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物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课件

上传人:29 文档编号:240969613 上传时间:2024-05-21 格式:PPT 页数:69 大小:2.91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动物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69页
动物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69页
动物生理学第四章血液循环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69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四章第四章 血液循环血液循环目的要求目的要求:掌握:掌握:掌握:掌握:1 1、心动周期,心脏泵血功能及机制,心输出量的调节、心动周期,心脏泵血功能及机制,心输出量的调节、心动周期,心脏泵血功能及机制,心输出量的调节、心动周期,心脏泵血功能及机制,心输出量的调节 及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及影响因素。2 2、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心肌的生理特性及影响因素。3 3、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动脉血压的形成及影响因素。4 4、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的递质,受体及作用。、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的递质,受体及作用。、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的递质,受体及作用。、心交感神经,心迷走神经的递质,受体及作用。了解:了解:了解:了解:1 1、心音、正常心电图波形及意义。、心音、正常心电图波形及意义。、心音、正常心电图波形及意义。、心音、正常心电图波形及意义。2 2、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各类血管的功能特点,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3 3、动脉脉搏,微循环、淋巴循环。、动脉脉搏,微循环、淋巴循环。、动脉脉搏,微循环、淋巴循环。、动脉脉搏,微循环、淋巴循环。.第四章 血液循环.1 1.2 2.3 3.4 4循环的生理意义循环的生理意义1.1.血液循环血液循环血液循环血液循环 心脏和血管构成循环系统。心脏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产生心脏和血管构成循环系统。心脏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产生心脏和血管构成循环系统。心脏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产生心脏和血管构成循环系统。心脏有规律的收缩和舒张,产生推动力,推动血液在血管系统中定向流动。推动力,推动血液在血管系统中定向流动。推动力,推动血液在血管系统中定向流动。推动力,推动血液在血管系统中定向流动。生理意义:生理意义:生理意义:生理意义:通过血液循环,向全身各组织器官供应营养物质,带走代通过血液循环,向全身各组织器官供应营养物质,带走代通过血液循环,向全身各组织器官供应营养物质,带走代通过血液循环,向全身各组织器官供应营养物质,带走代谢终产物,谢终产物,谢终产物,谢终产物,将各种内分泌激素及其他体液性物质带往靶细胞,实现其将各种内分泌激素及其他体液性物质带往靶细胞,实现其将各种内分泌激素及其他体液性物质带往靶细胞,实现其将各种内分泌激素及其他体液性物质带往靶细胞,实现其体液性调节。一旦心脏活动停止,血流中断,意味着生命即将体液性调节。一旦心脏活动停止,血流中断,意味着生命即将体液性调节。一旦心脏活动停止,血流中断,意味着生命即将体液性调节。一旦心脏活动停止,血流中断,意味着生命即将完结。完结。完结。完结。2.2.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是封闭式循环系统,而心脏是血液循环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是封闭式循环系统,而心脏是血液循环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是封闭式循环系统,而心脏是血液循环哺乳动物的血液循环是封闭式循环系统,而心脏是血液循环的驱动器官。的驱动器官。的驱动器官。的驱动器官。血液循环分为血液循环分为血液循环分为血液循环分为体循环体循环体循环体循环和和和和肺循环。肺循环。肺循环。肺循环。.循环的生理意义1.血液循环.5 53.完整的循环功能体系完整的循环功能体系 体循环体循环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液,流经全身各器官后再由左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液,流经全身各器官后再返回右心房的径路。为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气体交返回右心房的径路。为血液与组织之间进行气体交换和物质交换服务。换和物质交换服务。血液流向:左心室血液流向:左心室主动脉主动脉各器官组织中的毛细各器官组织中的毛细血管血管静脉静脉右心房。右心房。肺循环肺循环由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血液,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由右心室射入肺动脉的血液,进入肺内进行气体交换后返回左心房的路径。专门血液与外界间进行气换后返回左心房的路径。专门血液与外界间进行气体交换服务。体交换服务。血液流向:右心室血液流向:右心室肺动脉肺动脉肺毛细血管肺毛细血管肺静脉肺静脉左心房。左心房。.3.完整的循环功能体系.6 6.7 7第一节第一节 心脏生理心脏生理一、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脏的泵血功能(一)心动周期和心率(一)心动周期和心率 1.心动周期心动周期(cardiac cycle):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称):心脏每收缩、舒张一次,称为一个心动周期。为一个心动周期。一个心动周期中可顺序出现:心房收缩期、心室收一个心动周期中可顺序出现:心房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和心房心室共同舒张期缩期和心房心室共同舒张期(全心舒张期全心舒张期)。