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地理学大气圈与气候系统ppt课件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240782519 上传时间:2024-05-08 格式:PPT 页数:276 大小:13.3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自然地理学大气圈与气候系统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276页
自然地理学大气圈与气候系统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276页
自然地理学大气圈与气候系统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27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大气的组成,特性2.了解大气水分和降水3.掌握大气的运动规律4.了解主要的天气系统5.掌握气候形成和变化的规律6.理解未来气候变化趋势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教学目的和要求1.掌握大气的组成,特性2.了解大气水本章的基本概念大气大气大气大气:指围绕着地球的厚层气体。:指围绕着地球的厚层气体。:指围绕着地球的厚层气体。:指围绕着地球的厚层气体。大气圈大气圈大气圈大气圈:指大气所形成的连续圈层。:指大气所形成的连续圈层。:指大气所形成的连续圈层。:指大气所形成的连续圈层。大气过程大气过程大气过程大气过程:指大气圈中存在的各种物理过程,如辐:指大气圈中存在的各种物理过程,如辐:指大气圈中存在的各种物理过程,如辐:指大气圈中存在的各种物理过程,如辐射过程、增温冷却过程、蒸发凝结过程等。射过程、增温冷却过程、蒸发凝结过程等。射过程、增温冷却过程、蒸发凝结过程等。射过程、增温冷却过程、蒸发凝结过程等。气象(天气现象)气象(天气现象)气象(天气现象)气象(天气现象):指由大气过程所形成的风、云、:指由大气过程所形成的风、云、:指由大气过程所形成的风、云、:指由大气过程所形成的风、云、雨、雪、雾、露、霜、冰等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雨、雪、雾、露、霜、冰等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雨、雪、雾、露、霜、冰等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雨、雪、雾、露、霜、冰等千变万化的物理现象。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本章的基本概念大气:指围绕着地球的厚层气体。大气圈:指大气所本章的基本概念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天气天气天气天气:某地区:某地区:某地区:某地区短时间短时间短时间短时间内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即内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即内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即内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即短时间内风、云、降水、温度和气压等气象要素连短时间内风、云、降水、温度和气压等气象要素连短时间内风、云、降水、温度和气压等气象要素连短时间内风、云、降水、温度和气压等气象要素连续变化的综合现象。其特点是续变化的综合现象。其特点是续变化的综合现象。其特点是续变化的综合现象。其特点是多变多变多变多变。气候气候气候气候:指某地区:指某地区:指某地区:指某地区多年间多年间多年间多年间常见的和特有的大气过程和常见的和特有的大气过程和常见的和特有的大气过程和常见的和特有的大气过程和现象的综合。现象的综合。现象的综合。现象的综合。本章的基本概念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天气:某地区短时间内大一、大气的成分一、大气的成分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距地表距地表85km以下大气以下大气定常成分定常成分氮、氧、氮、氧、氩、惰性气体惰性气体可可变成分成分水汽、二氧化碳、水汽、二氧化碳、硫氧化物等硫氧化物等一、大气的成分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成分一、大气的成分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大气大气干干干干洁洁空气空气空气空气水汽水汽水汽水汽固体固体固体固体杂质杂质液体液体液体液体颗颗粒(粒(粒(粒(悬悬浮浮浮浮颗颗粒)粒)粒)粒)一、大气的成分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成分一、大气的成分(一)(一)(一)(一)干洁空气(干空气):干洁空气(干空气):干洁空气(干空气):干洁空气(干空气):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通常把除水汽、液体和固体杂质外的整个混合气体气体气体气体称为干洁称为干洁称为干洁称为干洁空气,简称干空气。空气,简称干空气。空气,简称干空气。空气,简称干空气。主要成分:主要成分:主要成分:主要成分:N N2 2、OO2 2、ArAr,占干空气容积的,占干空气容积的,占干空气容积的,占干空气容积的 99.9799.97、占干、占干、占干、占干 空气质量的空气质量的空气质量的空气质量的 99.9599.95;次要成分:次要成分:次要成分:次要成分:COCO2 2、OO3 3、COCO、CHCH4 4、HH2 2S S、SOSOx x 等等。等等。等等。等等。85km85km以下大气运动和分子扩散使空气充分混合,干空气成分以下大气运动和分子扩散使空气充分混合,干空气成分以下大气运动和分子扩散使空气充分混合,干空气成分以下大气运动和分子扩散使空气充分混合,干空气成分比例维持常定,可以将干空气作为单一气体处理,分子质量为比例维持常定,可以将干空气作为单一气体处理,分子质量为比例维持常定,可以将干空气作为单一气体处理,分子质量为比例维持常定,可以将干空气作为单一气体处理,分子质量为28.96428.964 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一)干洁空气(干空气):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一、大气的成分一、大气的成分(一)(一)(一)(一)干洁空气(干空气):干洁空气(干空气):干洁空气(干空气):干洁空气(干空气):干空气中,以干空气中,以干空气中,以干空气中,以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氮、氧、二氧化碳、臭氧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最重要。