资源描述
?伴性遗传?教学设计 济南第十一中学 张丽一、教材分析?伴性遗传?这一节 ,是人教版教材必修2第二章第三节内容。它是以色盲为例讲述伴性遗传现象和伴性遗传规律。它进一步说明了基因与性染色体的关系 ,其实质就是基因别离定律在性染色体遗传上的应用。本节课对完善和深化基因别离规律起着很重要的作用 ,同时也为第五章第三节?人类遗传病?的学习奠定了根底。 本节内容中化学家兼物理学家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内容也是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的好材料。使学生体会到科学家不放过身边的小事 ,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对问题研究的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成认自己是色盲患者 ,并将自己的发现公布于众 ,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同时“问题探讨、“资料分析等内容也能培养学生探究的意识和方法 ,培养学生交流能力 ,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及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二、学情分析学生已经学过别离定律 ,减数分裂及基因与染色体关系的相关知识 ,为本节课的学习奠定了一定的知识根底。同时 ,高中学生具有一定的观察能力、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教学中可以利用学生的知识根底并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 ,通过适当的教学策略完成知识上的学习 ,能力的培养。三、教学目标【知识目标】1说出伴性遗传的概念。2概述伴性遗传的特点。3举例说明伴性遗传在实践中的应用。【能力目标】1运用资料分析的方法 ,总结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规律。2培养探究问题能力 ,获得研究生物学问题的方法。【情感目标】1科学品质教育。2人口教育优生优育四、教学重点和难点1教学重点:伴性遗传的特点。整个探索过程是围绕伴性遗传的特点为主线展开的 ,突出了本节的教学重点。2教学难点:分析人类红绿色盲的遗传。通过性染色体结构的剖析、基因别离定律的迁移 ,使学生很容易书写遗传图解并进行分析。从而突破教学难点。五、教学方法一教法新课程标准的根本理念是倡导探索性学习 ,注重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我们常常说:“探究式教学是一种理念 ,应该贯穿在教学过程的始终。但并不是一提探究 ,就一定要动手做实验。虽然既动脑又动手的探究是最有效的探究 ,但是在我国国情下 ,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 ,应该在课堂教学中运用得更加普遍。根据教学目标 ,教材特点和学生的认知特点 ,及现实情况 ,确定本节教学模式:“教师创设情境的纯思维探究模式。即以情境任务驱动学习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和合作学习。创设的情境有:故事、图片资料、系谱资料及问题情境等。每一种情境 ,都包含有“矛盾冲突事件 ,即与学生原有的经验相矛盾的事件 ,激发主动探索的欲望。二学法通过观察、讨论、分析去发现知识 ,逐渐培养自主学习的习惯和能力 ,通过探究活动和课上的交流 ,体验知识获得的过程 ,感悟科学探究的方法 ,体会同学间合作的魅力 ,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同时也提高了分析问题的能力、语言表达能力 ,并进一步掌握科学探究的一般方法。 六、教学准备1编制导学案 ,引导学生复习性别决定过程和白化病的遗传规律 ,预习本节课根底知识。2制作教具:6个遗传图解的卡纸和卡片3制作PPT七、教学过程教师在教育上的成功就是要让学生在任何时候都不失掉信心 ,始终保持强烈的求知欲望。如何才能激发起学生的这种强烈的探索愿望 ,尝到探究性学习的乐趣 ,并到达探索目的 ,从而表达新课标的教学理念呢?