心动周期时序关系图解:心动周期时序关系图解:心房收缩心房收缩 心室收缩心室收缩 心房心室共同舒张心房心室共同舒张下一页下一页.第一节 心脏生理一、心脏的泵血功能下一页.8 8.9 92.2.心心心心 率率率率 心率:每分钟内心脏搏动的次数。心率:每分钟内心脏搏动的次数。心率:每分钟内心脏搏动的次数。心率:每分钟内心脏搏动的次数。心率快慢影响每个心动周期的时间,心率越快,心心率快慢影响每个心动周期的时间,心率越快,心心率快慢影响每个心动周期的时间,心率越快,心心率快慢影响每个心动周期的时间,心率越快,心动周期的持续时间越短,心率越慢,心动周期的持续动周期的持续时间越短,心率越慢,心动周期的持续动周期的持续时间越短,心率越慢,心动周期的持续动周期的持续时间越短,心率越慢,心动周期的持续时间越长。时间越长。时间越长。时间越长。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收缩的时间较短,心率加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收缩的时间较短,心率加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收缩的时间较短,心率加在一个心动周期中,心脏收缩的时间较短,心率加快、心动周期缩短时,被缩短的主要是心脏舒张期,快、心动周期缩短时,被缩短的主要是心脏舒张期,快、心动周期缩短时,被缩短的主要是心脏舒张期,快、心动周期缩短时,被缩短的主要是心脏舒张期,可见过快的心率不利于心脏的舒缓休息。坚持锻炼的可见过快的心率不利于心脏的舒缓休息。坚持锻炼的可见过快的心率不利于心脏的舒缓休息。坚持锻炼的可见过快的心率不利于心脏的舒缓休息。坚持锻炼的人、调教有素的动物,平时心率较慢,强烈运动时心人、调教有素的动物,平时心率较慢,强烈运动时心人、调教有素的动物,平时心率较慢,强烈运动时心人、调教有素的动物,平时心率较慢,强烈运动时心率增快不如缺乏锻炼者那样显著。率增快不如缺乏锻炼者那样显著。率增快不如缺乏锻炼者那样显著。率增快不如缺乏锻炼者那样显著。.2.心 率.1010.1111(二二二二)心动周期中的泵血过程心动周期中的泵血过程心动周期中的泵血过程心动周期中的泵血过程1.1.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期心房收缩期 心房开始收缩前,心脏正处于全心舒张期,心房心室内心房开始收缩前,心脏正处于全心舒张期,心房心室内心房开始收缩前,心脏正处于全心舒张期,心房心室内心房开始收缩前,心脏正处于全心舒张期,心房心室内的压力较低,房室瓣开启;静脉回心血液经心房流人心室,的压力较低,房室瓣开启;静脉回心血液经心房流人心室,的压力较低,房室瓣开启;静脉回心血液经心房流人心室,的压力较低,房室瓣开启;静脉回心血液经心房流人心室,心房、心室逐渐充盈,内压逐渐加大;但心室内压远低于主心房、心室逐渐充盈,内压逐渐加大;但心室内压远低于主心房、心室逐渐充盈,内压逐渐加大;但心室内压远低于主心房、心室逐渐充盈,内压逐渐加大;但心室内压远低于主动脉压,半月瓣关闭,心室腔与主动脉腔不相通。当心房开动脉压,半月瓣关闭,心室腔与主动脉腔不相通。当心房开动脉压,半月瓣关闭,心室腔与主动脉腔不相通。当心房开动脉压,半月瓣关闭,心室腔与主动脉腔不相通。当心房开始收缩,容积缩小,内压升高,心房内血液被挤入心室,心始收缩,容积缩小,内压升高,心房内血液被挤入心室,心始收缩,容积缩小,内压升高,心房内血液被挤入心室,心始收缩,容积缩小,内压升高,心房内血液被挤入心室,心室血液充盈量达室血液充盈量达室血液充盈量达室血液充盈量达30%30%,心房收缩起初级泵的作用。心房收缩,心房收缩起初级泵的作用。心房收缩,心房收缩起初级泵的作用。心房收缩,心房收缩起初级泵的作用。心房收缩持续持续持续持续0.1s0.1s,随后进入舒张期,此时心室开始收缩。,随后进入舒张期,此时心室开始收缩。,随后进入舒张期,此时心室开始收缩。,随后进入舒张期,此时心室开始收缩。2.2.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期心室收缩期 (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等容收缩期、快速射血期、减慢射血期)第一阶段:等容收缩期第一阶段:等容收缩期第一阶段:等容收缩期第一阶段:等容收缩期 心房舒张后心室开始收缩,心室内压力上升并超过心房心房舒张后心室开始收缩,心室内压力上升并超过心房心房舒张后心室开始收缩,心室内压力上升并超过心房心房舒张后心室开始收缩,心室内压力上升并超过心房内压,小于主动脉压,房室瓣、半月瓣关闭,心室内血量不内压,小于主动脉压,房室瓣、半月瓣关闭,心室内血量不内压,小于主动脉压,房室瓣、半月瓣关闭,心室内血量不内压,小于主动脉压,房室瓣、半月瓣关闭,心室内血量不变,即心室容积或心室肌纤维长度不变,称等容收缩期。变,即心室容积或心室肌纤维长度不变,称等容收缩期。变,即心室容积或心室肌纤维长度不变,称等容收缩期。变,即心室容积或心室肌纤维长度不变,称等容收缩期。特点:是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快速且大幅升高,持续特点:是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快速且大幅升高,持续特点:是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快速且大幅升高,持续特点:是心室容积不变,室内压快速且大幅升高,持续0.05s0.05s。.(二)心动周期中的泵血过程1.心房收缩期.1212第二阶段:快速射血期第二阶段:快速射血期第二阶段:快速射血期第二阶段:快速射血期 心室继续收缩,压力急剧上升,并超过主周动脉压,半月瓣心室继续收缩,压力急剧上升,并超过主周动脉压,半月瓣心室继续收缩,压力急剧上升,并超过主周动脉压,半月瓣心室继续收缩,压力急剧上升,并超过主周动脉压,半月瓣开启,血液急速射入主动脉,称为快速射血期。开启,血液急速射入主动脉,称为快速射血期。开启,血液急速射入主动脉,称为快速射血期。开启,血液急速射入主动脉,称为快速射血期。特点:是由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大特点:是由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大特点:是由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大特点:是由心室射入主动脉的血量大(约占总射血量的约占总射血量的约占总射血量的约占总射血量的2/3)2/3),流速快,心室容积明显缩小,室内压继续上升,持续流速快,心室容积明显缩小,室内压继续上升,持续流速快,心室容积明显缩小,室内压继续上升,持续流速快,心室容积明显缩小,室内压继续上升,持续0.1s0.1s。第三阶段:减慢射血期第三阶段:减慢射血期第三阶段:减慢射血期第三阶段:减慢射血期 随着心室内血量减少及心室肌收缩力减弱,心室内压开始下随着心室内血量减少及心室肌收缩力减弱,心室内压开始下随着心室内血量减少及心室肌收缩力减弱,心室内压开始下随着心室内血量减少及心室肌收缩力减弱,心室内压开始下降,射血速度减慢,称为减慢射血期。