幼儿不良行为习惯ppt课件

上传人:风*** 文档编号:240777654 上传时间:2024-05-07 格式:PPT 页数:51 大小:2.49MB
返回 下载 相关 举报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ppt课件_第1页
第1页 / 共51页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ppt课件_第2页
第2页 / 共51页
幼儿不良行为习惯ppt课件_第3页
第3页 / 共51页
点击查看更多>>
资源描述
制作人:儿童砖家1一、儿童养成不良习惯的三大因素二、幼儿不良习惯及其纠正三、案例分析一、儿童养成不良习惯的三大因素二、幼儿不良习惯及其纠正三2一、儿童养成不良习惯的三大因素一、儿童养成不良习惯的一、儿童养成不良习惯的三大先天因素三大先天因素一、儿童养成不良习惯的三大因素一、儿童养成不良习惯的三大先3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个孩子都幸运能够轻而易举地改掉。所以做家长的与其坐待孩子形成坏习惯后再费尽心思地帮他去改,不如提前了解坏习惯的家庭成因,早做预防。这在家庭教育中显得尤为实际而重要。儿童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除了不可掌控的先天因素(遗传),主要有三:坏习惯往往是一种顽疾,一旦形成,改起来就难了。并非每一4(一)模仿5 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部分是受到父母和家人的影响,如大人睡眠时间晚、吃饭时间不固定或边吃边看电视、用完东西随手放置、在家鼓励孩子学习孔融让梨,而在公共汽车上却与老人、儿童抢位子,或者在“禁止入内”的牌子下让孩子爬到雕塑上摆pose等等。婴幼儿时期孩子的模仿力极强,大人的一言一行容易为孩子所吸引、模仿,进而造成一些不良习惯的养成。一位父亲在谈到女儿的不良习惯时,检讨说:“女儿总是习惯随手乱丢东西;做作业时,一会儿找削笔刀,一会儿喝饮料,一会又看动画片。再三催促下写完的作业,字迹潦草错误很多,实在令我们头痛,也不得不令我们反省。我想,坏习惯养成是有原因的,弄清原因,才能采取针对性措施予以纠正。女儿的情况不能说与我们无关,杂乱的屋子、无规律的生活方式,影响了她的的注意力,是导致她形成上述坏习惯的主要原因。习惯源自模仿。调查发现,一般孩子容易出现的坏习惯,绝大6(二)重复7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8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一种行为重复N次就会成为习惯。大哲学家柏拉图有一次就一件小事毫不留情地训斥了一个小男孩,因为这个孩子总在玩一个很愚蠢的游戏。小男孩不服气:“您就为这一点小事而谴责我?!”“你经常这样做就不是小事了”柏拉图回答说,“你会养成一个终生受害的坏习惯。”重复的力量是巨大的,一旦形成习惯,就会不自觉地在这个轨道上运行。如果是好习惯,则会终生受益;反之,就会在不知不觉中害孩子一辈子。所以,为人父母者应密切关注孩子的一言一行一举一动,尽可能地避免重复造成的不良习惯,抓好“第一次”,哪怕是挖鼻孔这样的小毛病,在初起的时候也要及时发现并设法制止。习惯是行为不断重复制造出来,并根据自然法则养成的。