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水画临摹-山水画皴法关系课件

上传人:2127513****773577... 文档编号:240895170 上传时间:2024-05-16 格式:PPT 页数:43 大小:14.92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山水画临摹-山水画皴法关系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43页
山水画临摹-山水画皴法关系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43页
山水画临摹-山水画皴法关系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43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浅绛山水临摹浅绛山水临摹(2)道法自然道法自然-感悟山水皴法的古今魅力感悟山水皴法的古今魅力中国山水画皴法中国山水画皴法浅绛山水临摹(2)道法自然-感悟山水皴法的古今魅力中国山水皴法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结构和树木表皮状态,加以概括而创造出来的表现程式。其皴法种类都是以各自的形状而命名的。早期山水画的主要表现手法为以线条勾勒轮廓,之后敷色。随着绘画的发展,为表现山水中山石树木的脉络、纹路、质地、阴阳、凹凸、向背,逐渐形成了皴擦的笔法,形成中国画独特的专用名词“皴法”。其基本方法是,利用毛笔运行的各种方式来表现山岳的明暗(凸凹),复杂的地质构造,以及不同山石的形貌,所形成的各种程式化的皴擦方法与名称。皴法一般分为锤锤头头皴皴、披披麻麻皴皴、乱乱麻麻皴皴、芝芝麻麻皴皴、大大斧斧劈劈皴皴、小小斧斧劈劈皴皴、卷卷云云皴皴(云云头头皴皴)、雨雨点点皴皴(雨雨雪雪皴皴)、弹弹涡涡皴皴、荷荷叶叶皴皴、矾矾头头皴皴、骷骷髅髅皴皴、鬼鬼皮皮皴皴、解解索索皴皴、乱乱柴柴皴皴、牛牛毛毛皴皴、马马牙牙皴皴、点点错错皴皴、豆豆瓣瓣皴皴、刺刺梨梨皴皴(豆豆瓣瓣皴皴之之变变)、破破网网皴皴、折折带带皴皴、泥泥里里拔拔钉钉皴皴、拖拖泥泥带带水水皴皴、金金碧碧皴皴、没没骨骨皴皴、直直擦擦皴皴、横横擦擦皴皴等等。清清郑郑绩绩将将它它列列为为十十六六家家皴皴法法。梦幻居画学简明论皴:“古人写山水皴分十六家。曰披麻,曰云头,曰芝麻,曰乱麻,曰折带,曰马牙,曰斧劈,曰雨点,曰弹涡,曰骷髅,曰矾头,曰荷叶,曰牛毛,曰解素,曰鬼皮,曰乱柴,此十六家皴法,即十六家山石名目,并非杜撰。”而清朝的王概列举皴法有十五种多,从皴法的形态方面归纳出基本新要素:即点点皴皴、线线皴皴和和面面皴皴。点点皴皴主主要要包包括括雨雨点点皴皴、豆豆瓣瓣皴皴、丁丁头头皴皴,线线皴皴主主要要有有:长长短短披披麻麻皴皴、荷荷叶叶皴皴、解解索索皴皴、折折带带皴皴、卷卷云云皴皴、牛牛毛毛皴皴,面面皴皴主主要要有有大大小小斧斧劈劈皴皴、刮刮乱乱皴皴、乱乱柴柴皴皴表表现现树树身身表表皮皮的的,则则有有鳞鳞皴皴、绳绳皴皴、横横皴皴等等。历代画论中论皴法的尚有珊瑚网皴石法、绘事微言皴法、石涛画语录皴法章、山静居论画等。一、何谓皴法一、何谓皴法所谓的皴法指的是:中国古代画家将对山石纹理的观察剖析研究和综合整理后,用笔墨把感受的意象,巧妙的表达出来的一种技法。画家把山石的纹理感受,经由毛笔巧妙的传达出来,使观者亦起共鸣的艺术过程,就是山石纹理与笔墨的一种组合。皴法是中国画表现技法之一。在艺术实践中根据各种山石的不同地质二、皴法起源二、皴法起源由于敦煌的发现和考古的发掘,唐代可说是人物画的天下,山水画一点也没成熟,只能给人物画装点些背景用之,在这种情况下谈不上什麽皴法,据推测大慨是在五代北宋之际,纪元后第十世纪这段时间内,北宋时代的两幅山水钜作:范宽的谿山行旅图和燕文贵的溪山楼观图,这两幅画上的雨点皴法十分成熟,已为山水画的皴法发生指定了最晚的时代下限。