降,射血速度减慢,称为减慢射血期。降,射血速度减慢,称为减慢射血期。降,射血速度减慢,称为减慢射血期。特点:是心室容积进一步缩小到射血期的最小程度,持续特点:是心室容积进一步缩小到射血期的最小程度,持续特点:是心室容积进一步缩小到射血期的最小程度,持续特点:是心室容积进一步缩小到射血期的最小程度,持续0.15s0.15s。3.3.心脏舒张期心脏舒张期心脏舒张期心脏舒张期 (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等容舒张期、快速充盈期、减慢充盈期)第一阶段:等容舒张期第一阶段:等容舒张期第一阶段:等容舒张期第一阶段:等容舒张期 心室开始舒张时,心室内压急速下降,低于主动脉压,高于心室开始舒张时,心室内压急速下降,低于主动脉压,高于心室开始舒张时,心室内压急速下降,低于主动脉压,高于心室开始舒张时,心室内压急速下降,低于主动脉压,高于心房内压,半月瓣、房室瓣关闭,心室容积不变,称为等容心房内压,半月瓣、房室瓣关闭,心室容积不变,称为等容心房内压,半月瓣、房室瓣关闭,心室容积不变,称为等容心房内压,半月瓣、房室瓣关闭,心室容积不变,称为等容舒张期。舒张期。舒张期。舒张期。特点:是心室容积不变,内压急速大幅下降,持续特点:是心室容积不变,内压急速大幅下降,持续特点:是心室容积不变,内压急速大幅下降,持续特点:是心室容积不变,内压急速大幅下降,持续0.06s0.06s0.08s0.08s。.第二阶段:快速射血期.1313第二阶段:快速充盈期第二阶段:快速充盈期第二阶段:快速充盈期第二阶段:快速充盈期 心室继续舒张,当压力低于心房内压时,心房内大量血液快心室继续舒张,当压力低于心房内压时,心房内大量血液快心室继续舒张,当压力低于心房内压时,心房内大量血液快心室继续舒张,当压力低于心房内压时,心房内大量血液快速流人心室,称为快速充盈期。占时速流人心室,称为快速充盈期。占时速流人心室,称为快速充盈期。占时速流人心室,称为快速充盈期。占时0.11s0.11s,流入心室的血,流入心室的血,流入心室的血,流入心室的血量约为总血量的量约为总血量的量约为总血量的量约为总血量的2/32/3。第三阶段:减慢充盈期第三阶段:减慢充盈期第三阶段:减慢充盈期第三阶段:减慢充盈期 心室容积显著增大,压力回升,心房内血液较慢地流人心室,心室容积显著增大,压力回升,心房内血液较慢地流人心室,心室容积显著增大,压力回升,心房内血液较慢地流人心室,心室容积显著增大,压力回升,心房内血液较慢地流人心室,称为减慢充盈期。持续称为减慢充盈期。持续称为减慢充盈期。持续称为减慢充盈期。持续0.22s0.22s,心室容积进一步扩大,随后,心室容积进一步扩大,随后,心室容积进一步扩大,随后,心室容积进一步扩大,随后进入另一个心动周期的心房收缩。一般情况下,血液充盈心进入另一个心动周期的心房收缩。一般情况下,血液充盈心进入另一个心动周期的心房收缩。一般情况下,血液充盈心进入另一个心动周期的心房收缩。一般情况下,血液充盈心室主要靠心舒时心室内压降低产生的抽吸作用。室主要靠心舒时心室内压降低产生的抽吸作用。室主要靠心舒时心室内压降低产生的抽吸作用。室主要靠心舒时心室内压降低产生的抽吸作用。.第二阶段:快速充盈期.1414(三三)、心脏射血功能的评价心脏射血功能的评价1.1.每博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每博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每博输出量和射血分数每博输出量和射血分数 (1)(1)(1)(1)每博输出量(每博输出量(每博输出量(每博输出量(stroke volumestroke volume):心脏每博动一次):心脏每博动一次):心脏每博动一次):心脏每博动一次 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由一侧心室射出的血量。(2)(2)(2)(2)射血分数(射血分数(射血分数(射血分数(ejection fractionejection fraction):每博输出量占心):每博输出量占心):每博输出量占心):每博输出量占心 舒期的容积百分比。舒期的容积百分比。舒期的容积百分比。舒期的容积百分比。2.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每分输出量与心指数 (1)(1)(1)(1)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心输出量(心输出量(cardiac outputcardiac output):):):):每分钟由一侧心每分钟由一侧心每分钟由一侧心每分钟由一侧心 室输出的血量。即每分输出量室输出的血量。即每分输出量室输出的血量。即每分输出量室输出的血量。即每分输出量 (2)(2)(2)(2)心指数(心指数(心指数(心指数(cardiac indexcardiac index):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空腹和安静状态下,每 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平方米体表面积的心输出量。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三)、心脏射血功能的评价上一页下一页.1515(四)心脏射血功能的调节(四)心脏射血功能的调节2.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1.搏出量的调节(1)异长自身调节(2)等长自身调节 通过影响心肌收缩能力来调节搏出量(提高射血分数)通过影响心肌收缩能力来调节搏出量(提高射血分数)心输出量搏出量 心 率 前负荷(静脉回流量)后负荷(主动脉压)心 缩 力 体液因素 神经因素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通通过过心肌心肌细细胞本身初胞本身初长长度的改度的改变变而引起心肌收而引起心肌收缩缩强强度的度的变变化化.(四)心脏射血功能的调节2.心率对心输出量的影响1.搏出量的1616(五)心泵血功能的贮备(五)心泵血功能的贮备心力储备心力储备(cardiac reserve):心输出量随机体):心输出量随机体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代谢的需要而增加的能力。心率贮备心率贮备:指加快心搏频率,以增加每分输出量;:指加快心搏频率,以增加每分输出量;搏出量贮备:主要指心肌加强收缩,增加每搏输出搏出量贮备:主要指心肌加强收缩,增加每搏输出量。量。心力贮备的意义心力贮备的意义:心力贮备的大小,反映心脏泵血:心力贮备的大小,反映心脏泵血功能对代谢需要的适应能力。通过锻炼或调教可以功能对代谢需要的适应能力。通过锻炼或调教可以提高人和动物的心力储备。提高人和动物的心力储备。