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外教育史1课件

上传人:痛*** 文档编号:240903018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PPT 页数:158 大小:600.61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中外教育史1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158页
中外教育史1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158页
中外教育史1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158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一讲 中国古代教育传统n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教育传统的国家。中国古代教育从原始氏族公社时期起,到1862年京师同文馆建立时止。包括:远古至先秦时期的教育、秦汉至隋唐时期的教育、宋至清中叶的教育。第一讲 中国古代教育传统中国是一个有着悠久文化教育传统的国n一、一、“六艺六艺”教育的形成与传统教育思想教育的形成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的奠基n二、读经入仕教育模式的形成与国家教二、读经入仕教育模式的形成与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育体制的完善n三、传统学校的变革与教育思想的更新三、传统学校的变革与教育思想的更新一、“六艺”教育的形成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一、一、“六艺六艺”教育的形成与传统教教育的形成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育思想的奠基n(一)古代学校萌芽(一)古代学校萌芽n1.1.学校类型学校类型n礼记周礼记载中的五帝时代的大学,即“成均”。n虞舜时代的“庠”,礼记王制记载:“有虞氏养国老于上庠,养庶老于下庠。”一、“六艺”教育的形成与传统教育思想的奠基(一)古代学校萌芽n夏代的“序”,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老于西序”n商代的“学”“瞽宗”礼记王制记载:“殷人养国老于右学,养庶老于左学”;礼记明堂位记载:“瞽宗,殷学也”。夏代的“序”,礼记王制记载:“夏后氏养国老于东序,养庶n2.2.评价评价n我国从原始社会末期到奴隶制社会初期已经逐渐建立起了专门的教育机构学校,但是学校的教育内容仍然与当时的政治、军事、宗教等活动结合在一起。2.评价(二)西周的教育制度(二)西周的教育制度n1.1.“学在官府学在官府”n一切文化教育事业均为奴隶主国家所占有、享受和管理。具体表现为:n唯官有书而民无书。书籍只能藏于秘府,由专职官员掌管。n唯官有器而民无器:礼乐之器只有官府有能力拥有和掌握。n唯官有学而民无学:子承父业,贵贱终生,为官之人,学有专守,子入官府,各从父学,官府是学术传授基地。(二)西周的教育制度1.“学在官府”n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管理者,还是学校的教师。学校设在官府之中,官师不分,官吏既是教育行政官员,也是学校的n2.2.国学国学n专为奴隶主阶级的子弟而设立。据礼记王制记载:“天子命之教,然后为学,小学在公宫南之左,大学在郊,天子曰辟雍,诸侯曰頖宫”2.国学n按入学年龄来分,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n西周小学见载于青铜铭文。贵族子弟8岁入小学,小学设在王宫附近,王宫侍卫官师氏、保氏为师长。按入学年龄来分,国学又分为小学和大学。n大学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有“五学”之称,即中“辟雍”、南“成均”、北“上庠”、东“东序”、西“瞽宗”。其中辟雍是中心,四面环水。诸侯所设的大学,仅有一学,半面临水,称“泮宫”。大学专为统治阶级的上层贵族子弟而设。天子所设大学,规模较大,n3.3.乡学乡学n乡学是地方学校,按地方行政区划设立,地方区域的大小不等,设学也有不同名称,如闾塾、党庠、州序、乡校等。(三)六艺教育n西周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六艺”即礼、乐、射、御、书、数。“六艺”之中,又有“大艺”、“小艺”之分,书、数作为小艺,主要是小学的课程,礼、乐、射、御作为大艺,是大学的课程。(三)六艺教育西周教育内容,以“六艺”为纲。“六艺”即礼、乐n1.1.礼乐礼乐n礼和乐是密切配合、相辅相成,凡行礼之时之地,都需要有乐。礼教的内涵极广,凡政治、伦理、道德、礼仪、历史、宗教、社会、风俗等,都包含其中,尤其必须掌握贵族生活中常见的“五礼”:吉礼、凶礼、宾礼、军礼、嘉礼。1.礼乐n乐教包含诗歌、音乐、舞蹈、田猎及各种娱乐活动的教育。n对个人修养而言,乐以修内、礼以修外;对国家治理而言,“移风易俗,莫善于乐;安上治民,莫善于礼。”n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核心礼乐教育是六艺教育的核心。乐教包含诗歌、音乐、舞蹈、田猎及各种娱乐活动的教育。n2.2.射御射御n射御实施的是军事训练。射指射箭的技术训练,御指驾驭马拉战车的技术训练,以造就“执干戈以卫社稷”的战士。n习射的要求是:准确度、速度和力度,宁讲究射时的礼节规矩n习御的要求是:有节奏、灵活、控制、准确、速度和仪态。2.射御n3.3.书数书数n书数之教是基础文化课。书指书写文字,西周的书写工具是刀笔、竹木,字体为大篆。数指计算、算法。n书数是小学教育的主要内容。3.书数n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最初它既重道德,也重知识;既重基础,也重应用;既重文事,也重武备;既重礼仪规范,也重情感精神,有和谐发展的用意。西周晚期六艺教育发生蜕变,渐趋于重德、主文重德、主文,对后世教育影响深远。六艺教育是西周教育的特征和标志。最初它既重道德,也重知识;既(四)私人讲学的兴起(四)私人讲学的兴起n1.1.官学官学衰落与私学兴起衰落与私学兴起n官学衰败与私学兴起是同一个过程“天子失官,学在四夷”。春秋时期官学走向衰落,原因是:n世袭制度造成贵族不重视教育;n贵族统治力量的衰落;n王室、诸侯忙于战争,社会动乱,无暇顾及学校教育。