那就是说,从画蹟上的证明,皴法之始,不得早于唐,不得晚于北宋,从中国的历史上说,皴法之发生,当在所谓的五代时光。第一次说出皴字要算是北宋的画家,而且是与擦字联壁形成一个技法上的新名词。现代的皴法,多指线条的结组,如披麻皴、解索皴之类。擦则是另一种锐笔横卧的技法。二、皴法起源三、皴法演变三、皴法演变在五代、北宋时,巨然和尚在他的秋山问道图上用披麻皴、范宽的谿山行旅图用雨点皴。雨点皴以点擢为主,很可能既是韩拙所谓的点错皴(有点像小斧劈皴)。有横皴者既有横皴,理当也有直皴,峰头直皴而下,是其得意处也,皴法的成长由捐捐细流,渐渐汇为江河,在巨然、范宽时,虽已有披麻、雨点之形实,但那是由画家对山川貌体直悟而得,连郭熙自己都不曾给早春图以云头皴之名,他虽第一次以画家身分拈出了皴字名称,但是仍和擦字联用,其技法的区分,还是待后世艺术鑑赏家的命名才逐渐成立。元代的皴法又新宗林立,赵孟頫在鹊华秋色上用解索皴,黄公望在富春山居卷上把披麻皴发展成为正宗模式,高克云在云横秀岭上用米点皴,王蒙在秋山草堂、深林叠章上用牛毛皴,在具区林屋上用骷髅皴,倪云林在小山竹树、紫芝山房上用折带皴,一加统计,在北宋韩拙山水全集上皴法只有五种,到了元代,已有十种之多。从隋唐以前山水画中所表现的“空勾无皴”到五代时期山水画的“皴染俱备”,皴法经过一个漫长的历史演进,成为与中国山水画同步发展的重要标志。五代、两宋是山水画发展的高峰时期,也是皴法定型和发展的顶峰时期。从荆浩的从荆浩的“斧劈皴斧劈皴”(原型)、董源的(原型)、董源的“披麻皴披麻皴”,到范宽的,到范宽的“雨点皴雨点皴”、郭熙的、郭熙的“卷云皴卷云皴”、李唐的、李唐的“斧劈皴斧劈皴”、“马牙皴马牙皴”,马远和夏,马远和夏圭的圭的“大斧劈皴大斧劈皴”等,等,2到了元代又出现了王蒙的到了元代又出现了王蒙的“解索皴解索皴”、倪瓒的、倪瓒的“折带皴折带皴”等。之后等。之后明、清两代山水画中的皴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创造。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李可染、明、清两代山水画中的皴法都有不同程度的发展和创造。近代山水画大家黄宾虹、李可染、傅抱石在传统皴法的基础上也都有新的创造,其中傅抱石在传统的傅抱石在传统皴法的基础上也都有新的创造,其中傅抱石在传统的“乱柴皴乱柴皴”的基础上融合的基础上融合了自己的笔法创造出著名的了自己的笔法创造出著名的“抱石皴抱石皴”。这些已有的皴法也成了中国山水画史中一笔宝贵的。这些已有的皴法也成了中国山水画史中一笔宝贵的财富。财富。三、皴法演变披麻皴、乱麻皴、雨点皴(芝麻点皴)、披麻皴、乱麻皴、雨点皴(芝麻点皴)、小斧劈皴、大斧劈皴、长斧劈皴(雨淋小斧劈皴、大斧劈皴、长斧劈皴(雨淋墙头皴)、云头皴、泥裡拔钉皴、拖泥墙头皴)、云头皴、泥裡拔钉皴、拖泥带水皴、矾头皴、乱柴皴、弹涡皴、鬼带水皴、矾头皴、乱柴皴、弹涡皴、鬼皮皴、骷髅皴、马牙皴、荷叶皴、牛毛皮皴、骷髅皴、马牙皴、荷叶皴、牛毛皴等。皴等。小贴士:张大千先生画谱说:画山最重皴法,古人有种种名称,祇不过就其所见的山水而体会山来,应该用那种皴法传出,那所见的形状如何,逐名叫某某皴,非用此皴法不可,如北苑用披麻,因为江南的山,土多于石;又因为要画林木蓊鬱,自宜于用这种皴法。范华原画北方的山川,太行王屋,石多过土,地也高亢,草苔也稀少,自然宜用泥裡拔钉、鬼面这些皴法。设使二公皴法互相变换,又成何面目?所以画山水画不必拘泥皴法,祇要看适合某一种,就用某一种皴法。一言道出皴法之使用于灵活运用,巧妙的活用,才是画画者,应了解的。(参见李霖灿山水画皴法.苔点之研究)5种类种类披麻皴、乱麻皴、雨点皴(芝麻点皴)、小斧劈皴、大斧劈皴、长斧一.长短披麻皴长披麻皴长披麻皴明刘珏夏云欲雨图立轴,绢本,水墨,纵165.7厘米,横95厘米。北京故宫博物院藏。此图仿吴镇笔意,绘夏日山中阴雨之景,层峦叠嶂,林壑幽深,泉深石乱,木秀云生,笔墨浓润,气韵苍浑,是公认的刘珏传世之代表作。作者用湿笔淡墨长长披麻皴披麻皴,再加浓墨苔点,与矾头相映发。笔道细秀绵密,墨气风流蔼然,别具清丽幽媚之格。对明代中期的吴门画派有很大影响。