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

上传人:文*** 文档编号:240785094 上传时间:2024-05-08 格式:DOC 页数:7 大小:66K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1页
第1页 / 共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2页
第2页 / 共7页
(通史版)高考历史一轮复习 阶段三 中华文明的曲折发展——魏晋至隋唐时期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高效作业 人民版-人民版高三全册历史试题_第3页
第3页 / 共7页
亲,该文档总共7页,到这儿已超出免费预览范围,如果喜欢就下载吧!
资源描述
第1讲 魏晋至隋唐时期的政治制度 (建议用时:45分钟)一、选择题1(2020清华大学附中测试)晋室南迁,衣冠南渡,为了仰仗随司马氏东迁的中原士族,司马皇族极力拉拢世家大族如王姓大族,“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占据高位,寒门庶族只能居于下位,成为门阀政治的代表时期。这反映出当时()A豪强大族对政治的影响B古代政治制度不断进步C考试选官制度已经确立 D选官重视家族经济基础解析:选A。“王与马共天下”“上层士族通过九品官人法不断掌控朝政”反映了司马家族与地方世家大族控制朝政,体现了豪强大族对国家政治的影响,故A项正确。B、C、D三项在材料中无从体现,排除。2(2020中原名校质评)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对此合理的解释是()A强调察举制是门第社会的主要起因B认为察举制比九品中正制好C肯定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D认为科举制要优于察举制解析:选C。根据材料“著名历史学家钱穆认为中国魏晋以下门第社会之起因,最主要的自然要追溯到汉代之察举制度。但就汉代察举制度之原始用意言,实在不好算是一种坏制度”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钱穆先生在这里对察举制的实行初衷持一种肯定的态度,肯定了察举制以品行取代血缘世袭的进步性,故C项正确。3(2020衡阳三模)521年,梁武帝曾下诏:“凡民有单老孤稚不能自存,主者郡县咸加收养,赡给衣食,每令周足,以终其身。”并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使“孤幼有归,华发不匮”。这反映当时政府()A采取无为而治保护弱势群体B践行民本思想防止贫富分化C重视基层治理维护社会稳定D形成了完备的社会保障体系解析:选C。由材料内容可知梁政府要求郡县“置孤独园”,重视基层治理,“收养孤儿和单身老人”以缓和社会矛盾,维护社会稳定,故C项正确;材料中“多次责令郡县置孤独园”说明不是无为而治,故A项错误;材料未提及调节社会贫富差距,故B项错误;材料中仅涉及收养孤儿与单身老人,社会保障体系并不完备,故D项错误。4(2020温州高三选考适应性测试)据石林燕语记载:“唐翰林院在银台之北。乾封以后,刘袆之、元万顷之徒,时宣召草制(皇帝的命令)其间,因名北门学士。”“北门学士”主要分了哪一机构之权()A中书省 B尚书省C门下省 D枢密院解析:选A。唐朝时,中书省负责草拟、颁发;门下省负责审核;尚书省负责执行。“北门学士”的“时宣召草制”说明有草拟诏令的职能,因此分了中书省职权,故B、C、D三项错误,A项正确。5(2020昆明调研)唐朝明确地将国家政务划分为大事和小事,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送交皇帝“划可”,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这反映了当时()A三省六部制名存实亡 B实行分层决策机制C门下省权力不断扩大 D君主权力受到制约解析:选B。根据材料“小事由门下省审核决定”“大事则奏请皇帝批准”可知,唐朝时实行大小事分层决策,故B项正确;唐朝的三省六部制标志着中央官制的成熟,且A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A项错误;结合所学知识,门下省负责审议,材料强调分层决策而非门下省的权力,故C项错误;三省六部制通过分割相权加强皇权,是君主专制加强的表现,故D项错误。6(2020广东百校联考)贞观三年(629年),魏征任门下省给事中,由于在征兵年龄上坚持依法办事,不同意降低年龄标准,“敕三四出,征执奏以为不可”,唐太宗怒而再出敕,“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唐太宗无奈,只得召魏征商量,最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这说明()A三省六部制利于政治民主化B门下省是中央最高决策机构C皇帝的独断得到了根本遏制D给事中有相对独立的封驳权解析:选D。