我的教学过程是这样设计的: 一创设情景 导入新课1、通过一段视频了解色盲患者的感受 ,引起学生对色盲这种病的关注。2、展示红绿色盲检查图 ,学生识图测辨色能力 ,激发其学习的兴趣。3、红绿色盲对日常生活有什么影响?4、讲述道尔顿发现色盲症的故事 ,了解色盲的发现 ,同时对学生进行情感教育。1红绿色盲并不影响一个人取得巨大的成就。2引导思考:从道尔顿发现红绿色盲的过程中获得什么启示?获得启示:道尔顿不放过身边的小事 ,对心中的疑惑进行认真的分析和研究 ,道尔顿的这种认真态度是学习科学的重要品质之一;道尔顿勇于成认自己是色盲患者 ,并将自己的发现公之于众 ,这种献身科学、尊重科学的精神也是科学工作者的重要品质之一。二利用遗传系谱图 ,分析红绿色盲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对人类的遗传病的分析 ,不可能通过做杂交实验 ,只能对家系图进行分析推理。从而获得人类遗传病研究的方法。展示“资料分析中的色盲系谱图 ,了解图示各局部含义 ,以性染色体的遗传做知识根底 ,设置问题串处理系谱图所包含的信息 ,形成思维链条 ,得出结论。问题1:家系图中患者是什么性别的?说明色盲遗传与什么有关?患者都是男性 ,说明色盲遗传与性别有关。问题2:代中的1号是色盲患者 ,他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了代中的几号?3号和5号问题3:代中的1号没有将自己的色盲基因传给代中的2号 ,这说明红绿色盲基因位于X染色体上 ,还是Y染色体上?X染色体上。假设红绿色盲基因位于Y染色体上 ,那么代中的2号肯定是色盲患者问题4:为什么代中的3号和5号有色盲基因却没有表现出色盲症?因为代中的3号和5号只有一条X染色体上有色盲基因 ,而色盲基因是隐性基因 ,被显性的正常基因所掩盖。过渡:Y染色体上为什么没有红绿色盲基因呢?展示X、Y染色体的结构图 ,明确红绿色盲基因的位置。讲解:1. X、Y共有的局部称为XY的同源区段 ,该区段上它们有等位基因。X、Y特有的区段分别称为X的非同源区段和Y的非同源区段。控制红绿色盲的基因b就位于X染色体的非同源区段上 ,Y上没有相应的基因。2. X、Y是一对特殊的同源染色体 ,位于X、Y上的基因的遗传也遵循基因的别离规律。3. 控制色觉的基因会随着X染色体的传递而传递。小结:红绿色盲是由位于X染色体上的隐性基因b控制的。分析填写人类正常色觉和红绿色盲的基因型及表现型表格。明确从基因型的角度 ,男女有6种婚配方式。三小组合作 ,探究红绿色盲的遗传特点。教师以女性色觉正常携与男性色盲为例 ,结合基因别离定律、减数分裂和受精作用知识完成遗传图解。利用基因别离定律知识迁移引导理解红绿色盲遗传其实质就是别离定律在性染色体上的运用。然后由教师将学生分6组 ,每组利用卡纸和卡片粘贴完成1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 ,每组再选一个代表到讲台上展示 ,并说明子女表现情况。结合问题串 ,观察遗传图解继续探讨 ,归纳出红绿色盲遗传的特点。问题1:从图解看男性患病率和女性患病率一样吗?男患者多于女患者问题2:从社会调查中也反映了上述特点 ,你能否从基因和染色体的角度加以解释?如果父亲色觉正常即基因型是XBY ,B基因会随着X染色体传递给女儿 ,不管母亲是否患病 ,女儿一定表现正常 ,患病率为0。Y染色体传给儿子 ,假设母亲为携带者即基因型是XBXb ,B或b基因随X染色体传递给儿子 ,儿子色觉正常和患病各占50% ,假设母亲为色盲患者 ,b基因随X染色体传递给儿子 ,儿子患病率100%。 问题3:女患者的双亲和子女患病有什么规律?男患者的双亲和子女患病有这样的规律吗?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 ,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不一定患病。问题4:男患者红绿色盲基因的来源和去路有什么规律?只能来自于母亲 ,以后只传给女儿即交叉遗传问题5:红绿色盲一定能代代相传吗?不一定 ,往往表现为隔代遗传归纳出红绿色盲基因遗传的特点并扩展到X染色体隐性遗传的特点上。问题6:红绿色盲基因b在X染色体上属隐性基因 ,子代表现男多于女 ,对应的正常色觉基因B那么属于X染色体上显性基因 ,子代表现应如何?