由参差松软的条形墨线组成,用笔要灵活,皴擦并用,注意浓淡干湿的丰富变化。笔笔线长的称长披麻,笔线短的线长的称长披麻,笔线短的称短披麻。称短披麻。这种披法常用来表现土质山,或质疏松的岩石。一.长短披麻皴长披麻皴明刘珏夏云欲雨图由参差松软的条形English:portionofDwelling in the Fuchun Mountains,bytheYuanDynastypainterHuangGuangwang(1269-1354).,Yuandynasty(1279-1368),inkonpaperhandscroll,TheworkiscurrentlykeptintheZhejiangProvincialMuseuminHangzhou.日本語日本語:黄公望剰山図軸元至正10年(1350)紙本墨画杭州市、浙江省博物館董源多用披麻效描写江南山水,淡墨轻岚,不装巧趣,具有浑朴自然的风格。元代黄公望的富春山居图,披麻的运用达到了炉火纯青的境界。English:portionofDwellingi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照片比对巨然万壑松风图局部照片比对1.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实景对比董源夏景山口待渡图局部巨然万壑松风图局部照片比对1.董源夏山居图局部实景对照明沈周京送别图卷局部山居图局部实景对照明沈周京送别图卷局部【名称】清龚贤木叶丹黄图【简介】纸本墨笔,纵99.5厘米,横64.8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图绘雨后秋山,霜林涧流,境界沉寂清幽。山石叠积,用短笔披麻和乾笔密点层层皴染,石骨崚嶒浑厚。树木用短笔勾皴,浓淡虚实相宜,极有厚实之感,为作者独创之法。全图墨色富有层次变化,善于以浓衬淡,以实衬虚,既有空间深度,又具秋林清润之意,为龚贤积墨法达到精熟程度的杰作。图上自识“木叶丹黄何处边,楼头高坐即神仙。玉京咫尺纔相问,天末风生讯管缠絃。乙丑霜寒日半亩龚贤画并题”。下钤“龚贤”白文、“半千”朱文印。按乙丑为康熙二十四年,公元一六八五年,作者时年六十七岁。另有高士奇诗题。木叶丹黄图是龚贤晚年的作品,在构图上平远为主,前面土坡处生杂树数棵,坡脚丛林处有两座茅屋掩隐。他的笔墨线条较实,且宽扁,不够空灵,所以只能用一遍又一遍的皴擦、渲染来遮掩木实的线条。反复皴擦的结果却反而出现了一种别人所不能的浓郁苍秀之风。龚贤的画在四王盛行的当时,并未受到重视,甚至他的学生芥子园画谱的作者王概在芥子园画谱中所提到的技法大都是四王一路,而并未将其师的作品载入画谱之中。此图有龚贤自题及清人高士奇题跋。【名称】清龚贤木叶丹黄图【简介】纸本墨笔,纵99.5厘二、大斧劈皴二、大斧劈皴马远踏歌图局部实景对照唐李思训所创,笔线遒劲QIUJING,运笔多顿挫曲折,有如刀砍斧劈,故称为斧劈皴,这种皱法宜于表现质地坚硬、棱角分明的岩石。唐代的青绿山水多勾所而少破染。南宋的山水画家以斧劈披用于水墨山水,加重了披染,出现水墨苍劲的风格,画斧劈披常用中锋勾勒山石轮廓,而以侧锋横刮之笔画出皱纹,再用淡墨渲染。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一)要有立体造型意识。一块石头或是一座山,无论从哪个角度看,都是由大的块面所构成的。加皴的多少、墨的深浅、皴的部位,都要考虑立体效果,不要把石块当成一片石板,把皴纹变成平面上的褶皱。表现结构复杂的石块时,需在主体结构的基础上考虑石块的高低、凹凸和块面的转折变化。(二)轮廓的转折应与石块的体面变化相吻合。皴笔不可与轮廓相左。轮廓若处理不好,皴法也将无法表现好。内部轮廓的疏密也有转折过渡的作用。在表现石块体面时,我们可先勾后皴(见图一、图二),亦可先皴后勾(见图三、图四),还可以勾皴并举。二、大斧劈皴马远踏歌图局部实景对照唐李思训所创,笔线遒劲Q宋松峰楼观局部实景对照宋松峰楼观局部实景对照【名称】宋马远踏歌图绢本,水墨,谈设色,纵:1918厘米,横:104.5厘米。