氮氮氮氮 含量:大气体积的含量:大气体积的含量:大气体积的含量:大气体积的78%78%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需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需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需性质:化学性质不活泼,不能直接被植物吸收,需要通过豆科植物固氮菌固定在土壤中要通过豆科植物固氮菌固定在土壤中要通过豆科植物固氮菌固定在土壤中要通过豆科植物固氮菌固定在土壤中 影响:对太阳辐射的远紫外线具有选择性吸收影响:对太阳辐射的远紫外线具有选择性吸收影响:对太阳辐射的远紫外线具有选择性吸收影响:对太阳辐射的远紫外线具有选择性吸收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一)干洁空气(干空气):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一、大气的成分一、大气的成分(一)(一)(一)(一)干洁空气(干空气):干洁空气(干空气):干洁空气(干空气):干洁空气(干空气):氧氧氧氧 含量:大气质量的含量:大气质量的含量:大气质量的含量:大气质量的23%23%,大气体积的,大气体积的,大气体积的,大气体积的21%21%性质:化学性质活泼,有游离氧、原子氧、臭氧、性质:化学性质活泼,有游离氧、原子氧、臭氧、性质:化学性质活泼,有游离氧、原子氧、臭氧、性质:化学性质活泼,有游离氧、原子氧、臭氧、化合物氧等形式化合物氧等形式化合物氧等形式化合物氧等形式 影响: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影响: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影响: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影响:生命存在的必要条件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一)干洁空气(干空气):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一、大气的成分一、大气的成分(一)(一)(一)(一)干洁空气(干空气):干洁空气(干空气):干洁空气(干空气):干洁空气(干空气):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碳二氧化碳 含量:大气体积的含量:大气体积的含量:大气体积的含量:大气体积的0.03%0.03%来源:有机物燃烧、腐烂、生物呼吸来源:有机物燃烧、腐烂、生物呼吸来源:有机物燃烧、腐烂、生物呼吸来源:有机物燃烧、腐烂、生物呼吸 影响:大气保温作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温室影响:大气保温作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温室影响:大气保温作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温室影响:大气保温作用(吸收地面长波辐射)、温室效应效应效应效应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一)干洁空气(干空气):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一、大气的成分一、大气的成分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成分一、大气的成分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一、大气的成分一、大气的成分(一)(一)(一)(一)干洁空气(干空气):干洁空气(干空气):干洁空气(干空气):干洁空气(干空气):臭氧臭氧臭氧臭氧 分布:分布:分布:分布:10-40km10-40km高空,极大值高空,极大值高空,极大值高空,极大值20-25km20-25km(臭氧层)(臭氧层)(臭氧层)(臭氧层)影响: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影响: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影响: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影响:强烈吸收太阳紫外线 臭氧层空洞:制冷剂(氟氯烃)大量使用臭氧层空洞:制冷剂(氟氯烃)大量使用臭氧层空洞:制冷剂(氟氯烃)大量使用臭氧层空洞:制冷剂(氟氯烃)大量使用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一)干洁空气(干空气):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自然地理学大气圈与气候系统ppt课件一、大气的成分一、大气的成分(二)水汽:(二)水汽:(二)水汽:(二)水汽:含量:占地球总水量的含量:占地球总水量的含量:占地球总水量的含量:占地球总水量的0.001%0.001%,相当于,相当于,相当于,相当于24mm24mm的水层。随时的水层。随时的水层。随时的水层。随时间、地点而变,与大气运动、海陆分布有关间、地点而变,与大气运动、海陆分布有关间、地点而变,与大气运动、海陆分布有关间、地点而变,与大气运动、海陆分布有关 来源:水面蒸发(海洋蒸发尤甚)、植物蒸腾。来源:水面蒸发(海洋蒸发尤甚)、植物蒸腾。来源:水面蒸发(海洋蒸发尤甚)、植物蒸腾。来源:水面蒸发(海洋蒸发尤甚)、植物蒸腾。