1)多幅路低影响开发设计横断面示意图:)多幅路低影响开发设计横断面示意图:排水方式:排水方式:优化横断面坡向,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雨水汇入优化横断面坡向,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雨水汇入人非隔离带内,机动车道雨水汇入机非隔离带内,多余雨水人非隔离带内,机动车道雨水汇入机非隔离带内,多余雨水则通过设置在绿化带内的溢流井排入市政雨水系统。则通过设置在绿化带内的溢流井排入市政雨水系统。22-522-5月月-24-24676704 设 计1)多幅路低影响开发设计横断面示意图:04 设设 计计2 2)多幅路低影响开发设计平面示意图:)多幅路低影响开发设计平面示意图:排水方式:排水方式:优化横断面坡向,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雨水汇入优化横断面坡向,人行道和非机动车道雨水汇入人非隔离带内,机动车道雨水汇入机非隔离带内,多余雨水人非隔离带内,机动车道雨水汇入机非隔离带内,多余雨水则通过设置在绿化带内的溢流井排入市政雨水系统。则通过设置在绿化带内的溢流井排入市政雨水系统。22-522-5月月-24-24686804 设 计2)多幅路低影响开发设计平面示意图:004 设设 计计22-522-5月月-24-24696904 设 计03-8月-236904 设设 计计4.3 4.3 主要节点设计主要节点设计4.3.14.3.1透水沥青路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透水沥青路面设计应符合下列规定:1 1 透水透水沥青路面结构类型可分为:半透水结构和全透水结构,其结构设计沥青路面结构类型可分为:半透水结构和全透水结构,其结构设计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应符合现行行业标准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透水沥青路面技术规程CJJ/T 190CJJ/T 190中的有关规定。中的有关规定。2 2 透水透水沥青路面应根据不同结构类型,合理设置排水设施与周边低影响开沥青路面应根据不同结构类型,合理设置排水设施与周边低影响开发设施对接,将雨水排入低影响开发设施内。排水设施规模应结合当地降发设施对接,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