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轮复习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件

上传人:仙*** 文档编号:240907881 上传时间:2024-05-17 格式:PPT 页数:31 大小:2.05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一轮复习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1页
一轮复习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1页
一轮复习河流地貌的发育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一一轮复复习河流地貌的河流地貌的发育育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一、河流侵蚀地貌与堆积地貌向下向下向源向源头凹岸凹岸堆堆积加深加深V拓拓宽U下下 蚀:蚀:瀑布逐渐形成瀑布逐渐形成溯源侵蚀:溯源侵蚀:使瀑布跌水不使瀑布跌水不 断向上游后退断向上游后退侧侧 蚀:蚀:使瀑布展宽使瀑布展宽(1 1)侵蚀的类型:)侵蚀的类型:以瀑布为例以瀑布为例 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向河流源头方向的侵蚀垂直地面的侵蚀垂直地面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垂直于两侧河岸的侵蚀使河谷不断向使河谷不断向源头方向伸长源头方向伸长使河床加深,河谷使河床加深,河谷向纵的方向发展向纵的方向发展河谷展宽,谷坡后退,河谷展宽,谷坡后退,河流向河谷向发展。河流向河谷向发展。洪洪积冲冲积平原平原三角洲三角洲 灵犀一点灵犀一点 凸岸处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凸岸处泥沙堆积,地形平坦,土壤肥沃,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凹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可以作为农业用地和聚落点;凹岸处河道较深且少泥沙淤积,可以筑港。淤积,可以筑港。1 1河谷的形成河谷的形成 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河谷是典型的河流侵蚀地貌,它是由沟谷发育而成,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其形成过程如下图所示:灵犀一点灵犀一点 在分析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在分析侧蚀时应该分以下两种情况(1)(1)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在河道比较平直时,一般可以从地转偏向力上来解释。(2)(2)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如果是弯曲的河道,应该根据凹岸与凸岸的情形来判断: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凹岸侵蚀凸岸堆积。2 2河流堆积地貌河流堆积地貌冲积平原三个组成部分冲积平原三个组成部分 指点迷津指点迷津(1)(1)河流堆积地貌并不只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如冲积扇河流堆积地貌并不只存在于河流中下游地区,如冲积扇 或洪积扇,可以形成于河流上游。或洪积扇,可以形成于河流上游。(2)(2)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大、密河流流速降低,导致泥沙堆积,在沉积时,颗粒大、密 度大的总是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因此顺度大的总是先沉积,颗粒小、密度小的后沉积,因此顺 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分选性。着河流流向,沉积物颗粒由粗到细,具有明显分选性。但是,这个规律只适合于连续发生沉积的某个河段,对但是,这个规律只适合于连续发生沉积的某个河段,对 于整条河流来说,由于受地形等因素影响,河流的侵蚀于整条河流来说,由于受地形等因素影响,河流的侵蚀 堆积往往是交替进行的,因此自上游到下游,堆积物的堆积往往是交替进行的,因此自上游到下游,堆积物的 颗粒并非都是由粗到细。颗粒并非都是由粗到细。技法一招鲜技法一招鲜用用“凹凸凹凸”两字掌握河流的凹凸岸两字掌握河流的凹凸岸应用闯一关应用闯一关1 1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流阶地是河流下切侵蚀使原先的河谷底部(河漫滩或河漫滩或 河床河床)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的地形。超出一般洪水位,呈阶梯状分布在谷坡的地形。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据此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1)(1)(3)(3)题。题。(1)下列属于河流下列属于河流阶地的是地的是()AB C D(2)甲、乙、丙甲、乙、丙为河流沉河流沉积层,其沉,其沉积物最有可能依次是物最有可能依次是A河卵石中粗砂粉河卵石中粗砂粉细砂砂 B河卵石粉河卵石粉细砂中粗砂砂中粗砂 C粉粉细砂河卵石中粗砂砂河卵石中粗砂 D粉粉细砂中粗砂河卵石砂中粗砂河卵石(3)以下推断符合以下推断符合实际情况的是情况的是 ()A丙丙处位于河流的凸岸位于河流的凸岸B该处河流剖面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河流剖面最可能位于河流上游C该处以河流堆以河流堆积作用作用为主主D处沉沉积物的形成年代比物的形成年代比处早早解析:解析:第第(1)(1)题,从河流阶地的概念上,结合图中四点的题,从河流阶地的概念上,结合图中四点的位置可知位置可知属于河流阶地。第属于河流阶地。第(2)(2)题,流水沉积作用有分题,流水沉积作用有分异规律,大的重的颗粒先沉积,小的轻的后沉积,故甲异规律,大的重的颗粒先沉积,小的轻的后沉积,故甲层为河卵石,乙层为中粗砂,丙层为粉细砂。