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五)心泵血功能的贮备上一页下一页.1717(六)心音的产生(六)心音的产生 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加速度和减速度心动周期中,心肌收缩、瓣膜启闭、血液加速度和减速度对心血管壁的加压和减压作用以及形成的涡流等因素引起对心血管壁的加压和减压作用以及形成的涡流等因素引起的机械振动,可通过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如将听诊器放的机械振动,可通过周围组织传递到胸壁;如将听诊器放在胸壁某些部位,就可听到声音,称为心音。在胸壁某些部位,就可听到声音,称为心音。S1产生于心缩期开始,低、长,产生原因主要包括心室肌产生于心缩期开始,低、长,产生原因主要包括心室肌的收缩、房室瓣的关闭以及射血开始引起的主动脉管壁的的收缩、房室瓣的关闭以及射血开始引起的主动脉管壁的振动。振动。S2产生于心舒期开始,高、短,产生原因包括半月瓣突然产生于心舒期开始,高、短,产生原因包括半月瓣突然关闭、血液冲击瓣膜以及主动脉中血液减速等引起的振动。关闭、血液冲击瓣膜以及主动脉中血液减速等引起的振动。.(六)心音的产生.1818.1919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一)心肌细胞的类型及特点(一)心肌细胞的类型及特点(一)心肌细胞的类型及特点(一)心肌细胞的类型及特点 (1 1)普通心肌细胞)普通心肌细胞)普通心肌细胞)普通心肌细胞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心房肌细胞和心室肌细胞。特点:富含肌原纤维,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特点:富含肌原纤维,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特点:富含肌原纤维,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特点:富含肌原纤维,具有兴奋性、传导性和收缩性,不具有的自主节律性,是心脏泵血活动的动力,性,不具有的自主节律性,是心脏泵血活动的动力,性,不具有的自主节律性,是心脏泵血活动的动力,性,不具有的自主节律性,是心脏泵血活动的动力,又称为收缩细胞或工作细胞。又称为收缩细胞或工作细胞。又称为收缩细胞或工作细胞。又称为收缩细胞或工作细胞。(2 2)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特殊分化的心肌细胞包括包括包括包括P P细胞和浦肯野氏细胞。细胞和浦肯野氏细胞。细胞和浦肯野氏细胞。细胞和浦肯野氏细胞。特点:缺乏收缩能力,具有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能特点:缺乏收缩能力,具有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能特点:缺乏收缩能力,具有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能特点:缺乏收缩能力,具有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能力,称为自律细胞。构成心传导系统,完成兴奋的传力,称为自律细胞。构成心传导系统,完成兴奋的传力,称为自律细胞。构成心传导系统,完成兴奋的传力,称为自律细胞。构成心传导系统,完成兴奋的传导功能。导功能。导功能。导功能。.二、心肌的生物电现象和生理特性(一)心肌细胞的类型及特点.2020(二)心传导系统(二)心传导系统(二)心传导系统(二)心传导系统 心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心房传导组织、房室结、心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心房传导组织、房室结、心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心房传导组织、房室结、心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心房传导组织、房室结、房室束及其分支以及心室传导组织。房室束及其分支以及心室传导组织。房室束及其分支以及心室传导组织。房室束及其分支以及心室传导组织。(1 1)P P细胞细胞细胞细胞 为卵圆形,小于普通细胞,主要存在于窦房结为卵圆形,小于普通细胞,主要存在于窦房结为卵圆形,小于普通细胞,主要存在于窦房结为卵圆形,小于普通细胞,主要存在于窦房结中,是窦房结中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细胞,所以中,是窦房结中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细胞,所以中,是窦房结中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细胞,所以中,是窦房结中产生自动节律性兴奋的细胞,所以称为起搏细胞。称为起搏细胞。称为起搏细胞。称为起搏细胞。(2 2)浦肯野氏细胞)浦肯野氏细胞)浦肯野氏细胞)浦肯野氏细胞 直径最大,广泛存在于除窦房结和房室结的结区直径最大,广泛存在于除窦房结和房室结的结区直径最大,广泛存在于除窦房结和房室结的结区直径最大,广泛存在于除窦房结和房室结的结区以外的所有心传导系统中。以外的所有心传导系统中。以外的所有心传导系统中。以外的所有心传导系统中。.(二)心传导系统 心传导系统包括窦房结、心房传导组织、房室2121心脏传导系统图心脏传导系统图.心脏传导系统图.2222(三)普通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理(三)普通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理 1.1.普通心肌细胞静息电位:普通心肌细胞静息电位:普通心肌细胞静息电位:普通心肌细胞静息电位:K+K+跨膜运动所形成的平衡电位,膜内电位低于膜跨膜运动所形成的平衡电位,膜内电位低于膜跨膜运动所形成的平衡电位,膜内电位低于膜跨膜运动所形成的平衡电位,膜内电位低于膜外;心室肌膜内为外;心室肌膜内为外;心室肌膜内为外;心室肌膜内为-90 mV-90 mV。2.2.普通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普通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普通心肌细胞动作电位:普通心肌细胞动作电位:在心肌细胞去极化过程,起主要作用的离子通道是快在心肌细胞去极化过程,起主要作用的离子通道是快在心肌细胞去极化过程,起主要作用的离子通道是快在心肌细胞去极化过程,起主要作用的离子通道是快钠通道钠通道钠通道钠通道(Na+(Na+内向离子电流内向离子电流内向离子电流内向离子电流)和慢钙通道和慢钙通道和慢钙通道和慢钙通道(Ca2+(Ca2+内向离内向离内向离内向离子电流子电流子电流子电流);慢钠通道、快钾及慢钾通道也在心肌细胞;慢钠通道、快钾及慢钾通道也在心肌细胞;慢钠通道、快钾及慢钾通道也在心肌细胞;慢钠通道、快钾及慢钾通道也在心肌细胞去极化和复极化中起作用。去极化和复极化中起作用。去极化和复极化中起作用。去极化和复极化中起作用。.(三)普通心肌细胞的跨膜电位及形成机理 1.