(四)私人讲学的兴起1.官学衰落与私学兴起n私学兴起于春秋中叶,繁荣于春秋战国之交,大盛于战国时期。私学兴起的主要原因:n社会的变动打破了奴隶主贵族垄断教育的局面。典章文物与官师流落民间。n士阶层的兴起。社会上不少人为了在政治、经济上谋求发展,迫切需要掌握文化知识。私学兴起于春秋中叶,繁荣于春秋战国之交,大盛于战国时期。私学2.2.各家私学各家私学n私学的首创者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孔子时代的一批教育家,而孔子则是最早创办私学的群体中的杰出代表。史记孔子世家说及孔子弟子之数,“盖三千焉,身通六艺者七十有二人”。n对教育发展影响最大的是儒、墨、道、法四家私学。2.各家私学私学的首创者是包括孔子在内的孔子时代的一批教育家n儒家私学到了战国时期开始走向分化。据韩非子显学载:战国时的儒家可分为八派,其中影响最大的是以孟子为代表的“孟氏之儒”和以荀子为代表的“孙氏之儒”,他们继承和发展了孔子的学说,而又各有特点。儒家私学到了战国时期开始走向分化。据韩非子显学载:战国n墨家私学创始人是墨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个私学大师。号称有门人三百,一度与儒家私学相抗衡。吕氏春秋当染云:“孔墨之后学,显荣于天下者众矣,不可胜数。”墨子死后,墨家私学也形成分派。儒、墨两家在战国时并称为“显学”。墨家私学创始人是墨子,是继孔子之后的又一个私学大师。号称有门n道家私学产生在春秋后期,盛行于战国时期,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因其主流的反社会和避世倾向,使其教学活动 的规模不如儒墨。但也有些派别能适应现实政治,表现或儒或法的倾向,教育活动也颇活跃。道家私学产生在春秋后期,盛行于战国时期,代表人物为老子、庄子n庄子是道家私学的主要代表。庄子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的解脱,在教育上主张培养“真人”、“至人”,即一种无己、无功、无名、无情的完全自由的人物。庄子的思想代表了一种自由主义的思潮,对后世的知识分子产生了深刻而广泛的影响。庄子是道家私学的主要代表。庄子崇尚自然,追求个人精神的解脱,n法家私学在战国影响巨大,其人物在仕途上也最为显赫,其活动集中于“三晋”(韩、赵、魏),其学术渊源与儒家的讲学关系十分密切。子夏在魏国西河讲学。弟子达三百余人,法家代表李悝、吴起就是子夏的学生,而商鞅又是李悝的学生,战国末法家的杰出代表李斯、法家集大成者韩非又都是荀子的学生。法家私学在战国影响巨大,其人物在仕途上也最为显赫,其活动集中n法家虽出自儒,但反儒又最坚决、彻底,称儒为“五蠹”之首;法家代表人物都是知识分子,但又主张愚民政策。不许以知识开发民智;法家在私学中成长,却又提出“壹教”的思想,欲剥夺私学的生存权利。待秦统一后,法家终于铲除了私学,结束了“百家争鸣”的局面。法家虽出自儒,但反儒又最坚决、彻底,称儒为“五蠹”之首;法家(五)儒家教育思想n1.1.孔子的教育思想孔子的教育思想n孔子,名丘,字仲尼,鲁国陬邑(今山东曲阜)人。少时“贫且贱”,15岁立志求学,“学无常师”,据传曾问礼于老聃,学乐于苌弘,通过私人传授,博习诗书礼乐。30岁开始私人讲学,50岁任鲁国中都宰,继升司寇。不久去职,率弟子周游列国,共14年。68岁返鲁,专力从事讲学与著述,整理古代文献。(五)儒家教育思想1.孔子的教育思想n论语20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着一部分孔子门徒的言行,是研究孔子教育思想的主要依据。论语20篇是孔门弟子辑录的孔子言行录,也记载着一部分孔子n教育作用论教育作用论n孔子主要从教育和政治、经济、军事、法律的关系以及教育与人的发展的关系这两个方面论述了教育的作用。n“庶、富、教”的主张和“性相近也,习相远也”的命题。教育作用论n提倡提倡“有教无类有教无类”n“自行束修以上,吾未尝无诲焉。”n不分贵贱、贫富、等级以及国别和种族招收学生,打破了贵族垄断、学在官府的格局,扩大了教育的对象。提倡“有教无类”n教育目标论教育目标论n培养德才兼备的贤能之士。一方面,士必须能志道、弘道,另一方面,士还必须要有一定的才能,能处理实际政务。教育目标论n教育内容论教育内容论n孔子继承了西周以来“六艺”教育的传统,又根据现实需要发展了“六艺”教育,创设了新学科,充实了教育的内容。n论语述而载:“子以四教:文、行、忠、信。”所谓“文”,主要是西周以来的诗、书、礼、乐等典籍,而“行、忠、信”都是道德教育的要求。教育内容论n教学方法论教学方法论n启发诱导n孔子主张:“不愤不启,不悱不发。举一隅不以三隅反,则不复也。”教学方法论n因材施教n 朱熹指出“夫子教人,各因其材”,故有“因材施教”一词。n子路问:“闻斯行诸?”n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n冉有问:“闻斯行诸?”n子曰:“闻斯行之。”n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n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因材施教n学思结合n“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殆。”n反对思而不学,“吾尝终日不食,终日不寝,以思,无益,不如学也”n反对学而不思,“饱食终日,无所用心,难矣哉”学思结合n德行修养论德行修养论n立志乐道n确立远大目标,解决前进动力问题,即“人无远虑,必有近忧”,“三军可夺帅也,匹夫不可夺志也”。德行修养论n自省自克n自己的内心世界符合社会公认的准则和规范,要“躬自厚而薄责于人”。自省自克n身体力行n孔子提倡“力行”,要求言行一致。作为一般有人格的人,也应当是“言必行,行必果”。他从长期的教育实践中体会到对人不能“听其言而信其行”,而要“听其言而观其行”。身体力行n改过迁善n孔子认为社会现实中不存在不犯过错的圣人,人非圣人,难免要犯错误,关键是对待错误的态度。要“过则勿惮改”。改过迁善n教师教育论教师教育论n学而不厌、诲人不倦n以身作则,言传身教n后生可畏,鼓励学生“当仁不让于师”教师教育论n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被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思想奠定了中国古代教育的理论基础。孔子是中国古代伟大的教育家、思想家,被称为万世师表,他的教育2.2.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的教育思想n孟子,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受业于子思之门,后世称思孟学派。