第层为河卵石,乙层为中粗砂,丙层为粉细砂。第(3)(3)题,题,图中两岸都有沉积物,河底也有大量沉积物,故该处以图中两岸都有沉积物,河底也有大量沉积物,故该处以沉积为主。沉积为主。答案:答案:(1)B(2)A(3)C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二、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 1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河流对聚落形成的作用2 2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河流对聚落规模的影响较小小较大大 灵犀一点灵犀一点 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的差异:河流河流地貌对聚落分布影响的差异:河流的侵蚀地貌对聚落没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河流堆积地的侵蚀地貌对聚落没有很强的吸引力,但河流堆积地貌对聚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洪积扇、冲积扇、河貌对聚落具有很强的吸引力,如洪积扇、冲积扇、河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漫滩平原、三角洲平原,因地势平坦、土壤肥沃、水源丰富,易形成聚落。源丰富,易形成聚落。3 3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河流对聚落分布的影响(1)(1)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平原低地区:聚落一般 分布。分布。(2)(2)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山区河谷中:聚落一般分布在 向向 过渡的过渡的 地带。地带。沿河呈线状沿河呈线状冲积平原冲积平原山坡山坡考点一线串考点一线串指点迷津指点迷津平原并不一定都是聚落密集区。冲平原并不一定都是聚落密集区。冲积平原不平原不仅土土壤肥沃,水壤肥沃,水资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源丰富,而且河网密布,有便捷的内河航运和海上运海上运输,适宜聚落,适宜聚落发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展,聚落分布密集。但是,在热带地地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区,由于平原地区气候闷热潮湿,不利于人潮湿,不利于人类居住,人烟稀居住,人烟稀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少,聚落也极少,如南美洲的亚马孙平原地区。平原地区。P79 P79 案例案例:黄河三角洲的发育黄河三角洲的发育思考:黄河三角洲以较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的原因。思考:黄河三角洲以较快的速度向海洋扩展的原因。河流输沙量大河流输沙量大 入海口潮差小入海口潮差小 潮流搬运能力弱潮流搬运能力弱应用闯一关应用闯一关2 2读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读某地区自然景观分布示意图以及P P、Q Q两处的等高线两处的等高线 图,回答图,回答(1)(1)(2)(2)题。题。(1)图中中P处的地貌名称是的地貌名称是 ()A河漫河漫滩 B洪洪积扇扇 C三角洲三角洲 D侵侵蚀平原平原(2)按照按照“在地在地势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平坦、取水方便、无水患洪灾之地建立聚 落落”的原的原则,在,在Q地聚落地聚落选址的最佳位置是址的最佳位置是 ()A甲甲 B乙乙 C丙丙 D丁丁如何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如何理解河流在凹岸侵蚀、凸岸堆积 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河流流经弯道时,水质点做曲线运动产生离心力。在离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心力的影响下,表层水流趋向凹岸,而底部的水流在压力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由凹岸流向凸岸,形成弯道环流。在弯道环流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的作用下,凹岸发生侵蚀,凸岸发生堆积,如下图:水系图的判读水系图的判读 根据河流的流向、水系形状和水文特征根据河流的流向、水系形状和水文特征判断地形特征:判断地形特征:(1)(1)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根据河流流向可判断地势的高低。(2)(2)根据河流的水系形态判断地形类型:根据河流的水系形态判断地形类型:若水系为向心状,该地形为盆地。若水系为向心状,该地形为盆地。若水系为辐射状,该地形为山顶。若水系为辐射状,该地形为山顶。(3)(3)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可判断地理环境特征:根据河流的水文特征可判断地理环境特征:含沙量大,则说明河流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水含沙量大,则说明河流流经地区植被覆盖率低,水 土流失严重。土流失严重。若河流有结冰现象,则说明该河流在纬度较高地区,若河流有结冰现象,则说明该河流在纬度较高地区,在我国为秦岭在我国为秦岭淮河以北地区。淮河以北地区。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若河流出现两次汛期,一次是春汛;另一次是夏汛。则说明该河流在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则说明该河流在我国东北地区,俄罗斯的西伯利亚等 地也出现两次汛期。地也出现两次汛期。谢谢观赏谢谢观赏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