北京故宫宋松峰楼观局部实景对照宋松峰楼观局部实景对照【名称】宋宋夏圭夏圭长江万里图长江万里图【简介】绢本设色,纵26.8、横1115.3公分。国立故宫博物院,长江万里图是一幅长超过11公尺的手卷,画卷的前半段,以接近平视的角度近景特写岩块、林木,以及江行的舟船,表现长江三峡险峻和波涛汹涌的景观;后半段则是以俯视和远观的角度描绘江面上的活动,以及沿途所见秀丽的景色。从逼近观者的景物,转换到辽阔空旷的视野,这种构图的方式具有戏剧性的效果。在画卷最后,有元代鉴藏家柯九思的题字,鉴定这幅画作者是南宋夏珪。但是柯九思题字是后人伪造,所以这样的意见值得强烈怀疑。从时代风格来看,这种山水长卷的构图方式流行于明初,而在笔墨技巧方面,本幅的笔墨技巧方面,本幅的“斧劈皴斧劈皴”用同一方向的侧锋表现,用同一方向的侧锋表现,而水纹的描绘也刻意强调浪花的造型和装饰效果,这些特征显示长江万里图的创作时代为十四世纪末至十五世纪初,可能是一张与明代宫廷画院风格密切相关的作品。宋夏圭长江万里图三、小斧劈皴三、小斧劈皴相对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而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此幅左侧画苍松巨岩,临水平坡上,有二老者席地而坐,欣赏画卷,还有二童在树下汲水煮茶。人物形态准确生动,形神毕肖,颇有生活情趣。山石用“小斧劈”皴法,方硬嶙峋,富有质感。画面意境清旷,静中见动。【名称名称】明明仇英仇英松溪论画图松溪论画图 绢本,设色,纵60厘米,横105厘米。吉林省博物馆三、小斧劈皴相对笔线粗阔的称大斧劈。而笔线细劲的称小斧劈,此【名称名称】清清陆妫陆妫关山行旅图关山行旅图 立轴,绢本,设色,纵2415厘米,横1296厘米,上海博物馆藏。此幅布局别致。城楼关隘置于远景一角,二、三旅客正策马进入城关。近景高峰突起,危崖临流,崖上古柏虬松,远映城关。左岸坡陡翠肥,溪上横架长廊式遮阴平桥。波光翠影,融于晨雾迷漾中,意境清新。崖石虬松突出描绘,石用小斧劈皴,阴面施以重墨。在艺术效果上产生光感和立体感,画法自成一格。【名称】清陆妫关山行旅图立轴,绢本,设色,纵2415四、刮铁皴四、刮铁皴属斧劈皴的一个分支,为宋代李唐首创。此皴法应属斧劈皴的雏形,大斧劈皴即由此演化而来。刮铁皴的特点是:形态伟岸端正,骨体方硬,石纹横向切割,皴笔沿横线自上而下,似用锐器在铁板上刮行,颇有力度。具体画法是:先用硬毫中锋重墨勾出山石的外轮廓及轮廓内的道道纹路,然后以不干不湿之笔墨卧锋从线纹边缘向下刮。出笔要重,收笔要轻,取其劲锐之气及枯毛之趣。每道横纹间要留出间隙,以显凹凸感。深重的部分以较整的墨块切割。最后用淡墨笼染,将各个部位的凹凸变化统一在整体的块面关系之中。与一般的斧劈皴相比,刮铁皴用墨含水量较少,笔触以竖向为主,用笔沉着有力。此皴法适于表现雄壮的北国山岳。李唐李唐万壑松风图局部万壑松风图局部山石的墨法需要干脆利落、明朗醒透,若用擦笔则极易造成画面浑浊。皴法的笔触、飞白,尽量不要掩盖。为了避免皴笔的单薄、外露和生硬,必须加强对皴法的练习,同时也不可忽略对染的练习。注意:1.皴时一定要掌握好。笔不要蘸墨太勤,蘸墨太勤会造成墨色一律而少节奏变化。2.皴法要相错、相连,不可相叠,要使浓、淡墨在未干时相接。多用破墨法、泼墨法,不用或少用积墨法。3.要实中有虚、虚中有实,浓中有淡、淡中有浓。局部可以染代皴,亦可以染接皴。在调整大关系时,可以用分染和统染的形式,使皴笔含蓄而不失神采。四、刮铁皴属斧劈皴的一个分支,为宋代李唐首创。此皴法应属斧劈宋宋 李唐李唐 万壑松风图万壑松风图轴,绢本浅设色,纵:188.7公分,横:139.8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元王蒙葛稚川移居图立轴纸本,设色,纵:58厘米,横:139厘米。故宫博物院藏。此图画葛洪携子侄徙家于罗浮山炼丹的故事。画卷取全景式构图,但又不像宋画那样突出一主峰,而是强调众多山形所造成的一种整体气势和气氛。除画面左角空出一小块水面外,其余各处都布满了山石树木,使景致显得格外丰茂华滋,是王蒙典型的重山叠嶂式。