孟子一生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事业,他把“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视为人生三大乐趣之一。孟子七篇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2.孟子的教育思想孟子,名轲,战国中叶鲁国邹(今山东邹县)人n教育作用论教育作用论n施仁政的政治主张:仁政的中心是“重民”,他认为一个国家有三宝:“土地、人民和政事”,能否得民是国家兴亡的关键。n性善论的人性论:“人之所不学而能者,其良能也;所不虑而知者,其良知也”,但性善只是“善端”,“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犹其有四体也”。教育作用论n教育的社会作用得民心n得民心是仁政的关键,教育是得民心的最有效手段。n教育在人发展中的作用求放心n教育的作用就在于发扬人本身的善端,即“学问之道无他,求其放心而矣”。教育的社会作用得民心n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论n孟子明确概括了中国古代学校教育的目的“明人伦”。n“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具体来说,“人伦”就是“父子有亲,君臣有义,夫妇有别,长幼有序,朋友有信”。后世称为“五伦”。教育目的论n道德教育论道德教育论n持志养气n孟子十分重视立志,认为道德修养首先要注意尚志、持志,而士的最高志向应该是“居仁由义”n与持志相应,孟子也重视“养气”,“吾善养吾浩然之气”。道德教育论n反求诸己n重视道德教育中的自我修养n“爱人不亲,反其仁;治人不治,反其智;礼人不答,反其敬。行有不得者,皆反求诸己。”反求诸己n动心忍性n即意志锻炼,尤其是指要在逆境中得到磨砺。n“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行拂乱其所为,所以动心忍性,曾(增)益其所不能。”动心忍性n存心养性n虽然人人生来就有仁义礼智的善端,但善端要形成实在的善性要靠存养和扩充。孟于认为,存养的障碍来自于人的耳目之欲。所以主张寡欲,“养心莫善于寡欲”。存心养性n教学方法论教学方法论n深造自得n孟子强调在教学中发挥学生的主动精神,依靠深造自得。n“君子深造之以道,欲其自得之也。自得之,则居之安,居之安,则资之深,资之深,则取之左右逢其源。”教学方法论n盈科而进n指学习和教学过程中要循序渐进,反对揠苗助长。n“流水之为物也,不盈科不行。君子之志于道也,不成章不达。”盈科而进n专心有恒n盂子认为,学习必须专心致志,不能三心二意。同时还要有不达目的誓不罢休的精神,反对“一曝十寒”。专心有恒n教亦多术n教师的作用在于积极引导,启发学生思维,教学方法不能千篇一律,而应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灵活多样的方法。n“君子之所以教者五:有如时雨化之者,有成德者,有达财(材)者,有答问者,有私淑艾者,此五者,君子之所以教也。”“教亦多术矣,子不屑之教诲也者,是亦教诲之而已矣。”教亦多术3.荀子的教育思想n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是先秦儒家最后一位大师。曾游历齐国稷下学宫,三为祭酒。又西行秦国,劝秦昭王“节威反文”。晚年去楚,春申君委以兰陵令。春申君死,被废,定居兰陵,传授儒家六艺和著书。现存荀子32篇,是研究其教育思想的主要资料。3.荀子的教育思想荀子,名况,字卿,又称孙卿,战国末年赵国人n教育作用论教育作用论n在人性论问题上,荀子提出了“性恶论”,批评了孟子的“性善论”。他专著性恶一文。n“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今人之性,生而有好利焉,顺是,故争夺生,而辞让亡焉;生而有疾恶焉,顺是,故残贼生,而忠信亡焉;生而有耳目之欲,有好声色焉,顺是,故淫乱生,而礼义文理亡焉。”故“人之性恶,其善者伪也”。教育作用论n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化性起伪n人的道德观念并非本性固有,而是“积伪”的结果,任何人只要肯努力,经过长期的教育,就可以改变人的本性。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化性起伪n教育目的与内教育目的与内容n教育目的:从士到圣人的各种治术人才n“学恶乎始,恶乎终?曰:其数则始乎诵经,终乎读礼;其义则始乎为士,终乎为圣人。直积力久则入,学至乎没而后止也。故学数有终,若其义则不可须臾舍也。为之,人也;舍之,禽兽也。故书者,政事之纪也;诗者,中声之所止也;礼者,法之大分,类之纲纪也。故学至乎礼而止矣。”教育目的与内容n在教育内容方面,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秋等儒家经籍,尤重礼、乐。礼是自然与社会的最高法则,“学至乎礼而止矣。”乐是表现情感的重要方式,“乐者,乐也,人情之所以不免也,故人不能无乐”。乐的教育作用很大,“声乐之入人也深,其化人也速”。礼可使上下有别,乐可使上下和谐,礼乐并施就能“移风易俗,天下皆宁,善美相乐”。在教育内容方面,荀子重视诗、书、礼、乐、春n教学理论教学理论n荀子认为教育是“化性起伪”的过程,与孟子“内求”的思路相反,他更强调“外铄”;在学与思的关系上,更侧重于“学”n“吾尝终日而思矣,不如须臾之所学也。吾尝跂而望矣,不如登高之博见也。登高而招,臂非加长也,而见者远;顺风而呼,声非加疾也,而闻者彰。假舆马者,非利足也,而致千里;假舟辑者,非能水也,而绝江河。君子生非异也,善假于物也。”教学理论n闻、见、知、行的教学认识过程n荀子儒效篇:“不闻不若闻之,闻之不若见之,见之不若知之,知之不若行之,学至于行之而止矣。”闻、见、知、行的教学认识过程n虚壹而静,专心有恒n重视对学习态度的培养,把学习态度归结为“虚壹而静”。荀子解蔽:“心何以知?曰:虚壹而静。”所谓“虚”,即“虚心”,不要先入为主,“不以所已藏害所将受”。所谓“壹”,即“不以夫一害此一”,就是不以一种知识或见解排斥另一种知识。所谓“静”,即“不以梦剧乱知”,不能用毫无根据的胡思乱想或者感情的冲动来扰乱人正常的思维活动。虚壹而静,专心有恒n反对志不专注,用心浮躁。n“多知而无亲,博学而无方,好多而无定者,君子不与。”n要想做到“专”,就要持之以恒,不断朝着一个方向努力。n“骐骥一跃,不能十步;驽马十驾,功在不舍。锲而舍之,朽木不折;锲而不舍,金石可镂”。