分布:分布:分布:分布:3km 3km 高度以内,随高度的增大,水汽含量减少高度以内,随高度的增大,水汽含量减少高度以内,随高度的增大,水汽含量减少高度以内,随高度的增大,水汽含量减少 更新周期:更新周期:更新周期:更新周期:11d11d 性质:大气中唯一可以发生相变的大气组分性质:大气中唯一可以发生相变的大气组分性质:大气中唯一可以发生相变的大气组分性质:大气中唯一可以发生相变的大气组分 影响:吸收、放出长波辐射;相变过程中释放和吸收热量;影响:吸收、放出长波辐射;相变过程中释放和吸收热量;影响:吸收、放出长波辐射;相变过程中释放和吸收热量;影响:吸收、放出长波辐射;相变过程中释放和吸收热量;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因子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因子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因子是天气变化的重要因子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二)水汽: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一、大气的成分一、大气的成分(三)固体杂质、液体颗粒(气溶胶)(三)固体杂质、液体颗粒(气溶胶)(三)固体杂质、液体颗粒(气溶胶)(三)固体杂质、液体颗粒(气溶胶)组成: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如大气尘组成: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如大气尘组成: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如大气尘组成:大气中悬浮着的各种固体杂质和液体微粒(如大气尘埃、小冰晶)埃、小冰晶)埃、小冰晶)埃、小冰晶)分布:集中分布于大气层底部分布:集中分布于大气层底部分布:集中分布于大气层底部分布:集中分布于大气层底部 来源:来源:来源:来源:自然源(火山灰、宇宙尘埃、陨石灰烬、植物花粉孢子、自然源(火山灰、宇宙尘埃、陨石灰烬、植物花粉孢子、自然源(火山灰、宇宙尘埃、陨石灰烬、植物花粉孢子、自然源(火山灰、宇宙尘埃、陨石灰烬、植物花粉孢子、岩石风化后的粉尘、森林着火后的灰烬等)岩石风化后的粉尘、森林着火后的灰烬等)岩石风化后的粉尘、森林着火后的灰烬等)岩石风化后的粉尘、森林着火后的灰烬等)人工源(人类活动和工业生产中排放的烟、粉尘等)人工源(人类活动和工业生产中排放的烟、粉尘等)人工源(人类活动和工业生产中排放的烟、粉尘等)人工源(人类活动和工业生产中排放的烟、粉尘等)影响:吸收太阳辐射,改变大气透明度;成云致雨必要条件影响:吸收太阳辐射,改变大气透明度;成云致雨必要条件影响:吸收太阳辐射,改变大气透明度;成云致雨必要条件影响:吸收太阳辐射,改变大气透明度;成云致雨必要条件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一、大气的成分(三)固体杂质、液体颗粒(气溶胶)第三章 大气?PM10 PM10 与与 PM2.5PM2.5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PM10 与 PM2.5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PM10 PM10 与与 PM2.5PM2.5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PM10 与 PM2.5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一)大气质量(一)大气质量(一)大气质量(一)大气质量 1.1.大气上界大气上界大气上界大气上界 理论上是气压为理论上是气压为理论上是气压为理论上是气压为0 0或接近或接近或接近或接近0 0的高度的高度的高度的高度 气象学家认为,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气象学家认为,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气象学家认为,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气象学家认为,只要发生在最大高度上的某种现象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与地面气候有关,便可定义这个高度为大气上界。过去曾把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过去曾把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过去曾把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过去曾把极光出现的最大高度(1200km1200km)定为大气)定为大气)定为大气)定为大气上界。上界。上界。上界。高层大气物理学中常把大气上界定在高层大气物理学中常把大气上界定在高层大气物理学中常把大气上界定在高层大气物理学中常把大气上界定在3000km3000km左右。左右。左右。左右。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一)大气质量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一)大气质量(一)大气质量(一)大气质量(一)大气质量 2.2.大气质量大气质量大气质量大气质量 理论上大气质量:假定大气是均质的,大气高度为理论上大气质量:假定大气是均质的,大气高度为理论上大气质量:假定大气是均质的,大气高度为理论上大气质量:假定大气是均质的,大气高度为8000m8000m,整个大气柱的质量为,整个大气柱的质量为,整个大气柱的质量为,整个大气柱的质量为其中其中其中其中 0 0为为为为T=0T=0,P=1013.25hPaP=1013.25hPa时的大气密度。则整个时的大气密度。则整个时的大气密度。则整个时的大气密度。则整个地球大气的质量为地球大气的质量为地球大气的质量为地球大气的质量为5.14105.14108 8kgkg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一)大气质量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36km二、大气的结构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 1.1.气压气压气压气压 定义:定义:定义:定义: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从观测高度到大气上界单位面积(1cm1cm2 2)上垂)上垂)上垂)上垂直空气柱的重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直空气柱的重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直空气柱的重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直空气柱的重量为大气压强,简称气压 单位:单位:单位:单位:毫米汞柱和毫米汞柱和毫米汞柱和毫米汞柱和帕斯卡(帕斯卡(帕斯卡(帕斯卡(PaPa)(国际单位)(国际单位)(国际单位)(国际单位),气象,气象,气象,气象学采用百帕(学采用百帕(学采用百帕(学采用百帕(hPahPa)为单位,)为单位,)为单位,)为单位,1 hPa 1 hPa 1010-2-2 N Ncmcm2 2 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测量方法:水银气压表、空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表、空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表、空盒气压计水银气压表、空盒气压计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 1.1.