体温的观察与护理ppt课件

上传人:txadgkn****dgknqu... 文档编号:240782095 上传时间:2024-05-08 格式:PPT 页数:36 大小:1.96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36页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36页
体温的观察与护理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36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11体温的评估与护理1一、了解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一、了解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二、掌握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二、掌握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三、掌握体温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三、掌握体温的测量方法及注意事项学习目标学习目标一、了解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二、掌握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三、22.pulse4.bloodpressure1.bodytemperature3.respiration生命体征生命体征(vitalsigns):是体温、脉搏、呼:是体温、脉搏、呼吸、血压的总称,是维持生命的基本征候,是吸、血压的总称,是维持生命的基本征候,是衡衡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量机体身心状况的可靠指标。体温呼吸血压脉搏2.pulse4.bloodpress3 体温是,指身体内部体温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胸腔、腹部腹部和和中枢神经中枢神经的温度,其特的温度,其特点是点是相对稳定相对稳定且较皮肤温度高。且较皮肤温度高。第一节第一节 体温的体温的评估与护理评估与护理体温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部和中枢神经的温度,其4体温是怎样形成的?体温是怎样形成的?体温怎样能处于恒定?体温怎样能处于恒定?体温是怎样调节的?体温是怎样调节的?一、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一、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体温是怎样形成的?一、正常体温的生理变化5相关知识相关知识(一)体温的形成体温体温体温体温:也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也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也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也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腔、腹腔、和中枢神经的温度。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维持产热与散热的动态的温度。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维持产热与散热的动态的温度。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维持产热与散热的动态的温度。由下丘脑体温调节中枢调节,维持产热与散热的动态平衡。平衡。平衡。平衡。产热产热散热散热相关知识(一)体温的形成体温:也称体核温度,是指身体内部胸6糖、脂肪、蛋白质糖、脂肪、蛋白质热能热能50%转化转化糖、脂肪、蛋白质热能50%转化7营养物质营养物质营养物质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糖、脂肪、蛋白质糖、脂肪、蛋白质糖、脂肪、蛋白质)释放能量释放能量释放能量释放能量产热产热1.产热产热(人体以化学方式散热)人体以化学方式散热)人体以化学方式散热)人体以化学方式散热)增加产热因素增加产热因素产热主要是由于人体新陈代谢和产热主要是由于人体新陈代谢和骨骼肌运动产生骨骼肌运动产生。