一个动作,9(三)纵容10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洋大盗并最终被判处极刑,与小时侯母亲对他的纵容是有直接关系的。试想,当他第一次偷人家东西的时候,母亲及时予以制止而不是采取赞许和鼓励的态度,他也许会有另一种人生。很多孩子的不良习惯,都是在父母的纵容下形成的。当孩子第一次做了错事,父母一定要明确地表明自己的态度,并予以制止,否则一旦形成恶习,改起来就难了。有时侯,父母对孩子偶发的不良行为,采取不闻不问的沉默态度,这也是不对的。须知沉默也是一种纵容,是一种心理的暗示。它会使孩子觉得这样做没什么不可以,于是放手去做,终成恶习,贻害终生。后天环境和后天教育是可以人为控制的。父母了解了不良习惯的家庭成因,从改正自身不良习惯做起,给孩子做好的榜样,并努力在家庭教育中加以预防,就能极大限度地降低或避免儿童不良习惯的形成。还记得临刑前咬掉妈妈乳头的那个盗窃犯的故事吗?他之所以成为江11二、幼儿不良习惯及其矫正二、幼儿不良习惯及其矫正二、幼儿不良习惯及其矫正二、幼儿不良习惯及其矫正121、早晨睡懒觉、早晨睡懒觉1、早晨睡懒觉13幼儿爱睡懒觉,早晨不能按时起床,这是家长面临的一大难题。这样的孩子一般也同时存在晚上不能按时上床睡觉的问题。要想纠正过来,首先家长应确定孩子每天需要多长时间的睡眠,制定出合理的作息时间,晚上到时间就应督促孩子上床睡觉。根据儿童的生理特点:半岁前婴儿睡眠约需15-20小时;1岁约需15-16小时;2-3岁约需12-14小时;4-6岁约需11-12小时;7岁以上约需9-10小时。培养训练孩子良好的睡眠习惯,就是不要抱着睡或拍打、摇床睡,不要口含乳头或吸吮手指睡。所谓定时而有规律,则是指幼儿睡眠时间不超过晚上10点,因为10-12点是人的生长激素分泌最旺盛的时间,保证这段时间的睡眠对孩子的发育成长极为有利。矫正的方法幼儿爱睡懒觉,早晨不能按时起床,这是家长面临的一大难题。这样141、从小就培养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习惯。家长要制定孩子的睡眠时间,无论什么情况都不要打乱。不要因节日、假日、家中来客人、看电视或文艺节目等而改变睡眠习惯。2、叫醒孩子要选择恰当的时机。人的睡眠分几个阶段,早晨多处于做梦阶段。判断的方法是:当你仔细观察会发现孩子在睡眠中睫毛颤动,此时家长最好不要叫醒孩子,不然孩子醒后会情绪不好,身体不舒服,家长无论让做什么,孩子当然也就不会愉快地配合。1、从小就培养按时睡觉,按时起床的习惯。家长要制定孩子的睡眠153、及时鼓励。不要在孩子起床后大声训斥,这样孩子会产生逆反情绪,以后更不愿意起床或起床后不愉快。家长应该耐心地对待孩子,起床时多给他一些鼓励的话,亲切的动作,悦耳的音乐,可口的早点,让孩子高兴起来。对孩子的行为要以鼓励为主,尤其在孩子有好的表现,更要及时表扬,慢慢孩子就会自觉地这样做。4、适当的处罚。学龄前孩子起床常需要家长督促帮助,这是正常现象,但在7-8岁之后仍然不能自己按时起床,甚至早是醒了也不起床,就需要一定的惩罚了。处罚前,要给孩子制定是时间表,让孩子明白,如果达不到规定的时间目标会受到怎样的处罚。处罚应该是公平合理的,不可过重,也不可说了不算。例如:因起床晚不能按时吃早点,就没有早饭吃。要让孩子这自己的行为付出代价,不要只家长着急,孩子一点也不着急,家长帮他做这做那,一旦照顾不到,孩子则手足无措。要让孩子适当吃些“苦头”,避免将来栽大跟头。3、及时鼓励。