气压气压气压气压 标准大气压:标准大气压:标准大气压:标准大气压:温度为温度为温度为温度为 0 0,纬度为,纬度为,纬度为,纬度为 4545的海平面气的海平面气的海平面气的海平面气压为压为压为压为 1013.25 hPa1013.25 hPa,称为一个标准大气压,称为一个标准大气压,称为一个标准大气压,称为一个标准大气压 变化:变化:变化:变化:地面气压在地面气压在地面气压在地面气压在980 1040 hPa 980 1040 hPa 之间变化,平均之间变化,平均之间变化,平均之间变化,平均为为为为 1013 hPa 1013 hPa 周期性变化(日变化、年变化)与非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日变化、年变化)与非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日变化、年变化)与非周期性变化周期性变化(日变化、年变化)与非周期性变化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 1.1.气压气压气压气压 水平分布:水平分布:水平分布:水平分布: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 1.1.气压气压气压气压 气压场与气压系统:气压场与气压系统:气压场与气压系统:气压场与气压系统:等压线: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各点的连线等压线: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各点的连线等压线: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各点的连线等压线:某一水平面上气压相等各点的连线 等压面:空间气压相等各点组成的面,是一个起伏等压面:空间气压相等各点组成的面,是一个起伏等压面:空间气压相等各点组成的面,是一个起伏等压面:空间气压相等各点组成的面,是一个起伏不平的曲面不平的曲面不平的曲面不平的曲面 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气压场:气压的空间分布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 1.1.气压气压气压气压 气压场与气压系统:气压场与气压系统:气压场与气压系统:气压场与气压系统:低气压:简称低压,其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低气压:简称低压,其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低气压:简称低压,其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低气压:简称低压,其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低,等压面向下凹陷如盆地,空气向中心辐合,气流上升等压面向下凹陷如盆地,空气向中心辐合,气流上升等压面向下凹陷如盆地,空气向中心辐合,气流上升等压面向下凹陷如盆地,空气向中心辐合,气流上升 高气压:简称高压,其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高气压:简称高压,其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高气压:简称高压,其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高气压:简称高压,其等压线闭合,中心气压高,等压面向上凸出如山丘,空气向四周辐散,气流下沉等压面向上凸出如山丘,空气向四周辐散,气流下沉等压面向上凸出如山丘,空气向四周辐散,气流下沉等压面向上凸出如山丘,空气向四周辐散,气流下沉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 1.1.气压气压气压气压 气压场与气压系统:气压场与气压系统:气压场与气压系统:气压场与气压系统:低压槽:简称槽,由低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低压槽:简称槽,由低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低压槽:简称槽,由低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低压槽:简称槽,由低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一方突出的部分。在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一方突出的部分。在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一方突出的部分。在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高一方突出的部分。在槽内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槽线。槽附近空槽内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槽线。槽附近空槽内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槽线。槽附近空槽内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槽线。槽附近空间等压面形如山谷,空气向槽内辐合上升间等压面形如山谷,空气向槽内辐合上升间等压面形如山谷,空气向槽内辐合上升间等压面形如山谷,空气向槽内辐合上升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 1.1.气压气压气压气压 气压场与气压系统:气压场与气压系统:气压场与气压系统:气压场与气压系统:高压脊:简称脊,由高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简称脊,由高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简称脊,由高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高压脊:简称脊,由高压向外延伸出来的狭长区域,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一方突出的部分。