三省六部制通过分割宰相权加强皇权,故A项错误;门下省负责审核,最高决策权在于皇帝,故B项错误;C项表述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根据材料“征又不从,不肯署敕,唐太宗无奈,只得召魏征商量,最后听从了魏征的意见”可知,魏征作为门下省给事中,有一定的封驳权,故D项正确。7(2020雅安三模)唐朝李氏属于关陇士族集团,武则天统治期间,修订姓氏录,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这些措施()A增强了中央对地方的控制B清除了政治上的异己势力C维护了关陇军事集团的利益D促使了社会阶层的固化解析:选A。根据材料“禁止陇西李氏、太原王氏,荥阳郑氏、范阳卢氏,清河崔氏、博陵崔氏、赵郡李氏等豪族通婚”可知,通过禁止通婚的举措来削弱世家大族的权力,加强对地方的统治,故选A项;材料强调削弱地方士族权力的举措而非排除政治异己势力,排除B项;修订姓氏录旨在削弱士族集团,并非维护关陇军事集团利益,排除C项;由材料可知这一举措促进社会流动,不利于阶层固化,排除D项。8唐初,不仅将宰相的职权分由中书、门下、尚书三省共掌,而且还设立了政事堂,形成一套三省长官共议政事的制度。由此可见,政事堂的建立()A提高了行政效率 B加强了中央集权C避免了决策失误 D平衡了中央权力解析:选A。唐初三省分掌事务,导致议事不便,建立政事堂让三省长官共议政事可解决这一弊端,有利于行政效率的提高,故A项正确。9(2020百校联盟质监)下表为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对此解释合理的是()时间事件隋大业元年始创进士科,但仅具有古词新用的含义唐初考试的科目分常科和制科两类。每年分期举行的称常科,由皇帝下诏临时举行考试称制科。明经、进士两科成为常科的主要科目唐高宗及以后进士科尤为时人所重武则天时期女皇亲自“策问贡人于洛成殿”;首创武举科唐玄宗时期诗赋成为进士科主要的考试内容;皇帝在长安、洛阳宫殿亲自面试科举应试者;用高官主持考试,提高了科举考试的地位,以后成为定制A.隋代没有真正实行科举考试制度B科举考试考题禁锢了读书人思想C唐代科举成为当时唯一选官方式D科举考试的内容和形式逐渐完善解析:选D。科举考试从隋朝开始,故A项错误;科举考试禁锢读书人的思想是明清八股取士的消极影响,故B项错误;唐代科举是选官方式之一,故C项错误;从隋唐科举制发展简表可以看出科举考试制度的逐渐完善,故D项正确。10(2020山西大学附中测试)唐代通过科举者,还需经过铨选方能任职,铨选标准为“身言书判”。一曰身,体貌丰伟;二曰言,言辞辨正;三曰书,楷法遒美;四曰判,文理优长。其中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由此可知,唐代选官制度()A促使唐代文学作品十分兴盛B特别关注官吏的操守与品行C旨在提升案件审判的公正性D注重考核官员实际应用能力解析:选D。据材料“最重视判,要求应试者针对某一案件写出判辞,判辞须用四六文体,对偶整齐,对文学素养要求较高”可知,科举制中的铨选侧重于考核官员的实际应用能力,故选D项;由材料看不出科举制促进文学作品兴盛,排除A项;据材料“其中最重视判”可知,更加关注考生的实践能力,而非注重官吏的操守与品行,排除B项;科举制的实施是为了选拔治国理政的人才,并非仅为了审理案件,排除C项。11(2020肇庆模拟)在唐初以前,政府专设机构管理族谱编修,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这一变化反映了()A宗法制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B科举制度发展推动阶层流动C商品经济发展需要宗族认同D理学修身齐家理念成为主流解析:选B。据所学知识可知,科举制打破了原来的阶层限制,材料“在唐初以前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北宋开始,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积极编纂族谱,多记录当世族人荣耀”说明以儒士为主的普通家族的地位提高,故选B项;由材料“侧重追溯各家祖宗荣耀”可知,唐初以前更强调血缘关系为纽带,排除A项;材料主旨与商品经济发展无关,排除C项;理学成为官方统治思想是在南宋,排除D项。12(2020四川教考联盟三诊)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而居于汉唐之间的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这是因为东晋南朝()A皇帝励精图治 B皇权相对孱弱C士族品行高洁 D选官制度先进解析:选B。