反对志不专注,用心浮躁。n解蔽救偏,兼陈中衡n所谓“蔽”就是对复杂的事物和现象缺乏全面了解,只见树木,不见森林。只有解除其蔽,以救其偏,才能正确认识事物,因此,提出了解蔽之法,便是“兼陈中衡”。n“无欲、无恶,无始、无终,无近、无远,无博、无浅,无古、无今,兼陈万物而中县(悬)衡焉。”解蔽救偏,兼陈中衡n教师理论教师理论n重视教师的地位和作用,竭力倡导尊师。n“礼者,所以正身也;师者,所以正礼也,无礼,何以正身?无师,吾安知礼之为是也?”教师理论n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n“国将兴,必贵师而重傅;贵师而重傅,则法度存。国将衰,必贱师而轻傅;贱师而轻傅,则人有快,人有快则法度坏。”教师的作用是与国家的前途命运相连的。n荀子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尊严而惮,可以为师;耆艾而信,可以为师;诵说而不陵不犯,可以为师;知微而论,可以为师。”即当教师有四个条件:一要有尊严,使人敬服;二要有崇高的威信和丰富的经验;三要具备传授知识的能力而不违反师说;四要能体会“礼法”的精微道理,且能加以阐发。至于一般的传习学问,不在其列。荀子对教师提出了严格的要求,他说:“师术有四,而博习不与焉。(六)墨道法家教育思想n1.1.墨家教育思想墨家教育思想n创始人墨子,出身贫贱,精于手工机械,具有丰富的科技知识。从事私学活动,广泛宣传其思想学说,弟子众多。墨家学派具有严格的组织纪律,弟子都必须服从首领(钜子)的命令。墨子死后,墨学分为三派,即相里氏、相夫氏、邓陵氏。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墨学竟成绝学。至清代,墨家的精神又始复兴。现存墨子53篇,是研究墨家教育思想的基本资料。(六)墨道法家教育思想1.墨家教育思想n教育作用论教育作用论n教育的社会作用:通过“上说下教”,实现“兴天下之利,除天下之害”的政治理想。n教育在人的发展中的作用:强调人在学习中的主动精神。教育作用论n墨子更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提出“素丝说”:n“染于苍则苍,染于黄则黄,所入者变,其色亦变。故染不可不慎也。非独染丝然也,国亦有染。”墨子更强调环境对人的影响作用,提出“素丝说”:n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论n主张教育要培养“贤士”,“贤士”的主要品德是“兼爱”,故亦称“兼士”。对于贤士,墨子尚贤上提出三条具体标准:“厚乎德行,辩乎言谈,博乎道术”,即道德的要求、思维论辩的要求和知识技能的要求。教育目的论n教育内容论教育内容论n墨子以“兼爱”“非攻”为教,同时重视自然科学、生产技能、军事知识等实用技术的传习与训练。n墨子教育内容论中还包括“辩乎言谈”方面的训练,即思维方法的教育,目的在于锻炼论辩能力。教育内容论n首先,墨家认为人的言谈是否正确,需要有衡量标准,即所谓“言立必仪”。墨子提出三条标准,即著名的“三表法”。n“何谓三表?子墨子言曰:有本之者,有原之者,有用之者。于何本之?上本之于古者圣王之事。于何原之?下原察百姓耳目之实。于何用之?废以为刑政,观其中国家百姓人民之利。此所谓言有三表也。”首先,墨家认为人的言谈是否正确,需要有衡量标准,即所谓“言立n其次,墨家强调必须掌握思维和论辩的法则,即形式逻辑,要求懂得运用类推与求故的方法。其次,墨家强调必须掌握思维和论辩的法则,即形式逻辑,要求懂得n教育方法论教育方法论n主动n墨子主张主动积极地“强说人”,即使人们不来请教,也应主动上门去教,问则答,不问则讲。他认为:“不强说人,人莫之知。”教育方法论n创造n墨子批评儒家“信而好古,述而不作”的保守态度,主张:“古之善者则诛之,今之善者则作之,欲善之益多也。”创造n强力而行n墨子特别强调道德行为的锻炼。他说:“士虽有学,而行为本焉。”他要求学生树立“强力而行”的刻苦磨炼精神。其因在于:其一,只有“言必信,行必果”,才能造就兼爱天下的贤士;其二,在严酷的社会环境中,人不能怠惰,“赖其力者生,不赖其力者不生”,故要重视实践;其三,意志不仅是重要的道德品质,而且对知识才能有直接影响,即“志不强者智不达”。强力而行2.道家的教育思想n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n老子,道家的创始人,姓李,名耳,春秋楚国苦县人。做过周朝守藏史,掌管王室典籍文献,故闻见广博,熟谙史典。晚年隐居,著道德经五千言即老子。n庄子,名周,宋国蒙人。出身贫寒,曾做过蒙地的漆园吏,不久离职隐居,且终身不仕。今传庄子33篇。2.道家的教育思想代表人物为老子和庄子。n教育作用论教育作用论n老子以道为教育的根本,“道”精深奥妙,变幻莫测,无始无终,无边无际。为了使人获得到的这一特征,主张“无为”。n“圣人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教育作用论n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并将道从“为治”引向“养生”。庄子以名和知为人生两大凶器(“名也者,相轧也;知也者,争之器也”)n“吾生也有涯,而知也无涯。以有涯随无涯,殆已。”n人的养生应像庖丁那样,顺乎自然,依乎天道,去除各种名和知的争执,达到“天乐”之境。庄子继承老子的思想,并将道从“为治”引向“养生”。庄子以名和n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论n老子晚年隐而不出,其修道务在“自隐无名”。即不自见、不自是、不自伐、不自矜,无为、无知、无欲、无言。老子修道,旨在与道同隐,成为隐士,也就是庄子所说的真人、至人、圣人、神人。他们都能与道同游,故称“游士”。教育目的论n“圣人将游于物所不得遁(逃)而皆存”“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顺人而不失己”(庄子)n一个人只要游心于天地万物,与造化、自然相融冥契,就能与道融为一体。“圣人将游于物所不得遁(逃)而皆存”“唯至人乃能游于世而不僻n破名利、齐生死n“古之得道者,穷亦乐,通亦乐,所乐非穷通也,道德(得)于世。”故与其通达而失道,毋宁穷困而守道。n“古之真人,不知说生,不知恶死;其出不,其入不距;翛然而往,翛然而来而已矣。”n庄子不以生为贵,不以死为憾,正是要打破人生最大的忧虑,使人的心灵获得彻底的解放,故庄子并非崇死而抑生,而是轻死而达生轻死而达生。破名利、齐生死n教育方法论教育方法论n道家认为一切学习(教育)都是为了“合”道,为了达到与道交合为一的目标,在具体教育方式上,主张致虚、观双、齐一。教育方法论n致虚n“致虚极,守静笃。万物并作,吾以观复。夫物芸芸,各复归其根。归根曰静,静曰复命。复命曰常,知常曰明。