(二)产热与散热(二)产热与散热相关知识相关知识a a交感交感交感交感N N兴奋兴奋兴奋兴奋代谢率上升代谢率上升代谢率上升代谢率上升 b b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甲状腺激素代谢率上升代谢率上升代谢率上升代谢率上升 c c骨骼肌运动:骨骼肌运动:骨骼肌运动:骨骼肌运动:寒冷环境中寒冷环境中寒冷环境中寒冷环境中寒战寒战寒战寒战产热产热产热产热体温升高体温升高体温升高体温升高氧化分解氧化分解氧化分解氧化分解营养物质(糖、脂肪、蛋白质)释放能量产热1.产热(人体以化8散热部位:是皮肤(散热部位:是皮肤(70%)、呼吸(、呼吸(29%)、排泄()、排泄(1%)2散热散热1 1)辐射()辐射()辐射()辐射(radiationradiation):在低温环境中的主要散热方式):在低温环境中的主要散热方式):在低温环境中的主要散热方式):在低温环境中的主要散热方式 2 2)传导()传导()传导()传导(conductionconduction):):):):量取决于所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量取决于所接触物体的导热性能。相关知识相关知识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人体以物理方式散热3 3)蒸发()蒸发()蒸发()蒸发(evaporationevaporation):在环境温度高于人体皮肤温度):在环境温度高于人体皮肤温度):在环境温度高于人体皮肤温度):在环境温度高于人体皮肤温度时的主要散热方式。时的主要散热方式。时的主要散热方式。时的主要散热方式。4)对流()对流(convection):受气体或液体流动速度的影响):受气体或液体流动速度的影响散热部位:是皮肤(70%)、呼吸(29%)、排泄(19(三)体三)体温温调调节节(三)体温调节101)外周温度感受器)外周温度感受器游离的神经末梢,分布于皮肤、游离的神经末梢,分布于皮肤、粘膜和内脏中。粘膜和内脏中。2)中枢温度感受器)中枢温度感受器:下丘脑下丘脑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脊髓,下丘脑、脑干网状结构、脊髓,包括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包括热敏神经元和冷敏神经元。视前区视前区-下丘脑前部下丘脑前部1.温度感受器温度感受器2.体温调节中枢体温调节中枢1)外周温度感受器游离的神经末梢,分布于皮肤、粘膜和内脏中。111.正常体温正常体温(四)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四)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部位部位部位部位平均温度平均温度平均温度平均温度正常范围正常范围正常范围正常范围口温口温口温口温37.037.0(98.6F98.6F)(36.337.236.337.2,97.399.0F97.399.0F)肛温肛温肛温肛温37.537.5(99.5F99.5F)腋温腋温腋温腋温36.536.5(97.7F97.7F)(36.537.736.537.7,97.799.9F97.799.9F)(36.037.036.037.0,96.898.6F96.898.6F)F=F=9/5+32 9/5+32 =(F-32F-32)5/95/91.正常体温(四)正常体温及生理变化部位平均温度正常范围122.生理变化:体温波动生理变化:体温波动0.51内内1 1)昼夜:)昼夜:)昼夜:)昼夜:2626时最低,时最低,时最低,时最低,13181318时最高时最高时最高时最高2 2)年龄:)年龄:)年龄:)年龄:婴幼儿成年老年婴幼儿成年老年婴幼儿成年老年婴幼儿成年老年3 3)性别:女性男性。女性排卵后排卵前)性别:女性男性。女性排卵后排卵前)性别:女性男性。女性排卵后排卵前)性别:女性男性。女性排卵后排卵前4 4)运动、进食后体温升高)运动、进食后体温升高)运动、进食后体温升高)运动、进食后体温升高5 5)其他:环境、情绪、药物)其他:环境、情绪、药物)其他:环境、情绪、药物)其他:环境、情绪、药物2.生理变化:体温波动0.51内1)昼夜:26时最低13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体温过高(一)体温过高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使体温调节中枢的调定点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点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点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点上移,产热增加,散热减少,导致体温超过正常范围。