依据材料“汉唐之世,多有母后、外戚、宦官、宗室专权现象东晋、南朝却鲜有此例”并结合所学知识可知,汉唐是统一帝国,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强化,而东晋、南朝总体特征为国家分裂,社会动荡,皇室为维护自身统治,不得不依靠世家大族,从而限制了皇权,导致依附于皇权的外戚专权等减少,故选B项。二、非选择题13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西汉政权建立后,统治者吸取秦亡的教训,大力放宽政策,轻田租促农业。政治上,在中央实行三公九卿制,在地方实行郡国并行的体制,后来进一步确立了郡县制的主体地位。汉武帝时形成中外朝制度,由三公九卿为代表的外朝官和皇帝侍从官即内朝官共同执政。摘编自杜庆余论国家制度建设与汉代兴衰的关系材料二唐太宗全面革除隋朝弊政,实行轻徭薄赋、与民休息的政策,推行均田制。发展完善三省六部制度,三省长官共为宰相,其他官员以“参预朝政”等名号也可为宰相,后来进一步形成了成熟的政事堂制度。发展科举制度,健全府兵制,强化监察机构。摘编自任士英盛唐气象(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唐初期制度建设的特点。(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唐制度建设的意义。解析:第(1)问特点,据材料一、二信息从统治者策略的目的、制度的继承与发展及本质等方面归纳。第(2)问意义,据材料从社会稳定、矛盾缓和、社会经济发展及政治制度的角度归纳。答案:(1)特点:注意吸取前代教训;减轻农民负担;注重对前代制度的继承与发展;重视对权力的制约,强化皇权。(2)意义:缓和了社会矛盾,有利于社会稳定;促进了经济的恢复和发展;有利于防止宰相专权;有利于减少决策与施政错误;促进了专制主义中央集权制度的发展与完善。14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材料一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简表察举制科举制取士方式由地方州郡长官承担推荐之责,按科目要求向王朝贡上合乎相应标准的士人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王朝设科而士人自由报名应试取士标准取人标准包括德行、经术、史能、功次、文法等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决于程文之等第入仕程序既是入仕途径,也包含了铨选、升迁,有时甚至还有考课的成分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各级考试后,获得的仅仅是一个任官资格,此后须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教育背景大量孝子、隐士、侠客、贤人、名流被举荐,并不要求一定是学校生员士子必须为学校的生员,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据阎步克察举制度变迁史稿整理材料二1397年明朝科举考试录取进士52人,全是南方人,北方举人全数落选。北方举人强烈不满,纷纷指责主考官自己是南人,就包庇南人压抑北人。朱元璋派人复查,结果是主考官并未舞弊违法,史称“南北榜争”。1425年,明朝实行按地域调配进士名额的制度,规定“南六十,北四十”。这一制度后来被清朝继承沿用。林白、朱梅苏著中国科举史话(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不同之处,并据此予以简要评价。(2)你怎样看待材料二中的“南北榜争”及最终结果?解析:第(1)问第一小问不同,根据材料一信息从取士方式、取士标准、入仕程序、教育背景等方面分析二者的不同;第二小问评价,根据材料一分析的不同,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对察举制和科举制的影响作出评价。第(2)问看待,结合材料二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从明朝巩固统治的需要、“南北榜争”现象反映的经济重心南移的影响等角度分析评价。答案:(1)不同:察举制是一种推荐任官制度,科举制是考试任官制度;察举制选官标准多元化,科举制则较为单一;察举制入仕程序含混粗糙,科举制则相对明确规范;察举制下士人不一定出自学校,科举制下学校制与考试制相互配合。评价:察举制注重官员素质的全面性,但主观性强,不易把握和操作;科举制简单易行,较为公正公平,但缺乏对士人的整体考察。(2)看待:明初进士多出自南方,反映了中国经济文化重心的南移;按地域分配进士名额的做法,有利于笼络北方士人、巩固明朝统治。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临时分类 > 等级考试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