不知常,妄作,凶。知常容,容乃公,公乃全,全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没身不殆。”(老子)n虚静知常天道致虚n观双n“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故常无,欲以观其妙;常有,欲以观其徼(归宿)。此两者,同出而异名。同谓之玄,玄之又玄,众妙之门。”(老子)n观双除强调两者的相互依存外,还要注意两者的相互转化。观双n齐一n“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n从道的观点来观察万物,彼此无分贵贱而一律平等。齐一的结果就是消除了差异。“是亦彼也,彼亦是也。彼亦一是非,此亦一是非。”人只要做到无己,就能如神人、至人一般,“磅礴万物以为一”,真正与大道齐一,而获得绝对自由。齐一3.法家的教育思想n法家是一个以论述社会政治观点为主的学派,在学术渊源上与儒家有关。法家的代表李斯、韩非都是荀子的学生,又和儒家彻底决裂。韩非可称战国法家的集大成者,著有孤愤、五蠹、内外储、说难、显学等,使法家学说系统化。李斯则是秦始皇统一天下后实施法家政策的倡导者。3.法家的教育思想法家是一个以论述社会政治观点为主的学派,在n教育作用论教育作用论n人性利己说,法家认为人性是自私的,是趋利避害的。n“凡人之性,见利莫能勿就,见害莫能勿避。”(管子)n法家认为,一般人性所代表的是私利,教育的作用就在于使民众的私利朝着公利转化。教育作用论n“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故禁令可立,而治具矣。”(韩非子)“凡治天下,必因人情,人情者有好恶,故赏罚可用;赏罚可用,故n教育目的论教育目的论n法家重视耕战,主张因性制导,使民众喜战乐耕,让“民之见战也,如饿狼之间肉”,通过法律手段“禁游宦之民而显耕战之士”。教育目的论n教育内容论教育内容论以法为教以法为教n商鞅提出以“耕战”为基本内容的教育,反对儒家的礼治教育,要求“更礼以教百姓”,“燔诗书而明法令”,置官吏“为天下师”。教育内容论以法为教n教育方法论教育方法论n法家要造就的是能耕善战之士,教育内容主要是法律法令。因为认为只要民众懂得并按照法律去行动,就会自觉追求耕战知识并积极从事耕战活动,用不着专门的教育。可见法家是要借着法的力量推行广泛的社会教育。为了保证社会教育的实施,法家主要运用以吏为师和信赏必罚两种方式。教育方法论n以吏为师n商鞅提出选吏为师,主管法令的吏师熟知法令内容,然后教民(包括教普通官吏)。n韩非继承并发展了商鞅的吏师主张,提出以吏为师。n“明主之国,无书简之文,以法为教;无先王之语,以吏为师”。以吏为师n信赏必罚n赏就是以利诱人,用丰厚的奖赏取信于民,使他们乐于耕战。n罚就是通过刑律禁止人们做某事,并且重视消除违法于“未萌”。n“治民者,禁奸于未萌”“禁奸之法,太上禁其心,其次禁其言,其次禁其事”信赏必罚(七)学记的教育思想n学记是礼记49篇中的一篇,是中国古代最早的一篇教育论著,对先秦时期的教育教学第一次从理论上进行了较为全面系统的总结。(七)学记的教育思想学记是礼记49篇中的一篇,是n教育作用与目的教育作用与目的n学记本着儒家的德治精神,认为教育的作用在于服务政治,提出“建国君民,教学为先”以及“君子如欲化民成俗,其必由学乎”的思想。统治者要想感化人民,使百姓遵守社会秩序,必须通过教育;而要建设国家、统治人民,也必须把教育放在优先地位。教育作用与目的n从教育作用也可看出,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具有“建国君民”能力的统治者;二是要“化民成俗”,把人民教化成“安分守己”的顺民。可见,学记将教育与政治、社会高度结合起来,把教育当成政治的重要手段,这种观点也是历代封建学者看待教育的基本出发点。从教育作用也可看出,学记所主张的教育目的有两个:一是培养n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n学记以托古的方式提出了从中央到地方的学制系统:“古之教者,家有塾,党有庠,术有序,国有学。”n管理方面,提出了一个完整的教学进程和考查标准。“比年入学,中年考校。”一年视离经辨志,三年视敬业乐群,五年视博习亲师,七年视论学取友,谓之小成。九年知类通达,强立而不反,谓之大成。教育制度与学校管理n教育教学原教育教学原则n教学相长。教与学是教学过程的两个方面,两者是相辅相成的。n“虽有嘉肴,弗食不知其旨也;虽有至道,弗学不知其善也。是故学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知不足,然后能自反也;知困,然后能自强也。故曰:教学相长也。”教育教学原则n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学记高度评价了教师的作用,认为“能为师,然后能为长;能为长,然后能为君。故师也者,所以学为君也”。又说:“师严然后道尊,道尊然后民知敬学。”另一方面,学记又对教师提出严格的要求,要求他们既要有渊博的知识和崇高的道德修养,又要熟练掌握教育、教学理论和技能技巧,反复强调“知至学之难易,而知其美恶,然后能博喻,能博喻,然后能为师”,“既知教之所由兴,又知教之所由废,然后可以为人师也”等教师应具备的条件。尊师重道。学记明确提出了“师严而道尊”的思想。一方面,n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n“大学之教也,时教必有正业,退息必有居学。故君子之于学也,藏焉修焉,息焉游焉。夫然,故安其学而亲其师,乐其友而信其道,是以虽离师辅而不反也。”藏息相辅。学记认为正课学习与课外练习必须兼顾,相互补充。n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出的四条原则。“豫”是预防性原则,“禁于未发之谓豫”,要求事先估计到可能会产生的不良倾向,采取预防措施;“时”是指及时施教原则,“当其可之谓时”,掌握学习的最佳时机,适时而学,适时施教,否则,“时过而后学,则勤苦而难成”;“孙”是指循序渐进原则,“不陵节而施之谓孙”,教学要遵循一定的顺序进行,如果“杂施而不孙则坏乱而不修”;“摩”指学习观摩原则,“相观而善之谓摩”,学习中要相互观摩,取长补短,否则,“独学而无友,则孤陋而寡闻”。豫时孙摩。这是学记总结了长期教育、教学中的经验教训,概括n启发诱导。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开而弗达。道而弗牵则和,强而弗抑则易,开而弗达则思。和、易、以思,可谓善喻矣。”就是说,教学要注重启发诱导,但又不牵着学生鼻子走;要督促勉励,又不勉强压抑;要打开学生思路,但又不提供现成答案,只有这样,才能调动学生学习和思考的积极性、主动性,使学生的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和发展。