不要在孩子起床后大声训斥,这样孩子会产生逆反情162 2、偏食、厌食、偏食、厌食2、偏食、厌食17偏食:是指儿童对饮食挑剔或仅吃几种自己喜欢或习惯的食物。偏食,是一种不好的饮食习惯,既不利营养的摄入又不利健康的发育。由于儿童对食物不感兴趣吃的少,或只挑自己喜欢的的食物,会造成体重下降、面黄肌瘦、皮肤干臊,甚至出现贫血、低血糖、体温下降、脉搏缓慢、血压下降、营养不良。偏食的原因很复杂,研究发现:孩子偏食、厌食常出现在以下家庭:独生子女家庭;过分关注孩子饮食和体重的家庭,家长与孩子关系过于依赖和亲密的家庭;家长对孩子期望值过高的家庭;家庭气氛,特别是进食时的气氛也会影响孩子的饮食习惯,愉快轻松的气氛可促进家庭的食欲,反之则会造成食欲不佳。影响破坏进食气氛的方式有:偏食:是指儿童对饮食挑剔或仅吃几种自己喜欢或习惯的食物。偏食18(1)命令型“吃呀,吃呀”。(2)恳求型“女孩子,再吃点吧”。(3)说教型“你吃饭要有点规矩”。(4)催逼型“快吃,快吃”。(5)威胁型“不吃就不让你玩”。有的家庭边吃饭边看电视,或边吃边玩,这样会使孩子分散注意力,不能专心吃饭。有的家庭孩子吃饭时,家长盯着他恐怕他吃不饱,吃不好,慢慢地孩子会把进食当做威胁大人的一种手段,用吃饭慢来换取大人对他的注意和关怀,久而久之形成的习惯,家长越着急让他吃,他越是不好好吃。矫正的方法:(1)命令型“吃呀,吃呀”。191、吃饭时家长不要过多关注孩子。平时注意不要给孩子太多的零食,适当增加户外运动,孩子自然就会有食欲。2、对孩子的管教家长的态度要一致。吃饭时不要不停的问孩子喜欢吃这个吗?专门把好菜挑出来让孩子自己吃,甚至父母要求孩子不要挑食,爷爷奶奶却说:“这个菜是专门为你做的。”这种说法本身就会造成孩子挑食、偏食的习惯。3、对孩子不爱吃饭的行为,家长不要许也不要哄骗、威胁,不然孩子更会将吃饭当做“武器”,用吃饭不与大人讲条件。对此,可采取“饥饿疗法”,孩子不想吃,就先不让他吃,等他饿了再吃。不必担心,一两次没吃好饭没多大关系,身体内部需要自动调节。这顿饿没吃好,下顿饿必然会增加。1、吃饭时家长不要过多关注孩子。平时注意不要给孩子太多的204、当孩子不好好吃饭时,家长可以冷淡他,不要满足他的其他要求。如果孩子发脾气、哭闹也不要去哄他,而是走开不理他,使他渐渐明白,这样做得不到大家的喜爱,也不能满足自己的需要。5、家长做饭尽量注意营养和色香搭配,以增加食物吸引力。把米、面变着花样给孩子吃,同样是面食,如果把馒头做成“小动物”样的,就会增加孩子们的好奇和食欲,荤素鱼肉也要搭配得当。在餐桌上成人之间的谈话也很重要,如果大人间谈论这个菜好,那个菜不好也会影响孩子的食欲。有时孩子偏食是大人偏食的延伸。4、当孩子不好好吃饭时,家长可以冷淡他,不要满足他的其他要求21厌食:儿童厌食症是指由生理原因和心理因素引起的饮食障碍。生理原因,如体内缺乏某些元素、胃酸分泌减少以及各种疾病等。但的相当部分是由心理因素引起的,如失去母爱、受到惊吓,生活环境突然变化,家长教育方式不得当等。这种心理因素引起的饮食障碍,也被称为神经性厌食。儿童神经性厌食主要表现这对食物不兴趣,吃的很少,并且经常回避或拒绝进食,如果强迫喂食,则可引起呕吐。由于长期营养不良,孩子体质很差,常表现为体重骤减、面黄肌瘦、皮肤干燥、贫血、体温下降、低血糖、乏力不好动、水肿、精神萎靡等。儿童神经性厌食的原因很复杂,常易出现在以下类型的家庭中:父母离异、家庭破裂;家长过分关注体重或相貌;母亲不接受自己的形象和家庭角色;孩子对家长过分依赖等。