在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一方突出的部分。在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一方突出的部分。在或一组未闭合的等压线向气压较低一方突出的部分。在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脊线。脊线附近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脊线。脊线附近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脊线。脊线附近脊中各等压线弯曲最大处的连线,称为脊线。脊线附近空间等压面形如山脊,空气向外辐散空间等压面形如山脊,空气向外辐散空间等压面形如山脊,空气向外辐散空间等压面形如山脊,空气向外辐散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 1.1.气压气压气压气压 气压场与气压系统:气压场与气压系统:气压场与气压系统:气压场与气压系统:鞍(鞍型气压区):两个高压与两个低压相对应鞍(鞍型气压区):两个高压与两个低压相对应鞍(鞍型气压区):两个高压与两个低压相对应鞍(鞍型气压区):两个高压与两个低压相对应的中间区域,其附近空间等压面形状似马鞍的中间区域,其附近空间等压面形状似马鞍的中间区域,其附近空间等压面形状似马鞍的中间区域,其附近空间等压面形状似马鞍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 2.2.气压的垂直分布气压的垂直分布气压的垂直分布气压的垂直分布 规律:规律:规律:规律:气压大小取决于所在水平气压大小取决于所在水平气压大小取决于所在水平气压大小取决于所在水平面上的大气质量,随着高度的上升,面上的大气质量,随着高度的上升,面上的大气质量,随着高度的上升,面上的大气质量,随着高度的上升,大气柱质量减少,所以气压随高度升大气柱质量减少,所以气压随高度升大气柱质量减少,所以气压随高度升大气柱质量减少,所以气压随高度升高而降低高而降低高而降低高而降低 近地面层每上升近地面层每上升近地面层每上升近地面层每上升10m10m,气压减少,气压减少,气压减少,气压减少1 1 hPahPa;随着高度的升高,递减率也随;随着高度的升高,递减率也随;随着高度的升高,递减率也随;随着高度的升高,递减率也随之减小之减小之减小之减小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 2.2.气压的垂直分布气压的垂直分布气压的垂直分布气压的垂直分布 气压随高度的实际变化与气温和气压条件的关系气压随高度的实际变化与气温和气压条件的关系气压随高度的实际变化与气温和气压条件的关系气压随高度的实际变化与气温和气压条件的关系 (1 1)气压相同气压相同气压相同气压相同条件下,气柱温度越高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小,条件下,气柱温度越高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小,条件下,气柱温度越高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小,条件下,气柱温度越高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小,气压梯度越小,气压梯度越小,气压梯度越小,气压梯度越小,暖区气压垂直梯度比冷区小暖区气压垂直梯度比冷区小暖区气压垂直梯度比冷区小暖区气压垂直梯度比冷区小 (2 2)气温相同)气温相同)气温相同)气温相同条件下,气压越高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小,气条件下,气压越高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小,气条件下,气压越高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小,气条件下,气压越高单位气压高度差越小,气压垂直梯度越大压垂直梯度越大压垂直梯度越大压垂直梯度越大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气压垂直梯度气压垂直梯度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气压垂直梯度二、大气的结构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 2.2.气压的垂直分布气压的垂直分布气压的垂直分布气压的垂直分布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 2.2.气压的垂直分布气压的垂直分布气压的垂直分布气压的垂直分布 理想大气中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理想大气中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理想大气中高度与气压的关系理想大气中高度与气压的关系 常用百帕表示海拔高度常用百帕表示海拔高度常用百帕表示海拔高度常用百帕表示海拔高度 1000 hPa 1000 hPa 海平面;海平面;海平面;海平面;500hPa 5500m500hPa 5500m;300hPa 9000m300hPa 9000m 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二)大气压力 2.2.气压的垂直分布气压的垂直分布气压的垂直分布气压的垂直分布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压力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三)大气分层(三)大气分层(三)大气分层(三)大气分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 5 5 层:层:层:层:1 1、对流层:大气的最低层,自地面到、对流层:大气的最低层,自地面到、对流层:大气的最低层,自地面到、对流层:大气的最低层,自地面到 818km818km,平均平均平均平均11km11km 