启发诱导。学记云:“君子之教,喻也:道而弗牵,强而弗抑,n长善救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或失则多,或失则寡,或失则易,或失则止。此四者,心之莫同也。知其心,然后能救其失也。教也者,长善而救其失者也。”指出了学生学习中存在的四种缺点,即贪多务得、片面狭窄、自满自足、畏难不前。这些缺点在每个人身上表现不同,产生的原因也各异,教师要学会具体分析,全面掌握,如果教法得当,缺点可以转化为优点,多则知识渊博,寡则精深专一,易则充满信心,止则认真对待。长善救失。学记认为:“学者有四失,教者必知之。人之学也,二、二、读经入仕教育模式的形成与国家读经入仕教育模式的形成与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教育体制的完善n(一)(一)“独尊儒术独尊儒术”n董仲舒的对贤良策的求贤方案被汉武帝采纳,确立了汉朝的文教政策。n第一、兴太学、置名师n第二、建立选士制度以选拔任用贤才n第三、独尊儒术二、读经入仕教育模式的形成与国家教育体制的完善(一)“独尊儒(二)兴办太学n太学设立是落实独尊儒术政策的重要步骤。公元前124年汉武帝下令为五经博士设弟子,标志着太学正式设立和经学教育为基本内容的封建教育制度正式确立。初建太学时有学生50人,而汉末达到3000人,成为全国的最高学府。(二)兴办太学太学设立是落实独尊儒术政策的重要步骤。公元前1n太学的教师是博士,五经博士共设14名,挑选十分严格,基本要求是有德望、精通经学并严守师法和家法。太学生即博士弟子,从京城范围内挑选和由地方选送,给予免除徭役和俸禄资助。太学考试采用“设科射策”方式,设科即设置难易等第,射策类似抽签选择考试题,据考试等第授予官职。太学的教师是博士,五经博士共设14名,挑选十分严格,基本要求(三)建立察举制度n察举制度始于汉文帝,确立于汉武帝,是先经考察举荐、再经考试、据考试成绩优劣选人任官的制度,是对太学养士选才的补充。n魏晋时期九品中正制(三)建立察举制度察举制度始于汉文帝,确立于汉武帝,是先经考(四)隋唐的教育体系(四)隋唐的教育体系n1.1.国子监的建立国子监的建立n隋唐以前中央政府没有专门主管教育的机构和官员。为适应教育事业发展的需要,隋朝设立国子寺后改称国子监,设祭酒一人总管学校,首次设立了中央教育行政机构和首长。唐代国子监统辖属下各学校,对学校的领导和管理加强,以经学教育为主体的学校发展形成高潮。(四)隋唐的教育体系1.国子监的建立2.学校教育体制完整n形成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完整系统,地方府州与县按两级行政办学,府州设经学与医学校,县设经学校;中央官学形成国子监和政府部门附属两个学校系统。国子监下辖国子学、太学、四门学(实施经学教育)和律学、书学和算学(实施专门教育),是唐代学校的主干。政府部门根据其专门人才需要设立学校,如太医署的医学、太乐署的乐舞学、门下省的弘文馆等。2.学校教育体制完整形成中央官学和地方官学的完整系统,地方府n教学管理制度周全:各学校依据专业和课程的难易程度规定修业年限,形成旬试、月试、岁试、毕业考试的学业评估检查系列,规定了旬假、田假和授衣假等假期制度。n国子监接收各国留学生,以日本、新罗为多。n私学较发达,每一种专门的学术都有私人传授。教学管理制度周全:各学校依据专业和课程的难易程度规定修业年限(五)科举制度建立n科举考试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是一种通过设立不同的考试科目、考生自愿报名、以各种文化考试为主、依据考试成绩选拔官员的制度,保障了“学而优则仕”原则的落实。(五)科举制度建立科举考试制度产生于隋而确立于唐,是一种通过1.考试程序n唐代科举考试的考生来源有二:一是国子监和有关官学的学生,经所在学校考试合格后送考,称为生徒;二是由地方政府经逐级考试选拔后报送尚书省考试,称为乡贡。由于乡贡产生于县和府州两级地方政府考试选拔,加上中央尚书省一级考试,后代的院试(产生秀才)、乡试(产生举人)和会试殿试(产生进士)的三级考试制度于此萌芽。1.考试程序唐代科举考试的考生来源有二:一是国子监和有关官学2.考试科目n唐代考试科目有两类:每年定期举行的常科和皇帝根据需要下诏举行的制科。常科有秀才、明经、进士、明法、明字、明算等;制科设置尤繁,先后设有百多科。另外有武科,选拔军事人才。后考试科目逐渐以明经、进士为重,尤重进士。明经科体现儒家思想的主流地位,但偏于记诵儒经;进士科重文词和才思,与社会崇尚诗文风气相呼应,渐受推崇,并更能考出综合素质,埋下后世进士科一枝独秀的种子。2.考试科目唐代考试科目有两类:每年定期举行的常科和皇帝根据3.考试内容与形式n各科考试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明经科考试以儒家经典为主,逐渐形成帖经、经义和时务策三场考试;进士科考试也逐渐形成帖经、杂文(诗赋)和时务策三场,对人的要求更为全面。3.考试内容与形式各科考试内容和形式各不相同。明经科考试以儒4.考试管理n最初科举考试由吏部主持,后移为礼部执掌,形成礼部选人而吏部任官的体制。礼部设贡院作为专门的考试场所;规定礼部考试在每年初春举行;逐步形成了考试糊名、别头考试、殿试等完备考试环节以防止舞弊的措施。4.考试管理最初科举考试由吏部主持,后移为礼部执掌,形成礼部n推荐观看央视大型纪录片推荐观看央视大型纪录片科举科举,该片,该片以宽阔的视野、翔实的史料、生动活泼的以宽阔的视野、翔实的史料、生动活泼的形式,展现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兴革存废,形式,展现了中国科举制度的兴革存废,探索至今悬而未决的科举起源之谜,揭秘探索至今悬而未决的科举起源之谜,揭秘王朝如何娴熟运用科举手段,实现王朝如何娴熟运用科举手段,实现“牢笼牢笼英才、牧驭天下英才、牧驭天下”的政治诉求;解析鲜为的政治诉求;解析鲜为人知、闻所未闻的科举舞弊,聚焦作弊手人知、闻所未闻的科举舞弊,聚焦作弊手段与防弊措施的精彩拉锯。段与防弊措施的精彩拉锯。推荐观看央视大型纪录片科举,该片以宽阔的视野、翔实的史料(六)韩愈与师说n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祖籍昌黎,人称昌黎先生,著作有韩昌黎集。23岁中进士,10年后方入仕。先后任四门博士、国子博士、国子祭酒和刑部、兵部、吏部侍郎、京兆尹兼御史大夫。(六)韩愈与师说韩愈(768824)字退之,河南南阳人n韩愈倡言儒学,反对佛道,以卫道者自居,立志将自己认为是从孟子后就中断的儒道重新振兴。师说通过论述教师问题表达了他的这一志向。