同时,孩子的人格、自卑、虚荣、敏感多疑、好幻想、追求完美、过分注重外貌和体形、过分注意别人的评价,年龄趣大的孩子,性格因素的作用就越大。厌食:儿童厌食症是指由生理原因和心理因素引起的饮食障碍。生理22矫正的方法:1首先分析造成厌食的原因,找出解决的办法。假如是家庭的原因,要进行亲子关系和创造良好心理环境的教育。2做必要的人格测查,针对人特征和人格缺陷。通过“行动改变性格”的理论帮助孩子培养健康的人格。3要多鼓励和带领孩子参加游戏和活动,运动可以促进消化,消化能力好才能有食欲,吃饭才香。所以要鼓励孩子多参加体力活动。最好能在活动之后与小朋友一起进餐。4儿童进食之后,可进行“放松训练”。如听放松的音乐、讲故事或生物反馈训练。让患儿取坐位或仰卧位,要求按指示语重复做从头部到下肢的肌肉放松,让其充分体验放松的意念,消除紧张焦虑和厌食的不良情绪,这种家庭训练可每天一次,每次20分钟。5神经性厌食症,可以请心理医生制定治疗计划,配合家庭训练共同治疗。矫正的方法:233 3、不爱洗脸、刷牙不爱洗脸、刷牙 3、不爱洗脸、刷牙24学龄前的小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洗脸、刷牙的道理,在他心目中只觉得模仿大人的行为好玩。孩子4岁半后才能把脸洗干净;6岁左右才会洗澡。因此,家长应在孩子对洗脸、刷牙充满好奇心的初期,就开始引导、帮助他洗脸、刷牙并且一定要有耐心。注意不要逼迫孩子这样做,不然就会使孩子产生受惩罚的体验,会对洗脸、刷牙不感兴趣,慢慢就会养成不爱洗脸、刷牙的习惯。学龄前的小孩子不明白为什么要洗脸、刷牙的道理,在他心目中只觉25矫正的方法:1孩子每天洗脸、刷牙的好习惯。当孩子第一次看到大人刷牙时先不让他刷,一定等他特别盼望时再给他一条小毛巾、一个小牙刷让他试着玩。这样从小培养爱清洁的习惯,长大后就不费心了。2大人和孩子一起洗脸,刷牙。孩子观察大人的行为后,不仅增加兴趣而且能学会正确的洗脸、刷牙程序,洗漱完毕互相检查对方是否洗干净了。3及时奖励。当孩子已学会独立洗漱之后,可以在墙上贴一张图表,每次洗漱完后,在表上画一个小红星,积累一定数量后,要给予奖励。奖励的方法,可以让孩子挑选自己喜爱的毛巾、牙膏等物品,养成习惯后,可逐渐减少奖励。4对不肯认真完成洗脸、刷牙的孩子,要每天监督其完成。如果仍不见效果,可以带他去访问医生,参加防治牙病的展览。使他对不洗脸,不刷牙的危害性有感性认识。矫正的方法:264 4、乱扔东西乱扔东西4、乱扔东西27有的孩子总是爱乱扔东西,把东西弄得满屋都是,大人总是要跟在后面收拾。也有的孩子会将自己的东西放的整整齐齐的,不用家长操心。无论哪种行为都不是天生的,而是从小培养的,孩子在2岁左右是总喜欢把玩具和东西捡起来交给家长,这是想证明自己能干,以博得家长的夸奖。一般讲,孩子从小没有自己收拾东西的习惯,如家长不注意对孩子从小培养,而是包办代替,日后就会影响孩子的独立生活能力。有的孩子总是爱乱扔东西,把东西弄得满屋都是,大人总是要跟在后28n矫正方法:n1、从小培养孩子收拾东西的兴趣。在孩子小的时候,不仅让他对玩具感兴趣,而且要让他对收拾东西、叠衣服、码好玩具箱等感兴趣。家长可根据孩子的年龄,用“比赛”的方式,同孩子一起收东西,整理玩具箱,把玩过的东西放回原处。n2、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假如家长马马虎虎,随手乱放东西,家时乱七八糟,这种环境是培养不出孩子整洁的好习惯的。因此,家里的衣服、用品、文件、书等都要固定码放不整齐,并且用后及时放回原处。你生活得井井有条,孩子自然会接受这样的要求。