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剧烈的垂直对流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剧烈的垂直对流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剧烈的垂直对流特点:气温随高度的升高而降低;剧烈的垂直对流运动;天气变化显著;对人类和地球生物影响最大运动;天气变化显著;对人类和地球生物影响最大运动;天气变化显著;对人类和地球生物影响最大运动;天气变化显著;对人类和地球生物影响最大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三)大气分层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三)大气分层(三)大气分层(三)大气分层(三)大气分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 5 5 层:层:层:层:2 2、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平流层:从对流层顶到 55km 55km 高度为平流层高度为平流层高度为平流层高度为平流层 特点: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温随高度的升高不特点: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温随高度的升高不特点: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温随高度的升高不特点:气流以水平运动为主,气温随高度的升高不变或微升,大气透明度良好变或微升,大气透明度良好变或微升,大气透明度良好变或微升,大气透明度良好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三)大气分层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三)大气分层(三)大气分层(三)大气分层(三)大气分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 5 5 层:层:层:层:3 3、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中间层:从平流层顶到 85km 85km 高度为中间层高度为中间层高度为中间层高度为中间层 特点: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降低(因为没有臭氧吸特点: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降低(因为没有臭氧吸特点: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降低(因为没有臭氧吸特点:温度随高度升高迅速降低(因为没有臭氧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氮、氧能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又收太阳紫外辐射,而氮、氧能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又收太阳紫外辐射,而氮、氧能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又收太阳紫外辐射,而氮、氧能吸收的太阳短波辐射又大部分被上层的大气吸收了);存在强烈的垂直对流,大部分被上层的大气吸收了);存在强烈的垂直对流,大部分被上层的大气吸收了);存在强烈的垂直对流,大部分被上层的大气吸收了);存在强烈的垂直对流,所以该层又称为高空对流层所以该层又称为高空对流层所以该层又称为高空对流层所以该层又称为高空对流层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三)大气分层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三)大气分层(三)大气分层(三)大气分层(三)大气分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 5 5 层:层:层:层:4 4、暖层:从中间层顶到、暖层:从中间层顶到、暖层:从中间层顶到、暖层:从中间层顶到 800km 800km 高空为暖层高空为暖层高空为暖层高空为暖层 特点特点特点特点 :空气稀薄;温度因大气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空气稀薄;温度因大气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空气稀薄;温度因大气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空气稀薄;温度因大气强烈吸收太阳紫外辐射而随高度上升迅速升高;高度电离;常常出现极光射而随高度上升迅速升高;高度电离;常常出现极光射而随高度上升迅速升高;高度电离;常常出现极光射而随高度上升迅速升高;高度电离;常常出现极光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三)大气分层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三)大气分层(三)大气分层(三)大气分层(三)大气分层 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根据大气在垂直方向上的温度、成分、密度、电离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等物理性质和运动状况,将之分为 5 5 层:层:层:层:5 5、散逸层(外层):、散逸层(外层):、散逸层(外层):、散逸层(外层):800 800 约约约约3000km 3000km 的大气层的大气层的大气层的大气层 特点:空气极其稀薄;气温很高,而且随高度升高;特点:空气极其稀薄;气温很高,而且随高度升高;特点:空气极其稀薄;气温很高,而且随高度升高;特点:空气极其稀薄;气温很高,而且随高度升高;地球引力小,高速运动的分子可逃逸至宇宙空间地球引力小,高速运动的分子可逃逸至宇宙空间地球引力小,高速运动的分子可逃逸至宇宙空间地球引力小,高速运动的分子可逃逸至宇宙空间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三)大气分层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自然地理学大气圈与气候系统ppt课件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二、大气的结构二、大气的结构(四)标准大气(四)标准大气(四)标准大气(四)标准大气 