韩愈倡言儒学,反对佛道,以卫道者自居,立志将自己认为是从孟子n阐明了教师的作用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古之学者必有师师”n认为自古以来一个人的知识学问,都是从老师那里学来的。也就是说任何一个人如没有老师的教诲和指导是不能成为有才智的人的。他认为生而知之者是不存在的,因此孰能无惑?如“惑而不从师,其为惑也,终不解矣”。阐明了教师的作用“古之学者必有师”n明确教师的任务明确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传道、授业、解惑n一是传道,即传授封建主义的政治伦理道德;二是授业,即讲授诗、书、易、春秋等儒家经典;三是解惑,即解答学生在学习“道”与“业”过程中所提出的疑难问题。明确教师的任务传道、授业、解惑n提出择师的标准提出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道之所存,师之所存所存”n“生乎吾前,其闻道也,因先乎吾,吾从而师之;生乎吾后,其闻道也,亦先乎吾,吾从而师之,吾师道也。夫庸知其年之先后生于吾乎?是故无贵无贱,无长无少,道之所存,师之所存也。”提出择师的标准“道之所存,师之所存”n论述了师生关系论述了师生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有专攻n第一,“弟子不必不如师”,做弟子的不一定比不上老师,在某些方面超过老师是完全可能的。第二,“师不必贤于弟子”,老师不一定处处比学生高明,学生对老师的要求不能求全责备,要虚心向老师学习;做老师的也要向学生学习。第三,“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只要闻道在先,学有专长,就可以为师。论述了师生关系闻道有先后,术业有专攻三、三、传统学校的变革与教育思想传统学校的变革与教育思想的更新的更新n(一)官学的改革(一)官学的改革n1.1.北宋三次兴学北宋三次兴学n北宋实行崇文政策,重视通过科举考试网罗士人。学校教育因之大受冲击,国家甚感实用人才匮乏,遂兴起三次兴学运动,意在改革科举,强化学校教育。三、传统学校的变革与教育思想的更新(一)官学的改革n第一次为庆历兴学庆历兴学,由范仲淹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发起,措施为:普遍设立地方学校,士人必须在学校学习一定时日方可选送参加考试;科举考试罢帖经墨义,着重策论,以期有用人才;建设太学,延请名师。第一次为庆历兴学,由范仲淹于宋仁宗庆历四年(1044年)发起n第二为熙宁兴学熙宁兴学,由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发起,是其政治改革的组成部分,措施为:改革太学,创立“三舍法”;恢复、发展、创立地方学校和中央的武学、律学、医学等专门学校;重新注释被认为对政治改革和实用人才培养有用的诗经、尚书和周礼作为教育和考试的统一教材(三经新义);科举考试停诗赋、帖经、墨义,试以经义、论、策等易于检验才能的科目。第二为熙宁兴学,由王安石于宋神宗熙宁年间发起,是其政治改革的n第三次为崇宁兴学崇宁兴学,由蔡京于宋徽宗崇宁年间发起,措施为:发展地方学校,建立县学、州学、太学相贯通的系统,并普遍实行三舍法;新建太学,扩大招生;恢复和创立医学、算学、书学、画学、武学;停科举,改由学校取士。第三次为崇宁兴学,由蔡京于宋徽宗崇宁年间发起,措施为:发展地2.苏湖教法n“苏湖教法”是教育家胡瑗在苏州郡学、湖州州学任教时形成的一种新的教法。庆历兴学时被推行于太学改革中。苏湖教法的核心是分斋教学,设经义、治事两斋,经义斋学习经学理论,治事斋分设治兵、治民、水利、历算等科,实行主修兼修制,一人各治一事,又兼摄一事,以培养国家所需各种专门人才;采取因材施教与相互切磋结合,据学生兴趣特长“使之以类群居,相与讲习”;提倡课堂外的参观游历,以增长实际见闻;注意读书与游息结合,教学安排张弛有度。2.苏湖教法“苏湖教法”是教育家胡瑗在苏州郡学、湖州州学任教3.“三舍法”n“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的简称,是王安石在熙宁兴学中改革太学教学管理的主要措施。规定:太学分为外舍、内舍、上舍三个层次不同、依次递升的部分;学生入学后成为外舍生,须经平时考试和升舍考试,考在一二等者参酌平时德行和学业表现,予以依次升入内舍乃至上舍;上舍生平时德艺与学业考试在上等者直接授官,中等者免礼部考试而可直接参加殿试,下等者直接参加礼部考试。3.“三舍法”“太学三舍选察升补之法”的简称,是王安石在熙宁(二)书院的发展n1.1.书院沿革书院沿革n书院是中国封建社会后期一种重要的教育组织,真正讲学授徒的书院起源于唐后期,最初为私人办学性质,后发展为聚集大量图书,教学与研究相结合的高等教育机构。从唐末五代到清末,对中国封建社会教育的发展产生过重大影响。(二)书院的发展1.书院沿革n“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儒生往往依山林,即闲旷以讲授,大率多至数十百人。嵩阳、岳簏、睢阳及是洞为尤著,天下所谓四书院者也。”(吕祖谦白鹿洞书院记)“国初斯民,新脱五季锋镝之厄,学者尚寡。海内向平,文风日起,n北宋时,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日渐增多。南宋时随着理学的发展,书院逐渐成为学派活动的场所。宋代最著名的有四大书院: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应天府书院、嵩阳书院。n元代提倡办书院,但通过委任教师、资助经费等措施加强控制,书院出现官学化倾向。北宋时,以讲学为主的书院日渐增多。南宋时随着理学的发展,书院n明代书院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但其中有些是官办书院。一些私立书院自由讲学,抨击时弊,成为思想舆论和政治活动场所。最著名的是无锡东林书院。明朝政府曾先后4次毁禁书院,然而书院有着顽强的生命力,多次毁而不绝。n清代政府从开办、教师任命、招生等方面实现对书院的控制,书院官学化并几乎沦为科举附庸、丧失自由讲学研究学术的传统。明代书院发展到一千两百多所,但其中有些是官办书院。一些私立书2.书院特色n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的创建者或主持人,多是当时著名的学者,或是某一学派的代表人物。每个书院往往就是某一学派教学和学术研究的基地,教学活动和学术紧密结合,相互促进。n书院允许不同学派的学者莅院讲学,重视学术交流,开展争辩,特别是南宋以后书院盛行“讲会”制度,成为书院重要的教学形式。2.书院特色书院是教学机构,同时又是学术研究机构。