女多于男四类比推理抗维生素D佝偻病和外耳道多毛症的遗传特点展示一个典型的抗维生素D佝偻病遗传系谱图 ,观察图谱答复下列问题:问题1:抗维生素D佝偻病表现为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那么控制该病基因的位置及显隐性如何?X显性遗传问题2:按照分析红绿色盲遗传特点的方法分析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是什么?引导学生思考正常人和抗维生素D佝偻病患者的基因型 ,婚配方式 ,在红绿色盲6种婚配方式的遗传图解上调整表现型 ,充分利用6个遗传图解。归纳抗维生素D佝偻病的遗传特点:1女患者多于男患者2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3交叉遗传4往往表现为代代相传展示一个外耳道多毛症的典型遗传系谱图 ,分析控制该性状的基因位置及遗传特点。小结:该性状由位于Y染色体上的基因控制 ,遗传特点:患者全为男性 ,父亲患病儿子一定患病。五归纳总结伴性遗传的概念通过学习红绿色盲症、抗维生素D佝偻病、外耳道多毛症的有关知识 ,根据基因与性状的关系 ,性染色体与性别的关系 ,学生发现控制这些性状的基因都是位于性染色体上 ,因此这些性状的遗传出现了与性别相关联的现象 ,从而得出伴性遗传的概念 ,掌握伴性遗传的特点。六课堂小结 ,梳理知识七学以致用 ,拓展提升1、展示道尔顿家族红绿色盲遗传系谱图 ,分析道尔顿-3的色盲基因到底是由代的几号传递过来的?既解决的学生心中的疑问 ,又稳固了伴X隐性遗传具有交叉遗传的遗传特点。2、介绍血友病的有关病症 ,明确血友病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病。学生利用伴X隐性遗传的特点为一对夫妇丈夫表现正常 ,妻子患血友病提供遗传咨询 ,同时对学生进行优生教育。3、介绍果蝇的眼色的有关知识 ,明确果蝇的白眼也是一种伴X隐性遗传。学生利用伴X隐性遗传特点判断果蝇后代的性别。八课堂练习 ,稳固知识九课后作业:效劳他人 ,提升自己展示事例:小明想考驾照 ,但由于他是红绿色盲患者 ,因为不能区分红绿灯而被禁止。根据红绿色盲的有关知识 ,你能想出几种方法帮助他实现愿望?这是一道开放性的题目 ,启发学生思维。八、课后反思:这节课是一节经典的传统老课 ,如何能上出新意 ,突出新课程倡导的“探究、导学理念?我认为就是让学生真正地参与进来 ,让他们在参与的过程中 ,学到对他们的生活非常有用的生物学知识。这里有用的生物学知识是指:在他们将来的生活中 ,历经遗忘后能留下的知识 ,是能够终生受用的知识。为此我这节课的教学设计主要表达以下二个亮点。第一个亮点探究红绿色盲遗传特点时是用卡纸和卡片粘贴遗传图解。1在分析红绿人类的遗传特点时 ,以往的教学中6个遗传图解都是学生写在自己的学案上 ,白纸黑字 ,很难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在这次的设计中 ,我将基因型和表现型做成卡片让学生粘贴在卡纸上完成遗传图解 ,像小时玩的粘贴游戏一样 ,调动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2我将患病女性和患病男性用红色卡片做 ,学生在贴完红绿色盲的遗传图解以后 ,很容易就能发现红绿色盲“男患者多于女患者、女患者的父亲和儿子一定患病等遗传特点 ,进一步激发了学生的探究欲望。3在讲抗维生素D佝偻病时 ,再次利用卡片 ,在原来6个遗传图解上只需要调整表现型 ,就很容易发现“女患者多于男患者 ,男患者的母亲和女儿一定患病等遗传特点。第二个亮点是“学以致用教学环节。绝对不可再使用传统的课堂做几道习题的方式来稳固新知了。如何能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到达知识被进一步深化和内化的目的呢?最正确的方案当然就是“学以致用 ,让学生即刻就能体会到课本所学的实际应用价值!为此我设计了判断道尔顿色盲基因的来源、为遗传病家庭做遗传咨询、判断果蝇的性别这样三个学生感兴趣的实践情境 ,让每位学生都成为一名利用伴性遗传知识解决实际问题。从生活中来 ,回到生活中去。学生在自主探究和自主实践的过程中获得了新知 ,领悟到了书本知识的实际应用价值 ,提高了生物科学素养。在本节课即将结束时一位学生谈到他在本节课的收获时说:“将来我在生育下一代时 ,我就可以成为自己的遗传咨询师了!试问在一节课后 ,学生能有这样的感受和体会 ,这节课岂有不成功之理?这是给予我的最大荣耀!8 / 8
展开阅读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