普通心肌细胞静息2323(1 1)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的过程)动作电位的过程整个动作电位变化过程可分为整个动作电位变化过程可分为整个动作电位变化过程可分为整个动作电位变化过程可分为5 5个时期,其中个时期,其中个时期,其中个时期,其中0 0期为去极化和期为去极化和期为去极化和期为去极化和反极化过程,反极化过程,反极化过程,反极化过程,l l4 4期属于复极化过程。期属于复极化过程。期属于复极化过程。期属于复极化过程。.0.0期:又称去极化期期:又称去极化期期:又称去极化期期:又称去极化期心室肌细胞在窦房结传来的兴奋冲动影响下,膜内电位上升心室肌细胞在窦房结传来的兴奋冲动影响下,膜内电位上升心室肌细胞在窦房结传来的兴奋冲动影响下,膜内电位上升心室肌细胞在窦房结传来的兴奋冲动影响下,膜内电位上升至临界水平即阈电位至临界水平即阈电位至临界水平即阈电位至临界水平即阈电位(约为约为约为约为70mV)70mV)水平,引起快钠通道开水平,引起快钠通道开水平,引起快钠通道开水平,引起快钠通道开放放放放(激活激活激活激活),膜外,膜外,膜外,膜外Na+Na+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迅速内流,形成快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迅速内流,形成快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迅速内流,形成快顺着浓度差和电位差迅速内流,形成快钠内向电流,使膜内电位急剧上升,由静息时的钠内向电流,使膜内电位急剧上升,由静息时的钠内向电流,使膜内电位急剧上升,由静息时的钠内向电流,使膜内电位急剧上升,由静息时的90 mV90 mV跃跃跃跃升至升至升至升至30 mV30 mV,在,在,在,在l l2ms2ms内电位变化幅度达内电位变化幅度达内电位变化幅度达内电位变化幅度达120 mV120 mV,构成,构成,构成,构成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动作电位的上升支。快钠通道,可被河豚毒快钠通道,可被河豚毒快钠通道,可被河豚毒快钠通道,可被河豚毒(TTX)(TTX)特异性阻断。特异性阻断。特异性阻断。特异性阻断。.(1)动作电位的过程.2424.1.1期:又称快速复极早期期:又称快速复极早期期:又称快速复极早期期:又称快速复极早期膜电位由膜电位由膜电位由膜电位由30 mV30 mV迅速降至约迅速降至约迅速降至约迅速降至约0 mV0 mV,形成复极,形成复极,形成复极,形成复极1 1期,期,期,期,此时快钠通道已关闭,但有短暂的此时快钠通道已关闭,但有短暂的此时快钠通道已关闭,但有短暂的此时快钠通道已关闭,但有短暂的K+K+外流。复极外流。复极外流。复极外流。复极l l期与期与期与期与0 0期合称峰电位,历时约期合称峰电位,历时约期合称峰电位,历时约期合称峰电位,历时约10 ms10 ms。.2.2期:又称平台期或缓慢复极期期:又称平台期或缓慢复极期期:又称平台期或缓慢复极期期:又称平台期或缓慢复极期 膜电位下降缓慢,膜电位稳定于膜电位下降缓慢,膜电位稳定于膜电位下降缓慢,膜电位稳定于膜电位下降缓慢,膜电位稳定于0 mV0 mV水平附近达水平附近达水平附近达水平附近达100100150 ms150 ms之久。主要由慢钙通道开放,之久。主要由慢钙通道开放,之久。主要由慢钙通道开放,之久。主要由慢钙通道开放,Ca2+(Ca2+(伴伴伴伴有少量有少量有少量有少量Na+)Na+)内流和内流和内流和内流和K+K+外流所形成的离子电流动态外流所形成的离子电流动态外流所形成的离子电流动态外流所形成的离子电流动态平衡。初期是平衡。初期是平衡。初期是平衡。初期是Ca2+Ca2+内向离子电流占优势,随着时间内向离子电流占优势,随着时间内向离子电流占优势,随着时间内向离子电流占优势,随着时间推移推移推移推移K+K+外向离子电流逐渐增强,导致膜电位缓慢地外向离子电流逐渐增强,导致膜电位缓慢地外向离子电流逐渐增强,导致膜电位缓慢地外向离子电流逐渐增强,导致膜电位缓慢地变负。变负。变负。变负。.1期:又称快速复极早期膜电位由30 mV迅速降至约2525.3.3期:又称快速复极末期。期:又称快速复极末期。期:又称快速复极末期。期:又称快速复极末期。平台期后由于平台期后由于平台期后由于平台期后由于Ca2+Ca2+通道已灭活,通道已灭活,通道已灭活,通道已灭活,K+K+外流却随时间而递增,外流却随时间而递增,外流却随时间而递增,外流却随时间而递增,因而膜的复极加快,导致膜电位快速复极化直至完成复极过因而膜的复极加快,导致膜电位快速复极化直至完成复极过因而膜的复极加快,导致膜电位快速复极化直至完成复极过因而膜的复极加快,导致膜电位快速复极化直至完成复极过程。程。程。程。.4.4期:又称恢复期。期:又称恢复期。期:又称恢复期。期:又称恢复期。心室肌细胞的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在动作电心室肌细胞的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在动作电心室肌细胞的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在动作电心室肌细胞的膜电位稳定于静息电位水平。在动作电位变化过程中,顺浓度梯度跨膜进出的各种离子,在位变化过程中,顺浓度梯度跨膜进出的各种离子,在位变化过程中,顺浓度梯度跨膜进出的各种离子,在位变化过程中,顺浓度梯度跨膜进出的各种离子,在恢复期中须依靠膜的主动转运机理,恢复兴奋前细胞恢复期中须依靠膜的主动转运机理,恢复兴奋前细胞恢复期中须依靠膜的主动转运机理,恢复兴奋前细胞恢复期中须依靠膜的主动转运机理,恢复兴奋前细胞内外正常的离子浓度梯度,为再次兴奋准备条件。内外正常的离子浓度梯度,为再次兴奋准备条件。内外正常的离子浓度梯度,为再次兴奋准备条件。内外正常的离子浓度梯度,为再次兴奋准备条件。Na+Na+和和和和K+K+的主动转运依靠的主动转运依靠的主动转运依靠的主动转运依靠Na+-K+Na+-K+泵进行;泵进行;泵进行;泵进行;Ca2+Ca2+的主动转运则是通过的主动转运则是通过的主动转运则是通过的主动转运则是通过Na+-Ca2+Na+-Ca2+交换机理与交换机理与交换机理与交换机理与Na+Na+的的的的顺浓度梯度内流相偶联进行。顺浓度梯度内流相偶联进行。顺浓度梯度内流相偶联进行。顺浓度梯度内流相偶联进行。.3期:又称快速复极末期。.2626 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收缩及离子转运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收缩及离子转运.心室肌细胞的生物电活动、收缩及离子转运.2727(四)自律细胞的生物电现象(四)自律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1.浦肯野氏细胞的跨膜电位及特征浦肯野氏细胞的跨膜电位及特征浦肯野氏细胞的跨膜电位及特征浦肯野氏细胞的跨膜电位及特征 .