常范围。常范围。常范围。腋温超过腋温超过37或口温超或口温超37.5,一昼夜,一昼夜体温波动在体温波动在1以上可称为发热。以上可称为发热。原因:原因:原因:原因: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体温过高(体温过高(hperthermiafeverpyrexia):):二、异常体温的评估及护理(一)体温过高指机体在致热原的作用下14分为四种:分为四种:(以口温为标准)(以口温为标准)(以口温为标准)(以口温为标准)发热发热临床分级临床分级u低热低热37.537.9u中热中热38.038.9u高热高热39.040.9u超高热超高热41人体最高耐热为人体最高耐热为40.641.4,高达高达43则则很少存活,直肠温度持续超过很少存活,直肠温度持续超过41可引起永可引起永久性脑损伤久性脑损伤分为四种:(以口温为标准)发热临床分级低热15发热发热过程及表现过程及表现高热持续期高热持续期高热持续期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体温下降期体温下降期体温下降期分为分为三个阶段三个阶段 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体温上升期特点特点特点特点表现表现表现表现 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体温上升。体温上升。体温上升。体温上升。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皮肤苍白、干燥无汗,畏寒、寒战畏寒、寒战畏寒、寒战畏寒、寒战产热产热产热产热 散热,体温散热,体温散热,体温散热,体温维持在较高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维持在较高水平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面色潮红、皮肤灼热、口唇干燥、呼吸脉搏增快、唇干燥、呼吸脉搏增快、唇干燥、呼吸脉搏增快、唇干燥、呼吸脉搏增快、头痛、头晕,食欲减退、头痛、头晕,食欲减退、头痛、头晕,食欲减退、头痛、头晕,食欲减退、全身不适、软弱无力全身不适、软弱无力全身不适、软弱无力全身不适、软弱无力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产热,散热产热,体温下降。体温下降。体温下降。体温下降。大量出汗、皮肤潮湿、皮大量出汗、皮肤潮湿、皮大量出汗、皮肤潮湿、皮大量出汗、皮肤潮湿、皮肤温度降低。防止虚脱肤温度降低。防止虚脱肤温度降低。防止虚脱肤温度降低。防止虚脱发热过程及表现高热持续期体温下降期分为三个阶段体16常见热型常见热型稽留热稽留热稽留热稽留热continuedfevercontinuedfever特点:特点:特点:特点:TT持续在持续在持续在持续在39403940 持续数天持续数天持续数天持续数天或数周或数周或数周或数周 24h24h波动范围不波动范围不波动范围不波动范围不 超过超过超过超过1 1 常常常常见见见见病:病:病:病:急性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急性传染病急性传染病 如:伤寒如:伤寒如:伤寒如:伤寒 肺炎球菌性肺炎肺炎球菌性肺炎肺炎球菌性肺炎肺炎球菌性肺炎发热发热常见热型稽留热特点:T持续在394017热型热型驰张热驰张热驰张热驰张热RemittentfeverRemittentfever特点:特点:特点:特点:l l高温在高温在高温在高温在3939以上以上以上以上 l l24h24h波动范围波动范围波动范围波动范围 超过超过超过超过1 1以上以上以上以上 l l最低最低最低最低T T仍高于仍高于仍高于仍高于 正常正常正常正常 常见病:常见病:常见病:常见病:败血症败血症败血症败血症、风湿热、风湿热、风湿热、风湿热、化脓性感染化脓性感染化脓性感染化脓性感染热型驰张热特点:高温在39以上常见病:败血症、风湿18热型热型间歇热间歇热间歇热间歇热IntermittentfeverIntermittentfever特点:特点:特点:特点:l l高热与正常体温高热与正常体温高热与正常体温高热与正常体温 交替有规律地交替有规律地交替有规律地交替有规律地 反复出现反复出现反复出现反复出现 l l高温在高温在高温在高温在3939以上以上以上以上 数小时或几天数小时或几天数小时或几天数小时或几天 l l低温在正常范低温在正常范低温在正常范低温在正常范 围或以下数小围或以下数小围或以下数小围或以下数小 时或几天时或几天时或几天时或几天 常见病:常见病:常见病:常见病:见于疟疾见于疟疾见于疟疾见于疟疾热型间歇热特点:高热与正常体温常见病:见于疟疾19热型热型不规则热不规则热不规则热不规则热IrregularfeverIrregularfever特点:特点:特点:特点:l发热无规律发热无规律发热无规律发热无规律 