矫正方法:293、为孩子的行动提供方便。家里为孩子存放东西的柜子、箱子、抽屉等都应让孩子够得着,摸得到,用得上,特别是孩子常玩,常用的东西要让他容易找到,这样孩子便能自己照顾自己。独立的生活能力不是一时之间养成的,需要家长为他们做许多必要的准备和训练。4、对孩子的培养教育要具体,不要讲大道理,也不要随意训斥孩子“笨蛋”、“废物”。这样会挫伤孩子的自尊心,形成自的心理,以致怕家长批评而不敢做这做那。5、当各种方法都不管用时,可采取适当处罚。例如:每天让孩子检查屋里的东西是否摆放整齐?孩子会对这些做法感到乏味,以此来警示他不能乱扔东西。总之,针对孩子乱扔东西的不良习惯,使其受到惩罚,“自食苦果“有利于改正。3、为孩子的行动提供方便。家里为孩子存放东西的柜子、箱子、抽305 5、不愿上幼儿园、不愿上幼儿园5、不愿上幼儿园31孩子上幼儿园是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需要以身以身改变以往的生活习惯。不能像在家里一样想干什么就干什么,必须服从老师,也不能独占玩具、睡觉、吃饭、排便等生活方式都变化了。家长如果能够巧妙地运用这种变化,来开导、激发孩子对环境的适应能力,就能使其在心理上、行动上提高一步。相反,如果家长忽视这种变化,特别是在家里骄纵任性、依赖性强的孩子到幼儿园后会遇到许多困难。不愿意上幼儿园的孩有许多原因,家长应仔细观察分析,找出主要原因,以便帮助孩子改变。孩子上幼儿园是离开家庭走向社会的关键一步。当孩子进入幼儿园后321、孩子入幼儿园的年龄不可过小,一般在3岁左右入园比较合适,因为这时孩子的基本生活可以自理了,也有了喜欢跟小朋友的心理需求。在此之后,家长要为孩子入幼儿园做必要的准备,比如培养孩子懂礼貌、讲道理的良好品质;愿意与别人分享玩具、分享食品;能与小朋友一起玩;能自己大小便;学会自己穿衣服,饭前便后洗手;学会遵守在规定时间里控制自己的行为等。总之,家长可以模拟幼儿园的环境要求,在家里进行适当的训练,这样可使孩子在入园后不会因环境的突然改变而感到陌生,不知所措。1、孩子入幼儿园的年龄不可过小,一般在3岁左右入园比较合适,332、经常向孩子讲述:“幼儿园是个有趣的地方”,而不要用“再不听话,就送你去幼儿园”来吓唬他。这样会在孩子幼小的心灵中留下一个可怕的印象,觉得幼儿园是个非常可怕、不自由的地方。当他真正要入幼儿园时,会产生恐惧心理。3、当每天早上送孩子去幼儿园时,孩子总是哭闹不止,家长就仔细找一找原因,是什么问题,什么心理造成孩子拒绝上幼儿园?一般讲:开始上幼儿园,孩子都会表现出不愿意的言行,过二周或一个月以后就会慢慢习惯了,表现出无所谓了。假如超过半年时间,家长一送幼儿园,孩子仍然像开始入园一样哭闹,家长就应当想办法配合老师制定一个“计划”来矫正孩子的这种行为。2、经常向孩子讲述:“幼儿园是个有趣的地方”,而不要用“再不344、当孩子大哭大闹不愿意去幼儿园,不要简单地斥责、威胁、欺骗,要向老师了解情况,看问题出在什么地方。如果是孩子太依恋父母而不愿意去,每次一送幼儿园都讲“肚子痛”或磨缠着不肯去,针对这种情况,家长应加强对孩子独立生活能力的训练,要让孩子认识到“离别也是爱”,比如可以让孩子到亲戚家住几天换换环境,这对培养他生活的适应能力有好处。5、当孩子从幼儿园回到家后,要及时表扬他在幼儿园中的表现。有的孩子在幼儿园表现挺好,同老师、小朋友都能友好相处,可是一回家里就变了,表现为闹、找借口,第二天怎么也不去幼儿园。