定义:定义:定义:定义:人们根据高空探测数据和理论,规定了一人们根据高空探测数据和理论,规定了一人们根据高空探测数据和理论,规定了一人们根据高空探测数据和理论,规定了一种特性随高度平均分布的大气模式,称为种特性随高度平均分布的大气模式,称为种特性随高度平均分布的大气模式,称为种特性随高度平均分布的大气模式,称为“标准大气标准大气标准大气标准大气”或或或或“参考大气参考大气参考大气参考大气”特性:特性:特性:特性:空气是干燥的(假定);在空气是干燥的(假定);在空气是干燥的(假定);在空气是干燥的(假定);在86km86km以下是以下是以下是以下是均匀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为均匀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为均匀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为均匀混合物,平均摩尔质量为28.964 kg/kmol28.964 kg/kmol;处于;处于;处于;处于静力学平衡和水平成层分布静力学平衡和水平成层分布静力学平衡和水平成层分布静力学平衡和水平成层分布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二、大气的结构(四)标准大气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三、大气的热能三、大气的热能第三章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第一节大气的组成和热能三、大气的热能第三章 大气圈与气候系统 第一节大气的组成三、大气的热能地球大气系统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辐射。地球大气系统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辐射。地球大气系统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辐射。地球大气系统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辐射。(一)太阳辐射(一)太阳辐射(一)太阳辐射(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称为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称为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称为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外传递能量,称为太阳太阳太阳太阳辐射辐射辐射辐射。太阳辐射所传递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所传递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所传递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所传递的能量称为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能太阳辐射能。特点:太阳表面温度约特点:太阳表面温度约特点:太阳表面温度约特点:太阳表面温度约6000K6000K,其辐射能绝大部,其辐射能绝大部,其辐射能绝大部,其辐射能绝大部分集中在波长分集中在波长分集中在波长分集中在波长0.15 4.0 0.15 4.0 之间,因而称为之间,因而称为之间,因而称为之间,因而称为短波短波短波短波辐射辐射辐射辐射(对流层大气和地面温度为(对流层大气和地面温度为(对流层大气和地面温度为(对流层大气和地面温度为250 300K250 300K,辐,辐,辐,辐射波长主要在射波长主要在射波长主要在射波长主要在 3 120 3 120 之间,为之间,为之间,为之间,为长波辐射长波辐射长波辐射长波辐射)。)。)。)。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辐射强度太阳辐射强度: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单位时间内垂直投射在单位面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积上的太阳辐射能。积上的太阳辐射能。三、大气的热能地球大气系统的能源主要是太阳辐射。(一)太阳1、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太阳常数太阳常数太阳常数太阳常数(S S0 0):在):在):在):在日地平均距离日地平均距离日地平均距离日地平均距离上,大气上,大气上,大气上,大气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顶界垂直于太阳光线的的的的单位面积单位面积单位面积单位面积上上上上每分钟每分钟每分钟每分钟接受接受接受接受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即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即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即的太阳辐射,称为太阳常数,即 1367W1367Wm2。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取决于: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取决于: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取决于:到达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取决于: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太阳高度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的正弦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的正弦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的正弦太阳辐射强度与太阳高度的正弦 成正比(朗伯定律);成正比(朗伯定律);成正比(朗伯定律);成正比(朗伯定律);日地距离日地距离日地距离日地距离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与日地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与日地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与日地水平面上的太阳辐射强度与日地 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年变化约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年变化约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年变化约距离的平方成反比;年变化约7 7;可照时数可照时数可照时数可照时数太阳辐射强度与可照时数成正比,太阳辐射强度与可照时数成正比,太阳辐射强度与可照时数成正比,太阳辐射强度与可照时数成正比,夏强冬弱。