然而此图又与他大部分作品风貌相异,如树叶全用双钩填色,树干精勾细描,树形复杂多变,设色五彩斑斓,不同于他惯用的写意或兼工带写。山石用小笔细写,并用墨、青、赭等色反复渲染,墨彩相彰,画画断崖用斧劈、刮铁、断崖用斧劈、刮铁、折带诸皴法,折带诸皴法,与他常用的披麻皴与解索皴迥异。画中人物的描法简洁中见精工,造型头大身小,古拙可爱。全画中左下方溪水最亮,烘托了葛稚川的形象。画面山岩重重,树木茂密,加上回环的流泉,曲折的山径,造成一个幽深宁静、远离尘世的境地,反映了当时士人对于隐居的希求。宋李唐万壑松风图轴,绢本浅设色,纵:188.7公分,横五、雨点皴五、雨点皴范宽溪山旅图局部实景亦叫豆瓣披(皴),为长点形的短促笔触,常用中锋稍间以侧锋画出。它能表现山石的苍劲厚重。在画史上运用雨点披的成功范例是北宋范宽,他的皱法被人称为“枪笔”,他的山水具有“峰峦浑厚,势状雄厚今的独特风格。五、雨点皴范宽溪山旅图局部实景亦叫豆瓣披(皴),为长点形的溪山图局二实景绢本,浅设色画,纵:206.3厘米,横:103.3厘米。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宋宋 范宽范宽 溪山行旅图溪山行旅图“溪山行旅图”是范宽的代表作,也是中国绘画史中的杰作。作者于树傒间题“臣范宽制”4字。作品气势雄强,巨峰壁立,几乎占满了画面,山头杂树茂密,飞瀑从山腰间直流而下,山脚下巨石纵横,使全幅作品体势错综,在山路上出现一支商旅队伍,路边一湾溪水流淌,正是山上流下的飞瀑,使观者如闻水声、人声、骡马声,也点出了溪山行旅的主题。(一)、中峰鼎立,中轴巨碑式构图溪山行旅图是故宫的镇院之宝。画面朴实、稳定,这些特质从他的构图看的出来,比如他的构图是中轴式、巨碑式构图,本身就有中正平衡的效果,相当对衬、而且居中。(二)、主山(远景)占画面2/3,且几近满幅这幅画的尺寸很有趣,206x103cm刚好是2:1。远景山形圆浑,占满了画面的2/3,远山就是这幅画的主角。他这种满幅的效果,造成了永恒、稳定、包容的视觉感。(三)、等比级数的比例造成视觉的跳跃这幅画还有着很独特的构图,前景、中景、远景的比例刚好是1:3:9。等比级数的构图比例,造成视觉的跳跃:一方面产生节奏感,另一方面也成就了中轴主山的巨大感。溪山图局二实景绢本,浅设色画,纵:206.3厘米,横:10宋宋 范宽范宽 雪景寒林图局部与实景雪景寒林图局部与实景宋范宽雪景寒林图绢本水墨193.5160.3厘米天津市博物馆藏此图画群峰屏立,山势高耸,深谷寒柯间,萧寺掩映;古木结林,板桥寒泉,流水从远方迂回而下。真实而生动地表现出秦陇山川雪后的磅礴气势。笔墨浓重润泽,皱擦多与泻染,屑次分明而浑然一体,细密的雨点细密的雨点皴出皴出,苍劲挺拔的粗笔勾勒,表现出山石和枯木锐枝的质感。名款“臣范宽制”四字,隐于前景树斡中,因年久字迹漫漶不易辨认,是宋画中代表范宽画派的重要作品。据收传印记,可知历经清梁清标,安岐鉴藏,乾隆时入内府,1860年英法联军掠圆明园时曾流落民间。本图以三拼绢大立幅图写北方冬日雪后山林气象。画上群山重重壁立,气势苍茫,深谷危径,枯木寒柯,隐现寺观,山麓水边密林数重,后有村居屋舍,一人张门而望。全画布置严整有序,笔墨质朴厚重。画家用“抢笔”笔法,密点攒簇,并参以短条子的笔道,来刻画北方山石的质感,使画面浑厚滋润,沉着典雅。此图描绘了北方壮美的雪山景色。画中雪峰屏立,山势高耸,白雪皑皑。深谷寒林间,萧寺掩映,流水无波,峰峦沟壑间云气万千。其山取盘桓向上高远之势,其水造平静冷凝之态,其树画深郁寒峭之意。从此图可以体味到,作者已不拘于刻形着物的风格,脱离真山真水,表达出一种写胸中块垒,传意中山水的倾向。宋范宽雪景寒林图局部与实景宋范宽雪景寒林图绢本水墨六、钉头皴六、钉头皴属点皴类,可视为小斧劈皴的变体。此皴法适于表现坚顽严整而表面纹理崩蚀、细碎的大块山石或峰峦。这种皴法表现出的山石往往具有雄峙、峭拔、严凝、的质感。勾皴的笔法似介于小斧劈皴与雨点皴之间。将小斧劈的笔触缩小,或将雨点皴的笔触放大且出尖,即可成钉头皴。勾轮廓时要方硬,且大小相间。皴时用有尖的笔,以锋头勾挑,入笔顿、收笔戳,如铁钉之状。