这样的孩子,家长应配合幼儿园老师给他制定一个“图表”,每次能按时上幼儿园,遵守幼儿园生活、进食等规定,就在他的“图表”上贴一个“小红星”,积累到3个小红星时就给个奖励。4、当孩子大哭大闹不愿意去幼儿园,不要简单地斥责、威胁、欺骗35三、案例分析三、案例分析36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哪些?如何纠正?孩子的不良行为习惯有哪些?如何纠正?37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在游戏和学习中,有一些不良的习惯,要及时的纠正。逐步引导孩子改掉坏习惯,养成好习惯,但这个过程需要时间,家长切忌着急,要耐性引导。家长如果发现孩子在游戏和学习中,有一些不良的习惯,要及时的纠38(1)案例:孩子不能专心做一件事,注意力很难集中,常东张西望,心不在焉,一会儿这儿,一会儿那儿,容易分心。(1)案例:孩子不能专心做一件事,注意力很难集中,常东张西望39指导策略:面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家长最好多陪伴孩子一同进行游戏,在游戏中激发孩子兴趣,及时交流。当孩子坚持做完一件事情后,要及时的鼓励孩子。指导策略:面对注意力不集中的孩子,家长最好多陪伴孩子一同40(2)案例:孩子的情绪不稳定,易变化,常冲动做出错误答案,不能较久控制自己的反应,无法克制说话或动作,想要什么就去拿,不愿意按照规则做事情。(2)案例:孩子的情绪不稳定,易变化,常冲动做出错误答案,不41指导策略:家长在指导的时候,一定不要事事都依照孩子的想法,听之任之,当发现孩子任性或者错误的时候,一定要及时纠正。家长要与孩子多玩规则性强的游戏,让孩子在游戏中学会遵守规则。同时在家庭生活中,要制定一些小规则,家长和孩子一起遵守。指导策略:家长在指导的时候,一定不要事事都依照孩子的想法,听42(3.)案例:孩子在任何场合下,都无法安静、动个不停,平时走路急促,经常无目的乱闯、乱跑,手脚不停而又不听劝阻。(3.)案例:孩子在任何场合下,都无法安静、动个不停,平时走43指导策略:学会控制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规定时间,与孩子进行安静的小游戏,比如阅读、下棋、走迷宫。在与孩子游戏过程中,家长要给孩子制定一些小的要求。在与孩子外出过程中,要给孩子讲解交通规则,公共场所的规则,建立自我保护的意识。指导策略:学会控制自己是非常重要的。日常生活中,家长要规定时44(4.)案例:挖鼻屎(4.)案例:挖鼻屎45指导策略:指导策略:46(5.)案例:偏食(5.)案例:偏食47指导策略:指导策略:48(6.)案例:不爱刷牙(6.)案例:不爱刷牙49指导策略:指导策略:50谢谢谢谢51
展开阅读全文
相关资源
相关搜索

最新文档


当前位置:首页 > 办公文档 > 教学培训


copyright@ 2023-2025  zhuangpeitu.com 装配图网版权所有   联系电话:18123376007

备案号:ICP2024067431-1 川公网安备51140202000466号


本站为文档C2C交易模式,即用户上传的文档直接被用户下载,本站只是中间服务平台,本站所有文档下载所得的收益归上传人(含作者)所有。装配图网仅提供信息存储空间,仅对用户上传内容的表现方式做保护处理,对上载内容本身不做任何修改或编辑。若文档所含内容侵犯了您的版权或隐私,请立即通知装配图网,我们立即给予删除!