夏强冬弱。夏强冬弱。夏强冬弱。1、大气上界的太阳辐射太阳常数(S0):在日地平均距离上,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过程大气的大气的大气的大气的吸收吸收吸收吸收: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包括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包括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包括臭氧、:能吸收太阳辐射的物质包括臭氧、氧、水汽、二氧化碳、云、雨滴、气溶胶粒子等,氧、水汽、二氧化碳、云、雨滴、气溶胶粒子等,氧、水汽、二氧化碳、云、雨滴、气溶胶粒子等,氧、水汽、二氧化碳、云、雨滴、气溶胶粒子等,它们选择性吸收太阳辐射(太阳光谱的两端)。它们选择性吸收太阳辐射(太阳光谱的两端)。它们选择性吸收太阳辐射(太阳光谱的两端)。它们选择性吸收太阳辐射(太阳光谱的两端)。大气的散射和反射:大气的散射和反射:大气的散射和反射:大气的散射和反射:空气质点小,选择散射短波辐射;而水滴、尘空气质点小,选择散射短波辐射;而水滴、尘空气质点小,选择散射短波辐射;而水滴、尘空气质点小,选择散射短波辐射;而水滴、尘埃等质点大,散射无选择性,称为漫射。散射波长埃等质点大,散射无选择性,称为漫射。散射波长埃等质点大,散射无选择性,称为漫射。散射波长埃等质点大,散射无选择性,称为漫射。散射波长集中于可见光波段。集中于可见光波段。集中于可见光波段。集中于可见光波段。云层、气溶胶粒子等有较强的反射作用,如云层、气溶胶粒子等有较强的反射作用,如云层、气溶胶粒子等有较强的反射作用,如云层、气溶胶粒子等有较强的反射作用,如云层平均反射率达云层平均反射率达云层平均反射率达云层平均反射率达50555055。上述三种方式中,上述三种方式中,上述三种方式中,上述三种方式中,反射作用最主要反射作用最主要反射作用最主要反射作用最主要,其次是,其次是,其次是,其次是散射散射散射散射,而,而,而,而吸收吸收吸收吸收作用最小,它们共使到达地面的太作用最小,它们共使到达地面的太作用最小,它们共使到达地面的太作用最小,它们共使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减弱了约一半。阳辐射减弱了约一半。阳辐射减弱了约一半。阳辐射减弱了约一半。2、太阳辐射在大气中的减弱过程大气的吸收:能吸收太阳辐射的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包括两部分:直接辐射(包括两部分:直接辐射(包括两部分:直接辐射(包括两部分:直接辐射(S S)和散射辐射()和散射辐射()和散射辐射()和散射辐射(D D),),),),两者之和称为太阳总辐射(两者之和称为太阳总辐射(两者之和称为太阳总辐射(两者之和称为太阳总辐射(S SD D)。)。)。)。直接辐射:其强弱受太阳高度和大气透明度影响。直接辐射:其强弱受太阳高度和大气透明度影响。直接辐射:其强弱受太阳高度和大气透明度影响。直接辐射:其强弱受太阳高度和大气透明度影响。贝尔(贝尔(贝尔(贝尔(BeerBeer)削减定律)削减定律)削减定律)削减定律S S I I0 0 P P m m I I0 0:太阳常数;:太阳常数;:太阳常数;:太阳常数;P P: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大气透明度;mm:大气质量。:大气质量。:大气质量。:大气质量。直接辐射有日变化、年变化和纬度变化。直接辐射有日变化、年变化和纬度变化。直接辐射有日变化、年变化和纬度变化。直接辐射有日变化、年变化和纬度变化。散射辐射:其强弱受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散射辐射:其强弱受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散射辐射:其强弱受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散射辐射:其强弱受太阳高度、大气透明度、云的特性(云量、云状)和海拔高度等影响。云的特性(云量、云状)和海拔高度等影响。云的特性(云量、云状)和海拔高度等影响。云的特性(云量、云状)和海拔高度等影响。3、到达地面的太阳辐射包括两部分:直接辐射(S)和散射辐射太阳总辐射 影响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因素,也是影响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因素,也是影响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因素,也是影响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因素,也是影响总辐射的因素,所以总辐射也有日变化、影响总辐射的因素,所以总辐射也有日变化、影响总辐射的因素,所以总辐射也有日变化、影响总辐射的因素,所以总辐射也有日变化、年变化和纬度变化。年变化和纬度变化。年变化和纬度变化。年变化和纬度变化。在我国,年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是海拔在我国,年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是海拔在我国,年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是海拔在我国,年总辐射量最高的地区是海拔高度大的西藏(高度大的西藏(高度大的西藏(高度大的西藏(212252W212252Wmm2 2),干旱少),干旱少),干旱少),干旱少云的新疆、青海、黄河流域次之(云的新疆、青海、黄河流域次之(云的新疆、青海、黄河流域次之(云的新疆、青海、黄河流域次之(159212159212WWmm2 2 ),而云、雨较多的长江流域与华南),而云、雨较多的长江流域与华南),而云、雨较多的长江流域与华南),而云、雨较多的长江流域与华南大部却较少(大部却较少(大部却较少(大部却较少(119159W119159Wmm2 2 )。)。)。)。太阳总辐射 影响直接辐射和散射辐射的因素,也4、地面对太阳辐射的反射 到达地面的总辐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另到达地面的总辐射一部分被地面吸收,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