浦肯野氏细胞动作电位的浦肯野氏细胞动作电位的浦肯野氏细胞动作电位的浦肯野氏细胞动作电位的0 0、l l、2 2和和和和3 3各期波形、幅度和形各期波形、幅度和形各期波形、幅度和形各期波形、幅度和形成机理与心室肌细胞相同,但持续时间较长;成机理与心室肌细胞相同,但持续时间较长;成机理与心室肌细胞相同,但持续时间较长;成机理与心室肌细胞相同,但持续时间较长;4 4期膜电位发生期膜电位发生期膜电位发生期膜电位发生缓慢的自动去极化过程,称为缓慢的自动去极化过程,称为缓慢的自动去极化过程,称为缓慢的自动去极化过程,称为舒张期自动去极化舒张期自动去极化舒张期自动去极化舒张期自动去极化。.自律细胞复极自律细胞复极自律细胞复极自律细胞复极4 4期起点处的膜电位,称为期起点处的膜电位,称为期起点处的膜电位,称为期起点处的膜电位,称为 舒张期最大电舒张期最大电舒张期最大电舒张期最大电位或最大复极电位位或最大复极电位位或最大复极电位位或最大复极电位,浦肯野氏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约为,浦肯野氏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约为,浦肯野氏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约为,浦肯野氏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约为90 90 mVmV。.舒张期(也就是舒张期(也就是舒张期(也就是舒张期(也就是4 4期)期)期)期)自动去极化的原因自动去极化的原因自动去极化的原因自动去极化的原因:是由:是由:是由:是由Na+Na+内流和内流和内流和内流和K+K+外流所引起。内向外流所引起。内向外流所引起。内向外流所引起。内向Na+Na+流是一种泄漏流是一种泄漏流是一种泄漏流是一种泄漏(或背景或背景或背景或背景)离子电流,与离子电流,与离子电流,与离子电流,与快快快快Na+Na+通道无关,是少量的通道无关,是少量的通道无关,是少量的通道无关,是少量的Na+Na+不断地从膜外由通道间的缝隙不断地从膜外由通道间的缝隙不断地从膜外由通道间的缝隙不断地从膜外由通道间的缝隙“渗漏渗漏渗漏渗漏”进入膜内的;进入膜内的;进入膜内的;进入膜内的;3 3期复极电位约达期复极电位约达期复极电位约达期复极电位约达60 mV60 mV时,时,时,时,Na+Na+和和和和K+K+通道被激活,并随通道被激活,并随通道被激活,并随通道被激活,并随3 3期复极过程递增其开放程度期复极过程递增其开放程度期复极过程递增其开放程度期复极过程递增其开放程度(即时间依从性即时间依从性即时间依从性即时间依从性离子通道离子通道离子通道离子通道)。.(四)自律细胞的生物电现象 1.浦肯野氏细胞的跨膜电位及特征2828浦肯野氏细胞动作电位和舒张期去极化示意图浦肯野氏细胞动作电位和舒张期去极化示意图.浦肯野氏细胞动作电位和舒张期去极化示意图.2929 2.2.窦房结窦房结窦房结窦房结P P细胞的跨膜电位及特征细胞的跨膜电位及特征细胞的跨膜电位及特征细胞的跨膜电位及特征.窦房结窦房结窦房结窦房结P P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在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在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在细胞的最大复极电位在505060mV60mV左右,左右,左右,左右,4 4期自期自期自期自动去极化,由恒定的内向动去极化,由恒定的内向动去极化,由恒定的内向动去极化,由恒定的内向Ca2+Ca2+离子电流形成。离子电流形成。离子电流形成。离子电流形成。.当舒张期自动去极化达阈电位当舒张期自动去极化达阈电位当舒张期自动去极化达阈电位当舒张期自动去极化达阈电位40mV40mV时,激活钙通道,时,激活钙通道,时,激活钙通道,时,激活钙通道,Ca2+Ca2+内流,导致内流,导致内流,导致内流,导致0 0期去极;随后钙通道逐渐失活,期去极;随后钙通道逐渐失活,期去极;随后钙通道逐渐失活,期去极;随后钙通道逐渐失活,Ca2+Ca2+内内内内流相应减少,而钾通道开始激活,流相应减少,而钾通道开始激活,流相应减少,而钾通道开始激活,流相应减少,而钾通道开始激活,K+K+外流逐渐增多,形成外流逐渐增多,形成外流逐渐增多,形成外流逐渐增多,形成动作电位的动作电位的动作电位的动作电位的1 1、2 2和和和和3 3各期的复极电位。各期的复极电位。各期的复极电位。各期的复极电位。特点:没有明显的复极特点:没有明显的复极特点:没有明显的复极特点:没有明显的复极1 1期和期和期和期和2 2期的区分,只呈圆滑地过渡期的区分,只呈圆滑地过渡期的区分,只呈圆滑地过渡期的区分,只呈圆滑地过渡到到到到3 3期。期。期。期。.2.窦房结P细胞的跨膜电位及特征.窦房结P细胞的最大复3030窦房结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和舒张期去极化示意图细胞动作电位和舒张期去极化示意图.窦房结P细胞动作电位和舒张期去极化示意图.3131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五)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五)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1.兴奋性(兴奋性(excitability)(1)兴奋性的特点)兴奋性的特点有效不应期(有效不应期(effective refractory period)特别长,不发生强直收缩。特别长,不发生强直收缩。(2)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影响兴奋性的因素(图图)静息电位水平静息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阈电位水平钠通道的状态钠通道的状态.上一页下一页(五)心肌细胞的生理特性.3232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2.自律性(自律性(autorhythmicity)(1)自律细胞的电位特点)自律细胞的电位特点(2)影响自律性的因素舒张期自动去)影响自律性的因素舒张期自动去极化的速度(极化的速度(图图)最大舒张期电位水平(最大舒张期电位水平(图图)阈电位水平(不是主要影响因素)阈电位水平(不是主要影响因素).上一页下一页2.自律性(autorhythmicity).3333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3.传导性传导性(conductivity)(图)(图)(1)传导性的特点)传导性的特点(2)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影响心肌传导性的因素0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期去极化的速度和幅度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邻近部位膜的兴奋性.上一页下一页3.