l持续时间不定持续时间不定持续时间不定持续时间不定 常见病:常见病:常见病:常见病: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流行性感冒、癌性发热癌性发热癌性发热癌性发热热型不规则热特点:发热无规律常见病:流行性感冒、20病情观察病情观察发热发热护理措施护理措施 测量体温测量体温测量体温测量体温:高热病人高热病人高热病人高热病人每每每每4h4h测测测测T T一次一次一次一次,TT恢复正常恢复正常恢复正常恢复正常3d3d后后后后改为改为改为改为每日每日每日每日1 1次或次或次或次或2 2次次次次。物理降温物理降温物理降温物理降温30min30min后测后测后测后测T1T1次次次次,观察:观察:观察:观察:PP、R R、BPBP,伴随,伴随,伴随,伴随症状,发热的症状,发热的症状,发热的症状,发热的 原因及治疗效果原因及治疗效果原因及治疗效果原因及治疗效果 观察饮水量、饮食观察饮水量、饮食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摄取量、尿量及体重变化。发热发热病情观察发热护理措施测量体温:观察:发热21采取药物和物理降温较好的是物理降温:冷毛巾、冰袋温水擦浴、乙醇擦浴。冷毛巾、冰袋温水擦浴、乙醇擦浴。行降温措施行降温措施30min后应测量体温后应测量体温护理措施护理措施降温降温采取药物和物理降温护理措施降温22护理措施护理措施补充营养、水份补充营养、水份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 易消化流质或半流易消化流质或半流易消化流质或半流易消化流质或半流 少量多餐少量多餐少量多餐少量多餐多饮水,每日多饮水,每日多饮水,每日多饮水,每日3000ml3000ml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液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液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液必要时按医嘱静脉补液护理措施补充营养、水份高热量、高蛋白、高维生素多饮水,每日23护理措施护理措施促进舒适促进舒适休息,减少消耗,高热者卧床休息。休息,减少消耗,高热者卧床休息。休息,减少消耗,高热者卧床休息。休息,减少消耗,高热者卧床休息。口腔护理:唾液分泌减少,抵抗力差,口腔护理:唾液分泌减少,抵抗力差,口腔护理:唾液分泌减少,抵抗力差,口腔护理:唾液分泌减少,抵抗力差,易发生口腔感染,保持口腔清洁。易发生口腔感染,保持口腔清洁。易发生口腔感染,保持口腔清洁。易发生口腔感染,保持口腔清洁。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压疮。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压疮。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压疮。皮肤护理:保持皮肤清洁、干燥;防压疮。心理护理心理护理经常探视病人,耐心解释、安慰。经常探视病人,耐心解释、安慰。经常探视病人,耐心解释、安慰。经常探视病人,耐心解释、安慰。护理措施促进舒适休息,减少消耗,高热者卧床休息。心理护理24异常体温异常体温(二)(二)体温过低体温过低hypothermia体温过低: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体温过低:体温低于正常范围体温不升:体温不升:T352.2.原因原因原因原因 散热过多:低温环境散热过多:低温环境散热过多:低温环境散热过多:低温环境 产热减少:全身衰竭危重病人产热减少:全身衰竭危重病人产热减少:全身衰竭危重病人产热减少:全身衰竭危重病人 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颅脑外伤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颅脑外伤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颅脑外伤体温调节中枢受损:颅脑外伤、麻醉药、败血症等麻醉药、败血症等麻醉药、败血症等麻醉药、败血症等1.1.定义定义定义定义异常体温(二)体温过低体温过低:体温低于正常范围2.254.临床表现临床表现发抖、血压降低、心跳、呼吸频率减慢、皮肤苍白冰冷、发抖、血压降低、心跳、呼吸频率减慢、皮肤苍白冰冷、躁动不安、嗜睡、意识障碍、晚期可能出现昏迷躁动不安、嗜睡、意识障碍、晚期可能出现昏迷3.临床分级临床分级重度重度中度中度轻度轻度致死温度致死温度3235303230瞳孔散大,瞳孔散大,对光反射消失对光反射消失。