书院的创建n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学习兴趣;书院教学多采用问难辩论式,注意启发学生思维,提高学生的能力。n书院内的师生关系比较融洽,师生间的感情相当深厚。书院的名师不仅以渊博的学识教育学生,而且以自己的品德气节感染学生。n书院的机构比较简单、切实、有效。书院经费多以自筹为主,有较大的自主权,其形式常以设置院田为来源,院田或私人捐赠,或由官方划拨。学生来院听讲,由院方供膳食,教材书籍,亦由私人捐赠或官方颁发。书院教学以学生个人读书钻研为主,十分注重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和(三)私塾与启蒙教材n1.1.私塾私塾n私塾为民间私人所办,是对儿童青少年进行启蒙和基础教育的组织,主要承担识字、写字、阅读、作文和封建道德教育。n私塾分为几类:官宦和殷实人家聘师在家教子弟的家塾;教书先生自办的学馆;私人或社会团体所办的具有公益性质的义塾;由村民联合聘师教子弟的村学等。(三)私塾与启蒙教材1.私塾n私塾的学生年龄、程度、教材、年限均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无统一规定,但也大体上看分为进行识字、习字和初步知识、道德教育的启蒙阶段,启蒙之后学习四书五经等经史文章的读经阶段,以及以作试帖诗和八股文为主的举业阶段。n私塾教育多采用集中识字方法,用一二年过识字关后进入大量阅读和学习写作;教学强调打好基础和循序渐进;注入式教育与体罚常见。n私塾教师多由落第秀才、举人充任,大多生活贫苦而责任重大。私塾的学生年龄、程度、教材、年限均因人、因时、因地而异,无统n教馆原来是下流,傍人门户过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囚。课少父兄嫌懒惰,功多子弟结冤仇。而今幸作青云客,遮却平生一半羞。(郑板桥自嘲)教馆原来是下流,傍人门户过春秋。半饥半饱清闲客,无锁无枷自在2.启蒙教材n私塾所用的启蒙教材种类众多。启蒙教材起源较早,最早见载的为西周之史籀篇,秦初有苍颉篇等,汉时有急就章等,南朝梁时周兴嗣编成千字文。唐宋是启蒙教材繁荣发展期,之后形成丰富的数量与种类:以识字为主的综合性教材,集识字、知识和道德教育为一体,如“三百千三百千”;道德训诫类教材,如朱熹的小学童蒙须知;历史知识类教材;诗歌写作类教材,如千家诗;名物常识类教材,如幼学琼林等。2.启蒙教材私塾所用的启蒙教材种类众多。启蒙教材起源较早,最n古代蒙学教材的特色:n知识与品德结合n知名学者参与编撰n适合儿童心理特点n内容相对稳定,又与时更新古代蒙学教材的特色:(四)朱熹与理学教育思想n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晦庵。祖籍婺源(今江西婺源),出生在福建尤溪。19岁中进士,先后任知南康军、知漳州、知潭州等职。一生绝大部分时间从事教育和学术活动,长期在福建武夷山讲学,在江西和湖南任内先后兴复白鹿洞书院、岳麓书院。著作等身,代表作四书章句集注,宋以后成为学校教学和科举考试的标准教科书。总结前代理学,成为宋代理学教育的集大成者。(四)朱熹与理学教育思想朱熹(1130-1200)字元晦,号n教育目的与作用:存天理、灭人欲教育目的与作用:存天理、灭人欲n“天理”挂搭在人身上叫“性”,“性”分为“天命之性”和“气质之性”,具有天理的人性叫“天命之性”,具有“理”和“气”相杂的人性叫“气质之性”;“理”是最高最完善的,“气”有清浊、昏明的差异,所以气质之性有善有不善。清明至善者为“天理”;混浊不善者为“人欲”。既然气质之性中,“理”与“气”,善与不善,杂然并存,这就要通过教育将“气”与“不善”排除干净,这个过程就是“存天理、灭人欲”。教育目的与作用:存天理、灭人欲n教育的目的在于变化气质之性,恢复本然之性,使青年都能以圣贤自任,从事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业。教育的目的在于变化气质之性,恢复本然之性,使青年都能以圣贤自n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n小学阶段:8-15岁,是打基础的阶段。教学内容是“学其事”,即从洒扫应对进退开始,将伦常礼教教给儿童,进而教他们诗书礼乐之文。n大学阶段:15岁以后,就是在小学“学其事”的基础上“明其理”,以四书、五经作为大学教材。小学与大学的教学内容n朱子读书朱子读书法n循序渐进n“读书之法,当循序而有常”首先“以二书言之,则通一书而后及一书”,不可躐等。其次“以一书言之,篇、章、文、句,首尾次第,亦各有序而不可乱也”,“字求其训,句索其旨;未得乎前,则不敢求乎后;未通乎此,则不敢志乎彼”。再次,以个人实际的阅读和理解能力而言,要求“量力所至而谨守之”,反对超越自己的水平,作不切实际的非分之想。朱子读书法n熟读精思n读书时必须多读、记住、背熟。n“读书之法,先要熟读,须是正看背看,左看右看,看得是了,未可便说道是,更须反覆玩味。”“大抵观书,先须熟读,使其言皆若出于吾之口,继以精思,使其意皆若出于吾之心,然后可以有得尔。”熟读精思n虚心涵泳n读书时必须有虚心态度,万不可穿凿附会。n“读书须是虚心,方得圣贤说一字是一字。自家只平着心去秤停他,都使不得一毫杜撰。”“凡看书须虚心看,不要先立说,看一段有下落了,然后又看一段;须如人受词讼,听其说尽,然后方可决断。”虚心涵泳n切己体察n读书时必须切己体察。n“学者读书,须要将圣贤言语,体之于身”,“将自个己身入那个道理中去,渐渐相亲,与己为一”。切己体察n着紧用力n读书要抓紧,有发愤忘食的精神。要“宽着期限,紧着课程。为学要刚毅果决,悠悠不济事”。读书时“直要抖擞精神,如救火治病然,如撑上水船,一篙不可放缓”。“须是一棒一条痕,一掴一掌血。”着紧用力n居敬持志n读书做事,均须收敛此心,“敬以自持”,“应事时,敬于应事;读书时,敬于读书,便自然该贯动静,心无不在。”“大凡学者,须是收拾此心,令专静纯一,日用动静间,都无驰走散乱,方始看得文字精审,如此方是有本领。”居敬持志朱熹诗四首朱熹诗四首n观书有感n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n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问渠那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n昨夜江边春水生,艨艟巨舰一毛轻。n向来枉费推移力,此日中流自在行。朱熹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管理文书 > 施工组织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