片片点,密集攒簇,下笔如凿,笔笔有力,凿痕缀满山石。石面上,笔触的分布要有疏密、聚散的变化,阴凹处皴笔宜多而密,阳凸处应少而疏。最亮处要留出空白,不要皴得过密,以免使石体显得扁平。最暗处可采用实染的方法。勾皴完成后,可用淡墨水逐层晕染,以小笔触的跳跃感突出明暗对比及转折过渡关系,增强体积感、整体感。也可用拖泥带水的方法将笔触连缀起来,使其有一种异样的效果。如果将钉头皴的皴笔拉长,又可变为“钉头鼠尾皴”,即长斧劈皴的变体。六、钉头皴属点皴类,可视为小斧劈皴的变体。此皴法适于表现坚折带皴八、折带皴八、折带皴元倪瓒枫落吴江图局部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折横刮,向左行可逆锋向前,再转折向下。画出的墨线如“折带”故以名之。这种皴法用以表现方解石和水层岩的结构。“元四大家”之一的倪云林喜画折带皴,用“渴笔”(笔头含水很少)画出,虚灵秀峭,极有艺术魅力。七、豆瓣皴(见四)七、豆瓣皴(见四)折带皴八、折带皴元倪瓒枫落吴江图局部用侧锋卧笔向右行,再转倪瓒幽河寒松图倪瓒倪瓒善画水墨山水,创造“折带皴”,是平远画法的典型,取材于太湖一带平原风景,其画萧瑟幽寂,寒林浅水,不见人踪,画出他伤时感事的心情。他的画“似嫩而苍”,简中寓繁,小中见大,外落寞而内蕴激情。他也善画墨竹,风格“遒逸”,瘦劲开张。画中题咏很多。(J见后)倪瓒幽河寒松图倪瓒善画水墨山水,创造“折带皴”,是平远画【名称】元倪瓒雨后空林图【简介】纸本,设色,纵:63.5厘米,横:37.6厘米。台北故宫博物院藏。【名称】元倪瓒雨后空林图【简介】纸本,设色,纵:6九、卷云皴九、卷云皴北宋郭熙早春图局部实景笔多屈曲迂回,向中心环抱。如“夏云多奇峰”,故称云头皴。这种效法创自北宋山水画家郭熙,他的山水烟云隐现,奇峰多变,“独步一时”。九、卷云皴北宋郭熙早春图局部实景笔多屈曲迂回,向中心环抱。如北宋北宋 郭熙郭熙 早春图早春图轴,绢本,浅设色画,纵:158.3厘米,横:108.1厘米。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北宋郭熙早春图轴,绢本,浅设色画,纵:158.3厘米,十、解索皴十、解索皴1.元王蒙青卞隐居图局部王蒙王蒙的画喜为解索皴,加以破笔点,笔精墨妙,茂密苍郁,却密而不塞,郁而逸秀,千岩万壑,林木幽深,纵横离奇,莫辨端倪,极有艺术魅力。是披麻皴的变法,行笔屈曲密集,如解是披麻皴的变法,行笔屈曲密集,如解开的绳索,故名解索皴。开的绳索,故名解索皴。元代山水大家王蒙喜用此法,王蒙喜用此法,清代王概说他是“用古篆隶法杂入皴中,如金钻搂石,鹤嘴划沙。”故“尖而不稚,劲而不板,圆而不成毛团,方而不露圭角。”可见王蒙的解索皴是笔笔中锋,寓刚于柔的,难怪倪云林称赞道:“叔明(王蒙字叔明,号黄鹤山樵)笔力能扛鼎五百年来无此君”。如果把解索皴画成疲软的乱麻团,就是失败。十、解索皴1.元王蒙青卞隐居图局部王蒙的画喜为解索皴,加2.元王蒙青卞隐居图局部3.明沈周庐山高图局部2.元王蒙青卞隐居图局部3.明沈周庐山高图局部疏泉洗研图疏泉洗研图弘仁弘仁纸本设色纸本设色纵纵19.7厘米厘米横横69.7厘米厘米海博物馆藏海博物馆藏此图结构严密,独有横解索皴法独有横解索皴法,笔法老练娴熟,画面清逸怡静。以山居屋宇二幢为中心,树木参差,修竹丛生,疏柳一株,迎风摇曳。围墙内的正屋,是幽静简朴的书斋。围墙外小屋内一垂须老人,倚窗眺望。屋宇周围丘壑绵密,山顶松树挺拔,茅亭半现,泉水自东向西湍流,潺潺有声。屋外一冠书生,移步于山涧流泉,一童子捧砚紧随,生动地表现了疏泉洗砚之情景,极富生活气息传世作品有黄海松石图、西岩松雪图和古槎短荻图等。疏泉洗研图【名称】王蒙夏山高隐图王蒙夏山高隐图【年代】元代【现状】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简介】绢本设色。北京故宫博物院藏,纵149厘米,横63.5厘米。此图以深远和高远兼用的布局手法描绘了深山,远景为一群峰涌动的险峻高山,一条细瀑从前川直挂而下,融入山下轻雾之中,并沿着画面下半部低峰深壑向近处蜿蜒流淌。山溪在碎石间跌荡,似能听到悦耳的回响。