23254.临床表现3.临床分级重度中度轻度致死温度323526护理措施护理措施实施实施1 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密切观察病情变化:监测生命体征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每小时监测生命体征每小时1 1次次次次 2.保暖:添加衣服、新生儿置暖箱保暖:添加衣服、新生儿置暖箱保暖:添加衣服、新生儿置暖箱保暖:添加衣服、新生儿置暖箱3.中、热饮中、热饮中、热饮中、热饮4.提高室温提高室温2224。5.病因治疗病因治疗病因治疗病因治疗6.积极指导积极指导护理措施实施1密切观察病情变化:27三、测量体温三、测量体温可弃式体温计:化学指示点,以最后变蓝色点可弃式体温计:化学指示点,以最后变蓝色点可弃式体温计:化学指示点,以最后变蓝色点可弃式体温计:化学指示点,以最后变蓝色点1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体温计的种类与构造水银体温计:腋表、口表、肛表水银体温计:腋表、口表、肛表水银体温计:腋表、口表、肛表水银体温计:腋表、口表、肛表 电子体温计:电子感温探头电子体温计:电子感温探头电子体温计:电子感温探头电子体温计:电子感温探头三、测量体温可弃式体温计:化学指示点,以最后变蓝色点1体28Kinds of thermometer电子体温计电子体温计感温胶片感温胶片可弃式体温计可弃式体温计红外线感应式体温计红外线感应式体温计 Kindsofthermometer电子体温计感温胶片可29口表:盛水银端较细长,可作口腔或腋下测量。口表:盛水银端较细长,可作口腔或腋下测量。口表:盛水银端较细长,可作口腔或腋下测量。口表:盛水银端较细长,可作口腔或腋下测量。肛表:盛水银一端呈圆柱形,用于直肠测温。肛表:盛水银一端呈圆柱形,用于直肠测温。水银槽(区别)水银体温计水银体温计腋表:盛水银端长而扁。腋表:盛水银端长而扁。腋表:盛水银端长而扁。腋表:盛水银端长而扁。口表:盛水银端较细长,可作口腔或腋下测量。肛表:盛水银一30消毒方法有二种消毒方法有二种将体温表浸泡在消毒中,将体温表浸泡在消毒中,将体温表浸泡在消毒中,将体温表浸泡在消毒中,使用前清水洗净擦干使用前清水洗净擦干使用前清水洗净擦干使用前清水洗净擦干浸泡浸泡浸泡浸泡5min5min甩表甩表甩表甩表第二盒浸泡第二盒浸泡第二盒浸泡第二盒浸泡30min30min冷冷冷冷开水冲洗开水冲洗开水冲洗开水冲洗擦干擦干擦干擦干放清洁盒备用。放清洁盒备用。放清洁盒备用。放清洁盒备用。体温计消毒与检查体温计消毒与检查(1)体温计消毒法体温计消毒法体温计消毒法体温计消毒法方法一:病人单独用方法一:病人单独用方法一:病人单独用方法一:病人单独用方法二:病室集体消毒方法二:病室集体消毒方法二:病室集体消毒方法二:病室集体消毒常用消毒液:常用消毒液:70%酒精、酒精、1:20084消消毒液、毒液、0.5%过氧乙过氧乙酸、碘伏酸、碘伏口表、腋表、肛表分开清洗、消毒。口表、腋表、肛表分开清洗、消毒。消毒方法有二种将体温表浸泡在消毒中,使用前清水洗净擦干浸泡531(2)体温计的检查法)体温计的检查法甩表至甩表至甩表至甩表至3535以下以下以下以下同时放入已测温的同时放入已测温的同时放入已测温的同时放入已测温的4040以下的水中以下的水中以下的水中以下的水中3 3分钟分钟分钟分钟后取出,读数后取出,读数后取出,读数后取出,读数误差误差误差误差在在在在0.20.2或以上或以上或以上或以上,水银柱有,水银柱有,水银柱有,水银柱有裂痕者裂痕者裂痕者裂痕者,均不,均不,均不,均不能使用。能使用。能使用。能使用。(2)体温计的检查法甩表至35以下同时放入已测温的40323.体温测量方法体温测量方法1)目的)目的2)操作前准备)操作前准备(1)评估患者并解释)评估患者并解释(2)患者准备)患者准备(3)护士自身准备)护士自身准备(4)用物准备)用物准备3.体温测量方法333)操作步骤)操作步骤(1)口腔温度的测量法)口腔温度的测量法(2)腋下温度的测量法)腋下温度的测量法(3)肛温的测量法)肛温的测量法4)注意事项)注意事项体温的观察与护理ppt课件34总结总结正常体温:正常体温:正常值正常值、生理变化、生理变化体温体温异常体温异常体温发热:概念、分度、发热:概念、分度、发热:概念、分度、发热:概念、分度、热程、热程、热程、热程、热型、护理热型、护理热型、护理热型、护理体温过低:体温过低:概念、护理概念、护理概念、护理概念、护理体温的测量:体温的测量: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体温计的种类和构造体温计的消毒、检查体温计的消毒、检查总结正常体温:正常值、生理变化体温异常体温发热:35谢谢大家!谢谢大家!谢谢大家!36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