传导性(conductivity)(图).3434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 4.收缩性(收缩性(contractility)心肌收缩性的特点:心肌收缩性的特点:(1)对细胞外液的)对细胞外液的Ca2+浓度有明显的依赖浓度有明显的依赖(2)不发生强直收缩)不发生强直收缩 期前收缩或额外收缩(期前收缩或额外收缩(extrasystole)代偿间歇(代偿间歇(compensatory pause).上一页下一页 4.收缩性(contractility).3535v期前收缩期前收缩: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一次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一次额外的(人工或病理)刺激,可产生一次额外的兴额外的(人工或病理)刺激,可产生一次额外的兴奋和收缩,由于它发生在下一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奋和收缩,由于它发生在下一次窦房结兴奋所产生的正常收缩之前,所以称为期前收缩。的正常收缩之前,所以称为期前收缩。v代偿间歇:代偿间歇: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一次期前收缩之后,往往有一段较长的心室舒张期。长的心室舒张期。.期前收缩:心室肌在有效不应期之后受到一次额外的(人工或病理)3636三、三、心电图心电图.三、心电图.3737第二节第二节 血管生理血管生理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第二节 血管生理上一页下一页.3838 一、各类血管的机能特点一、各类血管的机能特点(图)(图)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二、血流量、血流阻力和血压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一)动脉血压1.动脉血压(动脉血压(arterial blood pressure)收缩压(收缩压(systolic pressure)舒张压(舒张压(diastolic pressure)脉压(脉压(pulse pressure)平均动脉压(平均动脉压(mean arterial pressure)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一、各类血管的机能特点(图)上一页下一页.3939 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一)动脉血压2.动脉血压形成的原因动脉血压形成的原因(1)血液充盈血管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血液充盈血管是形成动脉血压的前提(2)心室射血量是产生动脉血压的动力)心室射血量是产生动脉血压的动力(3)外周阻力是构成动脉血压的必要条件)外周阻力是构成动脉血压的必要条件.上一页下一页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4040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一)动脉血压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前负荷(静脉回流量)后负荷(大动脉血压)心 缩 力神经因素体液因素每搏输出量 心 率 心输出量 外周阻力 小动脉管径 血液粘滞度 红细胞数目 血浆成分 主动脉和大动脉弹性贮器的作用 循环血量和血管系统容量的比例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三、动脉血压和动脉脉搏(一)动脉血压3.影响动脉血压的因素4141(二)动脉脉搏(二)动脉脉搏(pulse).(二)动脉脉搏(pulse).4242 中心静脉压(中心静脉压(central venous pressure)外周静脉压(外周静脉压(peripheral venous pressure)(二)静脉回流(二)静脉回流 静脉回心血量(静脉回心血量(venous return)及其影响因素)及其影响因素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1.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体循环平均充盈压2.心脏收缩力量心脏收缩力量3.胸腔负压的抽吸作用胸腔负压的抽吸作用4.骨骼肌的挤压作用骨骼肌的挤压作用5.血液的重力作用血液的重力作用(体位改变)(体位改变)(一)静脉血压(一)静脉血压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四、静脉血压和静脉回心血量体循环平均充盈压(一)静脉血压上一4343(一)微循环的组成(一)微循环的组成(二)微循环的通路(二)微循环的通路五、五、微循环微循环(microcirculation)1.直捷通路直捷通路(thoroughfare channel)2.营养通路营养通路(nutrition channel)3.动静脉短路动静脉短路(arteriovenous shunt)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一)微循环的组成五、微循环(microcirculatio4444(三)微循环的调节(三)微循环的调节1.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2.微循环血流通路的调节微循环血流通路的调节六、组织液和淋巴液六、组织液和淋巴液(一)组织液(一)组织液 1.组织液的生成组织液的生成有效滤过压(有效滤过压(effective filtration pressure)(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渗压)(血浆胶渗压(毛细血管血压组织液胶渗压)(血浆胶渗压 组织液静水压)组织液静水压)2.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影响组织液生成的因素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三)微循环的调节微循环血流量的调节六、组织液和淋巴液1.组45451.淋巴液的生成淋巴液的生成2.淋巴液的回流淋巴液的回流3.3.