两岸山石层叠,林木葱郁,屋宇掩映。近处林荫蔽日,凉气袭人,隐士、书童、仕女、樵夫在屋中、房前、溪边、道士品茗、谈天、汲水、行走,各行其事。整个画面景物繁密,造型谨严,境界深邃而又开阔,有炎夏清凉之意。画家多用柔和修长的披麻皴(解索皴、牛毛皴)画山石,笔法深着稳健,墨色层次丰富,设色清淡,色墨互融,深得巨然淡墨轻风之妙。【名称】王蒙夏山高隐图【年代】元代【现状】北京故【名称】元王蒙春山读书图【简介】纸本,墨笔,纵:54.4厘米,横:28.3厘米。上海博物馆藏十一、牛毛皴十一、牛毛皴牛毛皴牛毛皴中国山水画传统技法之一。是我国元代王蒙从王蒙从“披麻披麻皴皴”“解索皴解索皴”变化而来一种皴法变化而来一种皴法,这种皴法细若盘丝、厚若这种皴法细若盘丝、厚若牛毛牛毛而得名.此法着力表现江南山川植被茂密,郁郁苍苍的景象。其中夏山高隐图夏山高隐图青卞隐居图青卞隐居图夏日山居图夏日山居图皆是王蒙用此皴法的典范作品,明代沈周的庐山高庐山高也是此画法的代表作。清代的八大对牛毛皴的点法大有体悟。此皴法的特点:用笔纤细飘动用笔纤细飘动,层层编织层层编织,反复叠加,杂而不反复叠加,杂而不乱乱,密而不闷密而不闷,乱中有其规律;用墨时,浓墨淡墨夹杂而用,乱中有其规律;用墨时,浓墨淡墨夹杂而用,最后用焦墨提神;其点法最有特点,秃笔散点,有的苔点用最后用焦墨提神;其点法最有特点,秃笔散点,有的苔点用笔扫出来的,或用笔肚点出来。用牛毛皴切忌行笔时杂乱无笔扫出来的,或用笔肚点出来。用牛毛皴切忌行笔时杂乱无章,墨色单调。章,墨色单调。王蒙溪山高逸圖【名称】元王蒙春山读书图【简介】纸本,墨笔,纵:此幅画於成化丁亥(1467),取法为宋、元文人画传统,为先生41岁作,画祝乃师陈宽(号醒庵)70岁寿庆,故精力专注,特为杰出。画中山石林木笔法全仿王蒙,益以本身功力,更觉浑朴雄健。,几无空处,山石融合了王蒙的解索皴与董源、巨然的披麻皴法,先以淡墨层层皴染,再施以浓墨逐层醒破。笔法稳健细谨,不恣意逞任,用墨浓淡相间,於满幅布局中有疏朗之感,故觉实中有虚。而画悬泉百丈直泻冲下,涧水轻柔,云光山色极为精采。明明沈周沈周庐山高图庐山高图 轴,纸本,设色画。纵193.8公分,横98.1公分。现藏台北故宫博物院。图中山石用牛毛皴牛毛皴与解索皴干笔皴擦而成此幅画於成化丁亥(1467),取法为宋、元文人画传统,为先生十一、米点皴十一、米点皴1.宋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局部“米点皱”,米家山水突破了前人格局,另辟溪径,全用水墨浑点,泼墨、积墨、破墨并用,表现出江南雨景中,云山烟树,迷朦变幻,神奇莫测的艺术境界。二米的画法,把水墨渲染的技法提高了一步,开大写意山水的先河。这是北宋书画家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独创米芾,米友仁父子所独创,它是用饱含水墨的饱含水墨的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并用,最能表现江南山水横点,密集点山,泼墨、破墨、积墨并用,最能表现江南山水间晨初雨后之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间晨初雨后之云雾变幻、烟树迷茫的景象。米芾的点形阔大,称大米点,米友仁画出的点形略小,称为小米点。米点破不是臆造的,据米友仁自题潇湘奇观图道:“此图乃庵上(指海岳庵)所见,大抵山水奇观,变态万层,多在晨晴晦雨间,世人鲜复如此,余生平熟潇湘奇观,每于观临佳处,辄复得其真趣,成长卷以悦目。”可见米家山水来源于写生,米点皴是米氏父子对大自然的长期观察体验的产物。十一、米点皴1.宋米友仁潇湘奇观图局部“米点皱”,米家山2.吴湖帆先生米点2.吴湖帆先生米点王王原原祁祁仿仿高高克克恭恭云云山山图图 此画为高克恭晚年作品。用笔苍古,用墨浓重,水墨淋漓。树木茂盛葱隆,泉出山间,白云缭绕,颇具气势。以“米点”与“披麻皴”结合使用,反映了画家学前人的灵变之处。画上有跋“此轴树老石苍,明丽洒落,古所谓有笔有墨者,使人心降气下。云横秀岭图轴云横秀岭图轴王原祁仿高克恭云山图此画为高克恭晚年作品。用笔苍古,用墨浓十三、荷叶皴十三、荷叶皴1.清兰孟仿松雪山水图局部荷叶皴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皴笔从峰头向下屈曲纷披,形如荷叶的筋脉,故名。用来表现坚硬的石质山峰,经自然剥蚀后,岩石出现深刻的裂纹。当你远望黄山的莲花、莲芯二峰时,可以看到荷叶皴在自然界中的情景。十三、荷叶皴1.清兰孟仿松雪山水图局部荷叶皴皴笔从峰头向2.清石涛游华阳山图2.清石涛游华阳山图鬼面皴法,是一种点、线、面相结合的皴法。适用于此皴鬼面皴法,是一种点、线、面相结合的皴法。适用于此皴法的山石特点为:山势峥嵘,石貌突兀、怪骇,从视觉上法的山石特点为:山势峥嵘,石貌突兀、怪骇,从视觉上给人以神秘诡谲、奇异莫测之感。给人以神秘诡谲、奇异莫测之感。鬼面皴法的外形及结构要复杂多变,勾线要方圆相济,骨气、血脉要贯通。我们可先以中锋笔略勾轮廓和切割皱裂,然后依照山石的结构、阴阳皴之。皴笔可以有多种表现形式,以呈现多种笔触形态。不过,多以小斧劈的笔形为主,或短线,或块面,或小笔触,或大笔触。墨色的变化也要丰富。笔锋应时聚时散。皴笔的走向及用力的轻重要根据山石结构随时调整。此种皴法的点苔宜用竖点及泥里拔钉点。与之相配的树法多为蟹爪枝、螳螂枝等。此皴法绘制出的山石形貌极富主观色彩,有一种“丑石奇岩美无双丑石奇岩美无双”的感觉。鬼面皴法,是一种点、线、面相结合的皴法。适用于此皴法的山石特马牙皴(见图)是小斧劈皴马牙皴(见图)是小斧劈皴的一个变体,是一种用方笔的一个变体,是一种用方笔勾勒、分割石块结构的方法。勾勒、分割石块结构的方法。因其形奇古多方,且大方块因其形奇古多方,且大方块中套小方块,如马牙龇露,中套小方块,如马牙龇露,故得此名。故得此名。小方块聚集得较密者,略似破垣断壁,俗称俗称“败墙皴败墙皴”。生活中这种地貌并不少见,如庐山的锦绣谷、仙人洞一带山体便比较典型。画时要勾、皴结合,似勾似皴,重叠切割,给人以石纹斑驳、凹凸不平之感。最后以淡墨染明暗,直至画面苍润。马牙皴(见图)是小斧劈皴的一个变体,是一种用方笔勾勒、分割石这是现代山水画家陆俨少所创造。这是现代山水画家陆俨少所创造。古人也有用大块水墨的,但多以点拓远山或拖出沙岸、浅渚,未曾入皴。陆伊少则以大块水墨作为皴法运用,收到了峰峦厚重,云气蒸腾,水墨淋漓,大气磅酵的艺术效果。这种大块水墨如何运用?陆俨少说:“画大块水墨,饱蘸墨水,必须笔笔铺开,笔根着力,起手处更依附山石或丛树边缘,顺势连续点去,积大点而成块。下笔宜快,如疾风骤雨,合沓而进,顺势屈曲,不宜僵直,墨痕边缘宜毛,以便装点他物,如山石、林木等,可以少露痕迹,即使不画他物,边缘便是云气,也宜松毛,可得云蒸霞蔚之致。”其他皴法还很多,据不完全记载尚有:乱柴皴、乱麻皴、牛毛皴、马牙皴、弹涡皴、骷髅皴、矾头皴、芝麻皴、破网皴、拖泥带水皴等,不下数十种。至于有的两破合用,有的三破合用,如披麻夹小斧劈,或斧劈加马牙夹折带,全由画家活用,不胜枚举。因为皴法是从大自然中提炼得来,有的画家完全以自然为依归,用自己创造的表现方法加以描绘,“人乎规矩之中,而又超乎规矩之外”,那就看不出具体用的哪种皴法了。墨块皴墨块皴陆俨少深山积雪图这是现代山水画家陆俨少所创造。墨块皴陆俨少深山积雪图乱柴皴乱柴皴2.贺天健兰江山水局二古代山水画家在长期创作和自然观察中,在儒道潜意识的影响下,创造了有别西方纯客观的(人体感官感受到的光影).但有人文理念和自然交融的几种经典画法,下面以图分别说明.但先强调一点,绘画是对自然景色的升华艺术,高于生活,美化自然,大家看时应从整体感觉,色彩的调子和冷暖去感受.乱柴皴2.贺天健兰江山水局二古代山水画家在长期创作和自然观1.拖泥带水法拖泥带水法任何皴法画到洒脱时,往往会大块落墨,纵笔横扫,墨韵生动,浑厚华滋,所渭皴法似有非有者,当为此法.宋箫照秋山红树图局部明李在阔渚睛峰图局部1.拖泥带水法任何皴法画到洒脱时,往往会大块落墨,2.2.没骨法没骨法.此法花鸟中多用,山水较少见.宋人佚名雪景山水图吴湖帆山水扇面局部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