影响淋巴液回影响淋巴液回 流的因素流的因素六、组织液和淋巴液六、组织液和淋巴液(二)淋巴液(二)淋巴液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淋巴液的生成六、组织液和淋巴液(二)淋巴液上一页下一页.4646第三节第三节 心血管功能的调节心血管功能的调节1、支配心脏的神经支配心脏的神经(图图图图)(1)心交感神经的作用心交感神经的作用 正性变时作用(正性变时作用(positive chronotropic action)正性变传导作用(正性变传导作用(positive dromotropic action)正性变力作用(正性变力作用(positive inotropic action)(2)心迷走神经的作用)心迷走神经的作用 一、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第三节 心血管功能的调节1、支配心脏的神经(图)正性变时作用4747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一、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一)心血管的神经支配2支配血管的神经支配血管的神经(1)缩血管神经()缩血管神经(vasoconstrictor nerve)(2)舒血管神经()舒血管神经(vasodilator nerve)交感舒血管神经交感舒血管神经 副交感舒血管神经副交感舒血管神经.上一页下一页一、神经调节.4848一、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 中枢中枢 部位部位 传出神经传出神经 效应效应 心迷走中枢心迷走中枢 延脑网状结构延脑网状结构 心迷走神经心迷走神经 心脏活动减弱血压降低心脏活动减弱血压降低(心抑制中枢)(心抑制中枢)腹内侧腹内侧 心交感中枢心交感中枢 延脑网状结构延脑网状结构 心交感神经心交感神经 心脏活动加强,血压上升心脏活动加强,血压上升(心加速中枢)(心加速中枢)背外侧背外侧(二二)心血管中枢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1.调节心脏活动的中枢调节心脏活动的中枢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一、神经调节 中枢 部位 4949一、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 中枢 部位 效应 缩血管区 延脑头端腹外侧部 舒血管区 延脑尾端腹外侧部(二二)心血管中枢心血管中枢(cardiovascular center)2.调节血管活动的中枢调节血管活动的中枢心率加快、血管收缩、血压上升抑制交感神经中枢的活动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一、神经调节 中枢 5050(三)心血管反射(三)心血管反射 1.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图图)一、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血压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窦神经()主动脉神经()延 髓心抑制中枢()心加速中枢()缩血管中枢()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交感神经()血管舒张心跳减慢血压血压血压压力感受器颈动脉窦主动脉弓窦神经()主动脉神经()延 髓心抑制中枢()心加速中枢()缩血管中枢()心迷走神经()心交感神经()心跳加快加强血压血压小动脉血管收缩肾上腺髓质分泌增多.(三)心血管反射 1.颈动脉窦,主动脉弓压力感受性反射5151(三)心血管反射(三)心血管反射 一、神经调节一、神经调节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学感受性反射体化学感受性反射.(三)心血管反射 一、神经调节2.颈动脉体和主动脉体化5252二、体液调节二、体液调节(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图图)(二)肾上腺素(二)肾上腺素(E)和去甲肾上腺素()和去甲肾上腺素(NE)(三)血管升压素(三)血管升压素(vasopressin)(四)血管活性物质(四)血管活性物质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二、体液调节(一)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图)上一页下一页.5353二、体液调节(四)血管活性物质(四)血管活性物质1.舒血管物质舒血管物质 内皮舒张因子(内皮舒张因子(EDRF)一氧化氮(一氧化氮(NO)等)等2.缩血管物质缩血管物质 内皮缩血管因子(内皮缩血管因子(EDCF)内皮素(内皮素(endothelins)等)等(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五)激肽释放酶激肽系统(六)心房钠尿肽(六)心房钠尿肽(atrial natriuretic peptide)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二、体液调节(四)血管活性物质1.舒血管物质(五)激肽释放5454第四节第四节 器官循环(自学)器官循环(自学)上一页上一页下一页下一页一、冠状循环一、冠状循环二、肺循环二、肺循环三、脑循环三、脑循环四、肝循环四、肝循环.第四节 器官循环(自学)上一页下一页一、冠状循环.5555放映结束放映结束上一页上一页结束放映结束放映.放映结束上一页结束放映.5656.5757.5858.5959返返幻灯片幻灯片 39 回回.返幻灯片 39 回.6060返返 回回.返 回.6161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素(肾素(renin)酶、肾旁球细胞分泌酶、肾旁球细胞分泌 血管紧张素原血管紧张素原肝脏合成、肾素底物肝脏合成、肾素底物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I(十肽)(十肽)Angiotensin I 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血管紧张素转换酶(肺血管(肺血管)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II(八肽)(八肽)Angiotensin II 血管紧张素酶血管紧张素酶AAngiotensinzyme A 血管紧张素血管紧张素III(七肽)(七肽)Angiotensin III返返 回回.肾素血管紧张素系统 肾素(renin)酶、肾旁球细胞6262返返 回回.返 回.6363返返 回回.返 回.6464返返 回回.返 回.6565Aortic archbaroreceptorsCarotid sinusbaroreceptorsVagus nerveGlossopharyngealnerveMedullary cardiovascularcentresParasympathetic(vagus)-+SympatheticnervesAdrenal medulla+Venoconstriction andArteriolar constriction返返 回回.Aortic archCarotid sinusVagus 6666返返 回回返返 回回.返 回返 回.6767返返 回回.返 回.6868返返 回回.返 回.6969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